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顯示從 2016 起發佈的文章

2017

經濟學人簡單概括形容2016,屬於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 全球人類活在危險當中,相比之下,股市、樓市等等全年表現已經大渺小,太毫無意義。 黑天鵝形容全年被不斷濫用,究其原因,盡顯眾人的害怕及無奈,財經大事回顧,結論大概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香港為首原來得個「桔」,繼續徘徊人為堆砌及沿地踏步之間。 至於,國際大事無數是襲擊、死亡、劇變。 對於2017,極其有趣在於各走極端趨勢;經濟及市場層面仍然充斥樂觀及憧憬、惟政治、時局發展,大體上如同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 索老爺於Project Syndicate撰文,直指全球開放及民主社會正陷入危機,86歲大鱷真性情一面,回憶猶太難民,如何移民到民主社會,繼而承師波普爾,學會社會有開放與封閉之分,並畢生致力推動前者發展,但套用索老爺一句:I find the current moment in history very painful! 老爺分析現今之局,既源於政客未能履行承諾、更核心在於全球化及自由市場,越來越證明,惠及原來只有少於1%的全球一小眾。 社會環境令真理越辨越明變得更奢侈,民粹抬頭,及索老爺筆下關注的強人政治冒起,2017 似乎並非腸粉及車仔麵之分那麼簡單 金融市場既作為一個具備效率定價平台,近年亦太多情況展現出奀理放大器的本質功能,擺明不合理,但一經市場,隨即被合理化。 08年的大爆破,問題在於市場失效,失效的市場但又仍被重用,鑄成大錯。要數最有說服力的預測,麥格理數月前有關全球發展路向更趨中國化,似乎最有說服力。

乾塘

天氣乾燥、資金更乾。 內地市場特色之一,年年資金,連連緊、企業撲水,載滿睙水。 股災至今超過年半,後遺症卻有如慢性惡疾,困著我、纏著我。 因為驚,因為怕,前任肖總大減新股上市,士餘長至今尚未全面解禁,結果,至12月22日為止,靜待上市審批公司數字累積達676家,數字相當於本港上市公司總數三成半。 市要上,錢要籌,趣怪事情總會在中國市場出現。 話說,近期越來越多內地公司搬總部,不是搬往香港、新加坡或歐美,搬到卻是中國大西北,大後方地區。 例子一; 原屬青島企業的嘉源網絡,宣布總部搬到西藏拉薩、 例子二、 羊絨生產商德泓,註冊地遷至寧夏、 例子三: 鑫聯環保原本註冊地點於雲南,嫌未夠遠,於是再搬到元陽。 企業內遷,乃因大西北風光不限好,空氣份外清新?非也。 中國人有的是智慧及變通,長期游走政策變化之下,求財若喝的企業,老早就看準中證監新股綠色通道,可能提供一條上市康莊大道。 按中證監綠色通道,但凡於較落後,或偏遠地區企業申請上市,士餘長予以快速審批。 換句說話,只要願意到大西北,企業審批可「打尖」。 據報,近期至少兩間中小型內地公司,遷往拉薩註冊後,上市審批一個月內隨即獲批,當中包括西藏易明西雅醫藥,名為西藏公司,但生產基地位於數千公里外的四川。 為免綠色通道被濫用,據報士餘長早前已下達,生產地與註冊地需一致,否則的話,一概免問。 企業對於「潛新規」,大部份話搞緊、請緊人,係認真.... 因為要趕上市,拉薩、內蒙、寧夏、烏魯木齊會否頓如成為內地企業總部註冊旺地,時間會有分曉。 但觀乎本月逾千億人民幣企業為首債券發行擱置,再融資及尚待融資的資金缺口破記錄,未來只會更多公司會大叫:阿爺,我好等錢用呀!!!

世界很危險

圖片
由假票據、假國債、到假保函,內地假貨五花百門,估唔到連金融產品亦都一樣,套用馬雲一句,唔通真係假貨比真貨好? 假貨始終只係呃得一時、最終咪要穿煲? 但問題係假貨充斥之多,連市場都自己呃自己時候,作為當權者,其實又點可以怪大媽大叔落來香港沖保險產品? 繼銀聯落閘後,最新大媽已經改變手法,轉戰招商銀行「一卡通」跨境資金管理及本票服務,甚至出現有大媽逼爆大堂,銀行界指出,內地居民來港開戶,短短數月已錄雙位數增幅。 到底「一卡通」係咪真係可以走資,其實都係眾說紛紜,因為招行內部監控其實唔弱,意圖進行跨境走資,絕非話咁易。無論如何,事件正正反映,內地居民要力保資產決心,其實先係「洪荒之力」! 經濟學人今期封面故事、道出正係2016世界好危險,其中表表者肯定係中國。無錯,表面睇一切美好、GDP三季有6.7%,PPI連負54個月後終於轉正數,企業盈利又有改善,去產能更提早達標,邊個話中國危險? 經濟學人指出,呢啲正正只係表象,無論境內境外、風險正在不斷提高。當中國在加入WTO十五周年之際、原本正想打正旗號取得市場經濟地位,點知一個特朗普上場,就將一切局面打破。 富瑞開宗明義指出,內地目前債市問題,其實同舊年股災同出一徹,槓杆借貸、理財產品氾濫、以及監管寬鬆,目前債市泡沫基本就係源於去年股災後遺症,換言之、一年過去其實咩都無改善過。 而債市問題爆破、亦令人行貨幣操作更趨兩難,特別是增加貨幣供應,令實際利率下跌反而加速資金外流,基於當局不願意加息損害經濟,結果勢將加強資本管制。 但懂得經濟學都知,任何管制面對市場沖擊,日後承受既惡果只有更大。正如經濟學人指,管制只會令大媽更擔心人民幣單邊貶值、倒頭來只會更想辦法外逃,同時亦影響對內投資信心。 由GOOGLE SEARCH既熱門搜尋都可以睇到,對中國最熱門SEARCH,已經由去年既股市變成既資本外流,喺亞洲區內既排名,只係僅次於特朗普同TPP之後! 呢啲都可以解釋到、一度已被指已死既比特幣,連續三日出現暴漲,更一度突破900美元,係三年高位,其中九成既成交,都係來自內地。 說來諷刺,比特幣既出現,本來就係要對沖美元因為濫發印鈔而出現貨幣失效,但而家對沖得最多既、反而係人民幣。 今日既表面穩定,其實就基建於浮沙之上,特別係明年政府換屆,任何一個政府官員,都只會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債災

圖片
勢估不到,冬節大日子,內地市場貌似平靜,實際是全方位,立體式救市。 去年救股市,今年年底卻應付可能從未預料出現的債災! 打從幾星期前內地十年國債拋售壓力加大開始,一如內地交易員形容,頓然發現一覺醒來,全球活在債市泡沬當中,觸發點,正正是「資產荒」到頭來累街坊。 千方萬計保債市,口號無打,但行動來得明顯,首先,早前市場傳聞亂子,搵人認頭,斬除市場再胡亂揣測、 二,直接、間接、高調或私底下,指令銀行做兩個自行;包括自行放水及自行盡量認購市場新發行債券,以穩軍心、 三,減供應,包括近兩打企業債取消、負債累累的鐵總亦取消發債、財政部兩批債券,發行額合共減八十億,避免再流拍。 的而且確,內地當局應對上既成熟亦進步,令到財政部兩批短債,中標利率屬於近數星期以來首次低於預期,但實話實說,兩倍左右認購,談不上熱烈吧。 冬至救債市,固然有其原因; 一,內地去槓桿及通脹預期升溫之際,債市再沽壓,必然引發爆煲潮, 二,截至三季,理財產品數以十萬億計,同業拆借市場放貸急升,大部份牽涉高收息回報產品、或資金曾配投資, 當中抵押品就是債券,一旦拆倉,抵押品誰屬,你我不清。 三,阿爺明年逾十萬億以上地方債轉置,債市有咩冬瓜豆腐,責任重大。 誠然,如果單靠三、四招能夠穩住債市,內地債市根本存在問題不大,但事實不然,尤其在於之前供應過剩,大大小小,事無大小通通氾發,而重要在於,債價走勢繫於利息環境,大老爺穩債市,亦即要推低利率,那既跟通脹預期升溫相違,亦與內地嚴打槓桿並不匹配。 點都好,中環人話,一個債市不斷跌停,又升停,根本就不符合健康市場定義。

美元短缺

圖片
美林每月向大戶所進行調查發現,基金持現金水平,兩個月內減少一個百分點,已4.8%,同時間,基金大戶幾乎一面倒睇好三樣東西: 美元、美股及金融類股份, 同一時間,CNBC篇制貪婪與恐懼指數,不經不覺已由六十左右升至超過八十平,接近極端貪婪區域,市場充斥所謂Crowd Trading情況底下,另人聯想,今年實為格老發表著及非理性亢奮言論廿周年紀念。 阿爺年代人人去舊金山掘金,特朗普年代,個個當美股有金執,按理柏最新數字,本周美國ETF深流入近190億美元,又再破大會記錄! 但近日,相繼有名家、大行對當前市況表達關注,尤其強美元問題。 早於今年六月份,國際結算銀行研究報發表一個公開演講,正正觸及強美元,變相是全球流動性收緊,亦即所謂美元短缺。 BIS提出,目前美國境外流通的美元單位債券約9.7萬億,當中3.3萬億來自新興非政府單位發行,美金升,息率升,利差交易拆倉之餘,發債體本身覆行債務開支大增,少則減少開支,傳導效應再惡化的話,對近年槓桿比率不跌反升的新興市場來說,形同一個隱性疾病。 大摩將美元流動性短缺問題再加以放大,該行以外國機構向美國一級貨幣交易商的美元頭寸安排計出,美元流動性早於13年初見頂,到去年中跌至11830億,而截至今年七月左右,更進一步減至9410億美元。 大摩強調,強美元及高風險胃納難以共存,最簡單,基於美國產出缺口已近飽和點,企業盈利繫於新興市場,但美元成本貴,影響區內投資,變相累自己。 強美元變相導致對沖成本上升,衰則減低非美元以外資產投資興趣,好則反過來會令投資者更熱衷追求更高回報,用以抵銷對沖成本高企,某程度上,後果可能更糟糕!! 大風暴前夕,抑或再次是黑天鵝憂慮過份敏感症?無人知。 經濟學人社論既認同加息,又要求控制加息步伐,立場模稜兩可,加息及調高加息預期成為眾矢之的,查實,央行多年來不斷拖延貨幣政策正常化,才是病毒根源。

點陣圖

圖片
罕有大清早回應美息決定,可惜,八十八層高對於資金流向、港息走勢、以至樓市情況,答案內容殊不罕有: 芸芸難以預測、需時觀察,一貫老調重彈。 八十八層高強調,港息不一定跟美國加,香港貼現窗基本利率隨即跟隨。 有BANKER提示,誠然,利率協議廢除後,香港銀行確實多次不跟隨美息走勢,但不要忽略,金管局基本利率,技術上是釘緊美息,皆因基本利率計算乃建基於聯邦基金利率下限再加半厘、或隔夜及一個月銀行拆息五日平均數值,以高者為準。 換言之,香港不一定跟美國加息之說,只適用於銀行,不適用於金管局。 未獲清晰訊息反更覺混亂,真攞命!!! 那到底,香港銀行何時加息? 花旗提出頗為簡單思考: 首先,本港銀行大部份貸款來自樓按,而九成樓按貸款以同業拆息作為基準,基於H 按最新封頂價為2.15%,花旗結論,只要一個月期同業拆息升至0.8%,銀行有需要預警,作出兩個抉擇: 一,上調H按按息、 或二,索性郁P最優惠利率。 陳德霖鬥不過耶倫,但耶倫對住特朗普,有如難為了家嫂,大老爺五時花、六時變,並常口出狂言,誇下海口,並罪怪於他人,家嫂有苦自己知。 基於對特老爺口中的政策熟真熟假,存在不確定性,耶媽選擇暫時聽而不聞,聯儲局會內亦早就火速凝聚共識,在計算利率走勢模型之中,繼續剔除出潛在財政刺激政策的假設元素。 加息四分一厘,對市場來說並無挑剔造淡理據,不幸,對來年加息次數預測由二變三!!  卻被成功發掘,並觸發市場震盪。 2014年9月以來局方首次上調加息次數預測,但跟當年不同,今次局方並無一併調高通脹預測,而經濟增長預測,亦僅僅象徵式提升0.1個百分點,嘩! 增長只額外多0.1個百分點,原來都要加多一次息,肯定要反面啦!! 對於加息次數預測增加,耶倫歸咎於局內無統一投票,部份臨時變節,提早計算「特朗普式經濟」因素在內,到底家嫂有理,抑或變節委員具備根據? 麥格理其實傾向後者,事關即使經濟未見會因為G+I而顯著提升,但價格及通脹預期上升情況底下,其實有需要防預,走在通脹預期之前,即Move ahead of the curve。 伯老爺任內引入所謂「點陣圖」,聲稱提升政策預期及透明,實際製造混亂! 以2012年點陣圖為例,當年預測幾年後聯邦基金利率會升至四厘左右,結果呢、不用多講!! BANKER 目前最關注在於,太多

幸福

圖片
話收實不收,十一月新增貸款超過七千九百億人民幣,超出預期之餘,亦比十月份為多。 而繼十月份七成半新增貸款涉及居民房貸後,十一月相關佔比仍達七成一。 數數手指,頭十一個月計,新增貸款合只已超過十一萬六千多億人民幣,仍然接近GDP兩成水平,信貸堆砌經濟,避免越砌越暢快,怪不得,打從最新經濟指標幾乎全部出爐之後,外界共識相信必「收水喉」! 認同內地經濟及其發展模式與否,人民日報頭版社論一篇詳盡中國經濟評論文章,思路清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行將閉幕,這篇文章某程度上相等於稍後的會後公佈預讀版。 整篇重點表面上重複經濟L走勢,但稍花五至十分鐘時間,不難發現,「新」字貫徹全文; 沒有權威人士表述,但內地方向離不開「新」; 包括新方位、新常態、新變化、新坐標、新認識、新理念、新方位、新實踐,跟之前廣傳習核心建立之日,改革強而有力之時極為吻合。 官媒文章基本上已正式否認中國重回世廠工廠,追求高增長舊路,事關人口老化,生產力下降,玩唔起、再者,在人均收入翻一翻的同時,沿用清耗資源模式發展經濟,以現時國際環境,全球資源肯定不夠中國用。 有關說話,到底為資源股打氣,抑或倒米,那不得而知罷。 按官方解構,來年屬於改革寶貴窗口期,一旦錯失,換來只有折磨。 簡單用「加」、「減」、「乘」,「除」,說明去舊產能,增加保障、用創新帶來的乘數效應擴大效益,並透過點定政策支援,除出新動力,說來容易,但規劃經濟模式下,內地往往逃不過要做經濟增長目標奴隸。 所以,人民日報文章最可圈可點之處在於強調新常態下耍具備定力,更引起眼球在於提出,再釘著經濟數據上落,沒有幸福之餘,發展亦難以持續,既有自我托判之感,甚至為更彈性處於增長目標埋下伏筆。 的確,若非多年來堅定不移打經濟保底旗號,我國經濟結構及信貸氾濫後遺症可能比現在簡單得多,可惜,呢個世界無「早知」呢回事!

HIBOR

圖片
日日標題拆息升至八年高位,意義越來越有限,實話實說,08年,市場動盪一年,期時拆息區間相當之闊、以一個月拆息為例,十月九日曾觸及近五厘,十二月則低見0.29厘,三個月拆息當年全年高低位介乎0.99-4.4厘。 可以說,即使現水平拆息再升多六倍,仍然處於八年高位。 不能否認,踏入第三季起,港息在超低水平,不斷低調地上升,現水平銀行資金成本指標的一及三個月拆息,分別為0.62及0.86厘,跟「高息」是完全兩碼子事情,但較年初計,原來有超過一倍驚人升幅。 「賓卡」話,拆息上升意義已不限於H按破封頂位,銀行搶港紙存款那麼簡單,進多一步去想,港紙、港息市場,已變為全球其中一個越來越難以明過究竟的市場及機制。 你跟我說拆息年內倍升,銀行資本成本上漲嗎? 另一邊廂,任總時代譽為最反映銀行資金成本,牽涉計算存款因素在內的綜合利率,去年一月為0.36厘,今年一月跌至四分一厘,最新截至十二月底數字,依家處於四分一厘,其實完全未上升過。 拆息八年高位? 但八年前銀行綜合利率全年處於介乎四分三至一厘六八水平,有排未追上! 上述解說,拆息雖則影響銀行資金成本,惟拆息上升亦不等同於銀行資金成本必然向上。 而另一個迷思在於1983年彭勵治宣佈聯匯以來一直行之有效的套息機制是否仍然成立。 聯匯下的貨幣發行局,一旦美息較港息高,市場有誘因沽港元買美元套息,港紙弱,但資金外流同時會將港息推回至吸引水平,錢又返來。 但近大半年,所謂HI-  LI,即美元及港元拆息(LIBOR- HIBOR) 之間差距,不斷擴闊,大大話話有四十點子,但期間,港紙強勢依然,到底聯匯呢套老機器,最重心的套息機制部份是否有所失靈? 高盛提出相關質疑, 綜合而言,開題可能在於; 一,自從任總11年前引入雙向兌換保證後,成事件複雜了,包括牽涉市場對港匯走勢預期、 二,套息涉及匯價對沖,在交投稀疏市場搞對沖,隨時被夾死、 三,大媽錢來港,沖銷資金外流而觸發HI- LI所造成的息差壓力、 但高記話,要來的始終要來,故此堅定不移確信美電快將見7.85,更警報,美息向上初期,而港息不同步跟隨,它日差息距幅度擴大,港息才臨時追上,換來最有五個宇:「沒有好結果」。 老實,背負過萬億熱錢下,任何資金逆轉後果是可大可少。高盛回憶05年強化貨幣發行局時,期時因應人仔升值預期,造成的

與你同行

圖片
曾俊華正式劈炮,九年半財爺生涯,屈指一算,計及回歸前,已成為近半世紀以來、歷來第三任期最長財爺。 再多半年,可平郭伯偉及夏鼎基記錄。 六、七十年代,由兩位先後作古財爺、奠下的積極不干預政策,量入為出理財,幾十年間,前者早就盪然無全,而近十年的派糖主義,量入為出早就備受壓力。 十二月香港變得異常熱鬧,日日精彩、日日新鮮,恒指不斷下移,但花生指數猶如道指日日創下新高,到底識武功對決好打得,抑或另有其人,套用阿松前司長一句,現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未來能否政通人和,要睇香港條命!! 「薯片叔叔」提到,八年前有市民向他遞上「通脹高,港元貶」,學者指,事至今日,港元相對強勢,一年之間較其它區內幣貨幣實質升值一成左右,但通脹預期升溫,已成為全球現象。 美債債息升,加息,等等利淡市場因素,但用大摩計算,通脹預期的形成,實際利率的向下,美國實際利息某程度上、比去年還低出四分一厘。 比提升社會和諧,有效施政,改善民生,「賓卡」指,現時環境下,如何穩著本港經濟及金融體系更來得重要。 君不見,中央政治局來年經濟不足六百字表述,已一派穩字當頭。 曾蔭權時代湧入的過萬億熱錢,技術上已可獲永久居民資格,潛在大量熱錢如何應對一旦流出及影響,不知不覺已成為連跨兩屆政府問題。 家下,大錢莊強調無野,OK架,一切安好,但金融界出名在於轉軚夠快,到話擔心有事,其實已經出了事。 拆息每日龜速上移,客觀環境衝著資金隨時流出而來,奈何市場愛捕風捉影,1137之後,券商反過來趁熱鬧,大談振英一去,樓市及地產股鬆綁可期。 首先,辣招不等如梁振英,皆因按瑞信計算,大曾年代早有六招,其次,如果社會現時分化在於高樓價加劇貧苦不均,那會有一個領導夠膽先鬆綁,繼而自我引爆泡沬?? 但近期種種,中環人觀察所得,香港始終行其大運,有人與你同行,何懼新挑戰,資金走,加息,又怕些什麼?

水退

圖片
通脹預期升溫、貶值、走資、保經濟、又要槓桿,阿爺困局遠比任何一個市場來得複雜,中國遠乎神奇力量,一場供給側運動,PPI不消一年內由負轉正,升至近七年最高水平,CPI按季節性調節後,以年率化計按月升幅更近4%。 通脹上升的同時利率走勢落於,內地實質利率其實進一步下降,阿爺加息,本應一舉兩得,既可穩匯價,亦可以防泡沬,奈何還有另一大保經濟大包袱。 本周川長淨回籠逾五千億,某程度上體現人行低調轉整貨幣政策意慾,由穩中偏鬆,改為穩中帶緊,官方利率萬萬不能加,惟市場利率已因為各種原因靜肖肖向上。 同一時間,內地M2仍然天量充斥,消化需時,川長只能夠不斷落閘,可以說,官方美其名仍然市場開放,貨幣匯率國際化,但實際上,已經全方位向資金外流開出紅燈。 碌卡買保險全面禁止與否仍屬未知之際,銀聯澳門「襟機」又傳出每日上限減半,說到底,經一事,長一智,阿爺最終發現,走資外逃原來不是源於鬼子佬,而是Mainland Chinese 對當局來說,控居民走資說難且易,香港作出中轉站熱點,一個電話俾陳樂文、再打多個電話俾彼德黃,你話會點? 澳門情況亦然,今次雖然只是由每次限額降至五千,誰可以不保證下次再重手? 至於其它跨境走資,銀聯卡某程度上猶如走資追蹤器。 觸發盛傳再嚴控澳門,問題話說源於新加坡金沙賭場籌碼現金券,竟被發現最終協助內地居民走資數以十億計人民幣。 目前,內地發行約45億張記帳卡,同時間內地信用卡涉透率約五成,意味有六億個卡持有人,以此計算,內地持卡人中,平均每人有七張銀聯記帳卡。 控到銀聯,打倒走資,提款機限制,碌卡買保險全禁,恐怕阿爺連兌換及旅遊現金可擕金額亦會限制。 流動性氾濫惹來的禍,觀乎上游價格向上,名義經濟增長幾乎肯定雙位數,牛如「袋著冰」,斷言內地水浸見頂,水一退,經濟增長跟隨,股市行先的定義,難道中資股真的是明年中前要見頂?

