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4月, 2008 起發佈的文章

青姐留言

這篇是青姐為Money Café一周年寫的,轉載自今期cable guide: ########################################## 唔經唔覺,Money Café 滿一周歲了,台前幕後的一班工作團隊自然勞苦功高,感受有如大家一起努力奮鬥揍大一個BB,加上過去一年來自多渠道、積極而且正面的迥響,對身為節目主持人之一的我實屬極大的激勵,觀眾對節目內容的關注,每每反映於眾人見面時對話題不忘延續討論,弘揚一種由曾幾何時港人對周遭事物的麻木不仁至今天關心上心的良好文化,果然不枉眾人每天下苦功搜集及鑽研天天不同的話題與理論相關資料。 顧名思義,節目聚焦財經界的人和事,難得的是,節目儼然已成為在香港股票市場收市與正常辦公時間結束後、而歐美金融市場正式開場搏殺前,大家有如乘機藉出去透一透氣的機會,定時定候以中環直播室作為「蛇竇」鬆一鬆,摸住咖啡杯坐低聚一聚,隨著咖啡的香氣,談笑風生之間,腦電波互碰之際,把心中的一鼓氣消一消,觀眾可以從主持人與及嘉賓各人對財金時事的看法與立場,久不久我們會被施永青 - 施老板行之有效的另類管理哲學打動;馮孝忠一語道破金融問題要害,令我們猶如在睡夢中被一言驚醒;來自會計界的李家祥,溫和客觀之餘不乏真知綽見;至於李兆富儼然一條遊走於電腦網絡世界的飛魚,永不脫節,其對新事物的追求與熱愛,令我們甘拜下風;孫柏文的創意無限、語出驚人、七情上面,令身邊人即使不被氣死也會笑得人仰馬翻;還有技術大師張士佳,身經百戰的市場鬥士,對專業大戶行為瞭如指掌,拯救散戶於水深火熱之中;至於在大海中靠食大魚死皮維生的方卓如,原來一直借用著龔耀輝的驅殼在中環搵食,是將精神與性格分裂大法玩得爐火純青的變臉大師。 難得各位講者均願意在節目中放下身段暢所欲言,觀眾從各人高談闊論中感應到來自不同經濟人物的哲學,彰顯各嘉賓的個性,表面上談笑用兵,實際上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眾人話題,正如有時我們在中環的cafe撞到金融圈、傳媒友好,也會乘機交換情報、促進思維,他們對事物洞察力是人生及社會經驗的累積,證明經濟並非單純圍繞股市或者只係全天候沐浴在一大堆冧把當中。藉慶祝Money Café節目一周年的機會,想告訴大家,其實每天做完Money Café都有一種「到喉唔到肺」的感覺,可能因為飲大咗咖啡,已經上癮。

最後一課

相信好多朋友,都有上網睇過Randy Pausch的最後一次講座,到現在這76分鐘的片段,被瀏覽次數已經超過600萬次。 同癌症奮鬥嘅 Randy Pausch無悲傷,而是充滿笑聲和歡樂,最後一次的講座主題是「真正實現你的童年夢想 Really Achieving Your Childhood Dreams」,他談論如何實現自己的夢想及幫助他人的夢想。分享他的兒時夢想和這一生所學到的經驗,好多謝,他嘅新書,The Last Lecture亦都在今個月初面世,細味之下,真的徹徹底底被他感動。 如果這是最後一次機會,我們會留下什麼給這個世界? 我真正不斷反思,亦正朝著這方向行事,我會明白留在這商業社會,特別留在一個每天要看著股票,報價機的財經編輯,每天對著每分每秒的賺錢世界內,我仍要為家庭努力賺錢,但賺錢之餘,也希望能夠為社會做一點事。 每個人也會試圖爬過高牆,追求自已要行的路,但路真的很廣濶,真的很想跟一些新的同事說一聲,錢是很重要,沒錢是萬萬不能,但真的不是萬能,在我心目中,靠自己分析賺錢,我會比十個掌聲,胡亂靠一個消息亂買,真的令人可惜....賺錢之餘,也希望嘗試感受生活,理解生命.... 也還記得曾經看了一本日本的書,是說一個家庭有了一個智商同身體也有問題的小孩,書中說了他們短短相處五年的生活,很多開心事情,雖然小孩生命只是維持短短五年,但是在父母之下出來一個是豐盛開朗的小孩,最後他的父母也非常感謝他來到這世上,同度開心的五年..... 聽日嘉賓李兆富會同大家一齊分亨下The Last Lecture這本書......

書到用時方恨少

一本書到底可以有好大影響力? 上星期,「The World is Flat」作者 Thomas Friedman在「地球日」去到美國布朗大學演講,他行到講台,準備演講之際,忽地右邊有兩個人衝上台,二話不說,就送上兩個綠色忌廉批。 Thomas Friedman表現得好無奈,好在現場觀眾用掌聲安慰番。 最後他都有完成演講。 大學職員期後捉到其中一個掟「忌廉批」的人,證實是大學的女學生,另一個男人就走甩咗。 據知,會前有人向場內觀眾派傳單,話因為Thomas Friedman支持伊拉克戰爭,而且佢他提出自由市場同科技,可以解決氣候變化,觸動了不少人的神經,認為是虛偽的言論。 Thomas Friedman從來都是一個爭議人物,有不少書本/ 文章更以「The World is not Flat」來反駁他的論點。不過說到最後,他提出的全球化影響、以及世界變平的趨勢,基本上是影響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社會、市場、企業以至個人,無論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這本書的確影響了不少人的思維,包括孕育出Moneycafe。

