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11月, 2010 起發佈的文章

暗渡陳倉

香港到底係咪熱錢基地,過去一個星期成為左內地財經界非常熱門既話題,我地都連續跟進左好幾日,由羅湖既黑市找換店、生果鋪,以至近日突然叫停既「人民幣貿易結算」,令呢個疑問好似突然變成事實一樣! 為左避免「混淆視聽」,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就趁到北京,同人民銀行解釋,指人民幣存款同貿易結算量急升,並無涉及炒賣! 陳德霖話,仲指王岐山繼續支持香港作為人民幣國際化試驗場。 不過數據有時真係好難「呃人」,本港十月人民幣存款突破二千億,單係十月就多左四成半,其中陳德霖口中無炒賣既貿易結算,更大升一倍三,不過貿易量又唔見上升,咁解釋? 其實想當日人行同金管局簽訂貿易結算安排,原意就係希望金管局可以做好把關工作,避免呢個試點成為投機炒作工具,而家未夠半年就「出事」,到底明年仲有無得增加額度? 陳總話,未傾到喎! 金管局否認還否認,觀乎中央台既立場,其實喺內地眼中,香港都好難洗得到呢個「熱錢基地」惡名! 佢地認為既「暗渡陳倉」,唔少都係基金大戶,特別喺內地所謂四大「Buy China」天王,包括索羅斯、安東尼波頓、羅傑斯、仲有「掹車邊」既巴菲特,個個都咁好中國前景,反而令阿爺有所顧慮! 其中又以索羅斯最令中南海有陰影,想當日佢沖擊英鎊,本來副手Druckenmiler都話希望逐少「注」沖擊英鎊,但索羅斯話既然我地睇中大勢,點解唔借到盡? 正係呢種去到盡既性格,令佢喺各國央行之間「聞風衰膽」! 特別係佢個辦事處來港只有一個月、而家咩動作都未有,肯定係有後著! 中央台更質疑,佢來意不善,純粹係搵快錢! 所以中央電視台製作第三輯以「熱錢屯兵香港」為題,作專題報道,指對沖基金喺本港屯駐十萬億港元資金,實質係想進入內地市場興風作浪,短線圖利。 熟識國情嘅胡祖六話,直指內地對大量熱錢「屯兵」香港,的確有介心。 雖然多間外資話睇好香港,內地前景,但中央台提醒,唔好對搵快嘅熱錢有任何期望,因為大戶實質只是「暗渡陳倉」。 中央台最後對監管當局的警告是,面對資金氾濫,金融監管機構一定要好好把關。 國金88樓,唔知你收唔收到?

解密

普京+梅德韋杰夫= 「蝙蝠俠」同「羅賓」 薩爾科齊= 無著衫嘅皇帝,「容易動氣」,「祟尚權威」 默克爾= 不肯冒險+ 毫無創意 貝盧斯科尼=軟弱無能,夜夜笙歌,經常「唔夠瞓」 以色列「內塔尼亞胡」=優雅又有魅力,但毫無口齒 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希特勒 最正係金正日 =肌肉鬆弛嘅「老而不」 維基解密公開嘅25萬份外交電文,係美國國務院過去三年、同全球270個駐外使領館通訊嘅消息,由5間傳媒機構率先刊登。 為將傷害減至最低,希拉莉同駐外大使,預早通知各國官員。 白宮批評維基解密咁做、令美國使館同情報人員,生命受威脅。 其實觀乎已公開資料,外交官的評語頗為「中肯」,相信不會做成甚麼大傷害,只是當時人聽在耳中,自然不是味意! 星期二Moneycafe 有李兆富為「維基解密」再解密!

炒家

打擊炒樓措施只係推咗一個星期,已經收到立竿見影之效。 多個大型屋苑陸續出現撻訂個案,部分好似屯門就佔左成交總數兩成。 難怪行政長官曾蔭權都話,措施已經有一定成效,抵佢威番一次! 今次措施可說是政府近年最收效的政策,一方面力度夠震撼,同時更是配合天時地利人和,誇張點說是「盡收天下兵器」,炒家那有不退讓之理? 不過政策收效之餘,開始更多人關注是會否殺錯良民? 其實更根本的問題是,到底炒家有沒有推高樓價? 我們往往為炒家美其名是專業投資者,認為他們是利用經濟、法律、政治以至制度上的空檔,鑽空子尋求利潤,說得好聽是「套戥」,但實際對社會有多大好處? 大家心知肚明。 炒家在市場上的數目可能真的不多,有估計頂多只有一成左右,但他們對樓市的影響絕不可少觀。 與證券市場不同,樓市的買賣透明度其實甚低,買家賣家的資訊,幾乎壟斷在地產代理手中。 不知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在樓市暢旺時,用家想找代理看盤幾乎沒有可能,因為代理都寧願花時間去招呼那些連樓都不用看、只要知道價位高低就決定成交的炒家身上。 而這些炒家由於相對較為進取,一些樓盤的新高成交價,往往都由他們創出,雖然佔屋苑整體成交並不高,不過一旦有新高成交出現,所有業主的「理性行為」都會將自己的叫價與新高成交價睇齊,於是炒家的行為就出現了「放大效應」,樓價輕易屢創新高。 但現實是買樓不等同買股票,我們的觀點是住屋既是商品、同時也是社會資源。 買賣物業雖與股票一樣是商業行為,但同時亦涉及社會成本。發新股只會影響一間上市公司的每股資產淨產,理論只要有人信,要發幾多就有幾多。 相反,一層樓就是一個單位,炒賣一個空置單位圖利雖然可以製造帳面利潤,但這個原本可以安置小家庭的資源就此做成浪費,這個社會成本不會由炒家負責,而是由整個香港社會負上。 炒賣物業會做成經濟學上的「界外效應」,既然我們認同香港地少人多,那麼樓宇本質上與一些稀有資源是沒有分別。 既然政府對一些做成「界外效應」的行為,例如吸煙徵收重稅,又或者對佔用道路資源的私家車徵收每年達數千至近萬元的牌費,目標其實就是希望透過稅制,為界外效應做成的社會資源浪費作重新分配。 今次的特別印花稅正是起到這個資源重新分配的功能(由炒家→用家),而且與增值稅不同,對一些長線投資者/ 用家不會起到懲罰性效果,目標簡單明確(短炒人士)。 我們的確不需要為炒家憂心,它們自有生存之道。但為免殺錯良民,建議稅局...

