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人


最近有幸看過呂大樂的小書「四代香港人」(名正言順係小書,七十頁不到,生吞活?、不求甚解的話,只要十分鐘就看得完),全書主要是集中講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人,唔肯將機會留比第二、三代人。(其實小書很有啟發性,有機會可以再談。)

本書都有提第四代人,定義乃是第二代人的子女,七五年後出生的一群。他們生於香港物質最富庶的年代,但得到的選擇卻最少。三歲就開始競爭,大學未畢業已被長輩期望可「未學行先學走」,被嬰兒潮出生的父母嚴格要求,缺乏自我。

呂大樂的結論是,他們現在的問題是太沒有個性,要他們說自己不鍾意甚麼很容易,但要他們說鍾意什麼,就難過登天。

以呂大樂的劃分,第一代人的成長空間,就是他們在求學期間,要求「立大志,講理想」,參與社會運動,被認同是擴闊個人視野,而社會上亦普遍對他們偏激的行動予以包容。

到了第一代人成為社會主流,他們倒轉過來,認為這些社會行動不切實際,理想不能當飯吃。小朋友由入讀幼稚園開始,就應該已為入職作出最好準備,好像坐在隔鄰的不是友伴,而是日後的辦公室敵人。

我們一切都自以為為第五代人著想及鋪路,殊不知我們是額殺了他們的成長空間。

就正正因為父母以為一切需要鋪路,我們認為,現在最有前途的行業,除了照顧人口老化、而出現的保健個人護理外,最有前途的,就是補習生意。說真的,那些天王天后又買半山豪宅、又自製相連單位,到底錢從何來?說穿了,咪又係一班緊張子女多於一切的「第一代人」!

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有所選擇,施永青就提出一個很有趣的問題,十二年免費教育會否減少了他們的選擇?

其實到十二年免費教肯有幾大成效,好取決到底課程編排同學習態度。如課程設計是過深,只又無咩實用價值,反而只會浪費他們多三年時間。

施永青提過,本港課程太偏同太深,反而最重要的基礎語文就學唔好,根本就是浪費生命,所以應是殺局(教統局)而不是殺唔校,大家又點睇?

留言

呂大樂作為第三代人,難免對第四代人有偏見。

我自己身為第四代人,其實也對第三代人有偏見︰

1. 過份追求安逸的中產aspiration,尤其是四仔主義,令他們當中不少在自以為很安全的環境,下變成了負資產。

2. 也就是那種追求安逸,令第三代人當中缺乏了創業家,主流思想是追求「穩定」的職業、專業。九十年代的移民潮,令第三代人不少無端端上位,可是在特區頭七,這班人的打回原形之時,發覺世界不再是穩定(其實從來都不是)。理想跟現實落差大,也令這代人更形無奈。

3. 所以他們才有「第一代人不給予第二、三代人機會」。要是問我們這些第四代人,「人家給予機會」才不是主流想法。

4. 事實上,第四代人踏入社會的第一天,就是金融風暴,就是沒有人說選擇少(根本沒有選擇嘛)。

5. 當然,咬實牙關過了特區頭七,第四代人捱到今天,自有一種不一樣的生存能力。至少,我們都準備好隨時要失業,所以也不會留在同一個地方,甚至同一行。自我增值更加是老奉,沒有讀書的日子反而覺得不自在。

5. 可能第四代的遺憾,是沒有得像第三代人般曾經風光過。不過,今時今日恆指屢戰三萬點,大家又覺得世界都不是太難撈。

6. 第五代嘛,我總認為他們成長時經歷過香港戰後都未曾出現過的Government Failure,這班人都應該現實得很,不用為他們擔心。
Moneycafe說…
我地覺得,成本書重心都係放喺第二代同三代人之間的衝突,因此對第四代的觀察,可能難免都粗疏。

第三代人過慣安逸生活,他們讀大學/ 入職初期見過六四、之後享受慣左九十年代資產泡沬,唔少人都風光過,不過一個金融風暴令大部分人都幾乎沒頂,辛辛苦苦捱過幾年後,零三年開始可以上位,怎知上頭仲有第二代人喺度指手劃腳,更甚是專登壓低他們,難以發圍。

好啦,倒轉頭想創業,又發覺原來自己市場觸角同創意、都比唔上更有勇氣的第四代人,變得經常畏首畏尾,結果成了夾心層。

呢個題材有很多值得討論地方,有無興趣上節目講下?
Leona說…
money cafe:
這文章裏有一句話,我看了覺得極眼熟,彷彿自己以前寫過...
(第四代香港人,乃第二代的子女,七五年後出生。他們生於香港物質最富庶的年代,但得到的選擇卻最少。三歲就開始競爭,大學未畢業已被長輩期望可「未學行先學走」,被嬰兒潮出生的父母嚴格要求,缺乏自我。)
不知是否出於巧合呢?嘻嘻.
其實不要緊,但若作引用的話,還是註明出處的好.要不,另外寫一句就是了.
畢竟看你們的人多,立個好榜樣似乎比較重要.