Keep Clear of Japan

圖片
大家都好熟悉的TCI「孩子基金」主席CHRIS HOHN,今個星期有宗好大新聞,不過本地傳媒又係無咩COVER。 CHRIS HOHN呢個「壞孩子」最近想增持日本「J POWER」股權,諗住由目前百分之九點九,增加至兩成。本來諗著交易都順順利利可以通過,點知日本內閣上星期通知TCI,話基於國家安全理由、以及國內電力穩定,決定否決交易。 呢一著真係令阿CHRIS HOHN「火上加油」,你知佢隻孩子基金一向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甚至喺2005年成功推翻左德國證券交易所收購倫敦證券交易所嘅建議,一手將德國證交所總裁推落台,勢估唔到今日居然被日本政府以政治理由否決。 其實之前TCI在J POWER 投資早有損手,股價由07年三月高位六千六百日圓,最低跌至得番3400日圓,股價足足無左一半。因此佢都想盡辦法希望增加回報,好似在舊年,就向J POWER提出,要求增加派息,點知居然建議被否決,因此可以話早有「新仇舊恨」。 不過CHRIS HOHN也非善男順女,日本政府否決增持J POWER計劃後,他將成件事提升至雙邊貿易層次,走到英國政府度投訴,要求白高敦向日本政府報復進行貿易制裁,佢仲比信歐盟,要求係正式介入作出調查同仲裁。 CHRIS HOHN理據是,國家安全只係藉口,主要原因係日本在04年將J POWER私營化後,仍然係希望將電力公司保持半私營化、即係QUASI-NATIONALISED階段。 而一向避見傳媒的CHRIS,今次亦都破例接受金融時報訪問,講到明日後唔會再增加喺日本投資,並呼籲其他投資者,要「KEEP CLEAR OF JAPAN」! 官方亦都有回應,歐盟貿易專員「孟德爾森」,今個星期亦都向日本表明,佢地係已發展國家之中、對外投資最封閉國家,只係識得搵外國著數。 突然想起,當日領匯主席鄭明訓咪講過,TCI入股領匯是「買錯貨」,因為他們不了解香港民情同社會需要,不知在這件事上,是否一個最好的注腳?

英國,另一個黑洞?

戒不了奶的孩子

圖片
「激情一小時,逾七百股分漲停板」 「七十二小時連下兩度金牌,中央救市」 「中央救市第二擊,完美呼應」 「指數井噴、成交天量」 看內地報紙頭條有時都幾有娛樂性,有的真的不禁叫人拍案叫絕。 被指為最有效救市措施,令失望的股民變得善忘。 我們上星期在股市跌至三千點邊沿時,曾經訪問過在上海證券行「打躉」的段女士,當日仲話股市一升就會沽清手上的貨。 事隔不足一個星期,段女士話要多謝共產黨,因為中央重視股民,令市場氣氛大好,今日的她說有幾多錢,都會用來買晒入市。 內地股民有時真係幾妙! 2個百分點的股票印花稅降幅,就已經買起全個股市,超過900隻股分升停板,當中包括不少大價股如中石油,中石化,國壽,平保,而成交更是歷來第三多。 有證券行估計,股票印花稅降至百分之0.1後,等於變相向股市注入一千億人民幣資金,而內地股票印花稅率實質偏高,比股市派息比例仲要多,經減稅後,內地印花稅回落到比本港仲要低的水平。 由往跡看,內地股票印花稅由98年百分之0.5,下調至0.1水平,每次減印花稅,對股市都有一定有刺激,以99年最明顯減印花稅後一個月,股市累積升3成2。 正如上篇所講,我們贊成監管機構取消一些阻礙市場發展的措施,降低交易成本當然是其一(香港都不止要求過多少次),而周一限制的「大小非解禁」,嚴格來說也並非行政干預,只是以市場導向規範大手沽貨,而加強大股東披露持股更是所有散戶均歡迎的措施。不過要留意的是,內地股民的「奴性」實在太強,一個市場措施放下來,已經演釋成是二度金牌下召,好像皇帝「皇恩浩盪」的含義,相信大概又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可以想像,如果最終內地真的好像市場傳聞般、以行政干預禁止新股/ 現有股分配售,就真的成了嚴重干預市場,到時這個「孩子」就真的永遠戒不了奶。

