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7月, 2008 起發佈的文章

蓋茨之後

保護了誰?

圖片
19隻金融股被限制沽空,這項臨時措施星期2屆滿 一如所料,美國證監會將措施有效期延長,8月12日到期,即係未來兩星期,事先要有實質借貨協議,要先可以有效沽空包括兩房在內19隻金融股。 美國證監會嘅決定,被指為中間落墨。因為近日華爾街分成兩大派意見。 估都估到,作為「受保護者」,銀行協會當然舉腳贊成,就連在選舉年要面對選民的國會議員,亦希望延長甚至將措施擴展到所有股分。 至於無貨可借,不能沽空賺錢的對沖基金,眼白白睇住有錢無得搵,當然是希望盡快取消沽空限制。 到底今次限制沽空成效如何? 初步看似乎不錯,根據交易商資料,自從措施實施後,涉及19隻金融股包括兩房嘅沽空數目平均跌左超過7成。 而金融股亦能由低位反彈,有意見歸功於是美國證監會措施成效。 但亦有意見話,個別股分好似美林已經由高位回落不少,所以根本難以證明,限制沽空對股價是否有幫助。 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證監會將措施延長兩星期,等於換取時間諗下下一步可以點做。 目前當局考慮緊的兩個方案,第一是維持現狀,即係金融機構一日可以向聯儲局斥入資金,股分沽空仍然要受到限制。 另一個方案係,改為引入停板機制,當股分跌至一個幅度,就要暫停交易。 目前仲有兩個星期考慮,當然美國證監會不需要咁快決定,但我們重申 立場 ,雖然目前交易模式比起七十年前是進步了不少,沽空變得普及,但我們仍然認為限制沽空只是令「價格發現」(Price Discovery)功能受到限制,降低市場效率,最終仍是弊多於利。短暫的人為托市,只會做成更多人盲目入市,最終是損人不利己。

交數

人終日營營役役,所謂何事? 有人希望盡快賺到第一桶金再開創自己事業、有人希望一次FULL PAY 買到一層樓,有人想蓄四百萬、令兒女無憂.... 有無發現呢啲希望全部都係為錢? 見到過去兩個星期,有銀行區域經理自殺、又有發展商銷售高層燒炭身亡,這些個案同一時間出現,是傳媒穿鑿附會?抑或經濟逆轉得太快,連這些社會精英都難以適應? 交數、俗稱「摔數」,可以說是零八年金融界的主題。面對零七年金融市場好景,不少人都選擇投身到金融行業,以為賣多一兩分ACCUMULATOR/ DECUMULATOR就可以「印印腳」,誰不知一個逆轉,即時出現「僧多粥少、搶人搶神」的境況。不少金融業的天子驕子,去年還是意氣風發,到了今年,原來不少發現要保住飯碗也絕不輕易。 金融業是首當其衝,不過各行各業亦無一能倖免,地產、出口、消費、運輸、旅遊,總之瓣瓣在下半年都要好似馬雲咁講:「要有過冬準備」! 但人即時面對逆境,是否就要放棄一切?炒燶股票、被人炒魷、工作壓力....是否人生的一切?或是人生的終結? 人生有更多目標應不單是以金錢衡量,我們尊敬的很多精神政治宗教領袖,他們對社會以至人類進步貢獻良多,看過「追逐日光」或是「The Last Lecture」,會令我們更懂如果「夾硬」只要以金錢作測量指標,就未免令自己人格眨得太低。 愈來愈發現,原來放低了執著,人生其實可以好簡單。

美國藍調

圖片
今期經濟學人風面人物,以「UNHAPPY AMERICA」 不快樂的美國作為主題。 佢地話美國就好似一個人一樣、患上左「憂鬱症」。 睇下呢個調查,對美國前景滿意嘅、條線一直係咁跌,唔滿意嘅就幾達九成。 問十個美國人,有八個都認為而家係走錯路。 其實唔快樂嘅原因好多:最新數據顯示,樓價跌幅比起大蕭條時候仲要差,而油價又高過七十年代能源危機,銀行體系面臨崩潰。 其實美國人都經歷過唔少危機,好似五十年代蘇聯冷戰,七十年代有水門事件、越戰同能源危機,到八十年代尾日本人幾乎買起成個美國,就算到最近九一一事件,都可以企番起身,點解今次唔得? 經濟學人話,以往可以美國「衰左再嚟」,主要就係靠資本主義一套自我修正功能。 無論係企業定政府,一樣可以破產落台、之後再出現死而後生,正係呢種「火鳳凰」精神,令美國稱霸世界政治經濟舞台。 但美國人可能「養尊處優」太耐,變成新一代美國人無左呢種「破斧尋舟」精神,反而事事變成慣於譴責,好似就賴中國人偷走左美國人嘅職位,又或者反對外國公司收購美國企業,最新例子就有「AMERICAN BEER」的BUDWISER。 經濟學人話呢擔心根本係多餘,因為以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要多半個世紀先可以追上美國。 如果美國人唔能夠再次學識由錯誤中學習重新振作,只係一咪識得透過增加貿易屏障、限制外資投資,最終損害只會愈嚟愈大。 希望佢地真係可以做到經一事、長一智。

平哥

青蛙變王子?

圖片
今天看到孫柏文寫有美國人因為物業要回收,結果她選擇吞槍自盡。 事實上在內華達州行街,隨時搵到一個買樓後供唔到,要斷供嘅美國人。 當地斷供個案,可謂除時有一家在「左近」。因為最新數字高達2萬幾宗,即是每43個家庭就有一個斷供個案,按年急增近1倍半。 排第二嘅有加州,每65戶有一間斷供,跟住係亞里桑耶州,每70家就有一間。 令第二季全美斷供或者物業回收個案,急升1倍2,有73萬9千幾宗,當中三成係俾銀行收樓嘅個案。 點解決?債券大王格羅斯話,有辦法就由美國政府買入100萬間房屋,一次過炸咗佢,樓市自然會有起色。 當然無可能,佢其實諗唔到點解決,亦深信難以解決。 格羅斯仲形容,目前美國嘅樓市發展,似惡夢多過童話故事,唔好寄望青蛙可以變王子,仲會隨時變型成為「哥斯拉」。 歸根究底,係無能力嘅美國人,誤信樓價有升無跌,盲目入市,令樓市出現泡沫。 依家樓價跌,就無人敢入市。 但樓價跌,後遺症太大,特別係美國房屋市場市值超過20萬億美元,但當中有近一半資產,係按揭咗俾金融機構。 而大約5萬億美元嘅按揭貸款中,佢估計,最少有兩成最終會成為壞帳。 債券大王話,金融機構無止境撇帳而因為收緊信貸,金融業資金緊張,好似「細蚊仔」搶食奶一樣,最終只會揸乾揸盡,到頭來,惡性循環拖垮整個經濟。