最大敵人

圖片
對小川行長來講,來年最大挑戰、唔係特朗普、唔係沽空大鱷、而係應付十四億人口。 簡單數學、每人每年兌換限額5萬美元,以目前對人民幣信心「江河缺堤」,唔好講多、只要有1%人口全數兌換,就達到七千億美元走資,多過今年頭十個月走資6200億美元,儲備真係到時會跌到二萬億!! 你會話、內地唔係個個有錢走資嘛? 不過聽聞唔少黑市都有炒賣兌換 quota,其實想得出、內地有咩唔賣得? 有限額既野好自然就有黑市價! 以目前人民幣貶值勢洶夾狼,今次唔到小川行長唔頭痕。以今年一月數據為例,單月居民外幣存款就急升8%,套用在今天的貶值預期,恐怕來年一月資金流走規模只會更大。 有策略師既分析都算有趣、面對大鱷或者沽空人民幣既炒家,人行仲可以用計量方或甚至數學模型,調整貶值步伐、甚至用挾息方法打擊炒家。不過對於一啲容易受投資情緒影響既大媽同大叔,同佢地講道理只係晒氣,不如索性落閘好過。 瑞信數過,自十月底以來當局最少六項有關收緊資金外流措施出台,相信背後有三大理由; 除擔心特朗普當選總統後,美元加快升值,同時間,但更大原因、正係出於要先事前部署、免得明年一月個人兌匯五萬美元額度重啟,居民加速走資。 而家外匯儲備已經跌至三萬億美元紅線,即使口講唔擔心,人行目前面對正係經濟學家口中既「不可能的三角」:既要開放匯率、又要有獨立既貨幣政策以及資本帳開放,根本不可能。 其實唔使經濟學家分析,有留意內地政策轉向,都知小川行長正係三管齊下,既收緊貨幣政策令資金收緊,同時亦加快匯率貶值,最後殺手鐧當然係資本管制。 內地銀行界已經有傳言,明年初重啟匯率兌換,銀行會設有額度制,唔會容許居民一下子全數將5萬限額盡兌。 不過內地大媽大叔盡有唔同方法、嘗試避開外匯儲備,有「賓卡」就話,內地資金近日南下、唔係買「港股通」、而係加快掃入豪宅。以香港人比辣招稅15%計,佢地多比15% 亦覺得物有所值,唔好唔記得,人仔今年都貶值超過6%,持有兩年貨仔已經喺返到。 何況以四姨太近日斥資13億,掃入九倉同南豐合作山頂Mount  Nicholson,平均呎價都要八萬大洋。有內地豪客話、唔少中半山豪宅只賣四萬蚊呎,直頭超值,所以已經部署密密買入,既可走資防貶值,分分鐘學四姨太兩個星期唔夠又搏到物業升值添!

棄之可借?

圖片
猶記得當年財政部在港發行國債,特區不斷感謝,不斷重複強化本港國際市場地位。 事隔幾年再望望,已屬例行公事的財政部在港抽水發債,認購反應卻不斷萎縮。 基於人民幣貶值預期一直未降溫,離岸拆息急抽,在岸市場資金緊張,外界對人民幣走勢不斷持保留看法,本周即將進行的國政部在港發債,篤定屬於最缺乏天時、地利及人和和一次。 財政部是次乃按每年在港發行280億人民幣國債計劃,進行第二輪發行,年初一次,而去年一次,予零售投資者認購部份發行額更要暫時縮水,由30降至20億,屬多次以來最少,兩年期零售層面部份票面息率更達3.45%歷次之冠。 面對即將進行一次毫無天時、地利、人和,甚至乎連棄之可借亦未入流的國債發行,「賓卡」不願多說,但心底裡擔心連廿億發行量亦難有吸納量,極可能象徵式賣5-10億當交數,至於息率有需要較之內地國債有溢價。 去年十一月底,本港滾存人民幣存款仍有8500多億,事隔十二個月,已跌約一千億,只有6600多億,「賓卡」形容,由於呢批忠實死水,部份來自企業頭寸,而部份近日已有銀行相繼遞升存款利率被鎖定,財政部今次順利闖關難度頗高。 基於目前在港提供人民幣定存,以一年期為例,利率平均三厘樓上計,新一批債券兩年期債券隨時要三厘半至有吸引。 時光倒流,09至14年發行多次兩年期零售人債,息率原來只有一厘九至三點四五厘。 以往,在港或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處於向上滾存階段,而且資金無出路,財政部在港發債息率比內地平一截,百四億發行額,廿億事少,餘下120億機構部份事大,在岸國債十年期已升至3.15厘高位,再以現時在港離岸拆借市場利率計,機構部份新債利率難道要提供四至五厘,始能構成息誘作用。 可能事有巧合,難怪金記近日非常努力提供人仔流動性,說穿了CNH拆息再抽,就壞了國家大事!

開通

圖片
打從前年十一月滬港通推行以來,深港通三個字不斷被市場煲大,不斷地予以幻想,從概念層面及市場催化可持續性而言,已算一個記錄。 深港通之落實,既標誌著內地及本港市場互通兩條腿走路時代開啟,亦意味以深港通作為炒作題材日子,正式屆滿。 兩年前,滬港通開啟當日,內媒大篇幅打造風光無限好,資金大量流入,今日倒已不見,相比之下,今日香港也許比內地更來得自作多情。 有別於兩年前首日爆額,今日深股通買入只有廿六億多,佔單日額度僅僅21%,深圳買港股首日更只有不足八億。 誠然,首日難定結論,但有關深圳投資者對港股更有興趣,而深圳新經濟股更具吸引力之說,今日已備受考驗。 交銀洪灝或者說得對,內地股市毫無牛市形成條件,兩年前的瘋狂,背後建基於減息周期,但觀乎近日資金市場情況,內地變相進行加息。 至於深港一通,摩指事成,背後亦完全忽略內地加快落閘,加推資本管制。 深圳市幾乎總動員出席開通儀式,廣東省委書記胡新華亦出席,論隆重,深港通比兩年前首度開通更勝一籌,白一點,深圳比上海對互通更重視,為的是打破長期屈居上海之下的二奶仔地位。 深圳買重李小加,但李小加卻受制人民幣,老總大談二點零之後有關三點零、四點零等等大計,什麼ETF、新股通、債券通等等,也許萬事已備,奈何資本管制。 有留意的話,歐老爺歐達禮專誠深圳參與開通,眾所周知,老歐對內地資金所引起潛在規管問題從來高度戒備,與其講兩地市場發展前景,引述特首講市場開放重要一步,對家頂頭劉士余在全球聚焦之日,強調中港聯手打撃市場行為更來得重要。 05年前內地資金佔本港市場參與比重僅5.4%,今日已增至21.9%,十年間,美歐資金在港佔比不斷下降,某大行更斷言,中資錢佔港股參與比重快見五成,一個資金及上市公司均內地主導情況下的市場,證監會某程度上是毫無監管話語權。 市場發展好,要先質素好,劉老爺一句,比多十次深港通開通其實更具備長遠催化作用。希望劉老爺及內地監管層一言九鼎吧!!

省油的燈

圖片
如果特朗普言出必行,將寬鬆政策打入十八層地獄的話,印鈔、量寬邦主伯南完剩餘價值,只會進一步下降。 經濟學人今期封面社論,警示強美元及高息政策下,未有好結果之前,可能先嚐苦果。 的而且確,十年債息短短不足一個月一抽見兩厘半,美元拒絕下跌,影響乃非局限於資金流出區內那麼簡單,牽涉是「全球美元短缺」一個大命題,有興趣研究詳情可查詢國際結算銀行網頁刊載相關論文 伯南克剩餘價值在於量寬QE,稍為網上搜尋伯南克演講收費的話,平均每場收費二十至四十萬美元不等,比希拉莉可能更高,肯定高於小布殊總統,當日海嘯期間戰友紐約聯儲銀行蓋特納,每場收費相當於伯南克下限,擺明,金融海嘯後力挽狂欄於既倒,的確創造昔日當局者的金錢前途效應。 伯南克應財新邀請到內地,當年QE政策製造熱錢、水銀瀉地式流入中國,四萬億再加熱錢流入,後遺症未完,但風水輪流,伯南克今日對答,問題已調轉為如何阻止資金外流。 或者基於禮貌,伯老對人民幣政策及人行穩定匯率推許有嘉,有別當日接受國會質詢時說法,觀乎伯老對改善資金外流最有力主張,正正就是近日熱話討論之一,中國倒不如減慢人民幣國際化? 問題又來了,人民幣國際化會否等同於人民幣加速貶值? 如果答案屬於肯定的話,似乎流於一派離岸市場拖累在岸官價等分析,再者,承認兩者相關的話,變相亦等同將資本帳開放及資本不能管制兩者混為一談。 下星期,深港通一通,標誌著資本帳開放,但本星期內地先不鼓勵海外併購、繼而買金、兌換、匯錢通通要限,定義上卻是資本管制。 同兩年前一遍盛況、市場充滿期待比較,今次深港通開通,股市不單大跌三百點「贈慶」,沉靜程度、幾乎令股民都忘記開通呢件事。 開通前夕遇著人民幣貶值、阿爺落閘限制資本,最多人問係深港通是否走資渠道? 答案是YES AND NO. 稍為認真研究內地經常帳項目,會發現滬港通屬下南向及北向資金流,其實在國家資本帳上,是歸類屬於、資金流入流出,換言之,南向規模日大,代表外儲減少規模會增加。 互聯互通設計聰明之處,在於一個循環封閉系統,股分買入後除非一直長揸,否則賣出後仍然會兌換返做人仔,理論上做到「原銀奉還」。 但內地大媽都唔係「省油既燈」,資金買入後,其實只要股分之間換馬,就可以做到資產保值。 高盛就發現,南向額度變化,其實同人民幣貶值幅度有好大關連,正正反映、內地居民缺乏海外投資渠道

逆轉

圖片
市場刻下關注問題係、美國12月真係加息,香港到底使唔使跟? 經常聽到一個理論係、本港銀行資金充裕、銀行結餘仲有二千五百億,完全有能力吸收美國加息引發既市場資金流出,加夠一厘都仲得、何懼之有? 呢個觀點唔可以話錯,不過有留意銀行資金結餘,由去年11月高位4200億、逐步收縮到而家得番2500億,防禦能力、比起去年其實已削弱唔少。 過去幾年、既因為環球低息,資金流入亞洲尋求回報,到今年BREXIT 將呢個現象放大,「資金難民」現象將區內資產價格推至高峰。但隨著美元上沖至 14 年高位,過去幾年大家熟悉既資金流入、分分會逆轉。 可能實在太慣低息,市場幾乎無咩心理準備應對可能加息既狀況。大摩已經提出,唔需要倒數好耐之前,就在今年一月初,人民幣貶值預期擴大,當時港元聯繫匯率,曾經備受沖擊。 大摩預期美國在2018年前,好可能會加息六次,港美息差拉闊,將觸發資金沽港元買美元,到時港元就好有可能觸及弱方兌換保證水平,金管局陳總裁就要干預,2500億看似係大數目,但實際上彈藥唔算好多。 本地利率肯定會被挾上,講緊已經唔係一、兩次加息咁簡單。到時大家會明白,點解金管局會要求銀行、要制定加息三厘既壓力測試。 本港既實質匯率、在2014年中以來已經升值16%,相比同期新加坡同南韓,匯率反而係出現貶值,變相限制香港競爭力。 或者你會話、唔怕我地有大陸關照,港元升值唔使擔心。但正如拆局一再警告,內地既大趨勢其實係貨幣政策已經變成收緊、而不再是放寬,看小川行長不願拆出資金、只叫銀行有需要就借SLF,就知道內地拆息上升,已經變成結構性。 大摩預言,明年香港經濟風險係向下居多,最壞情況,一旦外圍及內地增長失去動力,本港明年有機會陷入技術性衰退,GDP未來兩年、可能只係得番0.6%及1%增長,失業率可能趨升、工資亦會變成負增長。 唔係要危言聳聽,作為打工仔當然希望個個有人工加,可惜大環境要變就變。觀乎特區政府個個都心繫「跑馬仔遊戲」,真正做到當年任總可以居安思危可以有幾人?  都係個句、要自求多福! 

007 對 007

中港兩地拆息急升,與其歸咎於美國加息或者月結、年結因素,就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了解阿爺「去槓杆」的大趨勢。 內地資金市場近日發生兩宗事件,市場注目度唔算高,不過影響又可大可少。 其一係中城建集團,繼海外子公司違約,近日頻繁更換控股股東既中城建,一樣未有按時付息,技術上已經係出現違約。 星期一晚中債登公司表示、仍未收到中城建今日應付息既資金,彭博數據顯示,中城建有180億既債券、當中包括25億元點心債。而計埋中城建,以及河北物流及大連機床,今年境內已經有24宗公募債務違約,為去年三倍,當中正以中城債規模最大。 同一時間,在浙江湖州市一宗法院,可能牽連更廣。呢個四線城市既人民法院,剛駁回新華信托一宗開發商破產申請為債權人既申訴,原因係新華保險向一家房產商、投資左2.25億人民幣既信託產品,無幾耐房產商就宣布破產。 新華信托好自然申請成為債權人,不過法院唔同意,認為信托持有人、只可以視為股東,不能憂先獲得索償。 呢個消息對內地總值18萬億人民幣既信托市場,可以話投下一顆深水炸彈。呢種信托產品,內地統稱為「明股實債」,原則上都係通過一個回購協議,在指定日期後以固定利率回購股權投資,實際上就係一種「股轉債」安排。 由於呢種「明股實債」安排,既無官方統計,亦可以避開貸款人資產質素審查,令信托產品成為銀行以外、最大規模資產類別,甚均超過保險同證券市場。 如果新華信托今次判決成為先例,肯定為整個影子銀行業敲響警鐘。由於牽連甚廣,預計上級法院好可能會推翻判決,否則可能令信貸增長放緩,甚至損害整體經濟。 去槓杆既然已成大趨勢,咁市場利率似乎只會愈升愈高? 又未必,周小川行長開始搬龍門,呢個就係高盛口中所指、007 對007! 過去市場都慣以R007、即係七日期回購利率作為重要衡量指標,不過高盛發現過去幾個星期、七日期回購利率持續波動,不單反映人行採取更為鷹派的收緊措施,同時亦反映回購利率結構轉變、更受表外資產去槓杆影響,令人行流動性管理更加困難。 而高盛留意到、周小川行長近日似乎更加傾向以銀行之間嘅「存款類機構回購利率」作為「利率走廊」指標,雖然個名同樣係007,但呢個係DR007,同七日回購利率唔同,只係反映銀行之間拆借、變相唔需要考慮影子銀行,可以減低波幅。 當然,重視DR007、並不等於R007就會回落,人行未來顯然係有意繼續

罪不及老頂?

圖片
業界仍然流於廣泛討論上市規管架構之際,長江中心「證記」正醞釀向金融機構、包括經紀行、對沖基金等等,推行「管理人負責制」。 長江中心強調為與時並進,惟中環探子匯報,該建議惹來業界,尤其跨國機構極大反應! 話說,長江中心效法大英造法,目的要提升業內所有管理層問責,要求券商及對沖基金等就受規管的業務,申報日常運作高級管理層及所負的責任。 聽落,大家似一頭霧水,但好簡單,目前凡涉及違規等公司內部Supervision Failure,一經長江中心「斷正」,按現有規例下,會由持牌代表,即R.O.(Responsible Officer)「孭飛」,但「管理人負責制」一經生效的話,涉及過失的整個匯報流程內主管人等,通通要「孭飛」。 換句說話,假設某大行涉及內部監控缺失而導致違規、錯誤、等等,例如涉及股票交易,受靶不限於R.O,而是經紀部門阿頭、股票部門阿頭、內部監察部、審核部門等等主事人,即某機構整條Reporting line越長,牽涉潛在要「孭飛」老細就越多。 新例之下,似乎最零感染及低危部門,大概是企業傳訊、市場推廣、茶水間、接待處及文書職位等純後勤。 擔任今次長江中心重炮手,正正是其中一位ED,茱莉亞姐梁鳳儀,據報,今次重大改動僅以通告形式通知持份者,作為補充要求之一,定義上既不屬重大改變,亦不涉及修訂SFO,於是乎毋須諮詢,令到業界有口 難言。 目前,多間大行一併交由本港兩大熟悉企業融資及證券監管Law firm負責跟長江中心討價還價,忽然漏料見報路透,背後目的並不難理解。 茱莉亞姐能否突撃成功,關鍵繫於各歐美大行反抗能力幾大,事關按構思中的新安排,一旦「大IBANK」斷正,以整個牽涉架構及整條Reporting Line主管通通問題大原則底下,「埃冰」堂堂亞洲區阿頭亦隨時要「狽飛」。 要知道、呢批超級大老細,部份並非駐守香港。 聞說,「大iBank」應急方案之一,乃先擬定重組,香港還香港,區內還區內,以免整個「孭飛」範圍殺錯無辜。 白一點,保著大老闆! 其實,「大iBank」警戒級別提升之餘,中小行更為大鑊,試想,以中小行規模,整條匯報架構「狽飛」的話,公司仲會剩幾多人?

居功至偉

圖片
深港通落實下周開通,股市再度逼近二萬三,與其歸功於互聯互通,倒不如認清美元走弱及債息回落才是居功至偉。 老實,打從2014年11月17日以來,深港通基本上已屬毫無爭議指定動作,但市場能夠七百三十日之內不離不棄,經常借開通為題材並予以無限放大,這股熱誠及堅定,理應獲一份尊敬。 由部署開始到深港通終於開通,據聞當局同阿爺反映、由最初最好有兩星期預備、縮下縮下到一周,甚至更短時間,都有得「剎」,結果而家叫做有超過一個星期作最後準備,收貨啦! 對券商來通、系統UPGRADE其實早無懸念,下一步考慮既、係深港通之後,之後會推咩產品擴容? 聽聞阿總其實心繫ETF,認為全球趨勢之下,ETF 早成投資大趨勢,亦符合內地中產堀起、需要將資金全球化目標,只要香江繼續強化ETF中心角色,不愁滬深通之後後繼無人。 問題係要說服內地殊不容易,加上北向買ETF早有其他途徑,在人家未有好處之下如何開通,今次真要考驗阿總智慧。 不過花旗形容,深港通為港交所最後一個催化,事實正正如此,君不見,388表現乃兩度有官方開通消息以來表現最不濟的一次,最怕,388情況亦同樣適用於港股! 比深港通來得更突然,在於大摩忽然將中資股上調至增持,區內股市能夠如此高規格待遇,大概只有日股及印度。 但4400點目標背後,大摩查實對來年經濟殊不樂觀,中國增長預測比今年更低,諷刺或有趣在於,以基本預測計,該行對中資股來年盈利增長預測卻有百分之八點一,最樂觀盈利增長甚至可達百分之十五點一,經濟向下,盈利卻向上,世事往往好怪也! 誠然,大摩背後有其理據,該行強調,之所以對內地股市樂觀並揚言牛市再現,乃建基於兩項事情: 一,舊經濟復辟會持續,而眾所周知,舊經濟股之多,我國認第二,誰有膽認第一? 其次,大摩相信,強美元之下,區內必死無疑,但中國抵禦能力相對較大。 觀乎摩記第二點觀察,或多或少反映大摩的智慧,以及引申中的矛盾,世界上,那會有一個市場資本相對封閉,反過來成為賣點?! 而不要忘記,摩指仍然拒A股於門外,大部份原因乃市場進出未夠開放所致。 在資金流出確力加大,走資越演越烈之勢,爺爺能夠賜388多開一通,既反映內地比一、兩年前,在市場發展層面而言,已胸襟漸廣。 但細心留意,「阿總」早前對官媒強調機制只在投資而不再走資,及周末期間爺爺一系列控制企業併購變相走資措施,

血洗EM

圖片
特朗普月初勝出至今,有兩個資產市場飽受煎熬: 債市就不用多說,其次就係新興市場貨幣。 簡直血洗新興市場。匯率幾乎日日見新低,印度盧比、壘西哥比索、土耳其里拉、越南盾全部創紀錄新低,馬來西亞令吉同菲律披索,亦重挫至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以來最低。 相比起呢啲貨幣、人仔跌幅可以話少巫見大巫,亦都解釋小川行長可以忍手任由人民幣Freefall: 既然都講左人民幣要兌一籃子貨幣穩定、點可以阻止人民幣繼續下跌? 目前最令新興市場不安、唔單止係美息會上升幾多,而係美國保護主義可以去到幾盡、甚至除左美國優先之外、會唔會出現歐洲優先、中國優先,繼而大規模爆發全球貿易戰,到時新興市場肯定首當其沖。 瑞銀就估計,明年新興市場回報,會10至15%,跌至只有2-3%水平。由有經濟師就提出,通脹及匯率風險,新興市場都勉強可以應付、不過市場忽略既信貸風險,一旦全球利率急速向上,唔單止好似墨西哥呢類私人企業債務高企國家會受累,美林崔巍都警告,對中國其實破壞力都唔少。 雖然有分析都指而家局勢同98年亞洲金融風暴前有少許相似、不過公平啲講,其實唔少亞洲國家實力,同當年比較已經大大加強防御能力。以IMF最新國家實力報告比較、泰國同菲律賓,都屬於新興市場之中,外匯儲備充足率最高國家,外儲充足率比實際需要多2.5同2.7倍,反映彈藥充足、唔怕炒家重臨。 相反、馬來西亞同土耳其,就被認為是實力最弱國家,後者都不用多言,注定難以加入歐盟,而馬來西亞近年不單飽受政治不穩影響,金融市場更幾乎做出鎖國行為,完全禁止離岸NDF交易,其實就只係變相趕走外資? 值得探討係、市場已經買重特朗普經濟學,認為減稅增加開支可以刺激經濟、重現通脹年代。但到底實際有幾大成效,係咪真係有「免費午餐」,其實有好大疑問。 今期經濟學人就有系統對特朗普既經濟建議,逐一打破,包括十年內減稅7萬億美元建議,根本就難以通過共和黨掌控既參眾兩院。共和黨多數派領袖瑞安已經提出,實際減稅規模只有特朗普提出既一半。高盛只估計,未來兩年GDP增長只會提升0.3個百分點。 而且龐大既基建開支計劃,如果唔單止係競選口號,好明顯就係揀錯時間。當失業率回落至低於5%,加上工資穩步回升,經濟上根本就需要龐大財政刺激,反而可能會通脹惡化。 以特朗普提出一萬億美元財政刺激方案,實際上聯邦政府出資只有1400億美元,而且政府不

