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去年你賺左未?

零九年過去,喺時候總結下今年金融市場表現! 到底去年初將資產分配喺股市、匯市、黃金同油四類資產,到底邊樣跑出? 澳元同金價都升兩至三成,股市就「攝」喺中間,升五成二,而油價就最叻,累積升七成八。 不過都要睇你喺咩位入市,如果喺舊年高位買油,而家只係收復一半失地,反而金價同澳元都係迫近歷史高位。 美元雖然全年都仲係要跌,不過到第四季似乎有轉勢跡象,兌日圓全年更係升左百分之二,係三年以嚟首次。 反映美元兌六隻主要貨幣匯價嘅「美元指數」,喺12月,升咗百分之4點2,係二月以嚟表現最好嘅一個月,但全年計,美元指數仍然錄得超過百分之4嘅跌幅。 詳細睇吓美元兌各主要貨幣今年嘅表現,除咗兌日圓匯價上升百分之2外,兌其他主要貨幣都下跌,美元兌英鎊跌近一成。 澳洲儲備銀行喺去年,已經連續加咗三次息,係金融海嘯後,最早加息嘅主要工業國家。刺激澳元兌美元匯價,全年累積升咗兩成八。 如果大家記得,商品大王羅傑斯月初同我地講,佢揸多左美金。 幾日前我地再問佢,佢話,呢浸反彈浪唔會太長。大家自己識睇路。 正因為美金弱,金價創出新高。 金價連續第九年上升。12月初創出1227點5美元記錄高位。現價比高位回番約一成,但全年仍升兩成半。 唔夠油價犀利,紐約期油累積升幅近七成八,十年黎最大升幅,亦大幅跑贏金價升幅。 雖然油價、金價都唔錯,不過,2010年,羅傑斯嘅商品投資首選,唔係佢地。 商品大王新一年,首要值得投資,羅傑斯繼續推介商品,佢話農產品會跑出。 至於第一樣要沽,羅傑斯話,係美國國庫債。 其實都唔使點講,由於經濟表現好過預期,加埋聯儲局部署退市,美國國庫券表現係三十年嚟最差。 十年期國庫券息率今年以嚟、升左一點五八厘,息率升至三厘八以上既三個月高位,而債價自然就大跌,去年嚟跌左百分之三點五,係1978年以嚟表現最差既一年。 相反,好似係房利美同房地美呢啲按揭債券,就出現大反彈,喺聯儲局買入一萬二千億美元按揭資產推動下,按揭債券回報跑贏同期國庫券百分之四點八,表現係二十年嚟最好! 咁,今年你賺左邊樣?

年度財經人物(前瞻版)

無驚無險,伯南克成了我們年度財經風雲人物。 其實都真係無咩爭議性,由年初大家對呢位學者型聯儲局無咩期望,到年底連時代雜誌都要選伯南克做時代人物,佢可以話一手力挽狂瀾! 既然已經有咁多論盡今年伯南克表現,我地無謂再重覆,反而猜測下到底伯南克會點應對今次自己一手做成的資產泡沫問題。 簡單講,就係幾時退市。最近聯儲局除左安排逆向回購外,仲破天慌向銀行發行存款證,銀行可以將過剩的資金存放聯儲局收息,聯儲局可以透過機制收回部分過剩資金。當局表示,透過這個機制,可以控制約一萬億元美金的過剩資金。如果成功,已經可以令聯儲局資產負債表成功「瘦身」一半。 不過外間仍然有不少評論認為,聯儲局唔會單單因為資產泡沫就會退市,咁到底伯南克會點做? 其實呢個問題交返比伯南克自己告就最好。早在02年,當伯南克擔任聯儲銀行行長時,就已經發表過一篇題為:「 Asset-Price "Bubbles" and Monetary Policy 」的文章,當時他的結論是,一來泡沫不易被察覺,更重要的是,貨幣政策並非應對泡沫最好的工具,反而應該靠金融監管、會計制度安排及資本率應付泡沬。 深入研究30年代大蕭條的伯南克,甚至歸咎大蕭條的起因,正是當年的聯儲局誤將泡沫當時經濟過熱問題處理,結果在通脹不明顯的時候,大幅調高利率,無錯,泡沫最終係消失左,不過就換來失業率高達25%的經濟大蕭條,因此他斷定就是聯儲局連串錯誤政策先做成當日的大蕭條,試問今天佢又豈會重蹈覆轍? 不過不利用貨幣政策打擊泡沫,不等於聯儲局就不退市,好似之前聯儲局定下的三個指標,最重要還是看就業市場及通脹預期,一旦美國通脹好似羅家聰咁估計會升至百分之八至十,伯南克又豈會坐視不理? 當日不少人對伯南克都不予厚望,結果佢憑一人之力改寫聯儲局歷史,甚至成為拯救世界的「救火英雄」。今天大家又憑什麼,去少看這位聯儲局主席?

