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3月, 2017 起發佈的文章

港股定價權

「板塊」呢兩隻字,每日不論股市文字報道或電視節目,出現次數最多,觸及最廣,幾乎是百分一百。 時光倒流不足十年前,「板塊」其實是「行業」前身,到現在,「板塊」充斥氾濫,某程度上已經解答了中證報有關港股是否A股化之討論。 同樣,以前大行、經紀行、現在已經一一被歸納統一稱為券商。 「券商呼籲低吸具備高紅利分派主題板塊,但留意板塊輪動概念」,真叫命! 而查實呢句出自不少本地媒體或市況分析文章手筆。 中環人透露,近日多間大行舉行投資者大會,場面壯觀,坐無虛席,皆因太多內地私募及基金大哥對港股越來越迷上。 而據統計,目前內地市場以港股作為招徠的私募基金產品,已達六十多隻,往後繼續供應源源不絕,但凡貼上「滬港港」標籤,必然其門如市,但論表現,高則一成七,低至負0.27 不等。 內地銳意將A股港股化之同時,港股A股化速度更加之快。 趨勢已成,與其糾纏於阻止Mainlandization,今日內地報章引述一名私募基金,一句「奪回港股市場定價權」,更分份外值得咀嚼。 用羅尚沛說法,「奪回」兩字從不適用於中資資金在股市活動,事關縱使影響力與日俱增,但中資從來未在港股享有過絕對定價權,而事實上,任何市場,任何機構大戶或持份者,並不存在、亦不應具備定價權,否則的話,可能變得危險。 內地私募大哥承認,現時中資資金在港股佔比最多一成半,離定價權為時尚遠,惟一升至四成,定價就在腳下。 私募大哥說得對,觀乎IGG、美圖、周黑鴨等等,越多北水參與,股價上升背後,某程度上就是宣示定價權力之一種表現象徵。

海航

日前中國經濟周刊一篇「去香港炒房的、你們已被國家盯上了!」在網絡上引起極大迴響。 特別當中關鍵一句:「企業其實變相就係抽走左內地實體經濟既血液」,在內地就獲得非常大認同。 事有湊巧,作為今輪「出海潮」領軍人,海航集團屬下香港建設國際星期三公布,大比例一供二,集資近93億,資金主要係向母公司海航償還欠款。 香港建設國際佔左四幅啟德地皮當中兩幅,合共投地金額近130億,之前係由海航提供融資。中銀賓卡話,其實今次供股都可以話係意料之內,事關海航由第一幅啟德地皮開始融資,外資行就一直拒絕參與。 所以剩底都係工銀亞洲、建銀國際呢幾間中資大行,加上88樓之後又再提醒銀行,海航單係要完成四幅地近200億地價,已經相當吃力! 中資近年活躍國際併購舞台,單以去年,有統計指內地涉及境外收購金額規模逾二千億美元。 自從嚴打險企野蠻人後,併購之王安邦近期轉趨低調,但海航高調取態,就令人相當觸目。 二百七十幾億港元,啟德令海航在港走紅。但海航老早於國際併購舞台冒起,綜合路透及金融時報統計,海航過去兩年海外收購涉及三百億美元,相當於二千多億港元,單單去年已用約二百億併購。 由航空、物流、科技相關投資、地皮,到最近,海航對染指金融行業相當之進展。稍為Google搜尋「海航收購」,滿板皆是,月月更新。 以近月為例,海航已涉觸德銀,並且增持至逾4%、老牌金融機構Old Mutual 兩成半股權、對沖基金平台SkyBridge ,總之不能盡錄。 海航最新傳出,連福布斯雜誌都有興趣,據報作價四億美金。連同有持股的內地財新,有熟識交易人士報稱,此舉實為中資企業擴展軟實力。 中環人戲言,連番銀彈攻勢的硬實力強攻,兩宗界定為軟實力收購,豈能足以沖銷? 跟安邦一樣,海航資金同樣神秘。 同樣叫人懊惱在於其高負債問題。 按內地媒體及不同報道,海航一五年負債相當於折舊及攤銷稅前盈利的十二倍。而旗外海南航空、渤海金控、及旗下多間上市公司,負債比率介乎六成九至七成半左右。 更諷刺的是,五年前早有報道提到海航高負債遭銀行封殺,惟五年後今日卻絲毫無損。 的確,一如外資機構所言,海航高槓桿、土豪收購模式並不可靠,亦據聞,就連本港銀行對審出貸款亦有所避忌。 但君不見,單單兩年前,海航旗下A股已融資逾八百億。有抵押品、有上市平台,收購,再高價收購,市況順風順水的一

