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士

大行報告信唔過,質疑嘅唔止香港人,美國亦都一樣。

單計標普五百隻成分股,夾埋有五千八百幾個「買入」,相反,叫沽嘅只得五百幾個,足足十倍有多。

最慘嘅係,跟足大行建議買賣,投資表現亦只係同大市同步。

咁仲有無參考價值?原來早喺十六年前,已經有學術文獻探討過。關鍵在於時間性。

實在大行報告同奶類製品一樣,都係越新鮮越好。對股價嘅影響力,喺「最佳使用日期」之後,頂多維持到幾個月。

其次,分析員俾「沽售」評級,通常要左諗右諗。

因為好可能得罪公司管理層、甚至其他投資者、所以可免得免。所以叫得大家「沽」,往往都係證據確鑿、股價跟住行嘅機會亦都大啲。

調整吓策略,照樣跟足大行建議買賣,但只揸一個月就平倉,結果係回報幾級跳!

統計94到07年嘅歷史數據,幅度高達4成半。

揀隻股分望望。市值有返咁上下、買入評級又最多嘅,一定係蘋果。

但大行最新俾嘅BUY,都要數返四星期前。換句話說,其實已經反映晒。

新鮮啲嘅,可以睇網上零售商亞馬遜,同油氣生產商DEVON ENERGY。

但係歸根究底,更多人唔信嘅係分析員嘅計價模式。

乜嘢貼現現金流、分部估值法,全部建基於盈利預測,除非你有水晶球,根本無得估。

掉返轉。計吓公司要做幾多生意,先維持到現有估值。

呢種RBP模式,好處係唔駛斷估。

股價高就梗係難達標,平返,做滿QUOTA嘅機會就越大,值搏率就高好多。

跟足呢隻投資法嘅「透明價值指數」,舊年四月成立,回報已經跑贏道指0.5個百分點。

邊啲股分唔抵買?例子包括雅虎同OFFICE DEPOT,生意達標機會率,原來只得單位數。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急於求成」 JPEX 爆煲引證證監會監管不力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

三十而立的金管局:思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