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3月, 2016 起發佈的文章

梧桐知秋

圖片
中環人明言內銀業績,上頭說了就算的。 的確與其逐一比較,抽這間盈利增長最好、那間息差收窄最大,另一間撥備增長最多、某某銀行不良貸款比率上升最快,倒不如償試在盈利、派息、不良貸款比率三大範圍,劃三條線。 三條線底下,既反映三大主線,更似乎盡顯協調的藝術; 首先盈利方面,賴理來之不易,抑或幾乎沒有增長,上頭第一條底線正正是全年盈利不能倒退。 為什麼? 因為盈利牽涉第二線主線-派息,從中、工,交等觀之,上頭第二個指令似乎是派息比率不得低於三成。 到第三點不良貸款比率,儘管高盛指,實際坐九望十一;里昂、瑞銀等提及一成是入場費,摩通預測是7%,上頭對不良貸款比率2015年度配額是盡量不能過1.5%。 至於撥備覆蓋率、清一色在153-156%,似乎都反映,是倒迫當局肯定要將紅線降至120-130%以內。 三大主線連成一體,載滿可能是內銀遠比預期穩健的中國好聲音,背後卻是可能是,國大好、五大好,市場即使相當,為什麼盈利表現亦完全一樣? 難道姜建清是田國立條虫,而田國立又完全摸透建行的心? 基於被投資者形容為盈利及壞帳配額指標制度實行,要判斷內銀業績,難度及複雜程度有如驗屍。 但簡單而言,大數背後,股本回報兩成好日子俱往矣,撥備幅蓋率三倍以上成為歷史,以工行為例一跌50個百分點,怪不得要修修訂訂,下下調調吧。 業績不再留意官方的不良貸款比率數字,取而代之,已從逾期還款數字,行業貸款比重,及該行業營辦狀況,再加一個利息幅蓋率假設,去計內銀實際壞帳問題,結果不言而喻。 在三大主線共識底下,2015年業績出現一大共同驚喜:此乃「梧桐樹平台」呢5個字。 作為外管局旗下新成立投資公司,而同一時間幾乎劃一新持有幾大內銀0.4%股份之內,國家隊加碼增持之說不徑而走。 「梧桐一葉落,天下皆知秋」,古人認為梧桐能「知閏」、「知秋」、今次由梧桐樹平台出手,莫非已知內銀入市最佳時機? 目前未知、係外管局因為外儲大跌,需要重整投資組合、保持穩健增值投資,定係會同匯金公司、中証金聯手,為國家隊持倉進行管理、甚至係為中國版盈富基金鋪路。 當然,錢是中央,銀行亦是中央,沒有什麼是沒有可能。 但外管局部隊的冒起,與其視為吹雞炒上題材,更令人聯想當日,人行、財政部為管理國家投資爭至頭破血流之局。 早前,一度有消息指,阿爺要重組國有投資架構,...

熊市假期

圖片
復活假期後,熊市假期是否同時完結,大、中、小熊兒再度復活,市場尤為關注。 的確,一直以來直死不渝,堅定不移唱好股市的瑞信,牛市策略師亦指,種種跡象由一月底位情緒擺動構成的技彈市,或已屆尾聲,與其義無反顧再入市,倒不如前行觀望靜候機會。 反之,德銀既認同技彈已告盡頭,但同時提出,第二階段升市行將出現,觸發點來自一、二月份工業利潤。 事實,一個形同被遺棄,過往毫不重視數字,在市場渴求真實利好證據下,被捧為下凡間的仙女。 如果工業利潤理想,代表經濟改善的話,市場忽略市場有Front run呢回事;而如果央行政策繼續善意寬鬆,等同支持全球股市有力再上的話,曾經何時,個多個月前,國際投資者對央行技窮,政策走到盡頭討論還言之鑿鑿。 擦牙要用牙膏,等同央行一定要寬鬆,成為別無可選的生活一部份。 學星展話事底,央行關易過,盈利關難捱,如無意外,業績期結束後,才是盈利預測下調周期的開啟。德銀反主流意在在備受考驗。 看看國壽,盈利大數過骨,但細數充斥沙石,里昂用壽哥做例子,認定壽險股未來兩年氣數已盡。 人保今講解內地債息的一番話,鮮有地老實,亦道出保險股業績後沒有好結果的現實; 君不見,內地債息跌至兩至三厘,但內地險企今年假設回報仍然維持於5.25-5.5%,過份「離地」之餘,更重要是去年底,今年初大堆分組產品,回報動輒四厘以上,事到如今,會否賣一份,蝕一份,年底或有分曉。 央行非常規政策,盈利影響由銀行蔓延至保險行業,已屬鐵一般事實。買內銀收息,但有內銀卻不斷嘆息。 業績前揭序,大銀行或受制於國家大股東取態,但觀乎個別城商銀行,內裡沙石較險企更為之多。 鄭州銀行6196為例,盈利升三成六,撥備多一倍六,無問題!! 更報表內應收款項一欄,證券公司管理投資產品由涉及17億,急升至31億,金融機構理財產品應收帳款,由2億變8億。 徽商銀行亦然,不理盈利,不看撥備,看看資產負債表一環,理財產品權益資產年內急升17倍,投資應收帳佔總資產比重增至36%,高盛之前提到,貸款之外,資產質素惡化,令其理財相關產品問題不幸言中。 投資者是聰明,不然的話,近日公開招股個別中小內銀,豈會嚴重認購不足!!

