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0月, 2009 起發佈的文章

二點七事件

金融市場近日再起波浪,全球已經組成大聯盟,矛頭直指高盛證券。 高盛喺美國經濟數據前一晚,突然將第三季增長預測,由百分之三,降至二點七,以高盛寶號,全世界以為收到料,照信到底! 點知,一巴掌打埋嚟,經濟增長實際有百分之三點五,贏通全條街! 高盛經濟師已經唔係第一次,早排公布就業數據前,佢就有咁差、估咁差,點知出嚟又係好過預期。 但高盛二點七事件,今次影響力極大,美股由大跌到反彈,金,油大落大上,點之到第二日又來個大逆轉。面對唱低高開又走低、老行尊不襟講一句,「有人做市」! 高盛對經濟前景取態,近日連美國第一大報華爾街日報都關注,為免設定立場,佢地索性整幾條問題,問高盛同摩通經濟師。 高盛話,依家到年尾經濟頂多得1.5%增長,摩通就話,百分之3.5。前景方面,摩通話,美國進入強勁增長期,高盛就認為,出年經濟無令人鼓舞嘅理由! 高盛亦由「牛高」,變身做「熊高」,可能有跡可尋。除左自打咀巴,話內地經濟政策風險,令全年預測未必達標外,翻查記錄,佢地上季商品交易部門,已經將潛在風險資產,即係VAR比重調低,當時已經預視牛高可能醞釀變身。 牛高變身,今日再有新發展。佢地發表亞洲區股市明年策略報告,大件事。 佢地預言,出年股市會有調整,呼籲投資者做好對沖風險。 佢地理據係,經濟經過一輪反彈後,領先經濟指標,開始會放緩,一的經濟數據亦唔會再有幾個月前咁強勁,以出年預測市盈率15倍計,支唔支持到,好靠企業盈利。 高盛水晶球,一向參考性極高,佢地嘅坐盤交易,亦根據投資報告做決定,今次水晶球準唔準,幾個月後可以成形,但股市處於高位,大行的確有理由,同意圖將策略調轉!!大家唔好俾反彈市誤導。

第一大報

今個月本地報紙都有幾個開心消息,幾分今年初減左薪嘅報紙、好似係SCMP,蘋果同星島都答應會重新回復舊薪。 對傳媒真係紓一口氣,回復返舊人工,至少證明經營有再差落去,廣告開始肯返番嚟。 不過唔係每一分報章都做到,唔少報紙發行量出現變化,同樣情況喺美國一樣,大報排名出現左大執位。 咁全美第一大報係邊分? 大贏家係你同我每日都必睇嘅Wall Street Journal! 財經報章居然可以由Wall Street 走到 Main Street,仲超出左傳統大報USA Today同紐約時報,唔通真係股市升、美國人開始尋迷炒股貼士! 一部分啦! 不過部分肯定係要歸功梅鐸嘅經營方針。 截至9月底半年,發行公信會統計,美國379分大報發行量整體下降一成一,跌幅係十年嚟最大,顯示報業面臨更嚴峻經營環境。其中,之前十年排名一直喺首位嘅USA Today,發行量大跌一成七,部分原因要歸疚旅遊業受壓,令USA Today傳統銷售到酒店嘅強項失色。 反而華爾街日報就首次超越USA Today,成為全美唯一一分銷量超過二百萬分報章,係頭十大報之中,銷量唯一有得升報章。 拆細啲睇,華爾街日報每日印刷嘅發行量,實際只有一百六十萬分,按年都係要跌百分之二,主要係梅鐸減少左賣報到低收入嘅學校同社區,反而較著一年前著意開拓嘅網上訂閱,先至可以令華爾街日報跑贏同業。 因此可以再次證明梅鐸眼光獨到,兩年前排除萬難買入華報,當時被批評買貴貨,點之最後反而因為華爾街日報嘅網上經營模式,令到成個新聞集團受惠。 成皇敗寇,USA Today七月時候已經裁員過千人,而紐約時報喺廣告收入大跌三成下,呢個月都繼續裁員一百人,由微知著,整體經濟根本感受唔到復蘇好處。 所以我都鐘意經濟學人今期個題目:A joyless recovery!

自律

對於樓市,大家都諸多質疑,包括跳層係咪有誤導?天價係咪真? 今日四叔親自一一回應。 曾俊華話關注一手樓成交,同信息透明度問題,希望業界自律。 李兆基再次回應,話入則時,已經同政府講明,天匯八十八樓,其實係46樓。 不過既然政府出到聲要自律,唔好發放假料,四叔話日後會跳少幾層。 對於過7萬蚊呎成交,李兆基話價錢千真萬確,自己唔車大炮,外界遲下可以查。 陳啟宗上星期講過,豪宅成交價唔可信,李兆基話,佢專登問過陳啟宗係咪講緊天匯,對方回應話唔係喎..... 除咗落禾沙落實補地價外,恒基亦公布買入九個項目,合共可建樓面94萬平方呎。 四叔話,大家唔駛驚供應斷層,如果政府效率快啲,私人住宅會好多供應至真! 佢計比大家聽,單係落禾沙,已經有3000個單位,仲未計其他發展商嘅貨。 四叔仲話,如果政府再出手,分分鐘會供應過多,反而會跌價。 聽左四叔咁多言論,我有個印象就係都幾「片面」! 講下我地關注、四叔又未解答問題: 1. 四叔口中話豪宅可以推動資金流入、有利經濟,事實上係片面講法,因為由豪宅引發嘅資產泡沬,肯定係有更大為禍。 2. 至於講到政府真係效率快啲、補地價又好似發展商如願咁低啲,係咪代表供應真係會多啲?! 九十年代即使年年賣地,一樣咪發展商囤積嘅問題? 最後益左又係邊個,值得大家諗諗!

