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閹割


咩叫Big miss?

睇睇國泰今日中期業績,以瑞信及大摩兩間大行為例,原本已對國泰盈利不存厚望,兩者分別預測中期盈利為16及12億港元。

結果官方數字半年僅賺3.53億,比瑞信估計,足足相差近13億!

更爆在於,無一間大行預料到,國泰扣除國航可入帳收益,竟然可以出現7.8億虧損。

國泰早中期埋數Blackout period前,有對分析員提過前景殊不樂觀,運載率擴張有欠預期,內部刊物通訊中亦觸及對營運近況較淡看法。

但翻查記錄,國泰期內從未作出正式盈警,基於盈利與市場預期出入太大,分析師指,以往的國泰老早已經盈警!!

無疑,外界焦點可能放於燃油對沖輸四十多億,惟觀乎此數實符合預期,國泰現有燃油對沖政策,涉及期限可達五年,成本一直偏高,除非效法內地航空公司零對沖政策,否則對沖及機師「雙高」成本,國泰兩大死症難救也!

提起內地零對沖政策,很大程度上讓國產航空公司享盡低油價優勢,亦基於如此,內地公司近年持續增加長程航班。

近十年,原來內地航空公司合共增加往歐洲直航運載量達68%,反而香港只有13%增長,到美國直航客機坐位數字,中國及南韓航空公司,比香港多出2.3倍及2倍。

國泰有五成乘客來自轉機客,一方面,國泰被行內指太過獨行俠,拒絕擴大跟航空公司結盟,同一時間,來自南韓,內地以至中東航空公司競爭,搶去不少轉機客。

君不見,國泰客運收益率跌幅最大航線地區,正正是西南太平洋、南非及到歐洲一眾轉機客熱點航線。

別以為鄰近競爭對手加大直航航班乃小事一宗,以南韓為例,正正是國家策略,用擴散航班目的地模式,提升仁川機場流量,從而加大成為另一北亞太中轉站輸紐。

而用呢招更出神入化是一眾中東產油國,迪拜、阿聯猶、卡塔爾航空,國家資本持有,結果被行業指以本傷人,低票價,高客服,為的是谷大本國機場流量,更欠人到中東轉機,變相提升遊旅商機。

國泰問題越拖延,香港國際機場作為全球Transit hub地位,亦越有被削弱可能,同樣,香港機場及民航處政策上越不予以支持,越會令國泰延遲走出谷底。

一方面,香港機場加收費,早就令部份公司減少使用第五航權在港接客,另外,民航處為遷就系統更換,竟然提出要求航空公司暫時減低Capacity,形同自我閹割。

撇取上述技術問題,查實1998年啟用以來,機場大樓設施已由現代化,變為「內地化」,國泰問題,恐實為香港競爭力寫照!!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開放(置頂)

少數人的暴政

【習近平真係怕左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