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021 起發佈的文章

新聞自由與金融中心-- 記立場新聞

圖片
唔好噓呢個標題,講真徹夜難眠,腦中剩一片空白。 本來想寫點2022年展望,好似環球滯脹來臨,疫情加劇,封關成本等等。 結果, 2021年12月29日,在一個已經夠多事之秋的年分,年尾仍發生一事足以註定要寫入史冊。(相信好些電視台的大事回顧也要改寫內容。) 我在去年底離職有線新聞後,自己在計劃移民同時,亦希望可以寫一下財經分析的文章,主要其實都是打發一下時間,當然有些題目確是不吐不快,結果有了財經拆局這個專頁。 想不到自己的胡亂發文,都可以引起立場新聞的注意,編輯主動提出能否在立場博客轉轉載,期後更不嫌棄我的文章又長又嘮叨,願意設立一個博客專頁:要知道我的FB Page能接觸用戶非常有限,獲立場轉載文章可以接觸多幾倍用戶,我是求之不得。 之後亦有應約為立場寫一些特稿,例如恒大爆煲的前因後果,對做慣電視新聞的我,又是一大挑戰。 今天,一切已成為歷史,整個專頁連同立場新聞消失了,前後只有不到一天時間,更令人痛心是整個專業的立場團隊被解散,於我等去年經歷過有線新聞大裁員及總辭的人,是有身同感受之痛。 但更令人憂心是香港新聞自由的倒退,當權者稱立場有報道及博客文章引起他人憎恨港府及司法制度、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等,說出來的證據恐怕自己人也不能信服,不過具體結果就顯易而見:與蘋果日報一樣,未經審訊立場已經自動解散。 我一直只做財經新聞,所以關注點亦好容易看到新聞及資訊自由,對一個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性。 看早前 World Press Freedom Index做的全球自由指數,香港的排名在180個地區之中,由2002年的第18位,跌至今年的只有80位。 在很多國際學術研究中,新聞及資訊自由與打擊貪污腐敗有很大的關連性,這些都不需再重複。在早前巴拿馬文件和潘朵拉文件的發布等案例中(不錯,正是本港只有立場新聞有參與),媒體的作用很明顯,這些文件揭示了離岸金融中心被廣泛用於非法目的。 今年中ASIANINVESTOR 亦有專題報道,在蘋果日報被整頓後,金融市場開始關注資訊自由對投資回報的影響,盡管這些在日升日跌的恒生指數未必會即時反映,但長遠影響仍然不可忽視。 學術研究表明,新聞自由與金融市場表現之間存在潛在關係。 減少資訊自由會削弱可用於投資的信息質量,令投資者需要更高回報以抵銷潛在風險。 報道又指,自北京實施國安法以來,香港的政治風險一直在上升。 肯定增加了 AML(反洗錢)方面的承

躺平主義

如果要揀2021年代表香港人的兩個字,我毫無疑問選擇「躺平」。 國安法下,香港人已經失去很多自由,加上為通關自製「疫情」,港人今年完全失去集會、遊行、抗議的自由,連年年「行禮如儀」的六四集會都成了禁忌,甚至在社交媒體Like唔Like都要思前想後,不「躺平」難道仲有其他選擇? 數數今年失去的香港人標誌:蘋果日報、支聯會、民陣、教協、職工盟⋯⋯公民社會被解體,我們沒有選擇,眼白白看著這些核心價值被消失,恐怕真有一天連「回憶有罪」。 「躺平」不代表屈服,權在你手,小市民無權無勢,但我們有自己的良知,不配合不服從,成為我們僅有的表態。 剛過去的星期日選舉,投票率跌至三成創新低,就是「躺平」的最佳表現:你可以將選舉包裝成史無前例成功、人心回歸,可是數字不講大話。 「躺平」由一開始就不是我們的選擇,只是時代留下這個唯一的出口。 可惜這種「躺平主義」,在今天的香港也變得不為當權者所容:分享籲投白票被捕、不使用安心出行變得連街市都不得其門而入,不打針已經變成被炒理由、不宣誓就失去公務員身分、連黃店只想安安分分做A類食肆都不能,這幾天在聖誕新年旺季更接連被突擊,失去晚市生意。 最可怕是這種「割韮菜」,剷光「躺平」的自由,已經殺入到校園。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大談社會出現種種歪風,令一些年輕人耽於逸樂,或誤信失實資訊而走上歪路,加上近來出現的「躺平主義」,他謂感到痛心及憂慮。 楊潤雄形容,躺平主義是一種「消極的人生心態」,「容易令人委靡不振,長遠會窒礙社會的進步」。 要剷平躺平主義,楊潤雄預告將公佈「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 供學校採用,「以更整全及有系統地加強推展價值觀教育。」 今天政權要整頓,就正由校園入手,先整治教師,之後再將矛頭指向學生,可以預期洗腦式課程教育,已經步步加強。 新一期經濟學人特刊 ”Does good parenting in Hong Kong mean submitting to the party?” (香港的良好教養是否意味著服從黨?),說的就是這套「價值觀教育」滲入校園。 文中引用不少例子,從正反講述離港與留港家長的心路歷程,有公務員家長形容自己的部門離職數目創新高,更擔心香港由一個自由及開放城市,迅速淪陷成專制政權令她心驚,稱兩夫婦已經不會在家中討論政治,原因是擔心兒子聽到後會回校「亂講嘢」。 一個我認為較有趣的例子,是一個被認為「藍絲」家長,在201

