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2月, 2016 起發佈的文章

2017

經濟學人簡單概括形容2016,屬於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全球人類活在危險當中,相比之下,股市、樓市等等全年表現已經大渺小,太毫無意義。 黑天鵝形容全年被不斷濫用,究其原因,盡顯眾人的害怕及無奈,財經大事回顧,結論大概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香港為首原來得個「桔」,繼續徘徊人為堆砌及沿地踏步之間。 至於,國際大事無數是襲擊、死亡、劇變。 對於2017,極其有趣在於各走極端趨勢;經濟及市場層面仍然充斥樂觀及憧憬、惟政治、時局發展,大體上如同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索老爺於Project Syndicate撰文,直指全球開放及民主社會正陷入危機,86歲大鱷真性情一面,回憶猶太難民,如何移民到民主社會,繼而承師波普爾,學會社會有開放與封閉之分,並畢生致力推動前者發展,但套用索老爺一句:I find the current moment in history very painful! 老爺分析現今之局,既源於政客未能履行承諾、更核心在於全球化及自由市場,越來越證明,惠及原來只有少於1%的全球一小眾。 社會環境令真理越辨越明變得更奢侈,民粹抬頭,及索老爺筆下關注的強人政治冒起,2017 似乎並非腸粉及車仔麵之分那麼簡單 金融市場既作為一個具備效率定價平台,近年亦太多情況展現出奀理放大器的本質功能,擺明不合理,但一經市場,隨即被合理化。 08年的大爆破,問題在於市場失效,失效的市場但又仍被重用,鑄成大錯。要數最有說服力的預測,麥格理數月前有關全球發展路向更趨中國化,似乎最有說服力。

乾塘

天氣乾燥、資金更乾。 內地市場特色之一,年年資金,連連緊、企業撲水,載滿睙水。 股災至今超過年半,後遺症卻有如慢性惡疾,困著我、纏著我。 因為驚,因為怕,前任肖總大減新股上市,士餘長至今尚未全面解禁,結果,至12月22日為止,靜待上市審批公司數字累積達676家,數字相當於本港上市公司總數三成半。 市要上,錢要籌,趣怪事情總會在中國市場出現。 話說,近期越來越多內地公司搬總部,不是搬往香港、新加坡或歐美,搬到卻是中國大西北,大後方地區。 例子一; 原屬青島企業的嘉源網絡,宣布總部搬到西藏拉薩、 例子二、 羊絨生產商德泓,註冊地遷至寧夏、 例子三: 鑫聯環保原本註冊地點於雲南,嫌未夠遠,於是再搬到元陽。 企業內遷,乃因大西北風光不限好,空氣份外清新?非也。 中國人有的是智慧及變通,長期游走政策變化之下,求財若喝的企業,老早就看準中證監新股綠色通道,可能提供一條上市康莊大道。 按中證監綠色通道,但凡於較落後,或偏遠地區企業申請上市,士餘長予以快速審批。 換句說話,只要願意到大西北,企業審批可「打尖」。 據報,近期至少兩間中小型內地公司,遷往拉薩註冊後,上市審批一個月內隨即獲批,當中包括西藏易明西雅醫藥,名為西藏公司,但生產基地位於數千公里外的四川。 為免綠色通道被濫用,據報士餘長早前已下達,生產地與註冊地需一致,否則的話,一概免問。 企業對於「潛新規」,大部份話搞緊、請緊人,係認真.... 因為要趕上市,拉薩、內蒙、寧夏、烏魯木齊會否頓如成為內地企業總部註冊旺地,時間會有分曉。 但觀乎本月逾千億人民幣企業為首債券發行擱置,再融資及尚待融資的資金缺口破記錄,未來只會更多公司會大叫:阿爺,我好等錢用呀!!!