同舟

果然不出所料,挪威央行成為以色列、澳洲後另一間勇於加息中央銀行。 當地利率之前已跌至1.25厘的紀錄新低,作為全球第五大油出口國,挪威經濟早已飽受資產泡沬之苦。 驚各國政府撤出救市,資金要避險,匯市出現大拆倉。 日圓兌所有貨幣全線上升,其中兌澳元同新西蘭元呢啲高風險資產,單日升幅更超過百分之二,係歷嚟最大。 唔怪得美國舉行嘅兩年期債券反應遠好過預期,即使息率得返一厘,認購反應都有三點六三倍,係九二年以嚟第二高嘅認購紀錄,參與央行比例亦係六年嚟最多。 美元匯價反彈,一向睇淡美元嘅商品大王羅傑斯話,當同一時間太多人睇淡美金時候,反而會支持美元升勢。 作為美金大淡友,羅傑斯形容投資者,正搭上同一條船,就係買商品,沽美金,但呢個一面倒投資取向,可能表示美金可能反彈。 佢相信,股市同商品市場調整,美金會反彈一段時間,但佢肯定唔會係長期。 不過債券大王格羅斯話,美元創新低指日可待。格羅斯話,佢完全感受唔到美金會回穩,相反美金向下機會繼續存在。 短線反彈之後,美金走勢,睇息口,亦要視乎美元作為儲備貨幣地位前景。 美國財長蓋特納強調,美國採取正確措施支持經濟,相信一段長間時內,美元仍然係主要儲備貨幣。 但可圈可點仲有後面呢句,蓋特納話亦明白到美國必須作出承擔,包括改善財赤。 下星期,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幾時退市之外,美國傳媒近日再廣泛討論應該幾時加息。 聯儲局內多數意見認為出年第2季前唔應該加息,但為左俾市場準備,有分析估計會後聲明中,會刪除3月時開始採用低利率維持一段長時間字眼,改為低息環境會維持「一陣」。

你眼望我眼

華爾街日報今日有篇報導指,下個月三號同四號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會議,將會討論,點樣向市場,發出「利率唔會長時間維持低企」呢個訊息。 報道指,未來幾個星期聯儲局官員嘅言論、公開市場委員會嘅聲明,可能都會提及一啲加息嘅指標。 當中包括失業率、商品價格同美元水平。 末日博士魯賓尼話,宜家美金接近零息,大量資金,透過借美元,投資資產市場。 但佢警告,一旦美元轉強,同美元相關嘅利息交易就會大幅減少,資產市場隨即會有調整,股市,同油價最受影響。 一個美國,美元貶值已經夠頭痛,但人民幣變相貶值,令區內國家痛上加痛。 華爾街日報近日更大篇幅報道,話人民幣跌勢,影響左鄰國。 有幾大影響呢? 今年嚟,南韓元兌美金升值兩成四,坡紙升值近8%,馬來西亞貨幣亦升值近一成,相反人民幣實際匯率持續下跌,區內由於仍然以出口做主導,人民幣變相貶值,焗區內國家,寧願不斷增加外匯儲備,干預匯市,都唔俾貨幣升值,避免影響出口。 無論南韓,泰國,以至馬來西亞廠家都投訴,人民幣貶值到唔合理。 最先踢爆人民幣變相貶值係索羅斯,話人民幣以同美金掛勾為主,令佢地理所當然貶值,但呢個情況唔可以長時間維持。 新加入有克魯明,佢直指內地匯率政策,係不負責任。 幾時收緊,你又睇我,我又睇你,評論話,中國睇美國,區內又睇中國頭。 不過,大摩羅奇就實牙實齒話內地無勇氣、面對經濟有可能再出現下滑嘅風險,亦因此寬鬆政策會繼續鬆,出年增長模式,繼續係銀行補貼基建。 既然內地又無勇氣,伯南克又話要部署,咁到底繼澳洲之後,第二個加息地區係邊個? 本來南韓有條件,第三季經濟增長錄得七年嚟最大升幅,不過早前央行會議,就由於擔心韓元升值影響出口,結果就拖住先。 反而有隻黑馬跑出,係印度! 當地開始撤出量化寬鬆政策。印度央行維持利率不變,但同時將銀行流動資金比率提高一個百分點,到百分之二十五,當地銀行需要投放更多資金,用喺購入政府債券。 分析員指,正顯示印度當局正式啟動撤出寬鬆政策,當地央行將通脹預測,由百分之五,上調到百分之六點五。 其實好似大摩咁講,資產泡沫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問題,亦都令各國央行非常頭痛,亦都成為更重要收緊貨幣政策嘅指標,甚至比通脹更重要。 睇下幾個新興市場就知,巴西上星期面對大量資金流入,已經徵收2%增值稅,而新加坡同南韓亦分別採取收緊樓市措施。 但講到短期有機會加息,可能由挪威爆冷,因為佢地央行行長早前已經暗示,資產升值升

鴻門吹水宴

過去八日,日日財經新聞都係以樓市泡沫做頭條,今日都唔例外。 原以為政府終於做場好戲,開左個「鴻門宴」,由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出手,召齊地產發展商到政府總部,討論樓市問題。 不過看整個會議,就更似開會大家坐埋一齊、大家各說各話多一啲。 連會後政府都唔敢公開表態,要以消息人士方式放風,到底會議內容有幾實質,大家都心知肚明。 消息就指曾俊華向發展商表明,如果樓市有「唔公平、唔穩定、同影響民生」,政府會果斷介入。 呢邊就話果斷,不過地產建設商就一於少理,只係話希望政府可以完善勾地機制,咁即係成個會議都係無具體成果。 事實上,能夠齊集長實、新地、信和、恒隆、太古等最高層,會面都歷時一小時,但都無法取得實際成果,唔通大家真係聚埋飲杯茶、食個包? 召集會議嘅曾俊華喺會上表明、希望樓市自然調整,如果喺業界自律嘅環境下、政府會減少干預,不過如果市場有唔公平、唔穩定、影響到整體經濟發展、同民生,或者涉及保障消費者問題,政府會果斷介入。 最好笑係政府原本一直話,豪宅價格唔影響整體樓市。 但消息話,曾俊華向發展商提及,關注近日豪宅樓價颷升、有可能拉動中下價樓宇樓價、影響社會一般市民。 政府關注樓價,但發展商就更關心土地供應。 地產建設商會話,商會係一致支持要完善勾地機制。 不過政府做嘢總好過唔做,就在金管局收緊豪宅按揭成數同估值審批,令市況回軟,周末三日假期成交大跌。 二手方面,首當其衝係2000萬以上豪宅,成交急跌三成,反而中小型樓市未有太大影响。 又且看樓市可以靜幾耐?

