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9月, 2007 起發佈的文章

中移動在農村

圖片
恆指今個星期升穿二萬七千點,處處都有怪現象,其中一個是內地四間電信公司全面皆升。 中移動及聯通是流動電信、中電信及網通是做固網(撇開小靈通不談,因為規模太少)。如果是炒電信業重組/ 發3G牌照,中電信及網通當可受惠,聯通亦在憧憬拆骨下上升,這些不難理解。但中移動面對更大競爭,過去一網獨大情況將難復在,憑什麼上130蚊?相反,如果是估計電信業奧運前都不出現重組,流動電話繼續取代固網,咁中電信/ 網通又憑什麼升? 中移動近年力拓農村市場,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農村消費力弱,ARPU一定被拖低。不過中移動的管理層很有信心告訴分析員,ARPU可以保持平穩,何解? 經濟學人曾經引述過一個哈佛大學有關印度電信業對農村經濟影響的研究。在印度南部一個小漁港「Kerala」,每日漁民出海後,例必將漁獲交到鄰近的市集拍賣。由於漁民眾多,供過於求下必然產生價格下跌。有漁民想過搏一搏將船駛至沿岸其他市集、希望可以賣到更好價錢,不過漁獲難保持新鮮,一旦賭輸、再回頭魚鮮已等同垃圾,最終是一無所獲。 研究發現,由於漁獲不能夠以最好價錢、送往需求最大的市場,每年就有百分之五至八的漁獲因此成為浪費,這個情況直至九七年開始有變。 不錯,印度的電信商於九七年將網絡覆蓋至Kerala,漁民發現,一部手提電話可以輕易告知他當日不同漁市場的價格差異,他可以憑此決定,將漁獲運往那個漁市場、賣到最好價錢。多得資訊的流通,Kerala的漁民懂得將漁獲運往其他市場的比例,由零增加至三成半,而結果就是不同的魚市場價格趨向一致。 研究發現,漁民的收入不單因此增加了百分之8,由於整體漁獲浪費的情況減少,令消費者亦可以省下百分之四價錢。這個情況,正就是經濟學中提到的Pareto optimality中的理想世界。 London Business School亦做了相近研究,結論是在發展中國家,每一百人中有十人如果擁有手機,當地GDP每年可以額外增加0點59個百分點,最重要是,這類建設不需經政府進行:政府只需要立例監管電信公司公平營運,其他的,留給電信商自己去賺錢吧! 我們相信,同樣的故事正在中國農村發生,中移動的責任,實在遠比每股130元更任重而道遠。

御宅族

圖片
與我一樣三、四十字頭的男士,相信不少人都經歷過「高達」、「超時空要塞」的洗禮。 到底懷舊是否等同御宅族,相信不少人也有相同疑問。要知道答案,倒不如先了解什麼是御宅族。 跟據有「御宅王」之稱的岡田斗司夫,對御宅族的定義為:在這個「映像資訊全數爆發」的21世紀中,為了適應這個映像資訊的世界而產生的新類型人種。這種解釋明顯是一個自我美化的稱號。 事實上,日本社會對御宅族印象是幾負面,由於不少罪犯都揭發出是御宅族,因此大家在電影「跳躍大搜查線」中,可以看見兩集犯人都是以御宅族為描寫對象,那種實際的偏見不言而喻。 御宅族指標--動畫、漫畫、電腦遊戲,基本上缺一不可,最重要是他們有很強的佔有慾。 「電車男」其實已經是御宅族的一種演變,電影當中的主角其實不是「電車男」或「愛瑪士」,而是背後一班從網上流言室識到的「五湖四海」朋友,他們當中有真正御宅族、有鍾意玩role-play的、但也有來自上班族、或者是來自正常家庭的「渡邊」太太。 當大家都以為日本社會上網非常普及之際,其實所謂上網只是指以手提電話做交流的「姆指族」,真正擁有個人電腦的普及率只有三成半。手提電話的上網模式基本上是「即興性」(Deai-kei),甚至是與不知名的人互相吹水,相反網上流言室就做到電車男內幕後軍師的角色,協助他一步步追求「愛瑪士」。 因此,電車男可以看成是有一群對姆指族看不過眼的人,借網上一群「軍師」,去表揚那種網絡世界的情義。 到底御宅族市場是否「紅海」?過去的模式的確是,日本已有龐大的動漫市場,動漫迷都不愁有錢沒地方使。但隨著互聯網使用愈見普及,有本地ebay用家已經成功拓展日本市場,直接由歐美入口絕版/ pre-sale 玩具(大多是星戰或懷舊玩具),然後轉售予日本/ 亞洲國家。當然,玩家本身當然要有深厚「功力」,否則投回來的物品分分鐘會成為蝕本貨。 最新ebay的調查發現,香港三分一面向全球的賣家,他們的年度收入,已經是個人入息中位數的4倍,其中更有超級賣家,月入居然是港幣一百萬元! ######################### 題外話: 本港文化工作者「湯禎兆」,在其著作「整形日本」中,將御宅族與死亡筆記中的「L」掛上聯繫。 有看過漫晝/ 電影都知,「L」在電影中,其實都是不折不扣的御宅族,終日只待在家中,只愛吃零食,待人接物EQ係零旦。 不過「L」在片中型像就非常正面,不但智慧過人,躲在

