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

圖片
2023 年 2022 年 國家: 66 44 經濟: 65 40 大灣區: 62 45 金融: 35 26 愛國: 29 9 國家安全: 22 8 競爭力: 16 13 一帶一路: 12 8 民生: 6 5 幸福: 2 6 上面的數字不是流量密碼,而是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長達近三個半小時的《施政報告》中,內容提及的關鍵字次數,當中不出所料,其中一個最頻繁的是「國家」,甚至超越「經濟」一詞,至於提及「大灣區」次數亦多達 62 次,比「金融」高出近一倍。在由治及興的今天,「愛國」及「國家安全」亦是全長 108 頁的施政報告中佔了重要部分,亦遠超過去年的水平;反而是標題「拼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中有提及的「民生」及「幸福」,僅是寥寥可數,可知受重視程度。 作為今屆《施政報告》中最受重視一環,我們先討論一下「減辣」的措施。面對房屋供應偏緊及樓價急升,政府 2010 年起推出多輪「辣招」,打擊短期炒賣活動及減少外來需求。不過過去一年面對利率顯著上升,本地樓市交投減少,樓價亦出現調整,由高位已回落 17% ,大概目前將樓市措施「減辣」也是「眾望所歸」。 不過觀乎「減辣」的奇怪組合,並又是令人摸不著頭腦,不單止可能「嘥氣」,甚至有機會事與願違,結果變成好心做壞事。 其中我之前已預測,買家印花稅( BSD )和新住宅印花稅的稅率會下降,但施政報告提出「減辣」程度,卻低於商界呼籲,僅僅只是減半,兩者均會由 15% 減至 7.5% 。這兩項辣稅本來就是針對已擁有住宅物業的香港居民(即購買第二層樓或以上)收租 / 投資,以及非本港居民╴現在僅僅只是減半而非全額撤銷,買樓的財務成本仍然極高,特別是考慮到新造按揭利率已突破四厘,創十五年新高,部分中小行甚至高於五厘水平,買樓與否已經不單止是計算辣稅水平。 更奇怪的是政府居然同一時間下調額外印花稅( SSD )的水平,適用年期由原來 3 年縮短至兩年。換言之,業主在持有物業兩年後出售物業,毋須再繳付樓價 10% 的額外印花稅。 報章引述政府消息人士稱,對於並非全面撤銷「辣招」,認為是次調整是平衡做法,主要考慮需求及風險,以免對樓市帶來太大