夏日寒風

炎炎夏日,三十幾四十度高溫,但昨日有兩個數字令我中一寒。 一個是出口、另一個是瑞銀經常看中的就業調查報告。 第二季頭,本港出口仲係雙位數字咁升,但上個月情況完全逆轉,睇黎外圍經濟放慢嘅影響終於浮現。 出口唔止遠比預期差,更加係兩年幾嚟首次下跌,意外嘅係,出口去內地嘅跌幅達到百分之六,比起風暴中的核心美國、仲要大。 上個月整體出口貨值,兩年幾以黎首次下跌,出乎預期跌百分之0點6,遠比上兩個月嘅雙位數增幅低。 要知道,出口一向是本港經濟增長之中、三頭馬車之一,雖然投資在金融業暢旺下、近年比重較出口同消費增長都要快,不過香港九成企業老闆都係中小企,他們不是甚麼大金融機構老闆或投行高層,他們做的都是出口或消費相關的小生意,一旦出口走勢逆轉,對經濟以至就業市場影響可想而知。 至於瑞銀王震宇經常看重的HUDSON就業報告,亦同樣反映這股淡風。 翰德每季一次嘅調查話,受訪嘅香港公司管理層中,第3季有意請人,或增聘人手嘅只有4成2,比第2季大幅減少十五個百分點。 公司請人審慎左,就算肯請人,亦有壓價情況,而且大部分都係舊年人工加得最多嘅金融業。 超過一成嚟自金融業管理層話,近期請人,成功壓價,應徵者平均入職起薪點,比原本要求嘅平均少1成1,相信主要是與唔少跨國金融機構高層,因為歐美裁員,轉到香港搵機會。 如果你而家真係有心想轉工,真係要三思,因為就算成功高薪跳糟,亦恐怕唔會賺得太耐。

爆煲

圖片
油價由高位147美元一桶,急速回落至125美左右,跌幅之快之速令人吃驚。 如果單獨來看,觸發點的確是伯南克發表經濟衰退論之後所觸發。 但單是一個伯南克,夠說服力嗎? 分析員於是各找解釋,有說油價繼續跌,是由原本話供不應求,改為見到需求下降。 天氣方面,就話台風「多利」破壞力無預期咁大。 總之各式其式。 但英國金融時報直言,係同對沖基金炒賣活動減少有關。 紐約期油未平倉合約,由02年大約50萬張,近年急升至超過百5萬張,但近期數目大降至17個月以來低位。 自從油價升至一百美金一桶後,市場先真正擔心對經濟影響,亦形成油價愈升,股市愈跌情況。 分析員指,過去大半年,特別係對沖基金,經常鐘意用並行形式買賣,賺取最大利潤,佢地買Long 期油長倉Short 沽空金融股。 不過近期油價一回落,金融股又正正大幅反彈,以美國銀行為例,股價比上星期一高6成半。 兩房股價,亦比上星期低位反彈一倍。對沖基金可以話兩面受敵,俗點講就是「左一把、右一把」。 全美第12大私人公司SEMGROUP,就是因為炒燶期油虧損32億美金,向法庭申請破產保護。 呢間2千年成立做石油業務公司,原本睇淡油價,但突然轉做大量好倉結果出事。 華爾街日報懷疑SEMGROUP爆煲,觸發油價跌勢加劇。 有分析員話,SEMGROUP因為資金周轉,無辦法履行追收孖展,令業界擔心,唔係個別事件。 SEMGROUP的確係持有大量期油好倉,但佢地早喺7月16日,因為俾唔到孖展,已經將整個倉,交俾巴克萊。而之後油價繼續跌,目前唔知巴克來接管整個倉後,做過啲咩。但最有可能係佢地將全數好倉盤平倉,以免虧損進一步擴大。 如果屬實,一旦好倉盤平盡、又或者股市補倉盤完成任務,令人擔心油價仲會唔會再跌?

審時度勢

施老闆說他不相信追求卓越那一套。 「成功的人,大部分也以為成功是自己一手創做出來,往往忘記了自己也是環境創造的產品,如果環境變了,從頭再來,也未必可以成功。」 到底我們自負的特首明白有幾多? 今天CAFE我們有王永平。

喝醉

在上周五一個籌款集會上,喬治布殊先要求在場人士要先關上手機同鏡頭,之後就以「飲醉酒」來形容而家華爾街,仲指而家係「宿醉未醒」(Hangover)! 之後講樓市個part仲好笑,話全美得兩個城市Houston 及 Dallas 樓價無跌,原因係「勞拉喺度搵緊樓」! 不過同樣在上星期一個記者會上,有記者問布殊是否認為美國銀行業已陷入「Trouble」,當時佢答:"I think the system basically is sound. I truly do. And I understand there's a lot of nervousness...but the economy's growing." 即是當時講緊大話啦! 到底是誰Drunk? 唔怪得之要求關上手機,不過好明顯有人無聽話。 歡迎布殊加入YOUTUBE「受害者」行列~!

沽空四百年

圖片
近日美股有關沽空引起的爭議,其實早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四百多年前,1602年,阿姆斯特丹首次出現沽空概念,而當地交易所在八年後就開始對沽空進行監管,此後的四百多年,對於沽空好壞的爭議實際上從來沒有停止。 里昂提出,反對者認為沽空並非是做淡,而是發揮對沖功能。 當市面充斥大量失實傳聞,市場參與者更加需要工具減少風險:如果一個失實傳聞(例如政府救市),如果沒有沽空機制,市場只有一面倒買入,結果變成超買,股分「炒過籠」,當傳聞落空,調整幅度只會更大。 不過支持的一派亦指,不少沽空協議如果單只是口頭進行,同一批股分往往同一時間會向十批人士「借貨」,換言之呢批股分發行量就會增加十倍,因此是需要加以監管。 四百年前的歷史可能太遠,可以看看1930年大衰退以來的歷史,可能對我們有很好的參考作用。 歷史是不斷重覆,美國股市在1930年崩潰後,不少市場人士歸疚拋空者是跌市源頭,因此在1931年,曾經有兩日股市全面停止沽空,果然對股市有心理刺激,單日曾經急升超過一成四,亦令監管者以為收效,遂於1932年四月,進一步限制沽空,由之前股分只需要戶口證明,改為任何拋空都要WRITTEN PERMISSION 。(即是與今日美國證監會要求的19間金融股同樣安排--> 再次證明歷史是不斷重覆!) 結果怎樣? 緊接的兩個星期,股市累積跌左29%! 由兩位學者Charoenrook 及 Daouk在 05年,向111個市場進行的研究「A Study of Market-Wide Short-Selling Restrictions」顯示,容許沽空實際上是有效減少市場波動、以及增加流通量,而任何限制沽空的措施,不單止不能夠扭轉跌市或者逃避大跌市,反而會降低市場效率、以及減少流動資金,最終只會令市場更家波動。 ////////////////////////////////////////// 當然有少人看得穿股市走勢,識得沽空,往往可以積累巨額財富。 正所謂通街都是提款機。 沽空得最多當然是金融股,以房利美為例,6月底累積沽空8千3百萬股,是超過17年來最多。 大贏家有大家好熟識商品大王羅傑斯。 羅傑斯自己承認,近期7至8成投資利潤,是來自沽空兩房。 經過一輪大跌,羅傑斯同我地講,由於估計金融股會反彈,部分沽空盤已經平倉,部分則繼續沽。 對於呢批大炒家,監管當局當然驚,收緊沽空限制。 不過羅傑

