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零的代價:雙城記


由一批國泰機組人員違規引發Omicron病毒在社區爆發,香港為防第五波疫情一觸即發,公布進一步限制措施。

今次政府重錘出擊,在清零的大原則下,其實是無可選擇的唯一選擇。
事實是,在內地嚴格清零的政策下,香港只能夠靠變相封關阻止病毒在社區蔓延。
但結果是全個社會都要付出代價,不論政治立場,所有經營場所、食肆,以致社會經濟都會因為病毒變成停頓。
不過同日前宗主國英國,周三迎來單日新增19萬宗確診,但首相約翰遜不是選擇進一步封城,反而是放寬部分限制措施:周五起入境英國人士,不再需要在進行測試。
原因很簡單,因為全世界都已經大規模確診,再要求測試Negative 已經不切實際,取而代之是在入境第二日進行快速測試,一旦確診就應自我隔離。
正如約翰遜說,進一步限制措施不是沒有成本,無論經濟以至整個社會都要付出代價,重要是採取一個平衡策略,保護醫療系統及人員的同時,如何與病毒共存是每一個地區都要考慮的課題。
新一波香港疫情由國泰機組人員違規引發,當成罪魁禍首,眾矢之的,高層被問責也是無可奈何。
但必須要認清問題的根源,其實是港府的清零政策,與世界嚴重脫軌。同樣採取清零的內地可以自給自足,再嚴格措施民眾亦只能接受。
但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旅客來港已經要隔離21日,客運量已經大跌九成,難道連貨運也完全斷絕?君不見眾多航空公司,已經陸續停飛香港,這個封關的代價,顯然是香港會變成一個孤島,自絕於世界,並斷送區內航空中心地位。
「清零的代價」
進入2022年之後,繼西安、河南禹州成為中國第二個全面封城的城市。宣佈封鎖時,該市只是新增了3個無症狀感染病例。
一夜之間,人口110萬禹州市的交通系統全面停運,所有商場和超市除「保障日常生活物資供應之外」的一切經營活動暫停。
就是因為有三宗的病毒個案,整個一百萬人的城市,就要全城封閉,連英國BBC 都大做文章,稱做法匪夷所思。
華爾街日報形容,「中國抗疫封鎖措施開始反噬」。
去年,得益於嚴格的封鎖措施,中國以遙遙領先於其他主要國家的步伐重啟經濟,出口受到提振。而今年,有關部門的嚴格抗疫舉措讓經濟付出了代價,這一點變得越來越明顯。
最近幾個月,多個領域的經濟活動已在降溫。中國週三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雖然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上升,但消費和投資繼續疲軟,一些經濟學家認為這與嚴格的抗疫政策脫不了關係。
近日一分由摩根士丹利策略師撰寫2022年趨勢報告,在行內引起不少爭議,其中一項預測:中國見頂(China Peak)。
「由於嬰兒潮、債務增加和政府干預,中國在 2021 年佔全球 GDP 增長的四分之一,低於大流行前的三分之一。中國日益從貿易轉向“自力更生”,正在放棄與其他經濟體的聯繫。
中國作為增長引擎可能已經達到頂峰。」
這種中國經濟見頂論,在兩年前可以說是難以想像。經濟學人今期同樣有文章標題為:「清零的代價」(The price of Zero),提出中國一直在對病毒發動所謂的“人民戰爭”,即是要在根源上「清零」,雖然這種策略目前是奏效的,中國死亡和疾病僅佔其他國家的一小部分,並且沒有遭受長期的經濟損失。
但不論中國關閉邊境多久,顯然這種病毒及變種都不會從地球上消失。當中國再次對外開放時,任何變種病毒都會進入中國,從而產生所謂“退出浪潮”(Exit Wave)——由於與病毒相關的限制放寬而導致病例激增。
經濟學人預期,這個退出浪潮一旦出現,可能會破壞共產黨將自己、展示為控制可怕禍害的獨特能力的努力。
今天的香港政府,為求同內地通關(抑或有更多是主政者的個人利益考慮?),將清零成為防疫唯一考慮因素,自絕於世界,這正是約翰遜在文首提出,到底整個社會為此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話說回來,當日政府高調發聲明否認全面封關,以及禁止堂食到六點,仲振振有詞稱是有人刻意發放謠言。
豈料事隔一日,措施幾乎全部做足,咁當日否認謠言豈不是自打嘴巴?日後政府仲點有公信力?下次狼來了點算?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開放(置頂)

少數人的暴政

【習近平真係怕左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