【以巴戰爭對投資者有甚麼影響?】

圖片
答案好像很明顯,表面沒有吧?不單港股連續兩日上漲,甚至外圍股市影響幾乎都沒有:油價最初只上漲了3%左右,黃金上漲了約1%,美國國債期貨上漲,收益率下降。 無論是股票還是美國國債,波動幅度都低於上周五美國的就業報告公布後的波幅。事實很殘酷:對市場而言,這場殺戮的重要性甚至不及美國勞工統計局的一組數據。 與一年多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相比,金融市場顯然真的冷靜得多:當時憂慮俄羅斯會切斷輸送歐洲的天然氣及能源供應,很快就觸發全球通脹急速升溫,聯儲局更間接啟動四十年來最急速的加息周期,利率幾乎由零息水平到升穿五厘,觸發全球債匯股資產價格急速調整;同一時間美俄之間的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甚至歷史性西方國家有共識以SWIFT 制裁俄羅斯,亦間接令中美之間的關係冰封,影響所及甚至令過去四十年推動全球經濟的產業供應鏈幾乎完全摧毀。 因此與之比較,今次以色列-哈馬斯戰爭規模一來細少得多,雙方的戰力亦非常懸殊,戰事肯定不會抗日持久,而且僅限於地區性衝突,加上過去類似衝突亦非常頻繁,因此金融市場反應溫和也是可以理解。 但關鍵的是這場戰爭只是剛揭開序幕,而且有升級的可能性。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幫助策劃了此次哈馬斯襲擊的伊朗,會受到更多制裁。這將意味著近日美伊緊張關係緩和勢頭出現逆轉,先前得益於這種緩和趨勢,伊朗過去一年來原油日產量增加了約50萬桶。高盛就估計,明年伊朗的日產量每減少10萬桶,油價就會上漲1美元,因此僅此一項就可能帶來相當於周一油價漲幅兩倍的上漲。 更大可能,這場戰爭還可能破壞沙地阿拉伯與以色列關係的改善勢頭,更糟糕的情況是以色列直接對伊朗採取軍事行動。一旦發生這種情況,假如伊朗對從伊拉克駛出的油輪進一步實施封鎖,則油價可能飆升。 吊詫的是,在戰事一開始,聯邦基金利率期貨反映,聯儲局在今年餘下時間裡不加息的機會反而有所上升,交易員預測在11月暫停加息行動的機會率從一天前的72.9%升至88.5%,而12月按兵不動的可能性從57.6%升至74%。 如果油價高企甚至升至一百美元一桶水平,勢必重新推高美國通脹,那為何市場會預測美國會暫停加息?這中間必須要考慮的因素,是高通脹及中東戰爭規模擴大,可能會令遲遲未見的美國經濟衰退可能終於來臨,經濟由軟著陸變成硬著陸,這正正解釋為何交易員會預測聯儲局好可能會按兵不動。 但即使利率不再向上,在油價高企的環境下,美國利率維持高息環境時間可能遠比市場估計

【「潤學」中心】

圖片
多家媒體引述消息稱,新一份《施政報告》將提出將8間資助大學非本地生學額,由目前20%增加一倍至40%,以打造「國際高等教育樞紐」,建議已諮詢八大並獲支持。以現時每年級約15000個大學學士資助學額計算,提高限額意味每年新生之中,非本地生由現時最多3000人,倍增至6000人,本地收生人數就會降至9000人。 去年八月我寫了【香港高等學院成內地「潤學」三甲 】,正是翻查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數據,列出過去多年八大學院收錄內地生的人數,由2016-17年度約萬二名學生,升至上一個年度的近一萬四千八百人。 我最近加入了2022-23年度數據(圖中紅字部分),當然沒有意外,在八大就讀內地生人數進一步上升,今個年度再增加至近一萬六千二百人,較前一個年度增加接近一成,而佔本科生比例,連同研究院亦已達到錄取非本地學生上限的兩成。 當中又以港大、中大收取內地生人數最多,分別有近四千五百人及三千二百多人,均創歷來新高。更值得關注是,對不設限設的研究院研究課程,內地及非本地生佔比,總體已經趨升至84%,其中城大更達到誇張的94%程度。 去年我已經提出,令人憂慮的是本地年青人口大幅減少的趨勢,有關決策局會否以開放更多學額為理由,引入更多內地留學生「補充」人口,甚至打破目前非本地生佔兩成的上限?想不到只是一年時間,政策已經出現改變。 本屆政府喜愛打造不同的中心,好像「法律仲裁中心」、「慈善中心」,我的建議是不妨名正言順將香港高等學府打造成「潤學中心」,正如去年內地的調查顯示,內地留學生選擇香港高等學府作為升學比例,由2020年只佔8%、全球排名第七,到兩年後已躍升至全球三甲,僅次於英美,比例急升至19%,不單超越了2019年社會運動前的13%,更創近年新高,排名超過了過去的熱門城市包括澳洲、加拿大、日本及新加坡。「潤學」之餘當然可以帶動資金及住屋需求,豈不是一石二鳥解決埋本港的經濟問題? 當然,香港是開放城市,實在我們也不應對內地留學生戴上有色眼鏡(中大法律博士生曾雨璇就是令人尊重的例子,可惜最終因「煽動罪」判囚6個月後,已被遣送曾離境),真正令人憂慮的是,不少內地留學生本身都有背景,可能是高官子女,又或是國企高管的下一代,他們在內地已經被視為特權階層,一旦這些留學生畢業後留港發展,令人擔心的是很可能形成新特權階層,對本地學生來說,就會形成一個不對等的競爭環境(Unlevel Playing