Always Low Prices

圖片
零售業巨人沃爾瑪最近有兩宗新動向,一在美國一在海外,同樣令人矚目。 「Always Low Price」這句口號在美國沃爾瑪已經使用了接近二十年。不過新的marketing team決定改變口號,由今周三起,改為「Save Money. Better Living.」。 官方說法是新口號更令人有「emotional」去購物,取代過去只有以低廉價格及產品商店為號召。因此沃爾瑪亦特別標榜去年平均為每個中產家庭、省下二千五百美元開支。有分析認為新的口號就是要打開中產市場,希望擺脫以往平價形象。 不過我們認為,新口號更有一個好處,就是同時擺脫剥奪勞工階層的形象。沃爾瑪作為全球最大的私人企業,營業額如果當作一個國家、以本地生產總值計算,排名高達三十二位。他們全球僱員近二百萬名,不過沃爾瑪大部分員工都是以合約制聘請員工,同時並無為他們購買醫療福利,結果不少開支要由政府負責,唔少評論就直指沃爾瑪將照顧員工的責任,轉嫁予納稅人。 新的口號不但撇除了壓榨員工及供應商、而取得低價的印象,反而更接近近年沃爾瑪提倡的環保及社會責任(最近沃爾瑪就要求供應商提供Emissions data),似是一石多鳥的策略。 敗走東瀛 美國本土要進行改革,海外的步署亦是進退失據。 沃爾瑪零二年進軍日本市場,收購西友百貨(Seiyu)的股權,多年來前後投資了十億美元。今個星期初,就裁掉了450名管理層員工,令今年度預計虧損可能增加至104億日圓。 沃爾瑪購西友以來,從來無賺過錢,相反同樣走平價路線的對手Aeon(即Jusco)及7 Eleven運用了沃爾瑪一向推祟的採購及營銷策略,反而令業績步步向上。 其實不單日本,沃爾瑪去年亦先後撤出德國及南韓市場。如果大家有印象,數年前沃爾瑪亦曾經進軍本港,但不出幾年就全線撤出。 沃爾瑪內部流傳一個小故事,就是已離世的創辦人Sam Walton經常會架駛著小型飛機,由阿肯色州總部起飛,在高空中視察不同州分的分店,如果他認為分店的經營有問題,或輸給對街的對手,他就會立時降下飛機,在毫無防備下突擊分店,要求作出改善。 強如沃爾瑪的營銷策略及市場規模,亦不能克服日本這個外資英雄塚,是文化障礙?是少了Sam Walton這種監察的精神?抑或這個集零售、物流、採購、以至資訊管理的巨人,一旦離開了本土就難以生存?看來中國市場會是沃爾瑪下一個試驗場。

接管360

圖片
昂平360出事以來,焦點一直放在營運公司SKYRAIL身上。 有評論歸咎政府經常錯信外國顧問,包括西鐵西門子事件、維港巨星匯、迪士尼,以及今次SKYRAIL,都難免有特區政府被外國人「搵笨」之嫌。 平心而論,我們認為這種排外的心態實在不必有。香港這個小島、以號稱亞太區國際金融中心見稱,但實質經濟面是非常傾斜,專材又唔比入境。要拓展一些專門項目,外國公司有實際營運經驗,由外資承包實在無可厚非,也實在無需過早患上「紅眼症」。 SKYRAIL 作為管理澳洲CAIRNS最大RAINFOREST CABLE CAR的管理公司,有足夠發展經驗,本身亦有很強的管理層。 那為何仲出事? 先看整個事件處理手法,完全是一課「CRISIS MANAGEMENT」最佳的反面教材,最慘是同一時間,台北「猫空纜車」同樣出現故障,但人家處理的手法,就最少比香港高明。 先由三個層次看今次危機處理: 1. 首當其衝當然是SKYRAIL: 管理層欠透明度,事後不認錯,搞到大佛都動怒,正所謂天怒人怨,打死都無得怨。 2. 其次是地鐵: 未有訂定監管指標/ 合約不能妥善追究營運商責任,結果做成今天要一手買番成個SKYRAIL回來。(不過既然錢解決得了,也就不是什麼大問題。) 3. 政府,一開始就置身事外,其實責任先最大: 反應慢/ 欠監管/ 卸責/ 仲要做到「義無反顧」,大大聲走出來要檢控前線員工。 將政府今次處理SKYRAIL同台北「猫空纜車」事件一比,就高下立見: 台北市長郝龍斌即時道歉外,並第一時間宣布追究市府副秘書長楊錫安、應變指揮所指揮官鄭俊明等七名官員責任;同時,台北市政府亦將依合約追究包商與系統商POMA公司責任。 為何香港不能? 我們認為這個涉及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政府與地鐵簽訂管理合約時,根本無設立保障條款,因此出了問題,亦難以作出任何追究。 說來簡單,較妥善處理方法,其實是與SKYRAIL 訂立明確服務指標: 1.安全系數 2.營運表現 3.經營效益 如不合符指標即作撤換,如此根本不需要引起咁大爭議。 不過事到如今,我們都認同施老闆睇法:地鐵與SKYRAIL簽訂二十年長約:由地鐵直接買起SKYRAIL,以避免打官司: 雙方互揭臭事,不利地鐵/ 政府形象,這個不失為一個較快處理事件的手法。

