文章

顯示從 3月, 2008 起發佈的文章

雙城奇謀

我怕買米貴

去年底已感覺到物價飛升,對低下階層做成的生活重擔,想不到二月分的通脹率,一下子已經飊升至百分之六的十年新高。 原來當日陶冬預言會有百分之六的通脹,還是太過樂觀。 對香港來說,真是雙重打擊。我們一方面依靠內地,衣、食都是由內地進口。不過我們的貨幣就是與美元掛勾,單單過去一年,美元已經崩潰了近一成八,可惜香港又不是靠美國進口,結果輸入來的貨品就成了洪水猛獸。 未來一段時間情況恐怕只會愈來愈糟。美元不斷出現崩漬式眨值,已經令商品價格不斷暴漲(早前調整只可以說是大漲少回),不要以為金價油價對我們的通脹影響不大,因為農產品今天也成了最灼手可熱的商品期貨。 星期四有一個很恐怖的商品出現漲價,單日暴漲了超過三成。是什麼?就是你我每兩餐都會食到的大米價格。 最有指標式的泰國大米價格,單日由原來580美元一噸,急漲至760美元一噸。如果與一月時380美元一噸比較,升幅剛好是一倍。 甚麼因素令大米暴漲? 作為主要大米出口國,埃及決定即時禁止大米出口,目禁是降低國內飛升的米價。而越南、印度以至柬埔寨亦有類似舉動,希望可以透過減少出口令內地米價回落,大米供應幾乎即時減少了三分之一。 當然類似舉動不單止無法壓抑米價,反而人為地扭曲市場,最終只會令大米供求進一步失衡。 泰國的大米出口商會就話,根本無法知道入口國目前有什麼方法可以取得大米。 菲律賓早前無法按原定計劃在國際市場購入五十萬公噸大米後,已經再次在市場上大手吸納期貨。 Jim Rogers 的 A Bull in China,較令人觸動就是對農村的描述。中國的農地並非有想像中的大,可耕作農田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三,而卻要養活四點五倍的人口。 油價高可以唔揸車、金價高可以唔打龍鳳手鐲,不過米價貴,你又豈能不折腰。 最慘是換來五斗米也沒有。

光宗耀祖

圖片
積架呢類豪華房車,在回歸前曾是不少香港司級官員專車,不過近年在街上已非容易看到。 積架與及「越野路華」(對,即是LAND ROVER)這兩個有幾十年歷史英國高檔汽車品牌,這個星期落入印度最大汽車集團「Tata Motor」塔塔公司手中。 大家如果記性好,會記得TATA這個品牌在我們一月的CAFÉ時都曾與阿黃師傅一齊傾過,當時他們推出一款定價只是二千五百美元的「TATA NANO」平價人民汽車,就曾經成為全球焦點。 但今次收購積架及LAND ROVER,就令市場有好中質疑,因為大食車同NANO呢類細車市場定位有好大出入,會有什麼協同效應? 這正是今期經濟學人提出問題,不少看淡的人提出,今次收購是VALUE DESTRUCTIVE,因為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貴價車銷售大不如前。 LAND ROVER都仲好些,去年仲賺十五億美元,積架就慘啦,今年頭兩個月,在美國及歐洲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大跌三成,相信會錄得虧損。 所以TATA MOTOR 收購公布以來,在NASDAQ股價一度下跌百分之七,而舊年七月以來,TATA股價累積跌了一成三,跑輸同期印度股市上升百分之五。 不過經濟學人話,千祈不要少看總裁「拉坦.塔塔」能力。 雖然塔塔是家族企業,但能夠發展成全國最大車廠、甚至透過平價車NANO進軍全球,證明拉坦.塔塔甚有洞察力。 有熟悉「拉坦.塔塔」人話,不要看他是一個怕羞人少有社交生活的人,就睇少佢,經濟學人相信揀這個時候出擊,其實就是睇中這些大品牌飽受信貸危機同經濟衰退所困撓,你又點知他不是在執平貨! 「拉坦.塔塔」就話,會保留兩個老品牌嘅形象,風格同質感,而新一代積架的傳統X-TYPE再生版亦好快會亮相,有分析員形容會係積架的文藝復興。 無論如何,在印度這宗二十三億美元收購,是成為了全國振奮大事,有當地人甚至當成是國慶,認為是光宗耀祖。 不過呢,並實這兩個英國老品牌其實早已經歸福特旗下,不再是印度的前宗主國英國,未知有無表錯情?

