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


人行發表第四季貨幣政策報告,及未來工作重點,引來內地一陣討論。

的確,如果再將主題著眼於維持穩健政策,靈活使用存準金,絕不新鮮,事關人行從來少提政策從緊,但目前情況卻明顯是穩中偏緊,至於存準金運用,呢種數量型工具,更隨時成為歷史!!

陶冬認為,報告少提通脹,為善意貨幣政策輔路,似乎亦捉錯用神。

很簡單,環顧大半年內地M2及通脹兩者關連性,已有欠傳導,即是無論M2高與低,通脹亦大部份時間處於下行。

人行呢方面已經有立論: 產能過剩做成上游通縮,某程度上令增長及通脹差距擴大,到底中國通脹或通縮,小川較耶倫更進退為谷。

報告之所以引起廣泛討論,在於人行在幾方面問題作出定性:
其一,拆息波動,人行在專欄強調,此乃金融創新結果,可以容忍,某程度上直接反駁金融創新擾亂市場之說。
第二,人行定性,貨幣政策要與改革緊密起來,流動性閘門調控及引導重要,內地解讀似乎是,政策明穩實緊,已被當局名正言順,短期絕不會寬。

但小川困難不下於僅僅要介定中國到底通脹風險,抑或通縮風險,更頭痛莫過於,量與價之間的政策取捨。好明顯,人行年幾前已經淡出數量型控制角色,但金融創新,網上金融平台在人行容許下,高息爭客,造成存款流失,從而影響傳統銀行貸款量及令拆息波動,人行「做量」功能,未必可以全面抽身而退。

歐、美、日等成熟央行,由價轉量,靠量寬谷經濟,人行卻由量轉價,雖則格格不入,但市場改革為中心,別無可選。

但正如早陣子提過,人行希望奪取主導市場利率「主權」,從而過渡至一個成熟貨幣政策,關鍵在於指標性選擇。

人行想用拆息,想用七日回購利率做指標,但因為人行同時淡出「量功能」,兩個指標不斷波動,人行又想用大額存單利率作為指標,但一月份兩大批發行後,又空中樓閣。

更最大問題在於,任何價格型機制形成,太市場化,太受基本因素左右,又會影響去槓桿進度。

今日,最少三大行撐內銀,認為短線有值博,奇景在於內地內銀升,香港內銀反而要跌。其實,如果睇睇摩通一份報告,未來幾年,該行相信內銀不良貸款比率最少要見百分之五,較現水平零點九九至一,即倍數急升。

瑞銀改用股價對內銀撥備前經常性收益做估值水平基準,擺到明,投資者對所講內銀BOOK,已再投下不信任一票!!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開放(置頂)

少數人的暴政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