貪婪與恐懼

旦牛飯

今天又要做CPI新聞,見到米價大升按年六成四,牛肉價格升五成,不如就找碟至愛的旦牛飯到底漲價幾多。 「賣四十四蚊連熱飲,上個月先至加價六蚊,凍飲加兩蚊。」 吓!!!44蚊?(不要怪我,少出中環,荃灣真係三十蚊有找….) 無論如何,最近午餐肉公仔面漲價已經成為各大報章傳聞主力頭條,連百佳周五貴過周一都成為茶餘飯後熱門話題,通脹仿佛一下子回到十年前。 無錯,六月分的通脹真是十一年來最大單月升幅! 試過一次幫趁大排檔,還未點餸,老闆就找來一個個貼紙,「痴」上新價錢,仲一加加唔少,例如五十多就加七、八蚊。 「老友快叫啦,落埋你張單就新價,快手!」 最後我都相信他是收了我新價。 大家會發現,不少荼餐廳根本餐牌都換唔切,費時再印新餐牌,唯有「痴」住舊價錢先。(不要忘了紙價都升了一倍。) 食品價格單係六月就急升近一成九,連埋租金升左百分之六,總之衣食住行樣樣都加。 推果推高六月分通脹率到百分之六點一,比五月分高零點四個百分點,扣除二月時那次季節性因素,基本通脹率更是九七年八月以來最高。 政府話,國際食品同能源價格波動,通脹展望仍然唔明朗。 回顧年初,當時通脹率不足百分之四,已經有經濟師走出來,警告政府是嚴重輕視通脹問題,到年底通脹可能升至百分之六,到時將引發社會不穩。 他是錯了,錯在不用年底、到年中CPI已升至百分之六以上。 高通脹下、社會不滿聲音,當然越嚟越多。繼維他奶之後,屈臣氏蒸餾水運輸部,約二百個員工罷工,要求加薪百分之六,勞資雙方談判最終破裂。員工指資方無誠意。 實際上,面對高通脹,除咗小市民受苦,大企業都話經營困難。好似九巴就破晒先例咁發出盈利警告,是經營七十多年第一次。 負責營運九巴嘅載通表示,面對油價高企,上半年九巴同龍運巴士將會出現虧損,可以估計,很快又會有巴士司機、電車司機、空姐空中小爺……一個個會排隊出來抗議。 仲叫社會和諧? /////////////////////////// 今天看到石SIR專欄、又提出港元應脫離同美元單邊掛勾,改為與美元歐元同人仔掛勾。 有錢的話可以叫顧問慢慢研究,否則隨便一點,美元歐元各33%,人仔佔34%也無不可。 心中沾沾自喜,怎麼會與我們 倡議 的如此類似?

浮雲

常聽見「富貴於我如浮雲」,如果由四叔口中講出,大概各位會覺得深感折服,「好嘢,睇得開.....」 但如果由林俊業口出講出,大概各位會話:「小子,大言不慚,搵唔到就搵唔到,浸多幾年股市先講!」 同樣道理,由一個民望下跌緊的特首講出來,真係無咩說服力。 110億的紓緩方案,苦了多個政府部門要開夜車,多個政策全部急就章,細節欠奉,最慘係張建宗,一個人孭起晒外傭風波。 其實睇下曾特首做財爺的日子,往往玩狼來了的手段,先放風無料到,最後就變成大洒金錢,推高自己民望,而家你同我講視民望如浮雲??? 咪玩啦! ///////////////////////////////////// 民望於我如浮雲...... 原來仲有下一句:「浮雲於我如生命」。

501

圖片
還記得年多前的「神豬俠侶」的廣告? John Anderson,Levi's行政總裁,前年先坐正。但已經加入Levis廿七年。 就憑佢一句:「One size fits all」的市場推廣策略,值得同大家考究下。 話說Levis,要重新推廣市場。左諗右諗,決定用501系列做重點產品。 John Anderson諗左條「橋」,話自已嘅501品牌,直腳剪裁係全球時裝趨勢。所以以後501日後唔分美國size、亞洲size、歐洲size,而做廣告推廣,亦完全統一。 John Anderson話,Levis501嘅牛仔布料,著上身可以即時反映到人體曲線美嘅優點。所以全球剪裁統一化,絕對無問題。 不過分析員就話,老實講,Levis其實想慳錢。 面對舊年盈利大跌9成8,全球經營成本上升,一定要「做的野」。 做慣marketing嘅人話,levis策略唔係完全唔可取。事關佢地之前廣告策略,有的精神分裂。 以佢地依家大力推廣嘅501為例。依家歐洲當係旗艦貨品推廣。但美國只係一般貨色咁銷售。依家統一推廣,策略正確。但統一剪裁呢招,就真係wait & see! 其實舊年見油價高企,運輸成本升,John Anderson就索性美國賣嘅產品,部分唔再做OEM,直接在美國做。 依家搞埋「one sizes fits all」。正正話俾大家聽,經營環境咁差情況,做管理層真係要諗計。

新版面.....

圖片
多謝有 網友 向我們提議,仲設計出咁漂亮晝面,其實我們都在努力中,希望不會令各位失望.....

馬克斯之路

經過保爾森一輪努力後,兩房問題暫時獲得紓緩。 房地美周一出售的三十億美元債券,原來多得亞洲區中央銀行「幫拖」,有六成以上由佢地買起,令到集資獲得超額。 唔知任總又有無出手? 諷刺的是,四個月前貝爾斯盈爆煲,無論官方定國會,都提出兩房應該加大力度,收購更多按揭以支持樓市。 半年下來,兩房按揭規模真係佔左整個樓市一半,超過五千億美元,結果就係撐得「衡過籠」,搞到自己都爆埋煲。 由呢個角度看,保爾森又真係應該負下責任! 雖然有財政部拍心口話會拯救,國會多名議員又話會支持。 但房地美無放棄過自救。 佢地呢個星期,董事會開過會,詳細傾過點樣集資,增加資本。 講金額相當進取,房地美諗緊嘅集資額高達100億美金,首選方案係發行新股,佢地預計現有股東會買番,但問題係息率點先可以吸引投資者,假設單係發行50億美金優先股,每年要支付6億9千萬股息。 但提起房地美,房利美拯救行動,經濟學人雜誌感慨良多。 佢地喺社論Leader 話,資本主義社會最精要嘅精神係有本事賺錢,就要有能力承擔風險: "Capitalism rests on a clear principle: those who get the profits should take the pain." 即係點?銀行家應該有晒心理準備,賺得多時市況逆轉就要「剃頭」,買得兩房股票的投資者就應該一早有變「癈紙」的覺悟。 但兩房事件俾佢地印象係,公司賺到嘅錢落自已袋,但依家面對嘅風險,講到尾就由納稅人承擔。 Leader話,當日保爾森發表緊急聲明,形同一個新興市場的財金官員。 股市一跌,市場一驚,為官者就即刻同市場機制背馳。 咁保爾森,同帶著美國走馬克斯主義道路有咩分別。 社論話,事到如今倒不如將兩房國有化,再將資金拆骨出售,俾番納稅人。