混淆視聽

圖片
如果因為總理未有明確公佈深港通內容而令股市下跌,理由相當牽強。 事關從周初開始,博鰲總理發言,根本不應該借為深港通炒作借口。 兩年前屬於突而其來,但深港通即使今日開通,已形同基本常識。 高盛對近月股市形容為低質素反彈,實在為肖為妙,炒低殘、由一批低盈利質素股份帶動、輔以央行異常合作,但過程當中,幾乎從來未有涉及憧憬經濟回穩、盈利復蘇八隻字。 上至主席,下至中央智囊,既想經濟保底,又要改革,而結構改革成為所剩無幾內地推介題材。 套用前英國金融監管服務局主席端納,結構改革四隻字或需要全面禁止使用。他提到,無論新興市場,成熟市場出現濫用結構改革這名詞,而根本上,結構改革涉及所有範圍,所需要改革部份對其它範疇構成抵觸。 一、二月份是迷失期,踏入三月份,全球似乎陷入混淆視聽局面。 寬鬆,負利率、有作用嗎?日本由2001年起QE,至今日本央行手持十年期以下公債全部負利率,但十多年來,有六成以上日本人不認同貨幣政策救經濟之說,反之國基會阿太拉加德竟可以公然表示,沒有歐、日負利率,全球會更差。 央利決定原本乃建基於,經濟數字及市場資金狀況,惟近年馬首是瞻於市場,而市場走勢卻繫於央行政策取向,兩者互相依賴底下,其實市場價格才是最終話事人。 市場好,股市好,更少人會擔心經濟、盈利,市場跌,即使經濟未有異樣,但已猶如世界末日。 要左右市場價格,或者就要學會混淆視聽,公司業績不足以決定走勢,而是在於分析員會否使出混淆技倆,將咸魚包裝成為海鮮。

中國奇跡

去一轉貴州,就可以得出中資股可以有兩成升幅,口痕友話,麥格理分析員應該早多兩個月前去,咁可能得出國指有四成潛在升幅,肯定仲爆。 睇完九頁紙報告,形容貴州係「經濟奇跡」,真係「有圖有真相」,影晒高速公路、開山起隧道、仲有高鐵,貴州在在複製中國發展模式: 「固定資產投資」。嫌唔夠Juicy? 唔緊要,比多一個大數據中心、同埋安老概念,仲唔爆! 但有趣既係、即使睇得牛,麥格理都提出一個殘酷現實,就係貴州修橋起路成本平均高出全國三倍! 原因簡單,貴州位處高原山區,平均海拔1100米,素有「地無三里平」之說,可想而知,基建項目成本高,收入低,這種過去依靠地方政府投資推動的舊方式,連麥格理自己都話,單靠基建投資,經濟增長根本難以持久。 其實麥格理報告,係典型先有結論,再去找證據證明自己論點,結果「論證」過程毫無說服力,對中間出現的「反證」又完全置之不會,最後隨便「貼上」一個結論,就係中資股有15至20%升幅,Job Done! 分析員眼見大市反彈、當然不能不轉軚,努力找個理由情有可原,但完全不理會賣豬肉,及做鋼鐵,在升市底下大爆違約,其實債務危機己經逐步成真! 在周日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前人行副行長吳曉露,同FT 主筆馬丁.沃夫,就中國債務問題,有一場辯論,吳曉露認為中國債務水平,國際間仍屬偏低水平,更重要是中國政府並無外債。 但馬丁.沃夫顯然唔同意,按FT估算,中國總體債務相當於GDP 2.3倍,高於希臘2倍,最令人擔心是企業債務風險,已佔GDP 1.6倍,而且上升速度之快,由05年佔社會融資總量5%,一度飊升至20%以上,已遠超過股票融資。 高盛雖然幫口,話中國信貸風險可控,至少資金外流減少有幫助,不過有調查就指,債務問題相當集重於「殭屍企業」,有大約三分一上市企業的債務,至少是資產的三倍,隨時變成計時炸彈。 所以當小川行長星期日表態,指中國企業負債水平偏高,正在增加經濟風險,至少是罕有有高層表態承認債務問題。 至於他提出以股權融資轉移風險,經濟學上的確無錯,可惜係小川行長實在不太熟悉自己的股民,結果要人行連夜、繼樓市加槓杆之後,再次為自己言論澄清,可能真係連佢本人意想不到。

賖數

圖片
去年內地樓市儘管相對低迷,但觀乎多間已公佈業績內房股,盈利、毛利、要升得升,賣樓目標部份超標。 從這個角度,內地樓市好與壞,也許跟內房股業績沒有扯上太大關係。 撇除盈利大數有水份數字,營業額稱得上較乾淨; 以中國海外、華潤置地、碧桂園及富力,四間已公佈全年業績內房作例,營業額升幅介乎7-33.7%,惟有趣是,營業額升的同時,應收帳升幅更大,又或者,營業額升幅越大內房,應收帳升幅更加之高。 以潤地為例,全年營業額上升一成半,期內應收帳升幅百分之三十三。 但經典莫過於碧桂園,2015年多做69%生意額,期間應收帳升幅急增至70%。 內房應收帳,當中一大部份來自向買家提供的付款信用期,簡而言之,可以理解為先買後付,你買我單位,錢稍後俾、當作「些數」,但我先入帳,而去年樓市不振,唯獨內房生意額增長依然,多少乃建基於容許買家稍後「找數」有關,在在值得關注。 不同內房提客戶提供的信用期亦不同,介乎三十至三百六十五日不等。當中潤地較「均真」,買家信用期三十日,意即買樓後三十日內要「找數」,不然的話,公司會列作呆壞帳處理。 從潤地去年業績,一年內應收帳額升幅仍然達33%。 信用期最長是富力,但僅限於若干寫字樓單位。最進取,或彈性大,必屬碧桂園莫屬,信用期一至六個月不等,翻查碧桂園來自物業銷售應收帳,全年急升七成,至147.6億人民幣,當中逾期90,至180日內應收帳上升三成多,超過一百八十日至一年內未「找數」,更急升88%。 難怪分析員指,該公司賣樓收益,有幾多真正有錢可收,在在成疑,而按其它房企,甚至會計準則,過期半年或收上要作出撥備,「老碧」最少要撇涉及8億多,內房賣樓,內房業績,是否形同一場谷數入帳的數字遊戲,不得而知也。

