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rt Circuit

今年真的要找尋一下聖誕老人。

聖誕感恩節旺季前夕,有60年歷史,全美第二大電器連鎖店Circuit City申請破產保護。

Circuit City破產前有34億美元資產,23億美元債務,上季虧損2.4億美元,剛於前一周先公布削減5分一分店,裁減4300員工。

如果有看過Jim Collins的 Good To Great,都會記得Circuit City是當中十一間、可以由優秀晉身為卓越的公司: 即代表那些公司可以過渡至跨代卓越成就的企業。

據Jim Collins所說,令公司可以成就卓越,並非企業發展了甚麼創新產品、或者佔領了獨有市場,而是企業可以重視人材、尋覓人材、培養人材,這些才是基業長青的「第五級管理人」需要重視的策略。

以電器城為例,當各家各店在推廣大減價大折扣時,Circuit City重視的廣告是「我們需要人材」!

其實當年的CEO Alan Wurtzel,在老父手中接下Circuit City時,公司亦面對嚴重財政危機,瀕臨破產,不過Alan Wurtzel未有放棄,是他率先想到以大型貨倉形式銷售電器、同時著重對員工培訓及福利,公司提供乾洗和運動場等便利設施。而且在1989年,就將個人電腦引入自己的經營範圍,並且於2000 年停止銷售家用電器,全面投身消費電子產品市場。

這些動作令Circuit City在2001~2005年的20個季度中有11個季度達到或超過華爾街分析員的預期,那麼,是什麼因素令這間「卓越」企業走上不歸路?

在零六年Circuit City面對Best Buy及沃爾瑪以「割喉式」減價加入電子消費品及LCD市場,頓時令Circuit City方吋大亂,一方面需要發出盈利警告,同時亦改變過去賴以成功的模式: 將全數富有銷售經驗的員工全數撤換,轉換為廉價時工,將過去幾十年成功的模式改變。

結果單純以廉價低毛利的銷售模式,已經註定了Circuit City今天的沒落。欠缺有經驗的銷售隊伍,Circuit City的銷售一落千丈,加上上星期公司宣布再裁員,這個動作不但未能挽回投資者信心,反而對供應商響起警號,要求公司先付款後付貨,而債權銀行亦要求催收貸款,加速了公司滅亡。

海嘯已經由金融業席捲至實體經濟,美國的零售及汽車業已經是百病纏身,面對這一浪殺到埋身,無論香港及美國,仍然將有血流成河的慘烈場面出現。

留言

匿名說…
觉得大部份主持都做得好. 而节目内容也非常的吸引, 我赞同另一位网友所说最有分量的主持经常插咀,不能听到嘉宾的意见. 我也同意背景音乐太大声,有些喧宾夺主. 假如嘉宾声音细和浸的话,很难听到他门宝贵的论点.希望可以有所改进,要作一点的补充,直得一赞是客席主持孫柏文, Sky, 李兆富和施老板, 他门肯定是收视率的最佳保证.
匿名說…
份量主持只係鍾意鬧, 鬧完A, 鬧B, 之前鬧完银行, 依家鬧苦主o

沒有她, 明年調查位置應可第一!
所以唔駛多謝觀眾, 因為我地支持嘅係嘉賓同reporter 主持

ps. 我老婆之前鬧我做乜睇埋D咁嘈嘅節目
匿名說…
美國車...唉

一路以來,美國人只係識整D大cc、超食油、馬力細扭力細、操控又差 o既車,以為靠國內銷量+少量海外銷量就可以維到皮。之不過當日本車進入美國市場,甚至乎日本車廠係美國本土開廠,整埋D美國獨有型號出黎,加上日本車一向以的低耗油、低價錢,成堆美國車已經無得鬥。加上歐洲車的競爭,其實美國車的生存空間係好細的。可惜D美國車廠依然係唔識諗...

美國車仲有一個大問題就係同一個集團之下,一個車型會化身成為唔同品牌,以唔同的包裝手法推出,造成車型嚴重重疊問題。GM、Chyrsler、美國Ford均有同樣問題。其中,以Full-size SUV 型號重疊問題為最嚴重。以GM為例,又總公司研發而成的GMT800/900 四驅車底盤平台,由GM旗下四間車廠分別發展成自己的型號。包括Chevrolet 的Tahoe以及Suburban;Cadillac 的Escalade;GMC 的 Yukon;Hummer 的H2。就算把型像剛烈的Hummer撇除,這個GMT8/900平台之下仍有四個車款發售。四個車型的動力配搭其實分別不大,但主要的分野就在於外型以及品牌效應之上。例如GM之中走高檔的Cadillac,經過豪華化的包裝之後,售價便會比Chevy、GMC等同類型車款昂貴。
同類問題其實在GM的其他車型,例如房車之中亦是很常見。雖然日本和歐洲車廠也有底盤平台共用的例子,但相對而言,他們的目標顧客群是比美國車明確的。例如歐洲褔特的C1平台為例,由這個平台發展而成的產品包括小型房車類的Mazda 3,即是以往323車系的後代,還有Ford的小房車Focus,甚至乎是富豪的S40/V50。以上的產品都是有各自的捧場客,每個型號定位亦較美國車清晰。於是,「爭客」的情況比較少見。美國車的問題正是在於顧客群一樣,但僧多粥少,導致品牌之間搶客情況嚴重,尤以同類兼定價相近的車型為甚。雖然最後那筆車價都是送到了GM的戶口之中,但GM卻要符出更加多的資金去為該車型做宣傳。即係話,一款車分開三間廠出,但顧客最終只係會買一個品牌,呢一點正正美國汽車業的弊病,就係唔能夠釐清車型的顧客群。

所以話若果美國政府真係要救汽車業的話,唔該真係認真地了解下當中的開發過程出左咩問題,究竟有乜野原因令到D人唔信任美國車,唔係話要超日趕歐,超碼要令人對美國車洗去 o個種大而無當 o既感覺,呢樣先係最實際。

Victor上~
匿名說…
我睇完星期一(17/11)呢集moneycafe, 我覺得青姐好似dominate左個對話, 孫柏文同施老闆都好少有一句係完整講到, 青姐interrupt左好多次

我明白青姐有時係激動, 我平時都好鍾意佢講野, 但呢方面我諗可以改善一下, 希望唔好介意=]
匿名說…
佢唔會改, 一路都有人提出相同意見

Lee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急於求成」 JPEX 爆煲引證證監會監管不力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

三十而立的金管局:思良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