誰暗淡無光?

香港股市今年一吐烏氣,集資規模達到2400億元,一下子做到超英趕美,成為全球金融市場大熔爐。 不過金融時報卻以「暗淡無光」(Without Shine)來形容香港的IPO市場,認為市場了無生氣,說來真的令人摸不著頭腦。 我倒認為是「酸葡萄」心態作崇居多。 先看金融時報說的理據: 在今年二十大集資的公司中,有十一間仍然低於招股價,因此本港集資只是「量多」、而非「質優」的保證。 雖然像中冶、華南城等公司,股價仍遠低於招股價三成以上,其他像今年最大宗集資的民生及金沙亦較招股價低近一成,不過這不代表本港招股市場缺乏效率。 相反,這些公司在招股時,認購反應均非常理想,凍結資金均有逾千億元,並成功完成上市程序,至少證明本港集資能力,以及市場具有足夠深度及效率。 至於公司上市後股價表現不理想,就有數不盡原因:可能是當初定價過分進取、或公司本身有不利消息、更大可能是市場氣氛改變。 君不見有更多股分是令投資者有豐厚回報? 龍源(↑22%)國藥(↑72%)中糧包裝(↑86%) 相反,今年英國的新股集資額跌至十年來最低、LSE及AIM兩個市場,分別只有六間及十間公司在今年掛牌,集資數埋也只有十二億英鎊,不但遠差於本港水平,比起去年更大跌86%。 況且近日白高敦一意孤行,向銀行業花紅徵收重稅,連摩通DIMON都忍不住要發信投訴,到底是那個金融中心正在變得暗淡無光?

09年財經風雲人物競選(置頂)

提下大家,我地年度風雲財經人物開始投票。 候選人包括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聯儲局主席伯南克、07年度當選人物總理溫家寶,同第一個主要央行加息既澳洲央行行長史蒂文斯。 另外仲有今年盡領風騷的股神巴菲特、進行世紀供股既匯豐行政總裁紀勤,以及比亞迪主席王傳福,最後還有財經雜誌前總編輯胡舒立。 請大家在三十日前投票,會在31/12 的cafe節目在揭曉。

比面派對

投得兩幅大埔地後,信和成為白石角大地主,主席黃志祥不斷重斷呢句: 「多謝其他發展商俾面,好合理,唔貴,又唔平!」 如果有仔細留意今次賣地過程,可以看到黃志祥早有部署。 刻意同舊拍檔南豐、嘉華一齊坐,又不時密密『勘』,令大家以為、又係兩年前同一組合。 但實際呢﹖ 第一幅大部分時間、信和只係用分身術,靠助手揸3號牌競投。 到臨近叫價去到51億,至現身攞18號牌出手,仲驚俾其他人『郎』價,寧願貴啲、都再靠分身嘅3號牌助手,舉埋最後一口價。 用意也不用多說,就是令對手難以猜測虛實,完全是博奕高手風範。 到第二幅地,信和更全程搵3號牌出手,就算隔離嘅南豐都有頻頻舉手,都無影響到信和,去到叫價51億。 信和更加隔著南豐,同嘉華突然取得默契,透過傳紙仔密針,無耐嘉華就透過28號牌聯手投得。 今次賣地成交價到底係平貴,其實講什麼也沒有意義,只要看看他的笑容就已經說明一切。 要配合拍賣價成為市場預期下限,信和實際上有盡「天時、地利、人和」。 說地利大概很易明白,既已取得鄰近三幅地皮,再下一城實在是有很大優勢。 天時亦很易解釋,大部分發展商對於政府出手仍然是處於觀望,大家都不夠膽過於進取。 至於人和,反而要多得拍賣宮。 在拍賣第一幅過程中,有測量師朋友已提出,唔明點解拍賣官,無好像以往拍賣大型地皮一樣、在後期調低每口價、刺激競投反應。 尤其是今次賣地後期反應先叫做完左熱身,大家都處於磨刀霍霍的姿態,怎料拍賣官兩下手勢就已經一鎚定音。 說沒有政治考慮,很難令人致信....

