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奇謀之生與死

上次發表了雙城奇謀的睇法,引來不少爭議。

到今個星期上海終於發表了拓展為國際金融中心的路線圖。

其實所謂藍圖大家都心中有數:人民幣結算、人民幣債券、外資發行人民幣股票.......

反而我們值得留意、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屠光紹在4月29日回應香港媒體提問時指出,相比香港而言上海還是「小弟弟」,現在未有超越之意,兩座城市是互利互補關係。

他又說,短期內,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為包括香港的法律、金融環境、人才資源都是其得天獨厚的優勢。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更多地學習香港經驗,不是要超越香港,目前一段時間內,兩者需要互利互補,如果雙方能夠都發展是最好的結局。」

相反,我們的香港官員,以不署名的方或接受報章訪問,只懂說上海與香港的競爭仍是龜兔賽跑,人家是龜,我們就自譽為白兔,認為只要兔子不瞓覺,香港仍然可以領先!

這算是什麼「人話」,我肯定,如果我們的高官真的有這種思維,他日一定會累死香港!

龔耀輝在財經資訊台「周日不講理」,擘頸就說,如果待遇一樣,大部分會毫不猶疑揀上海、捨香港,原因就是大家都知上海有數不盡的潛力,尤如美國一樣,可以成為一具大磁鐵,吸引數不盡的人材。

也許不少外資今天在國內仍然會面對「有法不依、有約不守」的局面,不過面對一個市場規模如斯龐大市場,蝕底一時最終亦能修成「正果」,這說明為何外資可以屢敗屢戰。

其實說到人才,其他不用說,光看一個屠光紹就叫我們心寒: 歷任上海證券交易所總經理、中國證監會秘書長、以至晉身副主席,07年底任上海市副市長,上他本人就是一個國內培養出來的一等一人材。光看他以「小弟弟」來形容上海的姿態,比起我們香港的官員仍以「白兔」自居,認為自己優勢仍存,就是這點以退為進的心理質素,就叫人心中納悶。

留言

匿名說…
很多年前上海建成 "東方明珠塔", 一早已經表明上海才是東方之珠. 現在時機成熟, 講到出口而已
匿名說…
Your blog's style is way outdated and difficult to read the content and the comments. Please check out other blogs, change colors, widen the text and enlarge the fonts.

Thanks!
匿名說…
就算香港只是一個搞 IPO、窩輪及 i kill u later、迷債等金融工具/騙術之都,給一堆只懂短炒的街坊流連之大賭廳,與新加坡一比,港交所相對新加坡也輸蝕了很多。




信報財經新聞 | 2009-05-04
P27| 理財投資| 金融圈內| By 錢志健
亞洲哪個期貨市場不夠班?

~~~~~~~~~~~~~~~~~~~~~~~~~~~~~~~~~~~~~~~~~~~~~~~~~~~~~~~~~~


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是否「快將」不保?我上周看了數份報章的報道後,那麼可宏觀又可微觀的大問題,我確實沒有意見可言。我每日只專注的是,那個由2萬億美元一直正在收縮的對沖基金行業,以及這行業的最大合作夥伴——投資銀行。

在2009年,我說到新加坡交易所(SIMEX)在亞洲區地位超然,特別是在期貨市場方面,這次也從期貨市場說起。在新加坡,期貨操作「遙距參與」(Remote Market Access)已運作多時,什麼是「遙距參與」?舉例說,我如果在一家投行做Prop Trade,我可能要「做盤」的主要市場是新加坡和香港,我不需要在新加坡「養一隊兵」去進行期貨交易,在香港「坐鎮」的交易員同時可參與新加坡市場買賣,令新加坡「上版」的期貨量一樣可以大增(新交所真的有遠見)。



比市場需求慢半拍

香港不久前才諮詢遙距參與期貨市場的可行性(諮詢期在3月31日完結,如符合若干先決條件下可毋須向香港證監會申請牌照),這諮詢實在比起市場需要「慢半拍」,你不可不知,2008年全球期貨平均每天成交量高達39300億美元!香港是有需要仿效新加坡的做法,令更多市場參與者進入市場;有更多成交量自然便有更高競爭力,這是自然定律!它們的產品也比香港期交所多元化,有最受歡迎的東京日經期指(SEX NIKKEI 225)、印度Nifty及新加坡本土的SEX指數等。

另一話題,是Part Exemption。不同地方的期貨交易所及其成員也想和美國人及美國的對沖基金「做生意」,台灣期交所(TFE)、悉尼期交所(SFE)、新加坡衍生交易(Singapore Exchange Derivatives Trading)已在美國期貨及期權監管機構CFTC(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Commission)成功申請成為Part 30 Exemption的受惠者。

香港的期貨經紀,即期交所成員,如果要和美國人或以美國為基地的對沖基金做交收,或持客戶的倉位,不是不可能,只是要給有美國FCM(Futures Commission Merchant)資格的經紀賺多一層去做中間人,這些美國的FCM 可給香港期貨經紀在他們那裏開一個集結戶口(Omnibus Account),但當中美國的FCM所賺的「haircut」會是5%,即是話,美國的對沖基金如果要找投資銀行如高盛、大摩,因為它們已是有美國Part 30 Exemption,要用的槓桿比率遠比本地華資期貨經紀好。

亞洲各大期貨交易所,如新加坡、台灣及澳洲悉尼,已列入CFTC的Part 30 Exemption名單中;中國現在只有商品期貨市場、金融期貨還遲遲未推出,但中國也在申請成為加入Part 30 Exemption。香港為何在這事情上,也是「慢半拍」?本地華資大行,在期貨的領域,如果是因為本地的法規令到它們不夠競爭力,這便是一大遺憾!

在這個每月39300億美元成交量大的環球期貨市場,每個國家「最低限度」也想做到那個地區的「一哥」。去年年底,金融海嘯爆發後,我也應台灣期交所之邀,在那裏和當地的長倉基金經理做了一個「Trade Like a Hedge Fund」的工作坊,我相信台灣期交所其中一個原意,是要當地的市場參與者不要忘記利用當地的期貨商品為投資組合對沖,增加成交量,這才是Win Win的做法。

新加坡交易所的市場敏銳力一向有領先地位;香港金融市場層面太大,中心地位是否可能「不保」,這問題太闊太廣了,但集中衍生市場的進展及競爭力作話題,以我從對沖基金的角度來看,長遠下去有機會不夠其他地區競爭了!不夠「班」再「砌」下去!由於版位有限,我有時間,在Happy Hour時段,你又願意「付出」兩個回合的德國啤酒費用,我樂意再和你探討這個「期貨市場競爭力」問題!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開放(置頂)

少數人的暴政

【習近平真係怕左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