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9月, 2008 起發佈的文章

陰溝翻船

老實說,大家真的認為共和黨那三分二反對救市方案的人,是支持自由市場、能拯救萬民的救世英雄???? 咪玩啦!!! 在眾議院投票直播的一刻,全個交易大堂登時鴉雀無聲,全人類震驚得無法想像,有交易員根本不懂得如何反應。 有共和黨人荒謬到提出,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嘅一番話,改變咗成個局面,不過有分析相信,部份爭取連任嘅眾議員 ,喺表決時臨陣倒戈,至係形勢逆轉嘅關鍵。 七千億救市方案被否決,佩洛茜嘅一番話,成為眾夭之的,但其實只有12個共和黨員,因為咁而投反對票。但係,近二百個共和黨議員有三分之二,倒戈投咗反對票,點解呢? 十一月舉行嘅美國大選,係個中關鍵。因為四百多個眾議院議席都會改選。爭取連任嘅議員唔想得失選民,步步為營。結果係,廿幾個議席危危乎嘅共和黨議員當中,有十八個投反對票。 形勢相似嘅民主黨議員,亦由於黨領導冇要求佢地喺投票時要立場一致,結果有三份二投咗反對票。 嚟自唔同階層嘅議員,亦各有盤算,黑人議員聯盟嘅38個議員,20個都反對。 嚟自低收入選區嘅議員,亦大部分反對,認為呢分救市方案,幫唔到佢地代表嘅選民。 當然喬治布殊民望低、無說服力亦係原因之一,做過得州州長嘅喬治布殊親自打電話游說家鄉全体議員,但19人當中,只有4人支持佢。 要我信那批議員及麥凱恩無私心? 天呀......唔好玩啦..... //////////////////////////////// 下一步又會如何? 眾議院喺當地星期四復會後兩黨爭取再表決,正協商緊,喺現方案妥協。要通過,依家只係爭12票,相信方案只會小幅度的增補,亦有較為「兵行險著」嘅主張,就係方案原封不動,等個市繼續大跌,迫原本否決方案嘅議員,到時都冇辦法,唯有支持救市。 目前連「國家英雄」財長保爾森承認,依家佢地可以做嘅唔多,經濟學者指,聯儲局好可能喺10月底、下次議息會議前自行或者聯同各主要央行緊急減息半厘、甚至75點子,同時亦有兩手準備,一旦救市方案最終流產,而再有大行出事嘅話,就會好似依家咁、按個別情況處理。 但肯定嘅係這個被視為、治標不治本、冇辦法之中嘅辦法,最終付出嘅代價,會唔止7000億美元。 要留意目前美國聯儲局的彈藥已經唔多,最新掉期協議以及緊急拍賣機制,會向環球金融市場注資 6300億美元,為大衰退以來最嚴重金融風暴作救市準備。 雖然增強資金流動,市場可望暫時喘定,不過鉅額注資可能會令聯儲局資金流,響起警

火燒後欄

執筆之時,全美資產值排第六的Wachovia被美國保險存款機構FDIC接管,再以賤價售予花旗,拖累股價大跌九成。 今次是繼雷曼、華盛頓互惠後、第三間倒閉的大銀行。顯然,市場一點也沒有冷靜下來。 前財長薩默斯在金融時報撰文,指以目前的金融危機、是他職業生涯之中所見最需要政府出手拯救。不要忘記,有看過 Uncertain World 或格老自傳的都知道,Larry Summer曾經協助魯賓及格老領導政府對抗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以至亞洲金融風暴及98年的LTCM爆煲事件,因此2008的金融海嘯,絕對是比十年前的金融風暴更加兇險。 作為奧巴馬顧問之一、薩默斯提出,七千億美元雖然數目不少(佔了國民經濟近百分之六),但七千億美元收購CDO,錢不會一夜間花光,最少需要數年時間,而且收購的是「爛帳」,不大會令公帑資源浪費。 薩默斯提出,目前的情況已非政府干預、資源分配或自由經濟的個別問題,而是美國以至環球經濟能否生存下來,因此今次救市方案是必需而且是迫切的。 //////////////////////////////////////////////////// 如果說戰場由美國蔓延,歐洲肯定是重災區。金融海嘯,蔓延到歐洲。一日內,政府出手救3間大型金融同房貸機構。 先有比利時通富,獲3國聯手注資過百億歐元,換取5成股權。之後英國B&B 亦由要英國接管,業務斬件出售。德國亦聯同多間金融機構,向房貸機構HYPO提供350億歐元擔保。 另外比利時再有銀行出現危機,政府話隨時行動。遠至冰島,亦有銀行被接管。 由於無私人機構願意提出收購,英國政府決定接管,之後會將B&B197間分行,同總共200億英鎊嘅存款,以6億2千1百萬英鎊,賣畀西班牙「桑坦德 」銀行,英國政府會注資140億英鎊,確保存款順利過渡。B&B其餘業務,會被國有化,股分亦會被注銷。 今次係繼去年北岩NORTHERN ROCK同HBOS後,第三間英國金融機構出事。 財相「戴理德」為接管辯護,佢話,B&B已經唔符合接受存款機構嘅條件,財政部必須確保金融市場穩定、存戶存款受到保障、同銀行可以繼續營運,所以有必要介入。 其實英國政府原先傾向、好似「萊斯銀行」收購「HBOS」咁、由私人機構拯救B&B,但係無人願意充當白武士,唯有用公帑接管。 美國雖然是次接始作俑者,不過歐洲似乎面對更快步入技術性衰

逆景波

I want your money

圖片
美國七千億美金救市方案終於在亞洲開市前完成,相信可以避免了一場災難。 本來救市方案條件大至已談妥,不過埋門前突出現變化,由於共和黨突然提出新方案,令原本以為短期獲通過嘅方案有變數。 根據共和黨方案,佢地反對由政府收購壞帳,改為建議加大按揭保險規模,協助業主。國會原本修改過由保爾森提交嘅救市方案,並公開宣布達成共識。根據國會之前嘅共識方案,七千億會分批撥出。 但共和黨突然提出新方案,令白宮大失預算。共和黨參議院一百九十九席中,只有最多四十人支持保爾森方案。 保爾森對今次救市方案是功不可沒,更傳聞他為此事心急至跪下衰求,可想而知 國會一直擔心給予財長過大權力,亦不想將資金由main street 轉到wall street。現在的方案是先將三千五百億美元交給華府,其餘撥款就要再經國會批准,而出售爛帳的華爾街大行,也要同意日後一旦財政狀況回穩,要與市民分享利潤。 總算是在開市前鬆一口氣。 /////////////////////////////////////////////// 救市方案一直具爭議性,今期經濟學人就以保爾森做封面,不過個身就以 「UNCLE SAM」取代,提出「I WANT YOUR MONEY」。 不過唔好誤會, 經濟學人今次係罕有支持救市方案,認為七千億美元雖然佔左經濟總值百分之六,亦都使左大量納稅人金錢, 不過最終方案係可以令全體國民受惠。對於方案提出以「 逆向拍賣」方式為不良資產定價,經濟學人贊成有關做法,認為可以盡快提供一個具透明度同公信力嘅市場。 經濟學人話,儘管方案唔完美, 但係今次政府出手係值得支持,因此呼籲國會盡快通過議案,否則經濟只會進一步跌向深淵。 當然無人希望政府干預市場,但到今時今日仍然只懂駡政府的人,有更好的建議嗎? 今次金融海嘯,其實對經濟學一樣起了很大的沖擊,日後政府的角色應如何介定? 市場經濟又應給予多少自由?

