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8月, 2014 起發佈的文章

97價

今個年度一共有 8 幅商業及酒店地供應,當中尖沙咀中間道地皮 , 最受矚目。 今日截標 , 反應的確踴躍 , 收到 18 份標書 , 點先至爭到幅地 ? 有測量師估計 , 出得起每呎過萬蚊至得 ! 尖沙咀集旅遊同商業重地,呢區寫字樓空置率長期偏低,起酒店亦唔愁無客 ! 最重要,係呢區已經 11 年無相同供應 ! 唔搶就冇 ! 同樣推動發展商出手 , 樓價指數 , 再創歷史新高。 創新高 , 都唔算稀奇 ! 唔創新高 , 先至係新聞 ! 八大指數每星期都總有一啲又破頂 ! 今個星期七個上升 , 五個破頂。 整體指數最新報 126.2 ,按周上升 0.71% ,今年以來累積升幅近 6% 。 五個創新高嘅包括整體 , 大型屋苑、九龍、中小型單位同新界西 , 其中新界西報 108.42, 按周明顯上升 1.4%, 並再次突破歷史高位。 即意味升市已進入第二次循環 , 反映升勢由用家主導 , 現只欠大型單位指數未破頂 , 距離歷史高位只相差 1.73 點。 回顧一下 , 相比上一個 97 高峰期 , 呢一刻樓價高企程度 , 高出好多。 整體樓價相比 97 高位 , 平均升格 26%, 有一批大屋苑更加驚人。 受統計嘅屋苑當中,港島碧瑤灣高踞榜首,比 97 價暴升 8 成 6 ,遠遠拋離大市。 特別留意頭六位,大佔四個都係中小型上車盤,包括一直領先嘅沙田第一城、大興花園、同大埔中心等,已經超越 97 價四至六成過外。 但亦有一批屋苑 , 成績差 ! 距離 97, 追咗 17 年 , 遲遲都追唔番上家鄉價。 由咁嘅角度睇,又算唔算係低水、落後 , 追得過 ?! 受統計嘅大屋苑之中 , 距離家鄉最遠嘅依然係大熱門、深井嘅浪翠園同 97 價折讓兩成 ! 特別留意榜上有名落後嘅係當年當紅嘅駿景園、雍景臺同陽明山莊 , 明傳統豪宅都未必必勝 !

雙升

內銀業績比之前更反映實際情況: 一,按年盈利必須上升、 二,經濟情況受限,壞帳浮現避無可避、 三,在存款高增長,市場利率相對較高情況下,息差表現上半年其實遠遜預期。 無疑,市場仍然會大致認為,內銀資本充足比率仍高、不良貸款比率仍在控制範圍。 基於第一個假設,稍為留意的話,其實內銀資本之升,是受惠於採取國際標準內評法去計估資產、惟不能忘記,銀監會來年還有一個風險權重規劃要落實,屆時銀行風險權重資產亦會告上升。 至於不良貸款比率,目前行業平均大概是百分之一點零八,一點零八只反映被列入成為不良貸款佔貸款組合比重數字,一旦將拖欠貸款計算在內,以工行為例,百分之零點九九不良貸款比率,隨時超過百分二點五!!! 拖欠貸款比率數字較少為市場關注,但留意的話,將拖欠貸款類期數稍為細分的話,大部份銀行在九十日或以上拖欠類貸款,升幅最為明顯,換句說話,今年年初開始無錢還貸款,其實是進一步拖延。 按內銀拖欠一百八十日作出歸類不良貸款的話,幾敢肯定,內銀壞帳浮面目前值屬初端。 今年為止,單工行、農行、中行及交行,已經為壞帳撇帳,或者轉售,涉及六百億規模,一三九八僅撇帳額,半年已達去年全年數字七成,形成每間銀行撥備幅蓋率平均下跌二十個百分點。 內銀要應付資本水平,要處理壞帳,要顧及盈利,跟中央要銀行多放多貸,多照顧中小企目標完全相違,這等同於中國企業下的公司大股東及管理層嚴重分歧案例,而內銀一日有政府做大股東,而政府一日不放棄規劃式經濟及年年要達增長目標決心,呢個結,永世難解。 投資者要內銀有派息,亦要內銀資本充足,同樣是矛盾之極。 幾年前,內地年均盈利增長超過兩成,派息比率超過三成,現在內銀盈利增長跌至低於一成,派息比率依然維持,這未計其實新增壞帳因素。 民行減派息,股價受影響,但某程度上,民行能夠減派息,是銀行本身福氣。 內銀現時靠五、六厘派息維持股價,而內地卻每兩年集資,去維持資本,內銀太過矛盾,太多死結,每個數字,都反映羊毛出自羊身上道理。

同股不同權

千呼萬喚 , 港交所終於就引入「同股不同權」制度 , 正式向市場諮詢。 表明無預設立場 , 港交所話若市場贊成引入 , 同股不同權機制 , 將對上市規則作出重大修訂 , 並開展第二階段諮詢程序。 向市場問的七條問題 , 包括若容許同股不同權的話 , 應否涵蓋所有上市公司、只限新股 , 定只限個別行業如「創新型」及科投公司。 對投資者保障方面 , 應否對持額外投票權股東加以限制 , 例如持股量不能低於特定比例。 至於會否容許內地同股不同權公司第二上市、及創業板定位,或是否另設新板 , 港交所不會於諮詢提出具體建議 , 但就歡迎公眾俾意見。 處處強調沒有立場 , 港交所強調 , 今次諮詢是從香港競爭力角度出發。 但文件又不斷引用數據 , 指截止今年五月底 , 有 102 間公司到美國上市 , 當中近三分一都採取同股不同權架構 , 這批公司佔全部內地上市公司市值 7 成 , 所以有必要檢討。 港交所雖然強調 , 今次諮詢並不是針對阿里巴巴而設 , 但就係問題六、就特別提出是否容許海外公司 , 以不同「投票架構」來港作第二上市 , 擺明就係為阿里巴巴度身訂做 , 「路人之心、人皆可見」 ! 「死硬派」David Webb已不諱言, 市場已有共識就係無需改變,即是簡單答第一條: No! 其他就不需多言, 根本是多此一舉咁話。 值得一提,同其他諮詢文件不同、一開始就提出呢分係「概念文件」,無任何預設立場、包括係咪要改變上市規則或維持現狀,但細讀文件內容、其實又處處都有立場 ! 搞場咁大「龍鳳」、但反而不斷強調無提倡任何立場,甚至只是概念文件,咁到底概念從何而來 ? 難道真係小加在夢中、遇見的「創新先生」、「道德先生」所托夢 ?