道德風險

今日執下孫柏文「口水尾」。 試想你係一個酒樓老闆,買accumulator輸了大錢,被銀行追收數百萬元。 無計可施之下,原來發現天無絕人之路,有條絕世好橋可以救命。 做法是先將自己間「歡樂」酒樓結業,除了將公司清盤,漏夜將一車車的龍蝦、鮑魚、海參運走外,欠下員工八十幾萬人工,原來可以叫佢地個個乖乖到破欠基金處「領薪」。 為了避免員工到勞工處投訴爆大鑊,仲要有後著,就係在結業後一個星期,在原址同一地點開另一間酒家,今次改名做「福滿」,員工在破欠基金處領薪後,就再到新酒樓番工。 如是者有「福滿」、「福運」一間又一間開業,總之每次事隔數月就「老馮」叫員工到破欠基金領薪一個月,幾年下來終於還清銀行條數,員工亦習以為常。 原來破產欠薪基金就成為了酒樓老闆的「道德風險」。 同樣道理,引伸酒樓道德風險在投資銀行上,你係投行CEO,你會點做? 橫豎最終有人救,仲要係愈大愈救,一於有咁投機就咁投機,最好個盤仲大個法興阿魔鬼交易員或者高盛三人組,愈投機得大,回報可能愈高,自己地位愈穩固。就算最終真係睇錯市,買錯SIDE,最終一定有人拯救,自己亦唔使上身,十八個月後又是一條好漢。 星期三在貝爾斯登總部,就有壓力團體組織六十人示威,反對聯儲局救市。 面對公眾壓力,泰晤士報引述消息表示,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同佢嘅顧問團,開始對聯儲局做法有保留,擔心的就是道德風險。 喬治布殊擔心,公眾會指摘由公帑出資、去拯救作出錯誤決定而面臨財政困難嘅投資銀行,特別今年係大選年,他擔心會被指偏幫華爾街的銀行家。 財長保爾森星期三的演說,亦都透露左雙方分歧。 保爾森話,聯儲局面對嚴峻挑戰時候能夠推出創意救市措施值得表揚,但新推出信貸拍賣機制係咪會成為長期措施,目前是太早落定論。 他說貝爾斯登事件反映世界已經改變,政府係有需要檢討目前監管投資銀行架構。 保爾森最近更指示,美國證券及交易委員會邀請埋聯儲局,參與監管投資銀行。 一旦聯儲局將勢力蔓延至商人銀行,到底最終會成為什麼局面。 不單美國,英倫銀行繼早前拯救北岩後,亦揚言要採取革新措施,可能會以SWAP形式,收購銀行MBS。 酒樓老闆引起的道德風險頂多影響整個行業、以至業界數萬名員工生計,但投資銀行的影響力,相信大家都心裡有數。

交易對手=驚你唔死,踩多兩腳?

一蚊一間屋

圖片
喺復活節長假期期間,美國金融市場真係出現左一片復活跡象,有兩宗好消息,被市場形容為最差情況可能已經過去,包括左摩根大通提高五倍出價收購貝爾斯登、以及數據顯示,二手樓有見底跡象。 成日話美國樓市係「危機之源」,到底樓市見底未? 美國二手房屋銷售、二月銷售上升百分之2點9,七個月以黎首次上升,表面睇好似唔錯。 不過,成交上升背後,係買家成功壓價,樓價就要急跌百分之8點2,係有紀錄以嚟最大跌幅。 樓價出現咁大跌幅,係斷供物業不斷增加,喺一啲重災區好似係內華達州同聖地牙哥,有四成樓市成交都係嚟自斷供物業。 有代理話,佢地每賣出一個單位,就會收到兩個嚟自銀行收番嚟嘅斷供物業。 斷供物業唔止嚟自房利美或者COUNTRYWIDE,仲有係政府嘅房屋及城市發展部(HUD)。 HUD由於向銀行提供按揭保險,最終都係變相持有唔少斷供物業,最近為左減持物業、政府甚至向一啲非牟利嘅地區發展商,提出一美金一間屋嘅計劃。 有分析員認為,銀行同按揭機構肯大幅擘價,係面對現實嘅做法,至少可以吸引一啲仲有供樓能力嘅公務員、教師呢類中產人士買入過去佢地負擔唔到嘅樓價。 不過到底樓價仲要跌幾多先至夠? 瑞信話,喺邁阿密要跌多四成、喺洛杉機要跌兩成六、喺內華達州要跌兩成。 另一個可能影響樓市成交因素、華爾街日報話係唔少物業都已經按揭證券化,賣家要減價求售,要先向按揭機構證明成交價係合理價,可能會影響樓市調整速度。

兩蚊變十蚊

當摩根大通提出兩美元收購價時,已經有同事提出,不如博聯儲局提高收購價,可能有平嘢執! 當摩根大通願意提高出價五倍,提高至每股十美元時,同時肯真金白銀孭十億美元虧損,證明十美元作價仍然偏低。 傳聞華爾街大行的銀行家對今次聯儲局出手不單毫無謝意,更是「恨之入骨」,他們認為江湖事就應該由江湖處理。今天我可以穿Paul Smith戴名表駕名車,就有心理準備明日預左PK收場。 到底當日貝爾斯登出事前,想公布的業績到底盤數有幾差、抑或像雷曼一樣根本無事?可能成為歷史另一大懸案。