步步為營

圖片
長和系公布業績之前,恐怕無人事前會估到、今次焦點居然是放在派送的1113身上。 有參與兩個分析員會議的大行話,由於係由1號先開,分析員除了想知英國單合併點收科外,更多已經急不及待搶問1113到底日後發展焦點及資金管理,點知小超人全部都話要留番下一場先答,可想而知到底分析員真正關心係邊處。 可能大家都適應,長和兩間公司已經步入小超人年代,有分析員想問長建日後會增加派息定保留現金,點知小超人「Mean」到,話如果答你就會無左分工,仲話違反晒所有企業管治守則。聽到個分析員都呆左。 最慘係超人唱得樓市太淡,表明地產業務要步步為營,以長實過去兩年只是增加一幅土地儲備、內地更是四年未有投地,充分反映集團取態保守。 分析員會議上,小超人都表明會繼續嚴守紀律、等待低價買入土儲機會,目前無意進行資金管理釋放價值,暗示不會回購股分。 雖然集團已鎖定逾二百億賣樓收益有待入帳,盈利有保證,但以長實低至5.6%負債比率,有大行估計今年、甚至可能變成淨現金公司,對地產股是相當不可思議。 美林直指、在資金管理運用上,長實或令投資者失望,需要比管理層更有耐性。大摩亦認同以股息率只有2.8厘計,跑輸大部分地產股。 未有投地之前,長實有意進一步染指回報穩定項目,小超就話,早前競投失敗的倫敦機場項目、為例子之一。 但美林批評投資機場的構思,已經令投資者相當混亂,亦有違集團內部分工的安排。 與霍大班「做世界」唔同,Victor不傾向做大Deal,反而更傾向透過市場空間搵套戥機會,表現在無論在地域上、匯率上、甚至政治風險上,都係喺最安全既空間,搵最大既利潤。 過去幾年,長和同長建憑搵「YIELD GAP」,為整個集團增值不少,公平講其實小超人分工係做得唔錯,不過呢一套可能都未必長食長有,好似長建一個主打市場澳洲,就因為中資過分狼死,搞到連軍事敏感既「達爾文港」,都落入中資手中,結果而家要全線落閘。

何堪再摘

圖片
種瓜黃台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尚自可,摘絕抱蔓歸。 李嘉誠引用一首唐詩「黃台瓜辭」,份外帶有味道。 誠哥對香港情況,未來前景,多次強調一句:「大家唔好損害香港」,「大家」兩個字在在可圈可點。 誠哥多次被問到特首連任,相當避忌,僅僅兩度重複:「知佢好Try Hard」,更令人相當玩味。 翻查網上對Try hard有以下解釋: A person usually of little talent who tries hard, especially through imitation, to succeed, usually to gain fame or popularity. 被多次問到旺角,李生大聲說了兩次,旺角事件值得從政人士思考。 有別其它巨賈,誠哥不罵旺角中人,更似矛頭反指金鐘人士? 重組後首次全年業績,李嘉誠多一分輕鬆,但更帶多三分審慎。形容李生忽然變淡,暫是充當大淡友屬不為過。 步步為營、小心、不搶地之餘,廿年最困難,差過沙士,印象中出自李生口中實為歷來首次。 由上次講「生意難做」,變成廿年最差,如果信超人前瞻及預視能力的話,實在需要加倍審慎。 面對逆境,或實現目標,Try hard是構成貢獻,抑或破壞,值得思考。 也許,引用誠哥說法,做大利大家事情更來得簡單而明。 首富發表回歸以來最看淡言論,需檢討的,事到如今,似乎肯定不只穆迪。

夠照

圖片
世上那有一個市場,三月未過,卻敢保證全年增長,不會低於某個定點水平? 中國!! 李克強年度中外記者會,白一點,尤如中外經濟定心丸會議,增長大有潛力、不會硬著陸、改革依舊、開放如常,定調重彈的同時,李克強算屬於最少近十年來,唯一一位向外公開拍心口保證,增長必定達標的領導人。 領導人一言九鼎,既然增長不成問題,既然有增長、有改革、壞帳問題如常處理,利淡因素煙消雲散,中國股票應該買、中國貨幣應該升、新加坡搞MSCI中國指數衍生套戥工具,注定失棄。 疑問歸疑問,中國要保增長,幾乎是篤定百分百必然實現的任務。首先貨幣寬鬆,而強調利率走廊的建立,過程之中在在可以進行某程度上減息。 更重要是財赤目標擴大。兩周前,總理將全年赤字目標由2.3%調高至佔GDP 3%。高盛計算,撇除其它因素,純粹計算開支及收入部份差距的話,赤字比率今年實為3.2%,有趣是,3.2%赤字比率其實比去年實際3.5%為低。 外界忽略,我國有三萬多億財政儲備可為經濟作出緩衝。而從過去一年每年情況觀察,財政存款越被取消,越是代表貨幣寬鬆,財政擴張,而去年全年增長之能夠有6.9%,按高盛計算,正正是當局額外動用7400億人民幣財政存款所致。 按照今年收支預算,以及廣義貨幣增長目標,官方3%赤字率,暫時僅代表需要向財政存款提取4400億,金額較去年少,換句說話,即使要多動用近3000億,實際赤字率只會跟去年水平一樣,意味經濟一旦有任何冬瓜豆腐,中央財政儲備「夠照」,莫說6.5%,要7.5%難度依然不大。 如果股票表現建基於經濟增長的話,中資股也許升勢未完。 相反如果中資股更長遠前景繫於改革的話,也許興趣過後隧道仍未見盡頭。 要金融市場改革,註冊制卻被消失、要去產能過剩,淘汰行業,卻堅持下崗工人不能多、要國際化,卻抵受不著貨幣下跌,總理6.5穿底impossible論,此時此刻,引申是更多Mission impossible!!