賣斷

金融海嘯先打中股市,第二浪就輪到打樓市! 一連串對樓市不利嘅消息,匯豐加息半厘,長實仲一次過賣斷仲起緊嘅兩個豪宅項目,套現為上! 先講匯豐加息,佢七月時明加暗降利率,令按揭市場佔有率升第一位,不過今次真係有意唔做,大幅調高新造樓宇按揭利率半厘,令樓市又多一個阻力。 滙豐話,加按揭利息,係因為拆息高企。 事實上,東亞銀行雖然力保不失,不過就令市場資金非常緊絀,三個月拆息近日持續上升,已經升到3厘樓上,比正常水平高超過半厘。 至於更令人吃驚的是,長實將兩個發展中地盤、包括廣播道81號,即係亞視舊址,市場指,長實以大約20億賣斷比美國一個退休基金,呎價萬二蚊。 另一個係干德道16至18號,作價6億3000萬,每呎要萬五蚊。 亞視舊址零五年以6億買入,干德道買入價係1億9,所以今次交易26億,長實獲利可觀,暫時成為今年以嚟、最大宗單一物業交易。 今次亦係長實近年嚟、首次將發展中嘅地盤賣斷。 誠哥早前話過,樓市對本港非常重要,但已經再無半年前咁樂觀。 其實長實之前透露目標可以賣到萬八蚊一方呎,而家未到價就肯將地盤賣斷、係反映對後市轉為審慎。

珍珠港

圖片
本來日前想寫巴菲特,點知東亞一場大劫,就打亂了陣腳....... 股神話,如果美國政府無拯救方案,佢根本唔會入股高盛。 巴菲特話,目前金融市場情況仍然危急,佢以「經濟嘅珍珠港」嚟形容。 又話,唔可以再承受類似上星期情況再出現。巴菲特話,上星期市場幾乎全面癱瘓,美國政府嘅拯救方案係必需嘅,同時稱讚財長保爾森處理得非常稱職。 其實與其說股神睇好後市,不如就好似今天Jim Rogers話,呢個交易係「世紀筍盤」,如果有,佢都會飛身入市。 高盛8年嚟首次集資,除左計劃賣25億美金普通股外,亦引入重要股東,佢就係股神巴菲特。 巴菲特喺高盛嘅投資額最多一百億,持股量大約一成。 看看交易條款:巴菲特係透過旗下巴郡買入高盛優先股,先賺股息10厘。 高盛有權回購呢批股分,但要俾一成溢價。 巴菲特同時獲高盛發出五年期普通股認股證,行使價比前收市價又有百分之8折讓。 仲唔係世紀筍盤? 對巴菲特嚟講,正如華爾街日報話,今次入股係「價廉物美」,一嚟,高盛提供一成溢價回購保證基本上係包底。 10厘股息更係吸引,佢嚟緊亦會分享到高盛潛在回報。 巴菲特就盛讚,高盛係非一般嘅金融機構,有無與倫比嘅全球業務。 今次以大約7倍市盈率,1.18倍股價對帳面值入股高盛,正反映佢識計數。 對高盛來說,能夠獲股神睇中,係信心保證。現有股東回報被攤薄已經唔再係問題,高盛亦可以盡快用呢筆錢,將一級資本充比率提高到一成一樓上,符合成為銀行嘅要求。 美國傳媒指,巴菲特由十歲起(神童?)一向欣賞高盛,年初用65億參與收購「白箭」就係高盛一手策劃。 /////////////////////////////////////// 巴菲特差不多喺二十年前,曾經動用七億美元,拯救「所羅門兄弟」,當時「所羅門」正係涉及一宗債券交易嘅醜聞之中。 之後巴菲特仲出任公司主席,不過喺四年後就決定退出。 巴菲特喺九七年寫比股東嘅文件中,首次披露呢次收購、佢話呢次經歷係對佢有好大啟發。 巴菲特形容自己就好似欣賞緊一套好好嘅歌劇,只不過係好不幸「坐錯位」。 期後佢曾經講過、由風險角度嚟睇,投資銀行嘅業務係過大而難於管理,佢嘅拍檔更家形容投行嘅文化係「瘋狂同過分自信」。 金融時報話,由巴菲特入股高盛嘅理由,係佢咁多年嚟首次咁睇好華爾街前景,反映佢策略上出現左轉變。

金融海嘯

之前有幾集一直未upload,希望大家不嫌過氣。

智者

恐慌是如何蔓延? 收到一個短訊,第一個反應多是不信,到第二、第三…….甚至到你同事、老細都奔走相告,說東亞財政不穩,相信有東亞戶口的大家會開始有一個想法: 不如去銀行睇睇…… 一到,乖乖不得了,有成百上千的人在排隊,人人憂心忡忡,個個臉上流露恐慌,更不時看到排在隊前的人在大吵大釀,更理智的人都會想: 銀行是否真的咁穩陣? 其實這種心情很易理解,雖然理智告訴我們,銀行不易倒閉、而且又有十萬存保上限,但當恐慌引起的損失預期大於排隊的成本時,信心崩潰,銀行就會出現擠提。 ///////////////////////////////////////// 反而是散播謠言的動機更值得我們探討: 一方面看中雷曼迷你債券爆煲引起的恐慌,同時又知悉東亞持有AIG及雷曼資產的事實(事後證明東亞真的持有數億元相關資產,雖然數目不大,但資訊不公開就更易令人恐慌。),時間上更掌握了上周東亞內部「摩童」引起的內部監控不足疑雲,想下想下,東亞真的是一個很好的打擊對象。 難怪有人揣測是銀行內部、或者是買了東亞分銷迷你債券的人,心懷憤懣而作出報復。 到底東亞是否真的後知後覺? 其實很難判斷: 在謠言萌芽之際,主動澄清反而更易製造出更大恐慌,人很易有一個心理,就是判斷你說大話,這樣反而弄巧成拙。 其實東亞在某些分行的表現已是十分優秀: 部分分行寧願開至三更半夜,都先同客戶解釋,甚至遇上野蠻無理的客戶,一樣可以逆來順受,其實銀行的表現也相當不錯。 李國寶早上能夠即時澄清,仲表態歡迎持本票客戶回巢,雖然只是象徵式比多半厘息,但發揮的信心效應非常大,加上有誠哥出手幫忙,令謠言只是發揮了一日效力。 ////////////////////////////////////////// 不得不配服的是我們市民的質素,當他們能看到監管當局表明全力支持東亞,加上銀行能應付提款要求,他們就即時能夠回復理智,知道不用再花時間排隊,這點在兩岸三地之中,相信只有香港才做得到。 反而今天看到有些大行研究報告,已經危言聳聽說一旦東亞過唔到呢關,就令流動資金不足、最終要賣盤云云(總之是語不驚人死不休).....似乎我們的市民更值得尊敬。

