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9月, 2016 起發佈的文章

季結

圖片
第三季港股錄得09年以來最大升幅,更跑贏全球主要市場,說來諷刺,真正令股市在第三季起步,其實始於英國脫歐之後。 本來以為的世界末日未有出現,反而催生了一批「資金難民」:擔心全球央行繼續加大印鈔,全球債市率先步入負利率,日、英、德、澳洲國債息率均創新低,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跳升至13萬億美元的不可思議程度。 負利率之下仍然要買國債,投資者不是傻的、只是希望債市牛市可以千秋百世、令更傻的人接下自己的負利率資產: 換言之,看重的不是回報,是要求債券升值。 「資金難民」的另一個出路,自然是有回報資產,普天之下,除了新興市場,仲有好得過? 資金大舉流入亞洲,有回報、穩定派息的股分成為了資金竉兒,君不見一隻領匯長升長有? 不過展望下一季、不論高盛或匯豐范卓雲,都提出應該減磅。 他們都同意,第四季最大風險不再是源自中國,而是來自西方。更不明朗是風險相當密集。 先不說正在醞釀爆煲的德銀,美國11月初總統大選、之後到意大利12月就憲制進行公投,中間更夾雜英國開始正式展開脫歐程序的不利消息。 市場的確可以將超級星期三的電視辯論結果,當作利好消息,因為之前希拉莉實在出現一些令人不安情況,一旦見她台上龍精虎猛又有備而戰,金融市場就好似找到水泡,將短暫利好消息放大。 不過愈來愈多政治評論提出、以特朗普的一副毫無準備,亂駡一通,只懂將責任卸給他人的狂人,換作正常時期,老早就已經被選民拋棄。但何解今天特朗普仍有四成多支持度、可以同希拉莉叮噹馬頭? 其實都不用多估,一切與英國脫歐背後理由完全一致: 選民、特別是低下階層,多年來深受特權及富裕階層剥削,今天決定以選票來一個了斷。 這種民粹、反制度、反自由貿易反全球化的浪潮,其實已經席捲全球。你說他不理性、其實背後都是有計算行為,只是將不滿化成行動。 特朗普正是看中這種民粹主義抬頭,自己明明是成功商人,卻包裝成不滿現狀、不滿特權的為民請命分子。這點、無論希拉莉如何辯才雄渾,先天身分已註定她毫無還擊之力。 經濟學力對於這種鼓吹相當憂慮,今期就以封面還擊,指出自由貿易不單對新興市場民眾生活大有改善,對西方國家本身亦是大有好處,而且是愈低下階層、其實保障愈大。 以一個對40國家進行研究顯示,保護主義只會令最富有消費者,損失28%購買力;但對最低下階層的購買力,損害卻達到63%。 經濟學人引用184...

競爭力排名

圖片
難道最自由,就不代表有競爭? 傳統基金會全球自由經濟排名,跟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排名,前者香港第一,後者香港第九,頭十大危危乎也,級數重返2012-13水平。 查實,按總分計的話,香江小島最新獲得5.5分,跟去年一模一樣,四年來長期停留該水平,t更甚是十年來首次倒退。 自欺欺人的話,既可以說成為並無退步,但現實當然是不進則退! 世界經濟論壇算客氣,集中圍繞本港創新方法停滯不前,核心部份未有大量觸及,但有留意分項的話,評分之中的基本要求範疇方面,四大支柱類別,本港基建維持第一,宏觀經濟及醫療教肓排名上升,分別由十六變九、由廿九升至廿六。 核心基本要求部份唯一要跌,就是機構部份,下跌一級到第九。 機構部份分項內,不少涉及政府、司法、警隊、企業管治等範疇。其中,政客獲公眾信任度排名由19降至21、司法獨立排名由4降至8、政府政策透明度由3跌至4、可靠警隊服務一環,由六大跌至十五!! 在公司層面,企業董事會有效度,26跌至33、企業匯報標準由六變七,呢一批,套用學者說法,問題不在於創新,而是核心價值下移。 當然,有欠創新也許成為為官者擋箭牌,但核心歸核心,核心不保,一切變得更困難也。 /////