無聲的海嘯

圖片
今期經濟學人以「Slow Tsunami」來形容今次糧食漲價恐慌:雖然來得慢,不過一樣可以席捲全球,殺人無數。 受供應緊張影響,米價持續上升,上周就升超過一成,舊年同期到目前升幅超過一倍。 全球多國正面對大米短缺,菲律賓已經連續4個月,唔能夠透過競投足夠大米,孟加拉更因為比唔到吸引價錢,進口大米,令當地引發暴亂。 食品價格再升對通脹構成好大壓力,以東南亞地區為例,菲律賓,印尼,泰國,同中國糧食價格佔消費物價指數比重超過五成。 經濟學人指,糧食漲價最嚴重後果,是將貧窮線進一步拉高。 目前的中層貧窮,聯合國定義是每日開支二美元,面對漲價,他們要將讀緊書的學童由學校拉回家,同時要減食菜開支、只食米及少量的肉; 對於赤貧,即每日開支一美元,不單要斷肉斷菜,三餐可能只變成一餐,但至少每日還可以食到一餐米飯; 而對於每日開支五十美仙以下,他們面對的就只有死亡。 聯合國統計目前有十億人生活開支是以一美元或更低,經濟學人保守統計糧食漲價兩成,已經有額外多一億人拉入這個水平,即是赤貧。 其實香港又何嘗沒有影響,呢幾個月我們計過一罐豆豉鯪魚,批發價比舊年貴最少4成6。 五香肉丁來貨價仲貴,加左6成2,所以我們Canteen無左五香肉丁炒飯(幾好食㗎,唔嫌貴唔怕肥不妨試下!) 今天公布的三月核心消費物價,再漲百分之5點3,食品價格整體再升1成7。罐頭升左4成幾,豬肉,牛肉升幅更加大,接近五成。 其實更富裕社會一樣有赤貧家庭,我們採訪隊凌晨四點幾去深水埗天光墟,就發現人頭湧湧,人人用電筒照著去揀貨。 衫褲,一律五蚊件。 蛋卷,十蚊罐,書包、同收音機都只是盛惠廿蚊,如果好運,分分鐘可以唔使錢。 加價熱潮下,這處貨物價錢仍然十年如一日。 有證券行已經預測,下半年物價有機會升至雙位數。 我們不壓其煩、一次又一次在新聞、節目及這處強調高通脹,就是了解到對低下階層生活做成的百上加斤。誰說香港就不會餓死人?經濟學人說,糧食漲價引致的糧荒,重要性已經等同信貸危機,不過發展國家對這個問題,當然是少看得多。 不錯,次按令大家身家大縮水,甚至可能孭重債,但頂多是令全世界陷入大衰退,但說不定真正令世界滅亡,其實是糧荒。

奧運攻防

奧運從來都是一場意識形態爭鬥。 由冷戰年代,到72年慕尼黑「黑色九月」,每一屆奧運總會總會沾上政治色彩。 即使是零四年奧運發源地雅典,也因為九一一事件而需要高度戒備,在開幕前五個月西班牙發生了馬德里3‧11爆炸案,在奧運會開幕前一百天,雅典一個警察局門口更發生爆炸事件,說到底,奧運會在任何時間根本就是一場政治角力。 面對鋪天蓋地的反對奧運聲音,任何人都看得出背後有人刻意策劃(由倫敦追踪至巴黎再去印度巴基斯坦泰國,你估錢少?),面對大國堀起,有不少人希望中國在舉辦今次奧運上會遇上厄運,甚至散播天災人禍的傳言,目的就是要迷惑人心。 今天在武漢、廣州、上海以至首都,都有不少反法的遊行不威,嘉樂福首當其中成為打擊對象,起因是互聯網有人刊登了一張下了半支中國旗的相片。 而一個在中國看不到的CNN,居然因為一個主持人廢話而引起掀然大波,更要勞動外交部兩次作出回應,著實令人感覺中央在這場奧運攻防之中處於下風。 面對一個CNN,中國不可以更有智慧回應嗎? 與其要CNN「作出真誠道歉」,讓反北京的人有更多藉口,倒不如提出若你認為中國貨是垃圾,就請日後不要再用中國貨,屆時就看看Wal-Mart以至整個美國社會怎樣回應。 顯然今次對手是有備以來,由藏獨事件到驅趕傳媒到火炬傳遞,北京顯然是進退失據。 其實只要道理在心中,那怕聖火傳遞再遭受各種各樣的干擾,都只是傳遞國本身保安不周,對主辦國實在是絲毫不會有任何壞處,更說不上民族大義,我們又何必庸人自擾? p.s.Cafe 開始以來,從未有施老闆同孫柏文咁激烈辯論(係,其實都無力辯....),多謝兩位擦出咁大火花。

阿盲離開了我們,心中難以掩飾那分悲傷。 曾經與阿盲有幸共事多年,當時財經與體育組毗鄰,返夜班的時間多,經常與阿盲同枱食飯,每日就有不少話題,亦從老人家身上學懂了不少。 一幕幕片段湧上心頭,往事就像眼前。 六點半新聞很早就要求在opening中見到三個主播,不過阿盲真正要讀新聞的時間是在尾段短短數分鐘,結果中段往往不知覺睡著了,更試過發出鼻鼾聲,要坐在隔鄰的新聞主播拍醒他。 你料他怎說:「那些新聞做咁悶,讀的又差過以前,那半小時很難捱的。」 話說回來,伍生也是一個相當固執的人,看他仍然堅持用原稿紙寫稿就知。不少同事也是因為他的過分固執而起衝突。其實他事後也有後悔,「不過你都要比面等我好落台。」作為後輩,我真是覺得這個老人家非常可愛。 他自己在書中有講過,自己入行的經歷,就是因為臨時「拉呼」,代替一位臨時塞車的主播,結果試過由體育轉行做過新聞主播,不過他心底裹最喜歡還是體育。 不過最叫我學到的,是他追求新聞的堅持。不知看過多少個晚上,他因為體育新聞被減一分鐘而與新聞總監爭吵至面紅耳熱,更試過破口大駡令所有人注目。他自己就說過,每日返工就是那十多小時,我就將最好的濃縮為那三分鐘,怎能cut掉! 我們新聞台掛經常在口邊,就是希望觀眾能當新聞台成為自己友,那麼要數全香港最能被當自己友的新聞從業員是誰?敢說問十個有十個都會說出伍晃榮。到底「阿盲」精神贏在那裹?除了專注本身專業外,大家都會因應他那分投入及肉緊而受到感染,誰說新聞一定要靚仔靚女?