世界很危險

圖片
由假票據、假國債、到假保函,內地假貨五花百門,估唔到連金融產品亦都一樣,套用馬雲一句,唔通真係假貨比真貨好? 假貨始終只係呃得一時、最終咪要穿煲? 但問題係假貨充斥之多,連市場都自己呃自己時候,作為當權者,其實又點可以怪大媽大叔落來香港沖保險產品? 繼銀聯落閘後,最新大媽已經改變手法,轉戰招商銀行「一卡通」跨境資金管理及本票服務,甚至出現有大媽逼爆大堂,銀行界指出,內地居民來港開戶,短短數月已錄雙位數增幅。 到底「一卡通」係咪真係可以走資,其實都係眾說紛紜,因為招行內部監控其實唔弱,意圖進行跨境走資,絕非話咁易。無論如何,事件正正反映,內地居民要力保資產決心,其實先係「洪荒之力」! 經濟學人今期封面故事、道出正係2016世界好危險,其中表表者肯定係中國。無錯,表面睇一切美好、GDP三季有6.7%,PPI連負54個月後終於轉正數,企業盈利又有改善,去產能更提早達標,邊個話中國危險? 經濟學人指出,呢啲正正只係表象,無論境內境外、風險正在不斷提高。當中國在加入WTO十五周年之際、原本正想打正旗號取得市場經濟地位,點知一個特朗普上場,就將一切局面打破。 富瑞開宗明義指出,內地目前債市問題,其實同舊年股災同出一徹,槓杆借貸、理財產品氾濫、以及監管寬鬆,目前債市泡沫基本就係源於去年股災後遺症,換言之、一年過去其實咩都無改善過。 而債市問題爆破、亦令人行貨幣操作更趨兩難,特別是增加貨幣供應,令實際利率下跌反而加速資金外流,基於當局不願意加息損害經濟,結果勢將加強資本管制。 但懂得經濟學都知,任何管制面對市場沖擊,日後承受既惡果只有更大。正如經濟學人指,管制只會令大媽更擔心人民幣單邊貶值、倒頭來只會更想辦法外逃,同時亦影響對內投資信心。 由GOOGLE SEARCH既熱門搜尋都可以睇到,對中國最熱門SEARCH,已經由去年既股市變成既資本外流,喺亞洲區內既排名,只係僅次於特朗普同TPP之後! 呢啲都可以解釋到、一度已被指已死既比特幣,連續三日出現暴漲,更一度突破900美元,係三年高位,其中九成既成交,都係來自內地。 說來諷刺,比特幣既出現,本來就係要對沖美元因為濫發印鈔而出現貨幣失效,但而家對沖得最多既、反而係人民幣。 今日既表面穩定,其實就基建於浮沙之上,特別係明年政府換屆,任何一個政府官員,都只會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債災

圖片
勢估不到,冬節大日子,內地市場貌似平靜,實際是全方位,立體式救市。 去年救股市,今年年底卻應付可能從未預料出現的債災! 打從幾星期前內地十年國債拋售壓力加大開始,一如內地交易員形容,頓然發現一覺醒來,全球活在債市泡沬當中,觸發點,正正是「資產荒」到頭來累街坊。 千方萬計保債市,口號無打,但行動來得明顯,首先,早前市場傳聞亂子,搵人認頭,斬除市場再胡亂揣測、 二,直接、間接、高調或私底下,指令銀行做兩個自行;包括自行放水及自行盡量認購市場新發行債券,以穩軍心、 三,減供應,包括近兩打企業債取消、負債累累的鐵總亦取消發債、財政部兩批債券,發行額合共減八十億,避免再流拍。 的而且確,內地當局應對上既成熟亦進步,令到財政部兩批短債,中標利率屬於近數星期以來首次低於預期,但實話實說,兩倍左右認購,談不上熱烈吧。 冬至救債市,固然有其原因; 一,內地去槓桿及通脹預期升溫之際,債市再沽壓,必然引發爆煲潮, 二,截至三季,理財產品數以十萬億計,同業拆借市場放貸急升,大部份牽涉高收息回報產品、或資金曾配投資, 當中抵押品就是債券,一旦拆倉,抵押品誰屬,你我不清。 三,阿爺明年逾十萬億以上地方債轉置,債市有咩冬瓜豆腐,責任重大。 誠然,如果單靠三、四招能夠穩住債市,內地債市根本存在問題不大,但事實不然,尤其在於之前供應過剩,大大小小,事無大小通通氾發,而重要在於,債價走勢繫於利息環境,大老爺穩債市,亦即要推低利率,那既跟通脹預期升溫相違,亦與內地嚴打槓桿並不匹配。 點都好,中環人話,一個債市不斷跌停,又升停,根本就不符合健康市場定義。

