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規劃

對於外界關注政府是否一如之前路透報道,要改變本地樓市遊戲規則,向發展商「開刀」,今次施政報告只能說相當避重就輕。

特首在回應外界有意見指政府迴避棕地,也不願意觸碰新界土地利益,她提出數據,指有超過一半的棕地已納入多個發展項目內,而過去兩年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已收回90公頃新界土地作發展,遠較之前五年的20公頃為多,預計政府未來幾年收回的土地將高達700公頃。


至於之前已經被外界廣泛報道,釋放新界祖堂地,似乎是短期最快捷可以攞地的措施,據估算目前全香港由7300個祖堂持有2400公頃的祖堂地,可以很快釋出新界建屋土地,而且鄉事勢力亦貌似配合當局,願意被「拆祠堂」,只是要求提供更多補償。


對於同樣是向發展商開刀,整合和發展新界土地的還有「土地共享先導計劃」,近日已有多個發展商願意配合中央呼籲,我相信這個部分只會愈來愈快。


與外界之前盛傳「明日大嶼」會被淡化,一手鼓吹的林鄭月娥未有放棄,再次重申要進行交椅洲人工島填海,令維港都會區亦會擴大至包括「明日大嶼願景」,並與北部都會區分工,強調前者是支撐着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後者就更著重發展創科。


來到今次施政報告重中之重:「北部都會區」。


發展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包括元朗區和北區兩個地方行政區,其中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並有6個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


特首強調北部都會區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北部都會區在地理位置上,顯然較「明日大嶼」優勝得多,可以短時間內大幅增加香港可使用的土地,交通及配套也相對容易興建。


但這個北部都會區絕對不是新鮮事物,過去幾分施政報告都有提出大規模發展,特別是古洞及洪水橋一帶,大家都知道是勢在必行。


咁北部都會區的賣點是那裏?


「在空間觀念及策略思維上跨越港深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和綱領。」


我認為北部都會區最大「突破」,是特區政府首次突破「一國兩制」框架,將本港未來規劃,與內地完全接軌,甚至是共同規劃、未來有機會共同管治,情況有點澳門「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影子。


特首強調,實施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後回到正確軌道,更有條件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都會區不是指一個有法定地位或規範,以行政界線所劃定的區域,而是因地理特徵、經濟功能、生態環境、交通聯繫及發展政策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個具規模的城市空間。


她亦不諱言,要有效建設北部都會區,特區政府須提升高層督導,強化跨局跨部門協作,並與深圳市政府緊密聯繫,共同推進相關項目。


落實到執行細節,政府會詳細研究執行機制的細節,其中一個可能性是下一屆政府設立副司長職位,負責領導包括「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願景」等大型區域發展。


值得注意,是林鄭月娥亦提倡「雙城三圈」,「雙城」是香港和深圳;「三圈」即由西至東分別為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這種與深圳加強密切連繫的做法,施政報告沒有「明刀明槍」放入章節或刻意強調,但就貫徹了在整分報告的不同部分。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之所以引起外界關注,是合作區在行政上做到共同管治,升格至與珠海市同級,在國務院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領導下組建合作區管理委員會,由廣東省省長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共同擔任管委會主任。


在法律適用方面,橫琴合作區提出在遵循中國《憲法》和澳門《基本法》前提下,逐步構建民商事規則銜接澳門、接軌國際的制度體系。


施政報告標題是「齊心同行、開創未來」,貌似老調重彈,但重點是,到底會帶領我們去一個怎樣的「未來」?

#施政報告

#北部都會區

#跨越港深

#財經拆局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急於求成」 JPEX 爆煲引證證監會監管不力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

開放(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