蒙牛

蒙牛盈利大升,毛利大漲,但股價要大跌? 用黃師傅說法,一切盡在魔鬼細節中。 毛利升,蒙牛看準市場留意Margin,無論業績發佈會,分析員會議,一面倒指向margin繼續提升,前景Very Good,但細心留意,蒙牛強調,僅僅是一個Gross Margin數字,扣除所在成本的話,蒙牛淨利潤,即Net Margin查實變動不大。 心水清的話,蒙牛業績上半年有兩件事太明顯: 一,整體經營成本大升、而有關推廣開支更按年急升近一倍,故此,可以將蒙牛盈利大數之好,理解為靠大灑金堆砌而成。 而其次,蒙牛盈利大數,包括併入雅士利因素,若扣除的話,真相大白了。 扣除雅士利,我們簡稱為原蒙牛業績,大概會發現: 一,經營溢利其實下跌兩成三、 二,原蒙牛Ebit僅增長一成半,低於預期、 三,扣除因為洗費上升的毛利率,蒙牛Ebit margin只得百分之四點三,按年毫無改善。 使費及併入雅士利因素,篤大盈利大數及毛利外,蒙牛上半年有兩條數,亦構成重大疑點:包括存貨撥備二億六,第二為應收帳撥備近九千萬。 蒙牛解釋,撥備乃原材料相關,奶價下跌要為早前原奶做撥備,可惜分析員有懷疑。 懷疑原因在於,蒙牛對上一次大規模存貨撥備為二零零八年毒奶事件,期間近六年,奶價一直波動,從無令蒙牛要做原材料存貨撥備,點解今次要? 分析員將存貨撥備,與應收帳撥備看齊的話,不排除另有故事。 摩通提到,蒙牛一直有向經銷商提供補貼,簡單而言,俾錢人地賣自己產品,而當中涉及其實不少產品存貨。 換句說話,夢牛是否一直蛹貼銷售,而其實產品銷售不滯,因而撥備? 分析員認為,若簡單原材料存貨撥備,涉及零問題、若大規模為產品存貨撥備,情況卻截然不同。 一隻三十多倍市盈率股份,風光時可以備受市場愛載,但有疑問或不明朗因素,市場對呢類股份,卻最缺乏耐性。

大豆巨災

誰說央改勝一切,誰說央改成催化?內地可能有此想法,但投資者越不認同,中糧控股正正例子,即使點名成為央改股,業績不濟,格殺勿論。 六零六呢個股份代號或者太邪,善忘的你,或者忘記當日炒得如痴如醉的東寧,股份代號正正是六零六,而換上今日掛相同代號,中糧雖屬國家級,但暫時似比當年的六零六,只談概念,並無效益。 上半年,中糧期貨公允值輸十多億、匯兌輸數億,但更實在是,半年營業額有四百四十九億,但成本同時有四百三十二億,相當於做一蚊生意,要九毫六子成本!! 正因如此,中央點名中糧做央改股不無道理。首先,上半年極蝕,業績公佈後三分鐘,再出一個技驚四座盈警,一個月內蝕近四億。 其次,半年毛利率只有百分之三點四,富智康亦不如,任何一位新創業人士,經營毛利隨時輸盡寧高寧一百條街。 低毛利、巨額虧損,固然代表股價捱沽,但公司層面上,有所謂kitchen sink,做到條數咁醜,或者downside再有限。 中糧老實,價格倒掛,豆價波動,導致業績血流成河,慘不忍睹,反映中資公司其實一個老問題,風險管理差、對沖技巧近零,而最斷正及致命為,中資公司特性,及理念,是資源、商品誠可貴,股錢愈貴念愈追。 中糧半年,甚至全年業績死因,肯定是年初高位買入大批大豆,事件重溫,年初環球大鬧厄爾尼諾現象、中資券商間間預視軟性商品爆升,結果不消幾個月,好景不常,大豆為首農產品商品急跌,年內至今累積跌一成七。 豆價跌,本應對中糧極之有利,可惜中糧背負貴豆包袱。再番查大豆死因,關鍵日子其實在於今年六月三十日,香港近回歸紀念,中糧卻面對大豆巨災,當日大豆期貨急跌百分之六,五年最大跌幅,中糧單單該日,就虧損六億港元。 中糧被大豆累,大豆被芝加哥交易所累,故此中糧最大敵人,其實來自期貨大戶。內地老早睇穿有關問題,不斷收購,不斷希望可以左右議價能力,如是者,李小加滬港通後或另有任務?! 這是最壞時機,這是最好時侯,中糧如果連kitchen sink都搞埋,絕對可以觸發媽媽大發慈悲之心,盡快重組、盡快注資,而最大機會是注入早前收購的萊寶農產品業務。 多間券商提及,萊寶跟現在六零六核心業務最有協同,而更重要是,兩間公司已近海軍鬥水兵階段!!

新中信

人人覺得中移動唔得,結果,中移動得。人人認為中信泰富會好掂,結果,截至目前為止,中信泰富股價「好唔掂」!! 打造新中信、標榜央改頭炮,要打得響亮,並獲超過兩打投資者,認購五百多億總值股份,市場原本共識為,中信新一天,縱使負債大增、但資產亦同時勁升,指數基金要追貨,好好睇睇報答認購新股投資者,267,隨時睇一個Double啦!! 但波係圓、市場變化萬千,新中信的確可以大好河山,三面風光,但亦絕不代表,交易完成等如股價必勁。 市場原先假設,新中信自由流通量上升,從而觸發指數基金追數,涉及最少四億美金,約三十多億港元,但市場同時忽略,中信發行數百億總值新股,攤薄幅度遠大於潛在追貨力度。 而根據過往經驗,注資等於狀大,但不能等同於股價即時上升。 例子一,中糧置地完成被借款後,三個月內落後大市四成、 例子二,招商地產變身之後,三個月內落後大市三成、 例子三,上實二零一零年獲母公司注資,三個月內反而跌一成半。 越多人講同一樣野,其實越代表有關議題已被Front run。 中信泰富交易涉及大規模舉債、大規模發新股,近乎史無前例,或者,或者,對上一個案例為盈科數碼動力!!! 完成重組,大注資後,中信每股資產值按美林計算,會由九,變十二點六元。美林估值準確的話,即中信現價屬大溢價。瑞信預測新中信NAV值十六個七毫六,數字準確的話,中信現價值折讓十二個巴仙,即全港折讓幅度最細綜合企業股。 兩個計算均指向,二六七即使高位回落逾兩蚊,現價仍不便宜,而更大問題是,金融資產為主,持有中信銀行及證券,已相當於每股八個一;市場會有數個即時反應:要買金融股,買阿仔得啦,做咩要買係267? 另一反應是,新中信雖新,但以資產而言,其實等同第二次上市,而第二點,若中信被界定為金融控股公司的話,折讓幅度更應比傳統綜合企業為大。 新中信前景,由金融、尤其手持六成七股權中信銀行左右。去年第四季,信行不良貸款升一成八,撥備幅蓋減少近三十個百分點、一級資本比率降至百分之八點七八。 試問,如果信行要抽水,對新阿媽二六七有無影響?

