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望真相
備受電廠污染的居民、反而要向電廠賠錢???
這就是經濟學通常以污染作為「界外效應」的經典例子,說明在產權有清晰界定下,即使是被污染的一方,只要通過制定合約,也寧願付款予排出污染的廠房,以減少廠房排出污染物,少受痛苦。
這表面上有違常理,不過通過制定產權及合約精神,這反而有利全個社會可以達到整體效益。 不過理論歸理論,點解實際做唔到,我地仲要面對全球暖化?
很簡單,就是具大的交易成本,受污染者一來根本難以組織起來,對抗巨大商業利益;而國家提供重重利益保障,亦增加交易成本。
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
上星期G8在德國Heilingendamm舉行會議,雖然八國領袖會後同意,大幅減少排放溫室氣體,亦會認真考慮由歐盟、加拿大同日本提出,在2050年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一半建議,希望令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唔超過攝氏兩度。
不過布殊仍然反對制定具體減排指標,即係話仍然無意加入「京都協議」。
黃瑋傑在money café中說得好,美國根本是「精過鬼」,唔希望自己的工業因為減排而輸比發展中國家如中國及印度,反而希望透過技術協議達到環保目標,說穿根本盲是以輸出環保技術、可以賺番中國一大筆,試問在此情況下,又點可以做到真正減排!
不過排污交易其實都是一種透過市場手段去解決污染問題的嘗試,其實在歐洲國家之中都達成不錯成效,就似德國同英國,都可以透過出售多餘的排污配額,令市場受惠。
排污交易EMISSIONS TRADING又稱CAP AND TRADE,去年單是歐洲規模就達到130億美元。
排污交易是一種以「獎勵」形式的經濟誘因,鼓勵私人企業致力減排,透過京都議定書內「清潔發展機制」(CDM)提供排放指標,一個國家排放總額不可超出污染物最高指度,超標排放公司,需要向其他公司購買未超額排放配額,以金錢利益、達至減排目標。
事實上,一直以來要禁止排放污染物的法例難以執行,是政府涉及巨大的監察成本,不過透過排污交易,政府根本無須要監管污染來源,只要能夠執法排污交易市場條例,其餘就由市場調節,因此反而制做了再生能源呢類巨大商機。
或者有一日美國商界真的看到這個商機,到時布殊反而要哀求加入京都條約也說不定,到時就無需面對奎爾提出的「絕望真相」! (對布殊來說真是絕望也說不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