仲有位

最近油價似有見頂跡象, 丁世民 又言中。 Simon個講座周五開波,仲有少量位置,想知油價走勢如何,報名從速。

體檢

舊年聽到任總話要幫銀行做身體檢查,當時心諗,香港銀行咁健全,任總你玩咩,唔通想轉移視線? 半年來,英國出了間北岩,美國都唔執輸,整左間貝爾斯登。 原來可以咁大鑊,存款保險唔係講下算,真係會有用…… 要幫銀行做身體檢查,相信無人熟得過佢。金管局委任了前副總裁「簡達恒」,出任顧問,就維持銀行體系穩定工作作出前瞻性研究。 David Carse在九三至零三年出任金管局副總裁,十年前由畢馬威完成嘅銀行顧問報告,都係由佢負責,佢任內分別完成左取消利率協議,引入存款保障制,以及影響銀行最深遠嘅七成按揭制度。 報告目的係為銀行業進行「身體檢查」,簡達恒話,本港銀行業比5年前佢離開時更穩健,但英國NORTHERN ROCK倒閉事件,就響起左警號,特別係存款保障賠償問題 現時制度下,一旦銀行出事,十萬蚊港幣以下存款會全數獲賠償,但報告認為,唔夠,因為英國已經將百分百賠償上限調高。因此可以考慮將存款保額由十萬增加至二十萬。 本港銀行一向資本充足比率都高於國際水平,原應要符合巴塞爾2應一些問題也沒有。 不過自從爆出多間銀行如中信嘉華、永亨、東亞都持有SIV及CDO等按揭資產後,想深一層,原來又唔係真係咁安全。 在保費(存款收費)不需增加前提下,存款保障增加至二十萬應該儘快落實。不是擔心有銀行真係出事,不過經過次按一疫,大家都明啦。 反而有點意外是簡達恒話,金管局監管職能方面可能都要檢討,特別強調要增加調查權力。 呢個可能是簡達恒多年在港監管銀行的經驗,因為因應目前銀行業條例,金管局只可以用撤消牌照作為處分,即係話除非大大鑊(大都損害本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其實想唔到咩具體情況下先會有咁既情況),否則條例根本就癈。 唔通真係因為滙豐唔見左炳錄音帶,你走去收番佢個牌? 因此報告建議一啲罰則可以「中間落墨」,包括罰款同公開聲明。 聽聞獅子銀行班高層同任總經常不咬弦,互相以「嗰邊Office」做稱呼,如果今次通過修改銀行條例,銀行大班都應幾頭痕。 簡達恒話,到目前為止,睇唔到次按影響到本港銀行體系穩定,但個人認為,相關投資工具入帳嘅會計準則,有改善地方。 簡達恒喺佢任內最後幾年,已經不斷提出銀行嘅財資業務、可能面對市場波動嘅風險。 今日睇嚟,好像任總所講的「字母湯」,甚麼CDO、CDS、MBS、ABS、SIV….銀行應該好明白簡達恒當日為何用心良苦。 //////////////////////

「哎瘋」

看到 尹思哲 講佢部「哎瘋」入手記,覺得好頂癮.... 再次證明,蘋果雖然可以走在時代之峰,不過又有幾多人跟得上? 3HK成為唯一一個理由不出「哎瘋」。

兩房

星期二觸發環球股市大跌,是全球投資者突然憂慮金融機構持有過多兩房債券。 儘管保爾森大力度救房利美同房地美,但仍觸發環球股市跌至兩年低位,環球股市市值今年來蒸發十三萬億美金。 連著名投資者索羅斯話,目前嘅金融危機,係佢有生以嚟未見過。 區內官方機構中,中國持有3千幾億美金兩間機構發行嘅美國長期債券,香港亦有近2百億美金,結果多間香港銀行同內銀股都要大跌。 其實以往兩間機構債券幾乎係金融,同官方機構投資必備品,因此叫做Govt' Agency Bond。 以日本為例3大金融機構合共揸著大約440億美金相關資產。台灣情況亦一樣,最少十間金融機構主動披露持有,由於事態緊急,更一度迫台灣金管會要緊急澄清,話台資金融機構持有呢的資產比例好少。 在我們看來,昨日大跌市似乎是市場捉錯用神。 其實同股票唔同,房利美,房地美債券仍然有3個A最高投資級別,反映風險嘅債券息差近日並無擴闊,比同年期美國國庫券只是僅高七十多點子,反映債券持有人不太擔心「兩房」會違約。 摩根大通話,投資者完全分辦唔出,股票,同債券嘅分別。事實上,以兩間MACMAE擔保近六千億美元的樓按,佔左全國樓市幾近一半,加上美國當局亦是深知兩機構債券持有者眾,因此拯救背後動機,就係要確保償債無問題。 就連我們的任總,都公開呼籲兩房公信力雖然一度受質疑,但在美國政府支持下,兩房信貸唔會有問題。 有趣的是,任總要求銀行匯報持有幾多兩房債券,但自己個外匯基金,就以資料敏感為理由,一句都唔肯披露。 根據拯救方案,兩房已經獲得財政部無限支持,換言之,點都唔會「冧」,債券持有人真的無咩好怕,我係李國寶就真係無有怕。相反如果你係揸兩房股票.........算啦,當撇帳。 //////////////////////////////////////////// 話分兩頭,美國政府日日見兩房股價係咁跌,可能嚇到傻。 奉行自由市場機制嘅美國,美國證監會居然宣布推出緊急規定,限制相關股分沽空,為期30日,預計下星期一生效。 目前要沽空美股,不需要實際借貨協議,當局認為,同一時間太多交易員可以低成本沽空,造成雪球效應。 因此新例規定以後要沽空前,一係,有現貨在手,又或者先同第3者定立白字黑字實際借貨協議。 近期重災區嘅房利美,房地美同包括雷曼,摩根士丹利等17隻金融股在內股分,都被列入限制名單。 證監會原意係針對金融股急跌,會影響金融體系

輸錢的經驗.....