「急於求成」 JPEX 爆煲引證證監會監管不力

圖片
虛擬貨幣平台「綠石數字資產平台」(JPEX)疑於本港違法宣傳及經營,早前被證監會點名稱平台「無牌」並轉介至警方。商業及罪案調查科之後跟進,己經有83人報案,涉及金額達3400萬,是近年香港較大規模集體行騙事件。 最新進展是JPEX 已公開「熄機」:晚上發出特別公告,宣布將於周一(18日)凌晨零時下架理財頁面的所有交易。 JPEX指,屆時用戶將無法進行任何新的理財訂單,而舊有進行中的理財訂單,則會維持至產品結束的日期才可領取收益。 換言之,所有客戶都好大可能血本無歸。 整件事先值得稱許是事件率先由明報作調查報道,轉介予證監會事件始被揭發,事件一方面反映獨立新聞的重要性,同時亦顯示監管機構「後知後覺」,引證我一直提出的觀點:香港不宜開放虛擬資產平台予散戶參與,否則類似事件只會一再重演。 自從去年底港府發出一分所謂發展虛擬資產市場的「政策宣言」後,簡單講就是對全球的平台發出一分「邀請函」:「埋嚟睇埋嚟揀」,當然是「引狼入室」,據幣圈界消息透露,目前已有逾百間企業正就申請香港的虛擬資產服務供應商牌照作出查詢。根據官方最新數據,來自中國大陸、歐洲、加拿大和新加坡的20多家加密貨幣和區塊鏈公司已向港府表示計劃在香港設立機構,另有80多家公司表示有興趣這樣做。 更大問題在於證監會及金管局為了急於求成,將過去幾代人努力建立的「審慎監管」原則棄之不理,其中證監會設立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新發牌制度自6月1日生效,理論上平台必須持牌才可在港運作;但唔知邊個天才想出來的措施,居然容許此前已在港營運的平台將有12個月過渡期,結果當然引來部分平台走法律罅。至於金管局亦為了加快本港發展成加密貨幣交易中心,居然罕見對三大發鈔銀行施壓,要求接受加密貨幣交易所作為客戶,甚至鼓勵銀行「不要害怕」,這在過去實在難以想像。 由於證監會放寬監察設立了過渡期,像JPEX 就一方面對外聲稱會在短期內向證監會申請牌照,同時卻已經夥拍網紅大肆對外宣傳「吸金」,令到短時間內損失者眾,據稱在一個「JPEX 苦主群組」中,已有近5000人參與,反映中招者數目龐大。 跟據證監會日前發出警告聲明,稱JPEX集團旗下實體未獲證監會發牌,引起公眾關注。不少投資客戶陸續報稱在平台要求提幣失敗,以在JPEX平台所見,提款額度被限制至最高1000泰達幣(USDT),提幣手續費改至999泰達幣,換言之即散戶最多僅能提取約1美元(正常情況下平