接盤俠

人民日報屬下中國經濟周刊,周一晚發出一篇評論文章、題為「去香港炒房的、你們已被國家盯上了!」 文章標題嚇人,內文用首富李嘉誠帶出,多虧內地一批「接盤俠」,令超人長實地產大賺一筆、甚至有未來一、兩年樓價睇唔到會跌既結論。 中國經濟周刊文章帶出,香港已成為資本出海首選,除左保險,買樓就成內地人熱門投資,就好似買白菜一樣買樓,既令香港成為中國資本外流避風港,更成為中國狙擊資本外流既主戰場。 文章以最近銀聯卡叫停刷卡買樓,證明內地監管正在升級。如果趨勢唔得以扭轉,監管層將祭出更猛既利器,香港樓市最終就會遇冷。 對於海航呢一批瘋狂來港盲搶地買家,文章亦警告,呢啲企業既資金大多來自中資銀行,其實變相就係抽走左內地實體經濟既血液,監管層豈能不著急? 所以結論係、該出手時候就要出手。 到底呢篇文章係純粹催炎附勢,定係內地測試既風向標? 市場可以各有演繹,不過記得上星期,高價投得鴨脷州地王既合景泰富,表明內房投地計數方程式,就係只要面粉貴唔過面包、就要買,呢種計數方法,對本港發展商可以話當頭捧喝。 而事有湊巧,花旗以同樣既理據,提出內地一線、二線城市既調控措施,應該伸延至本港,特別係行政長官梁振英,3月中被委任為政協,相信他會面對打壓樓價再升既壓力。 另一個出招理由,係林鄭作為候任特首,樓市政策理念與梁振英一致,而於短短兩個半月內樓價再急升,已經明顯不為政府接受,所以由今個星期五開始,每個星期五都係政府出辣招既高危期。 市場都明白、再加重印花稅其實收效已經不大,所以花旗獻計,可以由差餉入手。目前本港有65%為自住,即有34%為投資性質,可以佢地差餉加至兩倍,甚至三倍水平。 以未來一年為例,差餉徵收率係5%,雖然預算案對全港業主都作出寬免,但花旗建議可以向持有多過一個物業既業主,徵收額外差餉,如果去到三倍水平,相信會增加持貨成本。 有業內人士已經估計,如果真係有新一輪辣招,政府會同時出手、修訂「一約多購」既漏洞,甚至由稅局出手,以違反稅務條例,向之前既「一約多購」買家,追收差額,咁肯定會收更大震懾作用。 面對樓市失效、再推更多土地,只會被中資「內外夾擊」,反而進一步推高樓價。既然特區政府已經習慣事事請事中央,點解樓市政策唔可以? 可能市民會高度歡迎呢種介入手法?

新班子

隨著估領袖遊戲塵埃落定,外界聚焦轉移至誰是下屆林鄭班底人選。 尤其是侯任特首曾經明言,財金班底會有重大變動。 中環人明言,七七七票當選的林鄭,財金系統未來三至十二個月,亦最少要應付七個變動; 包括財爺是誰、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是否由教授續任、 小加及松崗相繼任期屆現、打虎機構兩大首腦家唐家成及歐達禮亦相繼夠鐘、還有是振英產下的金發局去留等等。 基於六年落車規定,林鄭來年有需要為家成及松崗物色接班,相比吃力不討愛財爺一職,中環人估計,作為林鄭競選辦的查史美倫同屬證監及港交所主席大熱。 而既然主席人選即將轉莊,小加、達禮留任機會極大,尤其前者,事關互聯互通二點零尚未啟動,「口痕友」話,新股通啟動,沙特阿美及蘋果抵港之日,才是小加功成身退之時。 財爺又是誰呢?打從林鄭當選一刻,市場傳得熱烘烘人選包括王冬勝、馬時亨、任志剛等等,輔以有機會頂替教授局長的馮婉眉及黃友嘉,一時之間,財爺及財庫局長兩大位置人選,更比估特首來得有趣。 熟識任白頭均清楚,財爺一職他毫無興趣,反而,當林鄭頂級財金政策智囊,勝哥出任財爺,兩個老朋友添馬艦聚首一堂,到時,八十八層高卻不知如何是好了。 假設白頭有意,勝哥又如何? 放棄過千萬年薪,但合拍多年范歐二人相繼離巢,要在林鄭與 杜嘉祺及一名Unkown 侯任CEO之間,勝哥不難抉擇。 觀乎今日兩大報不若而同報道,情況不外乎三: 一,純粹煲水、 二,已有共識,但要測試反應、 三,一方有意,並製造成熱門話題,逼另一方盡快表態。 但亦有「賓卡」相信,千估萬估,最終成事者,可能只有茂波。 林鄭大可以說,人選已盡力,但全數已拒絕。 九千多億財政儲備,加上侯任特首之前的政府儲備等等言論,不論誰是財爺,同樣面對洗錢的煩惱。 與其經常批評政府錯估數字,今早關博士反而一針見血,靠股市及土地收入為主,香港盈餘無得估,更甚在於,如果撇除過去幾年高地價土地收益,特區儲備查實被嚴重高估最少二千億。 的確,九千億多得很,惟未計及三千多億工程開支,及八千多億法定退休金,儲備實際是否低於負? Who know? 但學者指,不斷叫政府活用儲備之同時,稅基結構問題、金融市場結構問題、經濟結構問題,樓市問題、競爭力下降呈結構問題,創力力弱問題、以至聯匯去留問題,七大範疇搞好,才是七七七重點。 的確,不論林鄭及薯片異口同聲