失常的獨裁者? No!

今個星期全球股市唔見左一萬億美元,全拜一對父子所! 北韓金氏王朝喺延坪島發炮,即時震散左全球股市、商品同高風險資產。 唔少外國主流傳媒都分析到,金正日試圖利用一系列對南韓鬥爭既"勝利",幫助經驗不足既第三子金正恩建立政治資本,令佢可以順利接班。 所以今次延坪島事件可能只係序幕,唔能夠排除同類事件會陸續有嚟! 金融時報社論話,北韓政府已經出現精神失常,佢地行為已經好難再用理性思維去理解。而另一種可能係現有政權已經失控,軍隊已經唔再受政府指揮。 經濟學人就提出、身患重病既金正日,使出左兩張令美國震驚既王牌。 第一張係展示左佢地擁有可以轉化為核武器既鈿濃縮設施,第二張就係今次延抨島事件,目的就係迫美國重返談判桌! 經濟學人話,美國其實都心知肚明,即使佢地懷疑北韓發展核設施既能力,但以北韓既人海戰能力同現有導彈設施,對北韓開戰根本唔係一個明智之舉,所以由天安號以至延坪事件,其實美國同南韓跟本無得揀。 而家要解決呢個北韓困局,全世界都將希望放左喺中國身上,不過中國對呢個「細佬」其實都幾頭痕,因為一旦開戰肯定會損害中國追求區內和平發展既型像,而更惡夢係如果北韓政權,數以千萬難民擁入中國,後果都係災難性! 所以金融時報中文網獨立撰稿人丁果,提出一個觀點都幾有意義。佢認為金正日係「朝鮮舞劍 意在中國 」,正正係要向中國說「不」! 北韓政權處於權力交接、但中國要求平壤必須推動經濟改革,即係行番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既道路。 但係金家父子顯然認為,走中國模式改革,經濟上唔單止會受制於中國,更可能係導致世襲統治模式崩潰,佢地根本就沒將經濟改革放在首位。 所以北韓而家反其道而行,顯然就係擺脫被迫經改既壓力。 要解決目前困局,金融時報同經濟學人都認同,美國對中國唔應該採取敵對態度,奧巴馬對胡錦濤、至少應該表現出一種認同,表達雙方既共同利益係一致,而重開六方會談將會係唯一既出路。 作為投資者,而家最擔心係外資會因為今次事件流出亞洲,區內風險溢價正不斷提高,由近日美元強勢、亞洲貨幣包括港紙轉弱,都唔係一個好既預兆! 到底「延坪島」是否投資者的「黑天鵝」?

熱錢基地

有留意央視,連續兩日做左兩個專題,講熱錢流入內地。 而這個熱錢來源地,正是本港特別行政區。 在深圳羅湖一出關,賣既唔止係DVD或者係煙酒手信,原來仲有係數以百萬、甚至過千萬既巨額生意。 中央台「放蛇」,問一間兌換店說要換了二千萬。職員居然亳不猶疑說:「沒有問題!」 更令人震驚係唔止兌換店猖狂,喺羅湖出入境大樓,一啲唔起眼、只係賣香煙、賣生果、甚至服裝店,都一樣可以做兌換,三百萬港幣既嘅金額,呢間只賣十元八塊價錢的雜貨店,一樣無問題! 看那職員的態度,更覺這止交易對她們來說是等閒事,證明每日大規模的黑市兌換、分分鐘也在進行。(當然,如何真金白銀搬上大陸是一大疑問?) 按目前內地規定,個人每年外匯兌換額度,只有五萬美金,但喺呢度,幾乎所有嘅兌換店都可以要幾多、換幾多。 原來喺廣東社科院領導下,有個「熱錢課題小組」,佢地研究顯示,過去八年,流入內地嘅熱錢超過一萬億美元,比年初時估計嘅多二千億美金。而湧入嘅熱錢,佢地估計有六成至六成半進入商品市場,三成左右流入股市。 其實要了解中央電視台點解突然做呢個話題,一點也不難,正因為內地熱錢流入唔單止製造泡沬,甚至影響經濟民生。 好似過去三個月,棉花喺炒作之下,價格升咗一倍,影響到「布料」漲價,廠家嘅訂單報價,根本追唔到原材料加價嘅幅度,廣東省唔少工廠要停工,唔敢接訂單。 其他商品包括大豆、同糖價急升,都影響到食品製造業嘅出口,更直接推高通脹,令阿爺非常頭痛。 這亦解釋了為何今年人行突然叫停比本港嘅80億元人民幣貿易結算額度。 原來有銀行鼓勵炒家,透過境跨貿易結算,在香港及內地各開一個貿易帳戶,變相成為無上限、兌換多少人幣都可以,結果成為近期熱錢大規模流入內地途徑。 就係咁,每日兩萬蚊人民幣嘅兌換上限,就可以輕易避過,每宗嘅兌換額,「郁吓」都過千萬! 相反,人行反而寧願將資金缺口放比一些外國大型企業,好像老麥後,輪到另一美企巨擘CATERPILLER,透過高盛證券,發行兩年期十億人民幣債券。 但仔細一看息率,比定期仲要低。銀行界話,咁係反映優質人民幣投資工具供不應求,嚟緊人民幣企業債,息率唔會太高。 當然,今次點都係跨境結算額爆滿後,首次有外資企業在港發人民幣債券,顯示人民幣正在普及化,對我們的離岸中心地位,應是有利無害!