大行報告

大行報告「買入」或「沽出」評級,以往可能斷定一隻股分生死。 但有研究話,投資者甚少參考大行報告做投資決定,而呢的分析員花盡唔少時間撰寫嘅報告,原來對股價幾乎無影響。 其實一個建議,往往花了唔少證券分析員心血及時間,他們經過審慎計算,假設,同分析得出嘅結論。 如果建議買入,當然希望推介嘅股分「升」,不過,最新研究話,分析員可能白費功夫。 匹茲堡大學同杜朗大學兩名學者,研究97到07年,十年嚟超過19萬分股票研究報告。 學者話,佢地發配呢的報告出街後、40分鐘內,被分析員點評嘅股分,股價幾乎無變動。 換句話講,報告毫無影響力。 負責研究學者話揀40分鐘,係想單睇研究報告影響力,同有無大型機構投資者參考。 報告發表後太長時間,股價通常會受其他因素影響。 學者話「無用」,但大行分析報告,依然大受歡迎,何解? 英國金融時報話,受歡迎的只係限於高盛,摩根大通,大摩呢的大行。 相反,賣獨立分析嘅研究公司生存空間愈來愈細。 據估計,佢地今年生意大跌18%,得16億幾美元。 相比下,基金經理花喺大行報告嘅錢,只係跌一成。 呢一年內,千幾間獨立分析公司中,最少有百三間停止營運。 能夠殺出重圍,得少數,包括早喺大行生涯闖出名堂嘅銀行分析員MEREDITH WHITNEY。 王牌分析員時代過去,華爾街並擔心,星級分析員後無來者。 評論話,有經驗人才流失,依家分析員平均28至35歲,經驗唔夠之餘,一個人,計落要睇八至十間公司,想質素善好都幾難。 另有一個原因,是本港獨有。 似乎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在本港尤其嚴重,大戶與散戶之間的差距是天與地。 如果用同一時間作分析,大戶在四十分鐘內早已集齊貨,散戶? 至叻都要第二日,到時慢慢派貨都未遲!

Dumbest God

我地未選風雲人物前,各大傳統都已經點選自己心目中焦點。 無獨有偶,幾個傳媒都揀左高盛布蘭克費恩。 有趣的是有彈亦有讚,正反映他的爭議性。 最有趣是財富選的「09年Dumbest Business蠢事榜」,排榜首的正是布蘭克費恩。 指佢喺金融海嘯後,發動公關宣傳攻勢,將高盛「化身」成重建經濟嘅先鋒、協助美國工人走出困境嘅希望。 呢位收緊4300萬美金年薪嘅「人兄」之前講過,佢只係以銀行家嘅身分做緊「神嘅工作」。 不過雜誌話,美國人無忘記,搞到美國人「雞毛鴨血」嘅複雜金融衍生工具,其實係華爾街大行嘅產品。 其他好像紐約時報批評佢切底改變高盛優良文化,彭博更發表七頁紙文章,話高盛連起新總部,都攞盡政府著數。 至於英國金融時報,零九年度風雲人物,亦係布蘭克費恩。 FT話,揀布蘭克費恩,唔係肯定高盛呢間公司,或者係布蘭克費恩功績。 而係在商言商,認為高盛金融海嘯後,業績好之餘,影響力愈嚟愈大。 作為帶領呢間公司三萬幾員工嘅布蘭克費恩,到底係咩人? 佢競爭對手大摩行政總裁麥克讚佢,思路敏捷,分析力強。 低層家庭出身,哈佛畢業後,原來曾經同時申請入大摩,同高盛,但都唔成功。 轉數高嘅佢,轉個彎,申請入職高盛旗下商品交易公司,結果變相成功加入高盛,由賣金幣做起。 廿幾年間,晉升至高盛Number ONE,佢朋友話,布蘭克費思已經賣身俾高盛,而佢大家分身家,都係高盛股分。 自信嘅佢,因為壓力,被逼公開認錯,成為多分大報頭條。 但對佢嚟講,形容自己做緊「Job of God」,先係真心話。高盛炒盤制造盈利策略,佢唔會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