行長在哭

對於美國市場而言,股市創新高,已等同於朝早起床要擦牙,份屬例行公事。 而對於內地資金市場交易員來說,每天說句「頭寸快乾了」,就有如返公向同事講早晨一樣,已經習以為常。 內地國債收益率於二級市場稍為回落,但幾宗由政策部委發行的新債,中標利率均較預期高,更甚是,內地市場資金利率仍然高企,未能引起關注,可能在於今次出現低調地持續龜速向上。 由於資金緊,人行本月查實低調地加大向市場注入資金規模,但以七日期上海同業拆息為例,不經不覺已升至近兩厘半水平,較人行七日期逆回購操作利率,高出近四分一厘、三個月及六個月,更連升26及32個交易日。 目前據統計,行將到期,但仍未到期逆回帑購存量高達一萬五千億,創下九個月以來最高,人行取態及其市場操作模式,某程度上已由主動變得被動。 最初最當局原意在經濟活動正常化後,將貨幣寬鬆力度減弱,既控制槓桿,亦減低表外銀行活動所構成風險,奈何,市場利率一旦一如部份外界所指有結構性緊張問題,情況在在截然不同了。 內地利率市場不能反映事實全部,如果參考離岸利率互換掉期市場的話,現水平,其實市場正在反映一年後七日期回購利率最少升四十點子,而基於掉期市場構成的利率上升預期,逆回購即使不斷加大,市場仍然會湧搶資金。 反過來,若人行主動下調逆回購利率以引導市場的話,問題就更加之嚴重,隨時會發行貨幣政策錯誤預期。 令情況變得更複離在於,七日期逆回購資金,佔銀行需要續期資金比重已由八成跌至四成左右,銀行頭寸組成部份,既夾離更長期逆回購,中長期借貸便利,以及來自同業之間拆借。 以此推斷的話,內地有聲音已認定,人行逆回購對市場利率引導作用已大幅下降。 增加依靠同業借貸作為銀行資金來源,對內地而言,有需要正視,重要性其實不下於不良貸款比率問題。 過去幾年,內地不斷出現貸款增長大於存款,導致銀行體系負債中,同業拆借悟比由六年前近零水平,升至三成。 歐美式交易對手風險在內地出現,目前仍然難以想像,但阿爺搞去槓桿、民間資金又外逃,頭寸正在乾,可能小川也正在哭。 難怪,總理會見經濟智囊,座談會上與會者力倡收緊貨幣政策,到目前為止,官媒仍然未有大字報道過。

新高

圖片
感恩節前夕,美股送大禮、三大指數連小型股指數,齊齊創新高,道指更史無前例首次突破19000點,華爾街簡直係牛氣沖天、可喜可賀! 今次道指由萬八點升上萬九點,只係用左11個交易日,就由11月初既萬八點樓下,急升一千點,其中諷刺既係、升幅最大一日,正係美國大選前夕,11月7日急升371點,原因正係市場買重希拉莉會勝出,一切可以Status quo!! 到特朗普真係意外勝出,市場只係用左半日時間,已經將預期扭轉,包括相信減稅增加基建開支,率先就帶動建築相關股分向上、而銀行股亦在利率預期下受惠,道指先在11月10日創出新高,令人更意想不到是,在之後四個交易日,再接連創出收市新高。 到底市場情緒點解可以扭轉得咁快,除左資金流外,美林既報告亦提供左啟示:佢地旗下對沖基金客戶大舉入市,購入資產就以股票ETF為主,金融股就獲最多對沖基金增持,難怪單計高盛,十一月未完已經累升超過兩成。 美林提出今次入市資金,以被動式買盤為主導,反而主動基金未見好大動作。而由期權顯示,雖然睇好後市比睇淡既比重創左2014年來新高,但值得注視係、以三個月到期既合約來睇,期權顯示未來美股只有14%機會可以再升超過半成以上,同過去平均創新高後升三成看法、相差好遠,反映值博空間好低。 唔好忘記,炒作特朗普仍然有好多未知之素,包括佢提出既基建大計,係咪可以通過國會一關? 而美股由第一次觸及18000點,到首次突破19000,其實足足用左500個交易日,絕對唔係容易既事 所以美林睇明年標普500目標,只是2100點,仍較現價有4%下跌空間而最差就會見1600點,原因係雖然美國經濟可望加快增長,但現水平再上望值博率不高,提醒投資者美股明年指數回落至最差情況機會,比升至最樂觀情況更大。 相反睇睇港股,好似SKY Sir下午在開市埋位提出,美股屢創新高之際,港股反而十幾個交易日仍然受制於11月8日創下高低位22000至23000點呢個大裂口,既無法向上突破、亦未見有足夠利淡消息將指數推低,SKY Sir形容呢個情況前所未見,資金似乎只係喺板塊之間轉移。 坦白講,與其等一個令人煎熬既深港通消息,更多基金經理其實已經決定等埋月尾就會提早年結,12月聯儲局仲加唔加息? 一早放假去也!

取而代之?

圖片
觀乎今次特朗普唔選擇傳統媒體發放上任大計,反而在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同youtube公布,可以想像佢同傳統大亨關係非常之差、難怪會出現佢大駡CNN係騙子既說法。 但如果睇內地媒體解讀,特朗普表明退出TPP,輿論幾乎一面倒覺得中國可以乘勢堀起、有機會統領東南亞國家,在經濟甚至政治上取代美國擔當主導角色,就更令人擔心。 的確,對於TPP其他十一個成員國來講,就幾乎判左死判,難怪上星期先沖著要同特朗普會面既安倍晉三會咁失望,表明無左美國參與,TPP就變得毫無意義。 但將特朗普退出TPP、視為「美退中興」既想法,其實係基本乏視左特朗普經常掛在口邊,要美國再次強大既口號。金融時報提醒,特朗普當選、其實係形成左中美改革賽跑既局面,今次輸既一方、好可能要令上沉重代價。 以特朗普主張一切以美國利益為先,日後會要求過去在亞洲的盟友自己承擔更多區域安全的責任,做法正正同六十年代未、七十年代初的「尼克遜主義」很相似。 當時蘇聯就以為可以乘虛而入,結果大搞擴張,最後反而不是改革太過激進,而是漸進式改革無法推動,改革麻木、改革已死。導致最後各種斷層式崩裂,令政府最後跨台,出現東歐變天,就算之後俄羅斯以休克式療法,經濟仍未完全復完。咁到今天的中國,歷史又會否重演? 有內地學者更質疑,中國除左有錢之外,連自己的國民都吸引唔住,又有霧霾,高官有錢人都將自己細路送到外國去,根本就缺乏軟實力,要取代美國地位、根本係天謊夜譚。 法興列出左2017年最大機率既黑天鵝事件,包括全球、特別是歐洲的政策不確定性、國債收益率向上、中國經濟硬著陸等等,其實都耳熟能詳。 反而機率只有15%的孤立主義抬頭,先值得警惕,因為一旦爆發全球貿易戰,受損害既、唔會係而家既資產階級,首先失去工作的、會是在全球支持民綷主義的低下階層,如果最終陷入社會不穩,恐怕呢個先會係下一次衰退危機既罪魁禍首。

展望

更多大行提早發表2017年投資展望,觀點或有不同之處,但有趣既係、全部清一色提醒,明年投資主題,會係強美元主導世界,原因都係特朗普。 諷刺既係、特朗普本人實在係反對強美元政策,認為會損害美國本土製造業,所以先宣稱要將中國列為貨幣縱操國。但在他本人勝出後,美元指數不單累計升半成,更一口氣突破13年高位,幾乎將整個金融市場、反轉再反轉。 打由負利率主權債規模突破十萬億美元,拆局已經警告又警告,呢個債市泡沬遲早爆煲: 點可能借錢既人會有息收? 只係債市投資者將債券當作股票炒,認為收唔收息並不重要,只要債價升值,就可以用更高價賣比下一手,世事又點會咁著數? 所以特朗普冒起,只係在適當時間有一個適當人物、將咁不合理既債市泡沬打破,與其怪責佢令成個債市有過萬億美元虧損,倒不如自己、點解仲會揸著債券? 所以美林提出,資金氾濫已終結,表明七大央行不會再推寬鬆政策,實際上毫無新意。形容貧富不均會成為過去,更是大言不慚,相信只有沽售債券係情理之內。 更多經濟師、由鄙視特朗普,開始將佢神化,甚至將佢同八十年代上場的列根做比較,認為兩人同樣會步入強美元時代、令經濟及股市受惠。 富瑞報告開未明義,提出特朗普就係列根+強基建化身,結果推論會成為低稅率及增加開支,最後可以加快經濟增長,實際上更令人摸不著頭腦。 不錯、同樣為共和黨人,以近70歲高齡當選,加上選前被一致看淡。經濟政策鼓吹增加政府開支及減稅,以及提倡放寬金融監管,令特列二人好像一拍即合。但其實咁樣比較、係相當危險。 要知道,列根信奉係自由貿易及放任政策,所以支持低稅率與民共利,係合理及明智選擇。相反、特朗著鼓吹係保護主義,一旦佢履行承諾,世界經濟肯定面臨另一次衰退。 真係要警惕既話,列根任內雖然令美國經濟走出滯脹,但強美元由90一直爆升至165水平,直接埋下之後拉丁美州金融危機及亞太金融風暴。同樣,今次特朗普現象,一樣對區內亦構成挑戰,一旦美國重心由貨幣轉移至財政政策,可能引發目前利率過低的區內經濟、要提早採取收緊措施,以捍衛本身匯率。 所以資金轉移如果真係失控,區內拆倉最壞情況可能觸發恐慌拋售,屆時「十年一潤」的金融危機,不可不防。

拖拉

圖片
當市場糾結於到底是21、28抑或留到12月時,內地知情人士話,其實未拍板原因只有一個,就係到底總理枱面上的文件有多高? 有無人可以將文件由中間位置放到最頂? 克強總理日理萬機,又經常外訪不在國,總不能事事煩擾。或者有一日、當總理翻看月曆,發現年關將至時、猛然記起自己一早拍板要推出的深港通仍然未開通之時,市場就會有意外驚喜。 坦白講、深港通何時開通,除左節目可以多個焦點或內容報道,其實影響力早已不大,何況、市場要Front Run,其實效率有幾高,睇睇Trump 半日已經可翻轉再翻轉,仲憧憬開通係利好消息? 咪玩啦。 反而應該留意、但有無咩人提既上市監管架構改革諮詢,拖拖拉拉多兩個月終於完成,總結一下,你記唔記得有邊個支持? 始作俑者長江中心當然熱烈支持,不過作為聯席諮詢人、阿總由始至終都只話會聽市場聲音,態度保留之程度,中環人形容、完全唔似佢一向沖前鋒既性格。 其實好難怪、唔通自己支持自己被削權、同埋被逐出上市委員會咩? 支持上市改革諮詢,除左有前證監主席、投資基金公會、David Webb之外,其實已經數唔到仲有邊幾個? 相反數番轉頭,包括上市委員會本身、上市公司商會、證券經紀協會、連罕有發聲既香港總商會、甚至被視為親特首既金發局,都對建議有保留,其實市場聲音強弱懸殊,已經相當明顯。 證監歐達禮雖然盡最後努力,甚至擺出戴維森報告書「不合事宜」出來,意圖希望獲得改革派支持,可惜奪權意圖實在太過明顯,最終令改革大計拉倒。 大家會問,無左新監管架構,會唔會令近日出現掛在市場口邊既上市質素出現問題? 呢個大可以放心、因為證監新「打老虎」阿頭魏建新,已經表明要集中精力處理嚴重個案件、又會研究加大高層問責,首場show 已經target 瑞銀同渣打,好戲肯定陸續有來。 反而值得諗諗係經此一役、中環中心同交易大堂日後關係? 其實心水清人士已提出,兩者角色上早有矛盾,整個諮詢最失敗,係應該有一個更超然機構作主導。可惜財爺本人早有其他目標、特首又好似對金融發展志不在此、靠財經事務局嘛......講完。

血洗之後

圖片
對於區內債券交易檯來說,血洗事件一周以來,今日既屬期昐,亦是高度戒備一日。 皆因同日有多宗債券發行,反應如何,大概可以折視「特式」經濟及市場新形勢下,市場對區內債胃納。 結果,天無絕人之路,多宗新發行當中,據報三單過關,涉及36億美元。 但中環人報料,原本榜上有名,某規模不大不少中資內房,擬以五厘六二五左右發行十年期債券,最終Call off 收場。 人民幣跌,屬於方便標題吸引眼球新聞,惟更深遠影響,其實在於鮮有提及的內地資金市場為首利率不斷上升情況。 無疑,人人話資金緊,至少小川長在市場操作上近期有如黃大仙上身,有求必應也,逆回購逾千,MLF做突,但以一年期利率掉期為例,今日在低調聲中突破三厘,上至去年四月高位。 有別早幾次,內地出現債息、市場利息「同抽」情況,十年期國債今日亦有低調聲中升破兩厘九,而近日多宗官方機構新債發行,中標利率均高於預期。 市面仍然強調,債息會先升後急回,而內地情況其實會跟緊「特式主義」下環球債券沽壓,除此之外,別無其它!! 但查實,內地息升早於「特式主義」確立前已經出現,而有關先升後急回之說,試想,一旦滯脹屬實,情況又會如何? 長江有美景,但春江可能只有肥鴨。 將早前資金流數字以及美林最新基金經理調查,再跟近日市場各資產價格走勢,再次證明,若非市場多聰明人,就是市場多春江鴨。 美林引述基金對來年關注點,既不是中國,更不是聯儲局,而是首次提及有關擔心滯脹及之後的債券爆煲。 單是看看我國,「習式供絡側」年內急速推升資源價格為首價格上升預期,惟期間經濟增長數字僅僅於0.2個百分點變動左右徘徊,難怪,內地分析今日揚言,國家債市已反映輕量滯脹也!

Front run

圖片
新一輪風暴,由歐洲早市引爆。 利率期貨顯示、下個月聯儲局加息機會率增加至94%,為今年以來最高水平,比月初68%急升26個百分點。 彭博形容、數據顯示下個月加息機會,其實已屆百分百。 聖路易聯儲銀行行長布拉德表示、一次過的加息可能會在12月,已經足夠令貨幣政策轉變為中性。 更表明通脹預期上升、對聯儲局來說是一件好事,而股市及美元匯價在美國總統大選後,已經重新定價,但整體仍然在過去一年的交投範圍內。 加息機會增加、令美元再次延續強勢,一度突破100水平,再創今次初高位,美元兌日圓更達110。 貨幣市場顯注波動、瑞士央行總裁已表明,希望干預匯市。其他新興市場貨幣亦及壓,土耳其里拉跌至紀錄低位。 經常聽到似是疑非說法、就是聯儲局加息一次半次,不論對樓市、對資金市場影響不大。 實情係、市場利率既調節,跟本唔使等聯儲局出手,市場利率已經Front run完成調整。 以美國十年債息為例、由大選前1.86厘,飊升至2.3厘,升幅之快、之急、其實已倒數番08年金融海嘯。 而且明年加息幅度、絕對會令人意外。以美國抗通脹債券TIPS同十年期債息的息差,已經由脫歐時1.4厘,拉闊至1.93厘。按傳統智慧、呢個息差正係通脹預期,已經達到聯儲局警戒線近2厘水平。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之一Bridgewater 創辦人Ray Dalio表示,長達30年債券牛市已經結束,又稱目前債市跌勢仍未完結、但相信經濟在滯脹後可以再見光芒。 新債王岡拉克就稱、特朗普當選總統,好大程度是中下階層覺得被遺棄,預期新政府上台 亦難以即時改善經濟,按息上升不利中產,相信股市會有一段時間維持波動。 麥格理就指、貨幣政策已證明失效,政府主導抬頭,央行獨立性下降,揚言全球5-10年內會陸續採取中國經濟模式。 又指不論美國以及其它刺激政策,仍然需要大量債務發行支付,麥格理揚言,全球陷入通縮或滯脹機會高達八成。

洞悉

圖片
由內地媒體眼中解讀,今輪人民幣貶值居然說成是由CNH帶動CNY,中環人話聽完都百思不得其解。 廿一世紀將中資企業在離岸市場購匯,以期權鎖定人民幣兌換美元成本,以此解釋CNH急跌帶動在岸市場跌勢,實在有本末倒置之嫌。 其實唔使大行多言,市場早有共識是人行已經採取Freefall放任人民幣貶值,由中間價連跌八日,所謂「鐵底」6.82可以輕易言破,港紙兌人仔重回一算水平,或者真的可以止日可待。 6.82的鐵底共識、源於2008年金融海嘯後,中央為左全球經濟穩定,力守6.82水平,避免全球貨幣爭相貶值、是故被市場認為是牢不可破水平。 說實在,今天再煲大此水平、實際是不懂阿爺心意:既然特朗普上場是要強美元推動經濟,其他新興市場貨幣跌幅,更遠大於人仔、看馬來西亞令吉、印尼盾甚至墨西哥披索,貶值幅度均大於人民幣,中國何不況做個「順水推舟」,送特朗普一程? 何況外匯儲備經歷十月大跌後,而家在美元大漲之際入市,豈非白白浪費彈藥? 大行包括獅子錢莊,紛紛下調明年人仔貶值幅度,其實都係後知後覺,或者是要老細交待而已。反而大和大淡友賴志文表明,自己今年底預測7.5算看似遙不可及,但一旦美元破頂,企穩100以上水平,會引發連鎖拆倉、技術上會觸發爆升。 所以Kevin表明,與其隨隨便便改一個目標,就情願keep 著7.5目標,看到底最終會相差幾遠。 有趣既係、當特朗普決定進一步向中國匯率施壓,恐怕小川行長早已洞悉,唯一抗衡手段是沽售美債、將彈藥換作支持人民幣匯率避免資金加快外流,屆時美債恐怕真淪為爆煲,得益的又會是誰?

序章

圖片
特朗普勝出總統大選,繼續震盪全球金融市場,亦為明年的金融危機掀起序章。 1987股災、1997金融風暴、2008雷曼危機、2017又會如何? 大行形容,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對債市及股市同樣具破壞性影響。 彭博統計、上星期以來全球股市已蒸發一萬億美元市值,而債市跌幅更驚人,美國三十年長債息率升穿3厘,為今年一月以來首次。 德國30年亦升至1厘的半年高位、債市市值損失1.2萬億美元。 走資潮更席捲整個新興市場、匯率全線重挫,馬幣急跌近1%,降至9個月低位。南韓出現政治不穩,匯率跌至6月新低。 富瑞形容、特朗普政策相當於當年列根主政年代大搞基建,減稅、增加政府開支,促使財赤上升但經濟恢復高增長,尋找高息投資年代已成過去。 但問題是很多投資者仍過度持有債券、警告七大工業國債市正面對大量高息組合拆倉,而強美元令新興市場流動性收緊,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包括中國及馬來西亞,上季國際收支平衡開始惡化,顯示資金開始外流,將巴西及印尼投資評級降低。 德銀就指,市場已就新政府上台後可能大幅舉債重新定價,十年債息將由2厘快速升至2.5厘水平,建議投資者要減持債券。 美元強勢、美元指數升穿100,日圓跌至108水平,令走資潮席捲整個新興市場,匯率全線重挫,馬幣急跌近1%降至9個月低位,南韓出現政治不穩,匯率跌至6月新低。 大摩就稱、經歷美國大選後,金融市場新模式已經抬頭。 對區內而言、美國債息升幅將相當急速,已經引發資金在美國及區內股分換馬,預期債息曲線會進一步傾斜,而美元強勢亦會持續,特別是對日圓及新興市場貨幣。 至於美股就跑贏全球股市,同時間新興市場大部分均跑輸,只有日本及內地股市可以較有防守性。 但值得留意是債息上升現象,亦出現在內地,債息曲線強勁抽上,一年掉期19個月高,再干預匯市,反而令銀根再收緊。 說內地股市具防守性? 你信嗎.......