政治市

圖片
如果因為希拉莉一套紅色戰衣,精神爽利、辨論出色,而認定是刺激市場上升的主要因素,似乎未免低估市場。 不單止不應過早興奮,反而更要值得憂心,事關由現在至大選日餘下約六星期,環球市場是否意味已經進入政治市? 首場辨論後的民調,某程度上是各取所需,主流媒體話克太技術性擊倒,政治評論員反應各異,而網上網體反過來認為特朗普得分更多。 也許,今日之所以大多數認為希拉莉首場勝出,多多少少是歸功於投資市場反應,紅色戰衣一開聲,道期已由跌轉升,某程度上既反映市場太想希拉莉贏。 換句說話,就是太怕特朗普贏得大選。 美國預測大選準繩度近乎百分百的專家,近日反過來預測共和黨贏。套用當地評論界說法,2016美國大選,由始至終不應視為政綱及政黨之比併,而是建制與反建制,親精英主流意見及反精英主流意見之對決。 的確,政府多年來做出決定錯多對少,主流精英專家之所謂真知綽見,事後看來原來水準有限。 查實,特朗普錯在於只顧集中攻撃對手,但從來未有勇氣對共和黨的自我批判,事關今時今日不論美國以至全球亂局,很大程度上是小布殊在任八年鷹派復辟惹來的禍,而當年代表人物之一拉娒斯菲爾登為老Trump站台,某程度上其實向對方倒米。 老Trump形容當今美國經濟是"big, fat, ugly bubbles",矛頭直指耶倫,反過來會否更促使耶鴿媽盡快加息,以求完成宏願?難怪市場今日造成希拉莉必然勝出的既定事實‧ 政治滿載變數,毋須待希拉莉或特朗普勝與負。看看菲律賓,一個新總統足夠徹底扭轉中國於南海形勢,而當日圍堵我國工具之重中之重TPP,越南已明言會延遲表決,在希,特兩人早就表明反對底下,TPP可能篤定瓦解。

恥辱. 劏房

圖片
劏房盤越賣越細,由幾年前三百呎左右,到家陣百幾、二百。 如此荒旦現象,身經百戰卓伯德「老卓」形容為「恥辱」,歸究於政府高地價。 拍手要兩隻手掌方可成事,政府高地價之餘,發展商亦需有高樓價配合,呎價既然步入恐慌之年,發展商掛上配合市場需求之名,實際上純粹用面積,堆砌大銀票方面上車的假象,從目前速度移動,恐怕不久將來新盤隨時一百呎失守! 深圳地價及樓價天價,上月新拍賣土地之中,過半比底價高出一倍,比香港更激,一河之隔, 深圳一新盤六平方米,售價八十八萬人仔!! 事件愈鬧愈大,終於上了中央台、結果是涉及有問題被即時叫停。 深圳政府有勇氣推高地價及樓價,更有膽量叫停縮水盤,香港在在比下去了。 以升幅計,內地樓價比香港更驚人,惟至今為止,昔日溫總理什麼國八條、國十條等等,國務院層面打壓樓市仍然絕跡,背後源卡一個字--「驚」。 人人以為內地拍樓市再下行影響經濟,查實,人行貨幣政策委員黃益平一夕話,帶出更深層次信息。 按黃益平說法,居民槓桿正在不斷上升,觸發點正正是樓市,樓市一出事,槓桿引發的風險已由地方政府或企業層面,擴大至民間,可以說,牽連甚廣。 野村早前一個說法值得參考,該行中國分析師強調,槓桿與負債不能混為一談,意即槓桿雖跌,不代表負債亦跌。 看看內地企業及地地方政府,整體債務槓桿水平上半年似有改善,惟同一時間,全國負債佔GDP比重卻正在上移! 人行川長早前提過,內地居民槓桿水平健康,有條件再提升,在去槓桿保經濟為國策主調下,我國不知不覺已暗行桿桿責任轉移政策。 靠一個樓市,由原本負債水平健康的老百姓,接力頂上槓桿責任,你話,邊個仲夠膽高調要調控樓市?