央改

央改等同投資機會,惟並不等同於釋放潛力、提升營運及增加創造力。 內地央改所謂混合制,其實流於夾錢做生意階段,首要目標是錢,提升效益或者次要。 無疑,混合某程度上等於攤薄,攤薄中央大股東、中央企業色彩。但現實而言,淡化政府控 制不等於營運提升,而政府控制或規劃,與效率、創新及股東價值亦並不構成抵觸。 例如,四小龍新加坡:上至銀行、下至商場營運,全部涉及企業均由政府大股東,但相安無事,營運亦拍得著國際一線企業水平。 對內地來說,央企改革目前可能僅處於減肥階段,並且減低中央及地方政府財政壓力。 但更核心問題是資金投入及資金回報並不成正比,而有關問題區內尤為普遍。 要提升內地經濟軟實力及話語權,內地所謂央改,其實更有需要擴散至包括民間資金營運在內的全國性企業層面。 以生產工序為例,十三億人口原本為賣點,但十三億人口最低工資上升,工人訴求等等,代價是延誤、及成本上升。 成熟工業國以日本及南韓為例,每一千名工人,平均同時有三百套機械生產設備配合,內地只得二十三。工序機械人代央企無可能做,但民企可以,若能提升生產力,減省成本及提升 效率後,下一步是自家貨品、自家品牌。 全亞洲,甚至日本,根本OEM起家,所不之處是,別人在數十年OEM打底後,會建立自家品牌,並獲得軟實力,我國來來去去,可以頂盡得聯想,抄襲一律不包容在內!! 南韓及台灣在協助OEM轉型上頗為成功,有別於中國打反傾銷,南國、台灣重點以政策、優惠,養企業。提起兩個市場,令其台灣,除電子產品外,其實近年打造最少兩大單車品牌。 單車平均車價比十年前上升七成六,而台灣全國六百多間單車製造商,Giant、Merida就成功由七十年代來料加工,變成國際品牌,世界冠軍亦攞個幾次。 真正企業改革,其實是企業,特別管理層從心的變革,而非市場的金錢堆砌而成。 無提升效率,強化品牌的心,做一千幾百次混改,結果其實一樣,難道中國甘於當一個chinese cheap apple ?

超前交易

越近十月,中資股越成為吸資動力,最新一星期,流入區內股市資金,再次由中資佔多。 華爾街日報形容,臨近滬港通,外資越開心,但同時亦憂心。 誠然,外資的確磨拳擦掌,棄QFII,改為選用滬港通直攻內地A股,報道引述多家外資機構客戶平台表明,滬港通必定玩,但問題繼續驚。 其中一個原因,仍然沿於內地及國際市場監管未接軌,怕存在監管套戥,甚至被Front Running 情況出現。 現行滬港通機制下,「主場先行」,兩個交易所只屬搭路形式,只要額度未爆,交易指示可以輸入,經兩個交易所將指示或南、或北流向,然後由當地市場有者買賣方勾出order。 外資大戶關注之一,正正是基於啟動初期,屬於建倉期,買多、沽少兼且數量可能較多。 基於額度問題,外資行指示盤可能一次過,以便完成交閉,甚至理解為霸Quota。 但問題來了,該批大手買盤指示,一經交易所轉介北上,內地市場特別機構戶,會第一時間得悉有大盤落單,簡而言之,就提供一個Front run機會予內地一方。 同樣來自指示盤問題,可能構成越掃越高現象。皆因,每日受制於額度,假試投資者或機構戶建倉,必需買入一隻股份,本應市價按盤會屬於正常造法,但對一隻超級交旺暢旺,而正被市場追捧股份,市值盤、或較輕微高於市價按盤,獲成交機會極微,但改盤的話,卻需要取消之前交易及自動放棄額度。 為免錯失買入某隻股份機會,滬港通買盤,隨時會較正常市價出現偏離。 小加總裁已表明,會嚴格監控,儘量縮小買盤與最近成交盤之間的價差,從而防止不成交的買盤擠佔額度; 不過監管機構不容許Front run,但內地出名多Front run,如何避免,無人知,但呢一點亦考驗滬港兩地交易所合拍能力。 另一樣,華爾街日報提及交易模式接軌問題,原來在於內地習慣,事關內地投資者交易買賣指示,並非電腦、或透過電話進行,而是靠Faxes,當日牽涉除差異之外,亦涉及追查、以及手文之誤造成的錯盤!! 或者正如報道所指,滬港通好好,但亦好好多問題隨著機制啟動,會越被發掘!   

遙不可及

若非有世界杯,有天氣熱,令華創啤酒業務超級增長,不然的話,二九一華潤創業第二季成績表,可以形容為極度、異常、十分之差勁。 華創第一季營業額四百一十八億,第二季,四百一十七億,即生意無多到!! 盈利第二季五億七,數字上比第一季好好好好,但其實獨靠一枝大啤。 事關華創啤酒業務第一季核心利潤僅六百萬,到第二季卻有四億一,一來一回三億多,正正是集團一、二季整體核心盈利之分。 華創業務比重用大,最錢最多,但最醜怪,正正亦是零售,而亦因為零售,華創形同盈警,今年唔得,出年都唔得,未來幾年都未必得。 華創零售業務第一季賺四億六,到整個上半年拉勻,盈利只得四億三左右,意味第二季蝕二千多萬。第二季出咩事??市道問題? 非也。而是來自跟Tesco剛進行整合,合營項目投入運作,結果一整合,即出事。 華創當日信逝旦旦,話變相收購Tesco內地業務,有效益,有協同。但大摩早前白紙黑字指出,按目前情況,用一個量化模型量度雙方協同效應,太遙不可及。 其實,老早有人批死,華創跟Tesco談不上協同,但可以視為協助,協助對方離場!! 超市及大賣場,是當日華創希望透過合營項目搞得轟轟烈烈範圍。兩者合共有六百八十三間大賣場,仍然輸俾高鑫九百多間,再者華創未有合營前,多個城市分店數目一早大幅拋離Tesco,唯一例外是上海,對方有四十一家,華創是零!! 強弱懸殊,算吧,但幹什麼要整合經年?當中涉及Tesco分店項目幾大問題: 一,位置差、 二,成本及營運效益,比華創更差、 三,生產效益只及行業七成半。 簡單來說,華創做錯交易,只愛來路品牌,不理營運數字。 華創原本同時睇準Tesco自家品牌產品可以托高毛利,但據稱,內地其實祟尚品牌,「自家」唔會有人理。 更弊,Tesco呢個名,按協議,頂多可以再用多二十四個月。 內地既然講度創新,華創既然硬吞Tesco,含淚奮戰,倒不如直抄對方英國經營模式,就是分店寸土用盡,由賣貨品,同寄賣金融產品都有,Tesco亦因而轉型,索性英國申請銀行牌照!!

