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4月, 2014 起發佈的文章

世界第一?

世界銀行旗下研究統計結論,用新量度標準,中國二零一一年經濟規模已及美國的八成七,以過往均速而言,即中國經濟年內正式超前美國? 但股民關心股市行先經濟,中國股市過去幾年卻落後美國,以至區內平均三成以上。咁到底世銀啱,抑或市場啱? 凡事有正面,亦有反面,美林列舉一系列有趣統計:你話歐美,以至全球經濟好、市場回復正常? 但同一時間,其實全球有五成七央行,目前同時奉行零利率政策。 你認為,低息有助刺激通脹,日本已經成功例子?又同一時間,數字顯示,過去三年,日本每年使用成人紙尿片總數,連續三年超越嬰兒紙尿片。 全球經濟擬似好轉,人口老化問題在於以下數字: 一、未來十日,歐、美、日粗略計算,有多十二萬人到達退休年齡。 二、而官方機構計算,用全球出生率計,每一百個新生命,平均有九十七個,來自新興國家。 市場學派一直義無反顧要讓市場作主,惟過去十多年左右,美國監管條例數目,由九七年八十三萬九千多條,急升至前年一百零四萬多監管法則。 耶倫話,經濟好就會創造就業,但原本,經濟好製造更多機械人,事關十年來,美國機械人數目增幅達到七成二,但製造業涉及聘用的人類工人,累積卻跌一成六。 以為係,其實唔係,或者唔知係定唔係,例子實在太多。你以為個市得,你以為滬港通掂,點知,嘔突!! 仲有以為三大電信股有好消息,靠著一個國家基站總公司,點知原來又是比機會春江鴨趁高位出貨,收市後整單營改增,今日追貨分分鐘變傻仔高位接貨。 你不斷話內銀高息,派息回報高,但年年其實申大手向市場攞錢。總之,市場混亂,世界大亂,但千其咪俾自己思想混亂! 

假的真不了

華爾街日報一大清早,刊載一篇有關淘寶假貨問題嚴重報道後,不消十分鐘,成為點擊最高,全日高據榜首。 老實,淘寶假貨多不是新聞,淘寶多真貨,才是新聞,但讀者興趣,正正反映市場共鳴,更何況該份美國財經第一大報,在巴巴上市籌備如火如荼之際,明做對方!! 兼且組識淘寶購物實驗小隊,提出淘寶買野,五個不!!仲唔斷正!! 淘寶貨品有幾假,據華爾街日報報道,以運動登山品牌Columbia為例,該公司指,去年曾經一日內,偵測三十九件載有自己品牌產品在淘寶掛賣,呢三十九件中,三十二件屬於假。 而據Columbia指,淘寶曾經賣一款該公司產品,但內部推算發現,涉及假貨總和,多過曬公司實際就該項款色的總產量! 法國單單品牌Dahon亦屬另一經典。該公司指,去年五萬八千部在淘寶寄賣單車為例,一半係假貨!! 而兩年間,發現品牌假產品,增幅高達二十倍。 馬雲要揍鬼,到美國上市,家有家規之下,賣假貨必被柴台,呢點佢本人絕對明白。 於是,淘寶去年高調宣佈用一億人民幣打假,而去年為例,被淘寶剔除假貨,就有一億件,哈哈,為番相當於每發掘一件假貨,成本是一人民幣。 假貨充斥,未必是淘寶全數問題,特別作為一個寄賣平台。有美國人就話,ebay好好,事關ebay一懷疑有假,會即時行動先封殺。相反淘寶會先了解,後分析,再調查,分分鐘已經過多十多日!!! 世上那會無假貨,點解中國特別多? 更根本問題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太多品牌產品,中國人其實早已預先接觸。 另一樣是,做假要成本,一部單車要開個「模」,零件等等,好煩,好鬼貴。 但外界正正忽略,內地廠家接大量品牌,以order一百萬件為例,但內地廠商不成文規定,實際產量會去盡百五萬,於是剩番五十萬,咪淘寶見!! 咁呢五十萬,用同一樣料,同一樣機器,工人,及QC,當真抑或歸納為假?? 單車呢家野,其實屬於最普遍例子,只要行一轉     Bike Forum,單車友其實不但沒有批評淘寶,部份更留言I love Jack Ma。 無計,三萬蚊港紙既野,二千八寶記買到,全部百分百一樣,有咩所謂! 假的問題,除立心不良,抄襲成風外,有經濟學家指,其實屬於一個商標生產地,及經濟性問題。 據統計,意大利的產品最多假貨,點解?因為,即...