衰到你門口

圖片
美國經濟衰退已經去到聯儲局主席伯南克門口。 伯南克屋企在華盛頓「國會山莊」,零四年五月買落,間屋二千六百呎大,有四間房,四年前買要八十四萬美金,即係六百五十萬港紙左右。 華盛頓一向係抗跌力較高嘅豪宅區,過去五年升值近一倍,係全國樓價升幅第二高地區。 伯南克呢間屋在舊年高峰期時候,就曾經升值到過百萬美元,不過最新成交顯示,樓價已經跌番去伯南克買入嘅水平,甚至可能更低。 美國人今天已經過了否認經濟衰退的階段,有更多人廣泛地接受了經濟衰退來臨,就連喬治布殊與保爾森,都開始改了口風,說經濟到了什麼階段已不重要,最緊要是採取足夠措施確保經濟前景可以復蘇,而必要時可以推出更多有力措施,似乎是為日後可能作出更大干預留定後路,對淡友來說確實是多了一層顧慮。 今期經濟學人就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來形容今時今日的金融市場。今天的金融界佔了美國企業盈利足足四成,但聘用的人手只佔市場的百分之五(所以金融界的大行個個都是天子門生!),而他們發行的債券規模,由八十年代的百分之十,已經增至佔據半壁江山。 金融市場已經改變了為經濟實體: 計算、管理及交易未來的現金流。更多的衍生工具目標不單單只為對沖,更成為了大戶投資炒作、舞高弄低的工具。更甚的是,銀行開始發明了Off-Balance Sheet的SIV,向一間友好的評級機構說說嘴頭,就可以取得一個AAA的評級,再包裝成天下無敵穩賺的工具,有錢大家齊齊賺,不知幾開心! 到今天遊戲結束,債要還、倉要平、客戶要斬倉減值,市場無流動資金,更重要是市場的Counterparty之間完全失去之信心,大家都根本唔知對方底細,唯恐到明日交易對手已經從市場消失,缺乏互信下市場根本不能正常運作。 執筆之時已經傳出歐美央行醞釀一個跨市場救市大行動,由公帑出資購買大量的按揭抵押工具,避免銀行再大量賤價出售資產。跟據最熱心的英倫銀行提議,現在會計制度以市值而非帳面值入帳,的確容易令銀行帳面大幅波動。 如果中央銀行能大手以低於帳面值、但高於市價大手掃入MBS,將可以避免銀行再互相踐踏。 到底有無需要採取咁大動作?市場又會否受落,似乎仲要時間作進一步證明。

造謠者

貝爾斯登事件繼續有新發展,近日好似大摩等投行繼續向BEAR STEARNS等高管人員招手,結果觸動摩根大通高層神經,認為對其他投資銀行係「食碗面、反碗底」,因為他們自以為收購是穩定了整個金融市場,亦因此對他們招攬貝爾斯登的高層感到憤怒。 連摩根大通主席都要親身行落兩條街,向其他貝爾斯登高層提出安撫,並大派定心丸,指有能力的員工一定有得留底。不過如果你作為貝爾斯登員工,又會唔會受落呢一套? 兩美元的賤價唔單止對貝爾斯登員工做成打擊,更大鑊的是最近先增持貝爾斯登到百分之八點三股權嘅英國著名投資者Joe Lewis,劉易斯話,如果有需要,會採取行動保障自己利益,並會鼓勵貝爾斯登,考慮其他方案。 以近日貝爾斯登升至近六美元一股計,似乎背後真的可能有後著。 貝爾斯登令劉易斯蝕超過10億美金,不過原來貝爾斯登出事,股價大跌最少四隻對沖基金各賺數千萬美金。 報道話,呢的沖基金坐之前同貝爾斯登有業務往來,個別交易員更係前員工。 舊年底起,對沖基金,以至炒家開始睇淡貝爾斯登,佢地分別買入大量認沽期權、或者係沽空貝爾斯登。 目前美國證監會已展開調查,貝爾斯登出事前、點解會突然有大量期權合約,分析員就話唔排除有人收到內幕消息,以星期五計,涉及貝爾斯登借貨沽空,佔股分總成交兩成半,比平日多好多。 另一邊英國,監管當局亦高調發表聲明,話正調查有無人,涉及故意散播謠言造市。 事緣係星期三,英國時間上晝八點半,金融界傳出,最大按揭貸款銀行之一嘅HBOS資金有問題,正爭取英倫銀行借入數以十億英鎊急緊貸款。 到開市無耐,HBOS急跌1成7,跌至新低水平。 有傳媒報道,佢地見過一個電郵,指HBOS周末要用英倫銀行緊急商討。 銀行同監管當局都否認,報道話,日前一樣有大約十億英鎊股分被沽空,懷疑有人從中獲利一億英鎊。 看來面對亂世,有不少造謠者已蠢蠢欲動,以近日人心虛怯,真的很容易讓他們得手,看來大家都要謹慎一些。

藏獨=奧運前奏?

欣賞指數

有線財經首次獲零七年 欣賞指數 最佳節目,雖然排名不高,只是十六位,不過已經是二十大中唯一的財經資訊節目。 其實舊年個市咁旺,無論係邊一個電視台、那論是高清不高清、收費不收費,都增加了不唔少財經節目,收視自然高,聽聞更有電視台單是廣告就賺了大錢。 競爭是史無前例的激烈,要爭收視、要趕時間、要搶訪問/嘉賓,更要講求創意,實在辛苦了我們前後三十多位同事。 不過今次欣賞指數講的不是收視,是觀眾對我們的認同。環看其他得獎節目,不少都是高質素、真正能能感動人心的電視,我們亦都希望觀眾欣賞的、不是單單因為打電話來問一兩個NO.就欣賞我們,而是希望真正做到、透過我們的節目、訪問、或者是在CAFE內吹下水,都可以令投資者知道,無論在樓市股市,都要認清每個樓價表、股價表背後的原因,可以多做功課,真正做到先認知再投資,不用下次再打嚟問青姐,比佢駡到狗血淋頭。

救唔救?