派息夢

如果話今日中移動業績有咩遺憾,恐怕是業績只要提前一周公布、結果已經好唔同。 末期息增長近4%,派息率由43%增至46%,唔好睇少呢三個巴仙,倒數對上一次提升要數番十年前,當時仲係王建宙掌舵,941仲要靠既係短信同WAP收入,當年iPhone先至面世。 數番當年、03至07年中移動未加入公用股行列,名符其實係高增長股,派息率由21%逐步加至43%。 今次中移動「炒車」、好大程度要歸咎瑞信當日「十五羅漢」報告以及德銀既40元特息天文數字,令市場有錯誤預期。 老實,中移動業績本來絕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市場甚至可能大聲鼓掌。皆因以第四季Ebitda Margin,及下半年ARPU計,未算太弱,甚至較個別券商預來得理想。 好事,變得累事,可以簡單用形容中移動。查實,憑其四成六最新派息比率,已經較早前分析員預期中位數四成半更要高,殊不知,中間殺出一間公司及一個人: 神華及Peter Milliken。 神華慷慨地派,讓市場形成樂觀預期,本來超標落袋,現在對中移動就挑剔地柴台,不滿沒有特別股息之餘,更將派息比率,轉移視視至絕對派息金額。 中移動2015年度全年每股派息金額為2.721港元,去年每股派息為2.732港元,換句話說,所謂的四成三加至四成六派息比率,轉化為金額的話,實際只值0.011港元。 而基於計算中移動每股盈利單位為人民幣,派息為港紙單位,考慮到人民幣期內貶值的話,難怪,中移動加派息之說,被理解為抵銷貨幣貶值。 故事教訓,公司動機雖好,並徹底回應市場訴求,惟在「某一個點」上,分析員仍然操最後殺生大權。 神華令市場誤以為中移動可派特息,德銀Peter Milliken日前一份報告,卻令市場預期升至無彎可轉地步。 老行尊有教,對分析報告認真就太天真。Peter Milliken為說明電訊股派息催化,卻用神華負債水平,或套用其盈利二倍以上作為總派息開支立論,在「最神華情況下」,中移動每股最多可派40元,行到呢步,查實中移動即使加派息比至九成,意義已經不大。 或者故事進一步說明,與其唱淡上市公司,分析員首無反顧唱好,從而製造不合理期望,殺傷力更為之大。 還記得零七年U號大行神華一百元目標,十年後今年,因為神華而牽引中移動四十元派息。 一切皆由神華而起,十年一個循環,唉的不是股市走勢,而是市場毫無警覺及進步。

銀荒2.0

潮興2.0,內地近日亦興起2.0,並引起廣泛討論。 當然,此2.0不同彼2.0,內地金融市場近日熱話的,是銀荒2.0。 話說,昨天的七日期回購利率升至五年高位,多個質押利率上升幅度更大,隨即令一眾市場忽然大悟。 但實查,早於上星期,掉期引申利率已見多年高位。 銀荒對在內來說,白一點是一頓家常便飯。賓卡直言,內地資金市場結構失衡,錯配問題嚴重,資金市場三個月中小荒,每逄半年一大荒早已見惟不怪,惟致命在於,有別於過往拆息升至數十厘水平,今次,拆息高,但並不太高,低調緊限之中,卻出現中小型城商行在同業市場違約。 賓卡形容,論金融市場芸芸潛在毒性當中,銀行之間拆借違約,屬於高級別劇毒。 一經蔓延,可造成交易對手潛在風險引申的不信任,從而令市場之間拆借停頓,有見及此,人行亦急忙向市場注資,以肋解困。 劇毒當前,人行低調應戰,令到拆借市場資金表面上低開,惟一如內地交易員形容,情縮好一點,但基本還是緊。 君不見,最新國開利三年債拍賣結果,中標利率升穿三厘,較預期為之多。 未發生的事情,市場甚少觸及,但已發生的事情,市場卻充斥解釋。 常見解釋在於,銀行要應對央行季度考量、光大轉債申購凍資,或人行早前上調市場利率等等,但賓卡指,最近有一件,影響甚大,但市場似乎隻字少提。 話說,昨日相關部門召集債券發行、托管及交易機構,宣佈重新修定企業債納入可抵押的條件,決定,下月七日起,但凡AA及AA+等評級公司債,一律喪失抵押品資格。 呢類債券,不少獲資產中介機構及城商行參與,在同業市場借錢,提供資金認購及打包成產品,甚至再向交易所抵押貼現。 現在抵押功能失去,整個資金鏈變相被終斷,尤其是踏入下半年,正正是來自相關債券的兌付高峰期。 故事再說明,內地去槓桿意志即使堅定,但過往之中隱藏問題浮現,一次又一次令調控金融市場風險注定路途畸驅。