恐慌

圖片
星期二開始,已聽聞東亞傳出擠提。 我們認為不宜作出任何報道。 到周三中午,傳聞已經發展至通街都係,無論電話、SMS、MSN、街頭行語都話自己收到內幕消息,一時話東亞持有大量AIG債券、又指政府已經召開高層會議、準備接管東亞,總之個個講到自己好似有隻耳仔在東亞總行一樣。 當時仍然覺得不宜出街,有同事提出,難道我們當咩事都無? 試想,以當時的兵慌馬亂,莫講話出隊採訪隊,就算拍駕新聞車到東亞分行附近,都肯定會引起恐慌。當時的決定是,照影,不過要離開成條街離遠影,仲要唔好「扑咪」。 又想像一下,如果中午新聞有一段影片,看到過千人擠在東亞分行門外,唔使聽你任何報道,後果都可以是災難性。 到了下午,先從金管局拿了一條LINE,到收到東亞澄清聲明,我們先以澄清及已交警方處理作為重點,將澄清傳聞出街。 很同意任總個句,「我們要理智一些,不要自亂陣腳。」 我作為普通市民,聽到任總呢一句,登時可以安心下來。 東亞指早喺星期一已經知道有人利用手機短訊,散播對東亞不利嘅謠言,認為目的係擾亂香港金融穩定。 東亞股價喺下晝一開市、就出現恐慌性拋售,一度大跌一成一,股價跌到落去06年低位、喺東亞澄清謠言後,收市跌少左,下跌近百分之七。 值得留意的是,東亞全日沽空金額就增加至近二億,比星期二多左十一倍。 是否有人從中取利? //////////////////////////////////////////////////////////////////// 今日情景,令我想起十一年前的金融風暴。 同樣情況出現在港基銀行,當時一樣是謠言滿天飛,又是傳出IBA財政不穩,存戶峰擁到銀行提款。 當日香港的電子傳媒同樣克制,拍到的不同分行晝面,大家都不約而同決定唔出街,直至IBA自動澄清先作出報道。 不同的是,今天互聯網、手機、MSN已經發展到毫無秘密、甚至快速擴散至所有網絡,單單是電子傳媒,根本不能影響任何訊息流通,因此我們的挑戰反而是,如何盡快掌握實情,將真實情況公布,避免恐慌蔓延。

迷你債券

雷曼迷你債券「爆煲」事件愈鬧愈大,我們仲發現發市面上、包括大摩、星展同瑞銀仍有唔少同類型債務抵押工具嘅投資產品、被包裝成為債券出售,令投資者難以分辨。 其實唔計雷曼,市面仲有總值二百三十幾億嘅同類票據,分分會爆煲。 同樣係同抵押債務工具即係同CDO掛鈎不過單係睇銷售廣告投資者就好難察覺買緊嘅其實唔係真正嘅債券 有啲甚至將包裝成人民幣掛鈎產品,不小心看以為是銀行發行的人民幣債券,細心啲睇英文NOTES本來係票據,但就被釋成債券。 即使睇埋條款,若果違維掉期合約履行唔到,條款入面形容為「信貸事件」,亦無講一旦發生呢啲信貸事件而被提早贖回。 投資者嘅保障有幾多? 我地連日來都收到觀眾來信,投訴有關銀行職員嘅銷售手法有問題。 DAVID WEBB提出一個頗具創意的建設性建議,由於有部分銷售人員並唔清楚理解投資產品嘅性質,佢建議,設立法定冷靜期,比投資者不清楚自己買了什麼的投資者,可以有一個機會贖回。 佢事件反映左監管制度存在漏洞,建議成立超級監管機構。 有投資者投訴投資產品以「債券」名字做招來,提供誤導資料,質疑監管機構點解會批准產品名稱。 我們訪問證監會韋奕禮,他承認,產品名目有好多,但證監已經確保產品有足夠風險披露。 佢話,如果有足夠證據證明誤導,證監會跟進。又話,「冷靜期」建議,幫唔到一班雷曼相關產品投資者,但證監會會因應情況研究。 揸住迷你債券,煩,揸ELN其實仲可怕。 有觀眾向我們展示,由雷曼附屬公司發行、控股公司擔保嘅ELN高息掛鈎票據,原來90幾萬,可能會變到渣都無。 根據一般程序,有抵押債務嘅債權人、會優先獲得賠償,跟住係無抵押債務債權人、優先股、同交易對手。 ELN同ELI屬於邊個級別? 有兩個可能性,當票據處理,屬於無抵押債務,排位比較高。 當係投資產品,排位就喺優先股股東之後,有市場人士話,雷曼債務多,賠俾優先股股東之後,未必有錢剩。 /////////////////////////////////// 說到底,買ELN同窩輪都是高風險,反而買迷你債券的人,居然數目是如此之多、而且購入的金額一般都有數十至過百萬元,到底市場出了什麼問題? 其實呢類產品舊年可以說是如日中天,正是不少銀行所謂財富管理收入來源,這就是反映銀行過去愈吹谷這類業務的增長,就愈多人中招。 可恥的是這些產品結構: 一般回報大約只有百分之五,不過銀行就可以將閣下的錢拿去炒買CDO/