跨界規劃

對於外界關注政府是否一如之前路透報道,要改變本地樓市遊戲規則,向發展商「開刀」,今次施政報告只能說相當避重就輕。 特首在回應外界有意見指政府迴避棕地,也不願意觸碰新界土地利益,她提出數據,指有超過一半的棕地已納入多個發展項目內,而過去兩年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已收回90公頃新界土地作發展,遠較之前五年的20公頃為多,預計政府未來幾年收回的土地將高達700公頃。 至於之前已經被外界廣泛報道,釋放新界祖堂地,似乎是短期最快捷可以攞地的措施,據估算目前全香港由 7300 個祖堂持有 2400 公頃的祖堂地,可以很快釋出新界建屋土地,而且鄉事勢力亦貌似配合當局,願意被「拆祠堂」,只是要求提供更多補償。 對於同樣是向發展商開刀,整合和發展新界土地的還有「土地共享先導計劃」,近日已有多個發展商願意配合中央呼籲,我相信這個部分只會愈來愈快。 與外界之前盛傳「明日大嶼」會被淡化,一手鼓吹的林鄭月娥未有放棄,再次重申要進行交椅洲人工島填海,令維港都會區亦會擴大至包括「明日大嶼願景」,並與北部都會區分工,強調前者是支撐着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後者就更著重發展創科。 來到今次施政報告重中之重:「北部都會區」。 發展 300 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其中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 / 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並有 6 個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 / 粉嶺北、洪水橋 / 厦村、元朗南、新田 / 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 特首強調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 20 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北部都會區在地理位置上,顯然較「明日大嶼」優勝得多,可以短時間內大幅增加香港可使用的土地,交通及配套也相對容易興建。 但這個北部都會區絕對不是新鮮事物,過去幾分施政報告都有提出大規模發展,特別是古洞及洪水橋一帶,大家都知道是勢在必行。 咁北部都會區的賣點是那裏? 「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 我認為北部都會區最大「突破」,是特區政府首次突破「一國兩制」框架,將本港未來規劃,與內地完全接軌,甚至是共同規劃、未來有機會共同管治,情況有點澳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影子。 特首強調,實施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後回到正確軌道,更有條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都會區不是指一個有法定地位或規範,以行政界線所劃定的區域,而是因地理特徵、經濟功能、生態環

遊戲規則

圖片
為了掩飾管治不善,打從2019年起,中央及特區政府將社會運動的責任、歸咎於香港的房屋市場,特別是年青人上車無望,令社會積累怨氣,結果爆發了之後的反送中運動。 兩年下來,既有了國安法,又「完善」了選舉制度,那下一步要解決社會怨氣的根本原因,按同一思維,房屋市場就成了一場關乎國家安全的必要出手議題。 香港的房屋問題,由回歸時朱鎔基年代說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到溫家寶來港,要說的也是房屋問題, 20多年過去,在阿爺眼中,政府似乎在房屋市場的問題上,寸步難移、束手無策。 最可笑是近年發展商將新盤面積愈劏愈細,由300呎降至200、150、甚至120呎,幾乎只有一個車位大細,仲狡辯年青人在家中也只是需要住一間房,將「龍床盤」包裝成是市場需求,試問中央看在眼裏,會有甚麼感受? 路透社報道,北京告知本港地產商「遊戲規則」已改變,不願意再容忍壟斷行為。地建會說,聞所未聞,而C老闆說,因為有基本法保障,香港房屋市場的遊戲規則不能改。 中央要搞香港的房屋市場,其實真的不用改遊戲規則,因為權在中央,即使香港的土地法例及制度不變,要改變市場格局,有很多方法手段,其中最簡單,就是大可以放更多的央企國企民企來港,搶攻這個房屋市場。 不知大家有否留意,內房企業的邊際利潤率,一向遠低於香港發展商? 圖表所見,本港地產商的邊際利潤率相當驚人,截至今年六月底的數據,利潤率普遍介乎31-59%,即是賣1000萬的樓,利潤就有310-590萬,呢啲生意全世界邊到搵? 相反,內房不論本港上市的H股或內地的A股,利潤率大多只有5-13%,只有央企的中海外及潤地較本事,按內地數據顯示,2021上半年,50家典型房企中,37家更出現淨利率下滑,佔比超7成,僅有3成不到的房企淨利率出現上升。 這個與內地在2016年後╴地產調控政策嚴格貫徹“房住不炒”的情況有關,房企的利潤空間被壓縮,加上由於2018、2019年的高價地項目在當下進入結算,盈利能力呈現下滑趨勢尤為明顯。 再看預期市盈率,即使本港地產股經歷上周五大洗倉後,PE仍達7至10倍,反觀內房,融創及富力已經跌至1-2倍的超低水平,不過投資者就是不敢買。 曾經與一些在內地及本港均有業務的內房發展商討論,他們在內地市場的營運模式,簡單講就是「貨如輪轉」,借貸買地之後就是要加速賣樓,利潤率往往只有單位數,總之務求盡快售樓套現再將資金重投土地市場。 所以內房商在參與本

