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地場的迷思

琴日賣地前與同事們「開盤口」,估下石湖墟地皮要「舉」幾耐。

有人估地皮質素太弱,最多只賣五分鐘、有人估十分鐘,我較樂觀,認為地產市道較樂觀,上水地都可以吸引中小型發展商,因此估賣地應會持續半小時以上,點知都係估錯。

其實翻查過去幾次「絕無僅有」賣地紀錄,好似07年分別喺香港仔惠福道,同大嶼山長沙地皮,拍賣價都比勾地價高出一倍有多,同樣超出晒預期。

因此發展商經常說勾地底價高、阻礙勾地意慾,呢個說法肯定不成立,因為一到拍賣場,地皮就有大量需求,賣價亦肯定比底價高出很多很多。

但迷思是,為何勾地表推出以來,勾地宗數是如斯少?

一個人盡皆知的現實是,現行勾地機制無足夠動機勾地,原因是勾地有風險,要承諾比底價,又要先付上誠意金,到進入賣地場反而完全無優勢(紀錄顯示幾乎完全無勾地發展商可以成功投地),就算唔識「博奕論」都會明白發展商無動機勾地。

如果社會是同意不恢復定期賣地,就要想辦法解決目前的困局,答案當然亦很簡單: 就是要給予申請勾地發展商有「著數」!

當然,所謂「著數」不可能是有折讓價或者預先決定底價,但可以考慮在公平競爭原則下予以一定「優先權」,包括可決定拍賣日期。

不要小看決定拍賣日期,即使大如長實新地呢類大孖沙,要投一幅數十億元的地皮都要先問銀行攞Credit Line,何況是小型發展商? 如果政府在接納勾地後,發展商可以預先決定拍賣日期,對安排銀行融資應有很大優勢。當然,為免有不公平之嫌,設一定限期如接納後十四日至三十日內安排賣地會較理想。

為免要安排場地配合的問題,政府不妨再進取一些,可取消公開拍賣制度,改為暗標,既省場地開支又免行政混亂。

公開拍賣的好處,是可以搾取發展商的「最後一口價」,將庫房「Profit Margin」提到最高。

不過面對勾地機制根本無法運作,說什麼「最後一口價」也是晒氣。

招標機制對發展商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港鐵市建局早就充分利用呢個機制。庫房的收入可能未必會有公開拍賣咁高,不過如能增加勾地數量,加上工程起動對建築、代理,以至零售飲食的帶動,這點工作似乎是值得做。

留言

匿名說…
i am pretty sure more audiences will switch to Cable finance-info channel from now on, since your major competitor's reputation has once again been led down by another "scandal". Hopefully this won't happen to your channel in the nearer future!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開放(置頂)

少數人的暴政

【習近平真係怕左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