民間疾苦

圖片
由Wall Street 口中說央行不明Main Street的痛苦,很諷刺吧? 不過確實真有其事! 作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Blackrock 貝萊德行政總裁芬克直接批評央行根本不明白「民間疾苦」,即是由低利率做成的壞處,包括存戶利益受損,甚至形成一股反政府情緒。 芬克形容、持續八年的超低息甚至負利率政策,令存戶受損,反而貸款人可以受惠。 而在芬克眼中,擁有資本的人先至成為受惠者,而對那些每日儲蓄、為退休作準備、為置業或者孩子將來的人,就造成損害。 而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一股反政府、反建制情緒,並直接造成一股因脫歐引起憤怒,以及一股因政治引起的憤怒。 芬克雖然未有直接說明,但指向的、正是反建制、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的特朗普現象。 由分離、到再次融合,環球央行貨幣政策又轉趨一致。 聯儲局周三會議維持利率不變、更下調未來兩年利預測; 日本央行轉向控制孳息曲線; 歐央行繼續維持負利率; 英倫銀行就估計會進一步減息; 在法興眼中,一切源於聯儲局的原罪:突然又轉向鴿派,令其他央行又有大條道理,可以繼續加碼寬鬆印錢。 彭博形容,低生產力及人口老化,己令環球央行束手無策,無法推高通脹、只能繼續維持低息。 就連一向鼓吹要持續低息的經濟學人,在新一期封面中,都作出了反思。 經濟學人指,由08年開始、央行營造超低息世界,效果已經到了極限,而且開始有負面效果: 包括存戶會被收費、 中央銀行家取代市場決定資金如何配置、 退休基金因低息環境,未來可能難以向退休人士支付費用、 銀行亦因息差受壓,反而更不願貸款。 經濟學人話,單靠央行已獨力難支,呼籲各國政府應盡早加大財政刺激。 面對聯儲局暗示,年內仍有一次加息機會,巴克萊相信相較傳統加息四分一厘,當局有可能只是加息十點子,好處是可以更靈活調整、及避免政策錯誤。 坦白講,以耶倫優柔寡斷、一切以安全為上的性格,應加時候不加息,只是希望可以有更多時間換取市場變化,雖然短期利率的確可以維持低企,不過錯過真正的防範時間,到通脹真正猛於虎時,市場就要面臨連串加息,到時格林斯潘口中的五厘國債息率,可能會一語成真! 到時所有人只會變成陪葬!

點陣圖

圖片
當年,伯南克祟尚透明度,引入「點陣圖」以不記名形式,寫下委員對利率走勢判斷。 曾經何時,對經濟師、利率策略師來說,鑽研「點陣圖」牽引出的含意,可謂粒粒皆辛苦。 但時間證明了事實,事至今日,「點陣圖」每一點,分析師形容,粒粒皆誤導。 由四、變三、到二,變為一;至於來年預示加息次數,暫時降至二,當日振振有詞每年加息四次,利率回復正常水平之假說,早就變成為空中樓閣。 債王格羅斯罕有為聯儲局決定動了真火: 原文引述他接受媒體訪問一句:「I'm choked with emotion and hardly able to speak」 債王之所以無言以對,並非在於九月不加息的決定,而是局內一而再、再而三,年內不下四次發放誤導加息預期。 的確,與其說數據決定一切,倒不如開誠佈公,承認加息與否由市況決定一切。 多間美資大行一針見血,認為年內老早具有加息條件,惟真正操生殺大權最後原來由利率期貨決定。美林宣言、利率期貨對加息機會率一日不升上五十或更高水平,耶倫一日無膽量加息。 難怪格羅斯猛烈批評、耶媽一方面發表鷹派言論誤導市場,言行不一;同時又已被市場「騎劫」,加息與否根本無關經濟數據事! 按此邏輯的話,難道數據全數超標,通脹壓力加劇,但利率期貨繼續零回應的話,聯儲局就是沒具備加息條件? 金融時報一篇文章近日質疑所謂央行奉行透明度之說,事實證明,近年央行越透明,對市場造成影響越見混亂。 而所謂照顧市場反應,最後可能是贏得了市場走勢,輸了聲名及公信力。 文章更提到,近幾十年最德高望重的唯一聯儲局主席,正是完全莫視市場反應的沃爾克。 今日,聯儲局仍然預期,長遠美息會升至2.875%,以一年加一次,市場開心又快上的辦事方針,最快要近九年時間,美息方能回復至局方目標。 而按銀行界有關美息加至一厘半,本港才需要跟隨的估算,也許,香港再次加息之曰,最快到要2019至2020年!! 資產恐怕是升完又升,唔好再問政府邊到搵地、以「資產難民」坐擁龐大現金,不論樓市、債市、高息股、Reits、公用股、甚至新興市場債,繼續瘋狂派對吧! 無眼睇了!