逆轉

圖片
被道指升勢迷倒及糾纏於深港通快通之同時,一場不大不小,但隨時事關重大完美風暴已經揭序。 債息升、美金抽、人民幣慘於681-682左右爭扎,高負債者債務成本上升,內地及新興市場資金加速外流,高息保本主義者拆倉等等,構圖已經相當清晰。 君不見,2、3、823、778、808、6823等等,單日跌幅超過3-5%。 回購、資本高、債息曲線斜移、特朗普主政下,美國監管篤定拆牆鬆綁。無數的巧合,緣份已到,注定特朗普成為了歐智華大恩公!! 是日,最大新聞非深港通或HK GDP,而是市場膾形膾聲打造Reflation概念,通脹預期重臨或升溫之說,從市場表現及資金流向,至少刻下似乎指向,市場已由半信半疑轉為付諸行動。 Tips 通脹掛勾債券,本周單周淨流入十億美元,數字為2014年以來第二多,用美林統計的話,八星期累積流入規模完全破史上記錄,股債資金流變化差跨一年最大、債券成王由商品取代、新經濟股退役,舊經濟股復辟、美國市場近日變化已甚為明顯,說穿了,背後觸發點為貨幣主義重回凱恩斯、打著Wall Street回歸 Main Street 旗號,實為加大赤字鋪路。 話說回頭,通脹預期有好壞分別,目前是憧憬經濟向好引發的通脹預期,抑或毫無基礎,純粹人為製造通脹預期,心照不宣也。 而如屬後者,此乃醜怪的通脹預期。特朗普否定貨幣寬鬆再有作為是正確觀察,但否認的同時,拗出隨時埋單涉及五萬億美記大美國主義夢,以美帝財政狀況,實在存在根本性盲點。 華爾街中人比特朗普更能言善辨,轉身之快,美斯及C朗亦拍馬不及,今日大叫Very Good,不久將來隨時令閣下Very Poor,格老早前三番四次重提通脹歸來,並且界定為在沒有強勁經濟下的衰通脹,撇除十年債息5厘預測實現與否,格老已太有先知Feel了!

逆轉

圖片
被道指升勢迷倒及糾纏於深港通快通之同時,一場不大不小,但隨時事關重大完美風暴已經揭序。 債息升、美金抽、人民幣慘於681-682左右爭扎,高負債者債務成本上升,內地及新興市場資金加速外流,高息保本主義者拆倉等等,構圖已經相當清晰。 君不見,2、3、823、778、808、6823等等,單日跌幅超過3-5%。 回購、資本高、債息曲線斜移、特朗普主政下,美國監管篤定拆牆鬆綁。無數的巧合,緣份已到,注定特朗普成為了歐智華大恩公!! 是日,最大新聞非深港通或HK GDP,而是市場膾形膾聲打造Reflation概念,通脹預期重臨或升溫之說,從市場表現及資金流向,至少刻下似乎指向,市場已由半信半疑轉為付諸行動。 Tips 通脹掛勾債券,本周單周淨流入十億美元,數字為2014年以來第二多,用美林統計的話,八星期累積流入規模完全破史上記錄,股債資金流變化差跨一年最大、債券成王由商品取代、新經濟股退役,舊經濟股復辟、美國市場近日變化已甚為明顯,說穿了,背後觸發點為貨幣主義重回凱恩斯、打著Wall Street回歸 Main Street 旗號,實為加大赤字鋪路。 話說回頭,通脹預期有好壞分別,目前是憧憬經濟向好引發的通脹預期,抑或毫無基礎,純粹人為製造通脹預期,心照不宣也。 而如屬後者,此乃醜怪的通脹預期。特朗普否定貨幣寬鬆再有作為是正確觀察,但否認的同時,拗出隨時埋單涉及五萬億美記大美國主義夢,以美帝財政狀況,實在存在根本性盲點。 華爾街中人比特朗普更能言善辨,轉身之快,美斯及C朗亦拍馬不及,今日大叫Very Good,不久將來隨時令閣下Very Poor,格老早前三番四次重提通脹歸來,並且界定為在沒有強勁經濟下的衰通脹,撇除十年債息5厘預測實現與否,格老已太有先知Feel了!

一路好走

圖片
當特朗普贏出大選之後,摩通總裁戴蒙向屬下員工發信,指經過Brexit 同大選之後,投行都應該了解到、一般民眾的挫敗感,日後要留意既,應該由wall street 轉移至main street。 無獨有偶、美林亦提出類似睇法,指政策由照顧華爾街轉移至照顧主流,環球政策勢將出現重大調整。 所以不單是特朗普勝出令人意外、金融市場的應對變化,同樣令人手足無措。 RISK OFF 半日間就轉成RISK ON,美國債市出現近三年半以來最大單日跌幅,蒸發3300億美元資產, 其實比股市倒升更值得關注。 由市場之前預期特朗普當選、會引發避險情緒,令資流出股市流入債市避險。但實際情況剛好相反,美股迫近新高,債市反高潮出現三年幾來最大沽售。 美國30年期債息逐步回升至2.81厘,是今年一月以來最高,更是2013年中聯儲局暗示削減買債以來、最大的單日升幅。而十年期債息亦升至2厘以上,同樣是一月以來最高,債息孳息曲線,一夜間變得大幅傾斜。 埃爾阿利安El-Erian認為,特朗普未有明顯政策傾向才是市場最大不明朗因素,一旦大幅擴張財政政策,會引發通脹預期,會令債市出現恐慌拋售,恐怕長達幾十年債券大牛市結束。 麥格理RIP三隻字來得精警,要警惕既,其實係過去十年由伯南克一手創造既QE,係咪應該到左壽終正寢之時? 麥格理以「現狀一路好走」,稱投資界一直希望安於現狀,惟不論英國脫歐及美國大選結果,均顯示全球正尋找新均衡點,三大不明確因素: 央行獨立性、 全球化自由貿易去向、 及政府如何加大財政政策、 在不確定性充斥下,全球市場難言穩定,只會導致進一步波動。 之前一力呼籲支持希拉莉的經濟學人,事到如今亦指出,特朗普當選是年內,第二次對投資者做成的政治震盪,反映正是民粹主義在全球抬頭。 不單減少國際之間合作、對全球的貨品、人流及資金流會面對更大限制,情況就一如三十年代「大蕭條」後景像,跟本不會有贏家。 投資者短線可能會因為幾個交易日的反彈而興奮,但長遠要面對的、恐怕是更漫長的經濟衰退。

Change?

圖片
寫在今年9月底 季結 時評語: 「以特朗普的一副毫無準備,亂駡一通,只懂將責任卸給他人的狂人,換作正常時期,老早就已經被選民拋棄。但何解今天特朗普仍有四成多支持度、可以同希拉莉叮噹馬頭? 其實都不用多估,一切與英國脫歐背後理由完全一致: 選民、特別是低下階層,多年來深受特權及富裕階層剥削,今天決定以選票來一個了斷。 這種民粹、反制度、反自由貿易反全球化的浪潮,其實已經席捲全球。你說他不理性、其實背後都是有計算行為,只是將不滿化成行動。」 由英國公投,及至美國大選兩件大事顯示,不論政客、權貴、社會德高望長之輩,及頂尖評論,越呼籲社會大眾,社會大眾卻越逆主流勸告而行。 奧巴馬當年打著Change大獲全勝,八年後今日,世界稱不上更和平,反而相反,經濟及社會福址未見改善,反而貧富加劇。 白一點,特朗普冒起,乃公民社會對傳統公民機構及傳統核心持份者,包括政府,立法機關,傳統媒體及意見領袖的一個信心危機投射。 而據聯合國早於2007年一份報告,過去四十年,民主及已發展工業國社會大眾對政府信心及信任度持續處於下降水平。 陸庭龍認同達拉斯前聯儲銀行行長費希爾分析,Trump Win背後功巨在於持續及永無止境的央行超寬鬆政策所致,也許,希姐連黑人選票亦不保,特朗普一句怒炒耶倫可能引發共鳴! 奈何,美國普羅百姓或最後發現一廂情願,君不見,耶倫未炒,但利率期貨顯示十二月加息機會已急降跌36%,更何況超級減稅,超級基建計劃郎郎上口,美國財赤只會更大,本質上更需要超寬鬆政策作為支援。 更甚,作為保守主義陣營右派份子,他真的會體察民情嗎? 人人談特朗普上任後經濟政策這個,那個,惟套用羅家聰及馮孝忠說法,老Trump競選期間根本毫無政綱可言,事到如今,關鍵在於班底。 昔日劃清界線,但政治非常現實,從今日起,只會有更多人排隊求見。可以肯定,特朗普縱然瘋狂,但成熟制度會予以制衡。 狂熱勝出,中環人指,多年與其有商業爭拗的貿發局主席顯得尷尬。 當選,再加共和黨繼續掌控國會,正正是美林形容對中資股的最壞情況,但從另一角度,美國重返亞洲政策隨時大洗牌,TPP亦告瓦解,中國絕對會趁勢加快一帶一路及鞏固區內影響力,絕對是有危才有機。 希姐總統夢醉,廿年部署,被特朗普敗走,比敗於任何一位對手更難接受,美國人並不懷念九十年代克林頓王朝,更對建制極度反感。

不合時宜

如果歐達禮今日SPEECH 可以早一個月提出,其實已經可以係為整個上市架構諮詢文件,做出最強而有力既回應,奈何就係遲左一個月。 SFC由1988年戴維森報告書而來,由歐達禮自己親身打倒,並非忘本,而實情係上市公司商會等反對人士、經常就係拿著戴維森報告書做擋箭牌,指諮詢文件違反當日精神,而家就由歐達禮「普告天下」,四字寄曰:不合時宜。 確實,1988年監管環境,同2016年實在無法相比,當年縱有老鼠倉及人為造市橫行,但市場結構之複雜、資金來源國際化、加上財技及金融工具愈趨複雜,市場結構根本不能同日而語。 雖然香港人而家聽「內地化」都會聞聲色變,不過歐達禮可能持著鬼佬性格「百無禁忌」,直指同中證監合作,已經係大勢所趨,呢點亦都突顯,單靠目前雙重存檔,似乎係難以解決更多上市公司出事。 其實歐達禮口中、講出高估值、股權又過分集中的大市值股分、都唔需要好多聯想,都估到係李生既漢能。 而對創業板,歐達禮都一樣唔放過,包括存在製造殼股及令人懷疑既配售安排,令去年上市以來的34隻GEM 股分,平均有七倍以上升幅,而在股價後一個月,市值就會「腰斬」一半。 公平啲講,將上市公司質素問題、全數變成上市委員會既責任,似乎係推諉於人,但作為最後努力去說服市場,歐達禮呢篇演辭,係好值得細讀。 歐達禮其實最後都有釋出善意,就係針對同股不同權制度,表明SFC其實唔係一刀切反對,最重要係有日落條款,同持股限制,其實螞蟻金服未必唔可以在港上市,唔知小加總裁收唔收到?

立冬之日

圖片
今日立冬,地產股就好似美林咁講、迎來一個早到既樓市寒冬。 地產股全線大跌,長實新地新世界都跌近9%至一成,跌幅其實同樓市最淡友瑞信估計既要下跌10%至15%、幾乎一日達成。 但唔好忘記,按瑞信預測有個大前提,就係未來樓價要大跌超過兩成,需求會少兩成半,不過由地產股及樓市反應,似乎兩個市場消化緊既、係兩套唔同既辣招。 新盤成交雖然成交大跌近六成,投資者幾乎絕跡,投資者亦大跌8成,但吊詭既係、唔少新盤一樣有長長人龍,唔通真係反映單靠首置客都頂得著? 好似施老闆之前預測,而家樓市係資金市,除非有一日美國真係重新展開加息周期,否則加息一、兩次,其實不會改變資金流向。更重要係了解而家業主既心態,就係賣左買唔返,佢地既然過去幾年,都受惠資產增值,而家有大把實力持貨,根本唔需要賣。 分析員提出,政府再出辣招、其實係用來換取時間,凍結樓市成交,等待新供應陸續出現,希望可以令供求平衡。不過政府似乎忘記,而家買樓需求,更多是來自內地資金。 以今日公布走資數據,是一月以來最大規模,人民幣貶值不單令發展商來港盲搶地,更多是內地人分散風險,何況佢地以最高稅率計,只係增加6.5%,比本港居民要增13.5至6.5%稅率,顯然佢地有更高承受能力。 所謂見招拆招,樓市辣招照推,但樓照賣、照買! 點拆招? 一簽多樓! 稅務上以單一交易方式一次過買入,多個單位慳稅可以免除繳交15%重稅。 不過有好有唔好,咁做法、總樓價越谷得大、按揭成數就越細,而且將來一旦想逐間賣樓,就需要拆契。 所以大前題買家越有錢,做首期、就越唔受新稅限制,而且只有新盤先至造就到一簽多買咁做! 因為二手放盤極少遇到打孖或以上咁、一齊賣出。 加辣後已經先後有超過10個新盤臨時停售,相信發展商要重新設計新嘅彈性付款安排去化解辣招,相信新樓成交仍會主導樓市。 另一拆招係一手市場,連錄多宗成交係投資者改用子女名義買樓收租,始終資深投資者深明、過去幾次辣招,都係治標不治本,樓價短期震盪之後,仍是易升難跌。

加辣

圖片
兩日前,拆局因應啟德地皮創出「癲價」,公開呼籲政府應該加辣。莫非特首同司長有睇我地報道? 事實係、樓市不單已迫近去年高位,作為「資本難民」既投資者、基本上都已經消化左目前DSD,將稅率當時資金成本一部分,只要物業有穩定回報,加上升值預期,目前辣招的確好似政府所言,已經變成力度不足。 不論樓價高低、政府將基本印花稅劃一提高至15%,新措施午夜過後生效,但無樓在手嘅本地居民置業可以獲豁免。 業界普遍認為今次辣招夠辣,參照過往辣招一出、樓價即時回調4-7%之間,代理預計今次都會令樓價橫行一段時間。 尤其二手樓市、換樓都困難咗,成交會更加拉鋸,至於一手新盤代理話近期佔三至四成買家係買多一間嘅投資者、係咪保持到? 視乎發展商補貼幾多稅,即係變相減價。 今次劃一將印花稅統一為15%,表面睇的確係嚇人、可能令投資者暫時卻步,但不等於可以令上車一族受惠,好似施老闆所言,樓價上升係基於資金因素,只要投資者計得掂回報,他日再次出動又點會無可能? 而且更多有樓在手既投資者、會選擇暫時唔會賣樓,只係令二手供應再減少。 仲有一個因素係、當投資者減少,可供出租物業同樣會減少,最終租金到底係會向上定向下,要拭目以待。 值得留意係、今次加辣未有影響BSD、即係海外買家包括內地居民仍然維持15%稅率,換言之最高稅率就由目前23.5%,加至30%。 政府解釋係、截至九月底,BSD只有200多宗,未算偏高,但似乎政府係嚴重忽略十月之後,因為人民幣貶值引發的資金外流效應,單睇海航集團出手就知。如果以最近發展商主動公布新盤有四成係內地買家,相信十月既BSD數目會相當驚人。 目前不少內地買家比緊稅率、已經達到23.5%上限,今次加辣後,表面係要比多近7%稅,但唔少發展商都有針對內地買家既回贈,可以抵銷成本。相反新辣招下,本地投資者稅率會由最普遍既6至8%稅,跳升至15%,咁到底新既辣招,係懲罰左邊啲人?

改朝換代

圖片
由中資海航集團出手,以驚人倍數價位投得啟德住宅地皮,已經再次表明、香港地產已經出現改朝換代面貌。 啟德住宅地每呎樓面地價高達13500元批出,大幅拋離區內地價一倍有多,成為啟德地王。 測量師計過、日後起好要賣2萬蚊一呎以上,地價被搶高咁多,正是因為中標財團是中資企業。 帶挈本地發展商水漲船高,恒地喺馬頭角嘅新盤迎豐,即時停售7個高層單位,恒地話要因應市場調節售價,似乎蘊釀加價! 昔日大孖沙趁著97因素、取代英資成為華資財團,今日到華資退、中資上,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單計啟德區,由2013至今,共賣出7幅住宅地皮,合共提供近5500伙住宅,由海航、中海外、會德豐、嘉華、建灝及保利置業瓜分,其中中資已佔一半。 高盛統計左2014年以來,115幅地皮招標,其中六大華資,包括長實、新地、恒地、新世界、信和及嘉里,只係贏得當中三成地皮,相反,中資財團包括中海外、萬科、世茂房同五礦就積極搶地,過去三個年度就奪得20幅地皮,金額達到550億,佔比超過30%。 所謂此消彼長,高盛發現,六大華資而家持有既貨尾單位比重,由2006年時既70%,跌至今年中只有54%,反映面對紅色資本家,華資的確節節敗退。 當然,內地發展商勇於投地,原因有多方面,最簡單就係內地競爭更加激烈,加上有政策風險,高價投得地皮後一旦政策有變,就分分鐘坐艇。相反香港市場透明度高,政策唔會朝令夕改,加上人民幣貶值因素,投資海外其實都不難理解。 不過高盛話,值得留意係六大華資投得地皮雖然減少,但反而更選擇性買入優質物業,包括規模較大及有商業元素,原因明顯都係針對投資收租選擇。 展望未來半年,政府會再推12幅地皮,估計總值900億元,高盛預測由於地皮都符合規模大、以及商業物業為主,相信會再次吸引華資財團出手。 近日超人三年來首次投得官地,媒體當然都大造文章,不過有認真留意,其實長實在過去60幾次投地都有分參與,只不過面對內地財團「非理性」競爭,要贏出已經唔係昔日咁易。 其實唔止投地,當有本地發展商高調話屬下新樓有四成買家都係內地客,已經足以反映目前近30%既BSD 同DSD,對內地買家已經唔再屬於障礙,政府實在有需要再充分考慮,對類似海外買家「加辣」,以免不單是地皮市場,甚至連用家市場都要面臨改朝換代。

飛天

圖片
今日大市重上23000點,靠既就係兩個內地PMI 數據。 影響所及唔止股市、商品價格亦全線上漲,天然氣價格錄得八年來最大升幅。由於估計通脹重臨、環球債市價格回軟,十年期同兩年期債息差距拉闊至超過一厘,為今年五月最大差距。 我地上周拆局已預告,內地主旋律有變,由保增長變成防風險,估不到咁快已經成為市場主流共識。 兩個PMI數據,不單證實全年保6.5無憂,更重要係將令中國調整政策,令中央更有信心收緊貨幣政策。 其實上星期政治局會議公佈後,高盛同德銀都相信存在政策調整機會,而家PMI公佈後,就更確信當局會由保增長、改為防風險,調整貨幣政策以防控樓市泡沬。 巧合係、華爾街日報用盡幾頁A4紙,大數中國今年製造資金氾濫,上至債市樓市古玩,下至豬隻飼料,價格通通飛天,更甚連大蒜價格過去一年都倍升創新高! 報道形容資產泡沬當道,已經令領導人不安,擔心信貸擴張過分火熱,對經濟會產生副作用。 內地上季經濟增長按季持平、突顯經濟正呈L型走勢,但資產泡沫升溫引起中央不安。 有中央經濟智囊提出,今個月提早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會對經濟有新提法,值得大家重視。 被視為中央智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透露,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罕有在今個月就召開,有別於過去十年,都在12月才開會的慣例,更提出要關注中央對經濟新的提法。 新提法是甚麼? 智囊未有明言,不過就形容目前經濟被債務病、泡沫病和產能嚴重過剩的利潤病污染,短期內不會反彈,經濟的L型走勢不是一兩年便能過去。 咁逆向思維,因為PMI而飊升既商品價格好似銅同埋天然氣、以至煤炭股,其實係咪應該要先知先覺呢?

