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玫瑰園
是年一九八九年,面對信心危機,當時殖民地政府提出了二千億元基建計劃(最後中英妥協為千五億元),同樣是興建十大基建:
1. 赤鱲角機場
2. 機場快線鐵路
3. 青衣至大嶼山幹線
4. 北大嶼山快速公路
5. 西九龍填海區
6. 西隧
7. 三號幹線
8. 西九快速公路
9. 中區填海區
10. 東涌新市鎮
近二十年過去了,我們的確擁有全球最先進、優質的機場,不過這些基建真正可以帶動整體經濟嗎?
看看十項基建中,有不少到今天,仍然處於虧蝕、無人用的階段,再次證明由政府推動的基建計劃,很多時根本不能配合市場需求,只有白白浪費了社會資源。即使是新機場,最初規劃之時根本無任何仔細規劃/ 研究,亦未有想到內地經濟會如此快速發展。
再看,基建真的可以帶動本地經濟嗎?九十年代的確是香港黃金歲月,不過主要是由負利率及資產泡沬所帶動,並非什麼基建救港。
回看這千五億元的基建,當年機場核心計劃共批出的主要合約共183份,總值約為964億元。得標財團最見是誰?對不起,不是本港,是日本,佔了26%,香港只排第二,僅佔23%,即使在二判、三判下,本港工人所得又有幾多?
我們同意曾淵凔的看法,政府不是不可以使錢,但推行基建的前題,一般是在經濟低迷及信心危機時,方會撤出千億基建,意圖拯救經濟。那末,為何曾蔭權要大灑比興建玫瑰園的二千五百億元?
好像特首在香港家書中所說,要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上,根本沒有捷徑,方法是創造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以及透過再培訓令低收人士更容易找到工作,改善他們的收入狀況。
我們認為問題是找對了,但重心是怎樣增加收入。增加基建就解決得了嗎?
對曾蔭權來說,增加基建其實是無可選擇中的選擇。政府財富增加了,財爺說保守估計今個年度盈餘最少有五百億,政府錢多了,卻想不到辨法去幫低下階層,唯有透過使錢,告訴別人:「政府已儘了一切辨法!」看,贏了幾多掌聲!
香港的優勢目前只有一個,就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施政報告反而將這部分放到最輕,只提出了不切實際的伊斯蘭債券市場。面對區內眾多金融中心發展,我們固然不然坐以待斃,而對低下階層,一方面要提供「真正的」足夠保障,而只有高質素的教育,才是提供他們下一代能擺脫貧窮的真正「上流」機會。
######################
題外話1:
曾蔭權的民革論反映了兩個他的缺失:從不掌握國情/ 國家歷史。更甚令人恐怖的,是他骨子裹對民主制度的睇法:民主=「亂」。
我們在此已經不只一次提出,民主的制度是最符合市場經濟精神。或許選民有時會錯選一些政治人物,但他們一定有糾正錯誤的機會。
明報的社論說的好,香港人的確要加強認識祖國,國民教育就由特首開始做起!
留言
即使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就算現在馬上發展伊斯蘭金融,香港也只是在馬來西亞或Singapore 之後,因為香港已經起步遲了和香港欠缺一個適合的環境,而且不是別人做甚麼,我們又跟的。那香港和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有甚麼分別又是人做甚麼我們又做甚麼。
特首如果下次再說歷史時,希望會讀讀書先,雖然香港是言論自由但是胡亂說話也只是反應自己的無知。如果是維園阿伯也算,但是貴為香港的特首也是香港人的代表,不要令人以為香港人只會炒股的......
1. 赤鱲角機場 to be paid by 啟德塊地,
2. 機場快線鐵路 paid by 東涌新市鎮
3. 青衣至大嶼山幹線 same as 1,2
4. 北大嶼山快速公路 same as 1,2
5. 西九龍填海 政府、發展商、一手買家都賺到笑
6. 西隧 有時有用&不怕, made by BOT (Build-Operate-Transfer)
7. 三號幹線 BOT too
8. 西九快速公路 same as 1,2
9. 中區填海區 當時未興海港保護
10. 東涌新市鎮 paid back
I remember going to the Provisional Airport Authority as a student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HKG don't like wastage t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