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1月, 2024 起發佈的文章

【習近平真係怕左特朗普?】

圖片
今次特朗普以大勝姿態不單贏出選舉人票,更扭轉八年前同希拉莉競選時未能取得「普選」票數局面,甚至可望帶領參眾兩院令共和黨成大贏家,與投票前媒體說的「五五波」顯然有好大差異,當中主流民意或民調出現了甚麼差錯? 套用92年克林頓贏出老布殊的名言:”It's the economy, stupid!”「蠢才,問題在於經濟!」,正如不少民調反映,今次選舉的第三個候選人正是「經濟」,反映民意均聚焦在經濟問題。但吊詭的是,拜登在任的四年間,美國經濟卻是出乎意外地好,以年化GDP 增長高達2.79%,遠比特朗普首任時的1.35%理想,甚至優於克林頓及列根年代,這由美國股市屢創新高可見一班。 那麼為何選舉會出現這種結果?恐怕是民主黨忽略了通脹高企及非法移民湧入對低下階層的影響。據統計,拜登在任四年間,累計物價升幅高達兩成,相反特朗普首任物價累計只升了8%,這種生活成本上升,已經構成了民間普遍不滿,加上非法移民搶走了不少工作機會,顯然這正是民主黨失敗的主因。 我這個是財經頻道,自己亦不在美國生活,無謂做太多「事後孔明」分析,但倒想講下今次特朗普回歸,對中國及香港經濟有幾大影響? 必須要指出,不少媒體都將今次選舉的中國因素放到特朗普會向中國加徵六成關稅的議題上,但實際上過去四年,拜登政府對中國一直保持著強硬的鷹派姿態。一方面,拜登沒有取消特朗普執政期間實施的規模數以十億美元計的關稅。事實上,拜登政府保留了這些關稅,並在半導體晶片和先進機械等敏感技術和國家安全領域實施了新的制裁。 還記得九月初美國國會復會時,進入「中國周」,將表決最少25項中國相關法案,當中除了涉及取消香港駐美經貿辦的法定地位外,還有包括《生物安全法案》具體點名5家中國公司,包括藥明康德、華大基因等,以及多條保護美國本土利益的法案,例如阻止中國企業在電動車生產享有美國稅務優惠、限制中國人購買美國農地等。其他通過法例還包括禁些公募基金投資對華企業、以及禁止高科技芯片輸出到中國,以及上周才通過出手限制美企投資中港三類中國高科技,包括針對人工智能(AI)、半導體、量子計算技術,禁止美企投資中國這些行業的部分領域,以防止用於協助中國發展軍事、情報和網絡能力,明年1月2日起生效。 這種全規模的打壓,已經令內地外商直接投資出現「斷崖式」下跌,這方面不論在中港的主流媒體是少有提及。按商務部官方數據,由年初起計按人民幣計價的中國實

【「親自指揮」祭出債務重組大招,市場卻不收貨,出了甚麼差錯?!】

在特朗普令人震驚「回朝」之際,世界另一邊也舉行了另一個吸引全球資本市場注目的經濟盛事-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周五閉幕,出現了一個異常吸睛數目:十萬億人民幣。 這個十萬億數字市場早已是熱切期待,但最終卻未有引發市場興奮,甚至可以說是反高潮金融市場全不收貨,並引發相關資產大舉拋售:中國相關資產包括人民幣滙率、富時中國A50期貨、恒指期貨及納斯特中國金龍指數都一度急跌。到底這項由習近平「親自指揮」的救市大行動,出了甚麼差錯? 細看經人大批准的救市計劃細節:通過批准增加6萬億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另外,財政部會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當中,5年內安排合共4萬億元用於化債。兩者合共不就是十萬億? 主要原因是由於6萬億元的增量僅是市場預期下限,加上專項債攤分五年即每年僅有8000億,而且沒有化債以外的其他刺激措施出台,這些舉措不僅未能達到市場的預期,反而引起了金融市場的失望,造成金融市場震盪、人民幣匯率下滑。投資者原本期望中國政府在經濟增長放緩和特朗普即將重返白宮等國際壓力下,會推出更大規模、範圍更廣的經濟刺激措施,然而這次政策顯然未能如願,令市場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再度動搖。 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長期以來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尤其是隱性債務日益膨脹。總額10萬億元的計劃旨在填補地方政府財務的巨大缺口——而我們說的確實是「巨大」的缺口。在過去幾十年中國依賴信貸驅動的房地產繁榮期內,地方政府積累了大量與房地產相關的表外債務,這些債務通常隱藏於特定的投資基金/工具中。然而,自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整頓市場以來,樓價急劇下跌,地方政府因此深陷虧損之中。損失究竟有多大很難估計,甚至中央政府可能也未完全掌握。 根據財政部官員的說法,截至2023年底,所謂隱性債務的地方債務僅為14.3萬億元人民幣,但這遠低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的約60萬億元,還不要說很多經濟學家估計實際債務水平早已達80至100萬億的「恐慌」水平。而且 經濟學家提醒稱,不應將債務置換計劃定性為刺激措施,因為它沒有增加政府借款。 所以說所謂十萬億的債務限額置換,僅是「泥牛入海」,注定掀不起一波漣漪。 更重要是今次市場預期的落差,來自於投資者的過高期望,包括預計發布會將公布很多化解地方債以外的措施,例如就消費方面推出刺激政策。此外,市場亦預期中國政府會因應近日美國大選結果而推出更多刺激措施, 包括發行一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