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8月, 2007 起發佈的文章

圖片
看到有長者以打劫換取下半生溫飽,很令人戚然。 老人家說,自知後悔。 我們記者問:「知你又做?」 「我唔想,但肚餓嘛!」 曾伯開始露宿街頭以來,「去到邊訓到邊」,不時執垃圾食。 但報導中提及的一段,更令我們關注:曾伯準備到社署解釋要求補發綜,但由於忘記帶身份證,被職員懷疑他騙綜援,因此無再到社署補辦手續。 不知多少老人在過去幾十年來,為社會貢獻了大半生勞力,倒頭來卻孑然一生。政府係有社會福利,但要求多多,職員又高高在上,很多長者寧願每月拿幾百塊長者金,都不願放下那僅有的自尊,到社署「乞求」那分綜援。 福利經濟學涉及社會資源分配、從來都不是一個單純經濟學問題,當中牽涉埋政客,就更令問題複雜。 經濟學人提出,人口老化以及相當福利問題,會是下世紀全球政府面對最大問題。當中由於人口老化、以及出口率又不斷下降,可能會係人類文明(CIVILIZATION)終結的原因。 不過人口老化問題也不是香港面對,鄰近的日本更加嚴峻。 現在估計,日本到下世紀,勞動人口就會減少五分之一,而到二零五零年,三個人入面,有兩個就是已屆退休年齡人士。 聯合國預測到2025年,出生率會低於死亡率,屆時人類人口由現在65億增至100億後,將會見頂回落。 經濟學人提出、目前無一個完善方案可以解決人口問題,投資移民個個國家都想競爭,反而可以考慮的,是將退休年齡押後,同時配合改革現在的退休保障制度。 有餐廳最近標榜聘請長者,撇開宣傳效應不談,那分尊重更叫敬佩,老人家綜合了數十年的人生歷煉,只要體力上公司能作出較理想安排,絕對相信他們會是僱主心目中的理想員工。 有老也有生,不少香港二人家庭,不肯生小朋友的原因、就是看到政府提供的教育政策差,加上隨著人口「金字塔」底部不斷擴大,在福利政策未有任何出路之前,生孩子,就是怕最終會負累他們一生。 今天看見孫柏文在踏入「而立之年」,提到人生最大投資不是「一注獨贏」的白銀,而是生小朋友,對於這個勇敢的投資決擇實在是衷心配服。 特首呼籲的「三孩」政策,恐怕是繼「普選」以外、難以在五年任期內睇到任何變化的另一政策。

真正股神

有人對這幾天的市況用「莫名其妙」、「瘋狂」、「無理由」去形客。事實上,相信真的能在這幾天估到大市可以有如此強勁升勢的人、實在廖廖可數。 呢幾日聽得最多,先係話「好後悔」、「錯過左」、「早知早知...」,之後就開始見到「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然後呢,就是「忘記昨日的我,成為新的我」,再投入一次股海之中。 我們看好「資金自由行」的效應,內地排洪亦不會短期逆轉,這些論點理據我們已重覆又重覆。不過不要忘記,資金自由行不等如資本帳全面自由開放,中國鋁業單單因為一個炒差價因素,就將股分炒高三成二,你真係當內地「表哥」係傻口架! 看好還看好,但仍然都係呢句,你自問買中國鋁業時候是否有了解過鋁價走勢?摩根大通認為鋁價已經有見頂跡象,出年鋁價可能會下跌一成八,你又有無考慮過? 對於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坊間已經有數之不儘的解讀,例如價格 vs 價值、逆向思維等等,我們反而想提出,為何巴菲特不像一些私募,走去積極參與管理公司日常業務。 巴菲特說過,「買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是在買這家公司的管理層」,他會親自通過各種渠道來求證公司管理層是否值得信賴,他所看上的管理層都是把熱愛所從事的事業放在第一位,收入則是其次。 當然,作為公司股東,我們很難有巴菲特的機會,可以親身接觸管理層,不過從公司的言論、決策行為、對股東態度,亦有很大參考價值。 因此我們很不明白,為何市場經常說一間公司管理層人士變動不會影響股價或業務表現。看看巴郡每一年的年報,巴菲特就是衷心多謝每一間替他管理的公司的總裁/ 管理層,對他們的管理手法、亦非常熟悉。 中石化陳同海,歷任老總多年,一手促成中石化多方面進行改革,今天看到那個新任的管理層,只是懂得一味向著記者說陳同海是因為個人理由辭職,仲冷笑反問記者:「你認為有什麼影響?」那副口臉除了令人有衝動左右一巴外,仲解釋到,點解巴菲特看上的是中石油,不是你中石化。

