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



這兩天國家統計數據,成為了國際笑柄,實在令人異常失望。

歸根究底,外圍不景,但內地進出口仍保持雙位數高增長,即使引來外界、甚至內地媒體學者的質疑,認為數據有水分。

而事件亦似乎驚動了國務院最高層,由商務部、以至外管局及海關總署,均要認真對待問題。

內地傳媒引述商務部消息說,剔除「非正常因素」,今年首四個月外貿增長只有百分之9.2%,比海關日前公布的低近半個百分點。

當局表示,已經進行專案調查,估計5月分貿易數字,可以擠出「水分」,相對較為真實。

當局如何替數據「脫水」呢? 主要針對珠三角地區,包括叫停遠期貿易信貸,嚴格審核申請出口退稅貨物的貿易單據,海關亦會整頓及監測保稅區內的通關物流企業。

有關行動自展開後,數據反映,自四月底開始,深圳貿易量已經大幅回落,估計趨勢會擴展至廣東省、以至全國。

雖然官方大力打擊,但民間智慧往往更高,仍有方法避過。

有保稅區內的物流公司指,「貨物空轉」近期已較難操作,但以「港澳一日遊」誇大貿易額,仍然有空間。

今年第一季,他們就曾經幫助一位客戶,將同一批橡膠原材料,由深圳到香港來回出入境操作41次,難怪數據可以作如此誇大。

只是令人費解的是、如此囂張又容易被拆破的行為,今年頭幾個月當局都選擇視而不見,海關總署上月更列舉三大理由否認數據有誇大,到底所謂何事? 是否反映習李新政府至今仍未能全盤掌握大局?

講到數據,值得一提是周四公布的通脹數據,出現的CPI 及PPI 背離,有內地分析指很「糟榚」,其實相當認同。

一方面,因蔬菜價格出乎意料上升,令通脹率升幅高於預期。

但反映上游通脹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同一時間就遠差過市場預期,跌幅是去年十月以來最多,反映經濟下行風險未退。

兩者一拍埋,原來應該推出的財政及貨幣刺激政策,就因為通脹風險而未能出台,減息機會更是完全消失。

最弊傢伙是,區內及新興市場,正式進入恐慌性減息狀態。兩星期內,印度、澳洲、波蘭,南韓,先後減息。而泰國,越南幾乎篤定,有減息壓力。

兩星期四個區內及新興市場減息,即係用十個工作天計,平均每日有零點四間央行減息,比例升到三年最高。

南韓話,減息刺激經濟,但澳洲、印度、波蘭,被形容為Aimlessly Cutting Around,萬無目的減息背後,就係恐慌。

因為,美,日,歐不斷寬鬆,全球利差交易充斥,以往利差交易由一、兩個主題貨幣做膽,依家全球五大洲,隨時拆開有數十種利差交易:例如沽澳元,買新西蘭元、借美元,買人民幣,借日圓,買區內任何一種貨幣,總之,利息比人高,就會成為利息交易對象。

這解釋了為何人民幣呢幾日屢創新高,熱錢亦毫不客氣撲入內地,按理人行實應減息避免熱錢過分流入。

星期三,新西蘭罕有用近二億美元干預匯市,南韓盛傳再干次,最新泰國財長下令央行減息,打擊利差交易,甚至實施部份資金管制。

換句說話,區內減息,已經由幾年前,為刺激經濟,轉化而成,純焠係為控制熱錢流入。

是否陷入政策恐慌性病症後既政策災難,在在值得關注。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開放(置頂)

少數人的暴政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