無限QQE

圖片
睇日央行公佈,有如處身市場理想主義共和國; 要買債,有買債、 要買股,有央行買ETF、 要通脹,家陣保證通脹不達標,一日不收入、 怕負利率,黑田未有擴大、 怕債息曲線平坦,黑田又引入YCC-Yield Curve control、 難怪,市場剎那反應來得正面,日股衝力一升三百多點。 但隨時間越多,事實亦越清晰,美元兌日圓未夠103已行人止步,並且倒跌,而日股期指場外亦回軟。 無它,央行文字燦爛堆砌背後,其實真正新錢流入市場不旦沒有增加,反而有可能減少。 日本央行今次,毫無疑問是走出傳統量寬框框,由釘緊貨幣基礎目標,改為擺明要踢高通脹,正因如此,當局亦因而取消貨幣基礎目標,以示通脹不成功,一日不收手的誠意。 但稍有留意的話,貨幣基礎變相可無限加大、通脹勢死踢上2%或以上,以要將十年債息控制在0或以上水平,三者存在根本上矛盾!! 最簡單,通縮持續,而要達通脹2%目標,政策上要加碼買債,注入更多流動性,但即時與債息曲線管理有所違背。 市場中人第一個反應在於,既要保通脹,又要控制債息,日本到底視邊個為首要目標先? 如果屬於前者,就抵觸後者,但如果屬於後者,結果暫時有兩個可行性: 一,變相實施債券價格管制,部份資金會轉投股市、 二,整個日本買債計劃,每月涉及水平有可能較目前80萬億為細,換言之,等同變相收水。 多間大行承認,日本是次引入YCC屬於新償試,照顧金融機構之餘,同時將長利率封頂,高盛之前得出一個頗一針見升研究結論: 由於日央行早已大幅介入公債市場,現在要進一步推高通脹及推高債息曲線,「兩推政策」關鍵,其實是公債供應數量。 假設日本不減買債規模,甚至潛在有可能增加,供應不變的話,債息就會跌,既然如此,央行其實某程度上向政府打一張牌,只要當局進一步增加公債供應,債息曲線管理辦法成勁機會越大。 換句說話,日本走出最大框框在於,財政及貨幣政策變相合一,互相配合。

挾息

圖片
中秋過後,市場疑團重重,觀乎市場表現,及美元走勢,投資者已提前Front ran聯儲局本月不加息。 美、日央行本周主導全球,但兩大央行再憑什麼政策決定, 始能再令市場進一步提升風險注碼?市場著重並非升與跌之結果,而是因果關係,因果搞不清,以為就會繼續糾纏不清,央行貨幣政策之失效,很大程度上乃因果關係糾纏不清所致。 離岸人民幣拆息繼續衝力射球,金管局一句資金緊張所致實在來得要命,解釋等同是「阿媽係女人」。 但資金緊張原因,恐怕明年中秋也搞不清真理由。 離岸人民幣拆息抽高,至今歷時一周,比去年大貶事件來得更長,更莫明其妙。 按銀行界說法,每星期拆息上升,每星期均出現新解釋。 人行故意挾息從而阻止人民幣貶值? 的而且確,拆息升了,人民幣亦持續上升,但從另一角度,正正因為緊張資金環境,才會逼使市場從現貨市場掃貨,並同時在遠期對沖。 惟該因素關係,又有解釋成為遠期合約溢價上升,反映炒家炒人仔貶值。 人行要撃敗沽空人民幣炒家,毋須動輒要一星期不斷在市場上下其手,或者,與其糾纏人行有否故意,倒不如再進一步問、人民幣流動性是否因某原因出現結構性緊張? 銀行界提出, 一:最簡單在於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持續外流, 二:亦屬於最重要部份,其實問題源於去年干預匯市遞延發生問題。 正如上次提,人仔去年大貶後,大量相繼衍生產品到期,投資者層面來說,需求因而上升。 更有趣在於,人行去年多次干預匯價,手法及工具之多,五花百門,當中包括透過外匯掉期形式進行,簡單講,情況等同今日干預,但一定時間後才正式找數。 而銀行界近期流傳版本,正正來自去年人行透過掉期市場干預,涉及相關掉期合約到期,人行選擇全數結清,而無再進一步續期。 但無獨有偶,今日多間中資銀行在市場大手沽遠期CNH合約,咁又會有咩聯想?