股神

圖片
李嘉誠與李兆基兩位先生過去兩日分別就股市發表評論;李嘉誠一如過往,指對目前本港同內地股市位處高水平,令他擔憂。李兆基亦無變他的看法,認為股市動力仍然充足,上星期仲在「大奇跡日」身體力行,動用二十億元掃貨。 我們用唱反調去形容兩位大孖沙,事實上李兆基當日根本是特別主動現身去發表他的撐市論,看來是對三月時李嘉誠反駁他一直耿耿於懷。 先看成績,兆基財經由創立時的五百億元,三數年間滾存至今天的一千五百億元。不過和黃的投資組合也不賴,雖然上半年財資收入減少了23%,不過現金+投資就達到1858億,增加43%。 論成績,兩位都不徨多讓。 不是要針對李嘉誠,因為要預測大市走勢從來不是討好事情。李嘉誠三月時說過大市有風險,結果恆指在之後的四個月屢創新高,到八月先因為次按出現一個十多日的大調整。你可以說誠哥錯,但支持他的亦大有人在。 「量力而為」、「注意風險」、「控制注馬」……其實這些說話,不止誠哥一個人講,曾俊華同馬時亨都在不同場合講過。這些說法當然是永恆地對,因為講完等如無講,又不需負政治責任。 作為傳媒固然喜愛四叔soundbite,令我們永遠有好頭條。不過作為個人,更欣賞是他的前后一致,坐言起行,向大眾分享他的投資心得。當然有陰謀者會質疑他大派貼士的動機,又指他背後有一大批分析員基金經理籌謀,散戶聽他講只是等接貨云云。 試看看他三月時候的推介:中國神華(1088)、中壽(2628)、中國海外(688)、碧桂園(2007)及富力地產(2777)。如果當日你肯從四叔手上「接貨」,都唔使我地,你都計到回報有幾多。 作為長者、他提醒股民的貼士其實人盡皆知:「買股票要有耐性」、「靚股要揸到尾」,「唔好今日買明日賣」,大路到無可大路,不過作為散戶,真正聽得入耳又有幾人! 要做真正的股神,揀股當然係必要條件,不過懂過嚴守紀律,在大風大浪的日子中,仍然能堅持自己的眼光,先至係不二法門。 題外話 其實唔止孫柏文睇錯X-series,我們都對英國同意大利3G成績感到失望。X-series已經是3G之中最理想的模式,到底客戶不受落是市場過分憧憬流動數據的需求、抑或客戶體驗不理想所引致。霍生,唔好淨識話人不懂計數,不如自己想清楚,到底那個環節出了問題!

淘金夢

圖片
知唔知最貴域名可以賣多少錢? 99年:business.com 7.5百萬美元,成為公開紀錄最高價,並列入Guinness紀錄大全 之後幾年科網爆破,咩成交價都唔使講....... 到04年,vip.com以 1.4百萬美元成交 05年,creditcard.com以 2.75百萬美元成交 到06年,傳聞sex.com以天價1400萬美元成交,有業界消息就指,最終成交價係介乎 11.4-12百萬美元。 (sorry,唔敢post hyper-link,免得被拉人封艇) SIMON 提到,當大家以為科網泡沬已經一去不返,不過域名成交卻靜俏俏創出新高。 今天的域名成交當樣與二千年科網年代一樣、固然存在不少泡沬。不過亦有不同的、是使用互聯網的人數卻大大增加,不少鋪設海底電纜的BACKBONE公司倒閉,但它們鋪下的海底電纜卻能以低價為今天的web 2.0 服務,加上大家都希望能參與新網絡年代,就造了另一輪的域名「淘金熱」。 其實,在內地「淘寶網」也有不少中文域名「善價」而沽,粗略估計叫賣的域名有10萬個以上。 最貴的三位數個域名曾漲到50萬,有炒家試過花2萬美元買域名,後來轉手賺了4萬多。 當中最好賣的,是名人域名。在德甲效力的中國球員「邵佳一」的名字中文拼音域名被叫賣到5萬元;福布斯排名第二的珠江投資老闆「朱孟依」中文域名標價10萬元。 有炒家去年曾經參加一個名叫"田亮"的域名的投標,最後域名被神秘人物以3萬元價格買走了。 無可否認,一個理想域名,當然可以帶來相關人士垂注。 不過更重要的是,到底能否給合一個創新的網上商貿模式,因為即使是貼google adsense,頂多是補貼下,難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到底有無一些模式可以好似做到內地的淘寶/ 阿里巴巴等,相信真的不容易。 p.s. 有無諗過下面兩個: http://www.2008olympic.com.cn/ 或 http://www.olympic2008.com.cn/ 似乎點睇都易記過官方網頁: http://en.beijing2008.cn/

信貸終結時......(+後記版)

圖片
孫柏文發出了信貸終結時宣言...... 好似講到真係末日咁,到底有幾近? 我們認為前提是,商業票據(不是CDO,是Money Market好鐘意揸的Commercial Paper)係咪真係繼續變成「iliquid」、更甚是「insolvent」! 已倒閉按揭機構: 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 HOMEBANC/ AEGIS 出事對沖基金: BEAR STEARNS/ BNP/ 高盛 (自我注資拯救) 看彭博另一個預言:今年投行四成花紅分分鐘「見財化水」。無花紅事少,無分工先大件事:三分一對沖基金/ 按揭機構的銀行家就面臨被炒。 最重要係人心虛怯,個個手持的COMMERCIAL PAPER,都無人問價,根本無人知自己仲值幾多錢,甚至唔知虧損左幾多。 COMMERCIAL PAPER總額達到一萬一千億美元,其中未來 90日 到期的,就佔左超過一半,即係有 五千五百億 美元商業票據分分鐘唔能夠續期。呢三個月,真係關鍵中的關鍵! 種種跡象顯示,美國金融機構收緊按揭貸款後,連帶其他貸款條件亦收緊埋,當中以消費貸款最受影響,摩根大通承認,已經收緊部分審批。 美國銀行就調高信用卡收費,同利率;花旗就收緊汽車貸款! 現在市場信心非常脆弱,任何壞消息都會無限放大,因此每日一到歐洲市,所有人就看實仲有無「衰嘢」發生。 我們都希望孫柏文睇錯,因為無人想再過番金融風暴的苦日子,911後都要成三年先番生,跌市唔緊要,最怕係牛皮,悶得令人發呆。 ############################################### 後記: 金融市場似乎正積極面對孫柏文提出的信貸終結時「宣言」。 月初因為關閉旗下三個對沖基金,而觸發信貸危機嘅法國巴黎銀行,計劃月底重開三個基金。 似乎法巴明白,要挽回自己百年聲譽,只有正面面對問題,停止贖回肯定是最壞情況。 最早自我引爆的滙控,亦關閉了在印第安納州按揭業務,裁員減六百人 。 雷曼亦似乎明白「壯士斷臂」的道理,關閉旗下BNC MORTGAGE位於八個州、總共23個分公司即時關閉。 金融市場亦對投行採取行動反應正面,雷曼收市升1.7% 是力挽狂瀾,還是有心無力?