罪與罰

量寬如果等同於向金融機構送大禮的話,監管及罰款就好比一個重大金融稅,知情識趣者可免,否則隨時你要嘔突。 渣打兩年來,合共被花旗大帝國罰款近十億美元,老實,渣打美國業務兩年合共盈利,肯定不足十億美金,而十億美金呢個數,相當於渣打剛剛半年稅前盈利近三分之一。 莊貝思上次拒絕承認錯誤,美國評論認為,正因如此紐約當局決定報復,是否如此,當然永遠成迷。 紐約當局表明渣打有錯,抵罰、渣打話會改過,均屬姿態表述,最有趣反而是金管局反應。 金管局聲明提及,一直有監察渣打反洗錢監控,雖有發現有待改善之處,但不構成重大監管之處。 換句說話,金管局明示、或暗示,其實並不認同渣打有錯,亦變相對美國當局作出抗辯及還拖!! 中環人認為,基於美國稅同矛頭直指香港監管不善,金記立場不代表金記撐渲打。 而重溫事件薄,渣打在公佈業績當日先被紐約時報報道即將被罰,繼而業績稍為交待,中間似乎帶出兩點: 一,美國明做你、 二,渣打當日交待亦不盡不實,事關當時渣打亦提系統問題,惟現在其實源於風險客戶。 據報,渣打停止本港風險客戶美元結算涉及數百,數字其實不少。金管局對風險客戶界定,明顯跟美國準則截然不同。 到底本港當局是否巡視不力? 相信各界有自行看法,但固中問題仍然在於渣打點可以容許存在數百風險客戶? 因應反洗錢,其他銀行有幾嚴?以大額提取現金為例,英國匯豐攞一千英鎊,都要落Booking。 跨境轉帳方面,據聞部份銀行不問客戶,只睇銀碼,當跨境轉帳觸及一個水平,內部即時預警,並內部查核轉帳人身份。 到底金額多少,以匯報加大拿及澳洲為例,一萬美金!!! 說回渣汀,其實補充無多,CEO下馬,集團大執位,甚至再大撇帳,一切均有可能發生。 反而,本港作為超級資金自由港,人民幣跨境業務,內保外貸等,渣打一役某程度上為金記響下警號!

井噴開戶

滬港通、再加央改,左右攻堅,未到收市,誰敢斷言股市要跌?! 人人計算滬港通效益,潛在受惠股入、潛在指數升幅同時,中國大媽一早先遣部隊,在港開戶,內地媒體形容是「井噴開戶」。 十月啟動滬港通雖則仲有四十數天,但投資機會而言,實太遙不可及矣。 Chinese Dama,呢個名字,外國媒體早有報道,第一期買金熱,中左。 但第二之,落空,賭錯,大媽巴燈指數,僅僅五成而已。 撇除時間,香港開乎為什麼較利用滬港通好?理由太多,太數之不盡了: 一,身份象徵、 二,方便,而又可以避過不必要監管或監查,呢點毋謂講得太白!! 三,匯兌上方便,首先完成沽出港股、毋須要硬性兌回本幣,硬蝕費用! 再者,大部份大媽根本在港早有港元頭寸,俾你,都直接在港開戶啦!! 目前滬港通額度三千億左右,南下每日一百零五億人民幣,北上百三億人民幣,里昂假設,八成買貨、兩成沽貨的話,廿九日用盡、而買賣各佔一半的話,個半月左右亦用清。 但百分百肯定是,由於啟動初期,尤其頭數日,受制內地不非T+0及基於建倉期關係,外界正在開賭,每日觸及額滿,爆燈需時多少:部份估開市後半日,部份更相信頭一小時即爆!! 大媽明知,市況言猶未盡,你要受額度規管、改盤更加添煩惱,落戶香江是最自然選擇。 以內地投資者「收風」能力,消息之靈通、及大媽眼光之準繩,香港很快會出現比高盛、大摩更具能量的策略師,而且他們個個進駐港資、中資經紀行,外資? 算吧。機構投資者年度最佳策略員,中國大媽當選,僅為時間上問題。 里昂、德銀、瑞銀、瑞信,太多太多列出十大滬港通股,留意的話,在在新意欠奉,跟內地味得囉!!! 摩通夠新意,做央改股份指數,無非央改太多、太廣泛,省、市、縣、還有國家級部委央企,隻隻買曬咩!!! 地方國資委會議一出,相關股份必行!! 截至今日為止,至少十五省市召開央改會議,並定出目標,全部聚焦盡快落實混合所有制; 當中重慶要未來三至五年,三分二央企實施添合制、廣西、廣東目標有七成。總之,全國上至中央央企、下至省市,齊齊混合大合唱: 我要混合制!! 混合制,即是引資、引入新股東,簡單而言,即搵新「水」,升定嚟等,依家明固中原因啦!!!

中資佔中

中方反佔中,中資卻佔中!! 原來,滬港通臨近,中資正磨拳擦掌,做大業務,於是上演另類佔領中環。 近日,多間中資金融機構或公司,承租中環商廈不下七宗交易,據稱後有來者,陸續有來。 而多間已承租個案之中,以信達租用友邦中心規模最大,佔樓面萬五呎。其次來自中信建投,達萬三呎。 中環人指,中資物色香港總部,有幾大特點: 一,少反價、二,要快、三,物業有靚、要甲級、或簡單講,要屬於Landmark。 打入中環,對中資來說代表打入國際第一部,中資既然承租能力強,結果真正國際投行、歐美金融機構,開始逼出中環: 見報已經有蘇格蘭皇家,友邦中心一半樓面讓出予信達、美林雖然落戶長江一號,但多個後勤部門,包括Corp comm一早絕跡中環。 而部份ibank亦考慮,除後勤外,最不賺錢部門亦要遷出中環,包括研究部。 中資因為擴展業務要佔中,有口痕友話,外資大戶卻因為佔中,而遷出中環,涉及並非政治立場,擔心事故等等,而是特區監管機構,因為佔中,必須要金融機構有後備辦公室Backup office,結果皮費大增,考慮成本問題,決定縮皮。 幾年前叫鬼子佬搬到西九,個個牙痛咁聲,現在輕則鰂魚涌,重則觀塘,隨時荃灣亦有可能! 提到中資物色中環落戶,數速度之快,必然是兩年前農行成幢買入,當日天價,現在有錢賺。建行有現在前中環麗嘉原址,反觀中國首席銀行工商銀行,仍然租用亞太金融中心,並且租用買命名權方式,叫做有個工銀大廈。 「賓卡」話,工行上市無耐,早有中環置業之意,恒生隔離睇過,無著落、農行大廈傾過亦唔岩,結果暫時四大之中,唯一未有物業。 中資佔中最大受惠者,分析員指,要數冠軍房產,旗下花旗廣場,少美林,及日產後兩大租客後,空置率由一成一,升至兩成半。有幸,中資大、小券商搶灘,Dr Lo稍為安心之餘,亦預留彈性,於是盛傳使出逆市減租一招,呎價由八十五蚊降至七十二!!