中秋遺禍

圖片
八年前今日,同樣是中秋佳節、雷曼迷笠。 八年後今日,繼續遺禍人間。 全球監管機構基於錯誤預期,疏忽管控,八年前危機一爆,現在個個防衛風險,大談逆周期,監管上的嚴密佈防,由始至終抵銷不了貨幣寬鬆政策所產生應有的作用, 伯南克對寬鬆貨幣政策至死不渝,歐、日相繼負利率政策,不足一年扭曲程度猶勝做兩輪QE,伯南克的執迷不悟,破壞力某程度上比雷曼十次倒閉牽連更大! 格老相反似個人,政治狂人之說,眾所周知,呼之慾出, 格老近日不斷提滯脹,從近日市場走勢表現,或有一定根據性。 債券市場近日買短沽長,日本情況尤為明顯,套用交易員說法,委實反映市場信通脹上漲,但市場亦同時堅信利率不會升。 有交易商關注,資金過去一段時間因尋求回報一面倒買入債券,截至九月初就有10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對賭十年債價仲會上升。 但資金過分傾斜、一旦市場預期有輕微調整,可能會觸發大規模撤離,引發「人踩人」局面。 華爾街日報話、長債價格反映市場定價有失效情況,除非是央行永遠難以達到通脹目標,又或是經濟永遠難以修復,否則就是投資者希望債價可以一直向上,令自己可以獲利離場。 摩通就指、目前資產價格飊升都是源於全球量寬,一旦市場預期有變,將可能引發災難式後果。 美林形容,由於歷時多年的風險錯配,投資者開始調整,更重點是市場有一班人等估計,貨幣政策走到盡頭,基建為主財政政策接力,估計,還有多五百億美元債券資金需要重新調倉。 中秋過後,日,美央行舉世觸目,以耶倫性格,息不敢加,但再力吹有加息壓力極考功力。

鬼船

圖片
南韓最大嘅貨櫃船公司「韓進海運」,申請破產,震驚整個航運業,堪稱係航海版嘅雷曼風暴。 呢單全球航運業史上、最大宗嘅破產案引發韓進嘅船隻滯留公海,「鬼船」遍佈全球。 巨輪沉没掀起嘅滔天巨浪、影響咗全球超過一半嘅貨主以及代運企業,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多個港口,因為擔心收唔到錢,已經拒絕俾韓進嘅船隻駛入。 超過50萬個集裝箱、貨值超過140億美元嘅貨物,被迫喺公海漂流,無法靠岸卸貨,部分船隻及貨物,甚至被權債人私自扣押抵債。 貨主唔能夠如期交貨、部分貨更下落不明,而一啲唔攞得耐嘅貨亦變壞報銷,導致供應鏈斷裂,特別係宜家、正值美國感恩節假期前嘅付運旺季,打擊更為嚴重。 韓進係全球第七大航運公司、擁有79艘貨船,停泊喺全球26個國家,51個碼頭,佔全球集裝箱海運量嘅3.2%。 承運北美跨太平洋航線、更接近8%嘅貿易量,美國四名南加州國會議員,就要求商務部介入調庭,以免打擊當地運輸及工人生計。 據稱韓進海運欠債54億美元、要即時支付嘅港口費,超過1億美元,韓進嘅最大債權人、韓國發展銀行正同相關負責人、討論交付費用,以免旗下嘅船隻被扣押。 韓進突然破產、觸發運費急升,多條韓進有份參與嘅航線,運費升超過5成。 帶動理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升到11個月高位,由今年2月時嘅歷史低位回升返1點7倍。 不過業界人士認為、航運業最大嘅問題仍然係供過於求,就算係韓進破產,但佢地嘅貨輪唔會因為噤而蒸發、一旦航運中斷嘅情解除,市場將會回復頹勢。 貿易停滯嘅原因、包括中國經濟轉型,而生產自動化嘅便利,令廠商唔需要再將生產線分散世界各地,各國政府嘅貿易保護升級,都打擊到全球貿易。 過去9個月、全球15大嘅貨櫃船運公司,就有4間已經、或者開始撤出市場。