資金自由行

圖片
上周五港股出現大奇跡,由最低位反彈過千點,最多人問的是政府有無入市。相信特區政府就應該無,不過中央政府嘛,唔……聽聞跌過一千二百點後,掃貨最多唔係被打殘對沖基金、當然亦唔會係散戶、而係中資托錢不問價掃貨。 事情到左星期一中午,一切變得豁然開朗,當日外管局公布,允許天津濱海區中行開設的投資帳戶,可以經過中銀國際,直接投資港股。看來,內地的「聰明錢」,輕輕鬆鬆就技術性擊倒一批對沖基金大鱷。 香港散戶認為今次「資金自由行」是中央送大禮,個個喜不自勝,我們反倒認為可以從另一層次來看。 中央為什麼要在「十七大」前作出如斯重要的一步開放資本帳?瑞信的陶冬形容是Landmark step,我們認為一點也不為過。資本帳自由兌換打開了一個缺口,以資金的流動性來看,一個缺口已經足以推翻一坐長城。事實上,即使再進取的分析員,都無一個會估到中央會突然採取咁勇敢、果斷的行動,在二零零七年的今天,就開放資本帳邁出了歷史一步。 當然,「排洪」毫無疑問是今次措施背後最大的動機,而星期二的溫和加息行為,亦說明了解決通脹及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迫切性。不過更大的理由揀在今天局部開放資本帳,恐怕是中央對內地股市仍然滿有信心,即使H股比A股低近七成半,但它們堅信散戶最終大部分的投資、都仍然會留在內地。即使有十分一真的投到香港,計落是有八千億港元,不是說少,不過相對內地萬三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央應該是計過數了! 還有,不要忘記所有「資金自由行」帳戶都要留在內地,中行幾時處理,幾時審批,幾時真的可以投資,中間不知要經過多少人處理。你說,中間要做手腳、加快減慢簡直就輕而易舉。 我們在一旁沾沾自喜之際,不要忘記原來已經參與了歷史。

「師奶數」

上周匯市變動之大,可以說是近年罕見,連縱橫Dealing Room多年的老手,都坦言未能開價,風高浪急之勢,大戶亦隨時沒頂。 基金贖回相信是大部分利差交易拆倉主要原因,即使日圓利率更低,這批近期飽受次按及信貸煎熬的大戶,之前本來獲利甚豐的高風險資產,一下子回報全部報銷,加上要面對客戶贖回潮,先觸發日圓一下子出現大爆發,掃升多個價位。 雖然日圓急升引來更多拆倉的恐慌,不過可能仲有一個穩定因素,大家不能忽視。他們就是經常提到的Mrs. Watanabe,他們佔了外匯市場足足三成交易量,比起一年前高出近一倍,單計七月分這筆「師奶數」,夾埋仲多過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交易總量。 不過與對沖基金不同,日圓升值對這批日本散戶來說,不會構成他們拋售其他高息貨幣,相反他們龐大的日圓儲蓄因為大幅升值,令他們有更大動機出售日圓,將資金投到海外賺取更高回報,因為以日本利率目前只有半厘計,即使計埋匯兌虧損,投到高息貨幣仍然有豐厚利潤。 「日本央行根本無需干預,因為Watanabe-sans已代他們沽出日圓。」 顯然目前兩種力量同時存在於市場,可以預期,面對基金面對贖回,大戶將繼續有誘因減持風險資產,而日本投資者仍然希望可以在海外尋求高息回報,只要日圓一日不穿105關鍵水平,有理由相信資金仍然有很大的角力。

餘波

圖片
活在當下真好,見證了大時代。 上星期聯儲局出手,雖然市場反應正面,不過仍有不少爭議空間: 經濟學人 : it will seem like a reward for banks and hedge funds that took on too much risk. 金融時報 : If you were happy to buy shares a month ago, there is little reason to sell them now 金手指 : IT AIN'T over until everyone knows where their balance sheet stands... 我地雖然無pakman睇得咁淡,不過對聯儲局出手同樣憤怒。好好地一個市場調整,將貪婪的私募、LBO、亂炒NO.的阿毛一筆掃清,咁樣清洗世界先可以重新來過,畢竟環球經濟動力增長根本未停。 而家聯儲局一出手,等於「監生」將這個調整扭轉,就如告訴炒家:炒啦,一切有阿爺墊底....結果可以不堪想像。