美元短缺

圖片
美林每月向大戶所進行調查發現,基金持現金水平,兩個月內減少一個百分點,已4.8%,同時間,基金大戶幾乎一面倒睇好三樣東西: 美元、美股及金融類股份, 同一時間,CNBC篇制貪婪與恐懼指數,不經不覺已由六十左右升至超過八十平,接近極端貪婪區域,市場充斥所謂Crowd Trading情況底下,另人聯想,今年實為格老發表著及非理性亢奮言論廿周年紀念。 阿爺年代人人去舊金山掘金,特朗普年代,個個當美股有金執,按理柏最新數字,本周美國ETF深流入近190億美元,又再破大會記錄! 但近日,相繼有名家、大行對當前市況表達關注,尤其強美元問題。 早於今年六月份,國際結算銀行研究報發表一個公開演講,正正觸及強美元,變相是全球流動性收緊,亦即所謂美元短缺。 BIS提出,目前美國境外流通的美元單位債券約9.7萬億,當中3.3萬億來自新興非政府單位發行,美金升,息率升,利差交易拆倉之餘,發債體本身覆行債務開支大增,少則減少開支,傳導效應再惡化的話,對近年槓桿比率不跌反升的新興市場來說,形同一個隱性疾病。 大摩將美元流動性短缺問題再加以放大,該行以外國機構向美國一級貨幣交易商的美元頭寸安排計出,美元流動性早於13年初見頂,到去年中跌至11830億,而截至今年七月左右,更進一步減至9410億美元。 大摩強調,強美元及高風險胃納難以共存,最簡單,基於美國產出缺口已近飽和點,企業盈利繫於新興市場,但美元成本貴,影響區內投資,變相累自己。 強美元變相導致對沖成本上升,衰則減低非美元以外資產投資興趣,好則反過來會令投資者更熱衷追求更高回報,用以抵銷對沖成本高企,某程度上,後果可能更糟糕!! 大風暴前夕,抑或再次是黑天鵝憂慮過份敏感症?無人知。 經濟學人社論既認同加息,又要求控制加息步伐,立場模稜兩可,加息及調高加息預期成為眾矢之的,查實,央行多年來不斷拖延貨幣政策正常化,才是病毒根源。

點陣圖

圖片
罕有大清早回應美息決定,可惜,八十八層高對於資金流向、港息走勢、以至樓市情況,答案內容殊不罕有: 芸芸難以預測、需時觀察,一貫老調重彈。 八十八層高強調,港息不一定跟美國加,香港貼現窗基本利率隨即跟隨。 有BANKER提示,誠然,利率協議廢除後,香港銀行確實多次不跟隨美息走勢,但不要忽略,金管局基本利率,技術上是釘緊美息,皆因基本利率計算乃建基於聯邦基金利率下限再加半厘、或隔夜及一個月銀行拆息五日平均數值,以高者為準。 換言之,香港不一定跟美國加息之說,只適用於銀行,不適用於金管局。 未獲清晰訊息反更覺混亂,真攞命!!! 那到底,香港銀行何時加息? 花旗提出頗為簡單思考: 首先,本港銀行大部份貸款來自樓按,而九成樓按貸款以同業拆息作為基準,基於H 按最新封頂價為2.15%,花旗結論,只要一個月期同業拆息升至0.8%,銀行有需要預警,作出兩個抉擇: 一,上調H按按息、 或二,索性郁P最優惠利率。 陳德霖鬥不過耶倫,但耶倫對住特朗普,有如難為了家嫂,大老爺五時花、六時變,並常口出狂言,誇下海口,並罪怪於他人,家嫂有苦自己知。 基於對特老爺口中的政策熟真熟假,存在不確定性,耶媽選擇暫時聽而不聞,聯儲局會內亦早就火速凝聚共識,在計算利率走勢模型之中,繼續剔除出潛在財政刺激政策的假設元素。 加息四分一厘,對市場來說並無挑剔造淡理據,不幸,對來年加息次數預測由二變三!!  卻被成功發掘,並觸發市場震盪。 2014年9月以來局方首次上調加息次數預測,但跟當年不同,今次局方並無一併調高通脹預測,而經濟增長預測,亦僅僅象徵式提升0.1個百分點,嘩! 增長只額外多0.1個百分點,原來都要加多一次息,肯定要反面啦!! 對於加息次數預測增加,耶倫歸咎於局內無統一投票,部份臨時變節,提早計算「特朗普式經濟」因素在內,到底家嫂有理,抑或變節委員具備根據? 麥格理其實傾向後者,事關即使經濟未見會因為G+I而顯著提升,但價格及通脹預期上升情況底下,其實有需要防預,走在通脹預期之前,即Move ahead of the curve。 伯老爺任內引入所謂「點陣圖」,聲稱提升政策預期及透明,實際製造混亂! 以2012年點陣圖為例,當年預測幾年後聯邦基金利率會升至四厘左右,結果呢、不用多講!! BANKER 目前最關注在...

