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


去年十一月已預警核心盈利會大幅倒退,

全年賺6億1千7百萬美元,跌百分之九。

如果計核心經營盈利,更大幅下跌四成二。末期息則下跌五成三。

歸疚零五起收購的美國近二十項業務,管理層直言早想在05年上一個三年計劃已經想作出整合重組,可惜遇上金融風暴,結果好的時機一再錯失。

到去年問題終於爆發、直接拖累核心盈利大幅倒退,美國LF USA重組,包括為中斷部分品牌撥備,就令盈利大幅倒退超過三億美元,令整體分銷業務由盈轉虧,有三千九百萬美元虧損。

管理層已經就美國業務作出架構重組,今年不打算再在當地進行併購,並訂立目標,期望今年內完成架構重組,營運回復2011年水平。

至於今次三年計劃只剩一年,利豐說得明白,就是早已放棄達到十五億美元盈利目標,下一個三年計劃亦未有明確目標。

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利豐,尤記得去年在策略日仲振振有辭下半年業務有改善,豈料今年初公司要發出歷史性盈警。

更大問題是牽動投資者對管理層的信任,為何在策略日管理層不能掌握美國LF US業績惡化的訊息?是否兩三個月內就出現不可挽回的嚴重問題?

今年初金融時報LEX罕有發出一篇長文,正正分析今次利豐失利,到底問題只是源於一次美國失利、抑或有更深層次的結構問題?

LEX由歷史去理解利豐的結構問題,成立於1906年,利豐從來就是一間華商買手、賺的是中間人費用。

不同的是、當年買賣的是絲綢、玉石珠寶,今天的貨品就售到Calvin Klein, Coach, DKNY, America EAGLE、Tommy Hilfiger.......

賺的、仍然是中國人採購,再賣到外國人手中的中間費。

曾經由分析員講過、利豐可能是每個美國人都會購買、但幾乎無一個美國人會識得、年銷量逾二百億美元的巨額品牌。

當年,這個說法肯定是讚美!

今天,利豐有過半採購是來自內地,五分三貨品銷到去美國。

不同的是、過去幾年享受的中國低勞工成本投入優勢,今年已經一去不返,過去三年內地工資平均增幅,都有25%。

另一個問題是利豐的增長模式,由07年以來,有三分二銷售都是靠收購帶動。真正本業核心增長,往往只有3%增長。

以往日利豐PE二十多三十倍進行收購,當然問題不大,但一旦高PE神話不再,例如現今預測PE由去年23倍降至目前17倍,這種收購模式顯然已經行不通!

今時今日的利豐,增長放緩、而本身又面對低邊際利潤問題,今時今日要重拾投資者信心,顯然利豐絕無空間再犯下任何錯誤!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急於求成」 JPEX 爆煲引證證監會監管不力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

開放(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