熱錢狂潮

圖片
面對熱錢狂潮,上星期,我地已經從不同角同,睇下銀紙點貶值,市民點爭相增值。而網民亦都「我有野講」! 對於QE2,有留言直指,即係金融海嘯二,最後就窮者愈窮! 埋怨無用,埋怨之餘,要學識抵抗銀紙貶值,先係最實際。 「豬士厘」就作左首打油詩。 量化寬鬆第二波, 狂印銀紙相當多, 通脹日子怎渡過, 不買房子買甚麼。 我們的觀眾,果然勁! 熱錢充斥,磚頭有價,但政府依家連樓都落閘,可以買,但變相兩年禁售期,想投資,又點算好!? 有網民建議,買個龕位。的確,同樣可以炒供求,但呎價仲貴BOR! 在生做樓奴,死後仲要做龕奴! 嚟自美國嘅QE2,令香港成為資金接貨區。網上留言對美國批評唔多,反而鬧政府仲多! 鬧咩呢? 就係鬧聯匯。留言直指,香港脫勾,大家就唔使窮。不過,上亞厘畢道船頭驚鬼,船尾驚賊,咩都唔 敢試,代價就係犧牲我地香港市民副身家。 有網民話,曾生就嚟做完佢份工,最後,留低俾我地嘅,就係一堆空頭支票。 但聖誕權都有人撐,話聯匯係香港基石,反對有小部份自私自利嘅香港人,為自己,妄顧整體利益。 仲講到,聯匯一郁,香港根基不穩﹗ 呢個世界,總係有人歡喜有人愁。有網民話,喺呢個升浪賺大錢,成功上岸,下半世唔使憂啦﹗ 都係嗰句啦,與其等政府救、等美國收水、等亞爺施捨,不如自求多福啦,香港人!

狼來了

很多人呢兩日都在談論打擊炒家力度如何重如何辣手、但在我看來,同樣重要是出手時機。 還記得十月施政報告出籠,當時我們認同對發展商生態出現了跟本性變化,不過當時市場不認同,買家(炒家?)認定政府無料到,樓市成交一連幾個星期創出97年後按周新高! 事實係、目前最先在樓市中、被「篩」出來的,正是過去一個月,大舉入市追落後的「聰明錢」! 這些不算大量的成交,卻因為極度樂觀的情緒,將樓價短短一個月內推高樓價5%,令樓價迫近97價。 財爺選擇在這個時候出手,其實就是「邊沿化」了這批炒家盤,因為市場目前共識是樓價會因為今次措施而下跌5-10%(施老闆估是5-8%),那麼樓價只是調整至一個月前的「正常」水平,對大部分業主其實影響不大。 所以搭車食飯行街行容易聽到這種聲音:「我自己都是業主,都贊成政府壓抑炒家。」 財爺在網誌說,社會上有唔少揣測同評論,由指責政府對樓市坐視不理,轉為要求政府唔可以落重藥。 曾俊華話、對呢種「朝三暮四」嘅講法、感到「大惑不解」。 其實大家明白他只是轉移視線,亦很早就了解這個想法,簡單講就是因時制宜。 可憐是一批真正摸頂入了市的買家,成了炒家陪葬。 看在重災區的新界屋苑,已經率先出現「撻訂」個案,屯門兆禧苑有兩宗。 炒家樂園嘉湖山莊有三分一啱啱入市嘅買家,亦都表明考慮撻訂。 過去半個月五十大屋苑,一共有過千宗成交已經簽咗臨時買賣合約,呢批亦都係出現撻訂潮嘅高危區。 為咗避稅,又唔想急放盤,唔少「短線炒家」決定「轉賣為租」,迫使租盤量回升,最終又令租金有下調壓力。 KC搬來外國經驗,認為每加1個百分點嘅印花稅,價價會相應下跌百分之1。 換言之15%印花稅,樓價就要真要跌15%?

A Good Banker

圖片
一個Investment Banker過身,無論係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以至EUROMONEY都有專文報道,甚至好似係經濟學人同EUROMONEY,都由熟悉佢既記者寫悼文,咁呢個人應該一啲都唔簡單! 呢個Banker其實喺香港金融圈子都好多人好熟悉,佢就係瑞信投資既銀行主席Paul Calello柯磊洛。 今年先四十九歲既柯磊洛,上星期二因為癌症離世,佢舊年9月,驗出患病後卸任瑞信投行CEO層位接受治療,之後轉為主席。 呢位曾經喺香港出任亞太主席既柯磊洛、最令人印象深刻、係喺金融海嘯前,就決定要改變投資銀行既文化,變為以客戶為先,大幅減少銀行自己既坐盤交易, 同時亦將瑞信撤出當時最賺錢既CMBS呢啲高槓杆市場,又改變花紅制度,由派獎金變成直接向banker 派呢MBS產品,傳聞當時就引起唔少Trader不滿,亦引嚟金融界「諷刺」,但呢個模式今時今日、就變成連高盛都話要跟從。 亦都因為佢呢個決定,令瑞信可以喺海嘯之後最早翻身,股價反彈之餘,每一季度盈利都係跑贏同行。 Euromoney喺09同10年,先後比瑞信最傑出「Investment Bank」同「Global Bank」既獎項。 經濟學人表揚既,係柯磊洛既誠實,肯承認金融機構係導致08年海嘯既主因,亦都喺出現問題既時候,率先撰文建議政府對有問題既銀行採取「Bail-in」、而唔係「Bail-out」既拯救方案,即係由政府牽頭用私人資金對銀行注資,亦都獲得多個國家認同。 佢雖然身為投資銀行家,但出身社工家庭嘅佢,就係中港兩地做好多慈善活動,包括為北京一間孤兒院服務。 哥倫比亞太學上個月就用左佢個名,成立一個研究商業道德既獎學金。 同樣係Banker,望著柯磊洛同布蘭克費恩,有時都好懷疑到底邊一個先係真正成功既人!