幸福

圖片
話收實不收,十一月新增貸款超過七千九百億人民幣,超出預期之餘,亦比十月份為多。 而繼十月份七成半新增貸款涉及居民房貸後,十一月相關佔比仍達七成一。 數數手指,頭十一個月計,新增貸款合只已超過十一萬六千多億人民幣,仍然接近GDP兩成水平,信貸堆砌經濟,避免越砌越暢快,怪不得,打從最新經濟指標幾乎全部出爐之後,外界共識相信必「收水喉」! 認同內地經濟及其發展模式與否,人民日報頭版社論一篇詳盡中國經濟評論文章,思路清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行將閉幕,這篇文章某程度上相等於稍後的會後公佈預讀版。 整篇重點表面上重複經濟L走勢,但稍花五至十分鐘時間,不難發現,「新」字貫徹全文; 沒有權威人士表述,但內地方向離不開「新」; 包括新方位、新常態、新變化、新坐標、新認識、新理念、新方位、新實踐,跟之前廣傳習核心建立之日,改革強而有力之時極為吻合。 官媒文章基本上已正式否認中國重回世廠工廠,追求高增長舊路,事關人口老化,生產力下降,玩唔起、再者,在人均收入翻一翻的同時,沿用清耗資源模式發展經濟,以現時國際環境,全球資源肯定不夠中國用。 有關說話,到底為資源股打氣,抑或倒米,那不得而知罷。 按官方解構,來年屬於改革寶貴窗口期,一旦錯失,換來只有折磨。 簡單用「加」、「減」、「乘」,「除」,說明去舊產能,增加保障、用創新帶來的乘數效應擴大效益,並透過點定政策支援,除出新動力,說來容易,但規劃經濟模式下,內地往往逃不過要做經濟增長目標奴隸。 所以,人民日報文章最可圈可點之處在於強調新常態下耍具備定力,更引起眼球在於提出,再釘著經濟數據上落,沒有幸福之餘,發展亦難以持續,既有自我托判之感,甚至為更彈性處於增長目標埋下伏筆。 的確,若非多年來堅定不移打經濟保底旗號,我國經濟結構及信貸氾濫後遺症可能比現在簡單得多,可惜,呢個世界無「早知」呢回事!

HIBOR

圖片
日日標題拆息升至八年高位,意義越來越有限,實話實說,08年,市場動盪一年,期時拆息區間相當之闊、以一個月拆息為例,十月九日曾觸及近五厘,十二月則低見0.29厘,三個月拆息當年全年高低位介乎0.99-4.4厘。 可以說,即使現水平拆息再升多六倍,仍然處於八年高位。 不能否認,踏入第三季起,港息在超低水平,不斷低調地上升,現水平銀行資金成本指標的一及三個月拆息,分別為0.62及0.86厘,跟「高息」是完全兩碼子事情,但較年初計,原來有超過一倍驚人升幅。 「賓卡」話,拆息上升意義已不限於H按破封頂位,銀行搶港紙存款那麼簡單,進多一步去想,港紙、港息市場,已變為全球其中一個越來越難以明過究竟的市場及機制。 你跟我說拆息年內倍升,銀行資本成本上漲嗎? 另一邊廂,任總時代譽為最反映銀行資金成本,牽涉計算存款因素在內的綜合利率,去年一月為0.36厘,今年一月跌至四分一厘,最新截至十二月底數字,依家處於四分一厘,其實完全未上升過。 拆息八年高位? 但八年前銀行綜合利率全年處於介乎四分三至一厘六八水平,有排未追上! 上述解說,拆息雖則影響銀行資金成本,惟拆息上升亦不等同於銀行資金成本必然向上。 而另一個迷思在於1983年彭勵治宣佈聯匯以來一直行之有效的套息機制是否仍然成立。 聯匯下的貨幣發行局,一旦美息較港息高,市場有誘因沽港元買美元套息,港紙弱,但資金外流同時會將港息推回至吸引水平,錢又返來。 但近大半年,所謂HI-  LI,即美元及港元拆息(LIBOR- HIBOR) 之間差距,不斷擴闊,大大話話有四十點子,但期間,港紙強勢依然,到底聯匯呢套老機器,最重心的套息機制部份是否有所失靈? 高盛提出相關質疑, 綜合而言,開題可能在於; 一,自從任總11年前引入雙向兌換保證後,成事件複雜了,包括牽涉市場對港匯走勢預期、 二,套息涉及匯價對沖,在交投稀疏市場搞對沖,隨時被夾死、 三,大媽錢來港,沖銷資金外流而觸發HI- LI所造成的息差壓力、 但高記話,要來的始終要來,故此堅定不移確信美電快將見7.85,更警報,美息向上初期,而港息不同步跟隨,它日差息距幅度擴大,港息才臨時追上,換來最有五個宇:「沒有好結果」。 老實,背負過萬億熱錢下,任何資金逆轉後果是可大可少。高盛回憶05年強化貨幣發行局時,期時因應人仔升值預期...