老吾老

圖片
老,一個好值得研究的話題,亦不可逃避的問題,因人口老化已越來越嚴重。 有評論會說,時代進步,加上香港根本不是福利社會,自已應為生活負責,不應靠政府,但我真好想講講,我們這一代懂得買保險,懂得理財,但我們的上一代,我所說這上一代,年齡都只是五、六十歲,現今我們平均年齡越來越長,這批曾經為我們作出社會貢獻,我們真可以這般冷血。 濫用與否,是查核問題,但與此同時,查核過程是否應細心一點了解實際個別情況,請官員們不再要高高在上處理事件。 首先目前退休年齡押後,是一個值得考慮,隨著人類平均生命年齡越來越長,看來大部分企業的退休年齡都不合時宜,政府應帶頭做起。 同時面對時代不同,應分別推出多種照顧方案及服務措施,並因應需求轉換,調整政策方向。檢視我們的福利政策,應逐漸從過去強調機構式照顧,導向更具可近性與人性化的居家及社區化照顧。 談到福利制度涉及社會資源再分配,本身一定是一個零和遊戲,因此點樣去分配資源,同時又達到經濟效益,就是福利經濟的主調,但我們首要條件是用得其所,希望政府聽到.....

一周風雲人物

圖片
今周風雲人物是被受批評的英倫銀行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 Mervyn King為了拯救陷入財政困難的NORTHERN ROCK,不惜為銀行存款,提供百分百擔保,真是史無前例。 這位KING OF ENGLAND 原本好講原則,當歐洲央行,同美國聯儲局頻頻出手注資,BUMP水紓緩資金緊張的時候,他就堅持不開水喉,亦反對減息救市,但最終由積極不干預,變成積極干預。 有好的回應,但批評聲音亦不絕於耳,因為會引起極大道德風險,政府包底,存戶會覺得將錢存去利息最高嘅存款公司都可以,根本不要找穩健的銀行。 默文金在國會作證時都有辯護,說到央行原本傾向以「最後貸款人」身分,透過「非公開」方式,向NORTHERN ROCK注資,但現時條例不容許。 原本英國補償機制對銀行存款保證上限為33萬鎊,事件標誌着英國政策有重大改變,最新英國政府則表示,正研究全面改革現行存款保障制度,並考慮檢討現行金融機構監管機制,還計劃數月內提交法案。 無上限的保障完全不可取,最新會點改革.....

FOMC

圖片
我們在紐約街頭,做了一個小測試,比華爾街出入的人,揀伯南克同格林斯潘,兩個揀一個,點揀? 一個史無前例、歷任聯儲局主席近二十年,同七個總統合作過,另一個就只係上任年幾,結果都不難想像。 FT亦做了一個投票統計,問題是「你是否贊成減息半厘?」近二千個回應中,只有三成人支持,七成人反對。 不過伯南克、愈來愈證明到,佢係比得上格林斯潘,至少華爾街日報同彭博都係咁講。 最多人解讀,伯南克今次減息,係學左格林斯潘處理九八金融風暴、以及「九一一」危機嘅手法,即係以市場意料不及嘅措施,去防範未然、提早防止經濟出現下滑,總好過咩都唔做、等待衰退來臨。 喺大幅減息之下,伯南克為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取得一個新稱號,就是東京三菱UFJ叫的「FRIEND OF MARKET COMMITTEE」,即係「市場之友」。 讚好彈好,星期四伯南克就要到國會為次按問題解晝,今次大幅減息,除左幫佢取得一時掌聲外,市場亦都暫時忘記左、之前對伯南克反應慢嘅批評,睇來有好大機會甩身。 無錯,贏家係伯南克先真!

減息

果然不出所料,全球央行大救市! 不過今次聯儲局減息半厘,就引起極大爭議。 彭博話,今次係五年來,聯儲局首次令市場「跌眼鏡」。 有前聯儲局官員形容伯南克減息決定係非常有前瞻性,雷曼就形容係勇敢決定。 華爾街日報仲誇張,形容伯南克終於證明佢係比得上格林斯潘!!! 不過有贊都有彈, 英國金融時報話,終於知道伯南克領導下嘅聯儲局,係一個進取嘅聯儲局。 佢地認為,今次減息會付上好大代價,令市場有錯誤信訊,認同減息係鼓勵投機。 雖然聯儲局聲明仲提到,會監察通脹風險,不過金融時報話,無人會再相信呢句說話,反而會有更多人相信, 美國會改變強美元政策,一旦投資者拋售手上美元資產,會令到而家依賴資金流入嘅貿易赤字,係進一步惡化 。 瑞信就話,今次減息,對伯南克八月底時講過唔會為投資者錯誤行為負責,無疑係「自刮嘴巴」! #################################### 雖然今次減息係有點意外,不過對我們派去紐約的採訪隊,就是最大強心針,能夠cnbc同步公布聯儲局減息,以及留在紐約交易所報道即市反應,一切之前的辛勞,似乎都是值得!