禁炒令

南韓、新加坡、台灣三隻小龍已經為壓抑熱錢流入出招,包括向債市徵收高達15%的稅率。 不過論到落藥治樓市,香港成了一哥,全世界都無見過咁大力度! 一年內第五次出招,曾俊華宣布徵收短期額外印花稅,星期六起買入物業半年內轉手,要喺現行印花稅外,額外俾多物業價值一成半印花稅, 6至12個月內轉手,要俾百分之十。一至兩年內轉手,就要俾5%額外稅,至於星期五前簽訂既正式買賣合約就唔受影響。 觸發政府再出招,係今年頭九個月,一年內轉手個案急升一點一倍,曾俊華話證明炒風漫延,所以決定出招。 同時間金管局亦再次配合政府,收緊按揭成數,買685萬以上嘅樓,已經做唔到七成按揭。 同樣想想買多層收租、或以者以公司名義,買嘅物業,同埋所有工商物業,金管局話銀行以後最多只盡可以向佢地批出5成按揭。 今次政府措施可以說是一改過去猶疑不決的做法,果斷之餘亦對炒家構成阻嚇性,原因很簡單,炒家不理會你調控樓市抑或減少發水透明度,最緊要係有錢賺又沒有風險。 但現在政府針對性增加炒樓成本,的確是戮中了炒家的死穴,估計短期投機資金會稍為收歛,樓市有機會回歸至一個更扎實的起步點。 不過現實是QE2下後遺症實在太多,熱錢狂潮下,即使今天行政措施收效,長線資金我信仍會流入股市樓市,以長線眼光看待,一個趁低吸納的機會亦可能就在眼前。 至於措施唯一漏洞,係以空殼公司名義買賣,由於只係改變左公司董事身分,就唔需要比額外印花稅。 我們問過一些資深投資者,他們關注的不是印花稅加幾多,而係到底按揭成數會收緊幾多。 這似乎反映,這些炒家亦早已掌握了措施的漏洞,唯一影響到佢地就係按揭成本增加了。 唯一令人奇怪的是,超人賣樓、阿曾先來出手,為上帝服務乎?

欲拒還迎

睇著愛爾蘭同德國為首既歐盟,就「救」定「唔救」之間既角力,就得好似睇著一場政治談判一樣。 愛爾蘭明明銀行體系千蒼百孔,但就死話自己無事,唔需要外界援助,直情就好似點解你啲外人點解咁多事! 相反,歐盟就好似慌死你唔要錢,未等對方開聲,已經話有一千億美元備用信貸,大有任取任用之意! 其實歐盟只想重施故技,就好似年初拯救希臘一樣,不斷警告愛爾蘭財政有問題,令佢地發債成本上升,最終甚至唔能夠發債、迫佢地走上絕路,結果就好似「末日博士」魯賓尼話,要踏上希臘「悲慘」既命運! 歐盟呢招似乎都使得,一直拒絕接受援助既愛爾蘭,可能出現軟化。 喺歐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同歐洲央行代表,到左愛爾蘭商討援助計劃、愛爾蘭央行行長首次承認佢地需要外界援助,預計會接受數以百億計美元貸款。 消息刺激歐元急升百分之一,商品價格亦都全面回升。 愛爾蘭央行總裁霍諾翰,接受當地傳媒訪問時表示預料政府會向歐盟及IMF,尋求數以百億歐元貸款,估計息率接近五厘,基本上同希臘嘅援助方案差唔多 其實愛爾蘭只佔歐盟經濟總值1%,照計救與不救,其實「無傷大雅」,不過一旦爆煲就肯定引發連鎖效應,到時萄西出事,就肯定悔不當初,所以現在寧願出招迫愛爾蘭接受貸款,歐盟與IMF借援助為名,實質就可以介入當地經濟,要求加稅之餘,仲可以強迫政府收緊開支。 所以說穿了一切只是爭取談判籌碼! 不過魯賓尼就潑冷水,話今次援助只係令愛爾蘭陷入國家破產邊沿,佢地反而提出一個新構思,就係歐盟透過成立「債券互換計劃」,即係用主權債務交換國家主要資產,更可以減低系統性風險,由新興市場好似係烏拉奎、烏克蘭既經驗睇到,相信係可以參考。

限價.補貼.黑市

熱錢到處飛,觸發內地物價、特別係食品價格飆升,已經引起中央高度關注,結果國務院為左穩定物價採取多方面措施,包括加強農產品同能源供應,壓抑商品炒賣活動。 不過最緊要係有一招殺手鐧,就係必要時會對生活必需品、實行價格管制,證明左呢幾日市場傳聞唔係「空穴來風」! 呢招真殺傷力頗大、因為價格管制唔單止影響到公司、無法將成本轉嫁比客戶,影響盈利,更甚係降商品需求,內地十三種商品更全線跌停。 其實所謂價格管制,例如在實施的福州,明明街市一斤菜可以賣三元,那超市為何能夠只定價0.6元? 說穿了其實又是國家在背後作出巨額補貼。 但補貼總不成由阿爺「貼」埋你賺錢個分? 可以肯定是涉及的各行各業,包括大家熟悉的石油石化股以及煤炭股,肯定無運行。 觸發阿爺出手,原因係食品價格已經上漲左一成,而踏入十一月,情況唔單止無穩定落嚟,大部分食品更進一步加價,好似麥記亦當公布即日調高售價。 壓抑通脹已經成為內地網民最關心既問題,單係11月上旬,就有超過七成食品種類,加咗價。 一啲低價食品好似係即食麵,生產商唔想加價,又想保持銷量,唯有每包面細個啲。 其實今次中央調控價格升溫,採取價格管制,兩年前亦試過,但成效有限。 睇番零八年一月,中央亦以行政手段價格管制,但食品價格不跌反升,直至金融海嘯來臨,通脹方有紓緩。 即使價格管制成功,最多亦只可以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入面兩成比重嘅價格。 商品市場炒賣,導致上游農產品急升,被指係推高食品價格源頭。 但實際是資金氾濫先係問題根源,內地大手增加信貸、阿爺唔收緊流動性,物價管制兩年前已經證明無用! 更甚問題係價格管制雖然表面可以壓抑到通脹,但供不應求情況唔會改善,最終將鼓勵黑市交易,可能鼓吹貪污同其他走後門情況。 這個所謂Underground Market,有分析估計已經澎漲至佔本地生產總值10%,幾乎大過整個馬來西亞GDP。 而面對這個愈滾愈大的「黑市」,所有貨幣及收緊政策都不會收效,結果經濟好大機會會重回計劃經濟模式,犧牲的將會是國家未來的前途。