一歲

滿懷喜悅迎接了Moneycafe一周年,希望觀眾的心情也與我們一樣。 作為Moneycafe背後創作人,很早期我與Karen就有一個目標:講真話。 香港的傳媒,特別是走財經新聞,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報導的內容其實與財經世界是相當疏離。 不是說走財經新聞的人沒有觀點或不懂分析,其實每個Newsroom的記者編輯,每日對住部報價機都談得相當興高采烈,看到指數衝破或跌穿一些重要技術位時,那種高談闊論、精神亢奮絕不下於證券行,當時我已經心諗,為什麼我們的新聞不是報導這些大家都非常有趣的話題?為什麼每日報的,只是一些客觀到自己報完都不知是好是壞的業績/ 經濟數據? 可能大家認同走新聞是要觀點中立,因此前輩教訓是新聞人應忘記自己,以一個純客觀的角度去看事件,這才稱得上是專業。 不過,今天我們的觀眾仲需要這些新聞嗎?他們只滿足這個水平? 答案是顯而易見,在資訊膨脹的年代,沒有分析的數據根本與垃圾資訊也沒有太大分別。其實看看自己閱報習慣就知:打開蘋果財經版、或AM730,我先看的不是頭版,而是先看尹思捷/ 孫柏文/ 施老闆/ CK老闆/ 青姐的專欄,每日期望看看今天有什麼新的題材、新的思維,實在是對自己的腦震盪有莫大裨益,真是像飲了一杯expresso一樣,很醒神。 我們今天的嘉賓主持每位都是「財經達人」,他們在各個崗位均是獨領風騷,最重要是他們願意上節目講真說話:施老闆非常博學、同時卻又滿腦子反動精神;李兆富對開放世界有熱烈追求;孫柏文在我眼中骨子裹是一個有傳統俠義、表面卻是禧皮笑臉的經濟學人;馮孝忠在盤房集數十年功力,但對世情又看得很清澈;SKY SIR精於技術分析賺錢無數,但其實他最希望是學施老闆能回饋社會;龔耀輝隱身於方卓如背後,最終也要自我引爆;連黃師傅每日在交易所講股票頭頭是到,其實他更長於發掘更多Number以外的世界.... 當然不可不提是我們的靈魂人物青姐,由第一天她答應出任主持,中間風雨無間、八號風球一樣披甲上陣,我敢說她為節目不知得罪了多少人。有一天她問我驚唔驚得罪人多、稱呼人少?我笑說如果你不閙人,就不是胡孟青。其實心底裹是一百個佩服,仲想講呢個世界仍有很多人很多事值得你繼續閙下去。 由初代主持曾安遜、至蔡展翔、現任的洗棠哥、IRIS及林俊業,我們的主持亦一天比一天進步。要知道做Café節目與傳統新聞主持有很大差別,如果你不做功課,說兩句已經很易露底;如果

披露為本

今天出席了特首智囊機構智經比老總的Editor Briefing,他們提出了改善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地位,有三個重要建議。 智經話,九成九來本港集資公司,均是來自內地企業,加上本港上市門檻又太高,要維持現時上市中心地位,就要作出調整: 1. 放寬只有六個司法管轄權的公司均可以港上市的規定。 2. 要求本港放棄「品質保證」的監管原則,改為以「披露為本」作為監管準則。 3. 指監管機構加強執法力度。 其實港交所去年已經放寬只限四個司法管轄區公司到港上市限制,相信大家對取消一些不合時宜的條文亦不會有太大反對聲音,講到以披露為本,由投資者自行負責自己的投資行為亦是符合國際趨勢。 不過要先弄清楚何謂「披露為本」,我們要知道當中核心的原則: 投資者要為自己的投資行為負責,因此需要加強教育,同時亦要給予投資者一把「利刃」,可以保障自己的權益。 這把「利刃」其實很簡單,就是集體訴訟權利。 Class Action在美國固然不是新鮮事物,就算內地亦隨著引入證券法,容許投資者可以向上市公司提出集體訴訟,香港在這方面一直遠遠落後。 就這個問題向智經各智囊提出,得出回應是:「目前未有仔細考慮這個部分,我們想先由高處看問題。」 吓!!!!!!?????? 我們了解,香港的監管機構一直擔心,在本港引入集體訴訟後,最終只會令上市公司年終無休面對投資者索償,最終是肥了律師趕了客,最終得不償失。 其實這又是大老官天生的杞人憂天: 投資者想賺錢,上市公司不想賠錢。有了訴訟權,上市公司每一個動作都要先考慮投資者利益,這不正是披露為本的最基本要求? 如果下下都要由證監會代為出頭,SFC要加多幾多人手?監管機構要幾大權力? 將保障投資者責任交回投資者自己負責,方為改善市場質素的上策。

精心呵護

圖片
又係黑色星期一。 今年以來內地三次大跌市,都是在星期一,換來股民有周一恐懼症。 去年十月上海股市牛氣沖天。 有人賣樓換股,有人終日流連證券行。 半年後證券行人去樓空。 上證指數一年間經歷左天堂同地獄,去年十月二十一號高位見五千五百,半年時間又累積跌番四成六,貼近3271點一年低位。 即是說過去一年入市,都要輸錢。 如果買左中石油,輸得仲慘,舊年十一月上市,曾經最高見48.62元,當時如果唔識跟股神巴菲特高位出貨,而家股價累積又唔見六成半,今日仲一度迫近招股價水平。 我們想找回去年那些什麼中國股神,內地巴菲特,現在通通不見影踪。 跌了四成半,是全球表現最差股市之一,內地傳媒形容係集體跳水,無人夠膽講幾時見底。 不過叫中央救市嘅聲音始起彼落,連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同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樊鋼都同意政府需要干預,避免市場崩潰。 《人民日報》亦發表評論文章,認為要對股市精心呵護,避免股市拖纍經濟發展。 連國家喉舌都開到聲要「呵護」救市,到底市場而家仲等緊什麼? 最新消息是,內地提前星期三公布經濟及通脹數字,證券界普遍認為通脹會放緩,是否有什麼陰謀論?