最危險時間

當散戶只懂估加息唔加息的時候,其實聰明錢已經告訴大家,市場利率全面抽高。 主權債券利率,由七月低位0.39厘、飊升到0.6厘,係6月23日英國脫歐以來,最高水平。 我地呢兩日拆局都講完又講,債息回升既訊號,絕對股市日升日跌重要。雖然聯邦基金利率話9月加息機會率只有22%,不過正如英國脫歐既博彩賠率,其實利率期貨更多反映、係所謂市場共識多於實際變化,而所謂市場共識、其實係可以同現實脫節。 由呢幾日包括一眾名嘴、好似係新債王岡拉克、摩通戴蒙,以至著名經濟學者埃爾阿里安同埋BridgeWater既Ray Dalio、Elliott既 Paul Singer,都批評央行再唔出手,可能已經為時已晚! 當中、作為對沖基金界相當受人注目既Ray Dalio同 Paul Singer都點出央行既政策錯誤,已經大大增加市場潛在風險。 Paul Singer更大力評擊形容央行措施是人類五千年文化歷史上,最嚴重既錯誤之一,投資者根本唔明白自己面對既風險,形容眼前係人類歷史上最危險既時間。 較為客觀、應該參考埃爾阿里安說法,正正指出央行幾年下來既超低利率已經嚴重扭曲市場,過分鼓勵Risk taking行為,因此而家需要修正,下個星期有好大機會會加息。 不過埃爾阿里安話、唔好判斷美國係會進入加息周期,因為實體經濟仍然未能負荷,因此當局應該保證、係利率會維持超長時間低企。 央行決策者其實點會唔知自己既決策局限,以鷹鴿兩派近期的對恃,特別係重量級人物副主席費希爾取態,拆局買Call,係下周好大機會加息四分一厘!! 當然、市場聲音永遠有兩面,好似經濟學人及FT 馬丁. 沃克仍然堅持低息先至係可以避免經濟衰退良方,認為加息只會是錯誤決定。 不過好像Ray Dalio所言、全球13萬億美元既負利率債券,已經令債市步入一個相當危險的泡沬,而家再唔想辦法處理,唔通真係要等泡沬叛爆破先收拾殘局?

天嶽探底

圖片
如果上星期五股市是天堂,恐怕昨日隨即墮進地獄、到今日,更怕是天嶽探底! 形容股市走勢,經常用上「突破性裂口」五個字,黃師傅分析,股市既然已上升一段時間,近期大升,談不上屬於突破性裂口。 反而周一一跌八百多,有理由擔心會被確診為由升轉跌的向下突破裂口! 跌八百多,今日反彈期間以點數計,談不上及格,收市再跌是否意味警號已現,後市自有定奪。 共識形成之日,往往乃逆共識之行轉勢之時,險資入市、及深港通,難道始終敵不過息魔咀咒? 九月加息機會率下跌,不過機構投資者更關注、其實是市場利率已經一面倒率先回升。 新債王「岡拉克」及摩通行政總裁戴蒙均不約而同提出,投資者要做好市場利率向上的心理準備。岡拉克表明,利率已經見底,固定資產投資者、應採取防守策略,縮減長年期債券持倉,改為增持現金。 戴蒙就呼籲聯儲局要保持本身公信力,早加息好過遲加,更指利率回復常態、是好事並非壞事! 有策略師指、雖然央行預計會維持低息一段長時間,但全球債市已升至逾十年高位,以目前有13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券,一旦市場確信利率見底,觸發資金調整會相當驚人、債價可能大跌5%至一成,甚至最壞情況可能大跌兩成。 老實,早加比遲加好,而就算所謂加息憂慮,高盛反常兩周內兩度降本月加息預測,聯儲局深喉華爾街日報大Jon哥亦急忙撰文,九月按兵不動可期。 提早九月加息之說,表面證供似乎並不構成是日高開低收及道期要跌百點。 花旗今日用足六頁,分析美國總統選情,事實上,尚餘僅僅六十日,希、特之爭,隨大選一日一日行近,變數一日又一日增加, 花旗強調,仍相信希拉莉有高達六成半機會當選,但向投資者呼籲,有理由關注特朗普勝出的機會正逐漸增加。 早前的電郵門,及克林頓基金會牽涉的複雜關係,健康問題要將原本希氏團隊透明度質疑推至白熱化。 肯定,若非到極端情況,希拉莉不會退選,但單以健康問題做題材的話,按特朗普辭峰刻薄作風,全國大選辨論施展其激脹法,克夫人稍有差池,無眼睇!!! 事實,希、特二人民調差距越拉越近,彭博訪問管理過百億美元地產基金阿頭叫,一旦特朗普當選,先沽香港樓,原因正是Trump 反全球貿易自由化主張、中港肯定首當其沖。 點都好,政治觀察家稱,一個成熟民主制度,既可以成就出意想不到的政治人物,但制度本身對其本人亦足夠提供制衡作用!