安邦

國際市場近日流傳一句口頭禪: 天不怕,地不怕,最怕遇上中國安邦。 十二年前成立,資產聲稱八千億人民幣,冒起速度之快,也許能夠登上健力士記錄,安邦至今仍然神秘,但國際併購市場已份屬一股巨大,而又耐人尋味勢力,十八個月內,全球五大洲併購規模已經超過二百三十億美元。 強國人作風見怪不怪,但真正觸動國際併購界底線,在於安邦為首財團忽然提出以每股76美元全現金收購喜達屋Starwood,以圖阻止萬豪早已提出、並鐵定於月底表決之交易。 萬豪對喜達屋相當上心,一旦成功收購,即時成為全球最大。 安邦財團提出作價較喜達屋上周五收市有近8%溢價,也遠較萬豪當時提出現金加換股的作價高,是否擺明攔路,不言而喻。 寶能搞萬科,滿城風雨,但安邦搞萬豪,卻相安無事。 叫人諷刺在於,內地監管機構督促保險資企審慎投資,避免資金錯配,償付不足,但看看安邦,內地市佔率值僅4%,惟對外併購規模卻是國壽,平保之倍數計。 更叫人不安在於,安邦大量收購資金彈藥,來源不是保單,而是理財產品,去年頭三季為例,賣出保單產品僅454億人民幣,而同期投資連產品銷售卻逾510億,反而國壽,兩者比例是三十對一,三千多億保單銷售額,才有104億理財產品。 安邦長老吳小暉說過,收購要快且狠,尤對對待帳面值低的資產,但觀乎最新76美元出價,原來已達BOOK EQUITY十倍,回報不足五厘。 內地最防內地人走資,嚴限內地人在港買保險,但險資承造大量投資產品,以短線資金應付高溢價收購,難道不是更要防嗎? 擔心走資,又呼籲民資投入經濟,同時間近月內地企業連番天價海外收購,實在叫人百思不得其解。

龍頭

圖片
兩會未完,一場千億級別既國企改革,已經初步浮出水面。 講緊既係內房巨無霸既併購、本來一線萬科同中海外,已經係龍頭級別,居然不約而同,幾乎同日公布重大重組,消息相當觸目。 萬科由本來非國企身分,而家加入深圳最大國有獨資最大企業、深圳地鐵,「國進民退」意圖明顯,亦幫到萬科,成功擊退野蠻人「寶能」。 深圳地鐵資產值超過二千四百億人民幣、本身在深圳亦有兩個項目同萬科合作,加上銳意未來在15年,將鐵路項目由目前131個站,加建到2030年既371個站。 本身係深圳幫既萬科、搵到深圳地鐵合作,有好大潛質,將港鐵「軌道+物業」發展模式,應用到內地,大行都一致同意,可以提升資產淨值。 當然、目前持股24%的寶能,仍然係可以左右大局,包括在股東會上、會否否決深圳地鐵議案,目前仍然未知之素。 不過心水清BANKER話、寶能而家其實都「騎虎難下」,由於寶能本身持倉平均價,都達到14.7人民幣,如果議案否決A股復牌,寶能有好大機會有「爆倉」風險。 如果留意埋保監會主席項俊波、周末評論都相當強硬,表明社會資本進入保險業,不能將保險公司當做「提款機」,針對既對象,其實都呼之欲出。 對比萬科同深圳地鐵WIN WIN、中國海外顯然有另一個盤算。 中國海外去年銷售額有1500億、全國排名只是第五位,不單同萬科有距離,亦落後同樣為央企既保利地產,而且在四大一線城市布局中,中海外亦不算突出。 因此去年中開始、中海外已經四出搵合作夥伴,但一直都無成果,今次同中信合作,無疑就係中海外擴大版圖最大契機。 所以即使P Book 高達1.6倍,中海外仍然願意出價收購,加上交易不涉現金、換來就是中信長遠合作關係。 由去年招商局率先重組地產業務,到同日中海外及萬科出手,超級房地產巨企已經先後成立,瑞信話證據已經表明、房地產既國企併購趨勢會持續,下一個最中交建好大機會,會將中國房地產開發,同綠城中國重組。