破碎

圖片
有人話,家庭已破碎,有人話,再跌會流睙!!! 股市今次極速事件薄,由憧憬二萬四、到穿了牛熊線,短短兩星期左右事。 投資者失望,並非建基於早前太進取,太大咬,而是大、小市場,一直予人信賴憑藉指標,全數反目成仇,互不相干。 例如太多,債息跌不代表美股因為避險唔掂、資金流入亞太,但不代表資金入了中國及香港、港元升人人以為資金入,呢個一直錯得、內地而言市場操作,不反映於市場資金層面,而市場利率之高與低,亦不盡顯示真正貨幣資金市場環境是鬆、是緊。 Market未形成一個主流風險因素,本應好事,但同時間Market itself太多事情令人摸唔清、諗唔明。 好似,內地官方話通脹有上升壓力,但法興指,單單睇首季名義經濟增長由九點七、跌至七點九,中國己經加入美日大軍,齊齊輸出通縮。 要解釋內地市一直不滯,可以有十萬九千七個原因,但近日之弱,投資者逄中必反,很大程度並非沒有政策,而是市場忽略影子銀行相關產品四至六月高峰到期日。 銀監九十九號文件,表面是加強監管,實際是要將理財產品問題,提升至問責層面: 簡單講,產品可以發,但流動性及產品本身現金流有問題,發行相關單位全數承擔,這解釋到為何平保特別弱,事關平保是內地其中一個理財產品之星!! 由於發產品要上身,於是亦導致產品到期再續期,Roll完又Roll風險直線上升,最終結果是人人怕到期,個個撲水籌期。 人民幣走勢,跟外匯佔款增加所謂的熱錢流入完完全全相違。既然有錢入,為咩事貨幣跌? 又同樣,既然經濟差,為咩事之前人民幣會不斷升?難道升值預期就可以解釋了事? 事關今日睇見人仔,罕有出現極大跌,在岸離岸分別跌1.6及1.7%,情況極罕有,有擔心人行打擊炒家打到出事、變成情況失控!! 高盛反駁內地有所謂資金流講法;Well,高盛其實清楚界定,資金流可收為Fundamental Inflow,及Residual Flows; 用最白講法,前者是因基本因素推動的「堅」資金流,至於後者,未致於「流」,但一定並非外界一直假設憧憬中國好,到內地買田又買地果隻! 高盛相信,大部份所講流入內地熱錢,近年都餘於後者,主要純粹玩弄離岸、在岸差價及息差套戥。 之前佢地越玩越大,令人仔越升越多,依家越跌越多,越拆越傷,成為人仔跌勢源頭,而非中國人民銀行。

咖喱或中餐?

投資、買股!!中國,OR印度?CNBC做一個統計,近半數話,寧愛India,不要China。 人人話,新興市場已變為食之無味,但年內,最少兩印熱炒。 印度今年以來,單計互惠基金淨流入金額有五十多億美元,反而我國頭四個月未過,外流加共已達六十二億美記左右。 個個話,經濟增長高,帶動股市強。 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季增長仍有百分之七點四,但上證指數年內跌幅近百分之四,而二零一零年到目前為止,粗略計算累積跌幅超過三成半,股民人數減少幾百萬。 相反,印度經濟增長僅百分之五,或左右爭持,多間機構料中、短期增長僅僅四至五左右,惟三年零接近四個月內,印度市升幅累積有百分之三十。 為什麼有增長不代表股市強?何解同樣新興市場,一樣人口眾多,國家夠大,兩個市場完全異樣?因咩事,中國輸俾印度?? 連串問題,有人會答,中國有結構問題嗎? 印度無咩? 中國經濟欠乏效率,而且十分官僚! 印度其實問題更大。大家性質相近,問題同樣,但印度市憑咩,市盈率可以較中國高?? 對於種種問題,基金界解釋,現今中小股做主流,新興市場民資企業冒起概念方興未艾,中國在股市企業結構組成層面,輸左。 一來,我地央企主導;二來,大部份中國民企個「朵」花左!! 而且,私營企業入面,太多其實從事傳統業務,又輸多的! 至於經濟師解釋,更加簡單。他們認為,中、印高增長已成過去,既然獲得共識的話,印度在數字上已經實現,或出現增長減慢情況,再爭議地方不大。 至於中國,由八到七點四,相差零點六個百分點,存在爭議性,辨論性仍然相當之大。 前Pimco 埃利安有一個相當簡單說話,他指人人都認定中國要增長減速,但減速過程太多雜聲,例如經濟由百分之七點五,降至七,到底軟著陸,抑或硬著陸,外界有爭拗,而諷刺是,七其實屬於公認可接受的合理增長。 印度既無呢方面問題,同時間印度息率水平較高,無得拗,又有息誘,於時咪印度囉! 咖喱或中餐,故事可能帶出,中國並不是增長及改革兩者選擇,而是刺激經濟政策,及沒有刺激政策,邊一方面最終帶來好處的反思!!!