三步曲

圖片
情況一如三月時救Bear Stearns一樣,又是選在星期日晚上出手。 不同的是,今次要救的,是佔左美國房地產市場總值一半的兩間半官方按揭機構。 由於房利美30億美金債券到期前,為免再融資出現問題,財政部,連同聯儲局又走在一起,緊急推出三大措施。 財政部建議提高國會40年前批落俾房利美,同房地美各22億5千萬美金信貸額,提高到幾多,仲未知。 第二係由聯儲局配合,俾兩間公司透過貼現機制,以貼現率兩厘二五借錢。 三步曲之三就一於學特區政府: 財政部不排除有需要時,直接買入兩間公司部分股分,變相注資。(特區政府又成功超英趕美、向外輸出特區產品、特首應記一功!) 財政部有關房利美,同房地美嘅聲明被指係繼1997年環球股市大跌後,財政部另一分緊急聲明。財長保爾森強調確保兩間公司正常運作之餘,納稅人利益亦要保障。 美國傳媒報道,貸款,或購入股票方案係暫時性,為期18,至24個月。 貸款額度方面,紐約時報報道當局向國會提出,大幅增加到3千億美金。 紐約時報報道,如果措施唔見效,當局唔排除會接管,但只係無選擇中方案。 房利美總負債有8千億美金,房地美就有7千4百億,前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行長普爾話,房地美已經出現50幾億美金資不抵債。 今次財政部措施或許可以解一時資金短缺,不過面對樓市持續下滑,沽貨多過買貨的房地產市場,而家已非Liquidity問題,而是Insolvency,根本這類GSE已經是資不抵債,除非美國樓市可以企穩(暫時睇唔到任何理由),否則問題根本不能解決。 執筆時,兩間按揭機構股價又已經再跌。 //////////////////////////////////////////// 房地美、同房利美上星期5當日股價表現成為華爾街另一經典,亦引起監管當局關注。 先講房地美、一開市急跌,一度跌超過五成,之後財長保爾森強調政府無接管計劃,再有花旗建議買入。 股價尾市反彈,收市比低位反彈一倍。 房利美情況一樣,跌過5成後,亦由低位反彈超過五成。 成交方面更誇張,當日房地美全日成交3億9千幾萬股、是二十年來最多。房利美交投、更加是平日23倍,1980年以黎最多。 由於太過異動,美國證監會表明,會調查有冇人蓄意發放假消息,操控股價圖利。 至於財政部知道股價大跌,當日即時了解市場意見,並認為「房地美」星期一債券再融資可能受影響,經過連續兩日急緊商討,最終決定出手。 財長保爾森、更親

終非池中物

西門子

圖片
上星期一周風雲人物揀咗西門子Siemens行政總裁羅旭德PeterLoscher,因為西門子在七月八日宣布全球裁員接近一萬七千人,佔總人手百分之四,當中德國佔左減裁員總數嘅三分一。 羅旭德零七年年中先接任,上任一年,就做咗好多曆史性改變,包括接任隨即攪結構重組,將九個營運部門,合併做得番三個,仲有今次咁大規模嘅裁員,都係公司嘅第一次。 呢位年過六十歲嘅羅旭德,係澳洲人,係西門子一百六十幾年嚟第一位唔係德國人,外來空降嘅行政總裁,佢都幾勁架,識五國語言,德文,英文,法文,太太係西班牙人,當然識西班牙文,佢連日文都曉。 羅旭德嘅接任,要由一段世紀大企業醜聞開始講起,因為西門子喺96年被揭發,有以數億計歐元帳目不翼而飛,成為全球轟動一時嘅巨額商業賄賂案。雖然原嚟嘅行政總裁柯菲德,調查後被認為同賄賂案無關,但又被指逃稅,又得唔到管理團隊支持,喺舊年四月辭職。西門子就用咗短短四十日嘅時間,揀咗原本喺Merck藥行嘅第二把手羅旭德接任。 新人事,新作風,羅旭德一上場,連習俗都要改,就暗示大家唔可以咁德國,佢堅持所有重要會議嘅討論都要用英文。但暫時嚟睇,市場未喺對佢嘅改革好受落,而公司第二季盈利亦要倒退六成七,股價亦都由舊年底逼近百一蚊歐元,跌到宜家只有只有七十歐元嘅水平,半年累積跌幅三成,仲有今次裁員,目的當然削減成本,但員工呢,就覺得公司冷酷無情,計劃發起上街遊行。仲有賄賂案雖然喺歐洲賠過億了事,但喺美國,仲調查緊.....。

賣廣告? 賣新聞?

iPhone推出了整整一年,突然想起一件舊事。 話說當日Steve Jobs在 Macworld首次拿出iPhone出來,當時對IT界自然做成極大沖擊,不過對傳統媒體、包括電子傳媒及報紙,大家都會遇上一個難題: 到底要比幾多coverage比iPhone? 在推出iPhone的當日,我們中午新聞部要開例行編輯會議,我告訴其他組別,財經台當日要做兩隻有關iPhone故仔: 一隻是Steve Jobs怎樣推出iPhone,另一隻是市場(包括市民、水貨店及電訊商)反應。 當時有一個外電編輯問我: 「一部電話值得做這麼多coverage? 會不會替蘋果做了宣傳?」 我心中納悶了一克,之後說:「那是我們太看得起自己的宣傳效用了。人家根本不需要我們作什麼宣傳。」 第三句忍了下,「其實是我們借人家產品去「賣」新聞。」 到晚上再有同事問我類似問題(好像加多一句: 蘋果出iPhone是財經新聞嗎?) 我說:「看RIM及Nokia的股價,為什麼你認為不是財經新聞?」 //////////////////// 舊事表過,一年下來,雖然iPhone只是賣出了六百萬部,但對手機市場可謂有深遠影響。Smartphone成了手機市場主流,WIFI幾乎成了指定動作,SE亦推出了以WM制式的X1,HTC更因為「模仿」iPhone的touchflo模式,以指控界面取代傳統制式,幾乎雄霸了整個智能手機市場。 終於等到3G iPhone登場,雖然功能上未算有太大突破,不過由表參道至三藩市都排滿了人龍,單是東京軟庫總部就有八百人排隊。 IPhone掀起的熱潮,與想像中差不多,雖然開頭仍稍有不足之處,例如App store 在初時數少時完全癱瘓,亦有買家投訴,不可以即買即用,要回家才啟動電話服務,或者不可以當街更換SIM卡,甚至在美國因為AT&T 3G網絡覆蓋面不及2G電話而拖慢IPHONE的上網速度。 不過更流暢的上網經驗、以及新開通的App store提供500多個應用程式,都受到應用者一致好評。可以結合微軟outlook電郵、更是撃中Blackberry商務客的要害,再次證明iPhone是繼ipod後,另一個能夠改變世界的產品。 當然它也改變了我們的新聞部、當日連同外電財經,好像有三數隻iPhone的新聞。