七仔

微軟「視窗七」星期四全球發行,有傳媒剎有介事在內地多個城市了解所謂盜版情況,說翻版貨已經成行成市,十元八塊已經有交易,這些在我看來根本是捉不到觀眾最關注的核心問題。 大佬呀,你點都買番隻,然後告訴我們到底用唔用到? 事實上、早前己有不少傳聞說破解了七仔的金籲、又說RTM技街不完善,可以更改試用版的日期,變成無限制使用,結果不久全部都變成不能使用。即使現在不少出售的翻版,在網上搜尋一下,亦不難發現大部分均不能正常使用,甚至出現黑屏、死機等現象。 雖說Vista是近年經典的銷售笑話,不過Windows仍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的操作系统,Windows仍佔了全球電腦约90%。不過根據Gartner估計,當中有80%以上仍在使用Windows XP。 到底Windows 7是否可以起死回生,令微軟重新省招牌,初步看來有很大機會。 目前Windows 7與Vista最大分別,不是更先進、反而是更倒退,他們去掉了使用起來過於複雜,令系統不勝負苛的功能。 Windows 7同時省下了一些email、相申應用程式及視頻编辑程序等功能,原因是他們很多都可以免費從網上找到,反而提供了更多多媒體整合,例如支援高清電視播放。 而微軟剛公布的第一季度盈利,雖然跌一成八,不過仍然高於預期,就是由於出售的Vista,買家可以稍後免費更新至Windows 7,因此大幅刺激了銷量,表現是過去幾年最好。 事實上,而家最多人購買的視窗系統、仍然是產品已經有八年的XP,這在科技界來說是不可思議。而過去兩年Netbook大行其道,雖說對微軟業績有一定幫助(第一季盈利就遠好過分析員預期),但由於提供折扣比率遠比其他視窗產品高,因此都只是好睇唔好食的局面。 說到Netbook,電腦商可說說又愛又恨,以銷售量計,Netbook今年增長了七倍,預計銷售量達到二千二百萬部,可以說是金融海嘯的奇跡。不過以毛利率計,又令電腦商「食之無咪、棄之可惜」。 Netbook大家都明白功能有限,不過正是做到了"Good enough",上網文書寫Blog全部應付有餘(此篇也是由一部在假期中的Netbook寫出來),因此先大受用戶歡迎。 因此他們對七仔都寄予厚望,希望可以推高高價電腦的銷量。有分析員亦指,微软每次推出新的操作系统,收入都會連續四個季度可以實現雙位數增長。 當然,Vista是例外。

貴貴都買?

近期樓市有兩個觀點很令人在意: 1. 豪宅與中小型住宅屬兩個市場,內地人購買豪宅,就如收藏品一樣,是買心頭好,因此他們不會轉戰至中小型市場。 2. 香港最終會變成「倫敦化」,市中心的核心住宅會變為國際資金流入的市場,中半山、西九最終會成為內地及國際級富豪的聚腳地,港人只有逐步遷移至邊陲地段。 政府現在提出不介入樓市的理據,是目前樓價離九七年仍然有一段距離,一些偏遠樓盤如深井目前只是賣三、四千元一方呎,與九七時泡沬年代的近萬元一方呎有好大差距,而一些發展商亦企圖混淆視線,企圖解說目前供款佔收入比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五,遠比九七年時八成多比率低得多,因此樓市何來泡沬? 用九七來比喻肯定是不當,同一樓盤,樓齡過了十二年,樓價如何與十年前比較? 而一些屢創新高價的新盤,十年前亦不存在,政府如何監察? 至於供款比率的理據表面好像有一定道理,但前提是中小型樓價要假設保持不變。 不過這個情況肯定是不會發生,特別是那些地產商將中小型住宅包裝成豪宅開售,樓價既脫離了現實,而新盤鄰近的業主亦很容易心紅,結果是樓價愈追愈高。 最可恨的地產商,口中一邊說沒有泡沬,但同一時間就以"泡沬價"出售單位,目標就是要吸引內地富豪,賺取更高毛利。 面對目前情況,政府實在不宜再嘆慢板,有三方面工作必需盡快進行。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環球特別是內地資金泛濫下,豪宅仍然會掃高,而港人愈買愈遠亦會是事實。 因此,政府需要大幅提高豪宅的印花稅,例如二千萬元以上的物業,印花稅應大幅提高,壓抑泡沬的效果,肯定要比降低按揭成數高,亦有利增加庫房收入。 與此同時,政府有責任協助首次置業人士,例如提供極低息貸款,至於重新推出居屋就無謂啦,由市場自行決定到底要選擇什麼單位吧! 最後當然是優化土地供應,例如我們再三提出的改善勾地表制度,而定期賣地也是可行的,主要當然不是增加供應(因由拍賣至落成通常需要四年時間),反而重要的是有一個機制可以告訴市場,未來的供應會有什麼變化,有了這個預期,無論用家及發展商都可以作出部署。 至於一些技術修訂也可以減少吹噓弄假,例如在賣地/ 批地條款中,加入要求發展商要公布平均開售價,避免了一些所謂「交叉補貼」的成交個案,令傳媒只追捧一些所謂天價成交、而陷入發展商的吹噓陷阱之中。

活化

圖片
大家有無去過北京朝陽區的798藝術區? 此區原為北京第三無線器廠,今天有部分工廠運作仍然保留,不過由02年開始,由於原有的廠房逐漸遷出,開始漸漸吸引一批搞藝術的人聚集,加上空置廠房租金低廉,地方又大得可怕,於是逐漸形成一個專搞文化藝術的集中地。 我初到798時,的確被這個區的巨大規模及大量的藝術「倉庫」所震懾,一進門口見到的巨大頭像、隨意散落街頭的印象雕刻、還有那些有近二十多呎樓底、由工廠改成的巨大攝影展覽。 如果沒有這種巨型的展覽場地,那些由攝影、雕塑、泥像、繪畫、國畫、以至大型雕刻,很難想像可以如此擺放在一起,形成這種獨特文化藝術的集中地。 由七十年代開始,香港人發揮的創意,令我們曾經在電影、音樂、電視製作、工業設計及玩具產品一度領先全球。不過隨著全球化及政策傾斜,令資源一味集中在金融業及地產行業,創意工業幾成為夕陽工業,亦令第三、四代人沒有發圍機會。 近年發揮工廈用途較好的、要數海怡一些工廈,在繳交地價後最初重新規劃為大型傢俬的展銷場地,不過隨著增加不少中產消費群,一些精品、名牌outlet開始進駐,更增加了一些紅酒倉庫、兒童用品、以至美食、寵物活動場地,絕對可以花上一整天令人樂而忘返。 現在推出的政策雖然是遲了一點,但我們著實期望,以往在市區需要大地方的創意工業、如運動相關行業、寵物活動場地、Game場、展覽會、甚至好像798般的巨型表現藝術及演藝,都可以在工廈實現,令本港可以真正發揮創意之都的美名。 唯一叫人擔心的是、香港人過去慣常鍾意炒炒賣賣的作風,會否蔓延至工業大廈。由近日的投機活動來看,有不少人認為工廈有頗大升值潛力,認為資金會由乙級商廈轉移至工廈市場。 如果最終因為資金過分追捧、令到創意工業反而無法支付高昂租金,就會令政策再次淪為小數人獲利工具,當局始乎需要考慮一些限制措施、例如提高改裝工廈轉手的厘印費,以減少投機活動,免政策本末倒置。