幾日間,每股變為只係值兩美元。 身為貝爾斯登嘅員工只有感慨。 感慨唔只係認股權大幅縮水,更遺憾係,唔明公司點解搞成咁。 華爾街日報報道,貝爾斯登行政總裁星期二澄清公司無資金問題,當時佢地確實有大約百七億美元資本。 但不利消息始起彼落,引發客戶提走現金,更大鑊係OTC對手全數縮沙,對沖基金又CALL LOAN追收孖展,轉瞬間BEAR STEARNS星期四只係剩番廿億美元現金。 財長保爾森原本仲認為,貝爾斯登賣盤可以拖多幾日。 但改變事件發展,係佢星期六,收到銀行高層電話,對方話好擔心事件會蔓延到其他金融機構,就因為咁,一間八十七年歷史嘅華爾街大行就咁消失。 保爾森之後接受傳媒訪問,仲揚言話貝爾斯登股東比人救左都唔知。 既然摩通入主已成事實,外界仍然有問號諗唔通。 第一,點解就算貝爾斯登股東否決交易? 原來協議仍然容許,摩通有優先權只係買貝爾斯登最值錢嘅總部大樓,呢度計每股都值八美元。 第二係,摩根大通原來有權只係買兩成以下股權,但股數已經足夠佢地阻止交易否決。 對於今次救市,商品大王羅傑斯就批評得體無完膚。 佢嚴厲批評聯儲局主席伯南克新一輪救市方案,認為當局唔需要為個別銀行破產而盲目向市場注資,話咁做只係伯南克幫佢幾個華爾街老友,最終只會摧毀美國經濟。 被問到財長保爾森仍然重申強美元政策,佢更直言覺得好可笑。 無論如何,由股價反映,大贏家一定是摩根大通,但對整體市場又係咪有穩定作用?到底該救還是不救,大家點睇?

萬一點???? 唔係化?

兩美元

圖片
被指為美國經濟大衰退以來最大救市行動。 聯儲局周末緊急會議決定三項救市措施。 第一,即時減貼現率四分一厘。 第二,擴大貼現窗功能。 更罕有係包底向摩根大通貸款收購資金出現問題嘅貝爾斯登。 1979年嚟首次周末減息,貼現率減至3厘25,希望舒緩銀行資本壓力。 更大改動係,成立九十四年以來,聯儲局首次比銀行以外二十個主要交易商用貼現窗借入短期資金。 但趕在亞洲開市前,速成的貝爾斯登賣盤就受較大受議。 令人震驚的是,摩根大通收購作價、只是相當於每股貝爾斯登只值兩美元。 上星期BEAR STEARNS收市每股值三十美元。 一年前高位是159美元。 咁低作價、貝爾斯登股東當然係唔高興,去年博低位收購英國富豪JOE LEWIS更是即時入肉。他們質疑以公司總部物業都值八美元一股、將公司清盤反而不用損失咁多。 但公司管理層其實無得揀,因為聯儲局比貝爾斯登嘅選擇,只有係即時接受每股兩美元收購方案,或者係清盤。 華爾街日報形容,聯儲局講到明,拯救方案要即日決定。 英國TIMES就以聯儲局逼貝爾斯登賣盤為題,評論呢宗交易。 說來巧合,今次聯儲局支持摩根大通收購貝爾斯登,數番歷史,十年前美國政府上一次救市,就是由前財長魯賓帶頭,聯同「十大行」拯救對沖基金「長期資本管理」LTCM,而當時貝爾斯登是唯一無參與拯救行動的華爾街大行。 十年後,就輪到他們成為被拯救嘅對象,可說是風水輪流轉。 至於貝爾斯登現任主席、前任行政總裁「凱斯」,去年被華爾街日報揭發話他在七月分貝爾斯登兩隻基金爆煲時,走去打高爾夫球同橋牌,並指佢經常唔喺公司出現,最終要辭去行政總裁、轉任為非執行主席。 無獨有偶,今次貝爾斯登出事前,「凱斯」又係去左去打橋牌,星期6先由底特律趕返紐約。 打橋牌都可以輸左間85年歷史的大行?天呀!

