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後重建1: 卡特里娜
對於今次災後重建,想分幾日講講。
先想講颶風Katrina,05年對新奧爾良做成巨大傷亡,過百萬人要撤離家園,雖然死亡人數與汶川地震可謂難以比較,不過災後的反應可說是差天共地,在新奧爾良一度出現了無政府狀態,部分地區出現大規模搶劫。劫匪公然與警衛隊正面衝突,不單當著警察面前,大肆燒毀搶掠,更和警方槍戰。
由於警方未有適當支援,當地警方面對巨大壓力,事後有兩名警察自殺身亡,更有二百人交出警徽提出辭職。
為什麼一個發達國家會出現如斯混亂局面,事後分析不少是歸咎於貧富不均、以及種族問題上,不過更根源的問題其實是來自州政府及中央發放資訊上的遲緩: 調查發現不少暴亂是由於市面出現不少無跟據的傳言,例如政府戒嚴、糧食食水短缺、以至封城等等謠言,令本來已經六神無主的居民變成了暴民。(與布殊相比,溫總對救災的迅速投入,與及對災情的資訊發布都是近代非常出色的救援工作。)
布殊政府知道誤事後,即時批出大規模資源進行振災,國會批出逾六百億美元撥款救濟災民,連同之後重建費用高達二千億美元,是近代支出最龐大的災後重建。不過事隔三年,新奧爾良仍然有不少地區未有重建、滿目瘡痍。
為Slate 網上雜誌寫「Everyday Economics」的作者,經濟學家Steven Landsburg有個這樣的分析: 新奧爾良沿海的風景雖然美麗,但由於這裹位處水平線以下,一年到晚經常受到颶風吹襲,因此樓價一向偏低,由於住的都是付不起錢的平民,他們建造的房屋也就只是傾向有瓦遮頭、而並非可以抵擋颱風的建築。
在市場機制下,本來這裹的房價會自自然反映居住在這裹的風險因素,可是在政府發放巨額的振災撥款後,這種市場分歧(Discrimination)變得模糊,更甚是與其他條件更好的城市拉平,變成由於聯邦政府介入後,將一些更富有城市的居民收入,用作補貼新奧爾良居民。
始料不及的是,由於當地樓價開始上升,引來了投機者投資當地樓市,結果原本的居民反而不能再負擔當地樓價,不少人被迫離開了新奧爾良,據統計,在零七年中,新奧爾良的人口只及災前的六成,遠低於政府原來計劃指標。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政府無目標進行災後重建,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與這個例子相反的是南亞海嘯的民間重建工作,希望下次續談。
先想講颶風Katrina,05年對新奧爾良做成巨大傷亡,過百萬人要撤離家園,雖然死亡人數與汶川地震可謂難以比較,不過災後的反應可說是差天共地,在新奧爾良一度出現了無政府狀態,部分地區出現大規模搶劫。劫匪公然與警衛隊正面衝突,不單當著警察面前,大肆燒毀搶掠,更和警方槍戰。
由於警方未有適當支援,當地警方面對巨大壓力,事後有兩名警察自殺身亡,更有二百人交出警徽提出辭職。
為什麼一個發達國家會出現如斯混亂局面,事後分析不少是歸咎於貧富不均、以及種族問題上,不過更根源的問題其實是來自州政府及中央發放資訊上的遲緩: 調查發現不少暴亂是由於市面出現不少無跟據的傳言,例如政府戒嚴、糧食食水短缺、以至封城等等謠言,令本來已經六神無主的居民變成了暴民。(與布殊相比,溫總對救災的迅速投入,與及對災情的資訊發布都是近代非常出色的救援工作。)
布殊政府知道誤事後,即時批出大規模資源進行振災,國會批出逾六百億美元撥款救濟災民,連同之後重建費用高達二千億美元,是近代支出最龐大的災後重建。不過事隔三年,新奧爾良仍然有不少地區未有重建、滿目瘡痍。
為Slate 網上雜誌寫「Everyday Economics」的作者,經濟學家Steven Landsburg有個這樣的分析: 新奧爾良沿海的風景雖然美麗,但由於這裹位處水平線以下,一年到晚經常受到颶風吹襲,因此樓價一向偏低,由於住的都是付不起錢的平民,他們建造的房屋也就只是傾向有瓦遮頭、而並非可以抵擋颱風的建築。
在市場機制下,本來這裹的房價會自自然反映居住在這裹的風險因素,可是在政府發放巨額的振災撥款後,這種市場分歧(Discrimination)變得模糊,更甚是與其他條件更好的城市拉平,變成由於聯邦政府介入後,將一些更富有城市的居民收入,用作補貼新奧爾良居民。
始料不及的是,由於當地樓價開始上升,引來了投機者投資當地樓市,結果原本的居民反而不能再負擔當地樓價,不少人被迫離開了新奧爾良,據統計,在零七年中,新奧爾良的人口只及災前的六成,遠低於政府原來計劃指標。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政府無目標進行災後重建,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與這個例子相反的是南亞海嘯的民間重建工作,希望下次續談。
留言
~ Lust7 ~
謝謝 !
須知Money Cafe講既唔係高深道理, 係一般都市生活常識, 點樣先表達得吸引, 就至關重要la! 千祈唔好抽走其中既戲劇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