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定價權

「板塊」呢兩隻字,每日不論股市文字報道或電視節目,出現次數最多,觸及最廣,幾乎是百分一百。

時光倒流不足十年前,「板塊」其實是「行業」前身,到現在,「板塊」充斥氾濫,某程度上已經解答了中證報有關港股是否A股化之討論。

同樣,以前大行、經紀行、現在已經一一被歸納統一稱為券商。
「券商呼籲低吸具備高紅利分派主題板塊,但留意板塊輪動概念」,真叫命!

而查實呢句出自不少本地媒體或市況分析文章手筆。

中環人透露,近日多間大行舉行投資者大會,場面壯觀,坐無虛席,皆因太多內地私募及基金大哥對港股越來越迷上。

而據統計,目前內地市場以港股作為招徠的私募基金產品,已達六十多隻,往後繼續供應源源不絕,但凡貼上「滬港港」標籤,必然其門如市,但論表現,高則一成七,低至負0.27 不等。

內地銳意將A股港股化之同時,港股A股化速度更加之快。

趨勢已成,與其糾纏於阻止Mainlandization,今日內地報章引述一名私募基金,一句「奪回港股市場定價權」,更分份外值得咀嚼。

用羅尚沛說法,「奪回」兩字從不適用於中資資金在股市活動,事關縱使影響力與日俱增,但中資從來未在港股享有過絕對定價權,而事實上,任何市場,任何機構大戶或持份者,並不存在、亦不應具備定價權,否則的話,可能變得危險。

內地私募大哥承認,現時中資資金在港股佔比最多一成半,離定價權為時尚遠,惟一升至四成,定價就在腳下。

私募大哥說得對,觀乎IGG、美圖、周黑鴨等等,越多北水參與,股價上升背後,某程度上就是宣示定價權力之一種表現象徵。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急於求成」 JPEX 爆煲引證證監會監管不力

三十而立的金管局:思良將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