買樓表了甚麼態?

李家超接任政務司司長前,接受 Now 電視台訪問。當時他說,看見香港新樓盤銷情非常好,形容正是反映在國安法後,香港人想安居樂業的信心不斷上升。 當時我諗,李家超只是保安局局長,又學咩人講香港樓市?將新盤銷售同國安法連繫在一起,實在太牽強吧? 點知,原來我錯晒,幾日之後李家超已經晉身成為政務司司長,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講香港樓市又有咩問題? 我認為將新盤銷售同安居置業捆綁在一起的說法,最大謬誤是很多新買家根本不是自住,投資需求已是入市最大動力,原因當然是歸功零八年後的金融危機,全球央行印錢。 就連今天美國通脹已經見到十三年新高,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仍然「死撐」,說通脹只是短暫上升,擺明不願意「收水」及暫停買債,資產市場只有愈升愈有,而貧富差距亦只會愈拉愈闊。 其實更好的樓市居住指標比較,是租金水平,反映的是一個城市宜居水平。如果大家有翻查租金指數,就知道租金表現其實遠差於樓價,以 2020 年全年累計,租金更是累積下跌約 5.8%。 拉長看,中原城市租金指數反映,租金只較 97 年高位升12%,反而同期私樓樓價升幅達 77%,大幅跑贏租金升幅。 即使今年以來租金指數連升 3 個月,反映租金見底回升。但今年以來,租金指數只累升 0.74%,與樓價升幅差距仍然很大。 樓價、租金升幅不平均、最終導致租金回報率下跌,由 2004 年至 2008 年之間長期維持在 4 厘至 5 厘,跌至最新只有 2.37 厘左右。 按理收租投資回報下跌,會減低樓市投資需求,不過投資者目前著眼,不是回報率而是日後資產升值,按代理統計,目前新盤投資者比例,仍維持在三至五成的高比重。 香港樓市破頂,有本身客觀基礎,全球量寬資金不斷湧入資產市場,去年本港就錄得近四千億港元外資淨流入,而且不但香港,英美澳洲,全世界成熟的資本市場,資產價格急升都是放眼可見。 按政務司司長說法,同一道理,樓價上升就反映全世界的領袖都是民望高企?相反,內地整頓樓市令樓價不振,習主席的民望是否又要連繫在一起? 有人擔心,香港樓價已升至逼近歷史新高,政府有可能會出手加辣,這個反而不用擔心,你看政務司司長都說新盤表現是同香港信心連繫在一起,政府又豈能出辣招對樓市打壓,令香港信心出現危機? 作者  Facebook   李家超 政務司司長 樓市 租金指數