唔好再讚證監啦

圖片
先多謝《志豪Live》在節目中分享了我上一篇JPEX 「騙案」中有關證監會的角色,而事件亦愈滾愈大,甚至登上國際媒體,據報千四人已陷騙局,涉及金額逾十億,即是平均每人輸六、七十萬,再次證明香港人幾有錢(同時都好易被人呃)。 近期開始聽到一些評論,稱許證監會執法行動果斷,又話早在去年7月,證監已經明確列出JPEX是可疑交易所,「一早警告左你」,因此投資者損手是自招損失,怪不得他人。 我不是說墜入陷阱的投資者沒有責任,但留意在去年七月時政府仍未公布要發展區內虛擬資產䌔紐的所謂「政策宣言」,一切政策都在去年十月出現翻天覆地改變,香港由一個不歡迎加密貨幣的嚴密監管市場,搖身一變成為擁抱虛擬資產平台的金融中心,數以百計的交易平台正蜂擁而至,更荒謬是證監會自揭底牌,甚至容許認知不足的散戶可以參與虛擬貨幣交易,這一切都是源於財金官員急於求成,現在再列出去年七月的警告聲明,實在看不出有任何意義。 逆向思維更加會想到,既然證監會一早已將JPEX 列入監察名單,過去一年多為何沒有出手?找不到證據?未有投資者報告損失?反而值得關注是,到今年八月,證監又發出一分沒有點名的『警告:經營手法不當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內容非常模糊,沒有點名列出『某些未獲發牌的虛擬資產交易平台,訛稱已向證監會提交牌照申請。』反而在附註中稱在6月起的一年過渡期內,已營運公司可繼續提供虛擬資產服務,這豈不是更加令人誤導? 到9月13日,證監終於點名JPEX 並指對方一概沒有獲證監會發牌,亦沒有申領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的牌照。一個月前不點名,現在卻開名,原因大概是聲明中提到「證監會接獲散戶投資者的投訴,並注意到媒體報道,指有散戶投資者未能從在JPEX開設的帳戶中提取虛擬資產,或發現他們的帳戶結餘被減少及更改。 」即是到媒體揭發才肯揭露名稱。 所以我很強調,整個JPEX 事件最大問題,源於在證監會在啟動發牌制度之後,設立了一個毫無透明度的「過渡期」:根本無人知邊間交易所申請緊邊間無申請,申請緊又合唔合符資格,抑或已經Reject?不論業界或投資者都不可能知道。(題外話,比我係網紅就會用呢個理由申辯,甚至可以引述JPEX 二月時曾表示會申請牌照,點知佢原來無做啫!) 因此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除了公布已獲牌照的交易所名單之外,應設有「申請中名單」,正如港交所的上市公司制度,亦需要申請公司遞交上市申請文件,同時刊載於港交所網頁,之

五十三年來的首次「搣柴」

圖片
  【五十三年來的首次「搣柴」】 香港自從2021年被傳統基金會自由經濟排名DQ,被納入中國部分,自此就只有加拿大菲沙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 發布的《世界經濟自由度2022年度報告》,仍將香港經濟自由度排名為全球第一。 但在去年的排名,菲沙已稱這排名是基於2020年的數據,之後更表明最近來自中國的干預威脅到破壞本港的法治,事後引來特區政府發表聲明抗議。 今天菲沙公布的《世界經濟自由度》報告,香港在經濟自由度方面首次未能排名第一,是指數自1970年統計以來的首次(首分報告由經濟學泰斗佛利民有分參與並在八十年代公布,但統計回顧至1970年),更罕有表明預計未來幾年將進一步下降。 菲沙表明「自該指數成立以來,這是香港第一年未能在該指數上排名第一,預計隨著中國共產黨繼續壓制各種自由,其得分只會進一步下降,」 值得留意是今年的報告是基於 2021 年的數據,正正是反映《港區國安法》在2020年7月生效後的首個完整一年的數據。 根據今年的報告,香港在該報告歷史上首次從榜首位置下滑。菲沙指出,新的監管准入壁壘、對外國勞動力就業的限制以及商業成本的增加導致其監管自由度下降。同時,「軍事干預法治」的增加以及對司法獨立和法院公正性的信心削弱,導致其法律制度和財產權的下降。 我統計了上述幾個指標的變化,發現「軍事干預法治」(香港沒有軍隊,大家都知是指甚麼東西)的跌幅,是眾多指標中最大,按年由6.67跌至5.83,指數是2003年以來最低,與2018年的8.3分比較,更是大跌了三成。至於司法獨立得分亦較2018年跌了一成,降至有紀錄新低,顯然菲沙是清楚掌握香港社會呢幾年的確實變化。 菲沙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Matthew Mitchell稱:「香港最近的轉變反映的是經濟自由與公民和政治自由是密切相關的。中國政府的目標是鎮壓政治和民間異見聲音。這些鎮壓,加上政府控制私營部門的手段,不可避免地導致經濟自由度的削弱。香港的繁榮可能會因此受到影響。」 目前排名第一的是新加坡,其次是香港、瑞士、紐西蘭、美國、愛爾蘭、丹麥、澳洲、英國和加拿大。至於中國排名就在全球排111位,與去年相同。 我理解特區政府特別是財金官員,對菲沙研究所的排名是相當重視,今次有史以來首次被「搣柴」,對官員外訪要說好香港故事,顯然是一個尷尬局面,特別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此刻正在歐洲外訪,他之前已在網誌表明,「除了「