癲瘋債

債市沉悶,債券瘋狂,誰說資金無出路? 企業發債潮近日進入脫彊野馬的癲瘋狀態,短短幾日中資為首區內企業,已經一抽抽近百億,係美金!! 又德銀估計,按現時速度移動的話,未來兩、三星期內,區內債再有多一百億發行額。 騰訊近兩年再次債市集資,結果馬化騰榮登債市王者席位,憑廿五億美元,不費勞力,更不用龐大包銷團,先創區內第二大企債集資額,更破亞太除日本外最大宗科網公司債券發行。 更重要,更更重要,為市場愛QQ,抑或大肉腸,簡單一宗再融資債,幾乎等於腸王上市集資額一倍!!! 叫你服未!! 騰訊之後,隨即殺出海油、即時亦獲中國海外加入,區內以北南韓,外換銀行亦成功發行二級資本比率補充債,為區內首宗、區內以南、泰國、菲律賓間間老總都大叫大嚷:I WANT TO SELL BOND!! 癲瘋債市,事必有因,賓卡指,中國因素令股市注定上落格局,再有突破,令資金繼續寧賭公司不執笠,不賭經濟、盈利。 其次,半年業績期過,亦即係BACKOUT期完,財務上融資一向旺。 第三,一月入債市閃電式死亡,死因並無債市已死,而是大批內地濫發,暫時「隊爆」。 目前市場正留意中海油債有多強,按賓卡交易檯指,八八三會分三批,三、十及三十年債,預計隨時四十億美元或以上,有機會破記錄之餘,三十年債區內企業籌組難度性一向較高,今鋪可作指標。 至於債市QQ跑出,雖然定價息率較指導價大幅收窄,但報稱上市首日仍然TRADE低幾格,馬化騰加QQ,令最新發行債券,三年期部份美國投資者認購佔比高達八成,遠遠遠遠遠超過以往五成佔比慣性上限。 騰訊債大收旺場,除債市小寶憑其寶號已有號招之外,或多或少亦多得同期招債的中糧所賜。事關中糧發債同期分三及五年,息率溢價同樣為百多點子左右,比下去,騰訊財務狀況贏,現金流勝,而更重要,中糧債一上市,即潛水!!

肉腸何價?

萬洲強勢出擊,奈何鍛羽而回。 中環人知悉萬洲要大降集資額後,第一個反應並非失望驚奇,而是一句:They have today!! 萬洲,原名雙匯,因收購Smithfield,易名萬洲,英文名字WH Group。 W、H兩個英文字出處何來,代表咩?好多人摸不著頭腦,亦正正引證中國人一句說話: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也!! 萬洲未致於上市擱置,而事實上,對一間因為一宗收購而負債率大增至倍數計的公司,擱置對萬洲來說,更是萬萬不能。 種種跡象,萬洲敗北,早有注腳: 一,不設基礎投資者,當時美其名是不須要,實際上是找不到; 二,招股價八至十一點五,相差三個半之多,或四成多幅度之大,算是股壇異數,或者是早留有餘地; 中環投資界以They have today形容萬洲鍛羽,並非憎呢間公司,討厭佢地,而是在於萬洲大咬。 首先,以市盈率估值中位數率,幾乎全球上市同類型食品股份最貴; 第二,涉及在於Smithfiled值幾錢; 「賓卡」用萬洲上市估值,再以公司佔美國權益率,萬洲一上,等同於美國腸價值逾百億美元,亦代表一年內不足,Smithfield呢隻美國腸,估值大幅提價三成有多!! 試問,整體股市升幅遠低於三成、全球食品價格升幅亦不及此幅度,超市一包美國腸一年加幅亦不足一成,萬洲的確難以理服人! 老實,中環早於萬洲公開招股首日,已傳出要被逼腰斬,期間有指中資力撐,兼左一個挪威主權基金、右一間友邦、國壽,中間殺出索羅斯入飛!! Fine!!!香港人始終精明,又講呢的??明眼人都知,有古怪! 萬洲用二十九間投行安排上市,破盡記錄,但費用計算,係咪浪費?過豪? 名單所見,星展、荷蘭合作銀行、Natixis幾間IPO安排上市罕有名字均榜上有名,說穿了,其實幾間當日有份借錢為萬洲收購,現在來個分餅仔。 而廿九間,假設基金經理被追call要貨,平均每間兩個電話計,每名基金經理可以接收高達五十八個請想萬洲來電!! 或者安排行或公司忘記兩個字:反感!!!! 隻資兩成屬舊股,賣方高盛、淡馬鍚等基金,又係一個Time up signal!!! 反應差,舊股套現好夢難圓,反而加劇萬洲上市股價壓力。市場是現實,大咬、不慷概、無概念,就會叫你別浪費時間!! 醒少少的話,萬洲要做並非中美豬隻融合概念,而是要高舉食品安全、萬...

出人頭地?