一代deal王

能夠喺華爾街,呼風喚雨三十年嘅人唔多,佢一定有分,就係被喻為現代併購之父嘅沃瑟斯坦Bruce Wasserstein,老牌投行瑞德Lazard行政總裁,上周三病逝,終年61歲。 擁有現代併購之父嘅稱號,名不虛存,30年嚟參與過千宗併購交易,涉及金額高達二千五百億美元,即係接近二萬億港紙。 得意之作包括促成私募基金KKR,喺89年收購煙草食品商Nabisco,涉資達到314億美元,刷新當時全球收購交易最高紀錄,二千年,美國在線AOL同時代華納合併,都係佢一手策劃。最新併購項目,就有美國卡夫食品對英國吉百利嘅一百六十億美元收購案。 其實佢名聲譽滿華爾街,好大因素係佢開創眾多併購技巧,開闢敵意收購hostile takeover,仲有反噬防禦 Pac-Man defense,即係令被收購一方反客為主,收購番出價一方,呢個「食鬼」招數,投行大哥都話令人聞風喪膽。仲有一招「鎖起」lockups,銷起最有利潤嘅部分,都係佢嘅唸頭。 佢擅於運用心理威嚇戰,將收購合併變成藝術,英國金融時報形容,沃瑟斯坦收購策略特色係「大膽、機會主義、利用對手弱點」。 講少少佢嘅背境,Wasserstein係東歐移民後代,16歲就讀大學,喺哈佛攞到法律同商學學位,77年加入投資銀行第一波士頓,開展佢一生併購生涯。 喺佢領導下,Lazard 05年上市後,股價累積升咗近八成,與投資大哥高盛不相伯仲,佢離開後,暫時嚟睇股價相對平穩。 商場長袖善舞,家庭生活都好豐富,年初第四度結婚,妻子係美國首名華裔內閣部長趙小蘭嘅妹妹趙安吉,仲有佢同前三任妻子有六名細女,Wasserstein喺《福布斯》美國富豪排行榜中排147位,身家估計達22億美元,睇嚟佢嘅財產將會點樣分配,都將會係一個焦點。

將貨就價

相信大家有看今早特首上電台,都會留意第一位加入電台觀眾是位小姐,自稱是醫生、男友是律師,她說自己買唔起樓,所以政府對樓市應該襟下。 原來這位小姐口中的買唔起樓,最初是話在中環「買唔起」,之後先修正話在港島買唔起。 如果按同一道理,情況一如回到十年前,當時中低下階層買唔起樓,於是我們有八萬五。 今天難道我們就可以合理化這種不理智的致治訴求? 這點將會是非常危險。 不錯,今天不少內地人由於有自己辦法,將阿爺釋放出來的龐大資金投到股市樓市,但我們總不成要求政府壓抑這類投資需求,畢竟香港最自豪的、就是資金自由進出。 其實一個城市發展,特別是以吸收各地人材為主要動力的城市,沒有條件的人,當然是要居住外移的情況,就算是香港、過去也不是經歷過新城市發展、以及新移民遷入悲情城市天水圍? 又有誰說在中環返工,就一定可以住在中環? 施老闆提出了不如由政府撥地,給予一些地皮只准興建予港人購入的房屋,這個建議其實只是將居屋翻生,但如何撥地、入住資格又如何界定? 為免又一次浪費資源,倒不如向港人分派置業券要簡單直接得多。 特首說日日看著個樓市,如果真係有咁做,就應該一早發現現行勾地機制有很大問題。我們早在幾個月前已一再提出,眼見樓價飊升,發展商唯一忍手唔勾地,原因只有是勾地機制對勾地者根本沒有任何好處,反而要承擔樓市高位回落可能面對地價風險(勾地者不旦要先付上按金,如果拍賣時未有人承接,政府可以要求勾地者照底價購入地皮。),因此優化勾地機構是必需進行,而家雖然遲了半年先進行,但總好過什麼也不做吧。 不過講到真正改變香港營商生態,莫過於由改變工廈用途入手,對於此項措施我們確實有很大期望,留待下次再談吧。

最危險的總編輯

「財經」雜誌總編輯胡舒立為主的一批高層集體辭職﹐成了內地傳媒近日一個矚目焦點。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呢次大規模辭職的起因是以總編輯胡舒立為首的《財經》員工和出版商中國證券市場研究設計中心(聯辦)(SEEC)在從商業策略到編輯理念等諸多方面意見失合。 財經雜志逾百名經營團隊成員中約有三分之二在十一國慶節前夕遞交了辭呈。 注意財經雜誌已經一段不短時間,當初反而由被它的社會及政治新聞所吸引,特別是03年財經雜誌在中央重重禁令下、突破報道了沙士的神秘面貌。到06年社會基金案更令財經雜誌聲名大噪,案中涉及如陳良宇、邱曉華等人一一下馬,更牽連到副總理黃菊,財經的影響力可說是一時無兩。 事實上,《財經》可說一直是在探視政府底線﹐它所擁有的高度獨立性是內地非常罕見。胡舒立在1998年時創辦了這份雜志﹐由於它發表了一些調查性報道、有時更質疑官方觀點,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少迴響。 而為雜誌管理其廣告業務的財訊傳媒集團有限公司(Seec Media Group Ltd.)帶來了快速的收入增長。財訊傳媒是聯辦旗下企業﹐在香港上市。 胡舒立是一位在國內擁有極高民望的傳媒人,非常擅長揭發醜聞,但同時又要面對內地巨大壓力,過去幾年中《財經》也有幾期雜志被政府撤下。 據華爾街日報說,最近胡舒立與聯辦之間就廣告收入的分配和《財經》的內容出現了矛盾。 消息說﹐胡舒立希望繼續提供廣泛的新聞報道﹐有時可能會挑戰中央接受的極限﹔而聯辦則希望內容侷限於金融數據﹐回避有爭議的問題。 近日的導火線據聞今年聯辦曾致《財經》編輯一份內部文件,要求進一步縮小報導範圍,引成了加劇了緊張關係。這種矛盾更因7月份的新疆騷亂事件而進一步升溫。 不過據了解胡舒立的人說﹐如果她離開《財經》﹐她的目標會是和《財經》的編輯人員、總經理等人一起﹐創立一個新的媒體機構。 當然小超人夥拍財經、拓展內地中文版彭博,似乎就會有一定阻力。或者他可以直接找胡舒立也說不定。 話說回來,如果涉及財經的傳聞是真的,這就反映了胡溫似乎面對更大的言論控制。 內地一直有一種說法,就是胡溫在改革民生經濟等局面時候,政治上仍在面對不少反對勢力,胡溫為了妥協,因此政治上或面對傳媒呎度,一向是迫於隻眼開、隻眼閉(當然,你可以挑戰這種說法只是自欺欺人......)。以近日中央對傳媒及異見分子的取態,似乎胡溫真的是處於下風。