最後武士(無事)

圖片
貝爾斯登總裁信誓旦旦,在CNBC中指公司財政健全,根本不可能出現財政困難。怎知言猶在耳,兩日後就需要發出聲明,指流動現金出現週轉困難,結果要由摩根大通代聯儲局出面,向貝爾斯登注入二十八日現金。 作為聯儲局紐約代表,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一向地位舉足輕重。今次應是九八年長期資本(LTCM)出事以來,美國政府另一次直接介入向有困難銀行注資(如無記錯,上次是由魯賓掀頭:即由財政部出手)。由政府向金融機構直接注資,當然會引起「道德風險」,所以連喬治布殊亦需要出面,指今次只是個別事件,他本人亦對伯南克充滿信心云云。 其實今次由聯儲局出手,以避免出現系統風險(SYSTEMIC RISK)。因為在現今金融市場中,傳聞一旦在人心虛怯時爆發,大家奔走相告、一個又一個傳聞貝爾斯登會陷財政困難時,即使更穩健的金融機構亦難以支持: 交易對手不問理由會減少與貝爾斯登的交易,銀行即時回收所有貸款,屬下基金亦要應付大量贖回,相信強如花旗都要等死。 此時聯儲局就真正需要發揮「Lender of last resort」的功能: 當貝爾斯登股價單日暴挫超過五成,任何下一個傳聞都足以弄死一間銀行,面對咁大系統風險時,聯儲局實在不能袖手旁觀。 不過今天借出去的錢是否會「泥牛入海」?可以大膽估計,就像當年LTCM一樣,聯儲局肯定可以全身而回,不用上身。 貝爾斯登作為全美第六大投資銀行,當然不會一文不值,它本身的證券業務已是行首屈一指,而按揭部門雖然千瘡百孔,但仍然是質素一流的資產,只要稍為「執靚」,肯定大把人寧願意照顧。最重要的,是貝爾斯登自置的貴重辦公大樓,就在摩根大通隔鄰。 而成件事最大教訓,可能是對Joe Lewis想執平貨的富豪,他去年中入股貝爾斯登以來,估計己經蝕去十億美元,而我國的中信證券,早前提出要修訂換股價,到底最後是否能逃出像中投在黑石一役中的詛咒,就要時間證明。 說到最後,忽然記起在「貨幣戰爭」中,經常暗示紐約聯邦儲備銀行與摩根大通家族之間的關連,幾乎暗示聯儲局是由摩根大通一手操控,以此觀之,今天摩根大通能夠搶先飲頭淡湯,也不無道理。

Just a Men

圖片
雖然極力希望留任,不過面對紐約民意跌至三成新低,斯皮察其實無得選擇。 可笑的是,極力支持斯皮察留任的人,居然包括他太太。 好像孫柏文所講,斯皮察已盡了最大努力處理今次危機,選擇即時與太太共同面對傳媒。但事實是,事件實在太出人意外,傳媒及公眾當然會窮追不放。 其實法理上斯皮察仍然是無罪之身,在美國嫖妓並非犯法,目前當局可以指控他的,就只是以一宗跨區的Interstate anti-prostitution laws (因為斯皮察原定第二日早上要到國會出席聽證會,所以先由紐約去到華盛頓),以如斯罪名入罪,可以說是用了斯皮察過去慣用的技倆。 事件再次令人聯想起公眾人身的道德水平,與本身職責到底如何區分?根據蔡子強的君王論二,美國過去三十年出現的四大政治醜聞、包括尼克遜「水門事件」、列根的「伊朗軍費醜聞」、克林頓自己就有兩項「白水醜聞」及「肥溫醜聞」,當中尼克遜選擇了以更大的大話去掩飾真相,結果換來的是下台;克林頓逃得出白水事件,卻因為不願意承認自己濫交而講大話,結果數年後人們仍然只記得他的「口交」總統型像,至於在任時的功跡早已忘記得乾乾淨淨。 那麼列根是如何在「虎口」下逃生? 列根選擇了在一個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錯誤,詳細交代事件經過,要求司法部長及國會成立調查小組。他自己不單願意到國會作證、甚至不行使總統權力,保護屬下幕僚,列根在整件事件中表現出願意承認責任、不逃避、不刻意隱瞞、與各方表現出合作,成功將事件損害減至最低。 如果說斯皮察當日做得不足,可能是他仍未能面對傳媒回答問題,以及更詳細交代事件始末,又如果當天他能即時同步公布辭職,相信事件損害也可以減至最少,日後說不定反而有東山復出的機會。 斯皮察說「I believe that people, regardless of position or power,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conduct.」,突然記起蜘蛛俠Peter Parker的名句:「With Great Power, Come Great Responsibility.」 再想起了梁錦松同任志剛,and afterall,they are just a MEN.

Basel II

1991年,違法活動導致 BCCI 構成 100億美元的損失拖垮,四年後,Daiwa New York 因為未經授權的交易損失 11 億美元, 1995 年發生的 Barings 事件,這家擁有 233 年歷史的金融機構被一個交易員在衍生性商品中搞垮。 這些事件,促成了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在 2001 年發布「巴賽爾協定第二部」(Basel II Accord),但可惜事與願違,Basel II 成為今次按次其中一個源頭。 概要來說,金融機構在 2006 年底開始遵守Basel II ,其實目前大部分歐美銀行都沿用,這個協定為銀行業提出一些方法以更精確的根據信用、業務與操作性風險來計算非經常性的撥款(capital provisions )。改善資本充足比率架構是要強調風險管理,並鼓勵持續強化風險評估的能力。 就因為重視信用評級,用來借出資本的限制,相當信賴風險評級,可惜目前三大評級機構的誠信,處理評級能力都受質疑。 另外,Basel II允許銀行使用單一指標,例如平均年毛收入的 20%,來決定其資本支出(capital charge),可惜對於這種方法目前並沒有相關的審核標準。 Basel II之下,金融機構持有物業的資本成本不化算,令不少金融機構透過出售物業,現金回流轉化成有評級的票據,這正好提高資本效率,亦可減低金融機構對樓市的過分依賴,可惜掉轉就成為SIV,CDO等問題,這批管家未有想到原本AAA評級的SIV,CDO債券也出事了。 Basel II提醒信貸風險,控制風險避免過度借貸,避免市場上出現過多流動資金,金融機構就希望在標準之下,提高股本回報效率,買SIV,CDO等信貸衍生產品可以不在資產負債表反映,資本可以再進行借貸,可惜千算萬算,還是算出禍! 金融時報提到,不少海外金融機構提出可否回歸Basel I,甚至Basel 0,無可否認,Basel II太復雜,計算過多,看來比較簡單,會否更好....

