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窮線下

有貧窮就要想辦法脫貧,若以勞動人口,身心健全者,我深信要他們脫貧,政府不是想應給多少錢,給多少綜緩,焦點應放入如何令他們可以自力更生。

目前全球六十億人口中,有四分之一的人,生活在一天收入一美元的貧窮線下,有過半數的人每天收入不超過兩美元。慈善事業為何無法解決貧窮問題?社會福利又為何讓窮人更窮?僅是比錢是不對的。

還記得零六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uhammad Yunus所創辦的銀行,不以營利為目的,不收擔保品,呆帳率卻遠比一般金融機構低,沒有就業訓練,收取年息兩成,卻能讓全球一億人口脫離貧窮生活。他堅信,借貸是脫貧計畫的重心,鄉村銀行的理念是多麼偉大,結合資本、紀律,窮人可以變企業家,我深信這正是精結,我們不應想要撥多少綜緩金,而是想方法推動他們。

我們的嘉賓孫柏文及施永青,想了兩大方案,真也值得參考,目前港府錯配資源,新的公屋全在偏離市區的地方,如天水圍,交通如何了?窮人每天要承擔巨額交通費,是多可悲,贊成由城市規劃做起,政府不應將全部市中心的重建地皮給予大型發展商,而是部分可以興建公屋,大發展商在新興地區興建低密度住宅給富豪有車階層,不是也可取!另一方面,給與租金劵也不錯,讓他們選擇住屋地點,不是僅幫他們住入偏遠地區。

另外嘉賓孫柏文也提出綜緩有時限性,也是一個好建議,設時限也是推動力,還是真要改變教育制度,增加撥款資助自學人士也是相當重要。

其實貧富縣殊並不是問題,反之幫助窮人脫貧是重點。

目前界定貧窮,會用堅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這是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基尼,其實,各國對堅尼系數的計算方法存在差異,不能簡單直接比較,如所謂收入分配,一些國家計入稅項及福利等再分配因素,另一些則只計入直接收入。事實上,我們的統計處亦首次仿傚其他國家,公布計算稅項、福利和房屋資助等措施後的堅尼系數。

留言

大傻說…
貧富懸殊是一個問題,它代表社會上有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在進行著,貧和富是相對的,不能說貧窮的收入增加了100%就是不貧窮,同樣地,不能說富有的在經濟泡沫爆破後資產減少了50%就是不富有,一方面讓貧富懸殊繼續下去,另一方面要讓貧窮的脫貧,是不可能的,聰穎而又努力的人都應該獲得獎賞,賺得比別人多是天經地義,但是天秤也不應該完全偏向一方面,使那些生來不那麼幸運,天賦及不上人,或缺乏後天的培養,終日辛勞工作,亦不能使家人獲得溫飽,我同意要他們自食其力,不是派錢救濟,推動他們就要讓他們看見有美好的將來,想他們當企業家,也要有一個比較公平和多元化的社會作為舞台,政府有適當的扶助,他們才有機會發展所長。世界不是真的是平的,世界是充滿差異的,不是一定要是全人高新科技、個個是碩士博士才能生存的。
匿名說…
我覺得講者對社福界歧視,每個人都有貧窮的時候,政府幫他們一把,並不為過。中國內地雪災我們尚有憐憫之心,但我們對身邊的露宿者、長者、低收入家庭豪無憐憫,我對講者及主持十分失望,很氣憤。
匿名說…
其實, 我估講者既意思係話, 貧窮其中一個普遍現象就係貧困人仕沒有足夠金錢應付基本生活, 要令這些人有基本生活, 政府可能以提供金錢緩助方式去解決問題, 因為這是最直接及最短時間達到預期目標. 但呢種方法只係一種"治標唔治本"既掩眼法. 始終錢財人力都有限. (政府亦沒有公開百分百保証這是可以解決問題既方法, 所以政府既沒有亦不會麻目增加呢方面既開支, 畢竟呢方面係市場經濟下永遠係一個黑洞, 黑洞永遠存在, 除非共產/計劃經濟出現, 政府先有能力解決貧富縣殊問題, 所以貧富縣殊只係一個市場經濟下既一個事實, 我地唔可以改變事實既發生, 只可以減輕事實既影響) 所以呢d方法唔應該係主要既醫方. 最重要係點樣治本, 即是令比較貧困既人起碼(首先)自我有能力賺取到足夠金錢以應付基本生活. 有能力跟住市場走, 適應千變萬化既市場, 即係"貼市". 如果無左呢方面能力而只靠政府救亡, 係經濟環境欠佳既情況下, 社會條件比較好既人仕都不能自救, 政府到時亦有心無力其他方面調配資源, 想治標都不能, 咁點解唔一開始就治本呢? 所以怎樣幫助脫貧, 比較之下, 先係首要工作. 就算衛道之仕, 都不會只餘下僅夠生活開支既金錢, 而將其餘收入及積蓄"全數"通過政府緩助有需要人仕喇. 因為大家都知道咁樣做係不能解決真正問題, 所以佢地只係要求政府去面對問題, 但係政府只係資源分配者, 咁又點解問題呢? 如果連衛道之仕都唔能夠將自己以勞力換取番黎既收入分予佢地覺得真正有需要人仕, 咁一個沒有工作能力既政府又點呢? 咁其他人又會唔會因為意識到收入會被公有化而不去工作呢? 社會又會唔會進步呢? 到時係咪有更多"需要"幫助"既人呢? 會唔會有更多問題呢?
Moneycafe說…
孫柏文提出的貧困定義,是講緊絕對貧困,香港出現機會較細。