微觀

今屆諾獎在學術圈內,一樣爆出尤如奧巴馬取得和平獎一樣的冷門,叫人大出意外之餘,實際又非無跡可尋,這點留待最後再說。 今年兩人的研究重點,均是以產權及交易成本理論,去解釋如何在公共資源及組織架構上、做到更符合市場效益。 Dr. Ostrom以政治、經濟及法律框架,去解釋環境資源及如何有效運用,例如對一些樹林及湖泊等公有資源,由使用者自行進行管理,往往可以比由政府管理更有效率,成功挑戰所謂「公有產權的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 傳統經濟學理論認為,在沒有產權界定的公有資產Public Goods下,由於每個使用者都會盡快謀取對自己取有利的行為,結果是未熟的香蕉會被人取下、湖泊未養大的魚苗會被過分採捕,所謂的"悲劇"就是指社會資源被浪費。 因此,過往的經濟學告訴我們要達到成效平衡,一個方法是將產權清楚界定,由擁有者執行私有產權的權利。另一個方法是當成市場失效、由政府界入,向使用者收取稅項或收費。 Ostrom並非要否定產權的有效性,不過她發展出一套新的理論,證明資源使用者在長時間的公同利益前提下,是可以有效管理資源,甚至比政府介入更有效率。 當然模型最重要的前提,是需要有一套積極參與及可執行的規則。Ostrom提出,一旦有相關制約,即是無巨大的利益,使用者仍然表現出令人驚奇的投入及願意花時間進行互相監視,最終令社會受惠。 至於Prof Williamson,正如雷鼎鳴教授所言,是近代相當受重視的經濟學者,他提出公司的理論,特別是通過架構及從屬關係,是最有效作出決策及降低交易成本的方法。 從他的研究發現,一些大型機構,他們的存在純粹是有利股東、工人、供應商及消費者,但不一定是有利整個社會或經濟,因此對這些機構一定需要加以監管。 很明顯,今天這個研究對那些"大到不能倒閉"的銀行,是非常有意義。正如另一位早在87年取得諾獎的得主Robert Solow說,Williamson的理論早就證明了那些投行、為何會做出如斯愚蠢及高風險的行為。 Williamson的研究亦指出,部分行業較適合將部分業務外判、部分應由內部生產,換句話說是界定了企業的boundaries。 介紹過兩位經濟學家後,想再補充一點:其實這類解釋社會行為的產權及行為經濟學派,過去近十多年均未有大師再獲獎項,倒數就要數回86

黃金戰士

彭博今天有專文,說到各國央行大手減持美元,令到歐元及日圓在新增儲備貨幣比例增至63%,相反美元在儲備比由63%降至37%。 這個數據可以說是相當驚人,比例是前所未見。 克魯明是貿易方面的專家,因此他出面撐弱美元是不無道理。正如他之前也說到,要經濟快速復蘇,除非我們可以找到另一個星球可以進行貿易,否則經濟難以出現V型反彈。 至於美元急跌另一個結果,當然是金價急升,雖然一度由海嘯前一千美元一安士,跌到去七百美元已經有好大支持,而家仲創埋新高,你話對抗海嘯可以唯一唔跌,係咪只有佢! 今期經濟學人都提出左幾大疑問,點解金可以跑贏咁多種資產? 表面睇當然係擔心通脹,因為黃金係最好抗通脹工具。 不過經濟學人話,國庫券有同樣抗通脹功能,但債券市場不旦毫無反應,由長債反映,未來二十年平均通脹都只係預期有百分之一點九,完全講唔通。 至於咩澳洲加息、同埋黃金基本供求關係,經濟學人話全部都無咩關係。 因為黃金產量年年有增長,以珠寶計同期需求更大跌近一成四,所以婚嫁增加需求講法、亦都不成立。 當然最後數到投機炒買,特別係過去一年黃金ETF大行其道,而家全球ETF黃金儲量,增加到八百四十萬安士,即係相當於八十七億美元,以過去兩年升幅計,係急升左一點一倍。 但呢個都係解釋唔到最基本問題,點解投資者要揸金? 講到尾都係擔心各國大印銀紙,令到美元不斷眨值,呢個都係商品大王羅傑斯,近日轉軚「唔買又買」金嘅原因,佢睇金價十年後會升至二千美元一安士,不過講到「最牛」,應該要數里昂,原因係黃金可以對沖「金融崩潰」,因此目標利害啦,三千五百美元。 不過係呢個長期目標喎,大家唔好咁認真。 可以睇下被任總稱為「好好睇、但唔好盡信」嘅貨幣戰爭第二集「金權天下」,其實喺全書嘅最後一章,都預言左,美元喺2020年崩潰之後,各國喺無選擇之下,只有重回「金本位」制度,不過由於金嘅開採速度遠遠追唔上經濟增長速度,需要另一種新興貨幣作為輔助。 「宋鴻兵」就幻想由「炭排放權」作為新興貨幣,而結果就會係包括中國在內新興國家會成為大輸家,因為由發達國家、包括由美國操控嘅IMF,而家持有超過三萬噸黃金、相反中國只係持有一千噸左右,加上中國喺「炭排放權」嘅談判上絕對處於劣勢,所以中國最終都會係輸家。

大熱?