與你同行

圖片
曾俊華正式劈炮,九年半財爺生涯,屈指一算,計及回歸前,已成為近半世紀以來、歷來第三任期最長財爺。 再多半年,可平郭伯偉及夏鼎基記錄。 六、七十年代,由兩位先後作古財爺、奠下的積極不干預政策,量入為出理財,幾十年間,前者早就盪然無全,而近十年的派糖主義,量入為出早就備受壓力。 十二月香港變得異常熱鬧,日日精彩、日日新鮮,恒指不斷下移,但花生指數猶如道指日日創下新高,到底識武功對決好打得,抑或另有其人,套用阿松前司長一句,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未來能否政通人和,要睇香港條命!! 「薯片叔叔」提到,八年前有市民向他遞上「通脹高,港元貶」,學者指,事至今日,港元相對強勢,一年之間較其它區內幣貨幣實質升值一成左右,但通脹預期升溫,已成為全球現象。 美債債息升,加息,等等利淡市場因素,但用大摩計算,通脹預期的形成,實際利率的向下,美國實際利息某程度上、比去年還低出四分一厘。 比提升社會和諧,有效施政,改善民生,「賓卡」指,現時環境下,如何穩著本港經濟及金融體系更來得重要。 君不見,中央政治局來年經濟不足六百字表述,已一派穩字當頭。 曾蔭權時代湧入的過萬億熱錢,技術上已可獲永久居民資格,潛在大量熱錢如何應對一旦流出及影響,不知不覺已成為連跨兩屆政府問題。 家下,大錢莊強調無野,OK架,一切安好,但金融界出名在於轉軚夠快,到話擔心有事,其實已經出了事。 拆息每日龜速上移,客觀環境衝著資金隨時流出而來,奈何市場愛捕風捉影,1137之後,券商反過來趁熱鬧,大談振英一去,樓市及地產股鬆綁可期。 首先,辣招不等如梁振英,皆因按瑞信計算,大曾年代早有六招,其次,如果社會現時分化在於高樓價加劇貧苦不均,那會有一個領導夠膽先鬆綁,繼而自我引爆泡沬?? 但近期種種,中環人觀察所得,香港始終行其大運,有人與你同行,何懼新挑戰,資金走,加息,又怕些什麼?

水退

圖片
通脹預期升溫、貶值、走資、保經濟、又要槓桿,阿爺困局遠比任何一個市場來得複雜,中國遠乎神奇力量,一場供給側運動,PPI不消一年內由負轉正,升至近七年最高水平,CPI按季節性調節後,以年率化計按月升幅更近4%。 通脹上升的同時利率走勢落於,內地實質利率其實進一步下降,阿爺加息,本應一舉兩得,既可穩匯價,亦可以防泡沬,奈何還有另一大保經濟大包袱。 本周川長淨回籠逾五千億,某程度上體現人行低調轉整貨幣政策意慾,由穩中偏鬆,改為穩中帶緊,官方利率萬萬不能加,惟市場利率已因為各種原因靜肖肖向上。 同一時間,內地M2仍然天量充斥,消化需時,川長只能夠不斷落閘,可以說,官方美其名仍然市場開放,貨幣匯率國際化,但實際上,已經全方位向資金外流開出紅燈。 碌卡買保險全面禁止與否仍屬未知之際,銀聯澳門「襟機」又傳出每日上限減半,說到底,經一事,長一智,阿爺最終發現,走資外逃原來不是源於鬼子佬,而是Mainland Chinese 對當局來說,控居民走資說難且易,香港作出中轉站熱點,一個電話俾陳樂文、再打多個電話俾彼德黃,你話會點? 澳門情況亦然,今次雖然只是由每次限額降至五千,誰可以不保證下次再重手? 至於其它跨境走資,銀聯卡某程度上猶如走資追蹤器。 觸發盛傳再嚴控澳門,問題話說源於新加坡金沙賭場籌碼現金券,竟被發現最終協助內地居民走資數以十億計人民幣。 目前,內地發行約45億張記帳卡,同時間內地信用卡涉透率約五成,意味有六億個卡持有人,以此計算,內地持卡人中,平均每人有七張銀聯記帳卡。 控到銀聯,打倒走資,提款機限制,碌卡買保險全禁,恐怕阿爺連兌換及旅遊現金可擕金額亦會限制。 流動性氾濫惹來的禍,觀乎上游價格向上,名義經濟增長幾乎肯定雙位數,牛如「袋著冰」,斷言內地水浸見頂,水一退,經濟增長跟隨,股市行先的定義,難道中資股真的是明年中前要見頂?