不確定的動盪

圖片
當一片閙洪洪談「動盪年代」時,我又不期再次翻閱前財長魯賓寫的自傳「不確定的世代」(In an Uncertain World)。 如果說格林斯潘是最有前瞻性的中央銀行家,那魯賓就是有分量等同,過去三十年來最重要的財長。 未有機會看「動盪年代」,不過如果講到批評小布殊的政策,魯賓至少早了四年開聲。 時代雜誌99年選出的「Committee of Three」,就是有格老、魯賓以及當時副財長Larry Summers。在In an Uncertain World中,魯賓一開首就談到自已處理九五年墨西哥金融危機、以及九八年處理LTCM倒閉以及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其中特別是要成立二十億美元的匯率穩定基金,以拯救墨西哥政府,當中涉及遭遇國會反對,以及甘冒干預市場的指控,魯賓很坦白交待了自己當中的忐忑不安,以及看到措施收效時、墨西哥國庫息率回落那種興奮心情。魯賓告訴大家,更高級的財金官員,也是人,down to the earth,其實與你我也沒有太大分別。 書名叫uncertain,其實是魯賓交待自己那一套probabilistic decision making(或然性決策概念),他說很多人都懂得提隨面對不明朗時,會以或然率去計算每個決策的影響,但知易行難,真正運用到這個道理的人並不多,魯賓自己就是靠住在dealing room多年養成的一套probabilistic thinking,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模式作決策,書中就有不少篇幅提到這種思維。 「Rubinomics」 就是指,在魯賓擔任財長的年代,提出以削減長遠結構性的財赤,達到長遠經濟增長目標。魯賓從來沒有拒絕Keynesian的政府主義,認同在經濟衰退時候政府需要增加開支,但就反對長期性赤字開支,特別是結構性財赤問題。而魯賓亦成為少數在任財長,可以令政府回復收支平衡,亦造就他成了少有的偉大財長。 魯賓當年就曾經想過支持戈爾競選總統,與小布殊一爭入主白宮。 今天全球政府及央行都面對是否需要救市,用魯賓的準則來看,就是要評估有否系統性風險。以NORTHERN ROCK經驗看來,已經跡近擠提,看來今次大規模救市都是阻不了。

動盪

圖片
格老新書「動盪年代」要到星期一先公開發售,不過彭博同華爾街日報都已經提早買到。對於目前經濟狀況,格林斯潘並唔樂觀,佢喺新書中提出三個預測同三個趨勢,將會大幅度改變未來二十年幾年世界。 格林斯潘三個預測,包括經濟增長由而家到二零三零年,將會放慢至只有百分之二點五,相反、通脹就會由而家百分之二上升至百分之四點五、而十年期債券孳息率就會由百分之五升至百分之八,最終會迫聯儲局提高利率到十厘水平,去壓抑通脹。 格林斯潘呢三個預測唔係憑空構做,而係建基三個佢認為而家已經可以觀察到既趨勢預測出嚟。 第一個趨勢係環球股市不斷攀升既最大功臣:全球生產力,格林斯潘認為,將會出現明顯放慢,由二千年科網泡沬時既百分之三點六,放慢至只有百分之二。 而另一個趨勢係中國降低全球通脹因素將會消失,廉價勞動力同埋產品將唔會再出現,中國入口產品會不斷漲價,唔可以再壓低全球通脹。 而第三個構成通脹既轉變,就係嚟美國政府本身,聯儲政府吸納左私人開支後,將資源使喺一啲更無效率既項目上,最終只會構成通脹。 格林斯潘係特別在意最後呢點,佢話,作為一個「終生自由主義共和黨」成員,佢對喬治布殊唔能夠控制政府開支感到好失望,認為重大錯誤,亦注定佢地喺舊年選舉中失利。 本書揀左喺聯儲局議息前一日發售,不過搵勻全本書,都無提過伯南克呢個人,淨係喺其中一張相片有一句注腳:「我很放心將聯儲局主席交比呢個富有經驗既繼任人」。

陰溝翻船

圖片
今天想多談日本,說的是安倍晉三。 一年前安倍挾著小泉純一郎的高民望當選日本首相,當時大家都認為只要蕭規曹隨,安倍不犯下甚麼大錯誤,這個日本戰後第一個出生的首相,總可以做到任期完結為止。 何惜他就是不爭氣,委任的多名大臣都一而再被揭發涉及獻金醜聞,結果在七月的參議院選舉中大敗,期後亦斷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安倍一年前以高票數當選自民黨總裁,為何前後一年就有這麼大變化,變成被選民唾棄? 選人不善當然是箇中原因,不過金融時報認為,一年下來安倍只懂向外宣揚他的鷹派思想:將防衛廳升格為防衛省,推倡「國家安全保障會議」(NSC)構想,不過經濟方面?比起他的前任小泉、完全是交了一分白卷,既沒有小泉推動「郵政改革」的決心,亦無仔細構想解決龐大外債的問題,因此面對全球股市屢創新高時候,日經指數比起一年前安倍上任的時候,幾乎是原地踏步。 不談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的風波,單看他零五年為了推動日本推動私營化運動,而賭下自已政治生涯,那分決心其實幾令人折服。 早在明治維新年代出現的日本郵政,由於本身兼營存款業務,很早已經變成日本最大金融機構,不過由於由官僚打理,經營不善以及吸納過多存款,私營化早已是刻不容緩。 曾當郵政大臣的小泉,就建議將日本郵政公社分拆,並必須於2017年度出售,完成民營化程序。但議案不單受到參議院內民主黨反對,連部分自民黨成員亦內訌,聯手反對議案。到零五年,小泉不惜解散眾議院重新選舉,並在眾議院重選後,令私有化法案由於自民黨於選舉中取得空前勝利,而獲通過。 反觀安倍任內幾乎對議案無任何建樹,反而有意為倒戈相向的自民黨員平反,至於推行稅制改革、解決外債過高的問題,安倍亦未有呎進。今年政府外債估計,會升至本地生產總值九成八,加上經濟數據持續疲弱,而本地及外資投資者都持續將資金拋到海外,要唱好日圓的分析員,還請你三思一下!