BTW,Simon,你什麼時候寫寫第三第四代呢?引頸以待啊.
Moneycafe說…
Leona,

Deeply sorry about that, it may be when searching some book's comment and wrongly posted in our articles.
We will remind yourself in the future/\
想到了HR的角度

早幾個月,公司有同事問我找一篇舊文章,想了解的就是那些所謂Y世代的意識形態。她說,這幫人難管得很,流失率也高,加再多的人工也好像鼓動不起他們上進……

說穿了,甚麼世代,又或者第幾代,這些名目花多眼亂,要是希望可以看通書便能打破代溝,難矣。

記得以前在大學的時候,有位Prof是專研究不同世代的價值觀差異,他有一個簡單的理論,去解釋代溝的出現……

Would that sound like a good topic for next week's show?
money cafe: it doesn't matter. Really. Hope I haven't brought you troubles.

Simon: I think it's a nice topic!
Will you talk about it on money cafe, as well as on your blog?
匿名說…
Hi all, this is really an interesting topic. I've read an article on Ming Pao talking about this book also. The writer talked about the 4th generation a lot, and she's quite pessimistic.

By the way her name seems familiar. Is she the one working in Cable Finance?

明報 梁慧思
2007-10-11
世紀?generations

--------------------------------------------------------------------------------

收信者:呂大樂第五代怎麼辦

--------------------------------------------------------------------------------

大樂:拜讀過您的《四代香港人》,經過反芻後,我都想說說第四代人的故事,再幻想一下第五代人會是什麼樣子。

我是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第四代人,父母是第二代。當我呱呱墮地的時候,香港仍未算是第二代人的天下。中英政府為香港前途談判,主導的仍是第一代的「叔父輩」。雖然第二代人經過火紅年代的洗禮,但當時亦只是初出茅廬,熬出頭來的不多,大部分仍在默默打拼。到八十年代中期金融業快速發展,蟄伏多時的第二代人開始發達,開始變得老練世故,事業的成功令他們躋身社會更多領域。其時年過五十的第一代人開始享受過往含辛茹苦的成果,而三十世代的青年「毛都未生齊」(八十年代他們應該仍在梳張國榮的髮型唱《無心睡眠》),社會自然就由你們這些第二代人開始主導。

我這等第四代,就在香港騰飛時出生、成長,繁榮發達是我們take for granted 的東西,你們這一代作為父母/老師的,亦肆意給我們很多物質/寄望。我們這等第四代人,就是孕育在物質世界裏,圍繞我們的是任天堂、Barbie、偶像派,電台廣播劇、各國美食、璀燦燈飾,及還算水深港闊的維多利亞港。

之後我們學會了一些「原則」,知道讀書是為了A,入大學要讀BBA,畢業要賺到錢,在中環上班才夠「照」。我們向上爬,擁抱資本主義(雖然我們連資本主義是什麼也不清楚),立志要做精英。這是我們的父母?第二代人教我們的。

但漸漸我們看見在我們前頭的三十世代,他們也很努力爬呀!但他們總是你們一代的附從,開始有自己的思想,但苦無「上位」機會,就算很標青的「精英」,到頭來都只成為第二代身邊的「跟班」、「二打六」、「第二梯隊」(不幸的,部分三十世代,至今仍是「第二梯隊」)。

直至九七、九八年香港變天,又逢金融風暴,我們更看見三十世代的失敗:他們(大部分仍是企業的中低層員工)被裁、被減人工福利,事業進退維谷。他們像工蟻,就算在社會事務上,他們都是nobody,帶不起輿論、泛不起漣漪。他們中間可能有精英,但都無法出眾。

經濟衰退、失業率高企,我們之後更看見人浮於事。當年輕的醫科生畢業後只可被連鎖醫療集團欺壓而忍氣吞聲日做十七小時,當藥劑師只可在連鎖藥房賣暗瘡膏sell 靈芝孢子,當物理系學生只能繼續進修然後保住月薪萬多元大學研究助理一職,更多人仍是捱一萬元不夠的月薪而部分人被裁後成為不夠資格拿取失業綜緩的失業大軍,我們從他們身上學會畢業等於失業。我們也再不相信「精英主義」。