圖片
股份代號依舊,但中信泰富名字行將成為歷央。 由香植球年代泰富發展,過渡至榮智建王朝,稍後易名為中信股份; 呢幾十年歷史標誌中資開業,到現在要做大做強,能夠在港跟怡和、九倉和黃等老牌綜合企業力比天下。 幾乎「零成本」取得中信股分所有資產,代價是小股東被大幅攤薄:每股盈利獲提高28%,但交易會攤薄每股帳面值38%,小股東得不償失。 之前盛傳、中信股分借殼中信泰富,完成整體上市,會是央企「大刀闊斧」體制改革第一擊。 但結果? 有基金經理形容,只是中信股分透過財技,在不需動用內部資源,透過「拉上補下」完成上市,連之前盛傳遷冊亦未有出現。 或許FT 的LEX說得對,阿爺的確想將中信變身,但最終未必能夠由南瓜變成玻璃馬車,可能只是一個加了碼的大南瓜。 亦從另一角度,中信泰富從來而是,未試過長期管理及壯大一項資產,一買一賣,回歸前有香港電訊、國泰、中電、之後光纖網絡、基建、到現在鯨吞母公司資產,如果再無其他,今次照計會成為中信泰富或日後二六七,真真正正管理業務的一次。 由歷央契機過渡性特殊身份,到發展所需的央企改革,成今次千億交易關係,中央、相關部委、人士之外,其實是中信證券、中信資本。 如此巨額交易,單以數千億估計金額乘百分之一至二顧問費計,和味過和味龍。 當然,中信證券及資本顧問費用多少,涉及財務建議工作有幾多,無人會知,但中環以至投行界均認為,嘩,莫非CHINESE IBANK抬頭,我國再毋須要大摩,細摩,高文乎?? 但亦有人戲言,二六七之DEAL,交量額雖大,但異常簡單;一,估值早有獨立審計師國資委,一倍P BOOK鐵價不二,易過借火; 二,無CB、無BANK LOAN、亦暫時無國際策略投資者或大戶,外資關係網用不上,百分百印公仔紙做一項交易,牽涉最至關重要財務顧問其實為計數機一部,將交易額除以當然宣布增發股份作價,小學生都OK!!! 做財務顧問不難,做二六七管理層不難,但股東卻是最難,如果在大幅攤薄與潛在增值,及接收大量本港已上市資產做選擇?點好。 財務顧問以往老外最好,老外最強,題外話,二六七之外,大如淡馬鍚入股和黃,亦自行搞掂,並由淡馬鍚旗下收購合併部負責為主,又係無IBANK份。 同樣,百度、騰訊、阿巴巴巴,收購個接個,亦鮮有I BANK幫手。 莫非所謂世紀交易,增值戰略併購簡單異常,法規、財務、監管...

非官方統計局

圖片
國家統計局今日云云數據之中,市場忽略一項,而該項數據亦如實如映,馬雲如何重要。 當局一系列數據入面,留意的話,零售數字今佈方面,首次劃分來自網購銷售部份、首季僅得八百多億,佔整體零售總額僅一點三個百分點,點解咁少,點解跟預期出入極大? 事關當局統計的,僅限於限額以上單位網上零售額,至於市場經常提及的網購數字,購物網站、線上零售等等,全部不包括在內。 國家統計局好老實,按發言人指,佢地好想有更大統計覆幅,但能力所限,一切有待阿里巴巴為首數據提供協議啟動之後,才可落實。 正正因為咁,阿里巴巴重要性已不限於科網巨企、中國EBAY.....,而係被正式確認為非官方統計局,或者用中環人形容,小型國家統計局!! 新經濟股當災,但未阻阿里巴巴問鼎武林霸主地位,今日阿里巴巴傳出,下星期一會向美國監管機構遞交上市文件及招股章程後,雅虎、軟庫一度升九巴仙。 正常及樂觀反應是,阿里上市提早炒定,但觀乎兩隻如假包換阿里影子、真身兼備股份,一年升幅倍倍聲,大家又可以問:呢的係咪叫大戶FRONT RUN,他日可以SELL ON FACT?? 馬雲對上市不敢輕視,雅虎在業績電話會議期間,多番被追問亦指,不能說、不能談。 阿里靠雅虎公佈最新季度數字,收入、盈利大增,大家叫好、大家話值,大家亦終於明白,點解有光棍節、點解要谷銷售,點解動力態態。 都係華爾街日報最老實,上市整靚盤數嘛!!! 全球最大新股即將誕生,對於投資行連番讚美,馬雲並無慷概回報。據稱,阿里巴巴上市承銷團及上市費用,只有百分之一點一,跟「瞼書」看齊,而瞼書當日正正向農行抄橋。 集資額一點一上市費,以預算巴巴集資額計,即大約二億美元,五大保薦人亦不能均等均分,皆因二億入面,有三成屬於表面現金,即邊間做得好、搵客多、服務好、邊間就會從呢三成表現金中分得較大,呢招又係農行教! 投資市場入面,錢既可以解決問題,亦可以推得郁人做野,不難想象是,阿里上市會有極多大戶、大基金、大孖沙入股、而估值亦因而超高,論功行償磴現於此! 有趣地方是,既然市場之前已經對巴巴有了無邊際期望,天文數字估值,阿里用表現金呢招,不外乎離三個原因;一,馬雲為人並唔豪爽、二,馬雲上市估值好大咬、三,連馬雲自己都缺乏百分百信心!!