冒險家樂園

圖片
我小朋友時的印象,對越南,只記得周潤發主演的胡越的故事,以及電台廣播的「不流動拉」....。 時移勢易,越南變化已經好大,近年亦獲不少基金看上了,觀及過去六年經濟表現,越南每年增長幅度都超過6.6%,近年增幅更一度有8.5%,跑贏不少亞洲地區。 雖然歷史不是很長,但股市是冒險家樂園,06年開始,指數由300-400點,一支箭上過去突破1100點,即使好快回落,目前仍然高企在900點水平。 近年隨著經濟改革,越南吸引大量外資投資,逐漸轉向自由市場經濟,國有企業實施大規模的私有化,目前當地人口平均年齡30,人均年收入950美元。 近年越南經濟起飛,越南政府也參考中國模式,計劃將旗下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上市。據悉當中的越南投資發展銀行計劃在越南上市外,也考慮同步於海外上市,香港是一個主要地點,集資合共20億美元。 最新滙豐亦計劃通過旗下保險子公司以大約2.54億美元收購Vietnam Insurance Corp.(又名Bao Viet) 10%的股份。 越南引入外資的規定越來越放寬,即使股票市場亦不例外,不過大家要留意越南股市投資風險相當大,好似政府行為影响市況,由於發展初期政策左右市況,亦正如《華爾街日報》所指出,和許多新興市場一樣,越南股市相當受市場謠言和半真假的消息所造成, 波動會相當大,以及供求失衡,要小心泡沫等等。 越南股市發展初期,亦應小心會有不少欺騙行動,正如當地監管當局表示,「越南公司的壞習慣很多」。最常見的犯罪手法,是許多公司並沒有指派獨立董事。 同時我們的嘉賓黃瑋傑就提醒有興趣投資越南市場的朋友,目前不要選擇內需及住宅項目,反而可以留意建築及商廈類別。

自由萬歲

圖片
佛利民最膾灸人口名作「Free To Choose」,其實是輯自他一套電視教育節目,要真正了解他有關自由經濟與小政府的慨念,應該讀他更早的著作「Capitalism and Freedom」。 不說不知,佛利民本人,其實早期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凱因斯」信徙,不過自從加入過政府,了解過政府「有為」的惡果後,他重返校院後已經深明小政府的好處,他提出政府的任何形式的干預,最終只會做成價格管制,令真實價格不能反映供求。 諷刺的是,這個曾經被他形容為「自由經濟的最後堡壘」的香港,近年反其倒而行,先有98年入市,被他猛烈批評為「insane」,之後曾蔭權放棄積極不干預政策,佛老在他過身前40天,撰寫了「Hong Kong Wrong」香港錯了一文。而即使在最後一刻,他亦回覆了本港記者,評擊曾蔭權胡亂竊用了他「學券制」的構思。 今日,雖然無左佛老,不過曾經刊登左「佛利民」「香港錯了」的華爾街日報、一脈相承,再撰文批評香港嘅不干預政策。 今次題目係「DELISTING HONG KONG」,即係將香港除牌。 文章一開頭已經話,香港金融中心地位,已經逐步同紐約,以及倫敦齊名。 不過今次政府主動增持港交所,就令人愕然。 華爾街日報話,全球主要交易所,已經係私有化,今次港府逆其道而行,增加干預,反而係一個大倒退。 文章提出,港交所其中六名董事由政府委任,原意係照顧公眾利益,現在同時要照顧埋大股東即係政府利益,關注中間有無衝突。 文章話,本港市場作為內地大門,來緊一定會吸引更多資金,但當內地開放後,本港無左賣點,靠的可能係本港嘅聲譽,現在自來,這個金漆招牌,未必繼續有賣點。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我們一再提出政府入市的壞處,不過交易所股價就一升再升,到底是市場懲罰我們這些多口多事的人,還是價格真的比嚴重扭曲?真的不知道。 事先宣傳:繼星期一有施老闆講自由經濟後,星期三我們有孫柏文講港交所、星期四我們有蘇偉文講福利經濟。

多謝!