中國外勞

金融時報做左一個紀錄片專輯,題目係「中國增長奇跡的終結」。 初時以為唔需要睇內容、都大約知道講咩,點知最後都幾有啟發性。 人口老化、勞工成本上升、其實呢啲問題我地都耳熟能詳,不過到中段有一個消息,就相當令財經界震撼,原因係、中國原來已經在「輸入外勞」!! 一聽之下,以為不可思議,以中國勞動密集的工業大國,居然要搵外勞? 但其實係個別工廠、用「黑工」方式,由越南輸入外勞,主要集中在廣東福建地區。由於越南外勞,計埋「黑工」成本,仍然較內地低一半,所以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如果問下有喺內地設廠既朋友、其實都可以了解,內地平均工資,由2008年1340元人民幣,倍升至去年超過3000元,漲幅超過一倍,成本實在唔輕。 而且現行勞動法、令僱主要解僱一個工人,成本相當之高,所以已經不止一次聽聞在內地設廠既外資,由於唔想承擔關閉廠房成本,索性一走了之。 所以當今個星期一、財長樓繼偉在全國直播中,提議修改勞動法,即時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微博上不斷「滾動」批評佢既文章、直指樓繼偉係反動勢力、代表資本家利益,意圖將工人綁喺血汗工廠上。 喺內地直接批評現任部長、可以話相當少見,而且微博未有要求「刪貼」,更加暗示,樓繼偉既言論,未必在國務院內部獲得共識。 平心靜氣分析樓繼偉既言論、其係唔係無道理,內地勞動法係過分保障工人,而且最低工資水平,以北京廣州為例,高達時薪超過2.8美元,雖然仲係低過美國及日本大約6至7美元水平、但考慮埋PPP物價指數調整,水平一啲都唔低。 內地要推行供給側改革,解決僵屍企業其實先係關鍵,但煤炭鋼鐵去產能可能引發數以百萬計下崗工人,到底中央、特別係習大大能否承受,顯然係真.考驗。 有明眼人提醒,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無再提勞資關係,只係話要守著失業率不跌,其實聽聞地方政府好有意見。個個領導、而家一心都只係想搶一千億專項基金,睇下可以分到幾多。 到底供給側改革、最終要邊個人「埋單」? 由最新人行擺明要求銀行為國「捐軀」,將債仔變成股東,只不過係再次犧牲內銀既股東,一齊陪葬。

宇宙最強

就算係宇宙最強,可以一個打十個,恐怕對著一場已來臨既「影院風暴」,都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葉問3內地今個月4號上演以來、消息多多,先係開畫一個周末就打破美人魚紀錄,短短6日就突破6億人民幣,更有網友爆料、話武漢一個院線既午夜場,每十分鐘可以開畫一場,而套戲足本係長105分鐘...... 仲要有圖有真相,明明小猫三四隻,就話全院滿座;明明一張三十人仔,報價就話200人民幣。做數做得咁明顯,太狼死啦,咪終於出事! 繼內地媒體爆料之後、連華爾街日報都放頭條報道,標題係「幽靈影院」,話二月分內地票房,達到十億美元,甚至超出北美2.5億,消息震驚整個荷李活。 跟據華爾街日報講法、內地影視界有一個不成文做法,就係誇大票房收入的宣傳效應,比直接賣廣告仲好。 華爾街日報睇到一分文件就顯示、以去年樂視製作的「消失的兇手」,樂視本身就使左一千萬人民幣製造票房,佔左套戲整體收入13%。 講左咁耐電影、到底同財經有咩關係? 當然無買1831既你,可能當花生戲咁睇,但一個葉問3既製作人一番說話,可能有更大啟發。 呢個製作人話、自己好懷疑,到底是在拍電影,還是成為幫一群高放高利貸既人洗錢。 內地既消息指、葉問3背後金主「快鹿集團」,就係率先提出互聯網+電影+金融既新模式。在電影上映前,將票房資產證券化,將收益預期由屬下P2P、眾籌平台籌集資金,更揚言未來會投資100億,發展呢種電影+既策略。 美林策略師崔巍點破左、呢種運作模式,好多時都涉及上市公司層面。投資者以低價買殼,之後高調宣布巨額投資電影,同時由場外集資,包括以P2P或理財產品、以年息八厘籌集資金,人為推高票房。 後面當然就係收成期、由於票房理想,上市公司股價水漲船高,大股東就可以賣股套現。 關鍵係第三個步驟、當大股東場外配資,大額賣出理財產品,無論係透過眾籌定P2P,買家好可能都係一般投資者,結果又損失慘重。 正正係呢種「Other People Money」既概念,同「首付貸」一樣都係增加槓杆,如果唔及早打擊,後果可以同樓市股市泡沬一樣咁恐怖。