狼來了

外匯基金上半年單是港股,要虧損大約四百億元。 金管局總裁任志剛在每周觀點中透露,恆生指數每跌一點,外匯基金要虧損七百萬元。如果總計上半年恆指跌左五千幾點,外匯基金帳面已經蝕了四百億元。 我們認識的任志剛,很多次強調,作為中央銀行家,他重視的不單是滯後的經濟數據或者宏觀環境,而是市民大眾對經濟看法,因此管理預期在他看來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 我們會看到任總上立法會匯報外匯基金在某季蝕了錢,仲指未來投資環境「非常困難」,可是在一些議員發難一輪後,任總總是可以很鬆容答:「今個月我們已經賺回之前虧損!」潛在詞是「無人話你知咩?」久而久之,班議員領教過後,面對任總其實都已經大為收歛,無謂自己「掉架」。 傳統上債市同股市可以互補不足,當股市逆轉進入熊市時,債券往往可以發揮穩定作用;當債市下跌時,往往代表經濟好景,股市自然受惠。可惜今次是面對次按引發的信貸危機,銀行過去幾年借出以帳面以外進行的槓杆收購,因為持有抵押品價格大跌(甚至是無價無市),銀行被迫將這些SIV合併回自己帳目,結果令自己資本充足比率大跌,唯有「下雨收摭」,結果是央及各行業。加上油價屢創新高,滯脹憂慮下利率又升,自然是股債大跌。 不過我們要留意,任總在這個時間發出盈警,到底是想告訴我們情況會繼續惡化下去,大家有心理準備外匯基金會繼續蝕錢?抑或是在管理我們對外匯基金虧損的預期,實際是最壞情況已經出現,到底是否告訴我們一個見底訊號? ############# 題外話,見到田北俊撰文,提出通脹高企,認為特首應檢討聯匯制度。撇開選舉取票問題不談,聯匯對通脹又有幾大影響? 任總嘗試以數據告訴我們,聯匯對通脹的影響少於百分之一。不過當一個市民拿著一張金牛,到內地消費換來只有八百五十元人仔,我相信任何港人都會接受不了,而內地入口價格特別是食品佔了基層市民開支一大部分,就算政府可以回贈更多水費電費差餉,那分通脹預期仍然是揮之不去。 我們曾經提倡可以檢討聯匯,不是提出要脫勾,但至少可以討論一下將港元與一籃子貨幣包括人民幣掛勾,特首面對目前管治危機,其實未嘗不可。

「博」大霧

看著那十來頁的判辭,有理由相信,法官每一頁都有一句隱藏說話。 「頂,晒我時間!」 聽我們港聞同事講,甚少有法院判辭如此明刀明窗,一開首已經擺明車馬: 毫無勝算、注定失敗。 最「頂癮」是,法官指十姑娘一方面以澳博上市、會鼓吹賭風,違反香港的禁賭條例,唔應該容許澳博上市;但自己就同時每年靠住澳博龐大的派息賺大錢,完全是自相矛盾。 法官話,如果十姑娘理據成立,有人要咁蠢去賭場輸錢,但你亦不能否定他有權利去投資一間博彩公司,將自己輸左的錢由投資處全數賺回來。 何婉琪以公眾利益為幌子,實際上只是追求個人利益,法官形容是不可以接受的做法。 唔知點解,看著分判辭,居然有大快人心感覺(先旨聲明,無抽澳博),可能是對方手法太「低」,上市前一刻先決定入稟法院申請司法覆核,完全是「玩嘢」,到底邊個無視投資利益,不難看出。 其實澳博今次招股安排,也稱得相當盡責:面對訴訟不明朗,先押後上市日期,又容許投資者可以全數抽飛,要蝕也只是幾日利息。 咁到底澳博是否完全無投資價值? 今天的澳博預測市盈率是十倍、而新濠市盈率是31倍,金沙是62倍,而永利就是27倍。 目前澳博在澳門市佔率大約有28%,同04年前的完全壟斷可以說是不可同日而語。當然,早前華哥講明不會再批出新賭牌,可能對現有市場過分競爭有紓緩作用,不過更基本的問題是,到底有無新客源? 面對中央進一步收緊內地官員赴澳的限制,無左呢條大水喉,就算少更多賭枱也是於事無補,更何況整個博彩業都面臨人才競爭,當一個「苛官」都收緊兩、三萬月薪時,佔左整個澳門勞動市場五分一人手的博彩業,前景如何大家應心裹有數。

Yahoo's yo-yo

圖片
舊年先重新番雅虎執掌楊致遠,到左下個月好可能面臨被股東「踢出局」。 持有雅虎超過百分之4股權嘅主要股東「伊坎」Carl Icahn,近日不斷向佢施壓,包括指自己最近一個星期同微軟總裁巴爾默通電話,巴爾默對伊坎表示,仍然有興趣收購雅虎搜尋業務,甚至全面收購雅虎,但條件係是不願意再同現有管理層商討。 七十二歲的Icahn言論迅即獲微軟證實,擺門是「焗」楊致遠,要佢為交易談判破裂負上全責,直情好像演出一幕宮廷內訌。 為左喺八月一號股東大會上,有足夠提名自己取代楊致遠,伊坎話,如果佢推舉代表可以掌管新一屆董事會,就會立即同微軟重開談判。 事實上楊致遠目前形勢係相當不利,佢連同另一位創辦人,目前持有近一成雅虎股分,比例同伊坎票數差唔多。 不過有報道已經指、愈來愈多人支伊坎,包括雅虎最大單一股東,持有一成六股權的CAPITAL GROUP,已經因為不滿股價表現,傾向支持伊坎,換言之楊致遠好可能真的會被趕出董事會。 微軟喺今年二月,提出以每股31美元全面收購雅虎,之後收購價加到475億美元,但楊致遠要更高價先肯賣,雙方談判破裂,股價落過去二十美元。 到星期一巴爾默再提收購,先刺激股價急升一成二。但離開微軟提出33美元收購價,仲係差成十蚊,美金個隻~ 金融時報形容雅虎股價好像一幅心電圖。即使五月微軟談判破裂後,雅虎股價周不時亦因為有股東不滿放風而時有起跌。 不過單是一個聲明不足以支持股價,看來微軟及伊坎還是要快快提出具體收購作價,先可以支持股東轉軚。 當然,十四年前創立雅虎的楊致遠也不是省油的燈,他曾經嘗試同GOOGLE結盟對抗微軟。 佔網上廣告市場兩成的雅虎、與佔三分二市場的GOOG結盟,包括GOOGLE網上廣告、會於雅虎的網站搜尋結果中投放,雅虎預計每年營業額會增加八億美元。 合作條款中有一條仲辣,就是雙方一旦公司股權易手,就要向對方支付2億5千萬終止賠款。 這就是最好的護身符。 八月一日等睇好戲!