方卓如

今集好像大迫供,都說不好得罪女士..... 順帶一提,下周節目踏入一周年,有一小時special。

廉價航空

甘泉努力了兩年,終於以清盤收場。 搭過甘泉的人都知,由第一天開始,已經有不少分析指甘泉根本不是以廉價航空公司營運。 長航程、低使用率、升降費昂貴、機隊網絡細,全部是廉價航空大忌,要說失敗,早就有跡可尋。 在歐美市場廉價航空已經進佔了兩成航空市場,但對亞洲來說仍然是新興事物。 不少亞洲航空都是由原來的航空公司分拆出來,例如日本ANA就要搞廉價航空應付JAL競爭,大韓亦有類似舉動,對付東方泰國航空。 更大對手當然是來自內地,三大航空集團訂價比起其他航空公司幾乎近平一半,不講求飛行質素,一味要平的乘客就合晒佢地要求。 新的航空技術已出現兩極化,一方面出現了豪華版A380,同時又設計出不設坐位的平價版,反映航空公司開始意識到需求的變化,順利成章由航空公司自我分拆亦很合理。 香港毫無疑問題需要廉價航空,不過賺慣大錢的國泰似乎暫時看不起這個市場,而另一障礙是香港國際機場根本是劃一收費,要在香港搞廉價航空有更大難度。

今天貨幣市場有兩件事值得留意。 1.十五年來,人仔終於再次升穿七算心理關口。 2.新加坡擴闊浮動匯率範圍,人仔變相升值。 七算其實只是一個心理關口,實際無咩指標作用,反而值得留意係人民幣在第一季升值速度加快,三個月已升值4.4%。 想了很久到底人仔升值對我們有什府影響,其實最影響是港人北上工作,但又要繼續收港紙的打工仔。 夜食住行全部在內地,人工即時縮水一成。 其實我們駐京、駐滬、駐粵記者,何嘗不是深受其苦,真希望公司可以體諒比番些少補貼。 港紙貶值,內地消費已有好多鋪頭講到明,不會收港紙。到深圳找換店想唱錢,負責人都坦白話,唔係好想做蝕本生意。 受影響還有一眾香港廠家,由於大部分工序仍然在內地,人民幣不斷升,令每張訂單利潤下降。 不單香港廠家擔心,內地紡織企業都面對直接匯兌損失,加上近期接到外國訂單銳減,可能有三分一中小型紡織公司面臨倒閉。 同樣面對通脹問題,新加坡決定用埋貨幣政策解決,將坡元兌一籃子貨幣升值。 坡元單日就急升百分之一點五,推高全線亞洲貨幣上升。 市場即時揣測同樣飽受通脹之苦的香港,到底港元會否脫勾? 但十年前,有分狙擊港元索羅斯話,不相信港元會同美元脫勾,原因是特區政府以穩定為大前題,而維持港元同美元掛勾,亦令令港元,不會同人民幣完全一樣,符合一國兩制。 看看新加坡通脹率,只是預測全年會達到百分之五,就已經需要將貨幣升值。 二月分香港通脹率是百分之六點三。 聯匯不可廢、但真的不可變嗎?

無王管?

圖片
證監會終於首次表明,無意就針對大戶投資者市場『累計股票期權產品』、即係ACCUMILATOR作出監管。 過去半年買了ACCUMULATOR的投資者損失慘重,部分投資者更試圖向私人銀行投訴,認為自已被誤導。 證監會主席方正話,由於呢種產品係以私人配售方式出售,不屬於證監管轄範圍。 確實,產品的確不屬於零售層面,無需要事先審批,同監管。 ACCUMULATOR,一般要私人銀行客戶,即擁有一百萬美元以上資產投資者先可以購買,買的時候,客戶要簽署文件,確認係專業機構投資者,清楚知道合約條款同投資風險。 因此從保障角度看,根本是明買明賣,客戶不可以說自己不清楚條款。 但銀行銷售呢的涉及股票成分ACCUMULATOR,則屬於經營證券業務範圍。 根據證券及期貨條例,銀行經營證券業務由金融管理局監管,監管尺度同證監會規管證券行一樣,如果買左呢的產品客戶有投訴,對象係負責監管嘅機構。 Accumulator合約一般為期半年至一年,特點係一旦股價跌至行使價以下,買家就要接雙重貨,遇上大跌市,一旦斬倉涉及合約價值要計及雙倍數量、同時間值。 最近有投資者就博銀行不希望得失大客心態,搵埋律師上私人銀行,攞著錄音,質疑銀行銷售手法誤導。銀行為免惹麻煩,都請願息事寧人,要求客戶簽下保密協議,就此了事。 我們認同投資者需要了解產品條款才投資,不過更關注的是市場對ACCUMULATOR的資訊認識很有限,包括發行量、金額、成交、未平倉合約等等資訊唔多,但這些產品對股價以至大市都有很大影響,產品變相增添捕捉股市難度。為了保持公平市場及保障小投資者,證監會實在有需要納入監管範圍。