亂世

圖片
伯南克忍唔住出手、先減貼現率。 既然走得出第一步(14日回購協議)、第二步(接受MBS做短期融資)、以至而家來到第三步(減貼現窗、將隔夜拆借延長至三十日),減聯邦基金利率的路仲會遠嗎?事實上,高盛都雷曼都已經即時改口風,仲估聯儲局明年中前會減息兩至三次。 聯儲局聲明終於首次肯回應,話次按問題開始拖累經濟,令經濟下滑風險大增。而最令人眼前一亮仲有呢句:「is prepared to act as needed to mitigate th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economy arising from the disruptions in financial markets.」 減息仲遠嗎? 金融時報話,華爾街已經比左聯儲局一個好清楚信息,「我們需要救市!」連Barton Biggs都在一日前大爆自己聽聞聯儲局會救市,市場力量愈滾愈大,伯南克無法不低頭。 倘聯儲局真的行至最後減息一步,一定博得市場一時掌聲、以及殊仔的器重,不過就如今期經濟學人所講,投資(機)者收到一個很明顯信息,你地即使冒上「愚蠢」的風險,央行仍然會出手救市,咁做只會令佢地未來冒上更大、更愚蠢的風險。 要解決當前信貸危機,可以再深入了解一下呢幾年資本市場衍生的證券化工具。 美國巨額次級按揭資產,未出事前,一早俾金融機構證券化,主要銀行將風險分散俾以對沖基金為主的基金或者結構產品基金,之後佢地又將產品包裝,成為CDO有抵押債務工具、賣俾投資者,情況就如金字塔式的層壓推銷,一層疊一層。 次按一出事,火燒連環船情況就出現,影響最大,就係CDO商業票據市場,呢個市場總額由3年前6500億美金,急升最高峰期12000億美金,估計依家仲有大約9千億美金票據未到期。 問題就係呢到,CDO唔再係有幾間大銀行獨攬上身,而係流落民間,票據跌至illiquid時候,邊個仲計到會損失幾多?而且唔似LTCM,央行要出手救市,都唔知要救邊個先,因此雪球先愈滾愈大。 要解決當前信心危機,根本問題,先要重新令呢的商業票據重新有合理訂價,但過程肯定慢長。 咁到底央行可以點樣化解危機,加拿大央行最近拯救、陷入信貸危機?加拿大票據發行商COVENTREE可以作為參考。 佢地「拍」左十間金融機構心口,同意將COVENTREE短期「有資產抵押」證券,轉換為長期票據,即時解決左短期的資金需求,而央行亦無需承擔風險。 不

「揼水」

圖片
唔想講都係要講,大家唔好怪我地「尋」氣。 想講央行、評級機構,同埋亞洲。 先講亞洲。 全球股市蒸發二十八萬億,而亞洲更災情慘重、南韓重挫百分之七、成個亞太區股市打回今年初原形。 次按肯定唔係亞洲區跌市元兇、里昂最近計過,成個亞洲區銀行揸住MBS,都唔夠一個HSBC的CDO Exposure多,因此死極次按,亞洲都拈不上皮毛。 當然唔係話無有怕、「世界是平的」,市場當然係驚Credit Crunch,最終增加借貸成本、同埋歐美放慢進口需求,最終影響亞洲區的出口表現。 出口仲講得通,不過講到借貸、歷經九八金融風暴後,企業已經醒覺高借貸最終要付出很大代價。因此借貸比率已經大幅降低至兩、三左右,LBO嘛,留番比啲鬼佬私募。 FT的LEX今日就攞左PLDT做例子,呢間第一太平附屬、菲律賓最大電信公司,星期四跌左百分之八,唔少係對沖基金沽貨離場。不過PLDT最近就啱啱完成、償還埋最後一期九七金融風暴的欠債,擺脫高負債行列,因此,今天的亞洲和九七年可大不一樣。 不錯,跌市難免令人恐慌,調整恐怕亦未完,不過可以去取了泡沬、一切由低位再起步的時候,可能呢個先係我們期望了很久的事。 ########################################## 評級機構 最無能的一環。 其實唔應該怪佢地,經歷過Enron及Worldcom事件,我們仲信佢地比的Subprime Rating,不是自作自受嗎? 評級機構一方面以獨立、言論自由為旗幟,拒絕任何立法監管,同時又因為全球都承認他們比的評級,因此享受獨一無二的壟斷,好似以上市的穆迪為例,毛利高達五成。因此我們今時今日仲要信佢地比的評級,結果不是一早注定嗎? 經濟學人今期都開始炮轟評級機構所謂自我監管的Voluntary Code,其實感覺上都有點遲。 ############################### 中央銀行 今次不談伯南克、講特里謝。 是什府原因令歐洲央行上星期四夠膽、做聯儲局一直唔夠膽做的事情? 歐洲央行可以說是全球央行之中最年青、九九年正式成立,九年不到的時間,卻令他們看得整個金融市場通通透透。當嗅到BNP出事可能出事,後果可能連累整個金融體系時候,特里謝毫不猶豫將資金注入銀行體系。 請記著,今次是透過Open market operation下注入短期資金,歐洲央行未有不負責任開動印銀紙機,亦清楚不應以