最大敵人

圖片
對小川行長來講,來年最大挑戰、唔係特朗普、唔係沽空大鱷、而係應付十四億人口。 簡單數學、每人每年兌換限額5萬美元,以目前對人民幣信心「江河缺堤」,唔好講多、只要有1%人口全數兌換,就達到七千億美元走資,多過今年頭十個月走資6200億美元,儲備真係到時會跌到二萬億!! 你會話、內地唔係個個有錢走資嘛? 不過聽聞唔少黑市都有炒賣兌換 quota,其實想得出、內地有咩唔賣得? 有限額既野好自然就有黑市價! 以目前人民幣貶值勢洶夾狼,今次唔到小川行長唔頭痕。以今年一月數據為例,單月居民外幣存款就急升8%,套用在今天的貶值預期,恐怕來年一月資金流走規模只會更大。 有策略師既分析都算有趣、面對大鱷或者沽空人民幣既炒家,人行仲可以用計量方或甚至數學模型,調整貶值步伐、甚至用挾息方法打擊炒家。不過對於一啲容易受投資情緒影響既大媽同大叔,同佢地講道理只係晒氣,不如索性落閘好過。 瑞信數過,自十月底以來當局最少六項有關收緊資金外流措施出台,相信背後有三大理由; 除擔心特朗普當選總統後,美元加快升值,同時間,但更大原因、正係出於要先事前部署、免得明年一月個人兌匯五萬美元額度重啟,居民加速走資。 而家外匯儲備已經跌至三萬億美元紅線,即使口講唔擔心,人行目前面對正係經濟學家口中既「不可能的三角」:既要開放匯率、又要有獨立既貨幣政策以及資本帳開放,根本不可能。 其實唔使經濟學家分析,有留意內地政策轉向,都知小川行長正係三管齊下,既收緊貨幣政策令資金收緊,同時亦加快匯率貶值,最後殺手鐧當然係資本管制。 內地銀行界已經有傳言,明年初重啟匯率兌換,銀行會設有額度制,唔會容許居民一下子全數將5萬限額盡兌。 不過內地大媽大叔盡有唔同方法、嘗試避開外匯儲備,有「賓卡」就話,內地資金近日南下、唔係買「港股通」、而係加快掃入豪宅。以香港人比辣招稅15%計,佢地多比15% 亦覺得物有所值,唔好唔記得,人仔今年都貶值超過6%,持有兩年貨仔已經喺返到。 何況以四姨太近日斥資13億,掃入九倉同南豐合作山頂Mount  Nicholson,平均呎價都要八萬大洋。有內地豪客話、唔少中半山豪宅只賣四萬蚊呎,直頭超值,所以已經部署密密買入,既可走資防貶值,分分鐘學四姨太兩個星期唔夠又搏到物業升值添!

棄之可借?