首付貸

圖片
去年兩會代表聚焦股市,政府工作報告幾未無提過樓市; 今年焦點、反而全數落到樓市身上。 澄清樓市「加槓桿」言論、強調「因地施策」後,人行副行長潘功勝透露,正與住建部及銀監會等部委,研究一線城市樓市政策,解決樓價上漲問題。 他指正準備規範房地產企業、和中介機構參與金融業務,又批評「配資」及媒體炒作,影響市場預期。 其實排查樓市「配資」並不限於深圳、報道指北京市金融工作局,亦正摸底高槓桿房貸的情況,有「首付貸」產品亦被叫停。 但內地不少置業網站,仍顯示有提供相關產品,標榜一分鐘批核,更列明貸款額可達總樓價一成至兩成。 統計顯示內地至少有、664家P2P平台提供房貸產品,槓桿比例高達「一比十」,甚至無限槓桿。 可能因為受過去年股市場外配置慘痛教訓,當局今次好快已經叫停P2P同中介「首付貸」,叫做反應快左,不過有地產分析員話,如果咁快就將樓市過熱定性為泡沬,其實並非好事。 雖然話深圳樓價過去一年、累積升左超過50%,官方媒體更多番警告,稱30%交易都係投機性。不過美林報告其實都相當公道,指房貸在深圳佔總貸款額大約是近23%,雖然高於全國15%水平,但都未算偏高。 留意當中係唔計場外部分、不過中介龍頭鏈家網都指,佢地借出既貸款總額都不過是29億人民幣,未算偏高,相信加槓桿情況,仍然可控。 有中環人講、要炒呢轉內房翻生,與其將焦點放到內房股,不如考慮買內房債。今年頭兩個月,發行人民幣債券內房商就籌集了近800億人民幣資金,係去年同期既四倍。 以萬達商業為例、一批2020到期債券,過去三個月回報達到11%。武漢為基地既南國置業,回報率亦達9.9%。 對內房來講、發行人民幣債亦係一箭雙鵰,一來可以避免因為人民幣急跌、引起借美元債既匯率風險,同時內地大型企業借款息率仍然偏低,以龍頭保利地產為例,發行5年期債券利率,只是2.96厘、仲平過國開行發行既債券八點子,有「平錢」,點降唔借? 官方而家因為媒體炒作,表面上擺出要壓制樓市風險,但其實「骨子裹」,更需要係透過推動房地產市場、帶動內需。 何況二、三線城市,目前庫存問題仍然嚴重,佢地佔總銷售比重仍然多達七成,特別係四線城市去庫存時間,平均仍然長達18個月,部分更要五至十年時先可以消化,交銀洪灝更警告,連同未動工建房的影子庫存、高達100億方米,如果政府錯判形勢,突然一收、恐怕真係...

殼股

國際資源舉行特別股東大會, 表決出售礦產方案。普通一個提案未必有好多本地媒體關注, 但中環一眾banker及併購界人士, 都昅實今次結果。 由於ISS同Glass Lewis之前, 已呼籲股東反對, 加上基金股東之一Blackrock貝萊德, 罕有提出公開質疑, 可以話係破天荒動作, 但最終議案在41%反對, 58%讚成下, 通過議案。 國際資源賣礦產, 點解會有咁多關注? 其實同我地最近講完又講、都要繼續講既賣殼活動、以及現金殼公司, 好有關係。 1051在一九九四年上市, 前身分別叫做星光數碼動力、之後又改名做信用卡防盜, 之後就係智富能源金融、多番易手,變成而家既國際資源。 到舊年11月, 公司突然宣布向主要股東, 出售佔收入比重99%的唯一礦產, 取回10億美元資金後, 就會成純現金公司, 即是一隻「現金牛」 近日監管機構, 對賣殼活動高度關注, 國際資源今次變身殼股, 就引來貝萊德公開批評, 亦令國際市場更關注, 本港企業管治水平問題。 翻查紀錄, 作為全球最大基金管理公司之一, 貝萊德過去20年未試過公開批評自己既投資, 今次事件突顯出, 本港己成為內地企業借殼上市, 以避開新上市申請種種規定。 跟據上市委員會數字, 2013年只有5宗「逆向收購」個案申請, 到14年增加至13宗, 去年頭七個月, 數目更爆升至25宗。 財爺已經預警, 會檢討上市監管架構, 但到底中間點平衡自由市場原則, 以及保障投資者利益, 似乎中間都有幾大灰色地帶。 值得關注,係貝萊德亞今次有派出亞太區企業管治團隊主管出席股東會,已經在會議上提出質疑,其實不論貝萊德, 或兩大諮詢機構均質疑交易缺乏公平意見和市場估值, 董事會亦無法提出合理解釋支持交易。 如今內地叫停註冊制, 七百幾間已經遞交上市申請公司, 唯有將上市地轉移至本港, 買賣殼股肯定有增無減。 以一間主板淨殼公司價格達五、六億, 當然遠高於幾千萬上市費用, 但問題係好多內地民企目前為止都無法滿足上市帳目要求, 唯有尋求買殼。 有上市委員指出, 雖然委員會內部都知道問題所在, 但在現有上市規則下, 好多申請都符合條件, 根本好難輕易否決。 作為散戶, 搏公司賣殼賺一轉, 無可厚非。相反貝萊德就較著眼長遠利益, 但作為前線監管, 388要保障股東權益, 避免大股東「掏空」...

雄心

圖片
有多年出席兩會代表表示,兩會開幕前霧霾嚴重、與去年天朗氣清比較,有好大分別。 由黑資源價格爆升、鐵礦石價格單日破紀錄大升兩成、到恒鼎爆升,以及一眾煤炭股表現,其實已經解釋晒一切: 就係調結構、去產能,已經變成口號式。瑞信陳昌華已斷言,增長及供給側改革兩雙矛盾下,結構性改革肯定放慢。 由習大大首場、就到黑龍江代表團會議,特別關心煤炭業發展,甚至仔細到查問產量及採量,用筆記記下煤炭行業轉型困難,識得國策解讀,已經即刻轉頭追買煤炭股啦。 舊年黑龍江GDP增速、只有5.7%,全國排名倒數第三。由於煤價及鐵礦石價格大跌,多個東北省分GDP增長都跑輸全國,部分更出現負增長,中央真係可以坐視不理? 交銀國際洪灝話、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由去年15%下調至10.5%增長,表面係大幅降低,但政府主力的公路及鐵路投資、繼續保持1.6萬及8000億規模,並唔見得有所放慢。 兩難選擇,要改革? 定要增長? 大摩經濟師形容,是困難決定,相信要保增長,政策要進一步加大力度。以今年增長目標定在6.5%至7%,是偏高,相信中央會加大財政政策多於運用貨幣政策。 更令人意外、是工作報告不再「雄心壯志」。德銀話,過去有寫入報告內容的人民幣國際化,以及資本帳開放,均不再提及,反映在資本流出下,中央對資本帳開放更趨審慎。 瑞信同意、政策取向明顯由創新改革轉至重視監管及風險防範,資本帳開放步伐將會放慢,深港通可能要等更長時間先會推行,供給側改革論調亦變得温和。 值得注意係今日公布左外匯儲備數據,跌幅顯注收窄到不足300億美元,比預期好,但代價好明顯就係資本管制。 外管局雖然公開否認落閘、但任何渠道可以將資金調出國外,都已經「此路不通」。 我地跑開兩會同事,都提出今年要解讀總理工作報告,重點唔在有啲咩、而係無左啲咩,好似無左註冊制、無提人民幣國際化、資本帳開放,金融改革顯然已經放到較低層次。 金融時報提出、資本管制雖然可以買時間減少資本外流,但中央如果唔能夠攞出處理殭屍企業決心,中國將再次失去,向全世界恢復公信力既機會。