北水王

北水一出,誰與爭峰。 小加有見市場對北水的關懷及注視,與其每日公佈淨流入及活躍股份,倒不如索性將所有北水對個股持股比重逐一披露,誰是北水之王,一的便知道。 結果發現,截至昨日為止,獲北水持股比重最多股份,「北水王」原來是神州控股,北水股東合共佔四成四,白雲出山第二,北水持貨比例兩成八,京城機電及南京熊貓分佔三、四位,持股比重兩成六至兩成七左右。 至於藍籌「北水王」,吉利第一必然莫屬,佔比接近11%,工、建、農、中四大銀行,「北水黨」佔股比重介乎4-7%左右,象哥也不弱,以佢SIZE 之大,都有2.3%。 反而騰訊及港交所,北水黨持股不足1%。 中環人戲言,假設要將「北水黨」列入關連或一致行動人士,最少有六隻已觸及,或將會觸發G.O。 內地股民已經熟習遊戲規則、港股A股化,手法同出一徹,更重要係好似沈大師咁講,內地明白一套「市值管理預期」,只要將公司市值推高,好似美圖同周黑鴨咁入到中小股指數,就已經可以化身成大媽至愛。 美圖秀秀變身「美圖震震」,曾經本港、滬、港,兵分三路,最後據報運外資大戶亦因為市值隨時臨近一千億,而毅然落注。 探子回報,早於春節前發號司令一眾,早在震倉事件前已一股不留。 高盛算出「北水黨」已佔港股每日成交逾4%,並用內地可配資股票資金19萬億美元,令市場不斷聯想,內地分析師稍為將險企可投資股票資金百分之三作為假設,卻被大字標題為二千五百億港紙已經進場。 白一點,北水已由期望,變為放大,到近日開始有被神化跡象。 北水黨之冒起,美麗背後是必然輸入內地更多政策風險。 叫人遺憾是,市盈率比市盈率,內地股市較之純港股便宜得很。 阿爺供給側報捷,現在神華、中電信等央企梅開二度,用股息,分紅,製造的是價值發現及估值收復。 中移動是否派息每股四十蚊其實不大重要,重要在於索造賣點大前題上,小加始終要靠大媽。 資金增加,惟可選購股份並未能同步趨升,香港有需要盡快引入更多企業上市擴容!!

攬炒

圖片
先有聯想、繼而瑞聲,今日吉利,難道恒指成份股寶座地位,正正是新貴剋星,逄入例必跌? 瑞聲是幸存者,聯想屬於夕陽行業代表者,吉利卻屬於中資力量的代表作。 吉利之染藍,連吉利管理亦始料不及,鄧博士不斷重覆中資力量,誰可忽略? 今日吉利,明日可以是舜宇、甚至美圖。 吉利之跌,拜長城所腸,有人批評長城減價累全城,但白一點,長城不減價,車股狂熱份子可能繼續至死不渝,方法用盡,製造車股必買的既成事實。 全日,車股攬炒。觸發點是長城「紅包」運動,長城借意頭為名,推廣為實,買車大大派利是,頂多五千。 有人會問,一部部SUV大拿拿入場費十萬左右,五千算什麼? 但用華泰證券說話,此路一開,陸續有來,核心問題在於,內地車市競爭之大,為求達標減價早已預期,問題、長城來得較預期太快了。 長城今年銷售增長目標一成六,一至二月,銷售增長約一成三,到三月頭兩星期,進一步放緩至5%,面對急轉直下銷情,長城預演減價潮,已別無它選了。 花無百日紅,好日子總有盡頭一日,當日,黃傳傅叫係咪買,摩通、美林,瑞信間間話正,事後回想,誰是真師傅?答案不言而喻。 今年,內地車市背著超高基數效應,同時大量新競爭者加入,十一月銷售增長按年兩成一,十二月,銷售增長按年升一成一,一及二月,合共增長8%,三月至今進一步降至6%,大勢已去四字實太明顯。 車好賣,但查實,汽車經銷商近期已不斷向客戶提升折扣率,大行報告,有時的確切忌為之動真情。 不過,中資力量,威力無窮,用資金堆砌而成的上升動力,走勢影響判斷之下,有幾多人可以定力把持?

回禮

圖片
「鷹得比預期鴿」、恐怕是今次市場對耶倫加息決定,最貼切形容。而聯儲局加息,股票市場為首資產價格就以上升作回報。 相敬如賓,禮尚往來背後,在於如果早前市場沒有透過利率期貨,短短兩星期內為加息言論開綠燈,耶倫大業難成,還市場一個人情。 於是耶媽既沒有上調全年加息次息、亦沒有上調通脹預測,而且更首度強調通脹對稱目標,換句說話,通脹稍為升至超標水平,我亦能容忍。 鷹中實鴿背後,耶倫委實沒有向市場下跪。 皆因三月加息已成經典,由近乎零預期,變為百分百,原來委員發言,再傳導至利率期貨收效之高,令人側目。 耶倫倒不如預留一手,既能避開犯上篤爆股市泡沬罪行,高明一點,更索性為取消伯南克遺留「點陣圖」劣策埋下伏筆。 耶倫三次打出加息牌,一九八三以來貨幣政策馬首是瞻於美國的香港小島,竟連續三次Pass。 陳樂文再說加息早日會來,游服力一日比一日低了。 樂文 . 陳強調,套息、港匯弱、資金走,一整套聯匯貨幣發行機制依舊健在。 惟此言被港紙檯坐盤出身的恒生陸庭龍龍哥破解當中缺陷,按龍哥所言,低息環境衍生大量高回報投資機會,而以目前頂多約半厘港美息差,先套息,再買遠期美電對沖,半厘息差,之後回報可能僅餘「幾滴」,多此一舉也。 人人說本港資金情況看港元,亦看結構,唯獨中環人戲言,現今本港資金流向指標,只需看啟德,及港元存款。 前者,一幅又一幅天價成交,貫穿中資大量流入之說。 中資闖港,觸發點在於人民幣貶值,而觀乎港元存款一年內增加六千二百多億,期間人仔存款減少近三千億,答案已不言而喻了。 無疑,為表達堅守聯匯,金管局同步上調基本利率,可是,以市場資金氾濫程度,基本利率早已名傳實亡,難以傳導至市場。 反觀之下,人行似乎比88樓更積極跟隨耶倫加息步伐。 耶氏一出,小川行長即時跟隨,OMO、MLF、SLF、多個期限,多個利率,加幅介乎十至二十點子。 加息但沒有加息,人行依然官方說法,奈何,一年期MLF利率,與一年期官方4.35厘息率,在前者潛在繼續上移,後者潛在繼續不移動情況下,收窄壓力的結果,似乎意味官方貸存利率加息機會漸行漸近,以現時速度移動,「賓卡」估計,大約在一八!!