偽. 大時代

圖片
風水輪流轉,去年大時代,港股之「掂」,原因為內地「掂」。 到今日之「掂」,與其套用任何主題或概念,實在一點,乃建基於內地市況及投資環境「唔掂」! 港股「步大力雄」多日,內地股市大部份時間動彈不能,罕見抑或新常態自有判斷。 最新資金流數字,十星期持續資金流入區內,中國股票僅佔一億,反而港股見大幅流入。 過萬億潛在險資流入港股,屬於「偽標題」,逾十萬億險資可運用餘額,豈可簡單用一成半海外投資上限來衡算港股所獲受惠?尤其股票上限保監亦有限制。 但撇除偽命題的數字推算,內地忽然放行險資進一步出境,反映幾件事: 一,內地市場深度不足,根本不足以應付金融行業發展需要, 二,資金外流威脅下,內地當局其實根本不介意讓資金循正統途徑外闖 三,出現第二個情況,觸發點某程度上是內地擔心資金氾濫,泡沬風險急升,M1及M2剪刀差其實可見一班。 近期,先有外匯儲備減幅多於預期,繼而盛傳人行離岸市場夾息,以阻人民幣貶值預期,兩者言之成理及符合邏輯,但如果內地如此害怕資金外流,為什互聯互通額度不設上限、又在貶值期間開放險資,製造過萬億偽命題? 其實撇除第二點有關人行離岸夾息,儲備下降及險資開放衝關並不存在衝突,用高盛說法,互聯互通屬在嚴密監察下框架下,提供合法走資渠道,怕你什麼。 提到夾息之說,中環賓卡認為,人行故意離岸市場做手腳壓抑貶值預期,可信性實在不高。 賓卡提出,由於境外人民幣資金池減少,連八十八層高亦預告八月數字跌更多,同一時間,去年八、九月份,小貶事件前後,大量人民幣相關對沖合約近日到期,於是觸發對人民幣資金需求偶爾上升。 另外,人行干預手法一向快狠準,觀乎今次,不溫不火,不似干預,花大量工夫,僅僅托高「幾十滴」,何苦呢? 最後,央行夾息,從來全線夾,惟從昨日所見,升幅最大其實集中Tomorrow and next day拆息,即比隔夜稍長的Tom next,又完全唔似干預手筆。

保險姓「保」

圖片
保險要姓「保」,聽來有趣,其實反映行業沉積多年的問題。 寶能去年舉牌萬科、部分資金來自前海人壽。 安邦亦連番向其他上市公司舉牌、令萬能險資金備受關注。 萬能險可簡單歸類為'High-cash value' Product,除了同傳統壽險一樣給予保護生命保障外,還可以讓客戶直接參與、由保險公司為投保人建立的投資帳戶資金活動,將保單的價值與投資帳戶資金的業績聯系起來。 當前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萬能險發展太快,中小保險公司瘋狂圈錢,保險不再姓保,淪為融資平台; 二是拿著投保人的錢到處舉牌,一些都不穩健,資金運用風險巨大,老百姓的錢會血本無歸。 當局亦有意識防範有關風險,保監會就進一步加強萬能險監管,包括要求險企提高人身保險產品的風險保障水平,要求逐步降低中短存續期業務佔比。 去年萬能險規模大增90%,超過7600億人民幣,佔整個人身險市場三分之一。 值得留意是、外國萬能險產品已經非常成熟,佔比更達到四成,所以內地比重並非偏高。其實誠如保監會自己評估,行業上不是萬能險發展太快,反而是保障型產品發展太慢。 內地壽險產品定價利率只有2.5厘,根本是十年不變,比一年期存款仲要低,如何談得上有吸引力? 所以傳統型保險收入,在總保費中比重逐年下降,是有本身理由,亦是為什麼目前萬能險可以一險獨大原因。 目前最重要防範的是、部分進取險企長期錯配及流動性風險。保監會稱新規定是進一步堅持「保險姓保」,避免個別險資採取激進方式,通過搏取高收益來吸引眼球,暴露出業務結構單一的風險隱患。 有大行分析師都估計,新措施其實是針對安邦、中國生命等做以融資平台業務的保險公司,特別是存在高負債成本、短年期結構及低保障元素產品。 相反對以經紀業務為主業的險企、如友邦和平保影響輕微,相信新規有助加強行業保障和減低風險,整體屬正面。 這或許可以解釋,安邦人壽上市計劃、未必如想像般順利。