圖片
要多謝有線同事們將我過去七年蝦錄、薯look傾巢而出。真係一個好大驚喜! 被殺個措手不及。點都好,多謝、多謝、再多謝。好感動。 亦要多謝各網友對小弟同MoneyCafe的支持。唔好意思! 因為小弟去左布吉hea左幾日,所以咁遲先覆你地。 To esther : 我無寫blog習慣,如果有,我再通知大家。我都會繼續支持MoneyCafe blog,有乜想講,有乜想寫,我都會留言。Keep in touch! To blom : 你去英國邊度? To smurf : 我無諗過我對你有影響力。不過,人生總要停一停、想一想。如果你想問意見,歡迎隨時聯絡我。 To cg : 嘩… 乜你咁高速?! 多謝哂! To 匿名 : 我諗你無認錯人,嗰日我係去左英國領事館申請VISA。你想做記者?! 好辛苦喎! 不過,同時你會見多好多野,大開眼界! 代我向你爸爸講聲多謝支持。 To bm : 無錯! 大家唔好cut Cable,否則同事們無機會加人工! To肥哨阿媽 : 真情流露?! 我希望感同身受嘛! To 陳吉 : 我覺得財經新聞本身就係悶,數字、數字、數字。好在七年嚟,小弟的作風從未被吳生同趙生say no。發揮空間好大。 To 會計仔 : 你係咪auditor? 我一直都好尊敬會計行業,無論財經、mkt甚至hr,點都會掂到會計。我曾經有諗過,會計係我career,感覺好pro! 但可惜返左一年,已經發覺唔適合。 To gary : 多謝喺我離開後,你重投有線財經懷抱。如果喺過去日子,曾經因為小弟多言、插咀的表現,令你睇得唔舒服,容我講一聲唔好意思。他朝有機會返Cable做,我一定會記得你的comment。 To 四川臥龍花花, cory, lck1105, lau, lc, stockboy, vcs, yanny, 匿名, Fans of "爛GAG"王, paul, pakman, 肥哨, 肥哨阿媽, novelle, paul_tsui, koala: 無諗過我去會有咁多回應。希望啲爛gag無悶親你地。當初走呢條路線,係有點行鋼線味道。怕觀眾未必受落。好在大部分都接受。你地有乜意見,歡迎提出。我相信Cable同事們一定會慎重考慮。 Andson

風雲產品

要數本年度風雲產品、非IPHONE莫屬。 除了推出時候掀起的一連串熱潮外,十個星期價位就由$4600減到三千蚊,仲唔即刻成為經典? 喬布斯一話減價,唔使一日,已經收到幾百封FANS投訴信。 面對咁大壓力,呢位「教主」都算反應快,在公司網站發表公開信道歉,不過仍然話:「科技之路從來唔平坦,科技日新月異,消費者唔可以等減價!」 英國金融時報LEX專欄話,來到這一步已經是喬布斯唯一可以做。 不過FANS反應原來不是咁! 原因係呢封「道歉信」,係由喬布斯發出,佢地話係史無前例! 在LA就有個therapist 死硬派FANS,話即使有人話比佢聽,明日IPHONE就會減價二百美元,佢都會先諗一諗,然後........都是會買,因為等多一日都唔得! 無論點,對「蘋果友」來說,應該就好像喬布斯傳記「iCON」的作者YOUNG SIMON所說: 「應該允許英雄出現一些過錯,但到最後,我們記住的不是他犯過什府錯誤,而是他曾經作出過什麼的貢獻!」

頂! 又入市

圖片
收市後,傳來政府「買起」港交所。 不是嗎,全日成交有六成來自政府買盤,推高港交所以全日高位收市,買盤場面之鼎盛,完全令人想起九八年、當奴任總肥龍鐵三角組合的經典場面,不過今次由John Tsang取代了肥龍。 一見政府入市,腦海中即時又泛起干預市場的種種不善,說真的,很令人氣憤!到底政府今次又有甚麼理據要入市? 點解? 我們從不同的消息渠道了解,今次政府出手,其實是落實「十一五」規劃中提到,由香港與內地的交易所成為首選的策略聯盟,財爺自已都說,是為了日後交易所有更好的發展,才以股東身分出手增持,並非為了投資。 不錯,我們相信阿爺係有意加快兩地交易所融合,甚至希望透過今次政府增持,日後可以讓兩地交易所換股,而在兩地AH股套戥機制上,也大有加快可能加快,甚至透過成立一類中介機構進行處理,因此需要增持讓內地更為放心。 不過這就足以構成入市理由嗎? 政府以直接參與者身分,與內地商討金融合作,大家不要忘記,三個星期前,財爺先聯同任總去完內地,之後就密密增持,如果換了是一個上市公司大股東,港交所及證監會相信一早以內幕交易「拉人封艇」,而家神又係你鬼又係你,交易所不好出聲,證監亦無理由拉個上司,一宗活生生的內幕交易就輕易放過,受損的其實是香港金融中心地位。 更大鑊其實是今次入市,會比散戶一個極度錯誤的買入訊號:連外匯基金都願意在高位追貨,為什麼我不可以跟進?不過國策從來都是難以掌握,亦無人可以「包生仔」,係咪一定傾到換股,套戥係咪一定可以完成。老實講,如果我買港交所輸左錢,第一個肯定上政府總部。 其實最理想的安排,我們認是什麼也不用做。港交所不像領匯,早已有「天條」,任何人未得財爺批准,根本不可能持有多過5%以上,而家政府要做的,其實只是要issue statement,講明股東有策略性發展意向,到時再由董事會經股東會批准,發行大量新股進行換股併購,相信股東在利字當頭下,肯定贊成動議,根本就犯不著現在冒干預之名,市場事就應留比市場處理。 財爺說今次不是投資,我想問,外匯基金賺左的錢,係咪全數派番比香港股民先?係,就唔該早「嚮」,等我們都撈番筆油水。