「兼職」唔易做

圖片
歐亞、創維、億都、上海地產、廣興、金禾、先科、和寶、英發、泰興、海域……有些大家記憶尤新(通常係慘痛個隻)、有些救得番,不過更大部分都係成為歷史,仲要係臭名遠播個隻。 面對一個個爆煲,作為前線監管的港交所都無咩方法,想無可想之下,終於諗到要求上市公司硬性規定要有兩名獨立非執行董事,希望可以作為小投資者代表,監察公司運作。到零四年九月,港交所更進一步要求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人數,由兩個增加到三個。 兩個加到三個,好像嘉賓李家祥所言,全港有近一千間上市公司,何來找多一千人,肯每年收你十幾幾十萬,但就要面對擔驚受怕,又比人指摘出事只識跳船,大佬呀,兼職咋,使唔使咁盡! 其實數一下,據我地所知,而家「獨立非執行董事」,來來去去得幾個途徑: 一是有頭有面之心 (上市公司主席尤其受歡迎,不過一般唔會揀同行,因此到今日我都唔明白,點解李兆基可以係新地非執行董事?); 二是專業人士/ 學者/ 商會代表; 三是上市公司主席的舊同學/ 醫生/ 牙醫/ 馬會老友; 四是往來銀行 (通常即係債主)。 不過全部有一個共通點,就係由上市公司董事會委任,即係有大股東話事,即係「獨立非執行董事」全部唔獨立,作為小股東,提名無分,最多做下橡皮圖章投下票。 其實都不難明白,作為一間上市公司獨立非執行董事,一旦真係發現帳目有問題,一方面無真憑實據,要指證公司實在有難處,又唔想繼續狼狽為奸,因此以私人理由跳船係最好選擇。 要加強非執董質素,一方面我們同意不宜引入過多法例,相反可以考慮譴責失職或違反專業操守的非執董,同時可以設定一個禁制期,禁止一段時間內再出任上市公司董事,相信可以有助加強非執董的監察能力。同時在連任時、大股東應放棄投票權,交由小股東獨立投票、同時同一個大股東控制的多間上市公司,應避免由同一人出任多於一間上市公司非執董。 外國呢幾年都興起專業董事組織、像The Global Director Development Circle (GDDC)或是United State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rporate Directors是值我們借鏡,我們香港都有董事學會,不過規模仍有待發展。 歷史是不斷重覆,望望身邊一隻又一隻炒轉型變身的股分,突然又想起福茂(462),明明有單據唔收,比貨之後買家「玩失踪」,之後要上網查先知對方原來早有詐騙紀錄……查下公司董事局入面

Tipping Point

知唔知邊間投行的BANKER衣著最入時? 無錯,係法巴同高盛。 Esquire 形容,BNP 的BANKER,a mix of "Continental flair" 以及有英式 "Savile Row"的風度。 至於高盛,就是"Rich, serious, low-key culture",即係低調之中見穩重。 Esquire分別要求拍下兩間銀行的員工照,BNP大方應承,派出三名有為BANKER 拍照;高盛則一口拒絕。 結果,BNP成為整件信貸危機的觸發點,而高盛就以注資旗下基金、暫時為事件作了一個小結。 FT說衣服著出BANKER個性,看來此言非虛。 其實,任何事情都有一個觸發點,今次信貸危機的觸發點為什麼不是「AMERICA HOME MORTGAGE」申請破產保護?不是BEAR STEARNS 爆完一隻又一隻?而是遠在太平洋對面的法國巴黎? 事件倒數番上星期四(九號),法巴旗下三隻基金,受次按問題影響,總值跌左兩成,要暫停贖回。 同樣係爆煲,貝爾斯登都有三隻基金先後關閉,市場反應都無咁大。不過對法巴來說,最大鑊係月初佢地先向投資者保證,自己策略一向審慎,次按相關投資只係佔好少數,亦無參與過多槓桿收購。 但唔夠一個月,承諾已經唔能夠兌現。 金融市場一向都唔怕風險,如果唔係邊有高回報,不過最怕就係「玩突然」,意料不及或不明朗的因素就最令人不放心。由於BNP事前拍心口話自已無事,結果一話停止贖回,即時就爆發「估領袖」遊戲,人心虛怯下,歐洲利率突然被扯高,事件亦掀起歐洲央行同聯儲局聯手,進行逾二萬億元的注資救市行動,之後發展大家都好清楚。 至高盛肯出手,當然係由於佢地屬於現任財長「保爾森」馬房,因此亦「勇」於承擔責任。 事件另外兩個輸家,是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同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今個月初先至表明,而家全球金融市場最大嘅風險係通脹、而不是金融不穩定,勢估唔到事隔幾日,全個世界,同佢地最初評估,已經係完全相反,事件亦因此削弱左央行權威性。 說到觸發點,其實八七年股災、到而家都沒有一個具體說法,有些解釋同今次信貸危機一樣,又是賴電腦程式出事,看來當大家都找不到一個元兇時,電腦就是最好用來「孭黑鑊」對象,至少,它不懂反駁!

Rogers with us (視象版)

Full Version

得你欣賞 (續篇)

圖片
一直都不敢吹噓我們的工作,認為「實淨」的內容遠勝於「自吹自擂」。 不過同事的努力一定不會白費,在港台最新的 電視欣賞指數排名 中,「有線財經」再次打入頭五位,而且是連續三季列入頭十位內(5位-6位-5位),這個排名肯定了大家的工作,先得到各位觀眾的認同。 除了有線財經,其他節目亦有不錯成績,「交易所直播室」排名由62跳升至第八,僅次於「有線新聞」後,而且仲成為排名升幅最高的節目,實在要歸功黃師傅、青姐同Kenny的幫忙。至於我們的Money Café及新節目「大行報告」,排名都不錯,希望可以再加努力。 財經過去不是主流,當然股市暢旺對我們有利,但更情願相信是有一班有心有志願做好財經新聞的同事、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適值有幾位與我們一起作戰良久的同事會離開,我相信這個對他們是最好的送別禮物。

Rogers with us

圖片
好榮幸我們可以同商品大王羅傑斯分享投資心得。 美國次按風暴再一次印證「世界是平的」這理論。 羅傑斯對美國次按問題非常悲觀。他表示,次按問題尚有「漫漫長路」。羅傑斯不看好在美國投資,正在出售美國房屋資產。 目前最看好的貨幣人民幣,目前最看好的商品是農產品,目前會沽空其他市場股票,看淡美國同新興市場股票,但則繼續持有中國股票。 羅傑斯同國際大炒家索羅斯(George Soros)共同創立量子基金,他表示有意移居亞洲,大展拳腳,當中都頗大機會在新加坡定居,因香港污染問題嚴重。 其實他現在一家三口,包括可愛的四歲女兒「樂樂」都在新加坡,正在租屋住。 還有年底會出書大談內地市場,談談內地各行各業,書的封面就率先在我們的BLOG出現囉。