騙馬雲

阿里巴巴上市籌備火速進行之際,卻突然自我引爆1060阿里巴巴影業集團帳目有問題,需要停牌、需要延遲公佈業績。 據稱,業績公佈時間,隨時要待阿里上市後。 阿里巴巴將今次事件,包裝成為良好企業管治、推動透明度及保障投資者堅持,所以要求停牌。 但前身中國文化傳播公司的阿里影業,實際問題正如通告標題所指,出現存在不恰當財務處理,及撥備不足。 簡單概括,即帳目有問題,而撥備不足亦構成阿里當日入股,隨時買貴!! 中環人問,不恰當處理帳面,是否形同做假數??以往,入股後呻笨,發生帳目有事,涉及於中資公司例子屢見不解,經典之一是前年美資巨企Caterpiller收購年代榮機一役,前者最後才發現公司帳目假得很,Caterpliier要大舉撇帳之餘,並決定控告年代榮機前大股東。 呃鬼佬,可以因為對方認知不足,心急打入內地。但阿里影業呢個Case,予人自己人都呃感覺,在在證明1060前大老闆殊不簡單。 阿里影業總資產加盡得二億六美元,即使計及上市公司市值300多億,比阿里巴巴潛在市值二千億美元,財務上是零影響。 但國際投資者相當關注呢件事,部份更直指,要對馬雲再打折扣。 無他,入股及投資前,一定會做盡職審查,阿里影業呢件事,正正反映巴巴收購團隊盡職審查認真程度、及功力水平絕不及格。 可能是急於成事,但整件事只會證明是旦一項:董平太叻、或馬雲能力長期被外界Inflated。 財務上,阿里所受是零影響,但事實並非必然。去年,巴巴團隊做三十項投資或入股,涉及六十六億美元,今年再加七十六億。 Market一定會有疑問,Jack Ma連八億美金交易都出事,其他點算? 觀乎當日入股恒大足球隊,稱聲只用十五分鐘摸酒杯底完成商討,當時部份清醒投資者、早已深知不妙!!! 

歷史高位

政府經濟顧問表示,住宅市場喺第二季回復熾熱。 單係第2季,樓價就升咗3%,而6月整體樓價,比97年高峰期超出44%! 至於供款負擔比率,而家係54%,高於過去10年水平、經濟顧問提醒如果加息3%,負擔比率將會大幅抽升去到70%,呼籲置業人士要留意風險。 旺市之下樓價指數亦一再突破歷史高位,整體指數最新報125.66,按周上升1.3%,累積兩周升幅有1.69%。 樓價指數連續兩星期破頂、比去年高位仲要高出兩點,而且預期升勢未停。 目前只係得大型單位指數未破頂,因為受到政策市壓抑,今年以嚟豪宅走勢逆市墮後。 唔只輸喺香港市場、喺全球都係落後! 上半年全球32個城市嘅豪宅價格,平均上漲6.2%,美國主要城市超越歐洲同亞洲城市,香港豪宅倒跌,跑輸全球主要大城市。 但係踏入下半年形勢有變,豪宅有 "翻生" 嘅跡象,二手減價沽樓嘅情況有收斂。 代理話,期間有資金流向豪宅市場,豪宅新盤有稅務津貼,所以帶頭暢銷,推動埋二手豪宅升交升上16個月新高。 今年樓市係由新盤主導,表現即將突破歷史紀錄,截至8月、全港一手樓買賣總值已經近乎1000億,比舊年同期大增一倍有多! 而好戲在後頭! 因為年底之前、大約仲有6000-8000伙新單位登場,估計最終大數係15000宗一手買賣,牽涉成交總值會見 1500億,將會破頂! 樓價升,但地價低落,最新荃灣楊屋道地價低過預期批出,但正係基於地價回落,發展商都肯出手投標,試下撈平地! 屯門仁政街地皮及同區樂翠街,兩幅細地皮爆冷! 而且都位於屯門、並唔係優質靚地,呢區地價今年創沙士後新低,咁都要爭?! 如果夠細、夠平,真係無有怕! 有發展商指就係因為地價回落至合理水平,先至吸引他們入標。

兩面不是人

人行雖則強調貸款急降、社會融資總量急瀉無問題,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轉個頭,國務院隨即發佈十項指導意見,要求各部委幫幫手,著力解決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似乎,內地信貸問題,正正篤中當局要害。 十點指導意見,某程度上屬於This is an order!!! 亦是繼昨天要二零一二年,打造中國成為美國以外最大保費收益市場的「國十條」後,一日內第二度再來多個「國十條」!!! 觀乎降融資成本「國十條」:流動性要平穩、提升直接融資比例之外,最要緊在,指令五大部委,監察貸款資金流向,確保錢能流入實體經濟,這跟內媒有關小微企獲批貸款後,進行再貸業務,轉貸予其他行業做高息貸的報道,不謀而合!! 這十點指導要求,繼早年強化資本市場指導意見後,國務院再次每項工作中,列明對口及負責單位。 上次,人行佔最多,惟反觀今次,十項要求內連同共同負責項目,人行僅佔六項,銀監反而佔最多,有八項。 好聽一點,是身負重任,但另一角度睇,國務院似乎暗示銀監在配合提升貸款,降低融資成本工作上,似有失職,依家點名要尚福林搞番掂!! 十項要求列明,要落實好定向降準、要繼續支持有需要行業、要降低小微企及三農企發債門檻,要著力減低融資成本,均可以理解為利好消息; 一,經濟師無講大話,水繼續放、 二,內地一線企業平均發債成本實在太高,動軏五、六厘,一定要減。 如果水繼續放、貸款成本下降,從而增加貸款需求,對內銀無疑利好!! 可是,留意國務院公佈中第六點,當局表明,要引導銀行糾正單從追逐利潤,擴大資產規模理念!! 呢點,是否可以解讚為,希望'銀行幫手之餘,要放下在商言商原則,賺錢之數,做社企銀行更要緊?? 同樣第六點,當局同時要求銀行降低存款、及資產規模指標的權重,並且設定金融機構存款偏離度指標。 哈,如果咁,匯豐為首國際銀行死硬!! 用國務院構想,很大程度上希望銀行提升風險資產權重比例,放鬆對貸存比限制等等。繼剛在賺錢次要之外,現在形同風險管理同樣次要!!! 總之,放貸要多、貸款要快!! 要保經濟,就要保貸款,明顯是當局思路,而昨天多項數據忽然走樣,肯定觸動部委神經。 但內地當局到目前為止,仍然對貸款少,影響經濟、抑或經濟差,影響貸款完全拆解未清。 問題搞不清,肯定不能對症下藥!! 尚福林比周小川更困難,某程度上,人行搞流動性控

