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數第一?

一年復一年,內銀業績早就形同活在配額制下;
盈利變動多少、撥備及不良貸款及撇帳變動水平,每每已有配額定奪。

悶足八年,既不見好轉,亦不似有惡化,內銀股成功踏上股轉債之路;持內銀股等於持債券收息是也!

受夠了內銀的納悶,反過來保險股更偶有精采,綜合多間內地保險股業績而言,大概可歸納為幾點;
一,保費收益大幅增長,但盈利大幅下跌、
二,新業務價值大幅增長,但保單毛利下跌、
三,經紀人數大幅增長,但經紀平均貢獻已見放緩。

正當人人學曉大談新業務價值之際,中銀國際老早呼籲,新業務價值升,並不是內地保險股的全部,皆因價值既可由質素帶動,亦可以單靠量谷起。

上半年計,新業務價值增幅比併中,太平憑61%勝出、其次為人保、太保及國壽,升幅介乎五至五成七不等,高增長見稱的平保反而落後。

多間保險公司均強調經紀保單收益勁,經紀人數大擴充,無錯,以國壽為例,旗下經紀人數半年內多三成二,增至130萬,相當於近兩成本港人口。

但保單毛利卻由51%降至45%,太平、太保、人保等情況亦極為類似。

國壽管理層有個一句老實話,認為半年內地七大保險公司增幅明顯落後,部份原因來自太多中小型險企經營者加入,呢批新晉靠賣萬能險谷數,平均回報率部份動輒5%,而基於保險公司奉行年頭開門紅效應,年頭沖數,有幾多真真正正賣正經保障型產品,根本有數得計!

最令市場有數難計,仍然莫過於保險股目前內涵值收益假設,繼續維持5-5.5%,。

上半年為止,幾大險企逾五成產品屬於收益回報型,息率3.5%-4.025%不等,一旦內地債券收益率不足以令險企可維持EV回報假設,里昂計算,每50點子降幅,國壽新業務價值會減兩成一,平保、太保要減一成半,人保更需減五成。

由此可見,所謂新業務價值增幅之勁,乃建基於一個浮沙上的內涵值回報假設,險企大鑊在於,除資金及利率錯配外,收來的保費,在內地市場而言,穩定,長期性,及安全出路委實有限。

國壽及太平不約而同稱,會將海外投資比重提升至上限15%,某程度上,反映是內地市場之不足,硬稱保險業已升至全球第二,但資金出路配套也許是全球倒數第一。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開放(置頂)

少數人的暴政

【習近平真係怕左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