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市 vs 鬥地主


由本來預計過千億財赤,最終變成有189億盈餘,兩者相差1205億元,陳茂波今次靠的,就是1411億的賣地收入,較原來預算多出435億,足以扭轉乾坤,更甚是預期未來幾年,本來有的經常性赤字,現在一下子,已經可以變成「年年有(盈)餘」。


拆細千四億的賣地收入,其中單靠賣地表,有912億,至於發展商補地價就有近430億,兩個數字已較原來預算多出376億及118億。


不過留意,當中有508億,是來自中環海濱新地王,這樣的貴重地皮,是可一不可再,因此陳茂波在預計下年度的土地收入時,只有1200億,比今年度少近15%,但比去年原來預算,仍是高出近23%,不可謂不進取。


當然,政府低估的仲有利得稅收入,較預期多出324億元,這明顯是得力於去年經濟復蘇,GDP增長6.4%,但展望今年,本地經濟開局已經備受疫情打擊,因此政府預算全年實質增長介乎百分之二至三點五,以及中期經濟增長(2023-26年)有3%增長,比疫情大流行前的2.8%仲要高,如果不是信心過高,就是刻意造「假數」意圖粉飾太平。


陳茂波既然深知樓市高低、對政府財政健康事關重大,當然勢要保著樓市「健康發展」,因此出乎所有人預期之外,居然指示按證保險公司放寬按揭保險門檻。


這個在2019年首度放寬、被業界稱為「林鄭PLAN」的修訂按揭保險計劃,現在大可改名為「阿波PLAN」,首置可申請最高八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令,將由1000萬元提升至1200萬元,而最高九成按揭貸款的樓價上限則會由現時800萬元提升至1000萬元。


2019年做法不同,今次連帶也擴大按保計劃適用範圍,為價格1200萬元以上至1920萬元合資格物業提供按揭保險,惟按揭貸款以960萬元為上限。

1200萬樓盤都可以變成首置的「上車盤」;買到近二千萬豪宅都要做按揭保險,其實我都唔知點解釋香港樓市這個光怪陸離的怪現象。


吊詭的是,陳茂波處處托市,但卻推出了一項史無前例,侵蝕私有產權的做法,變相令樓市前景添上極大不明朗。


這個簡稱「租戶保護令」的物體,其實正是特首之前多次呼籲地產商要與租戶共渡時艱,但又無大業主願意聽的一枝笛。現在陳茂波以「防疫之名」,以立法手段,禁止業主對指定行業未能如期繳交租金的租戶,終止租約、服務或採取其他相關法律行動,措施為期3個月,並可按需要再延長最多3個月。

消息指,所謂指定行業包括食肆、超市、街市、商場等23個《法例599F章》表列處所、17類第六輪「防疫抗疫基金」指定處所,另加零售業及興趣班等,相信可惠及13萬以上商業租戶。


陳茂波表明,有關安排讓處於水深火熱的企業有喘息空間,有關措施亦僅為「有拖冇欠」,業主不可因欠租干擾租戶運作、也不得採取法律行動如申請破產令或清盤等,而租戶之後要繳交所欠租金,業主可與租客商討如何攤分支付欠款。

林妙茵在她的專頁已經提出相關措施前後矛盾,我只想補充這個措施恐成日後非常壞的先例。


的確,英國在2020年首度封城期間,亦有類似安排,這個名為「Ring-fencing」措施,當時政府是立法以防止商業業主物業驅逐不支付租金的租戶,措施並會持續到 20223月。


不過英國的措施是有整體配套,是支援經濟的一個部分,政府承諾會投入 3500億英鎊,包括代支人工,派錢支援行業,以維持企業及個人就業。


而且英國的做法,前設是先由租戶和業主之間達成減租協議,即使在最壞情況下無法達成,當局仍會先透過具法律約束力的仲裁程序,解決雙方分歧。同時為了確保業主受到應有保護,政府明確規定有能力支付租金的大企業,是必須支付租金。


現在香港一刀切、快刀斬亂麻,計劃本周五刊憲,下月提交立法會通過,這種「鬥地主」的手法,已經觸及地產界神經,據聞反應極大,據悉地產建設商會執委會主席梁志堅已去信陳茂波,要求政府澄清建議,包括是否涵蓋商場或寫字樓,及政府會否補貼業主。


共富之名「鬥地主」


回想政府過去兩年動用了所有法例去打擊反對派,既有新訂立的「宇宙大法」,甚至想到動用殖民地年代的煽動法例,再配合國安公署打擊傳媒,變成處處紅線。


現在,以抗疫之名「鬥地主」,將私有產權視為無物,被削弱的業主變相要「共同富裕」,政府既無包底賠償、日後租客因為經營困難而倒閉或「走佬」,業主好大機會難以追討,最終變成血本無歸。


更令人憂慮是此例一開,政府以「必有之惡」之名(或者特首說的打仗理由),香港賴以成功的私有產權保障便盪然無存,一旦日後中央提出要在本港推行「房住不炒」,損害的,就是全港二百八十多萬個小業主的權益。

#財政預算

#托市

#鬥地主

#必有之惡

#財經拆局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急於求成」 JPEX 爆煲引證證監會監管不力

減辣不單徒勞無功 甚至「好心做壞事」

開放(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