勾地

圖片
目前勾地表制度,是99年4月政府恢復賣地時引入,過去部分人都質疑制度透明度,但看來,其實整個城市規劃問題更具嚴重。 勾地政策代表由地產發展商主導,在勾地表內,部分土地一直乏人問津,部分地皮長期「無人吼」,地政總署還要把這些地皮從土地儲備表內剔除。 這樣下去,這代表未來土地發展方向,整個城市規劃方針,竟是由發展商主宰,而不是根據各區土地人口分怖處理,這是合理嗎? 勾地政策,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是這代表高地價政策,高地價「有好有唔好」,不好嘅其中一個是..高租金增營商成本,反觀以城市規劃進行定期賣地,始終會有部分地皮拍賣不理想,會否正好是調節或者冷卻樓市的工具.. 說完勾地,想了解一下物業買賣的摸貨市場,就要留意下周一MONEY CAFE,施老闆施永青同大家分享。

黑洞 (號外)

圖片
聯儲局兩日前聲明無提及一句次按,但唔夠兩個日,歐洲央行就作出九一一事件以嚟最大規模萬億救市行動,到底歐洲係咪知道一啲我地唔合道東西? 英國金融時報專欄提出,歐洲央行嘅舉動,只係由於隨夜利率大幅飊升,因此需要透過公開市場運作,將資金注入銀行體系,運作幾乎係機械式。 雖然歐洲央行以fine tuning、即係微調去形容今次拆借出資金,不過九百幾億歐元嘅規模,就係平日公開市場運作嘅十倍,絕不是微調。 因此,真正嘅問題,唔係歐洲央行到底知道咩特別問題,反而係向央行借入短期拆息嘅49間銀行,到底點解要咁恐慌拆入咁龐大資金。 金融時報認為,事件除左反映銀行需要預留資金應付本身問題外,更重要係認為整個金融市場嘅虧損、會比而家估計嘅仲大。 華爾街日報引述分析員話,真正需要咁多短期資金,其實係對沖基金,如果佢地仍然出現資金短乏,而低價出售手頭組合,可以造成金融崩潰。 央行出手,非旦不能夠穩定市場信心,反而予人一個清楚信訊: 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已放在眼前,雖然無需恐慌,但有足夠理由轉軚,相信調整時間真係會比預期長.... 不過在黑洞中又見一絲曙光: FT社論話實在無需恐慌,Economists就撐伯南克,認為而家佢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堅持己見 "the right thing for Mr Bernanke to do is to keep standing firm.",唔知大家又點睇?

眾人智慧--維基百科

圖片
很多人第一次使用維基(包括自己),都會問,準唔準? 05年科學雜誌"Nature"進行一個調查,分別比較維基以及「大英百科」網絡版,結果發現四十二篇科學論文中,大英百科一共查出123個錯處。維基呢?錯處多一些,162個。 其實有這個想法的人實在不少,連哈佛教授Andrew McAfee最初都相信,一個由群眾參與的社群百科全書,一定會錯漏百出,好料有限,不過當他仔細詳閱維基百科內容時,都只能讚句:'This is amazing.' Andrew McAfee有一個親身體驗:他一篇講述"Enterprise 2.0"的文章,被人放上了維基,不久即遭網友提出無甚創見,要求刪除。就是這樣,Andrew McAfee親身參與了整個Deletion過程,而維基亦成為了HBS 哈佛商業評論最新的一個個案研究。 到底有咩動機令一班互不相識的人,可以透過不斷自我完善功能(閱讀、撰寫、刪除、修訂),達到有四百八十萬個註冊用戶、寫下八百萬條不同內容的網上百科全書? 看似無章,實則嚴謹 使用維基百科的人多,但請問有幾多人真正做過編輯/ 撰寫? 先要知道,維基百科由一個非牟利組織去營運,通常大部分內容,都由一般「維基人」討論、修改,再上網進行編輯。 不過編輯過程並非亂來,任何修改需要通過公開的「討論頁」,來辯論如何修改文章,到有人贊同就會放上WIKI。維基百科的系統裡同時有資深的網友擔當管理員"exclusionists",他們擁有比普通維基百科人更大的權力,比如刪除文章或封鎖用戶。非常敏感的議題,則由創辦人Jimmy Wales最後把關。 HBS認為,維基成功之處,在於相信眾人智慧,透過既定約章,減少其他討論區不必要的情緒發洩及評論,將Web 2.0功效發揮到最大,而透過一個透明、開放的途徑,將以往由小眾利益團體壟斷的智識管理,引入大眾參與,而愈辯愈明的討論,亦確保最終產品可以保持高質素。 當然,維基創辦人一樣也要吃飯,Jimmy Wales其實是透過一個以相同技術開發、叫作Wikia的網站,為一些企業度身訂做維基知識管理系統,並以廣告作為收入來源。呢個對一些有心搞好Web 2.0的人來說,可能是一個很值得參考Business Model。