「新」中信

圖片
國企改革的重頭戲,由中信股分整體上市展開了第二步。 中信泰富公布向母公司收購資產具體方案,收購作價幾乎等同資產估值。 高達2200億人民幣作價,當中約78%會以發行新股支付,涉及1770億人民幣,每股作價13.48元、較收市折讓5.7%,其餘499億就以現金支付。 這與市場之前估計、以發債取代新股減少攤薄不同,加上現金部分又要透過配售舊股支付,小股東權益由原來近42%大幅攤薄至3%,攤薄效應非常巨大。 扣除原有股東的3%持股後、要達到15%最低公眾持股量,仍要額外配售12%股分,相當於46.7億股。 更令股東不安是,今次交易作價並不便宜,由於國資委要避免國有資產,規定不能以低於賬面值出售。 結果新中信市帳率,仍達0.9倍,以今時今日市況,似乎看不出小股東有多大著數。 收購完成後,中信泰富會改名為中信股份,雖然中信強調交易屬重大收購,並不是反收購或重新上市,已得到港交所確認,但證監現階段仍有可能作出介入。 交易完成後,公司業務會由能源及鐵礦、拓展至金融及製造業,房地產等重疊業務就會整合。 預期整體資淨產、收入及淨利潤,都有3至5倍提升,每股核心盈利會提升0.43元,管理層強調交易可以創造價值,但股東權益就會攤薄38%。 無異,今次中信泰富注資變相遷冊本港、實現中信集團整體上市,是改革的大創新,有如當日中信勇闖以紅籌在本港上市之氣魄。 只是對股東,就似乎有點不夠慷慨。

保十三

圖片
股市跌唔驚,股市最驚不明跌勢,面對今日恒指一百、三百倒水跌市,爭兩點真真正正出現股市三六九跌市,更甚雙向列車,互聯互通製造的升市,點數計不足一周化成泡影! 唔知點解跌既跌市,於是通街尋原因。公式講法,擔心即將公佈中國經濟數據,較貼近實情既就有二、包括新增貸款數字有問題、其次是有關內銀發行優先股可能延遲報道。 三月新增貸款過萬億,不是問題重點,重要問題而又被市場解讀為負面,是M2增長僅僅百分之十二點一。 呢個數字太令市場意外,連金融數據庫之王彭博、亦要再三修改,由十三年最低,變十七,最後原來是記錄以來增長最低一次。 M2按年增長遠遠低於百分之十三中央目標,細心查看的話,正正是社會融資總量增幅降至只有百分之十六點三影響所致,而涉及變動幅度,正正等如M2增幅放緩速度。 老實,原如認同內地貸款氾濫,影子銀行充斥的話,是次M2下跌,份屬正面。事關以用比計,信託相關貸款跌幅最大,而影子銀行相關貸款亦因而由去年同期近九千億,降至五千四百多億。 同樣可能因為市況,將憂慮投射到貨幣供應並從而放大。 憂慮一,中國經濟一向靠貨幣供應,依家即係? 憂慮二,社會融資總量,銀行貸款佔比升至六成一,即係銀行左右貸款型經濟角色不減反加,而銀行亦隨時因應監管或市場環境審慎貸款的話,經濟又被指有影響。 憂慮三,整體社會融資總量同時受資金流向影響,正因如此,麥格理就大做文章,相信M2大跌跟資金開始外流,咁仲唔死!!! 的確,市場好少內地專家,專業分析員滬港通推介都可以推深圳股啦!! 內地的確難明,正回購持續,拆息回落不斷、貸款過萬億,還可以弄出資金緊張的結論。 人行可能深明M2一出,震盪無窮,於是連忙透過新華發稿,為三月M2澄清話好OK,全年增長十三左右無問題。 似乎,繼保七點五增長之後,內地出現最新保十三目標!!!!

機關算盡

經歷「橫空出世」的滬港通,市場被震驚未及消化同時,很容易走漏眼另一宗世紀收購。 我國對資源仍然情有獨鍾,不離不棄,不斷獵物。單單一個月內,我國已經用近百億美元,中糧買軟性商品,最新更有五礦鯨吞秘魯鋼礦項目。 成全中國對商品收購胃吶,既有萊寶集團,最新有嘉能可,以兩間公司,尤其後者數口之精,機關算盡,以至時機掌握一流,兩宗交易對中資來說,Good Deal or not,時間好快證明一切。 嘉能可出售秘魯銅礦醞釀好一段日子,期間銅市場由牛變熊,惟成交價仍近六十億美元,仍然可達預期上限,始終證明嘉能可作為商品高盛,非浪得虛名也。 作價高之市場吃驚之餘,更甚是由本港一二零八.五礦牽頭收購,不禁叫問,食得起咩? 五礦計算埋今日升幅,市值仍只有九十多億,收購的項目大過曬整個公司總和,如果覆行其他債務及項目開支的話,作價更高達近八十三億美元。 收購較市值高數倍資產,單單財務顧問費用涉及二億多美元,亦等於五礦資源市值兩成。 撇除收購潛在集資、賣得貨、或其他因素,巴克萊認為,收購始終覆行公司資產升幅五倍目標承諾,而以今日秘魯項目攤佔六成二股權計,該行估計每股盈利潛在升幅達到三倍。 因為三倍潛在升幅,投資者不介意作價貴及其他可能要會面對舉債效應。無他,大家都知交易是為國家,國家一定會支持。 以整個項目涉及融資為例,因為國開行出手,一,證明是項屬於政策性收購、二,利息成本隨時低於Libor加三點五厘,香港一級藍籌都無咁低息!! 為銅、為礦、為資源,國開行好,港交所行各自西征,收購後,五礦掌管全球第三大銅礦,加上LME定價權、及上海庫存全球最多左右因素。嘩,我國終於落實實體商品定價權第一步,可喜、可喜。 如問題拉闊的話,近年中資出現頗多鯨吞個案,例如之前中信泰富,或多或少,反映克強經濟學利用市場亦非非流空談,事關市場功能之一,最終是幫手俾錢!