組合拳

正係市場對量化寬鬆帶嚟一片樂觀情緒之際,一個QE2既盲點正係不斷擴大,終於觸發近日內地股市兩次小型股災! 內地點樣應對QE2引嚟嘅龐大流動性,成為左各方關注。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再發警告,話關注熱錢流入,同物價上升,會提高宏調政策既針對性,有評論認為,咁已經係反映貨幣變成「適度重緊」! 更雪上加霜嘅係、唔止人行出招,內地多個部委,亦醞釀推出「組合拳」調控物價,包括對多種食品同原材料限制價格,同補貼。 市場對呢啲不明朗就最唔鍾意,內地股市當然係「一收就死」! 其實內地物價高企,講求保民生嘅人民政府急轉軑,但內地輿論近日醞釀追究責任,到底呢場物價狂潮,誰人要負責? 官方歸咎係QE2,但話驚通脹,其實唔係呢一,兩個月嘅事。 錯在五月分雙底衰退派抬頭,導致原本部署緊收緊政策,要急殺車,但控制物價,管理通脹預期,遲左就係遲左! 中國海嘯後抬頭,希望加強國力,評論話,正係導致中央主流派驚雙底衰退、會錯失群雄領導嘅地位。 但最錯在於中國強項係經濟管理,但對預測,以及對盤算能力,似乎要向澳洲史蒂文斯多多學習! 中央經濟政策上,其實幾依賴個別智囊意見。可借,無論以經濟學家自居成思危,同分量頗高巴曙松,九月分仍然認為無逼切性加息。 直到近日,先至變臉,專家功力有幾高,可見一班! 之前話無需要加息,仲有周小川,當日話今年內無需加息。但近日形勢,明顯中央更高層已經主導政策部署。 從近日內地控通脹,無論發放輿論,吹風,同政策部署睇,既快且狠。當中具備朱鎔基特色,環看整個領導層,王岐山似乎又成為抗通脹總指揮! 有十幾年前重手調控,導致天怒人怨經驗,中央學會一個特性,就係落藥頻密,但劑量要適中。更重要係,為求解決熱錢過多,中央仲有秘密武器。 股市係製造熱錢,亦係蒸發熱錢武器,要解決熱錢過多,最直接亦係令股市調整。 錢,到時自自然然蒸發,通脹預期,亦會由市場恐慌取而代之!

樓鬼

近日政府講資產泡沬已經過分泛濫,幾乎變成「口頭禪」。 難得是這個財爺又有「新諗頭」,佢喺網誌話批評一輪美國及日本的QE2後,將矛頭一轉,指向香港一批炒家! 曾俊華批評一啲資深投機者,往往善於利用熾熱的炒風,吸引一般市民入市,暗示佢地「昆」市民接下火捧,自己就乖乖賺錢離場。 他說,由過往泡沫危機嘅經驗睇到,部分被誘入市嘅普羅市民,往往受害最深,令佢地賠上血汗積蓄。 表面看這個邏輯好像言之成理,「炒家」喎!一面助長炒風,同時又賺盡市民血汗錢,自然成為公眾的「眼中釘」! 不過如果這個邏輯成立,咁高價賣樓比市民的發展商是否有同樣責任? 政府以高地價政策賣地又是否需負上部分責任? 仲有,政府喺大升市時,資助市民入市,「引人入局」,又是否「狼狽為奸」? 倘若這些投機者咁神憎鬼壓,那為何政府不修改法例禁止人炒樓,甚至索性效法德國,將炒樓視為「非法活動」? 當然大家明白,今次出口術的背景,是先有曾蔭權向國家主席胡錦濤匯報,提到點樣面對近期熱錢氾濫問題。 之後溫總到訪澳門,一再重提憂心港澳民生、特別是市民「住房難」的困境。 既有阿爺明示暗示、雙曾自然有晒聖旨去打擊炒風,況且將責任推在炒家身上,唔會得罪發展商,不怕「惡鬼纏身」! 問題是、真會收效? 抑或做好過唔做? 目前市場盛傳的招數,包括加印花稅同埋收緊按揭,這些加重炒家成本、減低槓杆的措施,短期應可減少市場的投機活動,少左炒家活動,無疑對熾熱樓市會有一定降溫作用。 但「熱錢狂潮」下,我寧可相信施老闆的判斷,樓市長線仍會升值,但關鍵是各位能否頂得住短期波動,甚至掌握摸底入市的時間?

必先瘋狂

伯南克真是一個惹火人物。 聯儲局量化寬鬆政策,又成為共和黨攻擊目標。一批議員牽頭,同多名經濟學者,喺報章發表聯署信,要求聯儲局撤回量化寬鬆政策。 其實封信內容都唔多使點睇,不外乎係干擾貨幣基礎穩定,引發通脹之類。 那伯南克又有否支持者? FT的 Martin Wolf就大力撐伯南克,認為QE2不會構成惡性通脹,佢提出當銀行可以透過「愚蠢借貸」,憑空創造出金錢時,那為何美聯儲為滿足公共需求而出台的舉措卻會導致災難呢? 相反,馬丁.沃夫認為當銀行不再借貸,廣義貨幣供應無增長時,美聯儲正是做應該要做的事情! 不過佢亦承認QE並非最理想方案,至少就會犧牲左整個債市。 這就正說中了問題重心,QE2其中一個不解之謎! 聯儲局上周五啟動印鈔機後、債息不跌反升,十年期債券息率由低位兩厘三、四,直至今日升穿2.8厘呢個兩個月高位,反映QE不但唔能夠推低利率,反而令息口加左接近半厘。 其實呢個正係QE2撓亂債市既代價,長息升除左因為投資者、特別係外國既中央銀行開始對美債失去信心外,QE構成既通脹預期,反而令資金由債市撤離,最終令債市提早爆煲! 伯南克雖然話,印鈔行動要推低長息,維持利率低水平,但銀紙未正式印,十年債息已經升上,以長息嚟緊走勢,買升多過買跌。 通脹預期升溫,利率掉期用嚟保障投資者息率進一步上升嘅成本,較之四月時,升左八倍。 當然目前要要搞清債息升,到底係通脹預期升溫,定係長債需求下降、債價下跌所致。 彭博調查話七成幾受訪者,唔信印鈔救到經濟。而事實係,美國債市,的確醞釀爆煲。 近兩星期,美國傳媒先後傳出,對沖基金開始大手沽垃圾債,近日機構投資者亦暗中大手減持州政府債! 州政府債務問題,坦白講,仲嚴重過歐洲主權債危機,州債一旦出事,市場恐怕,美債就此玩完,所以最近一個專業投資者調查,原來有四成意見估計,下次伯南克出手,好大機會會買州政府債! 這就像Wolf所說,上帝欲讓人毀滅,必先令其瘋狂!