安遜

數字的確可以令你致富。 不過了解到數字背後的世界,先真正令人富足一生。 期待再看到你的活躍。

出走英國

圖片
世界級城市倫敦、學術之都牛津、莎士比亞故鄉史特拉福、英國人後花園布萊頓、優雅溫泉地巴斯... 由十多年前無綫的寰宇風情,到近兩年有線的活得很滋味,看過無數遍英國壯麗畫面,優美景色,但很遺憾從來沒有真真正正踏足英倫。今次離開,算是還了自己一個心願。 心願,不止是去參觀名勝。 重返校園真正目的是想看多些書,更重要的是,看看外面世界,體驗外國生活。 下定決心離開,其實還要多謝MoneyCafe。 主持MoneyCafe超過一百集。這個節目可以說是入行七年以來最具挑戰性。 具挑戰性,因為不再是只談股票,談number,而是認認真真的討論財經、經濟,甚至係世界大事。作為一個記者,很多時是「周身刀」,但可惜「無張利」。一個星期、五個不同題材,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我對很多題材都沒有深入認識。面到不熟悉的題目,兼無autocue提示的情況下,但又要營造輕輕鬆鬆講財經感覺,怎辦呢? 唯一方法是入廠前死記資料,再加上爛到不可再爛的演技,才可以「從容」面對。 很想很想豐富自己知識,終於決定,放棄主播枱。 終於亦敵不過「七年之癢」。 Andson To lau : 我會讀一年碩士課程。多謝你對moneycafe支持,亦多謝你容忍我同青姐之間的爛gag。會否回來? 暫時還未有決定。但我依然很喜歡傳媒工作。Never Say Never! To ray : 亦都多謝你。如果我真的不回來,我當然希望有機會做客席主持。不過,問題老細/編輯俾唔俾先?! To 匿名 : 無錯! 真係好貴! 一支礦泉水係賣2鎊,即係超過30蚊港紙。去到英國,唯有節衣縮食!

國策

直通車響了氣笛後,卻遲遲誤點,誰之過? 其實誰也沒有犯錯,只是一再突顯內地「國策」風險。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一向被視為少有「親香港」的財金官員,「小架子、親切、以事論事」是不少香港記者對周行長的評價。 相反,劉明康是一個「講官威、重視權力、但做事條理分明」的官員,這個印象由他擔任中行行長,以至官拜銀監會主席後,態度上一直無改變過。 我們早兩天已經在新聞提過兩點觀察: 1. 早前「港股直通車」是由外管局單方面公布,當中這個咁重要放寬匯率政策,並無提到已得到國務院批准。 2. 另一個觀察,是外管局局長「胡曉煉」屬人民銀行系統,同時都任人行副行長。相反QDII政策是由銀監會啟動,而很顯然是港股直通車政策同QDII有抵觸。 人行 vs 銀監會 理論上兩個部門均是正部級,沒分大細,但銀監會後於人行成立,劉明康顯然很介懷自己後來者的身分。 大摩用「魯莽」去形容今次「港股直通車」的政策,未必無道理。不過我地諗用「兒戲」去形容,可能更家貼切。 匯率政策涉及的是國家最高層次的決策、理論上不下於國防外交,同樣牽一髮動全身,對全球金融市場更有舉足輕重影響,有什麼理由不是由最高層次的國務院去拍板。現在政策半開不放的時候,最無辜的要算是因此買貨的投資者,政策上上落落,散戶的心情亦隨之跌墮,可以向誰投訴? 財爺叫我們耐心等候,恐怕他自已亦難以掌握要等到幾時! 網友Cory提到,經此一疫,他很有信心,香港起碼有廿年會保持中國的首席金融中心,有幾多個濱海新區都無用。我們都唯有舉腳贊成!