唔叫直通車,唔通叫中港窒窒通?

Fall from Grace

圖片
當斯皮察現身電視、為事件向家人道歉時,紐約證券交易大堂傳出發出一片歡呼聲。 率先揭發今次事件紐約時報話,斯皮察今次出事,令華爾街唔少人幸災樂禍,有華爾街中人第一個反應更話「呢個世界真係有神」(There is A GOD) 。 整件事本來就好像一輯肥皂劇,斯皮察由太太陪同出席記者會,發表道歉聲明,佢話自己對屋企人唔住,但就冇講明自己做錯乜嘢,只係形容呢件係私事。 紐約時報是在星期一報道,斯皮察對幕僚表示,自己同上星期被執法人員瓦解賣淫集團有關,但並冇解釋係乜嘢事。 執法人員證實,有一段關於斯皮察電話竊聽紀錄(???),證明佢曾經幫襯賣任集團。 法庭文件稱呼他做九號客人,指佢上個月最少同一個女人,在首都華盛頓酒店五月花會面。 涉案嘅賣淫集團,透過網站招來,每個鐘收費不菲,由一千至五千幾美元不等。 未做紐約州州長前,斯皮察是紐約州檢察官期間,一向以敢於挑戰權貴見稱,於零二年能源交易商ENRON,帳目問題曝光後,斯皮察開始着手調查全美十大證券公司,於事件中有無誤導投資者,最終十大行要同「斯皮察」和解,繳付鉅額罰款,被時代周刊,封為「年度十字軍戰士」。 前紐約證券交易所主席「格拉索」同前美國國際集團主席「格倫伯格」兩位猛人,就是分別在零四同零五年,被斯皮察一手拉落台。 傳聞格拉索知道消息後,與老婆開香檳慶祝! 不過一單還一單,斯皮察在打大鱷及改善企業管治上,實在功不可抹,今天證券行的研究與銷售的「防火牆」Chinese Wall能夠做到牢不可破,就是要靠一個斯皮察。 即使在今天出事前,斯皮察近日仍主動介入,甚至每天打電話,希望拯救陷入財困三大債券保險公司,盡快搵銀行注入新資金。 怎樣說,我覺得斯皮察也是一個人物,不可以因為一時「衰鹹濕」,而抹殺他的功蹟。

Title Inflation

今集話題是帽子戲法,其實就是以職銜取代金錢回報,這其實對不少大機構來說是慣用技倆。 孫柏文一語中的,有得揀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現金,但如果無得揀,有一個TITLE都好,至少東家唔打打西家時候,一個愈高的TITLE就愈有叫價能力。 其實作為傳媒也有不少TITLE,好似Leona講的Chief Writer、或Chief Reporter、Principal Reporter、或Editor in Chief,比你分,知唔知邊個高啲?

提款機

上周二紀勤來港,令人最印象深刻的一番說話,是講到負資產。 對港人來說,相信沒有一個名詞比負資產更容易產生夢魘。 現在回看負資產問題,當然可以一笑置之,但回想當年高峰,逾十萬個家庭陷入負資產,影響數十萬人生計,當時苦況相信亦能勾起人不少眼淚。 紀勤承認,美國樓市仍然調整,但正如當年香港樓市大跌一樣,只要市場無出現大量斷供,問題遲早會解決。 「我相信你們比我更清楚負資產,目前美國情況也相似,佢們不會單單因為負資產就放棄物業、最重要是就業市場。」 其實當年香港樓價大跌六、七成,銀行需要增加了不少撥備,但說到要「見紅」根本就是未有出現。反而美國樓價只是比高位回落了一至兩成,但負資產已經對銀行做成極大損害。 摩根大通涉及二按貸款達到九百五十億美元,而花旗亦有超過二百億元二按。由於美國人慣左借得盡,一旦樓價下跌一成,已經有不少人斷供放棄物業,連帶對銀行都變成毒藥。 如果單單是股市樓市跌,問題都未必十分嚴峻,但睇埋上星期五就業數據就認真不樂觀,單是私人市場方面,減少了十萬分職位。如果連分工都無埋,相信再供層樓嘅意慾可以話跌至零。目前美國樓市好明顯仲係有好大隱憂。 金融時報LEX形容過去幾年美國人當左層樓係自動提款機,慣晒樓價一升就將層樓加按套現,而家係時候要還! 話說回來,本港銀行當年可以安然渡過負資產問題,實在要多謝香港人那分堅忍以及對自己層樓不離不棄,即是樓價大跌五、六成,仍然死慳死抵供落去,如果唔係本港銀行一早好似美國一樣、死左唔人知幾多世!