上街

唔知大家點睇雷曼上街單嘢? 我們認為實屬不幸,但真的愛莫能助。 由雷曼發行嘅呢批迷你債券,過去兩年非常活躍,佔左整個市場三成半之多,不少今年初仲可以喺銀行買到。 唔留心睇,根本就留意唔到債券係由雷曼發行。(這點說銀行誤導也無可厚非。) 滙豐作為多隻雷曼迷你債券受託人,今天刊登廣告,話正同債券嘅發行人,以及其它雷曼相關嘅機構進行交涉,了解提早贖回債券嘅可能性。 其實一直的討論有不少仍然是似是而非,就連一些政府高官都以為迷你債券真的是unsecured creditor,在花了一些時間研究過幾隻債券的招債文件後,實情是這些迷你債券棲本就是ELN/ ELI化身,只是包裝成低風險債券的糖衣,吸引穩陣的投資者跌落陷阱。 喺成個過程中,作為托管人嘅滙豐非常關鍵,亦因為有託管人存在,雷曼的清盤人根本不能資產分毫。 投資者向雷曼旗下公司買入迷你債券,公司會將抵押品存放喺托管人,即使發行債券公司出事,資產仍然由托管人獨立保管。 但問題係投資者淨幾多,迷你債券息率回報,係透過同交易對手做掉期合約賺番嚟,當雷曼呢個交易對手出事,利息收入自然凍過水,而收番本金機會也是微乎其微。 更嚴峻的是,佢地亦唔係最先分到資產嘅人,銷售文件列明,一旦出現違約事件、或提早贖回,債券嘅「掉期對手」索償權、係優先過持有人。 金管局唔承認監管有漏洞,話銀行唔係每個產品都攞俾佢地批准,有投訴表格俾投資者下載,但他們仍會逐一跟進。 有兩點可以深入再討論: 1.銀行銷售手法 2.政客煽動 關於第一點,其實都不難想像〝銀行前線職員當然有很大動機誤導買家,但要指控銀行又談何容易,而且政府一旦墊款打官司,每分合約都有獨特簽訂條件,如何集體訴訟? 而且之前的「I Kill U Later」又為何不救? 至於第二點,可以看看林行止先生今天寫:「相信投資者是找錯了人,不應找一些只懂上街頭政客。」言下之意,是否告訴我們真要「吃政治大茶飯」,就應找番更有牙力的政黨?

大行末路

圖片
任總上星期先預言華爾街投行模式可能有變。 呢個預言周一就應驗。 隨著聯儲局宣布接納摩根士丹利,同高盛申請成為銀行控股機構,意味華爾街已經再無純投資銀行業務嘅機構。 五大投資銀行營運格局,唔夠一年,出現切底改變。 最先有貝爾斯登三月被摩通收購、至上周雷曼倒閉、美林同美銀合併,高盛,同摩根士丹利決定改變營運模式,華爾街日報話 財長保爾森希望保持華爾街投行經營嘅格局,全數破滅。 高盛喺聲明中講得最直接,佢地指貸信危機演變至今,明白投資者,同市場深信由聯儲局監管嘅機構,更易獲得資金,同更安全。 亦因為咁,佢地決定更改身分,成為銀行控股公司。 成為銀行身分後,高盛,同摩根士丹利可以經營接受存款業務,同透過拆借回購機制、更易獲聯儲局短期資金。 多分美國大報指,高槓杆,高風險,高回報已經行唔通,兩大行高盛,同摩根士丹利需要提高資本充足比率,符合監管要求。 華爾街日報報道,高盛,摩根士丹利自從雷曼出事後深感壓力,整個周末,同當局商討。 聯儲局承諾,過度期間,會向高盛,摩根士丹利同美林三間機構,提供足夠資金。 摩根士丹利上星期,違約掉期合約一度升至九百點子,但財政部七千億救市方案公布後,溢價已經收窄到五百幾點子。 歐美大報都大篇幅報道,高盛,大摩轉格成銀行嘅消息。 華爾街日報標題係華爾街多年經營模式,已經正式取消。 紐約時報話,今日發生嘅事,係極大轉變。 華盛頓郵報標題形容,兩間投行想捉緊政府提供嘅安全網。 英國泰吾時報就簡單直接得多,話華爾街投資銀行已經完旦。 IF,如果.......雷曼可拖多一個星期,又或美林唔咁於賣盤,世界又是否不一樣?

歷史

圖片
今個星期,應該可以寫入歷史。 數下發生過什麼事? 市值夾埋有一萬五千億美元的兩大華爾街投行、一夜之間消失。 一間資產值有一萬億美元嘅全球最大保險公司幾乎破產、之後仲戲劇性被國有化。 當然,如果睇埋股市,星期四出現大奇跡日的V型反彈,到星期五更急升近千七點,創下歷史性第三大指數升幅。 一切要由九月十四號呢個日子講起,158年歷史嘅雷曼兄弟,一夜之間倒閉,成為歷史上最大宗破產個案! 喺市場估計全球最大保險集團AIG可能倒閉之際,聯儲局破天慌以850億美元貸款,將整間公司國有化。 可惜市場仍然缺乏信心,銀行之間借貸完全停頓,港股經歷過1300點跌幅, 不過信心盡失之際 ,奇跡又再出現,中央匯金托市盡掃三行。 環球政府更聯手托市,全球央行注資三千億美元,由美國帶頭掀起嘅全球禁止金融股沽空,華爾街日報引容係大蕭條以喺最重手的政府干預。 結果又出現了一個奇跡!恆指繼星期三V型反彈千三點後,周五再升多近一千七百點。多國央行出招救市 ,完全恢復市場信心,港股大幅反彈接近1千7百點,係8個月以嚟升最多,亦都係歷嚟第三大升市,單日市值增加接近1萬2千億。 今次勁升,除了要歸功阿爺外,仲有老外: 美國、英國、澳洲、瑞士..... 佢地部署一個有史以嚟, 最大規模嘅救市措施! 救市方案涉及三大措施,包括暫時禁止金融股沽空。以及為貨幣基金投資者、成立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由總統批准,動用外匯穩定資金,擔保五百億美元。 另一個具爭議,但認為最有效解決金融機構壞帳嘅方法,就係成立官方信託機構,接收金融機構壞帳。 由於截至六月底,有超過5千億美金次級資產,隨時要大幅撇帳。當局構思同老布殊年代嘅清債機構。當局計劃成立官方嘅信託機構,用大幅折讓價買入呢的不良資產再轉手喺市場出售。當局認為咁係最有效改善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嘅方法。 早喺老布殊年代為左應付信貸危機,美國喺1989年亦成立過類似機構運作7年間,一共接收近4千億美元不良資產。由於美國銀行壞帳仲未有見頂跡象,包括奧巴馬現任經濟顧問、前財長薩默斯在內嘅多名重量級財金界人士近期建議政府應該更主動,協助接收壞帳。 除左處理壞帳美國證監會決定禁止市場沽空金融股涉及股分799隻。比上次限制沽空涉及股分數目多好多。 美國證監會形容佢地會用盡所有武器對付市場造市行為,措施目的美其名係令市場回復均衡,而美國SEC今次舉動亦獲得全球一呼百應,全球多個監管機構亦相繼禁止