誰的定心丸?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稱,有了國安法,香港經濟金融繼續堅挺,「唱衰」香港的謊言不攻自破,形容國安法讓國際投資者吃了「定心丸」,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絲毫沒有受損。 夏主任更以香港存款按年增長(點解唔用 YTD?)及 IPO 上市集資規模證明這個說法。 我覺得此言不假,但問題是,恢復了哪一處投資者的信心? 另方面《彭博》消息指中央計劃讓赴香港上市的公司,免於申請網絡安全監管機構的批准,從而為選擇香港,而不是美國上市的互聯網公司消除擔憂。 換言之,是讓赴港上市的中國公司,可免於尋求網信辦的批准。據報,官員是近期與投行的會議上,傳達了擬對赴港上市,不做正式網絡安全審查要求的安排;只有那些選擇去美國等外國場所發行股份的公司,才需要進行正式的審查。 知情人士說,根據新的框架,所有的股份發行,包括在香港發行上市,都需要中證監批准。而據獲得通報的投行人士印象是,對赴港上市的批准程序要比赴美國簡單。 《彭博》這個說法證明了,在國安法之下,終於可以放心讓內地掌握敏感數據的互聯網平台企業,可以來香港上市,背景當然是因為數據安全,已經在國家緊緊掌握,完全不用擔心風險。 回應開首,到底國安法恢復了哪個投資者的信心?可以百分百肯定是內地投資者的信心,因為香港不論在政制、法制、經濟制度、數據安全都已經再無風險,有了「定心丸」,資金當然可以放膽投資。 敢寫包單,之前一直拖著的債券通南向,以及理財通,甚至放寬港股通的投資限制,這些惠港措施會好快可以登場。 至於外國投資者嘛?君不見美國政府剛向在港開展業務的投資者發出警告,指明中國對香港施加更多控制的行為、會威脅到法治並會危及員工和數據云云⋯⋯ 至於來港上市要先獲中證監批准,我覺得 VIE(可變權益實體)海外上市要獲批,從第一日開始已經是偽命題:沒有中證監祝福,那個企業敢到海外上市? 你會說「螞蟻」及「滴滴出行」不正是「硬闖關」出事?其實我傾向相信他們都有在上市前已打了召呼,只是當「最上層」突然下了命令,中證監哪個官員膽敢違命?(甚至可能會被追究責任) 至於夏寶龍提出,「大家揪心」的住房問題,聲言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將告別「劏房」、「籠屋」。 我覺得這個最容易解決,大家幾時見過內地有「劏房」、「籠屋」?只要當局立法不容許,「劏房」、「籠屋」當然即刻消失,只是人們生活居住的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作者  Facebook   國安法 夏寶龍 滴滴出

企業數據與國家安全

  內地加強對互聯網巨頭整頓,而且力度愈來愈大。 中央要求互聯網公司須專注解決數據安全風險後,方可到境外上市。相關措施已影響 70 家即將在紐約上市的香港和中國內地公司,暫停到美國掛牌。據報 TikTok 母公司字節跳動已經擱置海外上市計劃。 我留意到不少財經評論對這次整頓,不單毫不憂心,更暗暗自喜,認為香港可以取代紐約,成為中概股熱門上市地。 有大行更提到,在內地監管界線欠明朗的情況下,中概股將加速分散上市風險,包括來港作第二上市或雙重主要上市,該行甚至用「計量模式」以 ADR 換手率推算,可以增加港交所日均成交量 1,200 億,即是平均增加逾六成之多! 前文已提過 ,對於這類思維我並不認同,須知資本市場是最為全球化,一家中概股不選紐約而改到香港上市,難道就可以吸引全球資本?或許有北水或大媽會選擇掃貨,但絕不可能令港交所成交急增六成。 更甚是本港作為「紐倫港」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會否因為這批中概股的「特殊待遇」,反而成為負累? 《金融時報》已提出,美國總統拜登本周將警告美國公司,隨着中國對香港加大控制力度,在香港運營的風險也在上升。 報道引述知情人士稱,這些風險包括中國政府可獲取外國公司儲存在香港的數據,以及中國近期通過的反外國制裁法。 美國這種擔心恐怕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中國政府已經假設美國會要求中概股,交出內地數據予監管當局,按同一思維,中國絕對有機會做同一動作。 一旦這個警告成真,絕對會損害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更令人憂慮是這些涉及所謂「國家機密」的中概股,一旦增加來港上市數目,恐怕對整個市場的透明度,是弊多於利。 以往「國家機密」為會計師帶來的困難和風險並非個別例子。安永便曾以涉及「國家機密」為理由,拒絕向證監會提供內地民企「標準水務」的審計資料; 更著名例子要數到曾於香港上市的中國企業「中國高精密」,於 2012 年亦曾以「國家機密」為由,拒絕向負責審計工作的畢馬威提供資料,而遭監管機構停牌。 想像一下,對於「國家安全」在今天提升至史無前例高度,這些坐擁大數據的上市公司,好可能再以「國家機密」為理由,拒絕向會計師行甚至港交所或證監會提交數據。 那今時今日的香港,是否仍然有專業人士或監管機構有膽量,挑戰所謂「國家安全」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