之後我們將三十世代看成是反面教材。我們第四代不要步他們後塵。我們沒有選擇,只能繼續向上爬,但我們知道,無論是天才或蠢才,在這社會環境裏,都難成大器。我們面對內地尖子的競爭,但我們不戰而敗,因為他們的確?無論在香港或在內地?都有機會出人頭地,但我們知道自己沒有。別人說我們語文能力差分析能力弱沒有國際視野,我們照單全收。除了「長不大的小孩」外,我們找不到自己的身分。所以我們嘗試進一步沉溺在物質世界,在日本科技、時裝、流行文化中找到自己。我們不談政事,不談經濟,因為這些是「大人的事」,反正我們都沒有參與空間。我們不談理想,因為「理想不能當飯食」。我們要找卡數、還grant loan,幸運有錢剩就在商場及K 場花掉,今朝有酒今朝醉。我們是「沒有個性思想的一群」。

間中在我們中間有一些「理想分子」(如社運分子、記者、志願團體,又或是做研究這些「好睇唔好食」的工作),我們也會欣賞他們,但我們更關心他們「點樣開飯」、「有幾多K 人工」、「搞呢第時冇人肯請」。我們才不會像他們義無反顧,他們可能「好型」,但又實「戇居」。

不過近年,我們看見香港社會出現問題,深層次矛盾愈來愈多,第一代「叔父輩」多次作出「家長指引」,令主導社會的第二代都要淪為「應聲蟲」,我們被壓抑多年的「個性」、「思想」都要傾巢而出。我們看見政府的無能,認為在上的都是庸才(抱歉冒犯),開始扭盡六壬挑戰權威,要搶回應有的空間。我們鬼祟地(以匿名)在網上討論區大鳴大放、在YouTube 發聲(這可是我們最耍家的技術,是第一二三代人望塵莫及的),就算明知社會的精英(不幸地仍然是第一二代的「家長」) 聽不到/不會聽,我們總算發泄過。我們這一代在虛擬空間聯合起來,一起尋到自己的位置、守穩自己的領土( 高登/YouTube),更偶爾掀起社會輿論。但你們看來,我們這些行為是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我們的聲音都是被一笑置之,不被聽見。

到現在,我等第四代都成人,更開始有第五代人出現。我們又會如何孕育他們,對待他們?

我想,我們仍然會像你們一樣,把我們的小寶寶放到各式各樣的語文班興趣班,我們仍會為他們到幼稚園門外輪候入學申請表,之後安排他們學面試學餐桌禮儀,因為從你們一代起,這些素質是我們/他們出人頭地的「入場券」。我們要他們吃好穿好,但不可以太招搖(我們要有優質生活但不能似暴發戶),亦不會容忍他們對菲傭姐姐呼呼喝喝(因為這會令我們感懷身世,想起老細對我們怪叫的樣子)。我們要他們努力學習,但我們會跟他們搶玩電腦及遊戲機。我們會一邊( 不留Footprint 地) 偷看他們的Xanga 和Facebook(這總比你們偷看我們的日記文明),然後以匿名account 用火星文跟他們玩MSN,卻一邊他們的老師為何把小朋友的語文教得這樣差。

不過我們的家不會買《時代》魯迅George Orwell又或者百科全書,我們只會讀旅遊雜誌然後幻想自己跟小寶寶到東京迪士尼玩個夠再到agns b.、Burberry 血拼一番。我們希望子女聰明好動,但最好不要搞學生活動(我們仍然覺得「搞完學運冇人請」)。我們希望他們成才,同時深知他們不會出眾,不過我們亦會精神分裂地學我們的長輩,痛心「一蟹不如一蟹」。但我敢肯定,他們一定是「性格演員」,因為他們會比我們更恃寵生嬌,敢挑戰權威,被菲傭責會威脅炒掉他們,被老師處罰會說服我們退出家教會或停止捐款給學校,被父母用藤條打更會致電999 報警。

大樂,你是否認為我在妖言惑眾?你說, 「維持現狀的想法,應該到此為止了」,但如果看見將來是這樣的話,你會否寧願維持現狀?第五代人成龍成蟲,很大程度由我們這四代香港人決定。你將來會成為第五代人的爺爺,你想他們成為怎樣的人呢?

VC說…
(如果只做中原的前線Sales),"本港課程太偏同太深,反而最重要的基礎語文就學唔好,根本就是浪費生命"


香港教育問題不在中學課程太偏同太深, 而在追不上便被當Loser!

施永青是成功人物, 論教育...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急於求成」 JPEX 爆煲引證證監會監管不力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

三十而立的金管局:思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