阿里與小微

阿里巴巴宣佈,將小微企貸款業務抽離集團,出售予馬雲個人持有,資產主要包括支付寶的「小微金服集團」後,隨即傳出美國上市日,定在「九一六」,似乎暗示兩點: 一,早前上市呈現膠著,正正是架構問題,及部份資產敏感。 二,現有股東之間,尤其雅虎,要求極高,於是商討需時。 雅虎經過早年支付寶被馬雲「自然流失」,調離阿里巴巴後,早有介心。 觀乎今次出售小微企信貸,作價五億多美元,另加七年服務費,令分享利潤範圍,擴大到整個「小微金服集團」逾三成七利潤。 好明顯,阿里為求上市,一切順從股東利益,做個好形象,但反過來看,雅虎、軟庫在保障利益之餘,惠及未來潛在股東,為股東權益出力,未必是馬雲。 同屬金融,亦是國家級戰略行業,支付寶當日抽離,但小微信貸業務原來留在阿里巴巴公司內,由此反映,阿里系內架構其實異常混亂,馬雲最初亦未有細仔部署。 小微企信貸,其實形同銀行,在改組前,小微企信貸,形同屬於一間即將美國上市的公司,於是終於可以理解,為什麼首批民營銀行牌,未有馬雲份!! 外國評論,改組後的阿里系架構,仍然混亂非常,但最少消除小微企信貸業務帶來的潛在不明朗因素,包括壞帳、借款企業、以至旗下大量貨幣基金運作等等。 阿里巴巴上市文件經常出現一個字,此乃Parent。當年香港的阿里股份,全世界以為,現在籌備上市的阿里巴巴集團是Parent,而原來阿里巴巴集團亦有一批二批Parent。 因此,「九一六」阿里巴巴上市之日,並不是馬雲上市步伐的終結。 而事實上,阿里在修訂上市文件中,最大消息並無上市日、集資額、及改組,而是提及包括支付寶及小微企信貸在內的「小微金服集團」亦有上市可能。 一間很快會從事民營銀行、全球最大貨幣基金、支付業務、及形同高利貸的公司,跟阿里巴巴純E-commerce業務比較,誰更具吸引?  答案不言而喻。 失阿里,得「小微金服」可能才是小加真正目標,於是乎要留前鬥後 !! 但面即將美國上市一批潛在新投資者,架構混亂,業務隨時離抽,連上市文件亦承認,馬老闆大股東、管理層、及作為阿里多間有業務往來公司的大股東身份,利益衝突的確存在。

離奇回落?

不論由人行公布信貸增長、以及國統局公布既「三頭馬車」,即係投資、零售同工業生產,都「反高潮」差過預期。 其中經濟師、都以震驚形容信貸表現,以新增貸款計,降至09年12月以來最少,只是原來預期一半。 而社會融資按月更大跌近1.7萬億人民幣。 政策是定向寬鬆、數據卻顯示流動性收緊,令市場大惑不解。 可能人行都知、市場對信貸感到震驚,於是罕有評論,指數據回落是基數效應,認為整體信貸仍處於合理區間。 為令市場安心,人行更罕有透露,踏入八月分貸款基本上、每日保持300至500億增量,未來信貸規模會持續增長。 六月「沖高」、其實都有跡可尋,因為當月人行加大定向寬鬆力度,加上國務院批出大量「微刺激」,到七月自然會出現回落。 但完全歸疚於季節性因素、就似乎難以解釋咁大幅度回落,更合理解釋似乎是經過五、六月異常的寬鬆政策後,因當局發現過左火位,七月分要進行沖銷、限制信貸供應。 值得留意係、七月信貸雖然大跌,但觀乎拆息近日並無抽高,反映流動性仍充裕。 有經濟師就關注,是反映信貸需求減弱速度過大,加上有70個城市GDP都出現回落、反映逐漸失去經濟復蘇動力。

港美息差

逆周期之父陳德霖曲線證實,六輪逆周期措施其實失效,甚至失敗! So what's next? 樓價越升,市場越恐慌買入,政府再出招,機會越大。 純粹推測的話,甚麼SSD, DSD,商界反響極大,再過立法會亦受制肘,於是陳德霖可能再推逆周期或者進行倒數!! 供應多了、利率醞釀加了、稅務成本貴了、按揭緊了,樓價仍然上升,理應還有背後更多原因,而非單單供應、按揭承數等因素左右。 幣值偏弱,資金流入,套入任何一個市場,均是觸發資產價格向上主因。 可惜,逆周期之父為首的金管局,就連資金流入原因解釋,一時一樣,予人我們特區央行,在市場把脈、掌握資金流向情況方面,極之Limbo!! 無論阮國恒及彭醒棠均質疑資金流入本港為部署滬港通之說,甚至認為「不合邏輯」、「並不成立」,但逆周期之父反過來不排除確有其事,其實問題不大,最大問題在於,點解連央行都解釋唔到錢流入動機? 點解當日一開波就要為熱錢來意定性,為資金熱錢重投中港炒作降溫? 唔出聲無人話你啞? 但今日又變成受市況左右想法。可能小加與88樓真係唔太相熟? 完美風暴跟過萬億流入資金何時外流劃上等號。逆周期之父提到,若港美息差有一厘的話,期時會構成重大誘因,觸發資金會大舉外流。 問題正正出自一厘息差?陳總講緊係咩息先?聯邦基金利率及金管局基本利率的話,目前兩者近零,基於港美息率政策同步,呢方面出面的一厘息差,機會是零!! 如果以美國債息,及本港外匯基金票據利率做比較的話,老實,去年曾經試過近一厘差息,但完全無出現任何Outflow,莫講大規模。 至於Hibor及Libor兩者息差,目前兩者三個月同樣為0.36厘。「賓卡」形容,要出現一厘機會實屬罕見,以現時結餘水平作緩衝,一厘之說,更近乎Impossible! 觀乎聯匯底下的貨幣發行局機制,Hibor及Libor息差有變化的話,會觸發套戥。假設Libor較本港同業拆息高的話,資金會外流,市場會沽港元買美元,貨幣發行局機制下,港息終會跟上,到貼近番美息水平。 試問,如果能夠容許一厘港美息差出現的話,難道意味聯匯報廢,貨幣發行局失效?? 又或者,有人會提,喟! 一旦香港出現完美風暴等異常震盪,咁點先!! 無錯,九八試過香港三百厘,但當年係港息高、而且當時

不求轟烈

相比陳德霖五年總結,五年宏願系列文章,小加一系列有關滬港通問題網誌專題,更惹人興趣。 滬港通既然被包裝成為全球股市入秋之後最大盛事,資本帳試點另一大舉措,亦無人會反對。 但形容外資基金以滬港通避險,萬億資金雲集,該等報道、形容、有否帶有水份,應分清楚,不然的話,必定犯上主觀願意訴諸新聞寫作大忌。 概念歸概念,問題歸問題,李小加用意無疑貫切其列車要開得穩穩陣陣目標,只求順利,不求轟烈。 人人話滬港通Very Good,大方向有,但凡舉幾個假設,在在道出大框架之下存在極多細節問題。 譬如李加加提到「霸額度」問題。簡單講,每日僅僅數百億,如果肯定其門如市,聰明券商必然會製造大量指示盤霸Quota,以令自己較對手佔優,甚至出現七、八十年代製衣quotes炒賣翻版!! 另一個問題是追價又點先?老散愛高追,市價越高,指示買入價更改次數越多。本應市場是市場,追價永遠存在,但滬港通由於有額度,任何指示按盤已經攤佔當日額度的一小部份,為免混亂,小加表明,追價可以,但要先取消,然後再「排隊」才可以追,即將攤佔Quote勾出,有剩額度才會容許追價等相關涉及重新指示按盤進行。 零七年直通車,股市最亮點在於宣佈後,並假設即將進行之前的一段日子,可惜當年無幸見機制是否令股市見光即熱。 今次雖然無殺死呢回事,但市場一旦將一個概念Inflated ,某程度上等於自行將機制本身應有的正能力,及催化,自行消滅!! 市場較少提及還包括匯率問題。內地按滬港通買港股,計價港錢,但匯率報價由指定銀行負責,每日預期最少更新一至兩次。 但觀乎人仔官價及離岸價近期波幅之大,一個形同僵化的匯率報價,是否構成問題,及造就不必要的干擾,甚至另類套利,值得再考慮。 瑞信列舉三十八隻潛在受益股,內地基金提建議三大操作概念,當中內容大部份新意欠奉。 指數升與跌,並非由滬港通定奪一切,大部份還看資金及基本面。值得觀察是,基於各種原因,其他考慮,滬港通開通後,更多內地個體散戶,會將戶口搬到本港操作,這亦可以解釋,撇除炒作之外,純本港港證券股咩事會喪升喪有!!