一「脫」成名

港美利率原本應該倒行,不過聯匯就將兩個風馬牛不及的人拉在一起。 美元出現崩潰式下跌,當然拖累港元齊齊插水,連帶人民幣兌港元亦升穿九算。 人民幣兌美元今年雖然累積升左百分之四,不過以實質有效匯率計,人民幣兌歐元及日圓反而有所下跌,有分析就指,一籃子貨幣掛勾可能更能反映現實情況。 港元又能否考慮與一籃子貨幣掛勾?我們認為大可詳細研究。 當然,由美元轉為一籃子貨幣一刻,市場是會引起震盪,不過要考慮可行性,其實要數番1983年前。 23年前,出現了一個現象:超市大排長龍,市民恐慌性地搶購食米、廁紙等,港元在9月24日上午一度跌至每1美元兌9.60。 任志剛在觀點中曾經說過:「在一、兩家銀行有另一形式的輪隊悄悄形成:以支票形式大筆提取銀行同業信貸額度及存款,又或說要在銀行分行提取現金及兌付支票。」這個才是聯匯制度推出的更大原因。 面對今天美元持續弱勢,任總說的景象我們今天倒真的似層相識:港元跟隨美元不斷眨值,入口通脹令柴、米、油、鹽樣樣都加,通脹升至十年新高,市民擔心物價持續上升,搶米搶罐頭情況今天一樣出現。 雖然未有市民到銀行提取大量現金,但面對高達六厘的負利率,誰又會將錢放在銀行? 有證券行已經提出,隨著人民幣不斷升值,本港通脹只會係日益惡化,估計港元有一成機會會於未來一年內脫勾。 到底今天市場能否承受脫勾後果?其實在05年金管局強化聯匯措施,由硬性7點8變成上下限兌換保證範圍7點75至7點85,聯匯已經自行打破了「處子之身」,而當時市場真的未見有任何不利影響。 今天面對全球經濟不穩,香港在內地經濟強勁帶動下,撇開股市不談,經濟仍然估計有百分之四至五增長,其實已經遠較美國可能衰退理想,相信是全球村之中,少有「高增長」地區,而家選擇將港元與一籃子貨幣掛勾,相信資金仍然會陸續流入尋找投資機會,因此理論上出現強港元的機會是比弱港元機會大。 不過看任總上周的觀點中,雖承認匯率對通脹有影響,不過就否認是通脹升溫元兇。 他以金管局內部的研究,顯示港元匯價每轉弱一個百分點,短期來講,只會令通脹額多升0.1個百分點,中期影響就係0.2個百分點。 以舊年為例,整體通脹中有0.6個百分點,是因為匯價下跌所致。 令人難以信服的是,任志剛居然提出,真正通脹元兇,是打工仔分薪酬。 他說,03年以來失業率跌至十年最低水平,而單位勞工成本上升,才是影響通脹最大因素。 敢問大家一句,有幾多人分人工加幅真

糧慌

從電視看到馬局長走進超市,叫一位太太唔需要咁恐慌買米時,看到那位太太的面上反應,真的有種非常啼笑皆非的感覺。 那位太太可能心中會想: 我憑什麼信你? 不知局長知不知道,當他叫這位太太不要買米時,國際米價在周五單日又升上了一成。兩個星期累積升幅是五成。 代表中價米的泰國大米價格,已經升至850美元一噸,恐怕一千美元的大關是旨日可待。 我們談了多天大米價格,一方面反映高通脹來臨,另外米是亞洲地區人民的主要食糧,因此米與其他商品交易有很大不同,政府介入的程度幾乎等同石油能源國防,這亦嚴重扭曲了大米的市場調節。(其實自由市場如香港,也規定合資格米商要有十四儲存期。) 按理,米價上升,農民收入自然會上升,亦會增加耕地數目(例如將農地由玉米轉為大米),供應增加了,價格自然回落。不過由於政府認為米是重要資源,像埃及、中國、印度、越南均採取了限制大米出口,企圖控制本國米價,結果當然是令農民欠缺動力增加大米供應,結果就是扭曲了市場供求,反而弄巧成拙。 糧食恐慌可能是比能源危機更大更迫切的一個課題,在西非多國已經因為大米供應短缺而出現社會暴亂時,我們的局長憑什麼叫人不要買米。 都係趁本港米價未漲,去超市買番三包泰國米。

自我引爆

當日問龔生是吾否方卓如,當時他矢口否認。 半年後,露相始見真人。 照看,龔生應不會出任副局長。 至少,他仍可以上café傾佛偈。 ########################################## 答客問   《信報》威力強大,現在個個見到我,都說:「想不到會計師都可以寫得如此文章。」  為什麼不可以?誰說會計師一定是蛋撻頭,粗黑框眼鏡,閉門造車,沉默寡言,不善交際……(下省一百字負面形容詞)。   會計師為什麼不可以關心社會,多才多藝,能言善辯,交遊廣闊? 別無其他   在香港,是沒有秘密的。你想隱姓埋名,始終會事與願違。   知道名字背後的真人,是最無癮的事情。聽見一個DJ聲音甜美,看見真人之後,慘然發覺上帝原來極為公平;讀過浪漫愛情小說,發現作者原來是名麻甩佬,對少男情懷的打擊,幾近感情受騙。   基於這種寧畀人知,莫畀人見的童年陰影,打從第一天用「方卓如」寫文時,就立志要這三個字「文在名在,文亡名亡」,打死不露真身。近如親細佬,上至大老闆;日見夜見的死黨,萍水相逢的損友,無論怎樣嚴刑逼供,打死唔認。   不過,兩個人知道的事情,就沒有秘密。當傳媒財經行家都知道化名背後是誰,你再自以為可以隱形,就愈加戇居。倒不如自我引爆,來得乾脆利落。 國金源起   有人說寫作有如鬼上身,不由你不信。   2004年,立法會選舉,我是會計界候選人之一。當時我的競選智囊李律仁,介紹蔡東豪給我認識。是一頓午飯,地點在金鐘某餐廳。我記得蔡東豪當時說:「來之前我並不睇好,聽完之後,又覺得未必太差。」這是我與蔡東豪第一次見面。   之後,他失業,我競選。感謝他的幫助,介紹了幾位猛人給我認識。時至今日,我亦得益不淺。   再之後,與蔡東豪亦偶有聯絡,喝杯咖啡,吹吹水。   有一日,在國金碰見他,當時他正趁未有新工作,寫他那本《金錢之王》。在Starbucks喝咖啡期間,他表示有計劃復出,幫《信報》寫專欄。他問:「我寫一三五,你寫二四,如何?」我當時的反應??飯應。   當他向我說一三五、二四的分工,我就即時想到用什麼筆名。他是「原」,我是「方」;他叫「復生」,譚嗣同的字,我就叫「卓如」,梁啟超的字。有本事的讀者,一定看得出來。   之後,計劃有變。接下《信報》半版紙,沒有了原復生,變成了孔少林一個欄,我一個欄。這半版紙,當時我們是望FT Back來作參考。   方卓如