落閘

圖片
如果你問身邊既保險經紀老友,過去呢年半實在係黃金時期,保單增長以倍數計。以首年可以獲得保單佣金五成,好多都做到足夠比首期,分分賺埋樓價升值都仲得。 好似美林所言,要來既終於要來,曲線打撃走資坦白講無理由無足夠心理準備。以離岸新業務保費收入計算、保誠同友邦,上半年收入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2.8同5.1倍,保誠更突破100億大閞,佔佢本身總保費超過七成,唔係靠內地同胞出手,唔通你話真係多左其他外國人鐘意來港買保費咩? 其實唔止兩大外資行,睇埋中國人壽香港數字,離岸保費過去一年都增長左2.4倍,排名規模第四,聽聞不少國壽經紀正係洞悉同胞走資意慾強,靠內地聯繫賺到唔少。 保監處數字顯示,以非本港居民、即離岸新造壽險業務並一次過繳付保費,保誠市佔率達22%是最高,連同友邦及滙豐、首三名已佔過半數。 當中單計內地客、保單增幅更以倍數上升,截至六月底上半年達突破300億元,按年急升逾倍。 單計第二季有近170億元、按季急升28%,相等於前年首三季的總和,內地客佔整體新造保單比例由前年約18%,急升至近最新近37%。 收緊銀聯「碌卡」限制、實際影響有幾大? 以保誠為例、高盛估計約五成新保單,是來自內地客,不過現時平均保費每次只是四、五千美元,並無超出限額,加上八成內地客已有本港戶口,相信影響有限。 但市場對友邦憂慮、明顯較嚴重,綜合多家大行,估計今年新業務價值因而減少3%至11%。事到如今、友邦股價大跌已經唔係令人意外,反而關注係資金有趁低吸納跡象,由開市跌幅7%、到收市收窄至不足5%。莫非真係別人恐懼我貪婪? 分析員話,今年新業務價值肯定受影響,而家關鍵係明年,摩通已經率先表態,估計明年VNB會跌4%,野村更估要大跌12%,如果成真都幾傷! 大摩就相信,最壞情況下,友邦估值會跌到得番VNB 五倍,換言之最WORST可能跌到得番20蚊,哇咁就堅傷。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撇取香港,其實友邦內地業務增長,一樣唔差,睇番Q3業績,內地主打附帶期繳保費的保障產品大賣,大摩估計新業務升幅達50%,已經超過香港。 如果留意股價走勢,友邦係年中英國脫歐後開始發力,當時股價都係44至46元之間,加上美國一旦加息,對友邦投資回報有好大幫助,似乎今次都係值得信友邦大好大KENNY 鄧博士講法,可以考慮分注買入。

主旋律

內銀隨著中行展開第三季業績期序幕,但有內銀人士笑言,識睇內銀真正典範業績、唔應該睇五大行、亦唔係上市中小銀行,而係一間名不經傳的唐山銀行。 位於工業重鎮河北,亦都係去產能化最核心的東北地區,1998年成立,只有千多名員工及幾十間分行,但唐山銀行既盈利在156間銀行中、增長排名第一,過去兩年增長436%、壞帳率更是只有0.06%,排名是全行最低。 說穿左、其實又係「表外業務」作怪,唐山銀行既投資應收帳,過去兩年爆升1600%,主要是由理財產品、資產管理計劃及信託業務帶動,而且大部分都缺乏抵押品支持。而得力於表外業務,唐山銀行業績由2013年只係增長8%,到去年已急升82%。 表外業務既威力,其實都唔使我地多講,大家都明白,但高回報、高風險既原則,幾時都適用,問題係監管當局幾想覺得合適出手整頓。 明顯而家係合適時候,拆局之前都有提過,頭三季經濟增長6.7%,好似人行馬駿形容全年都幾成定局,所以目前出手去槓杆、糾正之前過分放貸,其實意圖相當明顯。 由十月開始,樓市「一城一控」、銀監會禁理財資金進入房地產領域、中證監收緊內房發債標準、以至貨幣利率上升流動性收緊,MLF不續期,加上今次人行由MPA入手、針對銀行表外理財產品加強考核,亦係整個防範風險的主旋律。 防範風險已經逐步開始成為內地金融市場共識,咁可以解釋為何內地十年國債息率會創出新低:由於憂慮政府將再收緊資金,令大量資金流入債市避險,令國債期貨持續上升,2016年到期國債收益率跌至2.6厘水平,創下2006年以來最低。 好似大摩所言,樓市調控雖然最壞情況下,可能會損害出年GDP一個百分點,但重點係要防止「居民槓杆」蔓延至整個經濟,避免增加債務風險最終損害全民利益。 投資市場目前似乎只係反映左樓市調控風險溢價,但對整體經濟去槓杆,仍然係後知後覺,未意識到主旋律有變。 反而內地已經開始呼籲、要留意低回報時代來臨,特別係從債市看,過去大家都在賺央媽既錢,但當人行不再放水時候,債市牛市短期仲可以延續幾耐?有分析已經將十年國債利率目標、調高至2.8厘、甚至3厘水平。 回應番一開頭、因為去槓杆主旋律冒起,今年內銀盈利其實不宜樂觀,彭博統計五大行,全年盈利可能要倒退2%,將會是2004年以來、首次下跌,亦反映北京當局不再拘泥、要銀行盈利年年有增長的神話,而係接受實實在在反映市場風險。 咁

人多好辦事

十八屆六中全會今日起一連四日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超過300個黨高層會出席,議程包括提及當前經濟形勢外,最重要就係修訂黨內監督條例及研究全面從嚴治黨。 明年中共十九大就會召開、外界將六中全面視作未來人事布局關鍵會議,華爾街日報就趁會議召開前夕,以「人多好辦事」做標題,表明習近平係以今次會議,進一步鞏固個人權力。 反貪過去四年,一直係習近平最大工程,因為反貪而下馬既官員數以百萬計,舊年就有超過三十萬黨員被處以紀律行動,今年頭三季數目亦超過25萬。 華爾街日報提出既陰謀論,正正就係指向習近平執行的反貪部署,其實係引入自己既政治盟友,為鞏固個人權力進行部署。 以過去半年為例,一向被視為步入政治局常委既晉升渠道、已經有十多個省委書記被撤換。取代既、全數係被視為習近平既政治心腹,令自己可以進一步鞏固權力。 去年夏天,由一場股災引發的經濟危機,一再突顯習近平同總理李克強對經濟政策既分歧,甚至引起官員對執行政策出現混亂。雖然在權威人士現身後,習李二人表面分歧好似暫時擱置,不過華爾街日報就指,習近平實質上係大幅削弱左李克強既權力及影響範圍。 包括在今年夏天,重整整個共青團、呢個一向被視為李克強既重要支柱,同時亦削減左李克強直豁機構既財政預算。 其實官方對習近平鞏固自己權力,一向都從不避嫌,官方新華社指六中全會,正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全面從嚴治黨作出系統戰略部署。 而當中關鍵之一,會是現在「黨鞭」王岐山,會否再突破常規,繼續在未來五年留任。因為作為中紀委書記,政治局常委王岐山,一向被視為中共黨內反腐急先鋒,係習近平最佳既政治盟友。 因為按照,政治局常委、所謂既"七上八落"規則,67歲可以留任、到68歲就要退休,咁明年69歲的王岐山原本將無望留在政治局。但呢個只係不成文規定,王岐山會否打破潛規則,會係重要指標。

最後辯論

圖片
來到大選前最後一場辯論,互相人身攻擊,其實都係意料之內。 認定是Trump Proxy的墨西哥披索,一度上升0.4%,升至9月初以來高位,今個月以來累升5%,其實已經話左比市場聽、Money already voted. 對於移民政策、特朗普重申要在接壤墨西哥邊境修築圍牆堵截非法移民,有基金已經表明,唔使睇民調,如果市場真係認為特朗普表現較好,市場反應唔會係咁。 但今次辯論最大頭條、最後居然變成特朗普拒絕承諾,敗選的話會否接受結果,事件不單突出佢唔認輸既性格,更直接沖擊美國人核心團結既價值觀,就令自己再輸一仗。 離大選只有二十日,最後關頭大行都派定心丸,瑞信就出左NOTE,表明無論係希拉里定特朗普勝出,其實股市大部分已經反映風險在價內。 特別係即使特朗普爆冷、少量推行保護主義,其實對股市都未必係壞事,原因係推高通脹預期,以及全面減稅,反而可能對股市有正面刺激添! 高盛就更加驚報告唔夠Juicy,特別搵左2000年以來,有98%準確預測大選結果既維珍尼亞大學教授薩巴圖,認定希拉里肯定可以入主白宮,但民主黨將難以同時控制參眾議院,預期共和黨仍然可以穩操眾議院既控制權。 經濟政策方面,高盛就叫市場唔需要太過興奮,因為就算希拉里勝出,最大刺激主要會是美國的基建開支,但其他包括稅務及貨幣政策,其實未必有好大轉變。反而股市會因為好消息已反映價內,有機會反高潮倒跌。 不過逆向思維,到今時今日特朗普醜聞纏身、辯論中又一味只係轉移話題,但令人驚奇係CNN民調,話佢表現較好既人,仍然有39%,只係輸希拉里13個百分點,加上其他民調都只係相差幾個百分點,呢樣先令人匪夷所思。 好似經濟學人解釋,如果特朗普最終勝出,贏既原因同佢本人其實無咩好大關係,主要都係因為「民粹主義」抬頭,人民選擇離棄精英同利益團體,係一個反建制既公共選擇。 但悲哀既係、一旦保護主義抬頭,增加政府開支甚至鎖國,共實最受損害,反而係普羅大眾本身。當然,未試過教訓、其實唔會有人明白代價會有幾沉重。

政策窗口

圖片
單靠一招賣樓賣車,就救返起內地經濟,呢個「居民槓杆」救經濟現象、恐怕只有內地先獨有。 坦白講,其實第三季經濟增長真係無咩好挑剔,失業率改善、民間投資回升、PPI  轉正令企業利潤回升。 如果單計GDP組成,進出口繼續負數,消費佔比增加到71%,按年大增13個百分點,其實一切數據,都足以令淡友投降! 所以美林同巴克萊上調全年GDP預測,其實都係跟足官方數據,反面就係承認之前自己睇錯市。唯一可以駁係、靠居民槓杆加大推動GDP增長,實際係咪零風險? 當IMF都呼籲中央要留意過渡信貸引發金融風險,如果認為領導人唔了解居民槓杆既風險,其實係太睇少小川行長為首一批財金官員。由周行長在G20會議中提出,會加大控制信貸增長避免刺激樓市,已經明示暗示中央不會任由樓市過熱。 彭博自己統計,其實單計9月分、內地GDP增長已達7.1%,完全達標之餘甚至可能超出原本估計,所以第三季既數據,根本就係為下一步加大調控力度、打開左「政策窗口」。 當大行仲係講減息時機會延後到幾時,其實識得逆向思維,由官方社論、以至禁媒體報「地王」、「日光盤」,已經知道中央開始部署係「收水」而非「放水」。 當中德銀睇得較通透,認為第三季數據可以確認,係未來幾個季度中央唔需要再擔心經濟增長,可以放手收緊信貸及控制樓市,直至明年第一季GDP可能回落至6.2%,先再決定係咪調整政策。 當前最大風險、仍然係人民幣貶值會唔會由可控變成失控,雖然上星期因為貶值憂慮,令大市曾經大跌過千點,但只要貶值係有秩序進行,其實資金外流風險未必大。 美國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中國8月就大幅減持美債337億美元,為三年來最大減幅,持有美債規模更跌至2012年11月來新低。 原因都唔使多估,美國財政部都表明,中國係為左支持人民幣匯率,所以過去一年拋售5700億美元外匯資產。 反而少人提係政治風險,其實有留意「有線中國組」,都知道中紀委最近播出一連八集、由中紀委書記王岐山親自督導,同央視聯合制作講述左四十幾個貪腐官員嘅案件,消息在內地官場有巨大迴響。 結合埋下星期一、召開既六中全會,將為明年中共十九大人事布局同權力再分配,呢個可能先係日後需要留意既主旋律。

亂世重典

亂世用重典,與其糾結於上市架構諮詢情況,其實,證監會法規執行部執行董事魏建新一番想法,反而更值得重視。 昨日報道過,新任打虎專員魏建新月前向企業法規界人士提出、證監未來提升市場質素的「三加」路線; 包括加快查處、加快檢控、及加強刑罰。 基於要落實三加路線,新任打虎專員透露,可見短期內部會成立新專責小組輔助執法,某程度上,等於證監會內額外成立一個特偵組。 本港市場持份者,某程度上過份套用及扭曲披露為本原則,於監管命題上較偏幫388,上市審批已成例證,完全懶理外國市場發展大趨勢。 市場在變,畢竟目前本港三層架構起源於1988戴維森報告書,刻下2016,豈能跟1988相題並論,沿封不變?? 阿總早前一篇文章寫得好: 按他簡單概括,監管大可劃分為兩大陣營, 一,假設市場只有小數不良份子,只要完善制度存在,無犯事,大家就相安無事、 二,假設市場大部份行為均動機不良,人人可疑。 用阿總觀察,以此引申的話,「陣營一」無疑符合本港普通法制度。 奈何,不論本港,以至全球,在證券及投資市場規管上,很大程度上是普通法制度框架下,施以大陸法的標準,說穿了,前居可鑑,而且監管從來滯後,寧嚴莫鬆。 魏建新的構思,以及日趨逼近,更具爭議的一戶一碼諮詢,在在貫徹歐達禮去年在公開場合發表講法的中心思想,觸發點是本港及內地市場融合,機遇之際,面對亦是越來越多素未謀面的內地資金,成交每日可能僅僅佔大市一成左右,惟對監管挑戰增幅遠大於此。 的確,據報道,內地集團連本港預備組賽事亦不放過下、股市內每隻股票,牽涉可能更多類似預備組的不尋常。 新打虎專員特偵組,套回證監現狀,企業界人士認為實有需要,看看,由去年第三季至今年第二季止,會內調查個案由672升至756宗,但同期已進行及結束執法程度,過去四季數字,分別只有202、229、268、及203已而。 換言之,外界批評調查經年的確屬於事實。觀乎魏爺部署,似乎已率先將長期調查已無進展個案結束,截至三月為例,兩年內結束個案有798宗。 施衛民當年以打虎絕不能手軟成名,魏爺沿用之際,似更想加大力度,市場人士要小心小心。

恐懼來源

圖片
10.7 事件係肥手指定係刻意部署,甚至有說法是出於政治因素、巴黎希望可以取代倫敦金融中心地位,其實無法充分解釋閃崩背後既理由。 但重點係、比到市場一個測試,好明顯1.25已經唔再係底位,有策略師之前預計Hard Brexit最壞情況,英鎊日後見一算,已經唔係無可能。 如果結合前因後果,其實人為計算的動機相當之大:試問邊個會在美國公布非農之前,會大手入市?仲有朝早七點正所謂係匯佬交更時間,歐美Trade 收工去隊酒,而亞洲時段除左擺兩個Junior睇檔外,邊會有大佬返工? 呢個時間做「逆襲」,真係百發百中! 過去兩年,市場出閃崩唔係無例子,最近一次當然係6月英國意外公投支持脫歐,當中跌幅超過11%;再對上就要數去年11月、瑞士央行同歐元脫勾,刺激瑞朗單日急升40%,不過同今次比較,之前都係有「黑天鵝」事件出現,而今次係完全搵唔到具體理由。 有新加坡交易員,就以Perfect Storm for a Price Shock,形容完全係有計劃有部署,睇中不單是清晨時分交投疏落,更重要係捉到恐慌心態:文翠珊突然首次表明啟動脫歐時間表,完全扭轉市場對政府「Hea 做」預期,結果一個壞消息就令市場恐慌無限放大! 經濟學人今期封面,正係解釋呢種恐懼來源:對內、文翠珊背負著6400萬意見分裂既市民期望;對外,歐盟50條明確表明、任何一個歐盟國家,都可以推翻同英國協議,試問談判又點會唔痛苦又漫長? 財政部之前已經研究過,英國脫歐後一旦失去單一市場領導地位,對GDP打擊會比留在單一市場多一倍,所以棄單一市場保移民政策絕不可取,經濟學人直接形容是通往「墳墓之路」。 不過文翠珊今周提出「Global Britain」想法,是將英國放入地球村而不再只是著眼於歐盟內部,進一步向國際資金及勞工開放市場,或許這可能才是英國Brexit 最光明出路。

劈息

圖片
劈按息成為樓市上升趨化最大力量,大摩計算,今年銀行累積按息減幅三十五點子,原因就是競爭激烈那麼簡單? 反映銀行資金成本,按官方指標固然取決於金管局計算包括存款成本在內的綜合利率,最新截至八月數字維持0.25%,跟年頭一模一樣,惟與去年相比則下降十一點子。 有趣是,銀行資金成本另一來源的同業拆息,不論年內,或與去年年初比較,其實不跌反升。 一個月拆息目前為0.272%,較年初高0.05%,比去年初高0.04%, 三個月拆息升幅更大,現水平比兩段時間高二十點子、 至於六個月拆息,官價報0.94%,與今年及去年初比較,高四十點子或以上。 銀行所謂減按息,有幾多屬於沖銷客戶按息成本上升,數字難計。 又或者,簡單將一個月拆息作基準計算H按減息,亦可能以偏蓋全。 但拆息高的同時,銀行整體平均資金成本反而下降,觸發點其實源於港元存款不斷上升。 官方數字只有截至八月,今年港元存款累積有5.6萬億,去年同期則有5.3億,換句話說,在銀行體系結餘及貨幣基礎未有顯著大變化情況下,逾三千億新增港元存款,成為減按息最大動力。 從另一角度看,按息市場劈價,供款人士成本降,或可說成為人仔貶值,人仔存款外流的最大受益人。 繼高盛後,大摩預言同樣按息可減半厘,按息計劃會齊頭H+1。 咪以為銀行傻仔,半厘甚至再進一步減幅,銀行仍然有利可圖! 首先,一厘再+某水平拆息的按揭利率,相對目前綜合利率而言,息差仍有最少四分三厘。 其次,以較複雜方式計算,除資金成本外,並同時加入槓桿、經營成本、信貸風險因素等等、現水平按息下,按大摩計,銀行單從按揭業務所獲取的股本回報查實有36%。 再減至齊頭H+1的話,股本回報仍然兩成六,以此推算,中環賓卡不排除,半厘減幅難言見底。 大前題除客觀宏觀因素不變外,一切繫於港元存款,調轉講,其實由人民幣匯價走勢作最後定奪。 難怪賓卡形容,在按息定價影響力上,八十八層高已經失勢,小川長有最後話事權!!

民間槓桿

圖片
年初一場全國去庫存運動,內地樓市步入無人之境,一線周邊城市升幅比一線城市更大。 刻下,分析界對樓市仍然好友佔主導,云云資產荒、資金多、出路少、信貸寬鬆、升值保證,套用格老說法,符合泡沬定義,很大程度上要率先建基於市面找不到任何一個利淡理由,但支持升勢說法隨手可執。 顯而易見,內地樓市泡沬屬不爭說法,高盛罕有一針見血,一句國策好事變壞事,道盡問題所在。 至今,除樓價上升之餘,庫存是否去得成,仍然成疑。 但樓市火熱最大貢獻,正正是民間槓桿負責承擔接力,由國家、企業層面槓桿谷經濟,改由全民接力,的確為全年保底付出極大貢獻。 更甚,樓市全國火熱下,大摩向內銀了解,原本房貸越多,資產質素越拉高,不良貸款比率越拖低。 怪不得,新華社、人民日報日日關注,十一前後日日調控,到目前為止,僅流於地方適度偏鬆政策,難與當年比較。 好聽一點,差別調控,但白一點,情況等於聯儲局不加息,事關已經市場騎劫了。 交銀洪灝今日說得精彩,樓市爆是遲早問題,但重要在於踢爆固中火熱現象,他舉例,上海人均收入五萬人民幣,刻下上海大賣樓盤,動輒一百年時間方能付擔。 洪灝引述坊間一個傳聞,話說部份內房商存在搭棚現象,靠槓桿,再自行派出人頭,製造大堆頭場面,發展商一邊推盤,一邊自購,人為貨源歸邊。 分析員亦指,將有關現象,再跟內地突然突然收緊房企融資要求聯成一線,可以說來成理。 據統計,今年地價高,但按年計,量其實按年下跌,阿爺無理由火熱當前再人為收縮供應??

宇宙最強

圖片
學麥格理David Ng講法,經過琴日恆大借殼深深房回歸A股,過去一連串恒大謎團,已經被解開! 由無厘頭出售蝕錢既礦泉水、改名轉型入股新經濟股分,以及大手買貨入股萬科、嘉凱城、廊坊股權、甚至到推高負債率至600%,都係為今日交易部署。 最明顯一著係令恆大業務更多元化,由旅遊、到保險、互聯網、醫療以至影業,就係令恒大分拆物業項目後,不再單純只是一間控股公司,搞到有實質業務,令上市委員會都唔可以叉佢只係純控股。 而大膽推高負債就係部署日後可以引入策略投資者同成立內地新既融資平台,到時就無有怕! 精明之處,係留有「引入策略投資者」呢個部署,麥格理假設出售兩成資產估值已可達到250億人民幣,令恒大特殊收益已經達到150億元。 提高估值似乎係最大計算,瑞信就幾乎不負責任咁預測,以300億代價換取15%新公司股權,新既深深房估值就達到2000億,當然係目前恒大香港上市地位完全無法可比! 翻查紀錄: 2009年恒大上市時,市值已經超過700億,而今日急升一輪後,市值仍然都係差唔多同一個水平,而許家印進取心態,點受得落呢口氣? 相信都係恒大拚命要返A股原因。 傳聞中許家印個性絕對唔輸得,簡單講就係要贏就羸到底,簡單睇下佢搞中超,傳聞贏波一場就有獎金500萬,打和都有100粒,但輸波就要倒賠300萬,根本就係大上大落既賭仔性格。 今次交易,表明恒大都係通殺,不過細心睇下分析員報告,大行都不約同擔心係交易可能有監管障礙,所以比目標價、都係介乎2.8至4.1之間,基本上都係唔睇好! 其實本港一關未必難過,雖然條例係指明、上市公司不能以純控股性質上市,不過恆大搞好自己的非核心業務後,加埋本港仲有投資物業,可能仲有機會過關。 反而內地一關就真係靠許加印人脈,雖然大D會隨著彤叔過身同大劉重病,令到大D會幾乎已經解散。不過唔鋤D,許加印一樣可以同純官玩鬥地主,加上佢同兩馬又相熟,今年6月恆大搞20周年酒會,兩馬同近日經常露面既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都有出席,中證監一關,未必係想像中咁難突破。 可能對許家印來講,交易最重要一點,係為一啖氣。當全部外資、基金、大行分析員都唱淡恒大、許家印正正就要通知全宇宙: 「你地都睇錯!!」 以彭博統計,有Cover 恒大既22個分析員,叫買入得三個,反而籲沽就有十一個之多,足足佔一半,加上恒大沽空比例亦係內房最

四面楚歌

圖片
「袋著BANK」,淪為「袋著驚」,不消一年,股價較去年高位跌逾七成,十歐元不保,股價新低,背後就是CDS創新高。 以「袋著驚」目前市值,據統計,原來只相當於半間恒生銀行、三分一間民生,連馬來西亞銀行也不如。 以P-book計,「袋著驚」目前只剩餘0.2倍,簡而言之,屬於金融海嘯期間,最弱雞銀行股級別。 誠然,德銀問題至今內部責無旁貸,惟市場有否加以無限放大,在在值得再思考。 老實,要搞死德銀,殊不困難,市場及政府博奕,既已被列為大致不能倒閉,默阿太口硬,市場簡單直接繼續加沽,直去恐慌至極點為止 德銀就等於八年前的雷曼? 有八年雷曼包袱,有關比較在在揮之不去。 但平情而論,雷曼之死在於大量依靠短期資金渡日,業務亦見單一,客戶斬纜,流動性抽緊,交易對手風險形成,系統風險隨之而來。 反而德銀除非帳目有誤,否則的話,以德銀第二季數字來看,流動性儲備約2230億歐元,相當於資產負債表兩成,較07年高於三個開,而流動性幅蓋率約124%,較之花旗121%,法巴112%,算得上OK。 分析員計算,德銀以目前狀況,即使不改善,最後可捱兩個月以上,但典型「做世界」的金融市場來說,單單美國140億美元罰款,已經足夠令德銀每日三、六、九跳崖或下跌。 百四億的確攞命,但查閱記錄,表證成立並有初步裁決後,德銀及美國當局絕對有價可講,多間大行估計,最終罰款會縮減至介乎20-80億美元左右。 阿太「默克爾」德國四面楚歌之際,德銀問題爆出的時間實在來得巧合,假設默姐姐繼續選擇啞子食黃蓮,假設百四億罰款鐵價不二的話,德銀一級資本比率會跌至9.8%,即時觸發旗下一批CoCo要兌換成股本,而基於德銀資本談不上非常穩健,目前最大火頭理由來自一批債券投資者,擔心德銀要暫停付息。