通了誰?

07年8月某日下晝情景,再活現眼前,同樣一紙通告,同樣股市由爭持、變喪追,同樣給予市場嘩然的興奮。 所唔同嘅係,七年過後,佈局來得精心策劃! 先由內媒放料,形容、運作、規模兼備,再有總理一句,確認計劃權威性,接住港交所停牌,不足三小時內,中港證監會公佈,互聯互通啟動了!! 直通車好,合作互通好,由於涉及資本帳開放,誰是主人實在太明顯,2千5百億人仔,相當於本港五個交易日成交; 每日額度計,亦等同兩成左右平均每日成交,錢多左、對股市影響已經體現。 股市一定要升,理由不難理解,但以內地炒風,即日鮮性格,用人仔買港股,等同比港人最少八折優惠,更重要是,兩地交收機制不同,一個T+1,一個T+0,套戥易?抑或操控容易?有勞中港證監了! 互聯互通之下,內地人買港股要搵經紀,先經兩地交易所,再由本港經紀執行,交易所角色尤如睇門口。 首先,資本帳事關重大,佢地需要mark 數;其次,由於涉及每日額度,兩個交易所角色有待進一步厘清,到底佢地係咪收齊order,先轉介俾對方市場經紀?抑或一爆即停? 系統是交易所今日不斷強調事情,人仔處理量之外,佢地無講既,仲包括兩地交易系統速度分別之大,若任由兩地交易指示直入直出?不得了!!! 交易所既係水閘,亦係守門口,表面上完美之極,但再諗深一層,所謂互通,其實係pure long,即是只有買、不能沽空或做相關套戥,背後又有咩影響? 互聯互通半年後的事,但一紙公佈,形同滬深交易所首階段合併,市場政策,資金流向,總之太多,太多,誰是主人,香港市場獨特性係乜?值得諗諗!! 市場真正功能應該反映價值,發掘潛力、集資平台,滬港市場互通機制下,上述是其中一個目標之一。 香港市場希望更多資金,內地市場希望更多資金之餘,亦冀望香港市場成熟方式可以引入。 如果只著眼資金的話,定價、發揮潛力、集資,就可能僅僅淪為炒賣、扭曲、及套利。 兩地機制仍然不盡不同,是否因為互通而觸發套戥?並達到兩地股份價差收窄,並且一致? 長遠事,長遠才會發生。再者,兩地市場基於投資者結構,衡量因素不同,基本上有如戴兩副不同眼鏡,如果以為三千多億即時改變一切,似乎太跨大呢數千億!! 價差不同,沽貴買平,的確合理,但今次如此情況,個別溢價股跌幅如此大,實在要問,...

遷都

內地討論得熱烘烘話題,非經濟保底政策、央企改革、匯率升與跌,而是京津一體化課題。 老實,北京、天津距離甚近,京津合一早討論多年,但觸發一體化熱話,要倒數到習近平二月時聽取有關工作匯報,並明確提及此乃重大國家戰略,結果大家知,來真了!! 距離數小時車程,京津以往未能合一,背後因素複雜,最簡單,珠三有廣東、上三有上海,環渤一旦是京津,誰當龍頭先? 打從習主席定調,李總理肯定天津地位,最近幾個月,北京出現一股不大不少搬竇聲音醞釀。 首先,兩會期間有官員提出,所有政府機關遷往天津,既配合中央,同解決北京人多、車多,高樓價問題。 而到最近,現屬北京二百零七間企業同一時間申請外處天津。 第一個提議由於涉及敏感話題,好快被封口,至於二百多間公司總部搬到天津,據報全部被'拒,理由為該批企業全屬三高;即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不符合中央及天津意願。 就京津一體化課題,目前由發改委牽頭,據報具體規則即將出台。令到課題更加有趣是,京津合事實不限於經濟規模,兩地協同,而是涉及整個計劃命名,極有機會稱為「首都圈規則」,嘩不得了!!! 即係咩來?八年前有份起草藍圖的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樊杰明確帶出重點所在,按他說法,京津一體化、或極有機會名為的首都圈規劃,其實橫跨經濟、社會、文化等等範重點項目,即大野嚟!!! 內地評論更指,計劃一出,咩自貿區、前海,行埋一面!! 越近詳細規劃出台,越多相關消息傳出,例如二加五、二加七、二加十一方案,都建基於京加津的二行頭。更值得留意是,保定呢個地方定位!! 因為,二月起由京津一體化,或首都圈規劃引申討論,就是保定要成為副都。有關方面雖然斷言否認,但近期相關學者都不排除,保定成為政治副中心可能。基於炒作概念,規劃都有,副都流於空談,保定樓價出現天天漲、一周二千套熱賣情況。 首都圈、副都,副行政中心、國家新城......等等名詞會繼續惹來熱話。令成件事有趣地方是,二百多間企業申請遷都全部被拒,原因是高污染行業。 所以,如果將之前名詞,再考慮埋污染、霧霾,思考成件事方向,其實又複雜左!!