香港的「窮人」定義,絕大多數都是相對,活在四千元收入以下的家庭仍然大有人在。

面對食品漲價,對低收入人士的壓力是非常大,政府根本是低估了通脹風險。

目前預算案放風措施,包括額外發放1個月綜援金(分紅),以及長者額外發放1個月生果金。

對於一些無針對性措施,很難相像會有咩成效,我們很贊成以租金券方式去解決區域性貧窮,正如去年有學券制,市場事就留待市場自己解決。
其實你地講得複雜化了,平民百姓生活最緊要應付四種元素:衣、食、住、行。

衣、住:暫時香港未有人窮到未致天冷無衫著;無家可歸。(露宿者不尋求政府幫助當別論)

但食與行則嚴重影響,隨著食物及石油價格高企。一般市民在這兩方面的開支可以用幾何式增加!

行:青姐都提及高,有住偏遠地區的青年人,因為交通價格高昂,而影響出市民就業及見工的機會。

食:呢個問題嚴重到咩程度,我可以舉一個實例。有一個三人家庭(兩大一細)。在過年前,可以去買二十五元的即食兩送外賣,另外在家中煮飯就可以解決晚餐的問題。新年後,要用40元價錢,來買相等份量的送來解決一家三口晚餐的問題。百份比是高達60%的增幅開支。

原因是由原料>批發商>店鋪>消費者在這條消費鏈(consumption chain)中的逐項加價以帶出到達消費者中的額外60%支出!

年老貧窮者的更甚。近日有長者,連每餐二十元亦開始消費不起,要買生花生加鹽炒熟來送飯來當晚餐。因為物價的加幅,對於股票投資獲利的不起眼,但對於弱勢社群可用百上加斤來形容。

大膽斷言,政府若不再正視,以為一餐貴十零廿蚊是小問題的話。就如前中主國,以為渡海小輪加斗零是閒事,以促成暴動!

香港的發展,在於安定與繁榮。政府現是將繁榮能做到了,但安定亦開始動搖了!不安定的社會令犯罪及不滿上升時,繁榮的社會會步入末落。
匿名說…
窮貧不能只靠政府的救助去解決當前困難的, 政府應該只需提供基本及高質素的教育給市民, 和提供一個自由開放的市場給市民選擇自己的路。 當然政府必須能供必須的幫助給老人和傷殘的市民, 其他的只能給一個短暫的幫助, 令他們盡快重回社會的。
匿名說…
我同意領取綜緩是須要設定時限的, 或可嘗試推行講者所述之建議。 因為我覺得香港之綜緩制度只會令他們過份倚賴,對政府做成沉重的負擔。

現今的綜緩其實已經被濫用了,有很多人,他們會領取了綜緩金後再去從事一些不用繳稅之工作(如走水貨,收買/回收舊東西等…),以賺取更高"收入",而政府是很難去調查或發現的。

我承認真的有很多窮人是須要政府去幫助,但幫助亦有很多方法,既然現在沿用之方法都好像幫不了太多(因領取綜緩之人仕普遍都認為綜緩金額不足以令他們維持生計),倒不如現在政府設設實實地去改變現有發放綜緩之模式,重新研究或採納如講者之建議,令至窮人真的能得到社會之幫助,那才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當做的事情!
匿名說…
小時家境不好,爸爸做私人司機,在中環打工。還記得小時住的地方屬僭建,被政府逼遷,我們向政府求情希望獲編配公屋單位,與政府周旋良久,結果才獲編配臨時房屋(徙置區),記得當時無論如何,父母都極力向政府請求不要獲配新界區臨屋或公屋。原因只得一個,就是我們一定負擔不起昂貴的交通費。結果我們一家就在柴灣臨屋區足足住了七年才「上樓」。

現在回想,慶幸我住在市區的「貧民區」,租平(只需交三百幾蚊租),交通費負擔少,父母才可供書教學,入到大學靠政府grant loan,而從無申請過攞低收入綜緩,到我們識打工搵錢,一家便可脫貧。

大家明白這個道理嗎? 窮人住到「山卡啦」咁遠點搵食? 我絕對同意施老闆所講,天水圍應該俾有錢人住,唔係俾窮人住。節目上提出窮人搬入市區租屋津貼,唔係無得諗。

Alice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開放(置頂)

少數人的暴政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