世事無奇不有。 奧巴馬大冷爆出,取得諾貝爾和平獎。 不過真的如此冷門嗎? 我總係覺得,奧巴馬當選後,世界比起布殊和平得多...... 以賠率計,奧巴馬一賠十八,雖然遠低於胡佳賠率,不過都總不算太冷吧? 至於今屆邊個係諾貝爾經濟學獎? 金融海嘯後,金融市場新秩序,亦令得主誰屬更備受關注。 要實用,理論,同創新三方面都要俱備。全球咁多經濟學家,要揀,都幾難! 舊年克魯明爆大冷,今年不少人再接再勵,再貼一批極具機會攞獎嘅經濟學者。 先看由 Ladbrokes 所作的 賠率預測。 大熱,一賠二有芝大的Eugene Fama。 佢被認為是Father of the efficient market theory,最簡單解釋就是決定資產價格的理論。 一向以準確預測揚名的教授Hubert Fromlet,話 Fama既有優勢亦有不利因素,有利的當然是過去一年全世界一窩蜂要找Model決定有毒資產價格。 不過數學模型是假設人是理性,當然金融海嘯告訴我們這個絕非事實。 至於其他熱門尚有哈佛的Robert Barro,以及創出S&P Case Schiller樓價指數的 Robert Schiller。 前者是近年學說再次受重視的諾獎得主Robert Lucas的同門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代表人物,賠率是一賠七。 至於因為看不過眼、認為全美都沒有一個具指標性樓價指數,決定自行研究的Schiller,亦因為提早對次按作出警告,而受到市場注目。 而佢去年整理有關文章,編輯而成的"The Subprime Solution: How Today's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Happened, and What to Do about It",亦深入分析了次按的來籠去脈,很值得一看。 至於路透亦揀左幾大熱門,包括蘇黎世大學嘅Ernst Fehr,同加州伯克來嘅Matthew Rabin,屬於行為經濟學攞獎嘅熱門人選。 但零二年,已經有同系學者獲獎,估計未必咁快再有份。 另外兩名大熱係耶魯大學嘅「諾德豪斯」,同哈佛嘅「書茨曼」,兩人都係環境經濟學代表人物,所謂環境經濟學,就係利用經濟理論,點樣達致環保目標。呢門經濟學,近十年嚟相當流行,每年都有人貼環境經濟學會有代表獲獎,但每年都落空。 至於最後三位大

反貨幣現象

擔心全球央行大印銀紙推高通脹,加上美元疲弱,紐約十二月期金同現貨金都升破晒紀錄高位。 交易員話,金價嘅升勢,唔只係美元疲弱所致,而係一次「反貨幣」現象,即係資金幾乎由所有貨幣流向金市。 除左投機因素,紐約時報話,實金、特別係「金磚」都有供不應求。 各國央行唔願意再沽金,而佔左全球兩成實金需求既印度、啱啱踏入嫁娶高峰期,進一步推高黃金需求。 至於另一個因素、就係近年市場流行既黃金買賣基金ETF。 大量黃金相關產品推出,令到金市供不應求,全球最大黃金買賣基金ETF,由於成交大增,需要增加黃金儲備,應付實物交收。 呢類基金由於部分要持有實金應付贖回,都有金庫儲存實金。好似全球最大嘅黃金上市基金「SPDR」,喺截至星期三,黃金持有量已經超過1100噸,比星期二增加8點8噸。 呢隻SPDR舊年八月上市以黎,每日平均成交超過2百萬美金,係本港成交量最高嘅ETF之一。 當然看好金市的仲大有人在,瑞信最新調查訪問左180名對沖基金經理,超過五成話,出年會加碼,買商品。 星期二先話過唔會喺現水平、買金嘅商品大王羅傑斯,由於眼見金價愈升愈有,而家改口話唔排除會追入。 仲話十年內,金價會見二千美金一安士。 羅傑斯認為投資市場當前局面,係全球特別係美國大印銀錢造成,嚟緊通脹一定會係大問題,佢建議投資者最好手持實質資產。 而美元持續疲弱,問題已愈見惡化,更引發多個亞洲國家大規模聯手干預匯市。 華爾街日報報道,包括南韓、台灣、泰國同菲律賓央行都有喺市場干預美元跌勢,避免本身 貨幣過分升值損害出口。 辛俄羅斯同馬來西亞央行都傳有出手阻撓貨幣升值。 不過有交易商話,由於預計美國經濟仲係持續疲弱,利率會維持長時間低企,相反亞洲區多國貨幣政策都有收緊跡象,相信干預匯市收效唔大,區內貨幣兌美元仲會再升。 本土方面,美元下跌,亦引起美國政界關注,就連奧巴馬都四面受敵,連唔識經濟嘅前阿拉斯加州長「佩琳」亦向佢開火。 報道話,美國政界近日愈嚟愈擔心,美元失去全球儲備貨幣地位。 美國大傳媒,包括CNBC亦討論聯儲局有逼切性介入,拯救美元,包括加息。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就暗示,美元可能步英鎊後塵,失去主導地位,佢更提到,相比上一代,美國喺全球經濟影響力已經下降,中國會成為經濟第一大國。

邊有咁好景.....

澳洲突如其來嘅加息,引發左全球復蘇憧憬,華爾街日報形容,股市、商品市場都出現瘋狂式暴漲。 但事實係咪咁樂觀? 經濟學人話,正如大部分經濟學家認同,澳洲加息有本身特殊因素: 經濟從來未出現衰退,失業率低企、樓價第二季急升百分之五,而且近日升幅加快,更重係澳洲地理上靠近亞洲,商品喺出口佔嘅比例由兩成增至四成。 發達國家經濟出現兩極化,部分喺資產價格推動下,好似澳洲、新西蘭、挪威、同加拿大,係有條件加息,但歐美遠遠未有呢個條件。 華爾街日報話星期二全球資產價格急升,只係反映投資者喺憧憬環球經濟復蘇、同擔心雙底衰退之間。 但更令人擔心係美元弱勢,投資者而家只係傾向睇資金流入風險資產、但實際美元長期下跌,只係會令資金最終流出美股。 著名投資者索羅斯話,唔好對經濟有過分期望。 索羅斯話,全球最大經濟體系美國,經濟復蘇道路漫長,佢話,美國消費者負債過高,更形容整個銀行業仍然處於破產邊沿,影響經濟前景。 索羅斯話,美國目前無條件撤出量化寬鬆政策。佢批評,市場只係當舊年嘅金融海嘯係一場惡夢,事後就完全忘記,唔吸取考訓。 同索羅斯一樣近日不斷發出警告嘅摩根士丹利亞太區主席羅奇,喺金融時報撰文,亦都痛斥市場只係有短暫記憶,好多人都忘記左舊年嘅教訓,唔記得全球經濟仍然係陷於嚴重不平衡。 羅奇話,當市場以為可以無視呢啲教訓時候,只會為下一次危機做成更大陷阱。