夾攻

清明節過後,中國股市表現份外醒神。 人人話,大行立心不良,亂作推介,以求派貨。但大行今次似乎無呃人,重推舊經濟,買重周期股,事關周期股特性,其實每年總會有升有跌周期,目前正正處於PICK UP期。 為市況忽然注入動力,遠因是,估值低殘,經濟抄底升溫,而觸發點是中國證券報。該報頭版,以記者獲悉大做文章,指四月密集式政策勢將出台;要基建有基建,要農業有農業,消費當然不能缺少,還有環保、水利... 甚至降存準金率等。中證報報道,有如將市場好一段時間希望清單,詳盡記載! 中證報話咩都做,但新華社日前中英文雙語表述,經濟可以保,但政策不用多,要興奮但不要興奮劑,當然還有早前人行旗下刊物,暗示明示降準機會不大。到底作為散戶,應該信邊個? 有印象的話,每次當經濟進行政策窗口期,總會有兩件事發行:一,份屬不同部委旗下報章,刊物,總會獲得不同消息,而不同消息準繩度不一,更重要,有關涉及刺激政策或中央經濟政策的不同消息報道,部份標題似爆獨家,內容卻尤如有立論的分析文章。 而第二件事在潛在政策窗口期出現的,就是不同部委,不同官員,對經濟及金融政策往往演釋及解讀不同。 而最常見是二鬥一現象,發改委,商務部,夾攻人行。人行話匯價問題可控,商務部卻指影響極大,人行要控制貨幣供應,發改委要求強烈寬鬆,以去年為例,路透早有披露人、發之爭,結果保增長派暫時領先。 改革,調結構,最大敵人是經濟周期向下。即將出爐首季增長,預測僅介乎七至七點三左右,令政策,政策,高唱入雲。 但撇除其他因素,期望政策之後又政策的同時,別忘記第二季是傳統反彈期。單單舉高盛為例,第二季增長按季年率化計算,會由五,升至七點三,換句話說,咩都唔做,都會V彈。 老實,上星期總理三招微托經濟,盡顯當局在改革包袱下,需要的政策藝術,如果埋單問題暫且解決,但如何控制市場預期,要爺爺慣性大補貼、大刺激,多基建托經濟,當局還須努力!市場今日想有政策而買你,明日隨時話你濫出政策,令問題滾大而沽你!!

G2V

市場近日表現,似乎違反市場慣常的基本假設常態:例如爛股點解會突然有追捧?例如騰訊 未拆細前,竟然股價先行「技術上步入熊市」、又好似萬人矚目的阿里巴巴未上市,科網提早玩完!! 科網或新經濟股跌,外界慣常形容為玩完,爆破。但玩完、爆破、同調整,涉及3個唔同程度構成嘅3個不同結果。 所以,如果簡單問,「近日科技股表現,係咪代表新經濟玩完?」,點答你呢?事關上述一條問題,已經將涉及嘅結論拉到極端。 同樣拉到極端,在於有關同股不同權討論,股權不同權等於大細超,對小股東不公平。但現實是,很多情況下,基於不同環境,經常有同股不同權發生,例如重大關連交易投票,大股東形同有股但無權。 正如李小加話,咩情況下,保障投資者利益,先係市場必要具備核心。 講番科網同新經濟,外界似乎陷入一個陷阱,就係點樣介定調整後嘅科網同新經濟股嘅合理水平。 又以騰訊為例,無論麥樸思、策略師均視五百大元合理,無疑,我地無否定五百不是合理位,但要認同真正合理估值前,先搞清楚兩點: 一,全球整個行業股份都同一時間調整,在估值是否合理命題上,是牽涉相對性,而非絕對性。二,由近六百五,跌至五百,價位上抵,但既然近六百五是外界認定為過份上升結果,五百大元水平,有否經過辯證,證明是合理上升的股價水平,簡單講,你又知之前五百蚊騰訊,唔係升過籠? 由認為季結,到開始相信大戶換碼,科網同新經濟跌因不明,但實話實說,大經濟環境有憧憬,傳統行業未死亡,構成G2V誘因,即係資金由增長股轉移到價值股。 你話八倍PE股值博,抑或四五十倍嘅值博? 納指從高位大約跌半成,但彭博計算的區內科網股指數,三月初高位至今跌約一成半,實在反映,部份區內科網或者可能虛有概念,升幅似乎不理智。 大摩話,今次資金轉移G2V,重傷係對沖基金,事關大部份長短倉基金,係一面LONG增長型,一邊沽傳統型。 正因為咁,跌勢已成之下,咩叫骨牌?依家知啦!