爆煲

圖片
講了半年「次按」,是時候講下什麼是「次按」。 有傳媒簡單將次按=CDO=MBS=ABS,實情是大錯特錯:資產/ 按揭抵押證券(ABS/ MBS)只是最簡單將銀行收回來的資產重新包裝成債券,然後再售予投資者。大家記得的「五隧一橋」、按揭證券公司發行的按揭債券都是類似資產,簡而言之,風險低,回報穩、難望大升。 投資銀行當然不滿足一些回報咁低項目,於是衍生出多重架構的CDO抵押債券工具。CDO往往分為多個級別,中間有證券掛勾、債券、按揭資產等組成部分。為左滿足高息一族,部分資產當然是來自風險最高的證券,計埋回報,分分鐘可以有二、三十巴仙回報。 呢批CDO亦非全數屬次按級別,只有當中低於AAA級別,即是最大機會違約的,先屬於次按(SUBPRIME)。 但大家要留意,所謂AAA級別的CDO,並非「永恆」,當評級最差的B級或A級債券出現違約、被一筆勾消後,你自以為無風險的AAA債券,就會自動跌落至A或B級。 看見很多中資銀行好自豪話自己持有的次按評級是AAA、心中就暗覺好笑,「昆」你買CDO的投行看來事前無向你解釋清楚! 到底次按問題有幾深?馮孝忠提到,經歷幾個星期拋售潮後,呢批次級CDO由於無人問津,不少已經跌至相當「殘」水平。不過當市場最恐慌時候,反而令有實力買家可以執平貨。就連之前睇淡債市嘅債券大王 BILL GROSS ,都開始轉軚增持高息債券,因此由中國買起BEAR STEARNS之流,都未必無道理。 ######################################## 伯南克唔肯出手。 FT標題係FAIL,紐約時報簡單些:減息無望。 顯然,今次會後聲明,係反映咗FOMC入面鷹派委員嘅主流意見,即係一切以控制通脹行先。 看看鷹派代表人物,除左Bernanke本人外,副主席Geithner、普爾、莫斯科同科恩都係武林鷹派正宗。能代表鴿派,只有廖廖兩人:耶倫Yellen同 Hoeing。 可能前任格老實在出色,多次具前瞻性出手救市 (先唔好計成效),原本至少希望伯南克可以修改貨幣政策中性取向。有大行形容,伯南克依家就好似睇著小朋友一齊「玩」,就算佢地「打交」都唔會理,要到受傷先出手。 不過FT社論就撐伯南克,形容佢作為機師,飛機遇到氣流,最多都係透過廣播器安撫乘客,無需要緊急降落。 「Helicopter Ben」,就睇你點出手!

出手

圖片
如果「坐艇」可以坐著「POSITIVE CARRY」,都唔錯。 呢隻142呎長、要九個船員先開到嘅巨型遊艇「POSITIVE CARRY」,零四年先落水,有五間豪華睡房,加上船主有三個小朋友,因此全隻船都非常Child-friendly,設有唔少小朋友嬉戲設施。 船主就係UNITED CAPITAL 行政總裁John Devaney,而家隻艇連同豪宅齊齊放售,搞成咁,又係次按出事。 九九年成立的UNITED CAPITAL,最近因為投資次按損手,旗下幾隻對沖基金已經停止比投資者贖回。 最近幾隻爆煲的基金,公布原因都有提到離不開資金市場逆轉,大家可能會同John一樣開始問一個問題,到底伯南克去左邊? 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喺87年股災,LTCM出事,以至911都分別以出口術、或者係發動華爾街大戶、甚至直接出手救市,金融市場封左佢做股神,「有求必應」! 英國金融時報LEX認為,同格林斯潘唔同,伯南克只係睇經濟數據制定貨幣政策,而今次次按危機只係影響信貸市場,因此喺通脹未解除威脅下,聯儲局一直都未有作出行動。 不過兩年期債息已經開始反映,今年內聯儲局會減息兩次。利率期貨亦顯示,年底前減息機會率增加5成6。 以上周五美國失業率升至百分之四點六,股市又急跌二百八十點,看來呢部印銀錢機已經蠢蠢欲動..... 星期二晚Money Cafe請來馮孝忠,除了講今次次按問題外,仲會講下市場對次按與CDO的一些誤解。

熊出沒「注意」

圖片
美股再跌281點,貝爾斯登的CFO形容定息債券市場是他看過22年來最差,兩年期債息大趺十五點子,反映伯南克今次要減息,仲要係減夠兩次,一切看來都是呼喚熊出沒注意! 經濟學人今期以「A Good time for a Squeeze」去形容目前的信貸市場。不錯,次按問題確實觸發了金融震盪,過去幾年以LBO在市場呼風喚雨的對沖基金及私募基金,在銀行落雨打傘下,相信唔少M&A都會爛尾收場,環球過多資金情況勢必逆轉。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對沖基金一班大帝,United Capital 的John Devaney要將他的遊艇「Positive Carry」放盤,亦有基金經理要搬離大屋,一下子,天堂下進了地獄。 不過經濟真的因此會衰退嗎?經濟學人提出,信貸收緊對大企業根本只是傷及毛髮,因此間間公司都是「水頭充足」,借都費時向銀行借。至於新興市場,經歷過九八年金融風暴後,再蠢的公司都知道高負債的苦果,因此負債水平同樣非常偏低,政府亦知道要解決經常帳赤字龐大的問題,可以說今次次按問題對亞洲暫時都未埋身。 最重要是環球經濟仍然非常強勁,看看由貝理雅交托比白高敦的英國經濟,樓價升至史無前例的新高,歐洲方面,德國亦呈現東西德合併以來最強的經濟復蘇。美國方面雖然失業率升至百分之4.6,不過對歷數水平來說,仍然是很低水平,最令人擔心的、只是美國消費者、面對難再以高樓價抵押借貸消費的好日子,到底能否捱過,才是今次次按危機的關鍵! 也許過慣了幾年的好日子,人就開始淡忙過去的苦難,因此今次的次按危機,從好的方面看,也像一服苦口涼藥,能讓我們由瘋狂中回復一點理智。 保守如FT的 LEX 都要叫人趁低吸納Bear Stearns。熊出沒是需要「注意」,不過熊是否真的已經現身?