空降

率先爆料既金融時報形容,今年59歲的杜嘉祺,對佢既人生規劃、係眾所周知: 家庭第一、足球第二、事業排第三。 曾經打專業足球後衛、行家形容杜嘉祺是非常的專注,與及超級無耐性:任何佢認為是浪費的提問或討論,佢會毫不猶豫打斷對方發言。 所以有佢在場既會議,千祈唔好見到Powerpoint,佢會要求直接討論核心問題;而任何商業討論,佢亦係要求對方直接開價。 呢一種直接性格,既造就友邦上下高度專注既文化,亦令股價有交代,有大行認為,杜嘉祺接任滙控主席,以他往績,投資者會相當受落。 杜嘉祺之空降匯豐,最少構成兩個破格,一大降格; 包括百多年來首度破格外聘主席、破格從非銀行業物色最高領導、以及降格從區域機構挖角,出掌跨國集團頭號人物。 時世做英雄,抑或英雄做時勢? 明顯,沒有杜嘉祺於友邦七年任內股價倍升的記錄、沒有上市以後,新業務價格升幅四倍的往績,匯豐董事會或者根本不認識誰是杜嘉祺。 話說,杜嘉祺加入友邦前,其實於保誠日子屬於黯然離任。 當日譚天中的冒起,及保誠期時不願意收購友邦,令老杜去意已決。 巧合是,譚天中上任旋即向友邦提出收購,惹來上任友邦總裁麥智信不滿劈炮,老杜走馬上任成了友邦黃金七年。 更巧合是,沒有瑞信前年從保誠搶走譚天中,匯豐或者未必想到,燕梳公司高層原來可以人盡其材。 打從最初首選AXA前老細卡斯特起計,象哥Day one已經決定「燕梳股」近五至八年黃金周期複制,老杜穿梭於保誠、譚天中、友邦、再加上卡特突然轉軚幾件事件及幾個段落,注定其行運一條龍。 德銀與其形容為高質素的外部招聘,倒不如說成為「匯豐向杜嘉祺借運」!! 友邦股價,友邦表現,令一眾大行對匯豐最新任命一致讚好,評論中肯,抑或看風駛里,時間自有分曉。 芸芸意見,反而對象哥有著志死不渝支持的高盛來得保守,認為老杜挑戰更大,困難更多,皆因銀行股不是保險股。 杜嘉祺創造友邦成功故事太簡單;區內高增長,中產冒起,保障缺口,中間貫穿是人類怕死心態,正因如此,友邦近年銳意將保險公司服務定位,由客戶死亡,保險公司賠錢,轉變成為保險公司幫你強身健體。 同屬亞洲重點,Sell區內高端客戶潛力,紀勤嘗試過、力主大中華市場,華仔正在不斷進行。 匯豐比友邦規模更大,但白一點,行業之根本上分別,老杜似乎難以複制一條同樣或近似的簡單、直接賣點,而可以獲得有如市

貼士

港紙跌至777,惟以慣常一及三個月拆息作為基準,比較同期限美元同業拆息,港美息差其實只有介乎15-18點子,並不構成沽港元買美元套息重大誘因。 叫人疑惑並非在於港息為何不升,相反是美國加息次數預期升溫之際,美元拆息近期反而已經浮現動彈不能之局。 不論美國短及中長期債息,基本上債市投資者既考慮到加次息頻密程度較預期多、以及通脹因素,相反,利率市場過去一周其實合共上升只有僅僅數點子左右。 利率向上周期的確定,但流動性及資金氾濫大勢未改的前題下,債息及資金市場利息兩間之間,會否因為「水浸」因素而出現走兩邊情況,也許值得留意 刻下,市場氣氛近乎一時無倆之好,標普沽空新低,VIX下移、股升、債跌、背後一幅美麗構圖,中心思想在於Reflation。 而亦基於通脹預期,區內市場今次跟幾年前相比,完全是無懼強美元。 凡事總有盡頭,凡事亦需從最不樂觀的一面盤算。 今時今日,已經由半信半疑,過渡而成為信念的通脹回升主題,是否已醞釀消失於無形? Is the reflation trade at risk? 數據無疑靚爆鏡,惟同一時間,通脹或相關可傳導至通脹指標,近日不升反而見向下; 油價、商品、銅價最見明顯。 花旗提出,要留意,但未亮警,關鍵繫於5550、80及47美元三組數字,代表著銅、鐵礦石及油價三個視為轉勢位。 內地上游通脹7.8%,整體CPI卻呈現0.8,輔以是日遠較預期為低的實質及名義零售銷售增幅數字,在在證明,上不到下,PPI 仍不能傳導至CPI。 目前全球通脹預期,功臣不是特朗普,而是習主席供給側、減產能,推高上游通脹,並擴散至全球。 Is the reflation trade at risk? 一眾投資銀行答案是不,奈何,國家統計局已清晰回應,按統計局「實牙實齒」預計,上月PPI 已經見頂了。 股市前景,利率走勢,統計局「老盛」俾昵曬貼士!