大奇跡日

去年八一七,今年九一八。 再嚟一個大奇跡日,港股由低位大幅反彈千五點,原來又是去年翻版,又是春江鴨先知! 恒指由早上失守萬7點,跌過1353點,到下晝大幅抽升過二百幾,收市微跌,險守1萬7千6百點。 原本朝早驚華爾街大行一間接連一間出事,拆倉潮引發市場恐慌,點知到下晝另一個世界,證券行內嘅反應當然截然不同。 升市仲可以由低位試過反彈千五點,當然傳聞多多,一時又傳政府救市,財爺即時否認,之後市場又話係「中字頭」掃貨,呢鋪原來係真! 不過,呢個中字頭不單是中資資金介咁簡單,仲要係中國投資公司屬下中央匯金。 即係阿爺! 單看那隻工行就非常凌厲,曾經跌過一成四,最低見過3.45元,離06年11招股價只有幾個價位,但到下晝居然可以不跌反升! 工行A股一樣不得了,由逼近三點一二元人民幣嘅發行價回升。 升市之謎在收市後三小時終於揭開,作為主要國有商業銀行大股東嘅匯金公司,會主動透過市場增持工行,中行,建行股分,有關安排更已由即日進行。 匯金公司直屬管理外匯儲備嘅中國投資公司旗下,報道無提,係增持A股定H股。 根據資料,匯金係建行,中行,同工行大股東,社保基金另外仲持有兩成工行股權。 如此說來,今次匯金公司行動,已經應了摩通提出、動用外匯儲備救市嘅議。 外界更預計,由於國資委表態支持大股東回購股權,國企直屬部委會相繼有行動。 睇落呢個大奇跡日,真係同一年前嘅「八一七」一樣,都係靠住中央出招! 如此看來又是出現了疑似事先走漏風聲事件,作為小股民,其實真有點絛奈,只希望可以盡快救番起個市,至少可以坐下尾班車!

新班主

圖片
市況峰迴路轉,早上七時半上班,大家已對AIG拯救方案傳出多個不同版本有激烈爭辯。 「是由高盛大摩借出一千億美元救AIG!」 「你當大行傻架,呢個時候仲攞分身家出來救市? 還是信華爾街日報好,話聯儲局會借出850億美元。」 「不如睇下華盛頓郵報,實牙實齒說AIG已經準備好法律文件,預備申請破產保護。」 你一言我一語,當然無甚結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美股尾市可以由升轉跌,市場肯定是預先收風,應該好快出招。 半小時後,正思量吃什麼早餐,路透一句紅字映入眼簾:「Fed Take Control of AIG」! 同時電話已響起,四方八面通知聯儲局準備出手。 在半信半疑之際,打開CNBC又只是報緊日本股市,心中想像到底有幾堅……. 此時同事報料,說伯南克及保爾森已到國會解說,看埋美元及美債反應(通常日本股市都不能反映這些市況),決定去馬。 「我坐POV位live報聯儲局出手,看看可否先頂著一陣。」我們一位主任就自說自報講了五分鐘救市前因後果,亦為我們展開另一天忙碌的工作….. 在最初一小時未見聯儲局有任何風聲,對手又當完全無事,一句提都唔提,心中也有一點壓力,是否搏過籠? (當時CNBC仍未有消息)不過當愈來愈多美國國會消息傳出後,相信今次是真的出招: 由聯儲局接管整間AIG (想想這條題心中也興奮了一會…..) 「Too Big to Fall?」 第一個閃入腦中的問題是: 為何不救雷曼、為何要救AIG? 兩者有什麼分別? 首個想出的答案是,AIG實在太大,全球七千多萬個客戶,資產值1.1萬億美元,雖然市值跌至一百億美元也沒有,不過它真的太大了,你看就算是一個個小小的香港,AIA已爆出退保疑雲,如果爆煲損失可能達到七千億美元,點頂? 不過這個解釋也是牽強: AIG如果真的是缺乏流動資金,即使清盤只要找上一個信託人一樣可以保障資產,反而較可信的揣測是持有雷曼資產的人,早在半年應知道呢間嘢有問題,你要賭無理由唔比你賭,但打死無怨;相信AIG的客戶是普羅百姓,人口有眾多,如果選舉前有什麼不當,真係影響大局,所以唔救唔得。 在今天新聞中,我們已提出、一旦聯儲局以八百五十億美元救AIG,對於本身Balance Sheet早已千瘡百孔的聯儲局,實則已是非常吃力。 果然到晚上財政部公布發行多四百億美元國庫券、支持聯儲局進行收購,看來子彈有限了。 /////////////////////

Darkest Day

圖片
次按危機爆發以嚟、終於有首間投資銀行付上最大代價。 十年前LTCM出事以嚟,美國當局再召集多間金融機構急緊會議,希望化解雷曼危機。 但最後兩個潛在買家,美銀,同巴克來都退出。 有報章形容,整個周末,投資銀行同監管機構,就好似玩緊百家樂咁,一直想揭政府嘅「底牌」,但最後發現,政府堅持唔會注資,兼唔擔保。 臨尾積極研究,仲專程飛到紐約嘅巴克來承認,政府唔肯就雷曼交易潛在虧損作出保證,係交易告吹原因。 二萬五千幾個雷曼員工就成為犧牲品,多個員工選擇周日回公司執拾細軟, 九月十四日成為雷曼最漫長一日,公司提交俾法院嘅破產保護文件中指地總負債有6130億美金。 雷曼係全球主要債券交易商之一,全球多間金融機都有持有佢地嘅債務工具,單係花旗,同紐約銀行就揸著過千億債券,市場擔心撇帳進一步增加。 另外,雷曼之前涉及大量違約掉期合約,交易對手亦需要盡快平倉。為免影響波及更多對手,當局罕有咁星期日設定額外兩小時交易時段俾交易商平倉。 有158年歷史嘅雷曼,避得過兩次嘅世界大戰、亦喺98年嘅「長期資本管理」倒閉危機中倖存,但就被今次嘅全球信貸危機巨浪淹沒。 /////////////////////////////////////// 唔想步雷曼後塵、為左自救,只係擔任美林行政總裁一年嘅「泰恩」,決定將94年歷史嘅獨立品牌,賣比美國銀行。 美銀唔買雷曼、轉買財政較健全的美林實屬無可厚非。 就如BOA總裁 KEN LEWIS所講,今次交易,令佢縮短左十年時間完成夢想。 美林會成立一間獨立嘅、金融服務公司,以0點8595股美銀普通股、換1股美林普通股,雖然要比到七成溢價,不過全部是「公仔紙」,成本可謂少之又少。 而對泰恩來說,他可以說是完成了歷史任務,相信今次交易完成後他會功成身退,傳聞有意轉向政治發展。 //////////////////////////////////// 今次財政部不出手,其實是意料中事,就像本港一位金融監管高層所講,保爾森關注的是,雷曼倒閉會否做成系統風險。 老實說,雷曼在三月貝記出事後,市場已經再無人敢睇好前景,無論股價債價均已經大跌,而家仲肯持有雷曼資產的人,肯定是膽搏膽,希望政府出手。 這班人實在不值得幫。 反而在雷曼申請破產後,一個咁不明朗因素可以消除、市場已經開始預期,聯儲局短期可能要被逼減息。 聯儲局除左了向市場注入2千億美金外,仲罕有同美國十大金融機構