圖片
猶記得當年財政部在港發行國債,特區不斷感謝,不斷重複強化本港國際市場地位。 事隔幾年再望望,已屬例行公事的財政部在港抽水發債,認購反應卻不斷萎縮。 基於人民幣貶值預期一直未降溫,離岸拆息急抽,在岸市場資金緊張,外界對人民幣走勢不斷持保留看法,本周即將進行的國政部在港發債,篤定屬於最缺乏天時、地利及人和和一次。 財政部是次乃按每年在港發行280億人民幣國債計劃,進行第二輪發行,年初一次,而去年一次,予零售投資者認購部份發行額更要暫時縮水,由30降至20億,屬多次以來最少,兩年期零售層面部份票面息率更達3.45%歷次之冠。 面對即將進行一次毫無天時、地利、人和,甚至乎連棄之可借亦未入流的國債發行,「賓卡」不願多說,但心底裡擔心連廿億發行量亦難有吸納量,極可能象徵式賣5-10億當交數,至於息率有需要較之內地國債有溢價。 去年十一月底,本港滾存人民幣存款仍有8500多億,事隔十二個月,已跌約一千億,只有6600多億,「賓卡」形容,由於呢批忠實死水,部份來自企業頭寸,而部份近日已有銀行相繼遞升存款利率被鎖定,財政部今次順利闖關難度頗高。 基於目前在港提供人民幣定存,以一年期為例,利率平均三厘樓上計,新一批債券兩年期債券隨時要三厘半至有吸引。 時光倒流,09至14年發行多次兩年期零售人債,息率原來只有一厘九至三點四五厘。 以往,在港或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處於向上滾存階段,而且資金無出路,財政部在港發債息率比內地平一截,百四億發行額,廿億事少,餘下120億機構部份事大,在岸國債十年期已升至3.15厘高位,再以現時在港離岸拆借市場利率計,機構部份新債利率難道要提供四至五厘,始能構成息誘作用。 可能事有巧合,難怪金記近日非常努力提供人仔流動性,說穿了CNH拆息再抽,就壞了國家大事!

開通

圖片
打從前年十一月滬港通推行以來,深港通三個字不斷被市場煲大,不斷地予以幻想,從概念層面及市場催化可持續性而言,已算一個記錄。 深港通之落實,既標誌著內地及本港市場互通兩條腿走路時代開啟,亦意味以深港通作為炒作題材日子,正式屆滿。 兩年前,滬港通開啟當日,內媒大篇幅打造風光無限好,資金大量流入,今日倒已不見,相比之下,今日香港也許比內地更來得自作多情。 有別於兩年前首日爆額,今日深股通買入只有廿六億多,佔單日額度僅僅21%,深圳買港股首日更只有不足八億。 誠然,首日難定結論,但有關深圳投資者對港股更有興趣,而深圳新經濟股更具吸引力之說,今日已備受考驗。 交銀洪灝或者說得對,內地股市毫無牛市形成條件,兩年前的瘋狂,背後建基於減息周期,但觀乎近日資金市場情況,內地變相進行加息。 至於深港一通,摩指事成,背後亦完全忽略內地加快落閘,加推資本管制。 深圳市幾乎總動員出席開通儀式,廣東省委書記胡新華亦出席,論隆重,深港通比兩年前首度開通更勝一籌,白一點,深圳比上海對互通更重視,為的是打破長期屈居上海之下的二奶仔地位。 深圳買重李小加,但李小加卻受制人民幣,老總大談二點零之後有關三點零、四點零等等大計,什麼ETF、新股通、債券通等等,也許萬事已備,奈何資本管制。 有留意的話,歐老爺歐達禮專誠深圳參與開通,眾所周知,老歐對內地資金所引起潛在規管問題從來高度戒備,與其講兩地市場發展前景,引述特首講市場開放重要一步,對家頂頭劉士余在全球聚焦之日,強調中港聯手打撃市場行為更來得重要。 05年前內地資金佔本港市場參與比重僅5.4%,今日已增至21.9%,十年間,美歐資金在港佔比不斷下降,某大行更斷言,中資錢佔港股參與比重快見五成,一個資金及上市公司均內地主導情況下的市場,證監會某程度上是毫無監管話語權。 市場發展好,要先質素好,劉老爺一句,比多十次深港通開通其實更具備長遠催化作用。希望劉老爺及內地監管層一言九鼎吧!!