季結

圖片
第三季港股錄得09年以來最大升幅,更跑贏全球主要市場,說來諷刺,真正令股市在第三季起步,其實始於英國脫歐之後。 本來以為的世界末日未有出現,反而催生了一批「資金難民」:擔心全球央行繼續加大印鈔,全球債市率先步入負利率,日、英、德、澳洲國債息率均創新低,全球負利率債券規模、跳升至13萬億美元的不可思議程度。 負利率之下仍然要買國債,投資者不是傻的、只是希望債市牛市可以千秋百世、令更傻的人接下自己的負利率資產: 換言之,看重的不是回報,是要求債券升值。 「資金難民」的另一個出路,自然是有回報資產,普天之下,除了新興市場,仲有好得過? 資金大舉流入亞洲,有回報、穩定派息的股分成為了資金竉兒,君不見一隻領匯長升長有? 不過展望下一季、不論高盛或匯豐范卓雲,都提出應該減磅。 他們都同意,第四季最大風險不再是源自中國,而是來自西方。更不明朗是風險相當密集。 先不說正在醞釀爆煲的德銀,美國11月初總統大選、之後到意大利12月就憲制進行公投,中間更夾雜英國開始正式展開脫歐程序的不利消息。 市場的確可以將超級星期三的電視辯論結果,當作利好消息,因為之前希拉莉實在出現一些令人不安情況,一旦見她台上龍精虎猛又有備而戰,金融市場就好似找到水泡,將短暫利好消息放大。 不過愈來愈多政治評論提出、以特朗普的一副毫無準備,亂駡一通,只懂將責任卸給他人的狂人,換作正常時期,老早就已經被選民拋棄。但何解今天特朗普仍有四成多支持度、可以同希拉莉叮噹馬頭? 其實都不用多估,一切與英國脫歐背後理由完全一致: 選民、特別是低下階層,多年來深受特權及富裕階層剥削,今天決定以選票來一個了斷。 這種民粹、反制度、反自由貿易反全球化的浪潮,其實已經席捲全球。你說他不理性、其實背後都是有計算行為,只是將不滿化成行動。 特朗普正是看中這種民粹主義抬頭,自己明明是成功商人,卻包裝成不滿現狀、不滿特權的為民請命分子。這點、無論希拉莉如何辯才雄渾,先天身分已註定她毫無還擊之力。 經濟學力對於這種鼓吹相當憂慮,今期就以封面還擊,指出自由貿易不單對新興市場民眾生活大有改善,對西方國家本身亦是大有好處,而且是愈低下階層、其實保障愈大。 以一個對40國家進行研究顯示,保護主義只會令最富有消費者,損失28%購買力;但對最低下階層的購買力,損害卻達到63%。 經濟學人引用184

競爭力排名

圖片
難道最自由,就不代表有競爭? 傳統基金會全球自由經濟排名,跟世界經濟論壇競爭力排名,前者香港第一,後者香港第九,頭十大危危乎也,級數重返2012-13水平。 查實,按總分計的話,香江小島最新獲得5.5分,跟去年一模一樣,四年來長期停留該水平,t更甚是十年來首次倒退。 自欺欺人的話,既可以說成為並無退步,但現實當然是不進則退! 世界經濟論壇算客氣,集中圍繞本港創新方法停滯不前,核心部份未有大量觸及,但有留意分項的話,評分之中的基本要求範疇方面,四大支柱類別,本港基建維持第一,宏觀經濟及醫療教肓排名上升,分別由十六變九、由廿九升至廿六。 核心基本要求部份唯一要跌,就是機構部份,下跌一級到第九。 機構部份分項內,不少涉及政府、司法、警隊、企業管治等範疇。其中,政客獲公眾信任度排名由19降至21、司法獨立排名由4降至8、政府政策透明度由3跌至4、可靠警隊服務一環,由六大跌至十五!! 在公司層面,企業董事會有效度,26跌至33、企業匯報標準由六變七,呢一批,套用學者說法,問題不在於創新,而是核心價值下移。 當然,有欠創新也許成為為官者擋箭牌,但核心歸核心,核心不保,一切變得更困難也。 /////

政治市

圖片
如果因為希拉莉一套紅色戰衣,精神爽利、辨論出色,而認定是刺激市場上升的主要因素,似乎未免低估市場。 不單止不應過早興奮,反而更要值得憂心,事關由現在至大選日餘下約六星期,環球市場是否意味已經進入政治市? 首場辨論後的民調,某程度上是各取所需,主流媒體話克太技術性擊倒,政治評論員反應各異,而網上網體反過來認為特朗普得分更多。 也許,今日之所以大多數認為希拉莉首場勝出,多多少少是歸功於投資市場反應,紅色戰衣一開聲,道期已由跌轉升,某程度上既反映市場太想希拉莉贏。 換句說話,就是太怕特朗普贏得大選。 美國預測大選準繩度近乎百分百的專家,近日反過來預測共和黨贏。套用當地評論界說法,2016美國大選,由始至終不應視為政綱及政黨之比併,而是建制與反建制,親精英主流意見及反精英主流意見之對決。 的確,政府多年來做出決定錯多對少,主流精英專家之所謂真知綽見,事後看來原來水準有限。 查實,特朗普錯在於只顧集中攻撃對手,但從來未有勇氣對共和黨的自我批判,事關今時今日不論美國以至全球亂局,很大程度上是小布殊在任八年鷹派復辟惹來的禍,而當年代表人物之一拉娒斯菲爾登為老Trump站台,某程度上其實向對方倒米。 老Trump形容當今美國經濟是"big, fat, ugly bubbles",矛頭直指耶倫,反過來會否更促使耶鴿媽盡快加息,以求完成宏願?難怪市場今日造成希拉莉必然勝出的既定事實‧ 政治滿載變數,毋須待希拉莉或特朗普勝與負。看看菲律賓,一個新總統足夠徹底扭轉中國於南海形勢,而當日圍堵我國工具之重中之重TPP,越南已明言會延遲表決,在希,特兩人早就表明反對底下,TPP可能篤定瓦解。

恥辱. 劏房

圖片
劏房盤越賣越細,由幾年前三百呎左右,到家陣百幾、二百。 如此荒旦現象,身經百戰卓伯德「老卓」形容為「恥辱」,歸究於政府高地價。 拍手要兩隻手掌方可成事,政府高地價之餘,發展商亦需有高樓價配合,呎價既然步入恐慌之年,發展商掛上配合市場需求之名,實際上純粹用面積,堆砌大銀票方面上車的假象,從目前速度移動,恐怕不久將來新盤隨時一百呎失守! 深圳地價及樓價天價,上月新拍賣土地之中,過半比底價高出一倍,比香港更激,一河之隔, 深圳一新盤六平方米,售價八十八萬人仔!! 事件愈鬧愈大,終於上了中央台、結果是涉及有問題被即時叫停。 深圳政府有勇氣推高地價及樓價,更有膽量叫停縮水盤,香港在在比下去了。 以升幅計,內地樓價比香港更驚人,惟至今為止,昔日溫總理什麼國八條、國十條等等,國務院層面打壓樓市仍然絕跡,背後源卡一個字--「驚」。 人人以為內地拍樓市再下行影響經濟,查實,人行貨幣政策委員黃益平一夕話,帶出更深層次信息。 按黃益平說法,居民槓桿正在不斷上升,觸發點正正是樓市,樓市一出事,槓桿引發的風險已由地方政府或企業層面,擴大至民間,可以說,牽連甚廣。 野村早前一個說法值得參考,該行中國分析師強調,槓桿與負債不能混為一談,意即槓桿雖跌,不代表負債亦跌。 看看內地企業及地地方政府,整體債務槓桿水平上半年似有改善,惟同一時間,全國負債佔GDP比重卻正在上移! 人行川長早前提過,內地居民槓桿水平健康,有條件再提升,在去槓桿保經濟為國策主調下,我國不知不覺已暗行桿桿責任轉移政策。 靠一個樓市,由原本負債水平健康的老百姓,接力頂上槓桿責任,你話,邊個仲夠膽高調要調控樓市?

民間疾苦

圖片
由Wall Street 口中說央行不明Main Street的痛苦,很諷刺吧? 不過確實真有其事! 作為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Blackrock 貝萊德行政總裁芬克直接批評央行根本不明白「民間疾苦」,即是由低利率做成的壞處,包括存戶利益受損,甚至形成一股反政府情緒。 芬克形容、持續八年的超低息甚至負利率政策,令存戶受損,反而貸款人可以受惠。 而在芬克眼中,擁有資本的人先至成為受惠者,而對那些每日儲蓄、為退休作準備、為置業或者孩子將來的人,就造成損害。 而這種不公平的待遇,已經在社會上,引起一股反政府、反建制情緒,並直接造成一股因脫歐引起憤怒,以及一股因政治引起的憤怒。 芬克雖然未有直接說明,但指向的、正是反建制、反全球化、反自由貿易的特朗普現象。 由分離、到再次融合,環球央行貨幣政策又轉趨一致。 聯儲局周三會議維持利率不變、更下調未來兩年利預測; 日本央行轉向控制孳息曲線; 歐央行繼續維持負利率; 英倫銀行就估計會進一步減息; 在法興眼中,一切源於聯儲局的原罪:突然又轉向鴿派,令其他央行又有大條道理,可以繼續加碼寬鬆印錢。 彭博形容,低生產力及人口老化,己令環球央行束手無策,無法推高通脹、只能繼續維持低息。 就連一向鼓吹要持續低息的經濟學人,在新一期封面中,都作出了反思。 經濟學人指,由08年開始、央行營造超低息世界,效果已經到了極限,而且開始有負面效果: 包括存戶會被收費、 中央銀行家取代市場決定資金如何配置、 退休基金因低息環境,未來可能難以向退休人士支付費用、 銀行亦因息差受壓,反而更不願貸款。 經濟學人話,單靠央行已獨力難支,呼籲各國政府應盡早加大財政刺激。 面對聯儲局暗示,年內仍有一次加息機會,巴克萊相信相較傳統加息四分一厘,當局有可能只是加息十點子,好處是可以更靈活調整、及避免政策錯誤。 坦白講,以耶倫優柔寡斷、一切以安全為上的性格,應加時候不加息,只是希望可以有更多時間換取市場變化,雖然短期利率的確可以維持低企,不過錯過真正的防範時間,到通脹真正猛於虎時,市場就要面臨連串加息,到時格林斯潘口中的五厘國債息率,可能會一語成真! 到時所有人只會變成陪葬!

點陣圖

圖片
當年,伯南克祟尚透明度,引入「點陣圖」以不記名形式,寫下委員對利率走勢判斷。 曾經何時,對經濟師、利率策略師來說,鑽研「點陣圖」牽引出的含意,可謂粒粒皆辛苦。 但時間證明了事實,事至今日,「點陣圖」每一點,分析師形容,粒粒皆誤導。 由四、變三、到二,變為一;至於來年預示加息次數,暫時降至二,當日振振有詞每年加息四次,利率回復正常水平之假說,早就變成為空中樓閣。 債王格羅斯罕有為聯儲局決定動了真火: 原文引述他接受媒體訪問一句:「I'm choked with emotion and hardly able to speak」 債王之所以無言以對,並非在於九月不加息的決定,而是局內一而再、再而三,年內不下四次發放誤導加息預期。 的確,與其說數據決定一切,倒不如開誠佈公,承認加息與否由市況決定一切。 多間美資大行一針見血,認為年內老早具有加息條件,惟真正操生殺大權最後原來由利率期貨決定。美林宣言、利率期貨對加息機會率一日不升上五十或更高水平,耶倫一日無膽量加息。 難怪格羅斯猛烈批評、耶媽一方面發表鷹派言論誤導市場,言行不一;同時又已被市場「騎劫」,加息與否根本無關經濟數據事! 按此邏輯的話,難道數據全數超標,通脹壓力加劇,但利率期貨繼續零回應的話,聯儲局就是沒具備加息條件? 金融時報一篇文章近日質疑所謂央行奉行透明度之說,事實證明,近年央行越透明,對市場造成影響越見混亂。 而所謂照顧市場反應,最後可能是贏得了市場走勢,輸了聲名及公信力。 文章更提到,近幾十年最德高望重的唯一聯儲局主席,正是完全莫視市場反應的沃爾克。 今日,聯儲局仍然預期,長遠美息會升至2.875%,以一年加一次,市場開心又快上的辦事方針,最快要近九年時間,美息方能回復至局方目標。 而按銀行界有關美息加至一厘半,本港才需要跟隨的估算,也許,香港再次加息之曰,最快到要2019至2020年!! 資產恐怕是升完又升,唔好再問政府邊到搵地、以「資產難民」坐擁龐大現金,不論樓市、債市、高息股、Reits、公用股、甚至新興市場債,繼續瘋狂派對吧! 無眼睇了!

無限QQE

圖片
睇日央行公佈,有如處身市場理想主義共和國; 要買債,有買債、 要買股,有央行買ETF、 要通脹,家陣保證通脹不達標,一日不收入、 怕負利率,黑田未有擴大、 怕債息曲線平坦,黑田又引入YCC-Yield Curve control、 難怪,市場剎那反應來得正面,日股衝力一升三百多點。 但隨時間越多,事實亦越清晰,美元兌日圓未夠103已行人止步,並且倒跌,而日股期指場外亦回軟。 無它,央行文字燦爛堆砌背後,其實真正新錢流入市場不旦沒有增加,反而有可能減少。 日本央行今次,毫無疑問是走出傳統量寬框框,由釘緊貨幣基礎目標,改為擺明要踢高通脹,正因如此,當局亦因而取消貨幣基礎目標,以示通脹不成功,一日不收手的誠意。 但稍有留意的話,貨幣基礎變相可無限加大、通脹勢死踢上2%或以上,以要將十年債息控制在0或以上水平,三者存在根本上矛盾!! 最簡單,通縮持續,而要達通脹2%目標,政策上要加碼買債,注入更多流動性,但即時與債息曲線管理有所違背。 市場中人第一個反應在於,既要保通脹,又要控制債息,日本到底視邊個為首要目標先? 如果屬於前者,就抵觸後者,但如果屬於後者,結果暫時有兩個可行性: 一,變相實施債券價格管制,部份資金會轉投股市、 二,整個日本買債計劃,每月涉及水平有可能較目前80萬億為細,換言之,等同變相收水。 多間大行承認,日本是次引入YCC屬於新償試,照顧金融機構之餘,同時將長利率封頂,高盛之前得出一個頗一針見升研究結論: 由於日央行早已大幅介入公債市場,現在要進一步推高通脹及推高債息曲線,「兩推政策」關鍵,其實是公債供應數量。 假設日本不減買債規模,甚至潛在有可能增加,供應不變的話,債息就會跌,既然如此,央行其實某程度上向政府打一張牌,只要當局進一步增加公債供應,債息曲線管理辦法成勁機會越大。 換句說話,日本走出最大框框在於,財政及貨幣政策變相合一,互相配合。

挾息

圖片
中秋過後,市場疑團重重,觀乎市場表現,及美元走勢,投資者已提前Front ran聯儲局本月不加息。 美、日央行本周主導全球,但兩大央行再憑什麼政策決定, 始能再令市場進一步提升風險注碼?市場著重並非升與跌之結果,而是因果關係,因果搞不清,以為就會繼續糾纏不清,央行貨幣政策之失效,很大程度上乃因果關係糾纏不清所致。 離岸人民幣拆息繼續衝力射球,金管局一句資金緊張所致實在來得要命,解釋等同是「阿媽係女人」。 但資金緊張原因,恐怕明年中秋也搞不清真理由。 離岸人民幣拆息抽高,至今歷時一周,比去年大貶事件來得更長,更莫明其妙。 按銀行界說法,每星期拆息上升,每星期均出現新解釋。 人行故意挾息從而阻止人民幣貶值? 的而且確,拆息升了,人民幣亦持續上升,但從另一角度,正正因為緊張資金環境,才會逼使市場從現貨市場掃貨,並同時在遠期對沖。 惟該因素關係,又有解釋成為遠期合約溢價上升,反映炒家炒人仔貶值。 人行要撃敗沽空人民幣炒家,毋須動輒要一星期不斷在市場上下其手,或者,與其糾纏人行有否故意,倒不如再進一步問、人民幣流動性是否因某原因出現結構性緊張? 銀行界提出, 一:最簡單在於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持續外流, 二:亦屬於最重要部份,其實問題源於去年干預匯市遞延發生問題。 正如上次提,人仔去年大貶後,大量相繼衍生產品到期,投資者層面來說,需求因而上升。 更有趣在於,人行去年多次干預匯價,手法及工具之多,五花百門,當中包括透過外匯掉期形式進行,簡單講,情況等同今日干預,但一定時間後才正式找數。 而銀行界近期流傳版本,正正來自去年人行透過掉期市場干預,涉及相關掉期合約到期,人行選擇全數結清,而無再進一步續期。 但無獨有偶,今日多間中資銀行在市場大手沽遠期CNH合約,咁又會有咩聯想?

中秋遺禍

圖片
八年前今日,同樣是中秋佳節、雷曼迷笠。 八年後今日,繼續遺禍人間。 全球監管機構基於錯誤預期,疏忽管控,八年前危機一爆,現在個個防衛風險,大談逆周期,監管上的嚴密佈防,由始至終抵銷不了貨幣寬鬆政策所產生應有的作用, 伯南克對寬鬆貨幣政策至死不渝,歐、日相繼負利率政策,不足一年扭曲程度猶勝做兩輪QE,伯南克的執迷不悟,破壞力某程度上比雷曼十次倒閉牽連更大! 格老相反似個人,政治狂人之說,眾所周知,呼之慾出, 格老近日不斷提滯脹,從近日市場走勢表現,或有一定根據性。 債券市場近日買短沽長,日本情況尤為明顯,套用交易員說法,委實反映市場信通脹上漲,但市場亦同時堅信利率不會升。 有交易商關注,資金過去一段時間因尋求回報一面倒買入債券,截至九月初就有105億美元的對沖基金,對賭十年債價仲會上升。 但資金過分傾斜、一旦市場預期有輕微調整,可能會觸發大規模撤離,引發「人踩人」局面。 華爾街日報話、長債價格反映市場定價有失效情況,除非是央行永遠難以達到通脹目標,又或是經濟永遠難以修復,否則就是投資者希望債價可以一直向上,令自己可以獲利離場。 摩通就指、目前資產價格飊升都是源於全球量寬,一旦市場預期有變,將可能引發災難式後果。 美林形容,由於歷時多年的風險錯配,投資者開始調整,更重點是市場有一班人等估計,貨幣政策走到盡頭,基建為主財政政策接力,估計,還有多五百億美元債券資金需要重新調倉。 中秋過後,日,美央行舉世觸目,以耶倫性格,息不敢加,但再力吹有加息壓力極考功力。

鬼船

圖片
南韓最大嘅貨櫃船公司「韓進海運」,申請破產,震驚整個航運業,堪稱係航海版嘅雷曼風暴。 呢單全球航運業史上、最大宗嘅破產案引發韓進嘅船隻滯留公海,「鬼船」遍佈全球。 巨輪沉没掀起嘅滔天巨浪、影響咗全球超過一半嘅貨主以及代運企業,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多個港口,因為擔心收唔到錢,已經拒絕俾韓進嘅船隻駛入。 超過50萬個集裝箱、貨值超過140億美元嘅貨物,被迫喺公海漂流,無法靠岸卸貨,部分船隻及貨物,甚至被權債人私自扣押抵債。 貨主唔能夠如期交貨、部分貨更下落不明,而一啲唔攞得耐嘅貨亦變壞報銷,導致供應鏈斷裂,特別係宜家、正值美國感恩節假期前嘅付運旺季,打擊更為嚴重。 韓進係全球第七大航運公司、擁有79艘貨船,停泊喺全球26個國家,51個碼頭,佔全球集裝箱海運量嘅3.2%。 承運北美跨太平洋航線、更接近8%嘅貿易量,美國四名南加州國會議員,就要求商務部介入調庭,以免打擊當地運輸及工人生計。 據稱韓進海運欠債54億美元、要即時支付嘅港口費,超過1億美元,韓進嘅最大債權人、韓國發展銀行正同相關負責人、討論交付費用,以免旗下嘅船隻被扣押。 韓進突然破產、觸發運費急升,多條韓進有份參與嘅航線,運費升超過5成。 帶動理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升到11個月高位,由今年2月時嘅歷史低位回升返1點7倍。 不過業界人士認為、航運業最大嘅問題仍然係供過於求,就算係韓進破產,但佢地嘅貨輪唔會因為噤而蒸發、一旦航運中斷嘅情解除,市場將會回復頹勢。 貿易停滯嘅原因、包括中國經濟轉型,而生產自動化嘅便利,令廠商唔需要再將生產線分散世界各地,各國政府嘅貿易保護升級,都打擊到全球貿易。 過去9個月、全球15大嘅貨櫃船運公司,就有4間已經、或者開始撤出市場。

最危險時間

當散戶只懂估加息唔加息的時候,其實聰明錢已經告訴大家,市場利率全面抽高。 主權債券利率,由七月低位0.39厘、飊升到0.6厘,係6月23日英國脫歐以來,最高水平。 我地呢兩日拆局都講完又講,債息回升既訊號,絕對股市日升日跌重要。雖然聯邦基金利率話9月加息機會率只有22%,不過正如英國脫歐既博彩賠率,其實利率期貨更多反映、係所謂市場共識多於實際變化,而所謂市場共識、其實係可以同現實脫節。 由呢幾日包括一眾名嘴、好似係新債王岡拉克、摩通戴蒙,以至著名經濟學者埃爾阿里安同埋BridgeWater既Ray Dalio、Elliott既 Paul Singer,都批評央行再唔出手,可能已經為時已晚! 當中、作為對沖基金界相當受人注目既Ray Dalio同 Paul Singer都點出央行既政策錯誤,已經大大增加市場潛在風險。 Paul Singer更大力評擊形容央行措施是人類五千年文化歷史上,最嚴重既錯誤之一,投資者根本唔明白自己面對既風險,形容眼前係人類歷史上最危險既時間。 較為客觀、應該參考埃爾阿里安說法,正正指出央行幾年下來既超低利率已經嚴重扭曲市場,過分鼓勵Risk taking行為,因此而家需要修正,下個星期有好大機會會加息。 不過埃爾阿里安話、唔好判斷美國係會進入加息周期,因為實體經濟仍然未能負荷,因此當局應該保證、係利率會維持超長時間低企。 央行決策者其實點會唔知自己既決策局限,以鷹鴿兩派近期的對恃,特別係重量級人物副主席費希爾取態,拆局買Call,係下周好大機會加息四分一厘!! 當然、市場聲音永遠有兩面,好似經濟學人及FT 馬丁. 沃克仍然堅持低息先至係可以避免經濟衰退良方,認為加息只會是錯誤決定。 不過好像Ray Dalio所言、全球13萬億美元既負利率債券,已經令債市步入一個相當危險的泡沬,而家再唔想辦法處理,唔通真係要等泡沬叛爆破先收拾殘局?