駝鳥

看到 案內人 post 了這段youtube片段,忍不住「撻」了過來。 好在當日主持節目的是麥潤壽,否則這個同學可能早就被駡個狗血淋頭,到時我們的社會就少了一個有創意、仲要敢於表達創意的年輕人。 麥先生,多謝你。 這個片段告訴我們一個事實: 在web的年代,你說2.0 又好,3.0也好,總之謊言已經失去叫坐力,再靚的糖衣也不能騙人,那怕他是一個小學生。 看著今天的曾特首,不知為何特別有感覺。

抗通脹

經濟增長及企業盈利預測向下。 利率及通脹卻在上升。 任何人也會知道,這四個組合個對一個股市是最差最壞的組合。 經濟學人指,對股市最佳的通脹環境,是介乎百分之二至四。低於百分之四,經濟很容易陷入收縮及通縮的環境; 相反,如果通脹一旦升至百分之四以上、更甚是百分之六的水平(接近香港目前的環境),企業盈利一般都會出現嚴重收縮。 理論上,通脹是反映銷售貨品及服務的價格,如果通脹高企,銷售這些產品的公司一樣可以做到「水漲船高」,即使唔賺多你、理論上也不用點蝕錢。 不過調查發現,股價實質是遠追不上通脹。今期經濟學人指,在66年至81年期間,股分的實質回報只有百分之0點1,遠比黃金帶來的百分之10實質回報差。 問題不是企業盈利沒有增長,而是公司賺到的商業盈利佔GDP比重,在高通脹年代往往是會比拖低,特別是由1965年的12.2%,下降82年只有百分之6的低谷。情況直至零六年方回升至11.8%。 問題是到底目前企業盈利會否回落至82年的低水平? 以七十年代高通脹的經驗告訴我們,通脹率達到6%以上,很可能會撓亂經濟,令利率大幅飊升,經濟活動收縮,最終損害企業盈利。 股市如果不能抗通脹,有無更好保本方法? 有財務顧問提議購入一些TIPS (Treasury Inflation Protected Securities),即是抗通脹債券/ 通脹抗衡基金,我們還是覺得少沾手為妙,因為追這些債券上半年因為受惠美息回落、而一般有半成至一成左右回報,不過前題是當美息向上。一旦全球央行要打擊通脹而聯手加息,這類債券下跌的風險是非常驚人。 其實這類TIPS,正一「改壞名」,情況就如「保本基金」一樣,根本是誤導投資者。 以上半年為例,總值五千億美元的TIPS平均回報只是半成,雖然好過國庫券百分之二回報,但比較起能源指數升四成、玉米價格升一點三倍,根本絲毫不能對抗通脹。 拉長些過去十八個月,TIPS與國庫券的YIELD幾乎一樣,同期平均通脹卻達到百分之三點四,是九五以來最高水平。 我們贊成有充裕資金的投資者,可以購入有足夠實力的高息股,以匯豐為例,目前股息率高達6%,單以派息已經足以抗衡通脹,至於股價當然不能期望短期有好表現,但以長期的三、五年表現來看,買管理層質素這個賭局,似乎風險又是少之又少。 買樓收租看來也是一個不錯的建議,租金今年以來未有好似樓價出現急轉勢,部分供應少屋苑更有近兩成升幅,反映實質

1954年

圖片
今個星期,有一個市場同一間公司,都跌到去五十四年來最差,市場係講日本股市。 其實佢地就唔係跌到五十四年低位,而係連跌12日,成為一九五四年以來最長跌市。 不過有間公司,股價真係跌到去1954年以嚟最低水平。 今年踏入一百周年的通用汽車GM,在七月二日股價54年來、首次跌穿十美元水平。 經濟學人話,當時喺街到行緊車,應該係「Cadillac Eldorado」凱迪拉克、或者是甲蟲車呢類經典懷舊車, 真係有時光倒流FEEL。 星期三當日,本來通用對上一日出嘅銷售數據好過預期,令投資都對佢前景睇番好啲,點知美林出報告唱淡,指汽車業嘅集資壓力比市場估計嘅仲要大,情況惡化嘅話,通用汽車破產並唔係「無可能嘅事」,仲將佢嘅評級,由買入大幅下調到跑輸大市。 結果就觸發股價急挫一成半,令呢間舊年全球排名第五大市值公司,市值得番56億美元。 其實好似金融時報分析咁、面對住全球原材料包括鋼材價格同塑膠原料大漲價,成本已經係飊升,加埋車仲要用油,經濟又差,連屋都無得住、又點會揸車? 雖然話,GM六月銷售好過預期,但其實通用單係六月分銷售就少左一成八,不過都好過豐田同FORD,以上半年計算,通用銷量就下降左16%,多過豐田6.8%。 有業內人士預計,今年美國汽車銷量將降至1450萬部,係15年來最低。 面對油價高企,GM已經決定跟隨其他行家好似係福特同佳士拿、喺本土推出低馬力嘅慳油汽車,將呢款喺海外市場出售嘅MINI CAR,攞番到美國賣。 呢部一點二公升三門小房車,估計定價只係一萬美元,在油價高過四美金一加侖嘅年代,呢類慳油嘅MINI CAR銷售喺上半年反而增加左三成,話唔定真係可以成為「殺手鐧」。 金融時報都認為,GM破產機會唔大,因為以今年需要支出七十億美元開支計,GM手頭流動現金仍然有60億美元,雖然都係唔多理想,不過估計真係要破產機會應該唔大。

屬真屬假

圖片
以前買樓,我傾向揀新樓,因為裝修簡簡單單已經住得,最貴嘅廚房同洗手間原則上唔駛再整過就住得,但宜家越嚟越唔敢,因為見到的價單,又內籠,又窗台,又工作平台,又露台,又實用,又建築,好復雜,越嚟越怕怕。 仲記得買第一層樓嘅時候,實用係建築面積嘅八成一,到換樓,實用面積係七成半,到宜家買新樓,實用可以係建築面積嘅六成半,仲要正如我地節目樓盤傳真所講,若果真真正正用呎度一度,根本無加可能有六成半咁多。 於是大家就唸,點解決呢個問題,早前地產建設商會已經同意實用面積,會係包括單位主體面積同露台面積,並會將單位各個窗台面積逐項列出。運輸及房屋局話,希望最快喺暑假落實安排。 事情發展係改善左,但計我話,根本問題核心並不在於計唔計平台窗台工作平台呢的問題,因為要知道道高一呎,魔高一丈,問題核心喺要統一計法,統一建築計法,點解的樓盤列出實用同建築面積,業主都有好多投訴,不單在窗台工作台露台問題,問題在於建築牆身有幾厚,仲有各個發展商對建築面積嘅定義可以各自不同等等。 另一方面,我只是小市民,買樓,除左要住,亦要睇價格,實用面積合理化之後,又點呢,建築面積就可以不合理化,賣樓嘅時候又點,附近嘅舊樓,用緊建築面積嚟開價,自已個住宅又有實用面積嘅賣番出去咩,要了解香港長期以建築計價,首先大家係咪要先唸統一建築面積嘅計法,咁多疑題,就等下周一施老闆施永青,為我解扣一下,香港業主有住得幾慘!!!!