有得揀

Longest Day

星期四除了是九一一「七周年」,都係雷曼158年嚟最黑暗一日! 星期四一個交易日,雷曼股價單日無左四成幾,到周五再跌多一成三。 投資者就是擔心、因為驚雷曼步貝爾斯登「兩美元」嘅惡夢。 雷曼62歲CEO富爾德,就榮登我地一周風雲人物。 其實富爾德喺佢十四年嘅總裁生涯之中,有極高榮譽、包括帶領雷曼渡過1998年LTCM難關、到01科網泡沬爆破年代、又決斷咁全公司上下減薪、同以股代現金發放花紅,保得住一個員工都唔使炒! 佢由1967年大學畢業後就加入雷曼,更家將呢間158年歷史嘅大行,變成一間員工上下一心、關係密切投資銀行。 佢有句名言就係「WE NEED TO BE STRONG」!正係呢分決心、令佢企圖力挽狂瀾,呢個星期仲提高公布業績,雖然業績出現破紀錄百幾年最大虧損,但就試圖公布一系列出售資產方案,希望可以令市場重建信心、 其實喺三月貝爾斯登被接管時,雷曼當日股價曾經大跌過四成八。富爾德已經即時由印度見客途中、即時飛番美國,喺呢26個鐘旅程之中,佢就不斷同華爾街大行、財政部聯儲局,以至客戶開CONFERENCE CALL,保證雷曼可以RECOVER! 富爾德甚至試過有一次、直接打比高盛總裁、質疑點降高盛嘅TRADER,會不斷發放雷曼嘅不利消息,認為佢地係喺度鼠造嘈音! 不過正係佢呢種過於進取性格,喺出售股權同資產嘅談判上、無論對南韓產業銀行、或者係「我國」嘅買家,都係叫價太高,結果埋下今日結局? 今次最傷係雷曼25000個員工,因為富爾德咁多年嚟,都係鼓勵員工持有自己公司股票,而家雷曼由高位回落超過九成,二萬幾個員工帳面虧損,就高達一百億美元,當中包括左富爾德自己、都無左六億。 有BOND TRADING嘅員工自己都係度嘲笑自己,話雷曼嘅CDS雖然差過「哈薩克斯坦」,不過至少比伊拉克好! 有員工更將今日局面同七年前比較,話面對九一一來襲、雷曼喺咁多間華爾街大行之中,最快撤離災區、喺「midtown Manhattan」酒店、重新喺無互聯網、無支援情況下建立trading desk。 ///////////////////////// 最新發展是美國聯儲局星期五晚緊急安排多間投資銀行高層、開會商討拯救雷曼。 會議由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安排、出席有財長保爾森、證監會主席考克斯、以及多間華爾街投資銀行高層,包括 摩根士丹利同美林嘅行政總裁、以及盛傳會收購雷曼嘅買家。 類似嘅

惡哽

圖片
8月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由超過百分之6水平,急速回落到百分之4.9。 整體通脹喺2月分見左高位後,持續回落,現水平已經係舊年7月時低位,亦較接近中央目標。 表面真係好消息。 過去半年市場一直擔心通脹高企,令到宏調一浪接一浪,令人應接不下。 解釋通脹回落咁快,除左食品價格回落外,官方講釋例牌會話係宏調收效。 不過真正推動通脹大幅回落背後原因,正是反映經濟活動減慢。 印證埋同期公布嘅外貿數據就進一步證實呢個憂慮。 8月分內地出口升兩成一,比7月低近6個百分點,進口增幅7月有近3成4,到8月就急速回落到只有兩成三。跌幅不可謂不大,反映內部需求減慢。 因此今次通脹大幅回落,其實唔係好事,更令人憂心之前宏調實在太重手。 其實之前都有不少聲音針對人行,認為宏調係落重左藥,甚至上書國務院投訴,而內地官場一直流傳人行行長周小川會提早調職。 好明顯,信貸過分收緊、又遇上外圍經濟逆轉,企業為控制通脹付出代價。 當然依家各大行都懂得說,內地會將從緊貨幣政策,調控到中性,又會減存款準備金率。 不過更令人憂慮的是扭曲的價格機制,可能引爆更嚴重惡性後果。 外界關注嘅上游通脹,即係工廠出品價格,升幅擴大至百分之至10.1,係十三年新高。 這反映了中央硬性規定企業不能將成本漲幅轉嫁予消費者,結果公司只能夠自己「硬哽」,由此觀之,上市公司毛率率、盈利都只會再跌,股市前景容不下半點樂觀。

全球洗牌

宋飛與蓋茨

我都話蓋茨要復出! 睇完係咪覺得好無聊? 其實是上周四微軟推出一個全新branding campaign,由蓋茨親身下場演出,廣告無甚主題,只是以Jerry Seinfeld 巧遇蓋茨,結果要幫呢個全球首富買鞋,到結尾見到微軟個logo,純粹是標榜微軟品牌。 看來肯定有二、三、四集....到永遠。

美國又共產?

圖片
股神巴菲特讚接管做得好,話係完美交易。 不過就惹來商品大王羅傑斯批評,話美國,比中國更共產主義,但救嘅只限於有錢人。 佢接受CNBC訪問時話,國有化兩房最終只會令金融機構更快倒閉,貸款人更借唔到錢,最終只會令樓市愈跌愈有。而用過千億接管更係瘋狂,令美國國債喺一個周末就增加一倍。 不過要留意,羅傑斯今年開始一直沽空金融股,政府愈救市當然佢賺嘅錢就愈少(甚至倒蝕?)。佢自己都講明短期呢批金融股係會出現反彈,而佢傾向除左喺高位進行少量沽空外,其餘就寧願咩都唔做。 ////////////////////////////////////// 今次犧牲了兩房股東,接管兩房卻暫時拯救了全世界。 環球股市大漲。(儘管只是一日貨仔) 金融股全線反彈。 美匯指數一度迫近一年高位。 三十年期按揭利率即時下降四分一厘。 不過接管兩房引申問題亦開始浮現,股價大跌超過8成之外,亦觸發全球最大宗違約掉期合約平倉事件。 彭博統計,兩房違約掉期合約即係CDS涉及規模高達1萬8千億美金,之前擔心兩房出事,相關CDS成交持續高企。 但接管後,兩房已經國有化,債券基本上等於國債,風險極低。 最少13個違約掉期交易商決定將接管行動列為信貸事件,兩房CDS要全數平倉。 兩房CDS星期一急跌131點子,以每點子一千美金計,每對沖一千萬兩房債券,就要蝕23萬3千美金。 更令我們認為更神奇的是、Paulson的變臉。 年初眼見銀行「落雨收摭」,當時仲建議兩房買更多按揭資產,結果推高兩房市佔率高達四成幾。 而家保爾森就向傳媒解話,一早就覺得兩房運作模式有問題,認為賺錢同公共服務兩者不能「魚與熊掌」兼得。 真係你講晒,如果我係兩房被炒的CEO,遲早肯定爆你大鑊! 其實一早就知有問題唔止佢。 白宮經濟顧問哈伯德話,總統喬治布殊早喺02年已經提出加強兩房監管,就任內口碑麻麻,最終被「炒」嘅前財長斯諾亦喺03年提出過要睇實兩房,但最終是不了了之。

品牌無國界?