三十而立的金管局:思良將

圖片
由金管局發布的照片,看到的是熟悉的面孔,包括香港回歸以來的五任財爺及三屆總裁,齊集一堂祝賀金管局成立30周年。 作為「開山始祖」,金管局成立最重要功臣當然是第一任總裁任志剛,但圖片所見,最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應是前財爺前特首曾蔭權,只見他露出近年少見的神采飛揚,久未重現的招牌「煲呔」重新登場,實在令人懷念那些香江的美好時光及昔日真正國際金融中心的威望。 值得一提是歷任財爺由曾蔭權、梁錦松、唐英年、曾俊華到現任陳茂波同場亮相,卻令人想起近期新聞提要正是提到,香港政府的財政儲備由曾蔭權處理回歸時,足夠政府日常開支的28個月,跌至現時陳茂波手中僅得政府十二個月開支,是回歸以來最低水平,反差之大也許都證明了能力是一代不如一代,「 聞戰鼓,思良將」是我看圖想起的說話。 現任總裁余偉文在《匯思》撰文「三十周年」,緬懷該局成立之初「連一個像樣的辦公室也未有」,回憶該局在1993年4月1 日成立時,當時同事要分開三個地方工作,外滙基金管理局的同事在金鐘海富中心,銀監處的同事在金鐘政府合署,更引述陳德霖曾說過,剛加入金管局時被安置在會議室工作,一有人用會議室自己便要「走鬼」,可見成立之初金管局資源不見得怎樣豐富。 酒會主禮的五位新舊「財爺」以及多位金管局第一代高層均有到場,如時任副總裁簡達恒(David Carse)專程從英國回港,一位常居於馬來西亞的前副總裁沈聯濤亦有參加。 簡達恒現在未必太多人認識,但當年由他一手負責香港銀行業監管,在此之前,簡達恆於1991年由英倫銀行借調至香港,出任銀行監理專員,負責銀行監管事務,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更協助政府撰寫「金管局維持銀行體系穩定工作的研究報告」,為當局監管雷曼迷債不力作獨立調查報告,當時建議檢討金管局與證監會的關係,以及釐清兩者所擔當的角色和工作模式。 簡達恒作為金管局第二把手,處事一向嚴謹,但對傳媒卻是出奇地友好,幾乎是有問必答,甚至擔心記者會弄錯數據,是一位好好先生,非常感恩見到他仍然精神飽滿。 市場傳言首任及第二任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及陳德霖一向不和,據聞當年任志剛被前財爺曾俊華架空,被迫將總裁職位交予陳德霖,一直對事耿耿於懷。如今看所有合照任陳兩人的企位都是一東一西,可見事隔多年二人似乎仍未冰釋前嫌。 余偉文在三十周年的酒會上,以兩位前上司任志剛及陳德霖的格言,「居安思危、應對危機、站高望遠」,作為應對瞬間萬變市場挑戰的訓勉。但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