打到來

圖片
下周五開售前夕,終於有淨機價PLAN出場: 美國「AT&T」推出IPHONE 3G版淨機,客戶可以以599美元價錢、即係四千六百幾蚊港元,購入IPHONE 3G淨機。 早前蘋果公布最平「八激」版IPHONE,售價只係一百九十九美元,不過客戶就要簽兩年合約,仲要每月比六、七十美金月費。 蘋果同AT&T舊年肯出淨機PLAN,顯然是舊年受了教訓,IPHONE推出2G版時候,蘋果同AT&T以綑縛式銷售,但結果有大量淨手機流入亞洲市場(特別是香港同中國),因此蘋果今次就以傳統銷售方式、由經營商提供補貼。 有電子網站分析過IPHONE成本係大約176美元左右,扣除推廣,蘋果仍然大有錢賺。 至於本港收費,最平188元包500M,收費算是克制。好像以目前本港最平數碼通收費計劃,月費$28包每日20M,都是相當於每月600M。即至於要唔要用更高用量,可以自己考慮用幾多。 面對IPHONE來勢兇兇,特別是強調那種貼身的上網體驗(這真是Steve Jobs強項,無得抄),基本上所有電話商都嚴陣以待。 雖然GOOG否認押後推出Android,不過六月在Mobile World Congress中,當家家都有新機抗衡Iphone 3G時候,Andy Rubin, Android project的主管,突然取消所有示範、衝衝趕回美國,就令人有無限聯想。 NOKIA最近亦計劃以四億美元,購入Smartphone 手機平台 Symbian 52%股權,希望透過增加智能手機比重,可以抗衡goog及iphone打擊,一度刺激股價上升7%。 目前Smartphone市場佔有率以Nokia 領先,佔60%,Blackberry 生產商RIM排第二,只有百分之十三,其他就由HTC及其他Window Mobile佔有合共約兩成。微軟提過,希望可以取得45%佔有率。 單看美國,Nokia 市場較約,以RIM佔優,達四成二,而iphone就佔兩成。 自己一直有用開Window Mobile手機,清楚知道這個系列的利弊,特別是隨著WM6推出,加上電信商推出更多數據服務,基本上一個簡單月費,已經可以做到四處寬頻上網、check 電郵、GPS查核駕車導航,甚至可以睇youtube的 steaming。這些功能如非smartphone,實在難以比併,即使今天的2G版Iphone,亦難有此全面功能。

16年

新華社喺一九九二年有一篇名為「關於中國股市的通信」嘅特稿,當時正值朱鎔基年代、以鐵腕手段推出宏觀調控,幾個月內令股市暴挫近五成,篇文最初都無咩反應,點知一個月後,內地就成立左中國證監會。 到左星期三,呢篇文又出現。 就連題目都是一模一樣,文章強調股市可以健康穩定發展。 實際上由於目前市況同當年相似,市場先憧憬文章發表後,同十六年前一樣,中央都有新政策出台。 是真是假?

陣痛

回看零八年上半年,會令大部分人有慘不忍睹的感覺。 一年之初當大家在金魚缸叫喊嚷著恆指衝上三萬點之際,轉眼間恆指已經回落至二萬點邊沿。是夢是醒? 當然跌的不止港股,事實上香港在區內只是排名倒數第五,亞太股市錄得十四年來表現最差的上半年。 不過我們並不孤獨,面對高油價同次按問題做成雙重打擊,美股單計六月分就係經歷左一九三零年「經濟大蕭條」以嚟最大跌市,淨數第二季都是零二年以來最差。摩根士丹利環球指數上半年更跌左一成二,是一九八二年「石油危機」以嚟最大跌市。 所謂的五窮六絕,一方面次按問題餘波未了,估計金融機構仍然要額外撥備多四千億美元。面臨滯脹幾乎係現實,失業率升至四年最高水平,更嚴峻是企業盈利轉差,第一季標普五百成股分盈利跌左一成八,估計第二季要再跌多百分之九,係連續四季倒退,倒數已經是上一次經濟哀退以來最嚴重。 到底跌市跌夠未?要認清問題當然要先認清核心,今次跌市相信大家都同意元兇是高油價、繼而觸發嘅高通脹、席捲全球,亦令環球股市受壓。 單單高油價可能本來是不大可怕,因為經歷過上次石油危機,大家都明白不能單單依靠石油,不過更大鑊恐怕是油價高企引起的連鎖反應,單看原材料的升幅委實驚人,結果是進一步蠶蝕了企業的毛利率,令企業盈利不斷倒退。 高油價背後解讀眾說紛云,有人賴炒家投機、有人指是對能源求過於供,我情願相信除左地緣政治以及產能倒退外,弱美元更是一重大推動力,令資金擁入商品期貨。 金融時報話,聯儲局主導左環球嘅貨幣政策,舊年開始、二十年嚟最進取嘅減息,是真正推高通脹嘅原因。 唔少亞太區國家,都係睇住美元來管理貨幣,弱美元令中央銀行唔敢加息去對抗通脹,結果好似係菲律賓、印尼、印度以至越南,通脹都飊升至雙位數,只有不斷干預匯市避免貨幣再跌,但這些措施往往只能是事倍功半,一旦措施失效,經濟可能面對更嚴峻的崩潰。 目前有三分一美國企業盈利是依賴出口,如果新興市場經濟真的出現崩潰,對美股來說,才是真正一場噩夢。 事實上,唔少分析員都指聯儲局上月的會後聲明,是唔肯面對現實,仲認為通脹有機會緩和而唔肯儘快加息,只會令滯脹進一步拖延。唯有通過大幅加息壓抑通脹,油價因為突然經濟衰退才會顯注回落,亦只有願意經歷陣痛,我們才有明天。 金融時報話,聯儲局係時候負番起自己應該有嘅責任。

兩個股神

一個叫趙丹陽,有中國私募基金教父之稱。 另一個叫林園,有內地股神稱號。 兩個都自稱為巴菲特追隨者!(其實升市時誰不說自己是學股神,只有跌市先會變身做番「股民」!) 林園一向高調,係因為大家都相信佢既賺錢速度,佢曾經喺06年中,比記者見識一個佢認為賺得最少錢的一個戶口,當時賺了9076萬元。 最少一個戶口閒閒地都有近億! 不過隨著內地股市由六千點跌下來,他的身家估計跟指數同步。身家冇左一大截,但是他仍然氣定神閒,相信目前只是大牛市中間私調整。 這位內地「股神」,自稱跟股神巴菲特一樣,都信奉價值投資法,只要搵啱公司就會長線投資。 相反另一位股神追隨者就低調得多,以210萬美元天價,投得今年與巴菲得晚餐的得主是對沖基金經理「趙丹陽」。 看看他的來頭: 到底邊個有料、邊個吹水,相信大家心中有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