人仔強勢

全球最難了解貨幣及央行,必是為人民幣及人民銀行。 年初貶值?到目前為止,仍然眾說紛紛,但近幾個月升值,動機亦未明。 人民幣在岸價近日越戰越勇,先破617、再破616,帶連一向較在岸CNY有溢價的離岸CNH價,被多度被拋離,星期四一度較在岸價低近百點子,情況實為罕見。 無疑,貨幣升就等於資金流入,但是否適用於匯價仍然由央行主導的人民幣,似乎需要打個折扣。 肯定,海外對人民幣需求上升,原因建基於股市升、經濟回穩、滬港通等等,再者今年為止,非居民人民幣存款餘額達一萬四千多億人民幣,數字可觀,惟第二季增加金額顯著減慢,一旦情況擺動的話,購買力不能忽略。 但疑問歸疑問,「賓卡」指,如果屬於外來大規模流入,或增持人仔的話,理應更反映於離岸價之上,並且令離岸價格較在岸價高,但事實不然。 故此,適用於人民幣匯價走勢的合理解釋,一切視乎政策,亦即顯示於中間開價之上。 好明顯,內地要人民幣由貶改升,已反映於中間開價上,交易員甚至形容,近日人行中間價越開越勇:以星期五為例,開市中間價為6.1562,較周四中間價高近百點子,而基於開價相當貼近前收市價,人行方便升值,避免中間價偏離市價,從而觸發一開即停。 何解人仔由貶要升?內地當局為什麼忽然要人仔升勢重新建立? 留意今日內地公布進出口數據,出口居然錄得出符意外14%增長,不過內需未復元,進口出乎預期由升轉跌,結果令貿易順差擴大至47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 資金持續流入,加埋順差增加,自然有利人民幣持續強勢,估計到今年年底,兌美元將會見「六算」。 路透社近日一篇報道,指內地拍板,要人民幣自由兌換時間由二零一五,延長到二零二零。表現上,延遲兌換,跟加快升值本應互不相干,但留意報道的話,其實慣切當局思維,外圍越亂,維穩越要緊,君不見,區內貨幣加快跌幅之際,正正是人幣加快升值之時。 貨幣得、股市得、兼且有滬港通三個字,國產催化已漸形成。 要留意包括,內地流動性相當氾濫,當局不斷否認QE,某程度上代表QE已行。 雖然人行再進行資金回籠,但資金太多,導致一星期計,隔夜、七日及十四日利率,分別大跌二十二、四十三及六十一點子,作為平衡效應,抵消流動性充裕,人行將貨幣升值,理順內地資金利率曲線,未必沒有根據。 

錯完再錯

事後回想,渾水哥卡臣仔,當日揚言一注獨沽渣打,不無道理: 內部混亂、重整後架構既亂亦重疊、罰款未完、更弊資本表面OK,但計及潛在壞帳,情況截然不同,每項因素將股價扣減五個巴仙的話,渣打豈非最少要再跌兩成?? 渣打昨日強調,管理層支持冼博德,呢句說話形同廢話,做細既,唔通唔捧老細?? 渣打需要,是來自主要股東支持。從媒體報道,淡馬鍚未表態、而第二主要股東安本,卻棄冼,要莊,支持主席莊貝思。 錯完再錯,冼博德承認兩年前發生洗黑錢事件後、銀行的監察系統執行並不理想,主動透露紐約金融服務局已經介入,商討有關監察洗黑錢程序。 渣打強調事件受控、不過金融時報話,預計渣打最終要交額外過億美元罰款,而主要股東對冼博德表現深感不滿、認為無就兩年前罰款事件受到教訓。 按此推斷,Sands總隨時半年左右倒數,留底與否完全視乎能否達到今年定下目標、收拾殘局。 二零一一年中期業績,即渣打仲未出事前,半年稅前盈利三十六億美元,今年只得廿三億,即三年內少三成半,反而撥備由四億美元多,急升至今年上半年八億五左右,增幅高達一點零五倍。 由此可見,渣打除盈利能力,及應付罰款之外,壞帳及其資產質素,隨時屬於一個未充份引爆的大炸彈!! 為保盈利年年創新高,渣打資產負債表三年多以來擴大超過兩成,但基於資產質素,及因應監管要求,對資產組合重新劃分,該行風險權重資產RWA今年以來升近一成、更大問題在於已批出的貸款,變成不良貸款個案逐步增加。 上半年,渣打集團不良貸款餘額按年升兩成半,跟去年底比,亦多一成一,多間大行關注,此乃業務進取,內部監控不足後遺症。 無疑,用渣打資本比率超過百分之十計,仍然屬於充裕,但結論充裕之前,不能忽視潛在資產重訂,及構成更多風險權重資產,繼而要求更多資本緩衡問題。 有一點值得一提是,新資本要求下銀行內部風險評估要重新細分,按新標準下為資產質素再進行界定。根據渣打完成Credit Risk Migration,上半年要被重訂及列入最低第十二級別的貸款,較去年年底大幅上升兩倍,即時帶出兩個問題: 一,之前渣打做咩嚟? 二,有幾大影響? 德銀指,結果將呢批第十二級別貸款,假設全數列入不良貸款的話,渣打的不良貸款比率,會由目前百分之二點三,升至百分之四點四,內地跟渣打比,內銀係咪質素好高呢?? 的確,撇除數字信與不信,內銀除不良