擔不起一頭家

圖片
其實一直不明白一個行業、點解會有二判、三判、四判...... 有評論提出二三判制度可以增加開工量,因為建築工人係以日薪計算,個個打散工,有二三判制度,令他們更容易被招僱,更易開工。 稍懂經濟學的人都知,愈多中介機構,交易成本只會愈高。因此,現實中有三、四判的存在,一定是他們可以為整個交易程序增值,而且成效是遠大於他們的存在成本。 要追溯二三判制度的起源,其實是要追溯至香港的招標制度。 由殖民地政府以來,建築行業投標就是以「價低者得」來取得合約,尤以政府工程為甚,因此建築公司不是要想辦法改善生產程序提高質量,反而是要不斷層層壓價,務求能以最低生產成本取得合約。 大判把專業工種二判,到紮鐵工一般已是三判,而三判再分為工人工資及連工包料,甚至四判,到呢個階段,大判根本都難以保證沒有黑工成分,何況他們本來就是「隻眼開、隻眼閉」,總之成本要平,到一個「唔好彩」出事,一切推給下面判頭就可以。這種制度不講求質素,如果有建築公司想注重員工福利,反而會導致投唔到合約,最終要面臨停閉。 這種「判上判」的傳統,經過多年演變,即使到今天勞工處嚴打黑工的年代,亦唔會因此消失,因為這個中介組織本身,已經蛻變成一個巨大的利益團體。因此,張建宗要處理今次工潮,不是做什麼斡旋,而是應該要求政府內部,率先打破目前「價低者得」的投標制度,才是「功德無量」。 ########################### 說回今次工潮,發展了二十多天,我們膽敢預測,最終都是失敗收場。 Public Choice 理論經濟學大師 Mancur Olson,早在三十年的鉅著"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 " 中,已經為工會集體談判定下幾個先決條件: 1. 團體有collective interest (很明顯) 2. small group (小眾利益令工會成員以單一利益出發) 3. compulsory membership (免除free rider 獲取利益) 由今次紮鐵工潮行動看來,首兩個條件都符合,但到第三項條件時,就因為無一個工會組織,令collective action難以奏效,亦大大減少了在談判桌上的籌碼,亦先天注定了今次工潮難免失敗收場。 即使我們估計錯誤,商會最終願意讓步,但都不能保證現時的罷工扎鐵工人真的可以收到每日九百五十元。數年前混凝土工人

天下父母心

圖片
上星期節目請來蘇偉文教授談談優才生,尖子,父母經。 令我想起市場上有很多哈佛父母著作,但說真很多本身已經是經濟有能力的人士,本身已經可以投資移民到美國... 反而近期看了一本名為我的事業是父親的書,令我比較敬佩。 作者是一位年齡六十多的長者。 貧窮大半生。 初中畢業隨父學醫,並自學考入杭州大學數學系, 但父親的去世令他家陷入困境,文革亦令他失去前途, 政治因素被迫返鄉,成為個體執業醫師。 住的屋簡漏,生活環境不是頂尖,卻培養六位頂尖孩子。 六個孩子從鄉下土孩子,到康乃爾大學博士、高盛公司副總裁、哈佛最年輕的副教授,美國賓州大學最年輕的終身教授,你不難想象這位父親用了多少努力... 他的培養人才技術令我上了一堂: 他要孩子盡早接受教育,因為「機遇青睞有準備的頭腦」,他的孩子幾個月大就在他們下巴寫數字,學文字,加深記憶... 他用名字教孩子從小立志,「做人才,不做書呆子」.. 他讓孩子從小培養認路能力,習慣自立、自學... 他帶全家遍覽名山大川,拓展孩子眼界... 他認為寵愛孩子是應該的,他說首要人才培養條件是在快樂環境下讀書,學習,小朋友一定要快樂地成長....有家長寵壞孩子是未有堅持教育原則的結果。 這位長者,明白教學技巧重要性,所以出書,也明白家境對讀書成才重要性,在家鄉設立助學金,資助優秀的貧困學生。 相反他的家,目前也看不見過度奢華東西,這可不令人敬佩... 他的名字就是蔡笑晚...辛苦了大半生,到了半白時刻,終於可以笑談一生。

琴與鑽

圖片
有網友提到,香港的引入專長移民計劃,引證了香港官員膚淺。 入境處助理處長拒絕了一個專研石油鑽探的專材來港,理由是太「偏門」,還表示已去過大學搵專家請教,亦認為在港無用武之地,唔批。 經過一年的試驗計劃,結果每年一千名名額中,只批了238個,當中,大部分專材是香港經已根基穩固的「強項」:金融及會計、資訊科技及會計、商業及貿易,而以成就來計分的就不足一百人,他們來自體育運動、藝術文化、廣播及娛樂。 當然包括郎朗及李雲迪。 點解彈鋼琴就有資格、鑽探石油的就「NO」? 郎朗說過,他未來三年的演奏排期已經密密麻麻,都會是在紐約的Carnegie Hall之類大演奏廳留連、逗留在本港的時間將少之又少。 我們很佩服郎朗的成就,他已漸漸走上大師的道路(最近他在瑞士音樂節中,同花姐Argerich完成了一次合奏,好想聽!),但他真的有時間、對這個小島作出貢獻嗎?難道掛個名,是香港居民就等於對香港有貢獻? 說回被入境署拒絕的石油專家,香港雖無石油鑽探的事業,但香港就有三間全國最大的石油石化公司掛牌買賣,難道我們不需要更多專業人士為我們提供分析? 曾淵滄說,新加坡當初沒有石油事業,當地根本就無天然資源,不過當地政府一樣引入不少石油專材,既然無開採可做,專材就提倡煉油,結果令當地發展成區內煉油中心,香港今時今日的石油,不少就是來自新加坡,加價或減價都要睇當地煉油中心開出價錢。 市場到底有無需要,不是一個入境處可以作出決定,新加坡的專才計劃就很簡單,只要你有大學學位,不論來自何方,亦唔需要事先有公司聘請,已經獲得五年居住權,而且審批時間又快,兩至三個月就可以了,你係人材、會點揀? 聽聞羅傑斯已經選定落腳新加坡,除了空氣及居住環境比香港理想外,商品大王亦獲當地政府高層次禮待。香港嘛,我很懷疑有多少個官員聽過Jim Rogers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