醫療保險

政府醫療融資計劃正在進行諮詢! 部分討論範圍仍然集中強醫金對中產階層影響較巨,亦因為這樣專注低下階層的政治團體,沒有向政府施壓,因為這個政治籌碼效力不大,亦都不會見一批家底豐厚的立法會議員為大家出力,因為強醫金得益者一定是老闆一族,強醫金針對打工一族,滾存一批錢後,庫房減壓,政府可以連利得稅都再減,美其名進一步打造香港低稅營商競爭環境。 其實政府主力推薦醫療融資的其中一個方案,是所有打仔工都要付出,同強積金一樣,大部分勞動人口都要供款,根本就不單止中產階層,低下階層同樣要供款。 不論誰得益最多,誰承擔最多,而根本問題,是有無效用。 以強積金為例,說一個千真萬確事件,一位長者二千年時五十幾歲,他見自己當時已高齡,不敢進取,選擇政府所謂最低風險的保本基金,零七年退休,大家都明白收場是何事,扣除基金公司收貴,基金經理佣金,保本?完全是笑話吧...還有通脹呢...他很悔當時錯信宣傳,錯信政府..但又如何...我們是蟻民嗎???!!! 可能你會說這是極端例子,但回想強醫金真是幫到大家嗎?我想不少打工仔,公司可能都有醫療保險,我的經驗是真的未能醫好過...避免醫療質素下降,強制保險有效嗎? 真的好想提提大家醫療融資諮詢文件六月中截止,無論大家贊成定反對,也要把握機會提出意見。 http://www.fhb.gov.hk/beStrong/tc_chi/consultation/consultation_cdhcr.html

不能救

圖片
財經雜誌主編胡舒立在愚人節當日發表股市不能救論,實在有相當大勇氣。 胡主編提出「不應救、不能救、亦不必救」,選擇將自己站在一億股民的對立面,有邊個夠膽做? 面對股市急跌超過四成半,上證指數由高位崩潰一半下來,跌幅之大直迫零一年宏觀調控,股民在網絡留言,要求政府救市,已經由希望變不安變失望再變成絕望。 有報道話,有股民因為見到自己唔見左十幾萬,身家蒸發一半,當場在股票行中風。 有股民就直言唔敢番屋企見屋企人。 我們認為,救市不救市,其實是問錯了問題。真正要問的是,那個政策不合理,那個政策會令投資利益受損害。 事實上全世界政府都會針對市場失效進行調節,遠至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我們今天的曾特首就試過動用外匯基金打大鱷。數近,一個星期前,伯南克動用儲備三百億美元,支持摩根大通賤價購入貝爾斯登,以挽回市場信心。這些舉動,全部均是政府救市。 我們認為關鍵是,到底事件有無引起系統風險,任由事件發展下去又會有些甚麼後果。 記得去年十月內地股市面對股瘋,有不少股民當股票係提款機,認為股價只會單邊走。當時基本分析是,內地資金太多,而可以容許投資的股分又太少,結果在太多資金追遂太少股分下,定律當然是推高資產價格。 因此,當今天大家歸咎兩年前股改不周詳,到今天有太大解禁股出台時,實際上今年有總值3萬5千億元股分可以全流通,就是針對去年泡沬而發出的「穩定」市場措施:擴充股票容量46%,滿足有需求的資金,因此股改正是針對去年股瘋的有效措施,是正面的部署而非跌市元兇。 對於一些不合理措施,例如雙邊收取股票印花稅,中央當然可以加以理順,降低交易成本。不過是否單單降低印花稅就足以救市?正如胡舒立所言,內地有太多「阿爺論」,一有不滿就要求政府救這救那,這樣做只會令市場進一步扭曲。 是時候改變這種文化,縱然代價會是很難承受。