降落傘

由碧桂園斥資逾5000億人民幣,打造馬來西亞既森林城市,本來被寄予厚望,希望日後可以容納七十萬人。 當中有七成買家,預計都係內地居民、但出乎意外,碧桂園內地多個森林城市既售樓處,最近陸續關閉,原因簡單:中央落閘,一切海外走資全部免問。 森林城市既售樓處,當然無寫話唔比內地居民購買,但碧桂園已經轉移策略,將賣樓對象目標轉移至中東,包括首次在迪拜開設售樓處。 看小川行長今日既個人表現,風采一如當年,而發問問題之中、有近一半都係同內地匯率有關,包括有記者直接問,居民換匯係咪受到壓制?出國旅游留學係咪受到影響? 當然呢啲問題點會難到小川行長?先提出有管理浮動匯率對國民係有利、再舉英鎊為例,其實人民幣兌英鎊都係有所升值,旅遊升學都有著數,最後將焦點放到對沖基金刻意唱淡人民幣賺錢,結論係大家唔需要心慌。得左!  但心水清既人即刻指出,過去兩年小川行長都係話人民幣匯率無持續貶值基礎,但結果呢?2015年有811匯改,到舊年、人民幣累計貶值6%,是05年匯改以來最大跌幅,咁樣你仲信? 耶媽加息在即,期貨反映今年有十幾個巴仙機會,加息次數會達到四次,好似大和賴志文所言內地居民同企業,都係要千方百計走資,但面對外匯儲備跌至三萬億美元既紅線,真係可以用「平常心」去看待? 國內經濟只係剛剛企穩、目前只能夠用中性貨幣政策控制著、唔能夠大幅加息,結果就只有繼續落閘,而且資本管制既力度,恐怕會愈來愈大。 對於樓市,小川行長解讀係住房貸款仍然相對比較快速度發展,但重點是適當平衡。觀察家形容,平衡既形容係相當巧妙、既不能完全鬆手放任,但同時又不能壓得太死。 實際上、內地頭號熱門城市深圳,丁Sir 今早已經提醒,過去兩個月已經有見頂跡象。深圳布吉一個新樓盤,去年下半年賣緊4.5萬一方米,而家跌價到3.8萬,有業主帳面已經虧左60幾萬,正在微信發起要到售樓處維權。 深圳樓市作為內地風向標,甚至北京上海都只能望其項背,顯然內地去槓杆已經令樓市升勢逆轉,丁Sir形容,香港樓市在四個月後亦會見頂回落,而股市之後亦有爆煲風險。 莫非英雄所見略同?今期經濟學人亦以股市泡沬為題,形容目前股市泡沫水平、只有2000年前科網泡沬前、以及1929年大蕭條前見過。 目前按所有推動股市因素,其實都顯得唔實在,特別係中美歐央行收水,特別係人行,因為全球有八成民間信貸、背後金主都

消失的貿易

圖片
當全球最大兩個經濟體系,二月分貿易數據、居然出現五年及三年來最大貿易逆差,大家會問,到底邊個國家咁有本事,可以賺到全球貿易順差? 內地二月分貿易數據,的確令經濟師完全摸不著頭腦:出口放緩都可以賴農曆年假因素,咁進口大幅飊升44%又點解釋、諗無可諗唯有都係賴一次性因素。 的確,大宗商品價格急升、當然係最好理由,好似期內煤及鐵礦砂價格急升1.1倍及83%,自然推高進口值,但唔好忘記,相比整個進口市場,原油、鐵礦砂同煤,佔整體比重、只有9%、5%及1%,絕對唔係決定性影響。 其實二月進口急升之謎、兩日前,已經由前人行政策委員李稻葵講左比大家聽,只係言者有心、聽者無上心。 按李稻葵講法,正係虛假貿易,佢推算出過去兩年、內地流出5000及6000億美元資金,絕大部分是假進口。以去為例,一半既走資,大約有3000億美元,就係由國際貿易之中既假進口流走,反而居民換匯不會是走資主要來源。 講到假貿易,大家自然會諗起香港呢個「造假基地」,不過放心,今次唔關香港事,因為累計頭兩個月,來自香港進口金額係大跌四成半,相反一年前同期就係升左89%。 按經濟師解釋、香港既海關其實已經加強同內地海關總署合作,堵塞虛假貿易既渠道,而家好難再靠香港造假。 相反、來自東盟同台灣進口,期內就大幅飊升左37%及30%,甚至連台灣政府自己,都對出口到內地急升、感到意外同唔明白,高盛相信台灣已成為新既走資基地。 李稻葵之前已經指出左,最熱門既假貿易渠道,其實係高新科技進口,企業話要買新技術,拿到外匯後,就改成出國投資。翻查二月分高新技術產品及集成電路進口,都有23至25%增長,而且比重佔整體已經增加至31%及14%,遠高於大宗商品。 所以話「橋唔怕舊」,最緊要識變通,好似琴日拆局所講,連大型央企國企都唔獲准將資金調出國外,其他民間當然係會想盡辦法走資,當一道閘關上,資金好快會搵到新渠道。 幾個月前有一個大型國際調查,就係用全球民間數據對比各國官方貿易統計數字,結果發現,2014年有高達2.1萬億美元總值既貿易差距,佔當年總體貿易額11%,機構形容呢個係「消失既貿易」。 值得留意、係內地同香港,排名在各國之中係第二同第三位,佔左當中既一成。如果有關既數字唔紏正,其實對國家制定經貿以至經濟政策時候,都有可能出現偏差。