再論新三板

若市場發展換來是牛鬼蛇神充斥,添一批視監管如無物,橫行無忌,多一分市場混沌的話,該等市場發展,不要也罷。 昨日,新三板議題引發的市場質素,衛生系統裝置討論,歸根究底,近年市場種種事情,已令更多市場持份者到達屍無可忍之極限,人到最後關頭,寧要生命,不要財富,也許套用現在股票市場,關鍵時刻,更多人選擇制度與質素,懶理融合、機遇及升幅。 證監會及港交所水火不容,皆因在判斷內地市場融合命題上,有截然不同假設及結論,前者是防衛,怕素未謀面國家大媽、大戶令本港市場質素變得難以監管。 後者是進取,由頭到尾相信有國家就有商機。 數字顯示,去年四月至十二月底九個月內,證監會按證券條例及相關法規,對上市公司展開調查宗數118宗,九個月數字已平14年全年,較13年更高出37%。 同樣是調查,港交所資料顯示,去年按上市規則展開調查宗數僅得52宗,較14年少八宗,比證監會表不同標準做的調查少超過一半,涉及公開譴責僅僅5宗,警告數字更按年大減64%。 也許先入為主,預設立場,上述數字就證監及港交所執行規例輕重及呎度鬆緊之分,實在太過明顯,香港監管制度絕不是中式家長制,但既使奉行披露為本,也不容上市公司個別任意胡為,視制度如無物。 盈利表現難定公司質素,曾幾何時,漢能亦被捧為盈利潛力亮麗。觸發證監會鷹派當道,觸發點是內地奉行的市值管理,在港相當熾熱。 數字上,創業板去年上市新股,平均首日升幅7倍,一三至一五年間,整體市場而言,半年內升幅一倍股份有860家,升幅六倍股份139家。 今日創業板如是,明日新三板後果難言。 基於假設魚池混濁,排污之餘,香港市場或者要一位裝置隔渣系統,披露為本依舊,但把關似乎要由交易廣場,移師長江中心。 十幾年前,三人小組就早拍板上市審批權易主,事隔十多載,當年阻力似乎大不如前; 一,港交所太進取,太想從量著手推廣市場,更客易予人角色衝突之感、 二,港股或上市公司「個底」較之前更花、 三,李業廣早已不在其位,當日不是他力陳董特首,證監早就負責審批上市。 港交所及證監會不久會就提升上市質素做聯合諮詢,我係港交所,倒如不拱手相讓審批,唯有證記安心,任何新三板,新九板大概會如魚得水。 再者,市場活動優劣個別心照不渲,由它事事管,有鑊由它背,聰明如小加,為什麼不懂?

第三板

圖片
你未必同意李小加話,港股市場質素要靠打開「出口」、而唔係提高「入口」門檻。更加唔明白佢口中所謂以「第三板」,倒迫市場改革既理據。 但至少要佩服佢肯公開承認、自己個場入面,「老千股」、「僵屍股」充斥,你估中證監老總敢唔敢認? 其實如果你夠細心、你會發現小加過去一段時間,都避開談點樣改革創業板,而家終於明晒,根本就係因為有太多「既得利益」,令佢一早就有放棄之心,而家反而提出「第三板」市場,目標就係做大「第三板」,令創業板自然死亡。 捨難取易,其實一向係人之常情,要加快「爛公司」強制退市,避免「僵屍公司」或「殼公司」長期滯留市場、拖累市場信譽,說來容易,但點制定? 用股價? 用盈利? 如果年年虧損就要退市、咁亞馬遜一早就消失;如果低過招股價就要退市、facebook 曾經長期潛水。呢啲小加口中既好公司,一樣難同香港結緣。 香港奉行披露為本、投資者責任自負本來就無可厚非,但現行披露機制最大不對稱,其實出現在大股東所謂「抵押股分」及場外對賭,透明度幾乎近零。 如果監管機構同意、大股東增持或減持股分係股價敏感消息,咁點解呢啲變相減持行為,唔需要向市場披露? 以911為例、當日由基金愛股變成地底泥,咪又係因為大股東財政出事? 唔好諗著呢啲小問題只出現在小型公司、強如700 騰訊,大股東馬化騰個人持股及場外對賭,一樣幾次試過令股價大上大落。 David Webb就將焦點放到空殼公司根源,形容李小加建議設「第三板」改善市場質素,根本是治標不治本,就似一個村落排污系統出現問題,交易所不是設法維修系統,而是另外去挖一條糞渠,最終令病毒蔓延。 他提出應更改上市規則,要求上市淨現金如果超過淨資產50%,就要強制將多出部分、派予股東,變相禁止現金空殼公司。 當然,要修改上市規則,亦有好大限制,不是容易的事,亦未能全面針對賣殼活動,新股東購入主要股權後仍然可以注入大量資產,變相成新上市公司。 或者好似今早開市埋位咁講、「第三板」或者有得搞,但改壞名、就好易出事。 而代表金融界立法會議員、亦不同意第三板構思,批評李小加自把自為,指「第三板」風險太大。 面臨上市審批被「削權」,今年成交亦不看好,德銀指即使推深港通,對港股成交及盈利貢獻不大。 而商品和定息產品等新戰略、更加遙遙無期,估計2018年前都不能落實,大和亦認同此看法,相信至...