匯源朱新禮首次打破沉默,但居然說出「品牌無國界」這種說話,真的有點反高潮。 二十萬網民上綱上線,將交易連繫至民族大意,令匯源股價比起可樂出價有幾大折讓。 各位信內地真的有反壟斷法嗎,我看是名義多於實際。 我信交易最終可以落實,各位點睇?

蘇州屎

圖片
保爾森一直唔想接管兩房,但最終都要出現呢個結局。 原來又係盤數出事,外國傳媒報道,係財政部顧問摩根士丹利發現,兩房一直用會計準則跨大資金水平。 大摩早喺8月18日正式向保爾森建議,拯救兩房,並粗略計算,最少要500億美金。 保爾森勞動節假期定出方案,上星期五,傳召兩房高層公布政府決定。 四大部分接管方案,規模最大係買入最多一千億兩房優先股。 目前美國30年期按揭利率已經升至6厘樓上,分析相信,唔接管,即使聯儲局再減息,按揭利率都只會繼續升。 英美各大報形容,呢宗有史以嚟最大規模政府拯救行動,基本上同將國有化兩房無分別。 有報道指,財政部評估,兩房已經無可能自行融資,與其繼續影響市場氣氛,同任由按揭利率升,當局無得揀之下,做出決定。 華爾街日報評論話過千億接管過後,銀行信貸緊張問題仍未解決,拆息同聯邦基金利率息差不斷擴闊,正反映銀行唔想拆出資金。 另一問題係財政部接管兩房,錢始終會透過發行國債填補,即係話美元供應變相大增。 美債價格即時有反應,其中二年期債券價格更跌穿100票面值。 有人歡喜有人愁,過千億接管兩房,債券全數有政府包底,內地銀行算係贏家,目前內地四大銀行持有超過二百三十億美元嘅相關資產,肯揸到到期日,都肯定有息收。 但兩房股票持有人,就成為大輸家,由於財政部增持會令現有股東權益被大幅攤薄,分析員預期兩房嘅股價,會再跌多七至八成,當中美資金融機構揸得較多,反而區內銀行持兩房股票相當少,傷亡大概不會很慘重。 金融時報Lex話,保爾森當初進入財政部,目標係減少政府在市場角色,點之而家要反其道而行,作出有史以來最大救市行動。 或者,如果保爾森將美國財政部當作一間私銀行,可能會好過一些,因為Afterall,佢做咁多嘢,都係改善政府BALANCE SHEET。 話說回來,今次注資係「斬件上」,整個計劃要到09年先完成,講得衰啲就係將「蘇州屎」交比下任總統。如果我係奧巴馬,見到咁大個鑊,都係留比麥凱恩孭,自己寧願等多任先上台。

雲端攻防

圖片
Google 經過多年來的否認,終於在星期一美國勞動節假期當天,「靜靜悄」的帶來了自己首個互聯網瀏覽器「chrome」。 說「靜悄悄」,只是當天未有鋪天席地的宣傳,實際上chrome是石破天驚! 綜合互聯網blog界的意見,他們也認為chrome並非最好、也非最快的browser,至少就要比firefox慢,如果不是有google 的大名在背後撐腰,相信肯下載的人肯定是少之又少,不過chrome卻是Google未來幾年開拓新戰場的重要棋子。 打開chrome,首次會問你是否容許它搜尋你過去的上網紀錄,之後就會開啟出一版有齊你經常使用的多版網頁,這正是google過去的強項: 找出你的上網習慣,然後化成本身的商機。 Chrome表面一個優勢是佔用空間資源少,不會像IE拖慢電腦運行(這點在舊電腦上相當重要),以過去兩日試用經驗,開關網頁是有改善情況,hang網頁或hang機情況是較少。 另一個比IE絕對優勢是,即使單頁瀏覽出現問題,chrome也只會關閉單一網頁,不會如IE般將所有已開啟的網頁「監粗」關閉。(對於一個經常開啟多個網頁找資料的網民,絕對會認同呢個優勢: 試想這篇寫了一半的blog突然無左,你唔死!) 其實chrome的絕對優勢是配合javaScript,可以應用更多「雲端」cloud computing應用程式,試想Google doc/ gmail/ yahoo!的 Zimbra,互聯網已不只是一個「網」,而是發展成一個平台platform,用戶可以各式其式,自行將應用程式配合網上使用。Google也不諱言,開放源碼是自己優勢。 對於自己出爾反爾,google 創辦人Larry Paige以低調回應,笑稱自己「今是而昨非」,Sergey Brin就謙稱,今次發明是希望為更多發明家提供平台,,可以刺激科技創新云云。 正如FT的 John Gapper 所說,CHROME為蓋茨帶來最大噩夢: 「make the choice of operating system less important.」即是說,chrome不會取代windows,不過就有絕對優勢,令windows可以比其他os輕鬆取代。 這正是Google「出爾反爾」的原因,上網早已經不單是瀏覽、寫blog、記存文件檔案、傳送資料,網上交易,browser的功能早已超越了瀏覽的定義。當每人每日要

普天之下無樂土

以為跌市見底,原來又是假突破,今次仲要出現一次清倉格局,仲要係強勢股逐一清倉,先有東亞、近有中移動思捷,星期四仲要有中交建,原來以為最安全的地方才是最危險。 執筆之時美股仍然下跌三百多點,其實重創的又何止是港股美股。 看亞洲區內貨幣,是全線下跌,多國央行干預。希望令匯價止跌。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同剛撤換央行行長嘅印度都干預過匯市,買入本土貨幣,沽出美元。 經濟之外混合政治因素,更令市況動盪不安。福田康夫一句施政困難就離任,日本股市跌至半年低位。泰國總理懶死唔走,仲要布宣布曼谷進入緊急狀態,泰國股市亦跌至十九個月低位。 去年經濟神話南韓跌得仲傷,資金慌惶撤出,雖然政府推出救市措施,不過指數又跌至十八個月低位。 新興市場重挫,匯市一樣是殺戮戰場。 去年貨幣神話的澳洲,同新西蘭元,今個月俱跌至一年低位。 澳洲減息雖然早喺市場預期之內,但市場更擔心是經濟衰退來得快狠勁,澳元甚至穿過83美仙。 死因當然又是商品價格,由於預期仲會調整,觸發商品貨幣好倉盤平倉,改買美金。 羅傑斯的商品神話亦同一時間被一個颶風「古斯塔夫」吹倒,台風未對石油設施造成嚴重破壞,投資者平倉拖累原油期貨價格,急跌10美元,一度跌至105美元水平,離一百大關早已不遠。 假設投資者喺上星期三、油價118蚊嘅時候做一張好倉、要近12萬美金,借九成孖展,投資者實際俾9萬2千蚊港紙左右,結果到星期一走避不及,9萬幾蚊按金全數無曬。 油價出現單日咁大跌幅,有石油交易員話,反映投機者錯估形勢,而事後亦證明有商品對沖基金真的因為睇錯市而爆煲,過去三個星期一直平倉沽期油,油市大跌之謎終於解開。 後市要點,好可能就像債券大王格羅斯對CNBC所講,普天之下所有市場都是「熊市」,我們真的要一次徹徹底底的洗牌,重新deleveling,之後我們需要一張新的balance sheet,當然最重要的是、入面是要乾乾淨淨。