巨人

高錕早喺六六年發表光通訊理論。 四十幾年後先得到諾貝爾獎。 相信全世界最有資格評價高錕,要數同樣攞過諾貝爾物理學獎嘅楊振寧。 「He is so charming, brilliant man, every year we diappointed until now.」 簡單講,就係一切來得太遲。 高錕喺八七年至九六年,出任中大校長。 中大百幾個師生,為高錕呢位前校長舉杯,慶祝佢得到呢個榮譽。 中大會用高錕發明嘅光纖技術,將慶祝片段傳送喺美國高錕。 高錕喺獲獎後亦話,有賴光纖出現,令到佢得獎嘅喜訊,得以瞬間傳千里。 高錕喺60年代一篇論文、提出咗一種石英基玻璃纖維、可以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建立光纖通信嘅雛形,奠下重要基礎。 不過在論文出現初期,根本無人重視,甚至刊登的期刊,亦只係用咗半頁紙介紹佢嘅理論。 但經過時間歷練,證明佢嘅理論革新咗通訊模式。現時全球嘅光纖數目,足以圍繞地球、超過二萬五千次,並且以每小時數以千公里計嘅長度增長。 /////////////////////// 作為中大人,亦要自我懺悔。 當年亦有對校長表達過不滿,當時最主要的衝突,除了不滿來自校方對六四態度的含糊外,印象中,最多怪責是校長對中大要「四改三」,並沒有多大堅持。 由於當年只有中大是四年制,作為學生當然是有一個堅持,認為傳統不可破,無可發洩下只有找校長出氣,特別是我們眼中的校長是如此軟弱、如此不濟。 因此,在九三年,中大三十周年校慶開放日,出現高錕致辭時,幾個學生衝上台搶咪,抗議佢出任港事顧問。 當日校內好大聲音,要處分學生,但高錕無咁做。 少年時少不更事,以為息事寧人就是怯弱、隨和不與人爭利就是缺乏雄心,到人年紀大了,才明白這方是處世的大智慧。 到今天校長身患惡疾,才取得這個榮耀,我才驚覺原來當年在大學超市,見到校長同太太嘅背影,才明白這細少身形下,原來是一個巨人。

A級行長

原本估最快下個月先加息,澳洲儲備銀行突然殺市場一個措手不及。 開會後決定加息四分一厘,官方利率,由3厘嘅記錄低位,加到3厘25,係舊年三月以嚟首次加息。 澳洲央行話,全球經濟開始復蘇,非常低息嘅時期,已經過去,澳洲會逐步減少之前推出嘅刺激經濟措施。 澳洲成為首個G20國家加息,較早前獲Global Finance Magazine評為全球A級央行行長嘅澳洲儲備銀行行長史蒂文斯,自從舊年金融海嘯以嚟,多次快人一步,舊年就係由佢帶頭大幅減息一厘。 舊年雷曼出事後至今年年初,澳洲央行快速減息,令澳洲息口降到三厘嘅記錄低位,之後眼見樓市泡沬愈滾愈大,史蒂文斯多次暗示,低息環境唔會維持太耐。 成為G20首個海嘯後加息國家,史蒂文斯亦被封為最鷹行長之一。澳洲報章頭版報道加息時形容,密月期已過。 財長斯萬更多口講左句,央行突然加息,即係陸續有嚟,澳洲家庭從今以後,生活艱難。 不過市場對今次加息KICK OFF,似乎反應不大,大家真係當退市無料到? 好似金融時報咁講,去年澳洲央行是最快手減息減息國家,而家大家覺得由佢帶頭減息是理所當然。 袋鼠國行出第一步之後,分析界暫時共識係歐美息口短期繼續沿地踏步,最快出年下半年先夠膽郁。相反亞洲區息口年底,就會開始回升。 匯豐就話,南韓,台灣,叫緊糊。 如果睇通脹數據,印尼,印度,菲律賓,越南,通脹數字都係極高,單以通脹呢字睇,上述幾個國家,都係加息高危地區。 區內基金界,早喺兩個月前,買左條加連贏。就係澳洲,搭南韓。次選係印度,搭印尼。 大行之中,除左匯豐外,野村亦買南韓會係第二個加息嘅G20。 有專家話,南韓元目前已經出現央行唔願意見到嘅升勢過急情況,如果加埋息,情況會失控,係左右南韓加息時間主要因素。 如果有留意,喺Global Finance Magazine啱啱選出最佳央行行長中,南韓央行行長「李成太」同台灣央行行長彭淮南亦係同列A級! 同樣係A級仲有全球第一個加息嘅以色列央行行長,八月時將利率由歷史低位0.5厘加息四分一厘,已經警醒了市場,控制通脹的重要性。 更令外界關注,係祖國政策。雖然仲係國慶長假,但內地網亦大篇幅報道澳洲加息情況。令人聯想,內地亦想效法澳洲,提早加息。 要留意係,長假後內地又步入數據高峰期。內地傳媒近日吹風,出口,同物價第四季止跌,加息條件開始形成。 但熟識內地政策內地學者話,人行最先,只會係加存款準備金率。

試水

油價一向用美元做報價單位,不過隨著美元指數屢創新低,去年開始已多次傳出產油國有意改變買賣單位。 英國獨立報今日有篇相當耐人尋味的報道,指中東產油國,連同中國,俄羅斯,日本,法國,以至巴西召開左多次秘密會面,佢地討論左多個方案,目標就係計劃放棄用美元做買賣單位。 報道話,秘密會議建議會用一籃子貨幣取代,包括人民幣,歐元,同日圓,以及黃金,作為取代美元單一地位。 一說到秘密會議,市場分外會有想像力,所以報道一出、一石激起千層浪,市場唔理報導有幾可信,即時作出反應,美元兌歐元更出現大插水。 獨立報就話,佢地消息獲得嚟自中東、以及本港嘅內地銀行界證實,預計一旦落實,需要九年時間過渡。 不過喺報導中提及嘅多個國家,都即時否認,沙特央行行長話,報導係「絕對錯誤」,俄羅斯亦否認有參與討論。阿聯猶央行話美元喺石油貿易中,地位係難以改變。 事實上,隨著美元轉弱,各國對美元係「食之無味、但又棄之可惜」,因此雖然石油期貨合約好大機會會同一籃子貨幣掛勾,但呢個過程會係非常漫長,而家唔排除只係測試市場反應,美元亦不宜看得太淡,以免做錯邊。