新舊交替

「明知結果會輸,我地一定要贏。」 9.5選舉塵埃落定,不論建制或泛民各有輸贏,唯一肯定係、新舊交替先係恆古不變定律。 無論選舉結果啱唔啱你心水,市場反應話比大家知、係投以信心一票,君不見恒指急升近四百點,仲創埋一年新高,單日升幅係五月底以來最大。有咩好驚? 破記錄的五成八投票率同日,恒指亦破今年記錄,兩者固然不構成今日之關係,惟經濟離不開政治,2016立法會選舉對往後政、經因果及其互動所構成的牽連影響,實需留意。 多個外國媒體標題均以激進派抬頭形容,金融時報來得較平淡,認為是次立法會選舉結果,標誌著本港政治層面的兩極化加劇,及對北京之不滿。 華爾街日報稱,投票率或多或少反映市民對港府以至北京之不滿,路透標題更白:Likely to rile China,相信選舉結果可能觸怒阿爺。 其他好似彭博、標題都是反京派當選,標榜特別係提出「民主自決」幾位侯選人,選民都予以信心一票,泛民最終可以保著關鍵少數派,雖然未必可以在未來四年改變到甚麼,但監察政府既功能,就可以繼續發揮功能。 創新高既投票率、議會內更多面孔打正反北京既言論,彭博形容,對中央評估明年特首邊位出選有深遠影響。 但FT提到,令北京真正擔憂既係、泛民陣營換上既,都係20、30歲既新世代,包括兩年前出現佔中既中堅分子,他們以年輕人當中,獲得不少認同,如果抗衡中央既聲音繼續擴大,議會內由溫和走向對抗路線既人,恐怕只會愈來愈多。 大和發表的選舉簡評,有幾點頗值得參考: 一,本港求變政治之風越吹越大、 二,未來五年立法機關議案審批等等,結果更難預料、 三,北京心義特首人選,會否由鷹派出掌,務必留意 四:選舉結果帶出的訴求及訊息,港府不得漠視,更不排除,北京或需再調整對港政府。 不論外媒,大和及其它評論,均沒有提及,到底這是最好時代的開啟,抑或更壞時代道路加長。 但觀乎上述幾個有關五成八投票率及結果的評述,本港不確定性因素,只見增加,沒有減少。 不論外媒,大和及其它評論,均沒有提及,到底這是最好時代的開啟,抑或更壞時代道路加長。 但觀乎上述幾個有關五成八投票率及結果的評述,本港不確定性因素,只見增加,沒有減少。 不過今次整體結果,不宜放大,因為對建制泛民未來四年在議會運作雖然未有咩關鍵影響,要拉布可以繼拉,要通過政府議案亦一樣夠票。 北向額度淨買入再近40億...

借古諷今

歷史不會完全重複,但規律總有其循環。 金融時報日前一篇文章,就重提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一段歷史,從而借古諷今。 三頁文章,FT以怡和揭序,由八四年遷冊,到九十年代股份全面在港除牌,前途問題之外,為的是避過華資敵意收購。 三十載今日,FT明言,怡和當日面對的問題,也許是華資四大發展商現在正面對或將來要應付的問題。 亨利凱薩克講過,怡和旗下好資產,從來屬非賣品。 凱薩克奉行非賣品經營原則,做成目前怡和怪現象; 註冊地、上市地位等等跟香港扯不上關係,但集團主要資產、辦公總部、盈利來源,仍然是香港,而今時今日、置地仍然是中環大地主。 當日認為怡和跑得怱忙,有欠周詳,事後回想,可能盤算精準才對。 怡和堅守非賣品原則,但FT認為,華資四大發展商面對中資大軍到臨,未必再有凱薩克家族那份福份,及堅持條件。 撇除政治不談,FT指,長實、新地、恒地、及新世界,四者合共全年盈利260億美元,反觀內地四大房產,盈利合共1110億美元。 盈利輸了一仗,FT更用四大本港豪富平均年齡計,89歲,對內地平均62歲,呢一點,分析界認為,實在可圈可點,甚至另帶有味道。 祁斌大哥由中證監過檔中投翌日、就以港股估值低及中資企業棄H回A為理由,提出港股邊緣化理論,撇開香港邊緣與否,立論在在徹底有誤。 而實話實說,香港要擔心並非邊緣化,而是奉承內地模式的內地化。 換個角度想想,內地巨企份外鐘情香港磚頭及殼資源、機構大戶及大媽對南向港股越來越歡喜,匯豐、騰訊之外,上榜均是建行、工行、平保等一眾A股重複股份。 其實,上海股市、深圳樓市及殼價前途更前景無限,老套一點,貨幣之外,香港制度、及其獨特性尚且仍是中資資金不離不棄原因。 觀乎近年種種,為官者到底有否負了呢批來自祖國的香港支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