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招?


政府推出新一輪壓市措施,今次係針對樓市需求,加稅!

第一、提高「額外印花稅」SSD到百分之二十,時限由兩年延長至三年。

第二、非本港居民買樓,同公司名義買樓,比多百分之十五既買家印花稅。

財爺話樓市嚴重脫節、同經濟背道而馳、QE3加劇通脹預期,希望需求加埋增供應可打擊短期炒賣過熱。

額外印花稅實施兩年嚟,樓價累積升兩成七,市場質疑措施反而好心做壞事,減少供應推高樓價!

根據統計,今年以嚟,以公司名義買二手樓嘅比例大約有百分之九,買一手樓甚至有一成半。

加埋對海外買家近兩成比例,一手樓就幾乎即時無左一半客源。呢一招,都算㩒低一批需求。

其中首當其沖,要算係一向受內地人支持嘅新盤,備受新措施打擊!

恒地同新世界喺元朗大盤尚悅,被迫即刻變陣,提早今晚CALL 客揀樓,無謂踩正聽日措施正式生效捱打!

似乎新招真係「辣招」嚟喎,由發展商反應就睇到,地產建設商會即時批評,政府最新兩項措施落藥太重,對發展商賣樓部署有影響,亦影響埋真正用家!

樓價頂破,中環人早打賭,中原城市指數年內先破一一五,再見百五。

但到底兩招係「招」,定係「蕉」?

要強調,曾俊華三次表明,係控需求,在在反映政府自知能力有限,樓價降溫既無可能,做到既只有抑壓需求。

需求細,樓價升可以理直氣狀賴乾升!!

額外印花額有無效,兩年經驗已經有結論,再延長三年兼上調稅率,地產分析員話,供應更貨源歸邊,樓價更有爆升潛力,因為樓價上升動力,唔係無特別印花稅,而係無有效貨幣政策,更無更好既替代品,取代貨幣貶值下既磚頭保障既特性。

約翰以為,特別之外,再來一個向非香港居民再收買家印花稅,按稅率一成半比,較新加坡徵收既百分之十高。

無疑,數字上任何境外人到港買港,數字上比香港人買貴一成半,但唔好忘記,佢地用外幣嚟買樓,以強國為例,升值就有近三成,幣值比港紙升值何止一成半之少。

最大影響,係本港一向沿用公司名義買樓既投資者,或者炒家。一千萬既樓,入場即要俾多百五萬入場費應付買家印花稅。

到底招數係咪辣 ?好似沈大師所言,今次針對公司客招數早應在上次SSD時就應出招,只是當時有人粗疏,放生了公司客,結果令兩年多樓價再升多27%!

所以從一個好角度諗,買家印花稅係有助抑壓需求,而家只係做番應做事情,「英」治政府喺無實際供應增加既情況下,做到供求平衡,服未?!

觀乎政府今次出招相當傖促、未有諗過好似市建局、舊樓重建公司之類,收購同強拍到底係咪都要比15%印花稅? 原來無諗過!!

以呢個講法,擺明係措施急就章,跟本無諗過呢個問題!

留言

Unknown說…
從市場角度,在市場流通的單位會賣一個少一個。而發展商推盤的時間表,一半是控制在預售樓花書審批日期。但若我是大業主,當審批已完成,到時就是奇貨可居,任由發展商開天價出貨。
其實香港市場已經好segmented,私樓同公共房屋只係有小部份重疊。
總歸究底,政府要於公型房屋這一節想辦法去誘導已遷出但仍佔用公屋。另外,既然居屋係資助房屋,目標係俾合資格(特別係這批已遷出但仍佔用公屋各戶)購買,為何不可以用更大的折扣率去幫新一代上車,同時可增加更嚴謹的轉售規定。 據數據,真正賣出居屋轉投其他市場的業戶又不是那麼高百分比。我覺得加嚴要求同時加大折扣率才真正幫到人。
新措施是減低市場單位流通。別忘記有好幾千地產代理從業員。這些措施只會再卮殺他們的生存空間。難度而家日常用品被強國人搶購一空,難度政府又去規管,令各藥房無生意而要結業 ?? 太多有形之手了 !!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開放(置頂)

少數人的暴政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