埋單

既要穩增長,又要去槓桿,作為領導人,難題並非在於保幾多,刺激的咩?而係錢從何處來?誰替我埋單? 做又死,唔做又死,係阿爺當前為經濟保底背後最大矛盾。唔刺激,人地唱係硬著陸;搞刺激,別人又彈你行舊路。 於是,新一輪基建啟動輕微刺激方案底下,重點並非在於力度夠唔夠,而係喺錢從何處來嘅問題上有過心思。 搞基金、國開行發債,很大程度上是將目前負債極高的地方政府或鐵路總局的槓桿責任轉嫁,暫時接槓桿呢個棒,屬於中央層面,事關兩者之間差別在於一個負債五成以上,一個負債僅兩成以內! 初步睇,今次刺激經濟模式具破傳統之處,在於某程度上最後係齊齊夾錢幫經濟,而唔係再沿用以往印錢、印錢再印錢。 細心諗,國開行等同為刺激經濟鐵路項目提供項目融資,情況只會繼續多,下一次內地隨時出現不大不小嘅項目融資相關產品出台,加以網絡平台威力,搞鐵路寶、基建寶刺激經濟,實掂啦!! 埋單呢個先係今年最大主題,刺激經濟,暫時中央代為埋單。而有關內地資金成本高企,但企業又等錢使,香港卻幫手埋單。 以頭一季本港銀團貸款為例,近二百一十億,按年多四成一,大部份內地企業,大家知咩事啦!! 經濟唔好,人人有責,呢個既屬於用者自付原則,亦曲線上為炒政策股份一眾,形同徵收稅項。 內地經濟要幫手埋單,企業借貸困難,香港亦幫手埋單。換句說話,玩中國概念,其實無食霸王餐呢回事! 

388直通車

「廿一世紀網」寫下記錄,全球最大市值交易所,正正由廿一世紀短短數百字報道,爆升至停牌!! 按短短幾百字報道,報稱港交所、上交所聯網在即,而一旦落實,就會實現QFII, QDII兩者,都變相要必經港交所。 或簡單講,外資用RQFII到內地,先經港交所,再由港交所轉交上交所處理,而內地資金用QDII出外,亦會由港交所做指定平台。  因為咁,零七年「天津濱海」,二零一四年版,改為三八八演釋,內地或多或少,計劃用港交所做不大不少港股直通車。 成件事最有趣在於,廿一世紀報道上午已有,港交所當時不升,要二點左右才告異動。而異動後又再要好一段時間,港交所才主動停牌。 更奇上加奇是廿一世紀網在港交所爆升後無耐,報道忽然被剷走!! 其實,廿一世紀報道重點係乜?簡而言之,係舊年公佈新3年計劃的互聯互通,中港聯網。 港交所當時形容,市場互通將係本港市場結構性轉變一個重大摧化。 據交易所構圖,跟內地互聯互通可涵蓋四大領域: 股票現貨、股票衍生產品、定息產品及商品,交易所一直想法是,透過跟內地互聯,場外結算系統,加強兩地互動。 而有關互聯互通進展,李小加三月時就明確形容,萬事俱備也。 互聯互通呢單野,舊年拆局曾有提及。小加希望借互聯,令港交所由區域、走上成為全球領先交易所。當然,互聯互通某程度上予人港滬兩所合併,但李小加製造商機,就係人民幣國際化。 有理由相信,互聯互通是人民幣資本帳配合的一個環節,而有關資本帳開放,港交所只會成為其中一個試點,我地唔知運作詳情,但任何外資對內,內地對外投資都屬於資本帳範圍,在額度上要控制得宜,而在掌控額度使用情況,及資本走向上,目前頗難掌握。 上交,港交角色,似乎相當易明。 有關互聯互通及被盛傳事項幾幾落實,無人知。但另類直通車,再加人民幣資金在港流轉忽然大為提升,三八八一時間具備摧化,或者呢個係我地代父從軍,買入LME獎勵,但更希望效用唔係一日貨仔!!

古靈精怪集資

因為被認為集資行為怪異,招商局國際一度被洗倉。收市後,透過公關安排,又來個電話會議,大投資者要知多的、小投資者要知多的、媒體亦要了解多的,為何要拒絕傳媒? 公關失分,媒體希望替公司解釋,亦等同對方自動棄權,亦將小股東權益棄之不顧,實在要打八十大板!! 老實,市場好,小股民好,對一四四印象不俗,云云中資來說,招商算實事實幹,做好本業,從不搞古靈精怪企業行動。 集資?無問題、供股?亦無問題。但溢價供股,同時數字上三年後溢價代價全數歸還,市場就是搞不清。 四成負債率要集資,但逾百五億集資所得,逾一半還債。公司認為集資方式最佳?但每股盈利大攤薄、等同成本變相增加。 用首年八厘息率,索性可換股債會更便宜,用招商個招牌借銀團,九成九毋須八厘息。 當然,透過有關方式集資,利息開支不列入損益帳內,數字上慳息,但息始於是來自公司本身,數字遊戲已經表露無遺! 如果用招商說法,既集資,又為股東公平起見,你一四四大可以溢價供股,但大股東設禁售期,並同時向股東一次過派特息,道理其實跟招商MCS框架,方向一致吧。 市場多古怪野。招商之外,恒大負債大增,但卻大派高息。還有早前新世界最高估值提出私有化新大,亦有內銀盈利增長放緩亦維持派息率。 如果諗得的,可能會諗多左,但如果唔諗,或者未必適應市場新常規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