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奪港股定價權——人民幣計價股票 港元會被邊緣化嗎?

上篇 探討了香港有可能被移出SWIFT的備用方案,坊間亦出現不同角度的討論,包括數名中港學者認為現時人民幣已經足夠強大,認同「新香港」要有「底線思維」,在當今中美關係惡化環境下,應考慮港元儘早與美元脫鉤,港元可以改為與人民幣或一籃子貨幣掛鉤,相信脫鉤有利於國家。 我認為有人刻意放出港元要與人民幣掛鉤的訊息,是別有用心的人在地緣政治不明朗下,希望採取措施包括推出人民計價股票,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步伐,代價甚至是不惜逐步邊緣化港元,以及把港股定價權拱手相讓,好讓 港元能夠脫離美元制衡,能早日與人民幣掛鉤。 「人民幣計價股票」是去年八月由前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提出,要把人民幣以國際貨幣的方式有意義地推向國際市場,包括開放50隻至60隻恒指成份股,以人民幣計算、報價、交易及結算,投資者可以自行決定用哪個貨幣,例如用人民幣買入,沽貨時用港幣取回款項。 過去三年全球受疫情打擊,加上俄烏戰爭令反全球化成為大趨勢,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可以說是停滯不前,以中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僅佔全球貿易總額約15%至20%,遠比不上美元的主導地位。 因此,有內地媒體及本港學者,均提出香港作為人民幣最大的離岸交易平台,責無旁貸,應執行「國家任務」,發揮樞紐角色使人民幣國際化更進一步。 先回顧一下歷史:前港交所總裁李小加,在2014年提出「互聯互通」,當時可以說是非常聰明的設計:在港股通機制下,內地投資者以人民幣買賣港股,需要透過閉環交易系統自動完成換匯,換句話說,買的港股以港幣計價,交收卻以人民幣資金兌換港幣。內地資金由買入到賣出,都不涉及中央最擔心的走資問題。 然而按機制要求,匯率要在收市後而非交易時段確認,而且當客戶買入或沽出港股通股票時,券商系統一般會預先凍結成交金額的3%作按金,以防止當天匯率大幅波動造成的結算資金不足,晚上清算後再「多除少補」。 因此在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日子,難免涉及額外匯兌風險,按金規定也變相令交易成本增加。如果日後能以人民幣計價及買賣港股通股票,便可降低北水南下的匯兌風險與成本,勢必刺激港股通交投量。 另一個好處當然是可以進一步鞏固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因為香港的人民幣資金池可以進一步增加,而且不排除部分國際投資者會捨棄港元、寧願增加人民幣資產,也為推動人民幣報價股票證券提供窗口。 香港擁有中國內地以外最龐大的人民幣資金池,人民幣存款規模在今年初一度超過1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