預左要還?

「歐豬五國」問題又成市場焦點,令人費解的是,問題早已發生了兩個多星期,為何現時才爆煲? 愛爾蘭債務危機惡化,官方透露單是明年,最少需要有近二百四十億歐元融資,之後數年平均都要二百億歐元。 根據歐洲央行和歐盟財金員估計,要拯救愛爾蘭最少要五百億歐元。愛爾蘭債券價格連跌多日,債息及違約掉期急升,愛爾蘭警告,政府的借貸成本已升至記錄新高,達致十分嚴峻的地步。 表面上愛爾蘭危機惡化,是因為德國總理默克爾表示,不會放棄自己的立場,即在未來出現任何希腊式紓困行動時,應由私人投資者承擔更大成本。 她承認,自己的立場驚嚇到了金融市場。兩周來,愛爾蘭、希腊和葡萄牙國債已先後受到金融市場的懲罰。默克爾在20國集團(G20)首爾峰會上表示,單純依靠歐洲納稅人來為紓困債台高築的國家埋單,對他們是不公平的。 此番言論當然嚇怕投資者,而面對愛爾蘭債務危機惡化,德國亦要軟化立場,連同英、法、意大利和西斑牙聯署聲明,指一旦任何一個歐盟成員國要債務重組,債券持有人是無需削債。但諷刺的是,到今天愛爾蘭總理仲強調沒有要求歐盟幫助,更批評默克爾言論令問題惡化。 當局強調有能力控制債務,正想辦法節省一百五十億歐元開支。但彭博最新調查五成一被訪者相信愛爾蘭最終會違約,亦是繼希臘之後,投資者最沒信心歐盟國。 其實仔細聽默克爾所言,她說:”金融界利益與政界利益之間可能存在矛盾。我們不能一而再、再而三的向我們的選民和公民解釋,為什麼應由納稅人來承擔某些風險的成本,而不是由那些通過冒險大賺特賺的人來承擔。” 我不大明白,似乎市場是傾向相信德國最終會出手,但由默克爾言論反映,這位鐵娘子是將自己政治前途押上,真不可低估默克爾的決心,況且歐盟實在太大,做事要取得共識並不容易,最終可能又變成另一場「噗慢板」的拯救方案。 「熱錢狂潮」下資金泛濫的趨勢斷估唔會因為一次歐豬危機而改變,問題是現時對沖基金的運作透過黑池以及高頻交易,一般投資者連「跟風」都好易上錯車,只懂賭單邊買上跟本有好大風險。 作為散戶,我們是否也要好像默克爾所言:「預左要還」?

金本位

“在沒有金本位的情況下,將沒有任何辦法來保護(人民的)儲蓄不被通貨膨脹所吞噬,將沒有安全的財富棲身地。這就是那些福利統計學家激烈反對黃金的秘密。赤字財政簡單地說就是沒收財富的陰謀,而黃金擋住了這個陰險的過程,它充當著財產權的保護者。” 這句說話不是來自佐利克,而是格林斯潘在1966年曾說過的一句話。 鈔票不值錢,資金繼續推高金價。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表示,正反映黃金繼續擔當全球替代貨幣。他在《金融時報》撰文,提出建立新的全球貨幣體系,由包括美元、日圓和人民幣在內五大貨幣牽頭,這樣可更反映新興市場貨幣環境。 更大膽建議,是佐利克提出重新引入金本位構思,將來主要貨幣走勢,需要參考黃金價格作為全球對物價走勢、以及未來貨幣幣值的指標。佐利克指建議絕對可行,亦是解決全球貨幣戰最好方法,希望二十四峰會討論。 「金本位」早在第二次大戰後實行,1944年來自四十四個國家代表定立「布雷頓森林協議」,同意將匯價與黃金掛勾,建立「金本位」制度穩定各國匯價,刺激經濟復蘇。但在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遜宣布美元貶值及停止美元兌換黃金,協議因而瓦解。 其實今時今日的信貸增長速度,全球貨幣基礙這四十年間大幅增加,黃金供不應求,央行黃金儲備不夠,恢復「金本位」制完全沒有可能。 那為何佐利克仍要「痴人發夢」? 那要先了解1971年尼克遜為何要廢取金本位制度。當年金本位將美元與黃金掛勾,建議將每安士黃金價格兌35美元,然後其他國家貨幣就和美元掛勾,令各國實行,可以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 此時貨幣戰爭中的宋鴻兵又是時候出場。 雖然當年尼克遜名義上是因為黃金量不足而建議取消金本位制度,不過在宋鴻兵眼裹,他認為1972年尼克遜取消美元金本位是一場「巨大的陰謀」,因為單單依靠政府信用發行的美聯儲券(美元)已無法維持更高經濟增長。 由黃金變成「In God we Trust」的一紙貨幣,美國可以靠一個「信」字,就不斷輸出美元以經濟實力統治全球。在宋鴻兵眼中,此後近四十年美國為首國家,就是以透支來支持過渡消費,而中國為首國家就以過剩生產來支持這種消費,亦埋下了嚴重的經濟結構不平衡,最終釀成金融海嘯。 今天佐利克再提出金本位,表明上像是對盟主國美國的強美元播了一刀,但實際上大家明白強美元今天只是一個笑話,世人已不再信任美國這種Trust,所以美國必須要找一個新的貨幣取代品。 且以路透今年七月一篇報道為準,世界黃金...