省油的燈

圖片
如果特朗普言出必行,將寬鬆政策打入十八層地獄的話,印鈔、量寬邦主伯南完剩餘價值,只會進一步下降。 經濟學人今期封面社論,警示強美元及高息政策下,未有好結果之前,可能先嚐苦果。 的而且確,十年債息短短不足一個月一抽見兩厘半,美元拒絕下跌,影響乃非局限於資金流出區內那麼簡單,牽涉是「全球美元短缺」一個大命題,有興趣研究詳情可查詢國際結算銀行網頁刊載相關論文 伯南克剩餘價值在於量寬QE,稍為網上搜尋伯南克演講收費的話,平均每場收費二十至四十萬美元不等,比希拉莉可能更高,肯定高於小布殊總統,當日海嘯期間戰友紐約聯儲銀行蓋特納,每場收費相當於伯南克下限,擺明,金融海嘯後力挽狂欄於既倒,的確創造昔日當局者的金錢前途效應。 伯南克應財新邀請到內地,當年QE政策製造熱錢、水銀瀉地式流入中國,四萬億再加熱錢流入,後遺症未完,但風水輪流,伯南克今日對答,問題已調轉為如何阻止資金外流。 或者基於禮貌,伯老對人民幣政策及人行穩定匯率推許有嘉,有別當日接受國會質詢時說法,觀乎伯老對改善資金外流最有力主張,正正就是近日熱話討論之一,中國倒不如減慢人民幣國際化? 問題又來了,人民幣國際化會否等同於人民幣加速貶值? 如果答案屬於肯定的話,似乎流於一派離岸市場拖累在岸官價等分析,再者,承認兩者相關的話,變相亦等同將資本帳開放及資本不能管制兩者混為一談。 下星期,深港通一通,標誌著資本帳開放,但本星期內地先不鼓勵海外併購、繼而買金、兌換、匯錢通通要限,定義上卻是資本管制。 同兩年前一遍盛況、市場充滿期待比較,今次深港通開通,股市不單大跌三百點「贈慶」,沉靜程度、幾乎令股民都忘記開通呢件事。 開通前夕遇著人民幣貶值、阿爺落閘限制資本,最多人問係深港通是否走資渠道? 答案是YES AND NO. 稍為認真研究內地經常帳項目,會發現滬港通屬下南向及北向資金流,其實在國家資本帳上,是歸類屬於、資金流入流出,換言之,南向規模日大,代表外儲減少規模會增加。 互聯互通設計聰明之處,在於一個循環封閉系統,股分買入後除非一直長揸,否則賣出後仍然會兌換返做人仔,理論上做到「原銀奉還」。 但內地大媽都唔係「省油既燈」,資金買入後,其實只要股分之間換馬,就可以做到資產保值。 高盛就發現,南向額度變化,其實同人民幣貶值幅度有好大關連,正正反映、內地居民缺乏海外投資渠道...

逆轉

圖片
市場刻下關注問題係、美國12月真係加息,香港到底使唔使跟? 經常聽到一個理論係、本港銀行資金充裕、銀行結餘仲有二千五百億,完全有能力吸收美國加息引發既市場資金流出,加夠一厘都仲得、何懼之有? 呢個觀點唔可以話錯,不過有留意銀行資金結餘,由去年11月高位4200億、逐步收縮到而家得番2500億,防禦能力、比起去年其實已削弱唔少。 過去幾年、既因為環球低息,資金流入亞洲尋求回報,到今年BREXIT 將呢個現象放大,「資金難民」現象將區內資產價格推至高峰。但隨著美元上沖至 14 年高位,過去幾年大家熟悉既資金流入、分分會逆轉。 可能實在太慣低息,市場幾乎無咩心理準備應對可能加息既狀況。大摩已經提出,唔需要倒數好耐之前,就在今年一月初,人民幣貶值預期擴大,當時港元聯繫匯率,曾經備受沖擊。 大摩預期美國在2018年前,好可能會加息六次,港美息差拉闊,將觸發資金沽港元買美元,到時港元就好有可能觸及弱方兌換保證水平,金管局陳總裁就要干預,2500億看似係大數目,但實際上彈藥唔算好多。 本地利率肯定會被挾上,講緊已經唔係一、兩次加息咁簡單。到時大家會明白,點解金管局會要求銀行、要制定加息三厘既壓力測試。 本港既實質匯率、在2014年中以來已經升值16%,相比同期新加坡同南韓,匯率反而係出現貶值,變相限制香港競爭力。 或者你會話、唔怕我地有大陸關照,港元升值唔使擔心。但正如拆局一再警告,內地既大趨勢其實係貨幣政策已經變成收緊、而不再是放寬,看小川行長不願拆出資金、只叫銀行有需要就借SLF,就知道內地拆息上升,已經變成結構性。 大摩預言,明年香港經濟風險係向下居多,最壞情況,一旦外圍及內地增長失去動力,本港明年有機會陷入技術性衰退,GDP未來兩年、可能只係得番0.6%及1%增長,失業率可能趨升、工資亦會變成負增長。 唔係要危言聳聽,作為打工仔當然希望個個有人工加,可惜大環境要變就變。觀乎特區政府個個都心繫「跑馬仔遊戲」,真正做到當年任總可以居安思危可以有幾人?  都係個句、要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