天價

圖片
195%溢價。 46.6倍市盈率。 消息一出市場嘩然。 可樂當然唔係傻嘅、你見佢計一罐330ml容量都咁算死草,就知呢間巨無霸唔會「豪」比佢。 匯源作為內地一大品牌,基本上在北方是無人不曉,大家有坐飛機都應該飲過。 作為國產果汁,佢地市場佔有率超過4成2,就因為咁,可口可樂睇中佢地,仲要以天價提出收購,成單交易值179億港元,破左可口可樂歷嚟最大宗海外收購記錄,亦是外資歷來最大宗全面收購中資企業。 出價咁進取,一來是可口可樂目前內地市場佔有率僅低於一成,一旦可以將匯源收歸旗下後,佔有率超過52%。 關鍵人物是上任兩個月新總裁「穆泰康」,佢深知,美國本土市場再增空間有限,所以一上任就定出,公司增長要有8成嚟自海外,13億人口嘅中國自然成為目標。 不過更大的理由,恐怕就是參考了 達能 的慘痛經歷。 外資高姿態進軍內地飲品市場唔係第一次,96年法國達能與娃哈哈宗慶后一拍即合,幾年間雙方南征北討,為娃哈哈奪下多個內地飲料、奶類以及餅干市場的NO.1 但06年雙方爆出爭拗,最終要喺法庭解決,到今時今日仍然是糾纏不清,達能仲要告到國際法庭,相信是始料不及。 呢個例子正正俾外資睇到,以中外合資形式喺內地市場行唔通,全面收購、由自己話事先最實際。 不過今日看到有一些公司企圖混水摸魚,好似安德利,同海升都係做批發為主,無市場品牌、BUSINESS MODEL更是差天共地,要炒高也只是一時三刻,過後已經是原形畢露。 其實早在飲料之前,啤酒市場一早已經是戰場。 早喺04年,哈爾濱啤酒爭奪戰,最終係安海斯布希仍功收購,有分析指當時已經係內地啤酒市場頂點,競爭對手太多,近年各大啤酒品牌內地銷售增長呈現放緩。 最後都要提下今次大贏家,當然是匯源主席朱新禮,淨袋75億港元。 內地傳媒形容佢為人友善,但「不動聲色」,難怪今次交易之前無漏過風聲。 呢位億萬富翁91年靠做罐頭廠起家,93年轉做果汁,事隔15年,匯源愈做愈大,難怪朱新禮亦都講過,無敵係最寂寞。 更有趣的是,他與宗慶后都曾經被冠為「民族企業家」,不過相較宗氏,朱新禮似乎更是人外人! ////////////// 最新發展,可口可樂可能未能成功收購匯源! 英國金融時報評論話,全世界,可能係可口可樂會覺得物有所值,全世界都話買貴貨,不過,內地網上調查,就話要力保匯源,新浪網網上調查指,超過八成網民反對今次收購,話十幾年前,可口可樂令本土碳酸飲

投票選代表?

與很多選民一樣,其實今屆立法會選舉很難落手! 過去四年泛民、特別是民主黨,到底做過甚麼自己應心中有數,選前黨內屢次爆出爭議席的可笑場面,老實說,我希望楊森真的會輸下來,等這班只懂空談民主的人可以早日被當頭捧喝。 較可取的公民黨又輸在代表人數少,部分出賽代表又良莠不齊,現階段難成大器,只希望可以保存實力,加快新一梯隊培訓,留待2012年發圍,向做到真正「執政黨」努力。 其實以民建聯扎實的地區工作及動員能力,當第一大黨實在是「實至名歸」,就算更不情願,也只可嘆句無可奈何。 當然,以目前立法會的制度,議員只有擔當反對或舉手的分意,根本建制上已經難有發圍,圍繞議員之間的爭論,也就全數流於空泛,今天你批評我的指控,他日也很容易被對手用作反擊自己。 因此看電視辯論,與美國兩黨選舉真有差天共地的差異,人家談的是國防、外交、財政及刺激經濟的實質議題,我們的議員就只懂鬥大聲,真是失禮異常,愈想愈氣,真是不投也罷......

講電話?食餅啦!

圖片
有藝人駕車失事,幸好車傷人安全,不過因為藝員身分,引來不少花邊新聞。 前因後果當然有不少穿鑿附會,不過我們留意到是撞車後,司機位置附近發現不少「餅碎」,因而被懷疑有人食餅分心而引致車禍。 這當中引起一個很有趣問題:揸車講電話係人都知犯法,那麼到底揸車食餅犯唔犯法? Robert Frank 的"The Economic Naturalist",就告訴我們,原來立法都是一個經濟學行為。 有這樣一個例子:揸車講電話基本上與司機同車內人傾偈基本上無分別,談話內容一樣令人分心,咁點解傾偈又唔犯法。 一個解釋是乘客身處車中,可以判斷行車出意外的機會率,一旦發現勢色不對,為自身安全,就會停止談話,並提醒司機留神,相反傾電話的對方,就對司機駕駛狀態毫不知情。 不過試問有幾多個乘客會真的留意馬路狀況?這種想法似一廂情願較多。 Robert Frank提出了一個很好的解說:如果禁止司機揸車化妝、食餅、食煙,結果可能會引發大量產品銷售商反對,鼓動出來的政治勢力,搞不好分分鐘令政策制定者自己下台。 相反,立法強制揸車人士要載免提才可以傾電話,電訊商同流動電話公司不單止沒有減少收入,反而透過增加配件/ 新功能電話(藍芽),可以令收入增加,咁仲點解要立法禁止? 當然,香港法例之中有一條不小心駕駛,如果警方有能力證明你撞車前因為掛住咬餅而出現交通意外,揸車食餅仍然可能會被裁定犯法,不過以疑點歸於被告,要證實一個人一路揸車、一路食餅也不容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