吐糟

兩會期間,出席代表向記者吐下苦水,都係經常有既事。問過經常跑兩會財經記者、過去多數都係數下政府監管點樣過分嚴格、或者數下行家做壞規模,但估唔到今年最多人吐糟、係有錢「無定使」!! 呢句唔係出自咩首富或者富二代、亦非要弦耀,而係來自幾個大企業既老總,當中有民企富力董事長張力、科瑞老總鄭躍文,亦有央企中信資本張總張懿宸。佢地既苦水清一色係對外投資管制太過嚴,搞到海外項目都唔敢投。 所以盡管外管局潘功勝如何派定心丸,堅稱無加強外匯管制,但連一級央企民企都忍唔著向記者吐糟,問題其實相當嚴重。 剛提出收購中港麥當勞業務既中信資本,都表示過去部分對外併購,都會一齊用美元同人民幣,但現在要投人民幣到海外,單是審批時間就難以掌握,所以而家清一色用晒手頭既美元算數,更批評如果有人話資本管制無影響、就肯定係講大話。 做藥廠既科瑞,就試過撓過外管局、嘗試「先出手、後匯報」,用海外子公司名義「執平貨」。 但結果呢? 最終要返來審批時候、就被批評點降唔事先申報,幾乎想秋後算帳! 按最新統計、今年以來中資企業對外收購,只有190億美元,同比對外減少74%,顯然換匯難、資金匯出就更難。 呢種現象背後正正解釋最新公布既外匯儲備,繼一月跌穿三萬億美元水平,二月居然出符意料反彈上返三萬億美元水平,顯然外管局實在居功至偉。 除左進一步落閘外,人行似乎亦傾向為保外匯儲備、暗地容許人民幣貶值,觀乎CNY同CNH近日走勢,今日雙雙穿過6.9、重回一月低位,就知道兩害取其輕,阿爺而家係寧願保儲備、棄匯率。 外匯策略師對呢個結果感到「跌眼鏡」之餘,都仔細研究邊部分預測出錯。要知道、美元指數在二月分,是由低位99.5,升至102樓上,估計因此產生既估值效應,其實係再減少外儲近100億美元。 唯一可信解釋、似乎係人行「做手腳」。彭博之前都有報道過,人行自前年811匯改後,就持有大量美元遠期空倉,單是統計二月分,到期空倉規模就有289億美元,人行點樣處理,包括係咪用外儲來平倉、抑或繼續續期,已經影響2月分數字係升定跌。 呢點人行就絕對有控制權,因為理論上空倉既頭寸可以無限期押後、人行只係要比轉倉既手續費,但當然、如果美元再升,咁日後平倉成本就會加大。 回應返最初大企業既不滿、再諗諗近日海航、龍光同平保以巨額資金投入本地樓市,係咪真係過到外管局一關? 萬一最後交易唔能夠完

化蛹成蝶

圖片
留意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直播,內容欠新意之餘,連過去四年李克強獨有「金句王」本色都欠奉,成場直播、悶之餘都係悶。 來到五年任期最後一次,觀察家本來期望,係總理會更有個人特色,「壯士斷腕決心」、「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呢啲金句,今年除左「化蛹成蝶」勉強入流,其他都搵唔到。 另一不尋常係三十幾頁的工作報告中、雖然多次提到習近平的領導核心地位,但真正贊揚習近平成就的、就只有一次,與過去幾十年來的做法,顯然不同。 華爾街日報爆料,李克強任期在今年屆滿後,十九後將不會再被留任總理,習近平需要安排更心腹人士出任總理,為十九大後策略轉形,進一步作部署。 有留意今次兩會前夕、中央罕有提前進行人事布局,銀監會郭樹清、發改委何立峰、財政部肖捷、商務部鍾山,全部均屬於經濟財金系統重要職務,罕有都在兩會前完成任命,觀察家形容,就係為下一步更重要人事布局、率先掃除障礙。 法興既姚韋其實形容得好貼切:整分工作報和就係充滿矛盾,由希望保增長同防風險之間保持平衡、又要減債務但唔想地方政府過分削減職位,其實總理分工真係唔易打。 值得留意係去年在去產能下、煤鋼下崗工人已經超過70幾萬人,估計今年會進一步增加,而且唔少人根本搵唔返企業崗位,要到農村工作,生活質素可想而知。 部分省市好似山西省、已經表明今年無法達到政府提出工作指標,表明需要其他省分協助,否則二萬幾個煤礦工人下崗、將難以處理。 要知內地官場文化,攞威就要排頭位、認低威就等如宣告官場生涯結束,所以山西真係到左絕路。某程度亦可以解釋左、點解今年去產能規模無再擴大。 唯一可以肯定係、內地為保金融穩定勢必放棄資本帳開放同國際化步伐,整分工作報告提及匯率簡化到只有一句「市場化」。內地經濟師相信、除左有利內地資本市場發展外,其他改革都一切免問。 所以香港喺呢個「化蛹成蝶」過程中,一定要問自己,都可以承受幾耐陣痛? 還是好像內地高鐵專家所言、香港太嬌慣,不聽話就滾出去?