土炮勝洋貨

經濟差,股市無理會經濟專家警告,今年嚟大幅反彈。 投資銀行收入水漲船高,邊間I BANK最賺錢,如果連埋坐盤,發債業務,一定係高盛。 但如果將範圍收窄,高盛無分,摩通亦唔入流! 如果單睇I BANK新股包銷業務,即係淨係協助新股上市,兼負責埋包銷,出符意外,最賺錢I BANK排名榜,出現有統計以嚟,都未出現過嘅情況!! 排頭位就係佢...中金,第二位係中信證券,第三先輪到大摩。 今次係九五年,有同類統計以嚟,首次有中資行上榜首五大。而且一上就上到頭兩名! 講下背景,中金係首間中外合營嘅內地I BANK,建行係大股東,其次係大摩,阿頭就正係朱鎔基個仔,朱雲來。外界雖然批評佢獨裁,唔聽人意見,搞到原先埋班嘅大摩人,走得七七八八,但佢近年一手包辦中石油,工行等IPO,基本上一有大國企上市,總有中金分。 中金海外個名雖然夠嚮,但如果講內地網絡,始終唔及中信證券果皮。話曬中信證券先係內地第一大行。 中金今年嚟新股包銷額有183億美金,令佢地高據全球榜首,排第二嘅中信證券做左43億美金IPO DEAL。 但如果按包銷宗數計,中金今年嚟得三單DEAL,至於中信證券多一單,有四單。 三,四單DEAL打天下,正好反映係內地今年係全球新股集資最多嘅市場,加加埋埋過千億人民幣,佔全球集資額過半。 全球最大集資額新股,包括中冶,同中國建築,就令兩間土炮行成為全球榜首。單係中冶,淨係包銷費用已經超過一億美金,佔全球今年包銷費用百分之4。 新股之外如果加埋批股,再融資,同其他收費,中信,同中金都唔失禮,全亞洲名列第四,同第五位。 排頭係大摩,反而高盛無分。 分析指,匯豐世紀供股,因為當係歐洲DEAL,作為包銷商高盛,無計入亞洲入面,否則,中金會剔出頭五大。 由於內地推國際板,兼且有創業板,外界估計,包銷排名榜,繼續會由中資行領先。 土炮一舉成名,除左中金外,中信亦密密領軍,據講,舊年唔少做歐美大行嘅海歸派被裁,中信就將呢的棄將收歸旗下。

十月熊踪

踏入十月,國慶之後有中秋,對於股市嚟論,連續三季大牛市之後,我地再論BULL AND BEAR。 低息,資金多,無出路之下,股市突然養得肥肥白白。 傳統第四季,特別係十月,屬於資金重新調配高峰期,兼且基本因素重視情況增加,外界認 為今年第四季係嚟緊市況發展嘅關鍵月分。 無需求神問卜,茶飯不思。我地總CALL到的名家指點一番。 新興市場教父麥樸思話,中資股仍然具備實力,但衰在估值到依家已經太貴。 羅家聰更話,原本佢以為恒指可以上望二萬三,但幾次上唔到,似乎見左頂,後市可能要跌 番3成! 青姐就認為,個市二萬一已經升到去盡,繼續睇淡唔好淡,因為市場仲係太多錢。 相反,近期對後市極牛嘅沈大師就話,之前咪又係驚會跌市,結果都無野,今次都係震下,上望仍然可以見二萬三千點。 三對一,睇淡多,睇好得一個。 牛贏左三個回合,從估值,企業盈利,同基本因素睇,熊仔最後一回合要贏,絕對可以有把 握。 經濟學人對今年嚟,毫無基本因素之下,出現牛市仍然唔甘心,佢地今期就發表兩篇文章,重提熊市存在仍然有實際因素支持。 經濟學人表明,市場本應係要悲觀,只不過係大規模嘅放水養魚,扭曲左市場情況。經濟學人話,美國近期數據,進一步引證,呢隻隻熊,一旦食飽,隨時出沒。 透過大規模印銀紙放水養魚,股市錄得六成升幅,呢個水平,以往要三年時間先可以達到。 問題係,印銀紙機已經停止運作,經濟未有條件創造新一批財富之下,市場無新錢,支持唔到股市再升。寬鬆政策一旦撤回,市況更會大見真章。 華爾街著名銀行分析員MERERITH WHITNEY就親自撰文,話整個信貸危機未完成,依家只係過左一回合。佢話,之前印咁多錢,都只係救到一的大型機構,但中小企信貸收縮問題日趨嚴重,而美國中小型,僱用美國五成總員工人,依家問題唔係外界諗得咁樂觀。 衡量股市平貴睇PE。近期市場出現一個現象,就係重新重視歷史市盈率,因為嫌預測市盈率做嘅盈利預測太樂觀。一睇歷史市盈率就大件事,無論區內以至美股,都過廿倍。 講到經濟學人,佢地今期提出左一個新觀點,就係所謂「新常態」New Normal嘅經濟壯況。 即係政府「慷慨」增加開支,但失業率持續攀升、產能仍然空置,單靠提高庫存,根本唔能夠支持企業盈利增長。 經濟學人提出,更重要係全球開支上升、但根本解決唔到家庭收入下降、以及對未來預期嘅下降。 佢地認為,各國政府首要任務係要提高私人消費。如果政府喺消

改朝換代

正式完成任務,踏出金管局辦公室。 任總,再次多謝各界支持,指今天的他真的可以做到如釋重負。 看到任總雙眼眼紅的說,心底最關心係香港金融發展、最大願望仍是香港發展金融中心地位,而一生最榮幸的就是服務市民。 任志剛話,日後可以繼續聯絡佢,就是透過他的個人 網誌 。 從市民的留言、可以看到市民對這位總裁還是有一分敬重、有點的愛戴。 改朝換代,政治嘅現實。今日此情此景,猶如十二年前,大雨夜之下,英國下旗歸國嗰時一樣,都係一段歷史嘅終結。 任去,陳來。 金管局一班同事苦心經營之下,送別晚會,刻意安排一節交捧儀式。 以後陳德霖就係金管局總裁。離別依依,但往前看,無論金融界,定傳媒,都對陳德霖有一番期望。 由靜修,到渣打,從渣打,到特首辦,陳德霖可能搵到佢最想要嘅野,以後十蚊紙有佢簽名,外匯基金由佢話事。 沉默,亦可能心藏不露。 大家都可能唔知佢想點。倒不如嚟個攞命陳上任後,三大猜想。 聯匯兌換保證範圍7.75至7.85,係其中一個猜想! 銀行界中人話,陳德霖對雙向兌換保證一直有唔同意見,認為只需要為匯率設定下限就夠,無需要規定港元唔可以升到邊個範圍。 江湖傳聞話過,任陳兩人,正因為呢個問題糟過,往後發展係,攞命靜修,任總搞左過雙向兌換保證。 觀察家話,目前環境唔會令制度有變,但一旦遲下形勢唔同左,例如人民幣升值,通脹壓力,都會觸發攞命將機制還原。 攞命喺無民望之下上任,同白頭任備受愛戴,高下立見。 阿爺會唔會送個禮俾攞命陳,攞威? 中環界話,完全有可能,從政府宣布攞命奪標,人行銀監隨即發稿示好,可以睇得出,阿爺都幾睇攞命。 可以肯定,人到禮到嘅話,香港人民幣業務可以更上一層樓,最簡單,可能先擴大人民幣存款額。 更深層次,可能放寬多的內地資金到港。況且,攞命內地人脈網絡比白頭大。大禮賀攞命,似乎指日可待。 由串,變暖,白頭成功將金管局呢度門打開。 作為新聞界,諾文係咪維持到呢種關係,仍然要聽其言、觀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