落閘放狗

QE2一出,誰與爭鋒? 當江湖最後一個淡友都轉軚,反手認為恒指可以有三成以上升幅,而家唔係「牛三」的最後瘋狂仲係咩? 俗話有云:「阻人發達罪大惡極」,不過所有人都識講要控制注碼時,到底何時才是見頂之時? 有何訊號可以留意? 黃元山提出頗有創意的「QE2」 盲點 觀。 與QE1的全球聯手狂印銀紙不同,當時單是美國就印了1.7萬億美元現鈔,加上歐日以及中國等新興市場,當時總規模高達2.5萬億,但今次美國單獨行動,而且只有區區6000億美元,真的可以有咁大成效? 經濟學人形容,對QE2不應過分樂觀,但同時亦不應少看他的威力,雖然今次六千億的規模比QE1差不多少了一半,不過由QE所創造的1.4萬億美元資產升值財富效應,點都對實體經濟有幫助。 但黃元山提出QE的最大盲點,正是市場未真正觀察到的地緣政治角力的變化。事實上,新興市場早就不滿美國再印銀紙的做法,央行相繼行動對抗資金氾濫,有國家揀「落閘」放止熱錢擁入,亦有國家「放狗」一於對炒家迎頭痛擊。 為了抗衡熱錢,區內多個市場相繼出手。越南突然大幅加息一厘,基本利率加到九厘。 曾表示會研究推出外匯管制措施的南韓再向銀行開刀。今個月內會擴大審查銀行外匯衍生產品交易,匯豐及花旗都受影響。泰國指近期正與區內央行加緊聯絡,討論如果對抗資金氾濫問題。 巴西總統盧拉批評美國發起貨幣戰爭影響深遠,甚至提出可能作出報復(當然大家不會認真看待!)。他將會出席二十四峰會爭議到底。 看看我國又如何應對?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就坦言,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對全球都有副作用。他提出,要對過分投機的對沖活動限閘。 中國的做法是希望將短期的投資性資金「放到池子裡」、等資金撤退任由其從池子流走,減少資本異常流動對經濟的衝擊。 周小川有一句說話頗為可圈可點:「讓這些人賺錢大家心裡很不平衡」,是否就是「拉閘放狗」的前奏? 一旦中國收緊銀根大幅加息,現時熾熱的股市樓市又會有何種變化?

有得揀

有邊個估得中QE2有6000億美元? 原來是羅家聰的團隊。 KC寄來電郵「 We did it !」,對自己研究隊伍今個星期以「Taylor Rule」準確預測六千億美元,頗為自豪。KC稱自己絕非靠估,而是跟據美聯儲要降低利率1.5厘計,而推算出這個數字。 今次聯儲正式啟動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再印發六千億美元,亦不排除半年後再印鈔,結果與首輪一樣,成功再次推高全球股市、樓市、商品市場、以至高風險資產。 其實今次規模與市場預期的五千億美元相近,如果連同原有的二千五至三千億將到期的按揭抵押證券回籠資金再投資,未來半年整個印鈔規模高達九千億美元,即是每個月會印大約一千一百億美元。 聯儲局持態度開放,如果半年後數據證明有需要,會繼續印鈔。聯儲局內部表示,目標是通脹要見百分之二。 FT的Lex說,這個結果「令大部分經濟學家至少不會顯得愚蠢,對投資者來說又會令他們以為自己想得很明白。」那不是皆大歡喜? 幾好! 議息後,伯南克罕有地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他第一輪印鈔成功挽救金融市場,現時再印應該都會成功。目前美國最大風險是失業率太高以及有通縮風險,啟動第二輪量化寬鬆不會像外界預期會引發通脹,令經濟過熱。 但英美評論都不相信伯南克會成功,華爾街日報形容伯克南謹慎,不似賭徒。他下重注賭經濟會復甦,無非太過受日本經驗影響。美國傳媒批評白宮太依賴貨幣政策救經濟,令聯儲局失去獨立性,未來要面對更大政治風險。連諾貝爾經濟學得獎者都表示氣憤。 聯儲局希望透過買債券推低長期利率。聯儲局計劃收購國債組合,八成是十年期或以下,最長年期債券就只佔百分之六。KC就批評這種做法只是本未倒置,結果只是令利率下降,反過來令中短期利率向下,不能推動通脹預期。 美國近年印銀紙達二萬一千億,連同日本、英國以至歐洲央行的話,兩年左右就製造超過二萬五千億美元熱錢。最新利率期貨顯示,美國最快二零一二年十月才有機會加息。 Pimco的艾爾埃里安表示,他十分肯定會有第三輪甚至更多輪量化寬鬆,貨幣戰進一步加劇,以及有更多貿易保護主義。 其實大家心裡明白,面對奧巴馬政府被架空,伯南克其實別無選擇,不做肯定死,做得太大又會繼續惹來不負責任的批評,現在這種不痕不癢的規模,就滿足了全世界。 硬要以佛利民上身,批評美聯儲不是央行,就只是路人甲的不負責任表現。換轉你是伯南克,有得揀咩?