公信力

圖片
陶老爺評論穆迪下調中國評級展望,形容為Late-comer,純粹跟隨行家做法,屬有錯誤。 翻查記錄,三大評級機構中,穆迪為首間下調中國評級展望,而且更是一九九九年首次, 標普及惠譽到目前為止,對內地評級前展維持穩定,而按評級機構慣常造法,展望一旦列為負面,十八個月內有機會正式降級。 中國少外債,就連近期企業亦回朝融資,降級影響在在影響有限,但適逄兩會,事事要順景,穆迪一出,新華社隨即作出三點反駁,包括; 一,穆迪代表一批慣性看空聲音、 二,穆迪缺乏眼光、錯解內地情況 三,世方評級機構早被質疑,權威及可信性成疑 穆迪繼索羅斯後,再被官媒垂青,說穿了,兩者可能正正刺中內地最敏感部位; 索老爺當日指,內地市民對內地政策不信任; 而穆迪今日亦提到,三大降級理由中,其中一項源於喪失政策可信性。 穆迪列舉中國Risk of a loss in policy credibility幾大觀察;包括政府去年干預股市,目的為求穩定,但代價是政策方向重點呈現更不明朗。 而以後,任何市場波動情況,及保增長等等短期目標,均會對多層次既定改革政策帶來無窮無盡考驗,穆迪明確提到,其中一個嚴重削弱政策公信力導火線,將會來自改革不能全面完成,或中途出現轉向。 穆迪是否不幸言中,不知道! 但過去一段短時期,改革行先,讓路予增長行前,供給側有跡象被需求側所取代,去槓桿任務,到現在變相鼓勵全民槓桿,最令觀察家擔心,乃來自樓市政策,難怪美林擔心會是去年全民股市運動另一翻版。 穆迪計算,政府債務佔GDP比例會升至43%,但其實用全國規模計算,負債佔GDP已由零八年160%升至240%,政府銀彈所餘無幾,樓市既然可以帶動經濟,鼓勵買樓前題下,一夜爆升隨之而來。 美林計算,銀行體系以外,單來自眾籌平台相關協助上車短期貸款,規模最少一萬億,一放就癲,部份零首期招徠,既然股市槓桿關係已錯綜複雜,樓市似乎不難幸免,現在大叫大嚷爆煲危機乃自討沒趣。 但斗膽預言,年內樓市政策一定會急剎車!!

三角矛盾

圖片
沈大師或者未必預測到人行突然降準、但佢有個觀察就好值得留意,就係周行長上星期出席中外記者會,突然提到去年811匯改或有不周全。沈大師已即時指出、財金官員肯公開認衰,原因只有一個: 就係目前已掌握大局! 當連恒生馮孝忠或瑞信陶老爺都承認,今次降準係意料之外,其他甚麼早已預期的大行報告不提也罷。反而值得注意係兩大淡友、法興姚煒及大和賴志文,都不約而同指出人行係捕捉了人民幣回穩的最佳時機,在僅有的政策「空檔期」降準,但如果咁樣就引伸到未來會全面寬鬆,似乎想得太多。 確實有趣、大行報告由之前主流傾向話,只會定向寬鬆,忽然一夜間180 度轉軚,變成「234」模式、即係減息降準無三次都有兩次,公信力似乎已經無咩人再關心。 法興將人民幣匯率回穩、完全歸功於周行長最近兩次表態,加上G20寫明無意將匯率競爭性貶值,更令市場深信不疑,但係咪真係政策轉向? SG有好大保留、認為今次只係「花言巧語」,人行真正要面對的「Trinity」,根本無解決過。 所謂既「三角矛盾」,就係指既要穩定匯率、又要資本自由流動、同埋有獨立貨幣政策,任何讀過經濟學都知,三者不能魚與熊掌共同兼得! 賴志文形容人行政策「亂晒籠」,其實某一程度更反映,是內地政治角力後遺症。國務院對外「要威」、就加快人民幣國際化,就唔理資金外流;相反當穩增長派抬頭,減息降準就出現。 其實小川行長某程度上,都只係可以周旋喺呢啲政治角力上,尋找自己既空間。 值得留意係、人行副行長陳雨露,在中美央行高端對話後表示,願意向紐約聯儲銀行,學習公開市場操作經驗,已經說明各國央行之間協調,其實已演化為有效實施貨幣政策的重要手段。 或者好似瑞穗沈建光所言、人行在G20上海會議後打「第一槍」,在在象徵所謂「新廣場協議」,其實有太多誤解,以為人民幣會重蹈1985年日元一樣作為強勢貨幣。 但實際上新協議是阻止聯儲局過度加息、從而引導美元走弱,令人民幣兌其他貨幣適度貶值、‎以解決「三重矛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