阿姐

汪明荃向政協提案,要求容許向民主派人士發出最少一次的回鄉證。 任憑當奴多年來口口聲聲要本港泛民認識更多國情、要了解中央的想法,但一張香港居民應該擁有、可以回到主權國的回鄉證都未能爭取,當公民權無法伸展時,要求民主派認識國情也是癈話。 有人懷疑阿姐心懷不軌,其實動機是什麼根本不用深究,現實是真正有人採取了行動,向政協提交了一個正式的提議。作為有廣泛代表性的統一戰線組織,政協變成了有責任向外解釋為何不發回鄉證給一個公民,相信這個波其實都幾難接。 阿姐曾經出任過人大代表,作為官方機構代表性當然高於政協,不過亦引起了台灣市場的不滿,最後妥協由人大轉為政協身分,中間應當有不少爭扎。 今天阿姐仍然能夠甘冒得罪內地權貴風險,實在是一個不容易下的決定。回看今天不少富豪、政黨、甚至自以為是的專業人士,爭取成為人大政協,為的可能是名、是利、是權、甚至是一個粵港車牌也大有人在,反而阿姐今次可以坐言起行,才是一個真正的人物。

孖展追魂

圖片
信貸危機幾乎係橫掃整個高風險嘅次按市場,無論CDO定SIV,銀行都已經大幅撇帳。 不過故事好明顯未完。 新受害者係一批過去賺大錢嘅對沖基金。 隨著最高風險嘅資產已經收得七七八八,銀行開始向風險次一級嘅對沖基金追收孖展。 即使佢地持有嘅資產係被喻為高質素嘅按揭債券。 專做按揭貸款嘅THORNBURG表示,佢地由於無法應付摩根大通要求、提供二千八百萬美元嘅額外抵押品,已經收到對方提出申請破產通知, 而對沖基金凱雷最旗下一個基金發行嘅按揭債券,亦未能償還四個總值三千七百萬美元嘅孖展資金贖回。 凱雷呢個基金,部分係投資左喺房利美房地美發行嘅債券上,評級都係三個A。 對沖基金過去同銀行都係以回購協議安排融資,通常佢地以持有證券做抵押品融資、喺一段時間後以溢價購回。包括摩根士丹利、高盛同貝爾斯登,就擁有高達四萬四千億美元呢類回購協議,其中涉及對沖基金就有十九萬億美元。 最大隱憂係呢類回購協議、通常只係需要一日通知、對沖基金就要向銀行還錢,直情是孖展追魂,相信好似凱雷同THORNBURG個案仲會陸續有嚟。 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價格顯示,今個月要大幅減息,減4分3厘機會率,更超過百分之100,即係話市場又估會提前減息。 不過鷹派代表、在議息會議「無」投票權的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普爾警告,不可以忽略通脹風險。 佢反對減息,因為聯儲局要有長遠策略目標,唔可以只係諗「短期」或者「聽日」會點。 愈來愈多人將今日衰退局面同1930大衰退比較,不過金融時報Lex話,唔會。 佢地以銀行今年可能撇帳二千億美元為例,但同時指出歐美銀行單是tier 1 就有二萬億美元,銀行未傷及脾胃。 即使樓市再壞,今日斷供比率大約是只有百分之六,同三十年代百分之五十仍相差很遠。 我寧願信匯豐紀勤所講,目前美國經濟是個別州分衰退,但整體不至於陷入Great Depression。 至於紀勤說的美國人負資產問題,又是一個有趣的話題,希望有機會再談。

強烈要求郭氏三兄弟辭職

這是什麼道理? 管理層話不希望郭氏三兄弟的私人事務、會影響新地業績記者會的焦點,因此已休假的大哥不出席,連兩個細佬都選擇做縮頭烏龜,索性不出席記者會。 大佬呀!你三兄弟孭住主席、副主席、董事總經理多職,而家話唔想因為私人事務受關注而不出席記者會,不單是對傳媒一種歧視,亦完全是將小股東的知情權及尊重棄之不顧。 面對市場愈來愈多對企業管治的質詢,選擇逃避絕對是危機處理下下之策。私人事務其實真係無咩興趣知,但你家族情仇影響到公司事務、包括管理層更替,就是股東所關注的切身利益,亦是企業管治的問題。更甚的是一個郭老太,本身在董事會無權無職,不過跟據副主席李兆基所講,郭老太可以叫邊個行開就行開,完全凌架所有董事之上,作為股東,其實真係完全被曚蔽了知情權。 其實真係可以唔出席,家事都可以唔外揚,只要三兄弟即時辭職,交由專業管理層負責,我理你啥? 說到尾、都係佩服邢李火原。

Click(視像版)

