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名
去年12月離職後,我偶爾都會想起傳統基金會編制的香港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到底經過這兩年的巨大變化,對香港的排名有什麼變化?
本以為基金會會將香港的排名稍為降低,排在新西蘭或者之後更低,這已經對香港帶來很大的影響,萬萬想不到基金會會將香港直接「除名」,這個做法應該震驚了香港財金官員。
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是由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聯合編制,當然會有人批評這是外國勢力干預香港事務典型例子。
傳統基金會在當地歷史悠久,被公認為是美國傳統保守派的政策智庫,華爾街日報更加不用說,怎會不是外國勢力?
不過諷刺的是這個傳統基金會編制的指數排名,在過去20多年都將香港捧為全球經濟自由的典範,甚至可以形容為佛利民口中的自由經濟「最後堡壘」。連政府的財金官員在外國推銷香港時候都經常口中掛上這個經濟自由度排名第一的美譽,今天怎能夠說傳統基金會不了解香港情況?難道過去25年自己的外宣都是大話連編?
自己跟進這個傳統基金會的新聞,小說也有10幾年時間,每次排名都會看他的細節部份,不單單是經濟規模,資金進出,其實亦包括政府組織、官僚效率、甚至是法治及法律保障亦是重要的評分標準,試過有好幾年由於香港一直名列前茅,甚至乎新聞處理上都沒有可觀之處,只能簡單處理。
看看司長今天的回應,除了不同意外,他只能說是包含了意識形態及政治偏見,那為何在香港排名第一的時候,就不見司長有這種「偏見論」?
傳統基金會的自由指數與洛桑的全球競爭力報告排名,我理解是政府相當重視的兩個研究報告,今天的除名,到底是象徵了什麼,相信大家心中有數。
我近日都經常在想一個觀點,就是外國企業對中國這個市場當然不可能放手,怎能不賺這個1,400,000,000人口的巨大市場,難道是傻的嗎?但問題是如果香港的政治及經濟制度越來越趨向與中國相同,這個觀點評級機構也經常掛在口中,那麼作為外資,為何我不直接將資金投放到內地市場,觀乎近年上海及深圳在金融及創新方面的爆炸性發展、為何還要用香港?
今天的香港,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巨大轉變,這點大家都同意吧?資金自由進出,對產權的法律保障,以及不干預政策,都是經濟自由的基石,這些轉變不會一下子完全消失,但慢慢的蠶食,總有一日你我會發現,這個香港已經不再熟悉。
留言
小市民,仍然營營役役,但選舉制度變了,言論自由受限,教師受制肘,通識科變國民教育
大家其實都只能逆來順受
感覺像在溫水煮蛙
所以明白有人選擇離開,綜有萬個不願、萬般不拾,面對已變化的環境,大家要好好自處。
香港人回歸二十多年,只要兩制,不要一國。要權利,不要責任。任何有關一國的如23條不要、國民教育不要、國歌法國旗法,中國融合也不要。甚至連起個高鐵,一地兩檢也諸多阻攔。
這是一國兩制的原意嗎?一國兩際的一國被消失了?
凡事對著幹到找外國來制裁自己的國家,國家終於出手收緊。
然後不會反思原委,卻怪起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