天嶽探底

圖片
如果上星期五股市是天堂,恐怕昨日隨即墮進地獄、到今日,更怕是天嶽探底! 形容股市走勢,經常用上「突破性裂口」五個字,黃師傅分析,股市既然已上升一段時間,近期大升,談不上屬於突破性裂口。 反而周一一跌八百多,有理由擔心會被確診為由升轉跌的向下突破裂口! 跌八百多,今日反彈期間以點數計,談不上及格,收市再跌是否意味警號已現,後市自有定奪。 共識形成之日,往往乃逆共識之行轉勢之時,險資入市、及深港通,難道始終敵不過息魔咀咒? 九月加息機會率下跌,不過機構投資者更關注、其實是市場利率已經一面倒率先回升。 新債王「岡拉克」及摩通行政總裁戴蒙均不約而同提出,投資者要做好市場利率向上的心理準備。岡拉克表明,利率已經見底,固定資產投資者、應採取防守策略,縮減長年期債券持倉,改為增持現金。 戴蒙就呼籲聯儲局要保持本身公信力,早加息好過遲加,更指利率回復常態、是好事並非壞事! 有策略師指、雖然央行預計會維持低息一段長時間,但全球債市已升至逾十年高位,以目前有13萬億美元負利率債券,一旦市場確信利率見底,觸發資金調整會相當驚人、債價可能大跌5%至一成,甚至最壞情況可能大跌兩成。 老實,早加比遲加好,而就算所謂加息憂慮,高盛反常兩周內兩度降本月加息預測,聯儲局深喉華爾街日報大Jon哥亦急忙撰文,九月按兵不動可期。 提早九月加息之說,表面證供似乎並不構成是日高開低收及道期要跌百點。 花旗今日用足六頁,分析美國總統選情,事實上,尚餘僅僅六十日,希、特之爭,隨大選一日一日行近,變數一日又一日增加, 花旗強調,仍相信希拉莉有高達六成半機會當選,但向投資者呼籲,有理由關注特朗普勝出的機會正逐漸增加。 早前的電郵門,及克林頓基金會牽涉的複雜關係,健康問題要將原本希氏團隊透明度質疑推至白熱化。 肯定,若非到極端情況,希拉莉不會退選,但單以健康問題做題材的話,按特朗普辭峰刻薄作風,全國大選辨論施展其激脹法,克夫人稍有差池,無眼睇!!! 事實,希、特二人民調差距越拉越近,彭博訪問管理過百億美元地產基金阿頭叫,一旦特朗普當選,先沽香港樓,原因正是Trump 反全球貿易自由化主張、中港肯定首當其沖。 點都好,政治觀察家稱,一個成熟民主制度,既可以成就出意想不到的政治人物,但制度本身對其本人亦足夠提供制衡作用!

偽. 大時代

圖片
風水輪流轉,去年大時代,港股之「掂」,原因為內地「掂」。 到今日之「掂」,與其套用任何主題或概念,實在一點,乃建基於內地市況及投資環境「唔掂」! 港股「步大力雄」多日,內地股市大部份時間動彈不能,罕見抑或新常態自有判斷。 最新資金流數字,十星期持續資金流入區內,中國股票僅佔一億,反而港股見大幅流入。 過萬億潛在險資流入港股,屬於「偽標題」,逾十萬億險資可運用餘額,豈可簡單用一成半海外投資上限來衡算港股所獲受惠?尤其股票上限保監亦有限制。 但撇除偽命題的數字推算,內地忽然放行險資進一步出境,反映幾件事: 一,內地市場深度不足,根本不足以應付金融行業發展需要, 二,資金外流威脅下,內地當局其實根本不介意讓資金循正統途徑外闖 三,出現第二個情況,觸發點某程度上是內地擔心資金氾濫,泡沬風險急升,M1及M2剪刀差其實可見一班。 近期,先有外匯儲備減幅多於預期,繼而盛傳人行離岸市場夾息,以阻人民幣貶值預期,兩者言之成理及符合邏輯,但如果內地如此害怕資金外流,為什互聯互通額度不設上限、又在貶值期間開放險資,製造過萬億偽命題? 其實撇除第二點有關人行離岸夾息,儲備下降及險資開放衝關並不存在衝突,用高盛說法,互聯互通屬在嚴密監察下框架下,提供合法走資渠道,怕你什麼。 提到夾息之說,中環賓卡認為,人行故意離岸市場做手腳壓抑貶值預期,可信性實在不高。 賓卡提出,由於境外人民幣資金池減少,連八十八層高亦預告八月數字跌更多,同一時間,去年八、九月份,小貶事件前後,大量人民幣相關對沖合約近日到期,於是觸發對人民幣資金需求偶爾上升。 另外,人行干預手法一向快狠準,觀乎今次,不溫不火,不似干預,花大量工夫,僅僅托高「幾十滴」,何苦呢? 最後,央行夾息,從來全線夾,惟從昨日所見,升幅最大其實集中Tomorrow and next day拆息,即比隔夜稍長的Tom next,又完全唔似干預手筆。

保險姓「保」

圖片
保險要姓「保」,聽來有趣,其實反映行業沉積多年的問題。 寶能去年舉牌萬科、部分資金來自前海人壽。 安邦亦連番向其他上市公司舉牌、令萬能險資金備受關注。 萬能險可簡單歸類為'High-cash value' Product,除了同傳統壽險一樣給予保護生命保障外,還可以讓客戶直接參與、由保險公司為投保人建立的投資帳戶資金活動,將保單的價值與投資帳戶資金的業績聯系起來。 當前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一是萬能險發展太快,中小保險公司瘋狂圈錢,保險不再姓保,淪為融資平台; 二是拿著投保人的錢到處舉牌,一些都不穩健,資金運用風險巨大,老百姓的錢會血本無歸。 當局亦有意識防範有關風險,保監會就進一步加強萬能險監管,包括要求險企提高人身保險產品的風險保障水平,要求逐步降低中短存續期業務佔比。 去年萬能險規模大增90%,超過7600億人民幣,佔整個人身險市場三分之一。 值得留意是、外國萬能險產品已經非常成熟,佔比更達到四成,所以內地比重並非偏高。其實誠如保監會自己評估,行業上不是萬能險發展太快,反而是保障型產品發展太慢。 內地壽險產品定價利率只有2.5厘,根本是十年不變,比一年期存款仲要低,如何談得上有吸引力? 所以傳統型保險收入,在總保費中比重逐年下降,是有本身理由,亦是為什麼目前萬能險可以一險獨大原因。 目前最重要防範的是、部分進取險企長期錯配及流動性風險。保監會稱新規定是進一步堅持「保險姓保」,避免個別險資採取激進方式,通過搏取高收益來吸引眼球,暴露出業務結構單一的風險隱患。 有大行分析師都估計,新措施其實是針對安邦、中國生命等做以融資平台業務的保險公司,特別是存在高負債成本、短年期結構及低保障元素產品。 相反對以經紀業務為主業的險企、如友邦和平保影響輕微,相信新規有助加強行業保障和減低風險,整體屬正面。 這或許可以解釋,安邦人壽上市計劃、未必如想像般順利。

新舊交替

「明知結果會輸,我地一定要贏。」 9.5選舉塵埃落定,不論建制或泛民各有輸贏,唯一肯定係、新舊交替先係恆古不變定律。 無論選舉結果啱唔啱你心水,市場反應話比大家知、係投以信心一票,君不見恒指急升近四百點,仲創埋一年新高,單日升幅係五月底以來最大。有咩好驚? 破記錄的五成八投票率同日,恒指亦破今年記錄,兩者固然不構成今日之關係,惟經濟離不開政治,2016立法會選舉對往後政、經因果及其互動所構成的牽連影響,實需留意。 多個外國媒體標題均以激進派抬頭形容,金融時報來得較平淡,認為是次立法會選舉結果,標誌著本港政治層面的兩極化加劇,及對北京之不滿。 華爾街日報稱,投票率或多或少反映市民對港府以至北京之不滿,路透標題更白:Likely to rile China,相信選舉結果可能觸怒阿爺。 其他好似彭博、標題都是反京派當選,標榜特別係提出「民主自決」幾位侯選人,選民都予以信心一票,泛民最終可以保著關鍵少數派,雖然未必可以在未來四年改變到甚麼,但監察政府既功能,就可以繼續發揮功能。 創新高既投票率、議會內更多面孔打正反北京既言論,彭博形容,對中央評估明年特首邊位出選有深遠影響。 但FT提到,令北京真正擔憂既係、泛民陣營換上既,都係20、30歲既新世代,包括兩年前出現佔中既中堅分子,他們以年輕人當中,獲得不少認同,如果抗衡中央既聲音繼續擴大,議會內由溫和走向對抗路線既人,恐怕只會愈來愈多。 大和發表的選舉簡評,有幾點頗值得參考: 一,本港求變政治之風越吹越大、 二,未來五年立法機關議案審批等等,結果更難預料、 三,北京心義特首人選,會否由鷹派出掌,務必留意 四:選舉結果帶出的訴求及訊息,港府不得漠視,更不排除,北京或需再調整對港政府。 不論外媒,大和及其它評論,均沒有提及,到底這是最好時代的開啟,抑或更壞時代道路加長。 但觀乎上述幾個有關五成八投票率及結果的評述,本港不確定性因素,只見增加,沒有減少。 不論外媒,大和及其它評論,均沒有提及,到底這是最好時代的開啟,抑或更壞時代道路加長。 但觀乎上述幾個有關五成八投票率及結果的評述,本港不確定性因素,只見增加,沒有減少。 不過今次整體結果,不宜放大,因為對建制泛民未來四年在議會運作雖然未有咩關鍵影響,要拉布可以繼拉,要通過政府議案亦一樣夠票。 北向額度淨買入再近40億

借古諷今

歷史不會完全重複,但規律總有其循環。 金融時報日前一篇文章,就重提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一段歷史,從而借古諷今。 三頁文章,FT以怡和揭序,由八四年遷冊,到九十年代股份全面在港除牌,前途問題之外,為的是避過華資敵意收購。 三十載今日,FT明言,怡和當日面對的問題,也許是華資四大發展商現在正面對或將來要應付的問題。 亨利凱薩克講過,怡和旗下好資產,從來屬非賣品。 凱薩克奉行非賣品經營原則,做成目前怡和怪現象; 註冊地、上市地位等等跟香港扯不上關係,但集團主要資產、辦公總部、盈利來源,仍然是香港,而今時今日、置地仍然是中環大地主。 當日認為怡和跑得怱忙,有欠周詳,事後回想,可能盤算精準才對。 怡和堅守非賣品原則,但FT認為,華資四大發展商面對中資大軍到臨,未必再有凱薩克家族那份福份,及堅持條件。 撇除政治不談,FT指,長實、新地、恒地、及新世界,四者合共全年盈利260億美元,反觀內地四大房產,盈利合共1110億美元。 盈利輸了一仗,FT更用四大本港豪富平均年齡計,89歲,對內地平均62歲,呢一點,分析界認為,實在可圈可點,甚至另帶有味道。 祁斌大哥由中證監過檔中投翌日、就以港股估值低及中資企業棄H回A為理由,提出港股邊緣化理論,撇開香港邊緣與否,立論在在徹底有誤。 而實話實說,香港要擔心並非邊緣化,而是奉承內地模式的內地化。 換個角度想想,內地巨企份外鐘情香港磚頭及殼資源、機構大戶及大媽對南向港股越來越歡喜,匯豐、騰訊之外,上榜均是建行、工行、平保等一眾A股重複股份。 其實,上海股市、深圳樓市及殼價前途更前景無限,老套一點,貨幣之外,香港制度、及其獨特性尚且仍是中資資金不離不棄原因。 觀乎近年種種,為官者到底有否負了呢批來自祖國的香港支持者??!

報數

工、建、中、農、交,半年合計,共賺5204億,按內地術語、就是平均日賺28.57億! 五行合共新增不良貸款餘額624億,不及去年全年一半,同樣同182工作天計算,每日平均產生不良貸款只有3億多,28比3,壞帳算是什麼? 低增長已成定局,全世界認定內地銀行業不良貸款比少則有8%,多則25%,惟觀乎五大,除農行外,全數低於銀監會公佈的行業平均數字。 將內銀,跟華融及信達部份數字一併一看,不難發現一減一加,或左出右進情況; 上半年,單單四大銀行合共注銷一千三百多億壞帳,同一時間,觀乎信達及華融業績,兩大資產管理公司六個月內,資產負債表急速膨漲。 前者半年升幅達41%,後者按年升幅兩成四,內地官府強調,銀行要加快處理壞帳,確有其事。 建行老總話,壞帳已見頂、 工行老世卻稱,仍有壓力、 說到底,大型內地最老實似乎是農行阿總,好一句今時今日,具質素企業已絕跡向銀行信貸,或多或少帶出,內銀行以後只有兩條路可揀: 一,少做少貸、 二,繼續承造低質貸款、 撇帳解決撥備爆升問題,但今年餘下時間,內銀資產質素層面,最少有兩點要注視; 一,不良貸款確認是否認真、 二,表外影子銀行活動問題、 觀察家留意到,從幾大內銀貸款表現情況,逾期90日拖欠還款,半年均告出現雙位數上升,當中建行最多,較去年底升幅四成七、工行及農行別有17%及13%,按國際準則計算,列入90日逾期還款分類,下一步會進入開始確認不良貸款程序。 工行半年撥備幅蓋率跌至143%,頗值得留意,分析界相信,或多或少意味所謂150%紅線會鬆綁,為下半年銀行確認壞帳做定準備。 但調轉,一旦百五不變,內銀呢批90日逾期還款未有改善,按德銀計算,工行全年盈利會額外受影響18個百分點,建行20個百分點,農、中稍好,只有一個百分點左右。 睇內銀,年年新鮮,年年煩,要升的升,應跌的跌下,中期業績過後,分析界已不再糾纏不良貸款比率,反而聚焦牽涉影子銀行關鍵的投資應收帳水平。 四大內銀計,工行、中行有進步,但第二季為例,建行投資應收帳升幅達到35%,農行亦有半成升幅。 所以,從90日拖欠數字及投資應收帳的,建行實未如分析界品評的高質素。

開通

圖片
兩年前滬港通開通前,中證監鮮有預先吹風交流,今日專程就深港通預早舉行交流會,實屬罕有! 更罕在於; 一,只為港澳媒體而設,內媒反過來要引述本港媒體,威過威士忌; 二,由中證監國際部負責人祁斌主持,而有趣在於48歲祁斌將轉任中投副總理,財新更曾報道,祈氏已於月初過檔。 觀乎祈氏發佈會內容重點,十一月下旬最令市場有所驚喜,但某程度上,既不抵觸兩星期前「四個月左右」的時間公佈,亦貫徹當局一直有意趁滬港通兩周年,來一次喜上加喜。 兩星期,阿總曾經透露,基於交收及其定安排,兩地互聯互通日子適宜在周一,今年1117為星期四,跳三日,1114意頭不佳,也許,11月21日,正是深港通開通之時。 兩地市場互聯互通,除資金串連,提升投資者對兩地市場認識,以及協助內地資本市場國際化外,更深層次在於規則一致,內地規舉及交易規則更趨向國際。 觀乎內地目前安排,不論交收,對沖、沽空,套戥,既談不上跟本港一致,近一年更似有倒退。 的確,股災一役損害及破壞甚深,摩指與否某程度上更著重當局能夠達致有開要求,而非再糾正於額度問題。 更甚是,內地在信息發佈,尤其對市場有影響諮詢,一直未見成熟。 以重大經濟數據為例,假設香港政府上晝十點公佈GDP,肯定俾市場剷上天花板。 今日,祁斌及中證監亦上了寶貴一課,十點半搞深港通足風會,PowerPoint  透露大約日期,又涉及政策層面的安排背景及想法,結果吹了構成股價敏感資料。 結果十鐘多點開波,要下午收市後才可發佈。安排有欠成熟,但過程中,內地證監對股價敏感資料重視程度已有所提升,美中不中是也。

倒數第一?

一年復一年,內銀業績早就形同活在配額制下; 盈利變動多少、撥備及不良貸款及撇帳變動水平,每每已有配額定奪。 悶足八年,既不見好轉,亦不似有惡化,內銀股成功踏上股轉債之路;持內銀股等於持債券收息是也! 受夠了內銀的納悶,反過來保險股更偶有精采,綜合多間內地保險股業績而言,大概可歸納為幾點; 一,保費收益大幅增長,但盈利大幅下跌、 二,新業務價值大幅增長,但保單毛利下跌、 三,經紀人數大幅增長,但經紀平均貢獻已見放緩。 正當人人學曉大談新業務價值之際,中銀國際老早呼籲,新業務價值升,並不是內地保險股的全部,皆因價值既可由質素帶動,亦可以單靠量谷起。 上半年計,新業務價值增幅比併中,太平憑61%勝出、其次為人保、太保及國壽,升幅介乎五至五成七不等,高增長見稱的平保反而落後。 多間保險公司均強調經紀保單收益勁,經紀人數大擴充,無錯,以國壽為例,旗下經紀人數半年內多三成二,增至130萬,相當於近兩成本港人口。 但保單毛利卻由51%降至45%,太平、太保、人保等情況亦極為類似。 國壽管理層有個一句老實話,認為半年內地七大保險公司增幅明顯落後,部份原因來自太多中小型險企經營者加入,呢批新晉靠賣萬能險谷數,平均回報率部份動輒5%,而基於保險公司奉行年頭開門紅效應,年頭沖數,有幾多真真正正賣正經保障型產品,根本有數得計! 最令市場有數難計,仍然莫過於保險股目前內涵值收益假設,繼續維持5-5.5%,。 上半年為止,幾大險企逾五成產品屬於收益回報型,息率3.5%-4.025%不等,一旦內地債券收益率不足以令險企可維持EV回報假設,里昂計算,每50點子降幅,國壽新業務價值會減兩成一,平保、太保要減一成半,人保更需減五成。 由此可見,所謂新業務價值增幅之勁,乃建基於一個浮沙上的內涵值回報假設,險企大鑊在於,除資金及利率錯配外,收來的保費,在內地市場而言,穩定,長期性,及安全出路委實有限。 國壽及太平不約而同稱,會將海外投資比重提升至上限15%,某程度上,反映是內地市場之不足,硬稱保險業已升至全球第二,但資金出路配套也許是全球倒數第一。

勇敢新世界

圖片
一個Jackson Hole 年會,果然是大放「鷹氣」,先由耶媽出手、見唔夠功力,再由副主席費希爾做解讀,表明9月及12月都有加息機會,扭轉市場對加息預期。 印象中Jackson Hole 年會要「畫公仔畫出腸」,歷史上絕無僅有,亦顯示當局已經非常介意,市場如何解讀FOMC的決策行為! 雖然媒體及市場焦點,全放在耶倫同如何評估加息機會,但今年年會主題,其實是央行如何應對下一次危機,以及政策工具有效性。 當年初日歐央行都選擇以負利率作為工具,雖然一度引起市場震撼,但好快已經被評為弊多於利。 吊詭既係、負利率造成既負面效應,幾乎同貨幣政策原意完全相反。 以日本為例、負利率推出以來,日圓不單無跌、反而是十幾種主要貨幣中升幅最大, 今年以來急升16%。 至於瑞士、銀行應對央行負利率既造法,非旦唔係將銀行貸款減息,而係加息以收回資金成本。 德、日、瑞典瑞士、丹麥消費者寧願增加儲蓄,而並非提高消費水平。 據摩通統計,現時環球去到負利率嘅國債,總和多達8萬8千億美元,係全球國債總額嘅3分之1。但顯然、貨幣政策失效,已經係眼前事實。 最大惡果,其實出現在資金市場。擔心負利率影響回報、「資金難民」恐慌到將錢全數投到疑似有回報資產,撓亂了資本市場運作。 理論上當債價上升、息率下跌,債券應該會跟據供求關係調節,不過由於央行印製出既數十萬億資產表,已經完全扭曲經濟學理論,基於QE Infinity and beyond,資金寧願蝕息都要等債券升價,結果將債券當成股票炒,後果係令到整個資金市場翻天覆地! 而且不單是債、股、匯、商品市場被扭曲,簡單睇下本地樓市,雖然回報跌至紀錄低位的一、兩厘水平,但資金仍然係驚死買唔到樓,所以好Grand Yoho一日清貨之後再加價一成,一樣係入票者眾,樓價似乎已經再無唔關供款能力事! 金融時報既評論係、中央銀行家要進入「勇敢新世界」既行列。今次聯儲局發出雙重加息訊號,似乎反映當局有心撥亂反正,耶倫要重收拾投資者信心,以及表現出果斷的決心,至少看來9月是有充分加息的準備。

End The Fed

圖片
END THE FED, FED UP! 當Wall Street遇上Main Street,聯儲局班官員遇上示威人士, 似乎都唔多識點樣反應! Jackson Hole今年份外成為焦點,某程度上是聯儲局鴿派突然鷹咀後,市場期待耶倫發言有所定奪。 麥格理形容較為肖為妙,相信耶女士訊息重點為短鷹、長鴿; 短線而言強烈暗示加息,但繼而以種種證據,埋下經濟前景關注之憂慮。 市場不相信央行,美國能否成功二次加息其實在在成疑,耶倫未發言,第二把手老費形容,局方正就經濟前景激辯,其實俾足「貼士」大家。 耶倫早年缺席,耶倫亦曾經私下提及,萬料不到六年前引用的非常規政策,反而越用越激。 其實其實糾纏於阿媽年內加息與否,Jackson Hole重點,極可能是央行權貴聚首一堂,擬定後QE時代,央行新部署。 日前,聯儲局提供予會內討論文件,正正是萬一衰退重臨,央行應對能力? 事有揍巧,經濟學人及金融時報評論版,同日大字標題呼籲央行大佬修訂沿用多年政策目標,記憶所及,正正貫徹耶氏親信三藩市行長威廉斯兩星期前政策討論重點。 老威提議,央行通脹目標應由二變四。 建基於有關框架,經濟學人及金記同時提出兩大建議; 一,通脹目標二變四,即由物價變動幅度目標,進一步提升至設定物價水平目標層次; 二,取消通脹目標,由名義增長目標代替。 經濟學人認為,既然全球不相信通脹重臨,央行再用通脹目標並不可能,那管目標水平是二,是四。 既然如此,經濟學人贊成,來一個終極名義增長目標作為新政策參考基準。 無獨有偶,FT亦認同,與其不斷重複物價水平,倒不如激重地按照收入水平作為政策考慮因素。 白一點,名義增長既然等於扣除通脹前的經濟體系整體開支水平,換句說話,用名義經濟增長作為政策目標,基本上是為政府介入鋪路,為財政及貨幣政策合而為一造勢!!!

