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燈補習社3-- 細價股陷阱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電子郵件 其他應用程式 3月 19, 2012 強力推介: 明燈補習社第三集-- 劉紹文親述如何避開宜進利、泰興光學等細價股陷阱!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電子郵件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少數人的暴政 11月 13, 2008 終於以大比數通過…… 推介大家看 李兆富 文章,正如他所言,立法會應有權力、也有責任對政府及行政機構的失責進行調查,不過由九三年以來,立會通過的七次權力特權法案,均是針對行政機構,即使涉及私人機構或個人身分,也只是協助調查性質。 民建聯說問過苦主,指連「他們」都不介意公審會拖慢銀行進行調解和賠償,因此轉軚支持通過引用權力特權法。我想問,「他們」是指六、七十歲、被銀行誤導的投資者,還是那些四、五十歲的、自己心知肚明即使告上法庭、自己勝算也不高的所謂「苦主」? 有議員指,外國其實也有類似例子,例如美國國會早前就傳召了雷曼總裁Fuld,足足審了他三個小時,期間質詢的內容也頗為刻薄: 「我很想知你夜晚仲瞓唔瞓得著?」「到今時今日,你完全毫無悔意?」。 對不起,這三個小時的「質」詢,是傅爾德接受國會「邀請」出席,目的是了解雷曼兄弟為何倒閉,本質上並非一個法律程序。(Fuld 在很多關鍵問題上,也是選擇不作答/ 提供資料) 相反、今次立法會引用權力特權法,就賦予立法會全面權力,可以傳召任何官員,私人或企業,並且要提交所有文件,包括銀行最憂慮、被視為機密的銷售文件、以及銀行內部風險管理,將會悉數公開於特權會、以至公眾眼前,這將會是全球首個由立法機關,對私人企業進行的「公審」。 雖然議員口口聲聲說會集中調查金管局及證監會的角色,但觀乎議員對銀行的指摘,大家都心中有數,議員們都只為自己的利益著想,有什麼可以比公開公審銀行更攞到分? 作為銀行,肯定會將所有法律、銷售、審核部門精英,拿上立法會應對,因此即使議員怎樣批評銀行也好,回購的程序肯定是會放慢了。作為政府,司法制度受到了考驗,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日後難保,可以說,除了議員外,無一個人是贏家。 一代「公共選擇理論」大師Mancur Olson,在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中,已告訴我們少數人的暴政Minority Tyranny,在現今民主社會中,絕對可以出現。只要小數人的利益、巨大至足以引起政治行動,而這小數團體利益可以針對目標得到分配利益時,他們就有動力透過政治程序,將少數人利益凌架公眾利益。 有外資銀行已經明言,他們本身根本無法向本身外國董事局交代:「他們不是說香港是一個健全法律制度的地方? 為何我們一方面要花巨額資源應付立法會的法律程序,同時又要應付政府的贖回要求?」 在十多間分銷銀行中,突然看... 閱讀更多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 10月 25, 2023 2023 年 2022 年 國家: 66 44 經濟: 65 40 大灣區: 62 45 金融: 35 26 愛國: 29 9 國家安全: 22 8 競爭力: 16 13 一帶一路: 12 8 民生: 6 5 幸福: 2 6 上面的數字不是流量密碼,而是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長達近三個半小時的《施政報告》中,內容提及的關鍵字次數,當中不出所料,其中一個最頻繁的是「國家」,甚至超越「經濟」一詞,至於提及「大灣區」次數亦多達 62 次,比「金融」高出近一倍。在由治及興的今天,「愛國」及「國家安全」亦是全長 108 頁的施政報告中佔了重要部分,亦遠超過去年的水平;反而是標題「拼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中有提及的「民生」及「幸福」,僅是寥寥可數,可知受重視程度。 作為今屆《施政報告》中最受重視一環,我們先討論一下「減辣」的措施。面對房屋供應偏緊及樓價急升,政府 2010 年起推出多輪「辣招」,打擊短期炒賣活動及減少外來需求。不過過去一年面對利率顯著上升,本地樓市交投減少,樓價亦出現調整,由高位已回落 17% ,大概目前將樓市措施「減辣」也是「眾望所歸」。 不過觀乎「減辣」的奇怪組合,並又是令人摸不著頭腦,不單止可能「嘥氣」,甚至有機會事與願違,結果變成好心做壞事。 其中我之前已預測,買家印花稅( BSD )和新住宅印花稅的稅率會下降,但施政報告提出「減辣」程度,卻低於商界呼籲,僅僅只是減半,兩者均會由 15% 減至 7.5% 。這兩項辣稅本來就是針對已擁有住宅物業的香港居民(即購買第二層樓或以上)收租 / 投資,以及非本港居民╴現在僅僅只是減半而非全額撤銷,買樓的財務成本仍然極高,特別是考慮到新造按揭利率已突破四厘,創十五年新高,部分中小行甚至高於五厘水平,買樓與否已經不單止是計算辣稅水平。 更奇怪的是政府居然同一時間下調額外印花稅( SSD )的水平,適用年期由原來 3 年縮短至兩年。換言之,業主在持有物業兩年後出售物業,毋須再繳付樓價 10% 的額外印花稅。 報章引述政府消息人士稱,對於並非全面撤銷「辣招」,認為是次調整是平衡做法,主要考慮需求及風險,以免對樓市帶來太大... 閱讀更多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