仇富

金融時報對中期選舉的標題是:「奧巴馬學會愛大企業」! 美國國會中期選舉,改變美國嘅政治版圖,共和黨奪得眾議院控制權,民主黨就保住參議院。 重奪失落嘅眾議院控制權,共和黨話,係美國人嘅勝利。 共和黨博納好大機會,會接替民主黨嘅佩洛茜,做眾議院議長、呢個美國政壇第二把交椅嘅職位。 面臨70幾年嚟最嚴重嘅挫敗,民主黨只能說,呢個係人民嘅選擇。 而被視為黑馬嘅茶黨,佢地支持嘅候選人,就喺另外三個州份,擊敗民主黨對手,晉身參議院。 兩年前唔少美國選民,因為一句Change,而投奧巴馬一票。 兩年後,他們對奧巴馬政府改善經濟能力幻想破滅。 不少保守派人士、同上咗年紀嘅人就對奧巴馬政府推行醫療改革有保留。 而今次中期選舉,保守派人士同長者,投票反應踴躍,有分析認為,可能是主導民主黨落敗原因。 選舉結果亦反映,反建制嘅新保守主義,有崛起跡象。 茶黨喺呢一兩年至冒起,打出小政府、低稅收嘅旗號,立場極右保守,佢哋支持嘅政壇初哥,雖然勝出,但亦存在隱憂,當選人缺乏經驗,呢股新嘅勢力,沖向華盛頓,對共和黨嘅幫助有幾大,仲要時間驗證。 FT已預言,上任兩年來一直打擊大銀行/ 跨國企業的奧巴馬,為了討好商界,會委任一位更有經驗的商界領袖入閣,而此人最大機會會是紐約市長彭博。 看來蓋特納真的到了執包袱的時間了! 共和黨大勝,從壞一方面諗,係咪減稅會再成為討論點,一減稅,財赤更多。但既然兩年大多數黨地位一無事處,加一點反對聲音,能夠令奧巴馬洗心夾面,搞好經濟政策,唔再依賴伯南克,又未償唔係好事! //////////////////// 對於我們國際組的標題:「奧巴馬政府勢將變成跛腳鴨」,實在有一點意見。 寫這個標題的最大原因,應是民主黨只可以保留參議院過半數議席,呢個結果,令奧巴馬施政會遇到好大阻滯。 但美國國會可取之處,正是處處有權力制衡,由政府對國會、會參議院對眾議院,美國國父立國之時已明白,獨裁者固然可怕,但由大多數人濫權的Majority Tyranny,一樣會令人社會腐敗。 看看奧巴馬前輩克林頓,92年當選後,克林頓於94年領導的民主黨,在中期選舉中大敗,接連失去兩院控制權。 可以令佢扭轉乾坤的是,他採用了一種三角策略,將自己獨立「升呢」到超越黨派之爭,結果在96年成功連任。 同樣即使是小布殊,一樣要面對佩洛茜這個制衡,還記得保爾森為了啟動救市基金,要單膝向佩洛茜下跪的經典...

發水.魔鬼

賣地前與同事打賭,到底延文禮士道地皮反應如何? 大部分身邊同事反應係樓市熾熱,按「面粉貴過面包」真理,地價不會平! 我卻獨排眾議,認為發展商至少會「扮」審慎,賣地成績不會好到那裹。 結果地皮又由華懋承得,呎價唔使一萬蚊,係預期下限,比起上次同一發展商投得義德道地皮,差不多平了一半。 華懋都承認,項目趕唔切入則,需要遵守新限制,但強調價錢仍然合理。 令人奇怪的是,長實專誠到場,不似是為投地而來,反而公開批評,政府限制新樓發水政策,構成不明朗因素,並會令樓宇供應減少。 對限制發水的影響,我們早已提出對發展商投地以至賣樓部署,有翻天覆地的影響。 試想,以前明明可以在投地後透過「發水」將成本降低百分之二十至三十,而家只可以攤薄十個巴仙,加上用實用面積計,令以往透過窗台、加厚牆身等技倆不能再用,投地成本增幅可能達到兩成以上。 長實更加公開批評,政策反而會減少、甚至減慢樓宇供應,輾轉再推高樓價! 佢以停車場為例子,指新政最直接影響係將住宅單位攞咗嚟起停車場,預超少8-10%住宅量。 吳佳慶提出另一個歪理,係豁免呎數唔係免費,發展商在投地前已Discount有關因素。 其實「發水」的政策由02年開始,目標就不是要增加供應,而是希望透過豁明可以改善大廈的環保設施及居住質素,但聰明(?)的發展商就透過這種漏洞,將錢賺到盡之餘,仲剥削了買家那僅有數百呎的居住面積。 這不是魔鬼是什麼? 由第一日堅叔說:「一法立、一弊生」,到今日連長實都高調說歪理,甚至有人不排除司法覆核,反過來說可以證明新法是戳中了發展商的要害,現在群起而反撲。 問題是政府有無決心打好呢場仗? 忽發奇想,唔知呢篇文出街後,我們會否被「關心」?

QE2

日本央行上星期公布了一項舉動,引嚟了一個更大不明朗。 日本央行原定要到十一月中,先會再就貨幣政策召開會議,但面對聯儲局勢將推行QE2時,各國央行不得不因應本身形勢而作出回應,提前在十一月四日開會。 可以想像,聯儲局一旦推行QE2,美元兌日圓必定要再跌,過去政府同央行做咁多動作、又干預又買BBB垃圾,就是希望可以將日圓由15年高位拉回到較合理水平。而家伯南克未出招,之前政府所有措施已經失效,日央行又豈可坐以待弊? 可以肯定的是,美聯儲一旦擴大QE,日本央行亦會還施彼技,進一步大印銀紙救經濟,匯市肯定會出現「波瀾壯闊」的局面。 金融時報形容今次聯儲局會議是十年來最重要一次。(為何是十年? 2000年有很重要的會議? 恕我無記性,除了911後格老帶頭減息,記唔起有咩重要會議?) 目前市場共識係首輪大約有五千億美元QE,之後再視乎數據表現、承諾購買額度以及通脹表現作掛勾。FT形容第三者威力有如中子彈,正是由於有「目標」等於沒有「目標」,通脹何時回來根本難以說準,因此亦有最大機會推高股市再升。(看今天恒指升五百多點,大約是市場已Discount這個結果!) 但矛盾的是,既然市場早已傳聞這個「通脹為本」的政策目標,加上有聯儲官員公開鼓吹,市場又豈有不知之理? 正如前文所言,無論係日本央行、英倫銀行抑或歐央行,以至一眾以中國為首的新興市場都一早知美國「司馬昭之心」,QE2又豈會如此容易收效? 像KC所說,聯儲局要製造通脹預期有結構性優勢。在「人類歷史」上,唯一有紀錄的QE是90年代的日本,不過當時經歷泡沬爆破,加上嚴重資金外流,加上金融銀行體系極之腐敗,央行製造的資金如泥牛入海。 但今天的聯儲局會再次犯同樣的錯誤嗎? Buy on rumor, Sell on f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