鎖短放長

圖片
下午,中環扒房兩個「賓卡」,邊鋸扒、邊飲酒,言談甚歡下,爆出一個小秘密。 話說,眾人偶象周小川,原來多年來,內心亦收藏了一個自我效法的偶象,此人是誰......任白頭是也。 賓卡話,任白頭雖豹隠多年,但多年以來,從川長一舉一動,一舉措,部份均充滿任總味道; 人民幣業務部署,連飲譽全球多年的任夾息,川長近年亦都越玩越熟練。 繼去年底,今年初,川長在離岸市場大夾息,夾至炒家鍛羽歸西之後,川長近日進行了所謂「鎖短放長」全國運動,說穿了,根本等同於夾息。 所謂「鎖短放長」,意思在於市場上到期的七日期資金,改為拆出比七日期更長的資金予以填補。 的確,春節以來首次重啟逆回購,而話明逆回購,亦等同注入流動性,為咩七日逆回購是代表放水,現在做夠十四日,會被理解為收緊?? 拆局做事,認認真真。 須知,市場頭寸講求配對,某一期限資金到期,必然會找相同期限資金續期對盤,否則既可能出現錯配,或者蝕息。 故此,由於人行之前大量七日期逆回購,理論上銀行及市場須要用新的七日期資金匹配。 川長之絕在於,市場要錢,我俾,市場要七日,我俾夠十四。 但中間涉及銀行蝕息問題,事關七日前銀行參與逆回購息率成本為2.25%,現在對盤填數,涉及成本卻是十四日期逆回購利率2.4%,換言之,銀行七日內蝕十五點子。 全國尋覓七日短錢之下,七日期上海同業拆息升至2.362厘,反觀本港CNH同期拆息,僅僅為1.7厘左右。 其實,八月至今,日均逆回購規模按月多250億,另加MLF及國庫現金定存1020億,整體資金面實在寬得要命。 但流動性背後,除有外匯佔款、債務及理財產品到期沖銷外,更大問題在於濫用短期資金作長期投資及中短期投機,已升級成為全國性問題。 內地一眾玩Yield gap套利,比美國魔子佬實在出神入化,他們往往用七日期逆回購資金買債,部份套息、部份套價,而透過銀行不斷舉牌七日期逆回購資金,原本七日期Funding,就成為永無止境長期資金。 資金及流動性錯配,種種跡象內地近日已提升警報訊號。以保監為例,近日徵詢進一步收緊短期產品,主因正正是業界用來自客戶超短年期產品資金,投入長期投資項目造成的錯配問題。 但錯的罪魁禍首,實是部份內地有關人等對資產荒三字太執著!

自食其果

央行減息、匯率反升,完全顛覆咗傳統經濟教學理論。 今年嚟英國、新西蘭等多個央行相繼減息、加大量寬,但貨幣匯價竟然不跌反升,扭曲咗貨幣政策嘅效果。 理論上、放寬貨幣政策會減低貨幣價值,匯率應該相應下跌,但今年以嚟嘅情況啱啱相反。 上星期四、新西蘭儲備銀行減息0.25厘,並暗示仲會降息,但結果公布之後,新西蘭元兌美元匯價,反而升到一年高位。 澳洲亦有同樣嘅情況、月初時再減息0.25厘以嚟,澳元都持續強勢。 呢個並唔係個別事件、南韓、台灣、俄羅斯及印尼等地,舊年先後減息,但都無推低本身貨幣匯價。 市場對央行政策無所適從、造成亂局,聯儲局不斷開口話要加息,但由年初估算要加四次,到宜家一次都未加。 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東彥、又講一套、做一套。 歐央行行長德拉吉一味話乜都可以做,但又「擠」牙膏式推措施、攪到環球資金調配大亂。 摩通認為,負利率係罪魁禍首之一,因為一啲地方就算減息,仍然係正利率。面對負利率嘅大環境,對追息一族嚟講、依然有一定嘅吸引力。 好以新西蘭同澳洲噤、就算減息去到歷史低位,但仍然都分別有兩厘同1厘半息。 放眼全球、推行負利率嘅央行,除咗歐央行同日本,仲有瑞士、瑞典、丹麥同匈牙利,據摩通統計,現時環球去到負利率嘅國債,總和多達8萬8千億美元,係全球國債總額嘅3分之1。 法巴指、近乎零息環境下,央行愈嚟愈難以管理貨幣匯率,好似瑞士央行,為咗要將瑞士法郎匯價,釘緊住歐元,被迫大量吸納歐元,造成外匯儲備中有4成1已經係歐元,但弱勢歐元,只會削弱外匯儲備,瑞士央行唯有加大投資,博取更高回報。 今年上半年投資美股、急增多5成,創紀錄達到近620億美元,蘋果、微軟、強生同埃克森美孚等大藍籌,都係吸納對象,買入嘅蘋果股分最多,甚至超越美國最大嘅公共僱員退休基金嘅持股。 日本央行同樣由管理貨幣、變咗股市大戶,據彭博估計,喺日經指數成分股入面,日本央行已經喺81間公司入面,位列前5大股東。喺上個月、決定加大購買ETF規模之後,預計到明年年底,更會成為當中55間嘅第一大股東,即係佔咗225隻成分股入面當中嘅4分之1! 咁仲唔係自食其果??

蝕本生意?

內地年內經濟政策早為人咎病,去槓桿主題,及供給側,又要經濟數字保底、防風險主題下,卻大搞互聯網金融、而最具質疑,莫過於年初刺激樓市,激活經濟招數。 的確,事隔八月,樓市越來越激,但除樓價之外及物業持有人外,受惠委實有限; 一,地價驚人、 二、房產相關投資未見上升、 三、大量發展商售樓資金回籠長期列作活期存款,M1不尋常地高,作為炒作投機本金! 政策令樓價貴,但成本更貴,強如中國海外,上半年毛利其實跌至28.2%,低於原本內部指引最少三成。 比中國海外級數低兩條街的碧桂園及雅居樂,營業額多,惟量多背後是本更大,楊兄為例,半年銷售成本急升三成左右、陳老闆更勁,一升升四成九,連毛利率同時被拉低。 去存貨代價是否等同做蝕本生意不得而知,但以現時內地土地價格上升速度移動,一個唔覺意發展商對後市錯誤盤算,買大左! 到時要祝君財務健康了!! 降低企業債務成本,是國策主線之一,目前內地拆借利率平均2.12厘,觀乎三間內房發展商,中國海外半年借貸利息成本平均為3.97%,碧桂園卻要5.76厘,雅居樂卻達8厘,債務成本差別化,份外明顯! 總理搞樓市,權威人士變相推翻後,極受爭議的債轉股,企圖復辟,但有留意的話,整個計劃以由銀行債轉股,降級為企業之間債轉股,無形中承認,外媒早前有關「三泡湯」報道已經表面證供成立! 而所謂三泡湯包括刺激政策、債轉股、以及央改。 但搞清楚,總理版本的央改是強化效率,修身,主席大央企政策依然存在。 企業之間債轉股一出,觀察家不禁一笑,變相等同好企業,要接濟壞企業,應收帳要變持股,某程度上比內銀貸轉股更具劣質。 去槓桿為首要任務,事隔八月,房地產谷大了居民桿杆,來來去去,到目前為止,似乎當局只將槓桿責任,由中央下達至全國兼負!!

凱恩斯認沽期權

圖片
伯南克先行先試後,歐洲吉叔、日本黑爺承先啟後,全球貨幣政策更多荒天下之大謬事情,日日新解日日多!! 歐洲人可能本性追求浪漫,消極寬鬆貨幣政策下,卻孕育出離奇有趣的新事情,新諗頭; 繼金融機構為逃避負利率,考慮用倉庫存放現金,跳過央行之後,基於吉叔購買能力無限大,但買債對象所餘無幾,歐洲企業又有「花臣」。 吉大叔Do everything核心工具之一,乃購買企業債,至八月十二日為止,老吉已買下百六億歐元企債,歐洲多隻一線企業債券,二級市場呈現負數之後,大摩想出一條橋,摩根士丹利不再事事旦旦,大摩一出,誰與爭峰!這塊金招牌閃亮依然。 話說,大摩見老吉購債需求日差加大,於是,一不做就二不休,安排兩間企業,分兩次、直接向歐洲央行私人配售債券! 由於一直以為老吉規例所限,二手市場之外,其它一概不能,大摩做推手消息一出,市場忙於求證,最後,歐洲央行官員確認,企業私人配售發債,歐央行是會參與。 事情發展至今,央行量寬購債,原意是幫企業,不經不覺變種為企業幫!! 央行完成量寬,有似粵語片一團糟的倫理關係。 Every dog has its day,Everything has to come to an end。 繼瑞士邦老二瑞信月前揚言,市場低估全球政策進入新時代,政府勢將強勢出擊後,美林是日亦予以和應,認為財政刺激,已醞釀成為全球政策新主題! 昔日,全球背下自由經濟大包袱,令貨幣政策濫用得很,美林堅信,凱恩斯主義復辟,背後建基於不是財政政策會證明特別強,而是政客近年四處簽發期票,找數臨近一日,亦越來越逼近。 如果Buy 美林冠名為Keynesian Put新主題的話,環球市場也許行將倒數權力移交: 一:Wall Street由 Main Street取代、 二:債券熱賣退役,商品接上、 三:金融資產完了、房產獨霸市場、 四:美國功成身退,新興市場回來吧、 五:科技由國防概念接替、 六:消費概念淡出,基建狂熱份子抬頭! 全球百五隻受惠Keynesian Put大主題股份,中港合共佔其三分一,地上最強又最多,Dream and Reality!!!!你信幾成?

稱職?

圖片
「Hi Baby: 你說跟三井住友以及CRITERIA的配股及銷定協議,是為保護我; 用你的邏輯,將來發現有投資者大手持有東亞,又或小弟忽然身家暴漲,買入更多東亞,難道你又要跟我們訂立類似協議,建立長遠關係,去保護其它股東嗎?」 「尊敬的寶爺: 貴行股本回報跌至不足半成,比同街一行之隔的象哥更低,你真的有本事改善股本回報嗎?」 「阿寶: 我冒併購概念而來,視東亞為寶,既然閣下以非最大的主要股東及管理層身份,自我將併購殺停,我還值得持有東亞嗎?」 東亞業績後,股價由升轉倒跌,觀乎上述幾個截錄自中環人致主席的短訊,市場不止失望,而是很很失望。 印象中,東亞頗少出現利息及非利息收入同時出現雙位數跌幅,今日見到了; 人人話炒房有錢搵,惟觀乎東亞財資業務,半年再蝕3.32億,已連續三次業績見紅,呢方面,連分析界也百思不得其解。 事到如今,東亞賣點來自物業組合,盈利再有誤差; 招一:重估物業收益; 招二;出售物業組合, 而正正是後者,為寶哥銀行帶來7億多貢獻,否則中國業務是虧損,而東亞半年整體盈利跌幅是六成,而非三成八。 其實當一個人說會用盡所有辦法去做到一件事、正正露底:潛在詞是我根本想不到辦法。 以今時今日銀行經營環境,要節流尚有計、要開源?恐怕是天方夜談,倒不如學象哥諗下有咩財技好過。 管理層從來目標是為股東提高股本,東亞在在表現一般,東亞力抗早前對沖基金撤換管理層決定,但從業績看,管理層稱不上不稱職,但委實談不上對銀行盈利能力有著不能取代的地位。 東亞目前P-Book超過一倍,有併購的話,無限想像隨時道亨翻版殊不為奇: 昔日,東亞有的是中國業務增長溢價,惟以半年業績計算內地業務股本回報,已跌至一個不能再低的單位數。 寧可信其有,撇除其它,作為投資者,何不用一倍帳面值沽東亞,再以低於一倍以下估值買內銀? 話曬,ROE最少有一成半以上,If Real!!

地上最強

圖片
大市再創今年新高,靠的不是深港通因素,而是藍籌股企業盈利。 當中「股王」騰訊已經變成地上最強! 股價高處未算高、業績支持、大行唱好,700股價再破頂,曾升超過6%,收市仍升5%,創上市新高,今年累升33%。 單日市值進帳近一千億、市值突破19000億,排名升至全球第12大!! 形容為地上最強的確沒有錯、以所有指標衡量,騰訊業績都超越預期,當中手機遊戲收入大升1.1倍。 新收購返嚟的SUPERCELL、更可望「強強聯手」。騰訊透露,SUPERCELL旗下手機遊戲 雖然早已在內地廣受歡迎,但下一步計劃、以更低價錢進行推廣。 至於風靡全球玩家的POKEMON GO,以定位及AR「擴增實景」技術做主打,騰訊亦當然不會錯過,公司已研究呢方面的技術,下一步肯定會進軍呢款遊戲。 大行上調目標價似乎已經不是新聞,甚至大摩最牛睇到285蚊,市場反而覺得合理,呢點先得人驚! 或者好似野村形容,騰訊有「一手好牌在手」(Good Cards on hand),點打都贏,而強大用戶群亦抵銷到毛利率下跌。 麥格理形容,騰訊已經建立一個以內容為主導的生態系統,包括視像、音樂及甚至網上出版,在波動市況中,成為資金避風港。 上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正是以微信做Cover Story,當大家印象都以為、中國科企只懂得抄襲時,facebook其實已成立小組,研究對象正是微信,包括獨特的一站式生活圈模式,特別是fb現在缺乏的支付功能及電子商貿。 而且不單是企業層面,經濟學人提出甚至政府機構都應關注騰訊如何做到一apps獨大,反而對容易令使用者、可以更異常便利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百科。 你說,700如何不會是地上最強?

自我閹割

圖片
咩叫Big miss? 睇睇國泰今日中期業績,以瑞信及大摩兩間大行為例,原本已對國泰盈利不存厚望,兩者分別預測中期盈利為16及12億港元。 結果官方數字半年僅賺3.53億,比瑞信估計,足足相差近13億! 更爆在於,無一間大行預料到,國泰扣除國航可入帳收益,竟然可以出現7.8億虧損。 國泰早中期埋數Blackout period前,有對分析員提過前景殊不樂觀,運載率擴張有欠預期,內部刊物通訊中亦觸及對營運近況較淡看法。 但翻查記錄,國泰期內從未作出正式盈警,基於盈利與市場預期出入太大,分析師指,以往的國泰老早已經盈警!! 無疑,外界焦點可能放於燃油對沖輸四十多億,惟觀乎此數實符合預期,國泰現有燃油對沖政策,涉及期限可達五年,成本一直偏高,除非效法內地航空公司零對沖政策,否則對沖及機師「雙高」成本,國泰兩大死症難救也! 提起內地零對沖政策,很大程度上讓國產航空公司享盡低油價優勢,亦基於如此,內地公司近年持續增加長程航班。 近十年,原來內地航空公司合共增加往歐洲直航運載量達68%,反而香港只有13%增長,到美國直航客機坐位數字,中國及南韓航空公司,比香港多出2.3倍及2倍。 國泰有五成乘客來自轉機客,一方面,國泰被行內指太過獨行俠,拒絕擴大跟航空公司結盟,同一時間,來自南韓,內地以至中東航空公司競爭,搶去不少轉機客。 君不見,國泰客運收益率跌幅最大航線地區,正正是西南太平洋、南非及到歐洲一眾轉機客熱點航線。 別以為鄰近競爭對手加大直航航班乃小事一宗,以南韓為例,正正是國家策略,用擴散航班目的地模式,提升仁川機場流量,從而加大成為另一北亞太中轉站輸紐。 而用呢招更出神入化是一眾中東產油國,迪拜、阿聯猶、卡塔爾航空,國家資本持有,結果被行業指以本傷人,低票價,高客服,為的是谷大本國機場流量,更欠人到中東轉機,變相提升遊旅商機。 國泰問題越拖延,香港國際機場作為全球Transit hub地位,亦越有被削弱可能,同樣,香港機場及民航處政策上越不予以支持,越會令國泰延遲走出谷底。 一方面,香港機場加收費,早就令部份公司減少使用第五航權在港接客,另外,民航處為遷就系統更換,竟然提出要求航空公司暫時減低Capacity,形同自我閹割。 撇取上述技術問題,查實1998年啟用以來,機場大樓設施已由現代化,變為「內地化」,國泰

德拉吉的秘密武器

圖片
全球中央銀行,一直抗拒將紙幣最大面值增加,眾所周知,其中主要目的是為防止洗黑錢,從而增加走資及以攜帶方式的非法資金轉移難度及成本。 由2018年起,歐洲中央銀行將歐元紙幣最大面值,由500降至200元,500元歐元現鈔停發,簡單一個題材,金融時報加以想像,原來可能跟歐洲央行避免超級寬鬆及負利率政策失效有莫大關係。 德拉吉爺奉行負利率,目前金融機構過剩資金存放於歐洲央行,因為負息關係,機構額外成本就要26億歐元。 打從今年起,日本東京三菱拒絕當公債交易商,英倫銀行買債不足額不達標,均被視作違抗聖旨一種。 至於歐洲大陸,繼德國商業銀行不排除用黃金倉存放現金外,最近,瑞士某大保險基金亦企圖要求將存在銀行的現金全數取消,改為自行以現金形式存放,避開負利率,結果要求被拒。 若越來越多機構取走現金自行存放,某程度上,吉爺負利率傳導就會失效。 但FT計算,因為現金面額由500降至200關係,一個公事包,頂多只可以塞滿相當於240萬歐元現鈔,比之前少超過一半; 一張四呎半雙人床,僅足夠放一億歐元,一間標準酒店房間,存放二百歐元面鈔總量約119億,如果用26呎貨框車,最少三百架才夠運走歐洲可流通現鈔。 運輸及存倉成本之外,據歐洲銀行界估算,要為已存放的現金投保,保費介乎總額0.5-1%,以0.75%中位數計,一個公事包240萬歐元現鈔,保費涉及18000歐元。 一間酒店房架放的現金,涉及保費更達9000萬歐元,所以咪無得同吉爺鬥!!

舉加通

圖片
消息就是股市養份,其它市場大炒資金流入,我國A股顯得異常寂寞!! 幸好,今日雙翼齊升;有舉牌,又炒開通,在「舉加通」之下,內地股市又被傳出大牛市格局! 傳聞中的深港通很快開通,其實屬於常識類別; 盛傳中的專項小組跟進,其實是既定程序,報道中的大額度全線取消,跟外界流傳相差一直不大,反而,每日額度、門檻及股份名單,仍然有待最後揭曉! 滬港通過程期間,中環人透露,大上海主義有時阻止整個過程; 反之,深交所及有關單位論商討過程其實事事順利,拖延至今,某程度上是當局對走資、監管等等有一定戒心! 坊間盛傳,內地南向投資經互聯互通額外設50萬門檻,並非內地所想,反過來是長江中心對風險及資金事事擔心。 而既然額度全撤,基於成全內地資本帳開放下,50萬門檻到底改,撤,或需要維持? 的確,內地怕走資,但互聯互通形同嚴密監察範圍的資本帳進出關口,資金縱使走,至少有記錄可查,而且全程人民幣往返,除非錢只出不回,否則都不算走資。 坊間傳聞,105億南下額度不變,但又有中環人話,數字可能有變!! 比之前滬港通,為市場開放,為推高市況,觀察家相信,今時今日,內地盤算有變,望的可能是資金分流,風險分流。 內地無論官員、官媒、及智囊,近日不約而同將防泡沬、防風險放在首要,內地資金多得要命,M1在非金融貸款十年來首次下跌情況,反而再爆,M1比M2高出15個百分點,破記錄之餘,埋下是更多資金炒賣水源!!