大開殺戒

大開殺戒,中環人形容,內地一邊打貪,一邊打外資,隔岸觀火,份外精彩之餘,不禁問:有咩影響,日後會點? 家有家規,中國強調歡迎外資,但外資近年在華殊不好受:工資上漲、工人罷工、中央台標籤報道、內地抄襲,未有喘息之餘,中國近月使出兩大護法,以求令外資貼貼務務。 反壟斷法內地只有六年歷史,但威力無比,令外資品牌聞者色變。單以今年計,月前馬仕基牽頭環球航運聯盟,先正在中國六年歷史反壟斷法底下、近日有高通、有微軟、連一眾外資汽車品牌亦相繼下馬,影響偏佈近乎海、陸、空、及新舊經濟。 外資市場靠中國、尤其歐資汽車品牌,年前,歐資幾大汽車商,正正因為會追單起貨,滿足中國訂單需求,連冬季長假亦主動放棄,China有幾重要可想而知。 正如內地學者指,反壟斷、或支配市場呢家野,抽象異常,定義亦不劃一,正因如此,方可殺人於無形!!! 於是,奔馳、克萊斯勒、奧迪等等,被發改委點名後,相繼投誠。譬如,克萊斯勒旗下Jeep,即將主動減價每部六萬多人民幣,理由是答謝用家、至於奔馳,則選擇大減維修或零部件費用:擋風玻璃減兩成九、散熱器降價一成六。 但你又會問:違反反壟斷,佢地衰咩??發改委其實未有披露詳情,但內地學者就話,不披露細節,箇中原因可能涉及太多利益關係。咁玄?? 左面反壟斷護法,為數超過「半打」外資品牌先後臣服,而右邊新加入國家安全強攻,近期份外惹人關注。 IBM、微軟先後被政府機構採購部門SAY NO MORE之後,連蘋果亦盛傳被剔出政府機關採購名單之列。 如果特區跟中央睇齊的話,尤其安全至上,其實可以問問香港行政署,及物料採購部門!! 無疑,政治不離經濟,兩者可以混而為一,中美角力,外資當災,正如黃金戰士一直強調,現時全球根本進行強化版貿易戰。 有人問,中國四出點火,怕嗎?答案當然否定,都係果句,十三億人口市場,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市場缺口搵邊個填補。 對內地而言,主攻消費型經濟,豈能沒有中國品牌。蘋果似乎被打壓,但中國有AFFORDABLE APPLE--小米 。 外資汽車被搞,但內地太多Affordable 合資Audi、BM及VW...... 即使內地機構擔心科網及軟件難以填補,Come on!!騰訊、巴巴,十年左右時間已經成功複製很多美國科網模式,連北韓金仔都成功研發北韓版本作業系統Red Star,中國怕咩!!!

合理估值?

市場最大意外,並非港股結束八連升,恒指要跌幾百點,而係又話業績點好點好,前景點掂點掂,長實竟然可以一度跌近八蚊!! 當然,城中總有股評人,認為早前升幅過急,借好消息出貨、又會話,擔心美國加息。 但就咁,升勢過急,大致上不會構成憧憬業績升勢,全數化為烏有?至於加息,過去六年,擔心加息,跟實際有加息,兩者談不上機會率。 從券商對長實品評睇,有兩點值得留意,亦在在反映資金刻下炒股心態。 第一,分析員對長江一號業績好壞,其實分歧,有的話好,有的話盈利大數唔好,有的話核心好過預期,但最少有三大券商其實認為差過。 從券商品評及長江一號股價表現,某程度上反映投資者即使氣氛好,資金多,要的仍然是100%正面肯定,否則咪搞我。 更重要是,長實扣除和黃,每股約值九十三蚊,亦即代表長實Sub Value折讓,由於股價持續上升,已經由二月時折讓七成半,降至四成四,而44%,已經相當於過去十年歷史平均水平。 對於一隻Fair Value股份,而決定沽,顯示市場覺得當前市況上升底下,長實骨子裡依然是一隻Alpha Play股份,絕對不是可跑贏大市Beta股,按此推斷,地產股整體亦如是。 港股上月累積升近百分之七,用長實股價表現推斷,投資者要買指數,追貼大市,從而Alpha Play可以告一段落,或者降溫。 下回合有幸的話,市場追逐會是Beta,能夠買贏大市股份。 十五倍純港股PE,對九點五倍中資股PE,你揀邊樣?? 以資金流計,截至星期三流入亞太除日本市場資金有達四十一億美元,按周升十二點五倍。 叫人振奮是,流入中資股資金,佔超過一半,較上一星期多十四點四倍。 有券商形容,中港股是當今賣點最多,安全最強市場: 包括之前落後、包括經濟、政策、甚至包括有受惠俄羅斯被制裁賣點。 但點都好,中資最大賣點,三幾年來都是夠Cheap估值最低。 如果套用炒股三步曲:先升大價、再升中小股、繼而是低殘及三、四線股,之後呢? 可以再升,亦可以拜拜!!!

資本錢莊

每次匯豐業績,十居奇九,失望多,驚喜少。 范智廉短短一段主席聲明已讀出原因:現今銀行為的仍然是資本符合要求,及應付監管要求,於是業務要處處避免犯規,賣野目的是推高資本。 撇除少了賣平保入股,炒房收益減少,大象核心稅前盈利按年跌百分之四,按季跌一成,有幸匯豐比渣打審慎,資產質素尚可,撥備按年少三成八,否則的話,盈利倒退幅度更大。 監管要求,客觀環境,匯豐是否已淪為、或榮升成為一間僅僅創造資本銀行,而非創造高盈利,高回報的金融機構? 歐智華三項目標,股本回報一成二至一成半,SORRY,匯豐上半年只得百分之十點七,按年按少一點三個百分點。 象哥又話要控制成本,令成本對收入比率控制於五成半左右,結果象哥又肥佬,成本對收入比率由百分之五十三點五,增至五十八點六。 唯獨計及巴三要求的一級核心資本比率,則升至百分之十一點三,再超出要求,亦超出分析員平均十點八至十一預測。 去香港化,於是象哥將集團區域業務細分,剔出香港,並併入亞洲。但要搵一定搵到,按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稅前盈利計,香港業務對大象盈利貢獻維持於百分之三十五點八,絕不失禮。 假如按此一計的話,沒有香港的大象,股本回報幾乎肯定僅得低單位數!!! 歐智華上任以來堅稱,以自然增長帶動業務。但匯豐已經屬於一切「不」盡在自己掌握中的銀行: 一,環球利率水平,由耶媽定奪,數字上利息每升二十五點子,匯豐稅前盈利額外多只少半成,但理論跟實際往往相差太大,試想,近五、六年,憧憬加息有幾多次中空寶? 另外,匯豐業績報告最大炸彈,亦非盈利及壞帳,而是第二十六至三十四頁,列舉為數最少十一項訴訟及監管處罰,假設每宗兩億美金,保守估計要嘔多超過二十億。其 中,象哥要為英國PPI及信貸訴訟撥備五億多美元,已經超出市場預期! 做生意為求增加資本,應付監管。過往幾年,象哥憑藉區內及新興市場快高長大,一切來得順利。 可惜,匯豐亞洲區業務半年稅前盈利跌幅近一成半,拉美亦跌兩成,論表現屬於象哥云云市場最差,而撥備層面上,香港撥備按年更急升一倍二,是否代表特區當下資產市場欣欣向榮,僅為表面風光? 餘下數月,象哥面對難題清單太多,一,區內業務放緩程度?二,監管罰則、三,英國當局要求、四,交行投資減值問題? 五、對運用剩餘資本進行股份回購,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