首置假象

圖片
樓市亂象下、既有政府根本唔知樓市生態,以為可以向投資者宣告勝利宣言,話95%都係首置客。結果一條簡單「一約多購」漏洞,已經令辣招幾乎完全失效! 聽樓盤組同事講,搜集數據的同時,想找市場人士評論,點知相當困難,可能大家都唔想太過高調揭破而家既漏洞。 但紙又點會包得住火? 淨係睇一個嘉匯全盤累售500幾伙,就有近四成用呢種方法交易。而且聽聞投資者「搞盡腦汁」,除左動用父母子女Quote,更甚係夫婦分契,將業權只歸一個,另一個名額就可以變成首置客,有律師樓甚至聲稱提供一條龍即日分契再買樓服務,一樣得左! 樓市亂象下,怪象叢生,雖不至於好似內地夫婦搞到要離婚買樓,但夫妻分契會唔會有後遺症? 日後又會唔會發展到家人為爭家產反目,好戲在後頭。 施老闆轉軚效應下,更多分析員亦由看淡變成好友,大條道理就係跟施老闆效應,所以此時此刻大摩提出樓市危機論,大有忠言逆耳既孤獨。 今個星期加息預期改變之快、資深賓卡都形容從未所見,而且加息機會率達九成,更加係匪夷所思,似乎耶媽真係諗著做埋呢屆算數,索性唔理個瘋狂總統有咩後著,總之加左先算。 所以大摩提出加息可能引發樓市調整,其實關鍵正正在於供款能力。銀行界個個話香港唔需要即時跟隨美國加息,似乎就同真正供緊樓既人士脫節:大家可以問下自己屋企個「財政大臣」,到底呢幾個月樓按供款多左幾多。 唔好忘記,新供樓人士仲要過金記三厘既壓力測試。如果供樓與入息比率,由目前63%,真係加到大摩講75%,咁同歷史平均水平46%,已經高出六成幾,離97年歷史高位93%既「爆煲水平」,已經愈來愈近。 其實要數樓市風險,大家都話政策先係最大變數,但予其關心未來幾個月係加辣定唔加辣,倒不如留意兩個特首候選人房屋土地政綱。 坦白講,其實係高度相似,曾俊華提出應該長遠政策可以有六成人入住公屋居屋,拆局早已表態贊成,最好令私樓市場愈縮愈細,咁就算出現更高天價都不影響民生。 至於林鄭,佢本身就相當熟悉土地政策,亦提出John Tsang類似在私樓及居屋之間,設立港人首置上車盤,定價介乎居屋同私樓之間,不同在於價錢與樓價脫勾,反而參考入息中位數,概念上同新加坡組屋貼近。 面對中資「盲搶地」、再增供應似乎都難壓抑樓價,林鄭提出可以優化招標機制、在不開名情況下公布其他標價,等市場自行判斷是否合理,此點實屬可取,但絕非冶標冶本之法。

紅潮

紅潮襲港,中資三個月內五百億高價勇奪五幅地,已經由高舉自由市場,價高者得的正常商業行為,變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社會議題。 君不見,一向善解人意一眾華資地產商,對國家資金搶地潮取態已出現調爭上的根本轉變: 新地形容癲標、呂志和叔暗笑有坐艇機會。 中環人透露,紅潮強勢介入本港磚頭市場後,業界出現近年前所未見的熱鬧扛挖角潮: 每朝九至五,總會有神秘來電,現有薪酬加三成溢價誠謨過檔。 而據聞,中資新晉發展商,急需從業員只局限於幾大範疇; 一,識本港地政相關規條、 二,了解規劃及區分發展大綱、 反而負責做估值一眾測量師,最不受重視,事關,紅潮特質從來不問價。 有機構計算,本港傳統七大發展商,成功投地比例,已由一二年的四成多、降至三年前的兩成九,而到去年進一步減至百分之二十二,換句說話,每十幅政府推出土地,最高可以有7.8幅由中資包辦。 張一鳴曾經以「野蠻人陸續有來」為題,相信大媽資金抵港只屬初階。 的確,按內地部份一套想法,假設十年後深圳樓市每平方米值八十萬人民幣的話,香港理由更高。 而以中資出價之力量,由「豪價」堆砌出豪宅地段的功力,查實,香港任何一區都可以變為豪宅。 張一鳴八十萬平米例子,表現出內地資金浪漫的一面。 而惠譽就從資產與負債角度,帶出大媽錢來港實際需要的一面。 惠譽提及兩點,首先,近期在港異常高調的內地資金或企業,絕大部份屬二線,甚至更低、 其次是,呢批勇字派,大部份屬於高負債,尤其是外幣債務比重較多。 惠譽相信,基於美元負債為主,內房企業在港買地,變相是收購美元資產,最直接效用在於即時令到高負債內房的資產及負債表相對匹配及對稱,結果搶地、搶人為生存,一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