一個名不經傳的ComScore 報告,居然打散了巨無霸goog,股價跌至一年低位。 同去年第四季高位比較,無左四成。 去年底仲聽到不少分析,指科技股可以避開經濟衰退,殊不知事隔幾個月,新經濟已經跌得焦頭爛額。 ComScore的報告話,一月分美國點擊ad 按年下跌百分之零點三,雖然無話好似樓價咁到無底深淵,不過與去年十二月同十一月升12%至27%比較,跌幅已經是相當顯注。 有一批所講GOOG Watcher,質疑到底用家係咪真係毫無意慾去click 一下隻老鼠? 上周五 ComScore 終於為自已解畫,可能會令大家稍為放心,因為佢地詳細分析過GOOG點擊報告後,數據並不反映GOOG前景疲弱、或者係美國經濟真係放緩。反而最大原因,係GOOG自己提升客戶服務所做成。 原來去年GOOG為提升客戶體驗(呢個一直都係佢地最大強項同賣點),搞左一個所謂QUALITY SCORE計劃,主要係優化網上廣告與網頁之間配對,而每一個配對的點擊廣告,將可以獲提升收入。 因此ComScore提出:「Therefore, Google's revenue will not necessarily suffer from this.」 死未! 當然好似創辦人Sergey Brin所講,GOOG04年上市以來,根本無打過「逆境波」,直言面對衰退根本唔知點做。 其實只要GOOG可以專心改善客戶體驗,根本唔需要理會到底大環境到底有咩變化,因為上網己經衣食住行外現代人生活的必須品,好似又係BLOGGER、又係Venture Capitalist的Fred Wilson所講,面對衰退,Marketers反而傾向將錢在有增值能力的PAID SEARCH身上。 Fred Wilson話,如果GOOG股價再跌,佢會訓身買。你呢?

富過三代

換血

圖片
今日終於輪到滙控派成績表,在一致睇死情況下,你係葛霖會點做? 一是增加派息,二是應股東要求,為董事會大換血。 盈利新高,但美國次按問題,令匯豐為減值撇帳172億幾美金,相當於超過千3億港元。 北美盈利國而大跌9成8,對集團貢獻幾乎係零,但匯豐強調,無意全面退出美國業務。 面對咁大困難仍然有能力提升派息,主要是由於有內地股分升值收益,帶動匯豐全年盈利有兩成一增長,派息多一成一。 當然前景不是一片美好,匯豐話旗下包括SIV在內有抵押資產債券一共錄得21億美金虧損,不排會繼續減值,但強調不會低價出售。 更大動作是大換血,六個執行董事中,有一半是出身自亞太區。 而我們很熟悉的鄧蓮如,自90年起「浦偉士」時代已經加入董事會,之後更出任非執行副主席,亦正式退任,匯豐形容她是同集團一齊見證十幾年國際化發展。 鄧連如喺匯豐董事會年資最長,擔任過行政同法立局首席非官守議員,回歸前退出香港政壇。 但說實在,多年來真的不見得她很有貢獻。 至少新加入非執董就有國際面貌,包括加入甲骨文總裁「凱芝」 ,同INFOSYS主席「穆棣」。 英國金融時報形容,匯豐大改組董事會係妥協,同為下任主席搵接班人。 可能會係呢一位,同樣是香港出身的歐智華。 年薪九百萬元,仲要未計花紅,曾經在十年前有幸與他做過訪問,當年領導資本市場,已經感覺到他有很強國際視野,新董事會入面,歐智華就被外界譽為下任行政總裁接班人。 連孫柏文都要寫個服字,今次滙控都可以話贏到口碑。唔知高盛羅慕斯分報告會點寫?

青文

很高興我們新聞台的同事上星期日採訪了青文羅志華的身前身後事。 很歡喜。 不知我們的讀者/ 觀眾之中有幾人曾經是青文的常客? 青文可說是樓上書店的始祖。八十年代在中學搞書展,當時甚麼也不懂的就膽粗粗走上青文,希望可以協助,當時青文二話不說就協助我們,還有部分書藉更是直接送贈給我們。 到上大學後,學懂到灣仔扮文化人,先到青文看書,再過演藝自套自己也不大懂的電影,相信不少人都跟我一樣吧! 最初到青文是先看現代詩集、認識了余光中、鄭愁予。「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之後再看遍不少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書,到了要修讀政治經濟學的課時,就到隔鄰的曙光找東歐變天的外文書,年少的日子就是這麼過了。 到近十多年,由於旺角樓上書店愈開愈多,已很少過青文。直至過年後聽到羅志華因為在書倉中墊書、被倒下的一疊疊書導致失救的消息,先知道青文已結業了好幾年。 香港做書店,除了是賺錢,總有點文化人的堅持吧,否則很難找動力維持下去。聽說青文結業後,羅先生的生活實在不太好過,甚至連上網費用及流動電話費也支付不了,但他還是四周盤算希望可以償還一些作者的版稅。作為讀者的的我,看到明報區聞海所說:「如果我們愛書多一點,他的結局會否不一樣?」想來也有一點歉疚。 我們的特首或許不認識誰是羅志華,不過青文及羅志華的影響力、卻在兩代、三代甚至更多世代的人身上看到。 懷念 羅志華Blog

獅子山學會 vs 三十會

很精采的一集,多謝Ronald及柏文。 日後有機會希望能多放一些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