血色黎明

圖片
瑞銀撇帳190億美元、供股150億美元、連續兩季業績虧損。 股價反而升一成二。 金融時報問,點解會係好消息? 市場解讀係,撇帳金額雖然大,但唔似舊年係毫無先兆,至少係市場預期之中。 不過跟據標準普爾估計,次按撥備總額達二千八百幾億美元,現在投資銀行累積只是撇帳千五億美元,未仔壞消息仲會一個接一個。 另一個解讀為好消息,是瑞銀股東肯供股,而雷曼發行可換股優先股亦超額完成。 華爾街日報話,銀行有辦法搵到資金來源,現有股東又唔需要被攤薄權益,銀行亦至少唔需要賤價沽售資產。 另一個憧憬係收購合併,瑞銀今次供股要到五月先完成,市場已經揣測好似係美國銀行、以至摩根大通有能力進行收購,而唔少歐資銀行好似係西班牙SANTANDER就有興趣提出收購,而滙豐行政總裁紀勤亦表明,開始重新留意併購機會。 歷時八個月嘅金融風暴,中間都曾經多次憧憬、以為最差情況已經過去。 好似舊年十月初多個主權基金入市,或者十一月大摩大幅撇帳37億美元,市場都曾經以為最壞情況已經過去,可惜每次都是換來更大失望。 即使見到曙光,但前景仲要視乎盈利前景,大摩估計今年投資銀行盈利會倒退兩成,削減成本包括裁員係當務之急。 事實上,新任瑞銀主席已表明,未來需要進一步重整業務。 金融時報就話,即使金融市場開始見到黎明,呢個黎明都會係非常血腥(Bloody Dawn)。

小陽春

施老闆大幅調低對樓價的預測,由之前估百分之三十,下調至只有百分之十。 如果由年初按城市中原指數計算,其實都已經升足了一成,按此推算,未來九個月樓市只可以橫行。 中原指數經過連升33個星期後,最近兩周首次出現回落,而之前預期樓市在農曆後出現的小陽春,亦從來未有現身。 自己在農曆年假期間都曾經去二手市場探下路,睇下值唔值得換樓,結果發現不少業主相當心雄,部分條件裝修好一些的單位,標價有超過兩成溢價,最令人吃不消是業主那種「你今天不買、我明天可以賣更高價」的態度。 一個月後,赫然發現當天不少看過的單位仍未有人問津,部分叫價早就回落一成。 坊間開始有不少分析認為,雖然美國不斷減息,但對樓市已再無太大刺激作用,主要是市場早已預期減息效應,而隨著息口見底(以美國聯邦基金利率計,如果以一厘做底線,最多都只是減多一厘二五),息率將會回升,屆時供樓負擔自然會回升。 這個分析明顯是忽略了負利率的因素。不錯,香港利率再下調直間可能有限,息口好可能會很快見底。但不要忘記,蠶蝕我們購買力的通脹已經變成洪水猛獸,目前存入紅薄仔負利率是6.29厘,而按揭利率的負利率也達到負3點8厘,是九十年代資產泡沬以來從未見過。 面對負利率、股市又蟹,投資高息貨幣亦絕對不少,對於一些風險胃納不高的人,自用固然有很大買樓誘因,即使作為投資者,四至五厘的回報也算不錯。 目前樓市肯定是面對冷風,但並非因為股市下跌,此終套股換樓的人不是大多數。倒是樓市經過去年初累積急升三成後,業主心態過於進取是需要有一個調整期。 到底炒風是否嚴重?以確認人身分買賣的合約,雖然是升至佔整體成交總數百分之4左右,但較97年一成以上仍少得多。而經濟改善,市民負擔能力亦得到提升。 雖然話CASH IS KING,不過在高通脹年代,錢,持續雖要一個出路。 有心置業,真的不妨趁今次調整大手壓價。

輪米

圖片
繼續講搶米。 本地傳媒報道米價大漲,鏡頭所見,超級市場貨架被掃得七七八八,居然今次有八二年Feel。 而傳媒焦點亦大多數放在泰國入口米價上漲。 香港今年頭兩個月,入口的六萬公噸食米中,有五萬四千公噸來自自泰國,反而由內地入口只佔少數。 有泰國食米出口商話,上個月一公噸米、出口價係五百美元,今個月已經加到七百五十蚊美金,預計四月,會升到一千蚊。 泰國目前有十間主要出口商,控制左六成食米出口市場。 不過實際上米價急升,是全球現象,主要是受全球暖化,令農作失收,環球米供應大幅減少三分之一所影響。(當然,大米對亞洲人的影響是遠比西方人顯注,因此除了一分金融時報,外國傳媒少有跟進。) 正上篇所講,埃及、越南、印度同柬埔寨都為了平息市民對國內米價急升的不滿,都寧願減少出口,類似舉動就大大減少了出口供應三分之一。 供求關係之下,印度將大米出口價,由原來六百五十美元一噸,已率先提高至一千美元。 由於預計米價會繼續升,所以將啲米囤積,部分發現出口商發現,如果跟據之前簽訂的協議出貨,會發現少賺二百美元一噸,故此寧願賠錢都唔肯履行合約。 雖然有分析認為大米基本供求其實無太大變化,不過同其他商品期貨像金價油價一樣,米價加入投機因素,估計短期都是易升難跌。 ############################ 本港方面,政府強調我們有十五天的大米儲量,呼籲市民不要搶米。 上一次市民到街市搶米,是零三年沙士,四月有人假借明報名義發表香港成為疫埠,市民恐慌之下爭商到超市搶米。 其賓政府是在零三年一月,取消了對食米進口實施配額,全面開放食米貿易,並邀請業界人士註冊成為食米貯存商。 不過開放之餘,政府亦對食米維持最低限度的管制,就是制定十五日儲備,以確保有穩定的食米供應。 措施開放之初,的確令米價有回落跡象,大約是下調了兩成左右,不過熟悉行業的朋友都知道,大米的市場競爭其實不大,多個代理商已壟斷了行業,實際上是寡頭壟斷。 相信未來時間大米供應仍然會充裕,不過價格明就難以回落,會處於高位很長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