民間看利差交易

圖片
每數個月,利差交易就會成為一次「大跌市」原兇,到底真係有幾多利差交易可以拆倉? 市場目前估計,利差交易規模大約是三萬億美元以上,一旦拆出,勢將拖跨環球金融市場,但同之前幾次一樣,利差交易作為淡友藉口,通常幾個星期又會沉靜下來,澳元新西蘭元又升過! 到底日圓幾時會升,有幾個日本社會現象,可能都有很大啟示: 1. 紙板箱房子的夢 在新宿行人隧道、上野公園、淺草區,甚至遠至大板街頭,都有一個個以紙箱搭起的帳蓬,入面住的,就是日本被拋棄的一層露宿者。 他們並非沒有工作,但東京房價是貴到他們租不起。因此有錢時他們會入住簡易旅館,無錢時又會回到街頭。其實在東京要生存一些也不難,日本人實在太富有,在餐廳後卷垃圾桶中的剩飯剩菜也相當豪華,要飽餐一點也不困難。而政府對呢批人都係隻眼開隻眼閉,因為他們都心中有數,知道經濟環境有幾困難。 不過這不代表他們可以過安穩生活,曾經有三個醉酒青年,將一個露宿者推入河中致死,當時就引起了不少迴響,可惜經過一輪關心熱潮,他們很快又退到黑暗之中。 近年呢批紙板房數目是有所減少,部分原因可能同經濟好轉,有人脫離到露宿街頭,不過亦有原因可能同日本政府開始整頓街頭、將呢紙板房趕出市區有關。 2. Mrs Watanabe的投資 第二個經濟寒暑表,就要看日本家庭主婦的錢到底放在邊度。 FT稱呼這批一心將錢尋求更高回報的散戶投資者稱為「Mrs Watanabe」,面對國內銀行儲蓄利率過低,他們寧願將資金持有的外國證券或高息貨幣,算今年以來,以日圓計回報就高左四成。 不過最近幾個星期,他們的回報卻大跌百分之九,Mrs Watanabe作為一個師奶,你會唔會套現? 但以日本利率只剩零點五厘來看,將資金調回國內也划不過來,除非日圓好似九八年時、在兩個月內大幅升值三成,否則就如李兆富所講,錢仍然是會留在國外。利差交易要一時三刻拆到乾乾淨淨,恐怕也不是易事。

明燈

圖片
到底滙豐係抵買唔抵買,相信呢個階段無人敢寫包單(本來星期二睇好的人不少,不過經歷大跌市,就連孫柏文都夠膽出番中環,看來轉軚的人又多了不少),至於滙豐的基本看法我們早前提過了,今天不贅,反而想談談對分析員的睇法。 近年有人稱常出現公仔箱/ 電台的分析員為「財經演員」,頗清高地將自己升格,好像自己就是高人一等。不是要維護什麼,當然分析員當中也有良莠不齊,更甚有例子是收取上市公司金錢,再寫分唱好報告,下場大家都很清楚。 鼓吹投資個人化的說法,是將投資者當作理性的經濟個體,曉得自已看年報,分析上市公司的新聞,但實際有做功課的散戶又有幾人?是否太理想化? 作為分析員,提供的意見當然不一定中,但也不一定全錯,作為一個參考,我們認為結論並非最重要,重要的反而是當中的理據是否充分,對公司基本因素的分析,又是否中肯? 因此即使睇錯,如果理據無變,實在無需改觀點,孫柏文面對咁大壓力,都繼續一注獨沽滙豐,至少可以贏得人尊重。 事實上,如果一個分析員是經常睇錯市,他說的話可以一再引人注意嗎?市場力量是會懲罰這些人/ 電視台,最終唔會再取信於人。 我地發現,香港散戶呢幾年質素著實提高了不少,固然仍然有人只單聽號碼就買(青姐每日都不知要教訓幾多人),但不少打電話入來的投資者,無論買或賣、他們都早已作左投資決定,佢地只係需要有人確定他們的答案。如果由呢個角度睇,我們認為多聽一個意見也不壞。 最好的觀眾,當然係可以打電話入來,與我們討論一隻股票的好壞,我們仍然期望有這一天來臨! 說到大行,ENRON當年出事前都有不少大行唱好,你看早前雅居樂批股,負責包銷的大摩研究部也在早上出左分唱好研究報告,炒高股價再由銷售部安排配股,當中的利益沖突不是更令人發紫?

皇后碼頭(號外)

圖片
皇后碼頭清場限期前一刻,法院批准就政府不將碼頭列作法定古蹟的決定進行司法覆核,官司最快要到下月11日才可望終結,意味中環填海工程好可能受阻,承建商會向港府索償,造成公帑損失。 我不是保皇派,但在這事件上,我的態度,是贊成拆下皇后碼頭,讓這地方進行中環填海工程。 我並不是針對點解一定要讓皇后碼頭讓路的問題,而是無舊何來新,社會何來進步,若不進行機建工程,六十年代的漁港,又豈何成為今時今日的大都會。 要有集體回憶,一生豈止一段回憶,試問真是全要保留?不可能轉個彎想一想? 我相信外表是不實在,留在心內的記憶才是真實的。 歡迎大家留下你的寶貴,或是相反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